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日蒸发量的气候学界限值

日蒸发量的气候学界限值

发布时间:2021-05-14 15:30:28

1、气象学估算法

气象学估算法,是利用气象资料估算陆面蒸发量,比较简便,精度较仪器测量法低,主要用于区域或流域的大尺度陆面蒸发量的估计。

国内外许多学者致力于利用气象资料来估算陆面蒸发量,建立了许多估算公式,可分为饱和陆面蒸发和非饱和陆面蒸发两类。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估算方法。

1.饱和陆面蒸发量估算公式

是H.L.Penman.(1948,转引自张朝新,1995)在英国南部依据热量平衡和湍流扩散原理,利用无水汽平流输送时可能产生的蒸发,提出的估算公式。

生态水文地质学

式中:E为自由水面可能蒸发量(mm/d);υ为绝对湿度计算公式中的常数,υ=0.486;Ea为湍流扩散项(动力蒸发项):

生态水文地质学

式中:ea,ed分别为气温为Ta的空气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汽压(mm);U2为2.0m高度的平均风速(m/s),根据地面风速廓线,可以近似地取U2=U10或U2=2 3U10,U10为10m高度的日平均风速(m/s)。

Δ为平均气温为Ta时饱和水汽压随温度的变化率:

生态水文地质学

生态水文地质学

式中:A为短波辐射平衡;BL为长波辐射平衡(有效辐射):

生态水文地质学

生态水文地质学

式中:RA为天文辐射或最大可能辐射[4.1868J/(cm2·d)];n/N为日照百分率;σ为斯蒂芬-波尔兹曼常数[8.16×1011×4.1868J/(cm2·min·k4)];a为水的反射率,取0.05。

2.非饱和陆面蒸发量估算公式

非饱和陆面蒸发量也称为陆面实际蒸发量,陆面蒸发能量受平衡、饱和差、风速以及土壤湿度等因子影响。奥里捷科普(1911)和布德柯(1948)依据陆面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方程拟合出含有实际蒸发、可能蒸发及降水量的关系式(布德柯法):

生态水文地质学

式中:P为年降水量,ET为年蒸发力,用下式计算:

生态水文地质学

式中:T为月平均气温;La为纬度修正系数。

生态水文地质学

生态水文地质学

3.傅抱璞公式

傅抱璞根据国内资料提出,一定地区和一定蒸发条件下,陆面蒸发量E对降水变率随着(Em-E)增加而增加,随降水量P增加而减小;在一定降水量条件下,陆面蒸发量对蒸发能力的变率随(P-E)的增加而增加,随日蒸发能力增加而减小,推导出下式:

生态水文地质学

该公式使用时必须用实测资料求出m值,然后用到无资料的相似地区。一般来说,径流条件好的地区m值小,径流状况差的地区m值大。

2、气候要素包含哪些

表征某一特定地点和特定时段内的气候特征或状态的参量。狭义的气候要素即气象要素,如空气温度、湿度、气压、风、云、雾、日照、降水等。这些参量是目前气象台站所观测的基本项目。广义的气候要素还包括具有能量意义的参量,如太阳辐射、地表蒸发、大气稳定度、大气透明度等。气温、降水与光照对动植物的生长、分布及人类活动都有着重大影响。根据广义的气候要素可推论气候的热力条件与动力条件,加深对某一区域气候状况的理解。

3、地理问题 可能蒸发量

可能蒸发量指在下垫面足够湿润条件下,水分保持充分供应的蒸发量、也就是理论蒸发量,它表示一个地方自然条件下的潜在的蒸发能力,但是在沙漠地区,由于水分缺乏,本身水源就不足、实际蒸发量很小,但因气候干燥,蒸发力是很大的。在具体一点举例,比如新疆罗布泊地区,年降水量在50mm以下、但是如果我们不考虑降水量的话、该地区的理论蒸发量、也就是你说的可能蒸发量可以达到3000mm以上、但实际上由于本身降水量都只有50mm,所以实际蒸发量远远达不到可能蒸发量。在罗布泊地区是几乎不存在一点点水源的。一双皮鞋在罗布泊放一晚上时候第二天也就没法穿了、因为水分被蒸发、皮鞋已经缩水了记得选我满意啊

4、气候学上的冬季标准是什么?

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10℃算作冬季。

冬季是四季之一,秋春之间的季节。天文学上认为是从12月至3月,中国习惯指立冬到立春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十、十一(冬)、十二(腊)月”一共三个月。在南北半球所处的时间不同。

按气象意义划分,在南半球温带及寒带,冬季在6、7、8月份(也可以按星座标准说是5月21日~8月22日),在北半球温带及寒带,冬季在12、1、2月份(也可以按星座标准说是11月21日~2月18日)。按节气意义划分,冬季从立冬开始,到立春结束,西方人则普遍称冬至至春分为冬季。 

从气候学上讲,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10℃算作冬季。

(4)日蒸发量的气候学界限值扩展资料:

冬季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再折回向北。冬季在很多地区都意味着沉寂和冷清。生物在寒冷来袭的时候会减少生命活动,很多植物会落叶,动物会选择休眠,有的称作冬眠。候鸟会飞到较为温暖的地方越冬。

在北半球,冬季是最寒冷的季节,即使温带的气温也可能降到0℃以下。在冬季,很多地方会经历降雪,北方大部分地方的冰雪到春天才会融化。冬季,气候寒冷,阴盛阳衰。人体受寒冷气温的影响,各项生理功能和食欲等均会发生变化。

5、从气候学分析,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达到多少就达到

气候学规定,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候温)超过22℃是夏季来临copy的标志.
另附:四季判断标准
春天到来的标志:候温超过10℃(但低于22℃).
夏季到来的标志:候温超过22℃.
秋天到来的标志:候温低于22℃(但高于10℃).
冬天到来的标志:候温低于10℃.

6、日平均相对湿度 气候学上怎么算的如题

每天在固定的时段闭着眼睛听自己喜欢的广播节目.

7、蒸发量的气象学资料

蒸发是地表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组成部分,也是水循环中最直接受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影响的一项,同时,蒸发也是热能交换的重要因子。所以,蒸发量在估算陆地蒸发、作物需水和作物水分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进行蒸发量变化的研究,对深入了解气候变化、探讨水分循环变化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实际而言,对水利工程设计、农林牧业土壤改良、土壤水分调节、灌溉定额制定以及研究水分资源、制定气候区划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全球变暖部分地区蒸发量不增反降
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报告,在过去100年中全球气温平均上升了0.6士0.2℃。因此人们预期,全球变暖可能会使大气变干,导致陆地上水体蒸发量上升。而实际结果却与此相反,许多地区的蒸发皿蒸发量呈显著下降趋势。究其原因,国际上相关专家说法不一。美国著名气候学家Peterson等人将蒸发皿蒸发量下降的现象归因于云量的增加;Brutsaert等人认为蒸发皿蒸发量的减少是由于地面蒸发量增加的结果;Michael从全球温度日较差变小的事实出发,在理论上解释了蒸发皿蒸发量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量的减少造成;而Stanhill和Cohen则认为云量和气溶胶的增加是In recent years,来全球太阳辐射下降的主要原因。相比而言,我国虽然在蒸发量的计算方面成果较多,但对蒸发量的变化及成因研究较少,许多研究局限于局部地区,且采用的测站数据较少,因此很难形成系统全面的理论。
所以,利用大量的台站资料和较长的时间尺度对我国蒸发皿蒸发量变化趋势及其成因进行研究很有必要。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开展的“45年来中国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研究”中,申双和等人利用中国472个气象站1957~2001年20厘米口径蒸发皿的实测资料,分析了我国小型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变化原因。
变化趋势蒸发量每十年减少34.12毫米
通过对资料的统计与计算,申双和发现,尽管在这45年间我国年平均气温以每10年增加0.2℃的趋势递增,可是蒸发皿蒸发量总体上却以每10年减少34.12毫米的速度递减。其中,夏季下降速率及下降幅度最大,为每10年下降15.59毫米,其次为春季、秋季,冬季变化不明显。“这种变化趋势总体上是与全球保持一致的,”申双和解释说,“气温升高主要集中在冬季,而对很多地区来说,占全年蒸发量总量比例较大的夏季气温不升反降,这就导致了全年蒸发量显著下降。”
从地域分布看,蒸发皿蒸发量显著上升只集中在少部分地区,如大兴安岭北部和北山地区;下降幅度最大的地区则集中在东部、西北北部和南部及西藏南部。
键因子风速和日照时数下降
申双和通过对彭曼公式中能量平衡项和空气动力项进行分析后认为,东部蒸发皿蒸发量的下降主要是因为提供蒸发的能量显著减少,而西部地区蒸发皿蒸发量的下降主要是供蒸发的动力下降所致。就气象因子而言,他认为,风弱的时候,气流慢,蒸发面的水汽就不易被带到大气中,而日照减少时,蒸发面接受的能量少,水分子动能减弱,水汽扩散也就减慢,这样,蒸发皿的蒸发量就减小。
因此,他提出:造成蒸发皿蒸发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为风速和日照时数的下降。“小兴安岭之所以蒸发皿蒸发量增大,主要就是由于这个地区气温显著升高,同时日照、风速没有明显减弱。”他用了一个反例来说明。
之后,他又通过对各气象因子进行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结论。
可能影响改变水循环和水资源分布
“我国大部地区蒸发量下降”这一事实会对水循环和农林业等相关领域产生什么影响?申双和解释道,我国大部地区蒸发皿蒸发量减小,已经可以排除是气温下降、地面蒸发量增加和空气增湿的影响结果,而应该归因于日照减少、风速减弱。因此,蒸发皿蒸发量下降可能会对水循环的分量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地面蒸发量减小、大气水汽输送减弱,同时降水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对农业生产而言,会导致农田蒸散减弱、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增大,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干旱。另外,我国东北地区蒸发皿蒸发量有一定的增加,加上气温显著升高,一方面可以扩大农业种植区域,提高作物产量和森林固碳及木材蓄积量;另一方面,由于水分消耗增大,可能对当地水循环和水资源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

8、关于气候学四季划分

四季划分

四季是根据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划分的。在四季的划分中,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视位置为依据,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为界限。但是,东西方各国在划分四季时所采用的界限点是不完全相同的。我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强调四季的天文意义,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以二分和二至作为中点的。如春季立春为始点,太阳黄经为315°,春分为中点,立夏为终点,太阳黄经变为45°,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了90°。

西方四季划分更强调四季的气候意义,是以二分二至日作为四季的起始点的,如春季以春分为起始点,以夏至为终止点。这种四季比我国划分的四季分别迟了一个半月。

从天文意义上讲,我国的以四立为划分四季界限更为科学。

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都等于全年的平均值,具有从极大值(或极小值)向极小值(或极大值)过渡的典型特征。因此,把春分作为春季的中点,和把秋分作为秋季的中点是非常合理的;夏季里,昼最长,夜最短,太阳高度最大的是夏至那一天,该日地表获得太阳能量是最多的。所以,夏至作为夏季的中点是很合理的;同理,冬至作为冬季的中点也是很科学的。

但是,从实际气候上讲,夏至并不是最热的时候,冬至也不是最冷的时候,气温高低的极值都要分别推迟1~2个月。我国有“热在三伏”,冷在三九”的说法。因此,把夏至和冬至分别安排为夏季和冬季的开始日期,与实际气候能更好地对应。所以,西方四季划分更能体现实际的气候意义。

无论是我国的具有天文意义的四季划分,还是西方具有气候意义的四季划分,都是天文上的划分方法。这是因为,二分、二至和四立在天文上都有确切的含义,都是把全年分成大体相等的四个季节,每个季节三个月,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它们都不能反映各地气候的实际情况。通过这种方法划分的季节,就是天文四季。

天文四季是半球统一的。在半球的范围内,每个季节有统一的开始和结束的时刻,并且在半球范围内,每一地点均存在着这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是等长的。

为了准确地反映各地的实际气候情况,划分四季常采用气候上的方法,例如,采用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并且规定:候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22℃的时期为夏季,小于或等于10℃的时期为冬季,介于10℃~22℃之间的为春季或秋季。按此标准划分四季,中纬地区季节与气候相一致,低纬地区和极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温度变化很不明显。同时,在中纬地区,各季的长度也不一样。这就是气候四季。例如,北京春季有55天,夏季103天,秋季50天,冬季157天。

天文四季具有理论意义,气候四季具有实用价值。天文四季是气候四季划分的基础。天文四季是半球统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气候四季则是局部区域(中纬地区)统一的。天文四季的划分取决于天文现象的变化,气候四季的划分取决于气温的变化。无论哪个半球的哪个地点,都有等长的天文四季;而气候四季则在同一地点也不一定等长。这是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的主要不同之处。

9、气象资料里蒸发量的缺测值一般怎么处理,比如我想计算月总量值,但是该月有一天缺测,这样该怎么处理和计

应该是运用差分的方法 将这一天的补上 (即 你根据隔天的情况 运用科学的方法猜出这一天的,然后再进行计算

与日蒸发量的气候学界限值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