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虽然适应气候

虽然适应气候

发布时间:2021-05-14 23:01:17

1、乔木如何适应热带气候

热带植物种类繁多,精彩纷呈。例如满树挂满光秃圆滚的小枝条的光棍树可以盛产石油,印度榕蜿蜒起伏的根系如同巨网般覆盖于地表,佛教植物菩提树的叶片尾端拖着个“大尾巴”,不仅好看,更有特异功能…… 其实,植物诸如此类非比寻常的外表,是为了适应热带环境练就的“独门绝技”。就让我们走近这些热带植物,去领略它们的生存奇招吧!

(1)招术之一:茎干“节流开源”

我国海南、云南等省份生长着一种名为“光棍树”的高大乔木,它的特别之处在于主干和粗壮枝丫上尽是茂密青翠、光滑圆滚的小枝条,却不见叶片,因而又被称为绿珊瑚、绿玉树。那么,光棍树真的不生叶片、只生“光棍”吗?答案可在光棍树一些幼嫩枝条的顶端寻觅。瞧,这些易被忽视的细微条状物,其实正是光棍树叶片的“庐山真面目”,只是它们长出后几天便脱落了,因此人们还以为光棍树不生叶片呢!

光棍树的叶片为何如此“凤毛麟角”呢?缺少叶片的光棍树又如何进行植物赖以生存的光合作用呢?这还得从光棍树的“身世”说起。它的老家在非洲东部的安哥拉一带,当地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旱季时雨水尤为稀少,生存环境严峻。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于是栖息其中的生物逐渐形成了各种保水抗旱的妙招。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光棍树从叶片繁茂变得叶片稀疏,叶形也逐渐变小,后来甚至慢慢退化了,大大减小了植株的受光面积和蒸腾作用时所需消耗的水分。同时,它们的小枝条也逐渐进化为肉质,表层富含叶绿体从而替代叶片成为光合作用的主力军。雨水充足的季节里,小枝条更可化身为小小的“储水器”。光棍树如此“节流开源”的生存策略是不是很完美呢?

科学家们的研究报道更为引人关注,他们指出,光棍树枝条内部富含的白色浆汁更是神奇。一旦小枝条被折断,浆汁可迅速涌出结膜从而避免体内的水分过度散失;而且浆汁中的毒害作用还能有效地抵抗动物的侵袭起到保护植株的作用。此外,科学家们还从白色浆汁出提炼出了石油的主要成分——烃类物质。如今,光棍树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广受重视的可再生、绿色环保的优良生物能源,有望在不久的将来造福人类。

(2)招术之二:地面根“结网”

首先,让我们来到印度榕的老家——印度及马来西亚半岛,去领略印度榕鲜为人知的美丽与神奇。在那里,印度榕雄壮挺拔,可生长至等同于十几层楼房的四十多米高。每到幼芽萌生之际,暗红色的托叶包裹着红色幼芽耸翘而生,更如同给巨伞般的枝头插上了成千上万支红烛,美丽极了。印度榕最神奇的景象则可落眼于树干基部的根系,它们相互交织缠绕着,接触部位相融合,如同一张巨网般铺设于地表,颇为壮观奇特,科学家称之为地面根现象。

究竟是怎样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如此撼人心魄的地面根呢?对于热带雨林有所了解的人们也观察到,雨林中的中、上层乔木,一般高可达三四十米,枝干强大;雨季时的土壤水分更是处于饱和或接近饱和的状况,空气匮乏,不利于根系呼吸。那么,身处其中的这些擎天树木如何做到枝繁叶茂而又稳如泰山呢?

热带雨林专家们最终揭开了地面根的神秘面纱。他们说植物的根系在土壤中通常向深度和广度两个方向发展,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同时,也起到支撑植物地上部分的作用。身处热带雨林特殊环境的一些树种的根系受限于向深度发展,于是另辟蹊径采取了向地面空间发展的策略,印度榕则成为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在数十年的生长过程中,印度榕的根系在地面层竭尽全力地呈辐射状延伸、扩张,从而缓慢形成了相互之间融合的网状地面根。这样,不但解决了植株头重脚轻的危机,也回避了常年水分饱和而易于导致呼吸困难的深层土壤,同时阻止了其他树种对其领地的入侵,最终构成了叹为观止的地面根现象。印度榕的“古灵精怪”以及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由此可见一斑。

(3)招术之三:花朵招蝇

大花犀角是一种来自遥远非洲的奇特植物:五角星状的花朵硕大绮丽,而四角棱状的肉质茎形如犀牛角挺拔林立,故有“大花犀角”之称。最为绚丽灿烂的景象出现在大花犀角花开繁盛之时:在一个个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犀角”丛中,朵朵含苞待放的花苞儿如同大小不一的浅绿色气囊着落在翠绿的“山峰”之间,颇为赏心悦目;“气囊”爆破后则变幻而成了酷似海星般的奇特花儿,绒质花瓣上还着生无数暗紫色的波状横纹,幻彩惊艳。

出乎意料的是,花儿的美丽和热情似乎没能“呼蜂唤蝶”,却招惹来一群的苍蝇,围绕着花儿不时飞飞停停,大煞风景,这是何故呢?还是科学家洞悉其中的缘由。他们称:大花犀角是一种虫媒花,它们完成“传宗接代”的重要使命需要依靠昆虫的传粉,在常见的传粉昆虫如蜂类、蝶类、蛾类和蝇类中又最为吸引蝇类,故而出现苍蝇满天飞的景象。

那么,苍蝇为何对大花犀角“情有独钟”呢?在这个问题上,大花犀角可是“身怀绝技、有备而来”。首先,大花犀角的花儿类似肉色,花纹独特而显眼;其次,如果我们凑近大花犀角的花儿使劲嗅一嗅,发现它还能散发出淡淡的腐肉气味。这些征兆都误使苍蝇以为发现了腐肉,于是它们冲着腐肉兴致勃勃而来,却误打误撞协助大花犀角完成了传花授粉的过程,因此科学家们将大花犀角纳入了“腐臭气味传粉综合症群”。“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花犀角正是靠着诱骗苍蝇的小“伎俩”顺利“生儿育女”、繁衍种群,真可谓是植物中的“智多星”!

(4)招术之四:苞片“冒名顶替”

西双版纳的热带丛林中生长着一种常见而又特别的常绿缠绕藤本,它们的绿叶丛中点缀着片片纯净洁白的扇状“叶片”,因而被当地老百姓形象地称呼为“白纸扇”,同时还有个美丽动听的名字——玉叶金花。

不难理解“玉叶金花”这个名字的来由:玉叶金花植株中最为醒目的是一片片“玉叶”,因而称为玉叶;花序中央着生的小花为金黄色,故名金花。可是大家有所不知的是,名字中的“金花”是名副其实的花朵,而这“玉叶”其实却是植物的苞片冒名顶替而成。

人们常常惊讶于这样的结果,科学家们解释说:玉叶金花的花朵虽然是金黄色,花径却很小,如何在这精彩纷呈的植物世界中吸引更多的昆虫前来传花授粉呢?于是它们采取了“挂羊头,卖狗肉”的策略——将花朵五枚萼片中的一枚变形成了硕大的白色叶状物。这样,特殊的“玉叶”构造不但弥补了花朵细小的缺憾,还使得它们在“绿色有余、彩色不足”的西双版纳密林中尤为显眼,从而诱使昆虫纷纷而来。科学家们还指出,类似于这种冒名顶替的现象在自然界中并不鲜见,我们熟悉的一品红、叶子花也是如此。

(5)招术之五:叶片滴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唐代禅宗六祖惠能的一首诗常使人们误以为世上没有菩提树。其实,菩提树不但确有其树,更相传第二十八代佛主释迦牟尼在一棵菩提树下静修成佛,从而在佛教中有圣树之称。

乍看菩提树,它的叶片最为引人注目。叶片上部心形,而尾部拖着个长达好几厘米的弯曲尾状叶尖,潇洒飘逸。于是,人们将这种“尾巴”长长的奇特叶片经过一系列处理后染成五颜六色,制成了精美的叶脉书签,又称“菩提纱”,美丽极了。可是,这些“小尾巴”仅仅只是增添了叶片的奇特与美观吗?它又有什么“特异功能”呢?科学家们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后称这些“小尾巴”为滴水叶尖,同时揭开了它的奥秘。

原来,热带雨林的环境尤为潮湿,雨林下层的植物叶片表面常常因为水汽凝结及降雨而散落着好多水滴。叶片如何避免水分的侵蚀和病原物的乘虚而入呢?叶片如何及时干燥,进行蒸腾作用呢?叶片又如何避免一些微小生物如苔藓、藻类的附着,而开展光合作用呢?于是,它们的滴水叶尖应运而生,如同屋檐下的排水槽,及时聚集并且迅速排干叶片上的水分,成为解决以上诸多难题的“秘密武器”。

需要提及的是,具备滴水叶尖可不仅仅是菩提树的“独门绝技”,一些同样生长于热带雨林下层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普遍具有尾状尖端的滴水叶尖。虽然这只是热带植物适应环境的一个小策略,却足以让我们对它们的生存智慧叹为观止。

2、关于气候适应的问题!

看个人体质以及所在地和原住地的气候差异程度,一般一年就能适应。

3、植物是如何适应环境条件变化而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天的?

一年生的植物,往往在寒冬到来之前就开始结实,借助于果实,它们可以延续生命。第二年春天一到,种子就开始发芽,并且迅速生长。
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在寒冬来临时,有的采取牺牲地上部分的做法——让地上部分发黄枯死,由埋藏在地下的茎或根来越冬;有的则采取“地下行动”——由根部收缩,将茎缩入土中藏起来抵御严寒。
多年生的木本植物,除了通过落叶进入冬眠状态,不再萌发生长等方式来增强抗寒能力外,更多的是把体内的蛋白质和淀粉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和糖类,这样一来,细胞液的浓度增强了,细胞便不易结冰,有利于增强抗寒能力。经霜后的萝卜、青菜、甘薯的味道变甜,就是这个原因。为了适应严寒的气候,北极圈以北的植物都会采取这种“内部准备”的方式来防寒,它们的细胞液里有高浓度的盐分,其浓度比南方的同类植物要高得多,这样能保证细胞不会结冰,它们也就能正常生长。有一种叫北极辣根的植物,在开花期间竟能经受-40℃的严寒考验!
植物虽然没有和动物一样的羽毛,但也有一些类似衣服的东西覆盖在躯干上。比如,生长在北极的灌木的茎上都覆盖着自己特有的“皮袄”——浓密的绒毛,这些绒毛形成独特的暖气装置,这松软的暖气装置正是植物御寒的忠实助手。
生长在北极的马先蒿的防寒能力比其他花草要略胜一筹。马先蒿的成长过程是这样的:首先,从地里顶出的部分有些像头发蓬松的顶针,一星期后顶针变为毛茸茸的“蜡烛”,再过些时候就长成真正矮壮结实的马先蒿了。这时,风雪和严寒就再也奈何不了它。可以说,马先蒿还在“摇篮”里的时候,就为抗寒作准备了。
冻土带的植物,大都是矮小粗壮的“短腿植物”,这样的外形也是出于防寒需要的。这样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无须像其他植物一样经常“弯腰”,它们根本就不会离开地面,都是匍匐、蔓生的。坚硬的茎,不比手指长,也不比铅笔粗,牢牢覆盖在苔藓上或悄悄地扎在石头下面,风吹不到,而又生活在离地面最近的空气环境中——这可是最温暖的地方。要知道,在北极,一点点能量都是极其宝贵的。
虎耳草和玻璃草是依靠集体的力量来防寒的。美丽娇小的虎耳草和玻璃草花朵,拥在一起,组成一个庞大的家族,这就是一个花坛。大家族由一根又粗又长的主根领导着,其余的幼根都纠缠在主根周围。这样一来,家族里的每一个成员吃的都是同一锅饭,大家一起开花授粉,而更重要的是“花坛”能很好对付变化无常的天气,在稠密、矮小的根茎中间能长久储存空气,保持着花丛集体生长需要的温度。
总体来说植物各有各的御寒方式。但最主要的还是叶落休眠,停止生长,减缓呼吸蒸腾作用

4、台湾凤梨释迦树适应气候

凤梨释迦是温带作物,泰国,澳洲,西班牙,海南岛等都有种植.
台湾的凤梨释迦九成也只有在台东卑南乡美农村的班鸠地区.这是因其得天独厚的气候.
宜兰和台中新社虽然也有,但卖相与口感就没那麼好了.
纵谷型气候变化多元,愈靠近山边,日夜温差大,品质愈好.
台东往南太热,台湾西部冬天有东北季风,容易结霜结冻.而相较同纬度地区,台东有黑潮,
冬天有高山山脉挡住东北季风,气候较温和.
另外,气候并不是唯一因素,凤梨释迦的种植需要人工时常呵护,随时调整.(栽技,人工日照等等.)

5、我感觉我不适应北方气候,为什么每天都是大风。而且虽然夏天要到了,可是觉得还是很凉

我是浙江人,去过西北上过学,我记得我不吃辣的,军训那会儿能吃的菜只有一个,番茄炒蛋,后来食堂有不辣窗口,但是不辣窗口卖的菜还是辣的。黄土高原山上没有树的,只有稀稀拉拉的草,刚到那里很压抑,是没有绿色的压抑,风沙来的时候遮天蔽日啊,大家拼命往食堂跑,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是水土不服吧,天天拉肚子,一吃就肚子不舒服了,这样有一个多月,后来慢慢好了,现在我很怀念那个时候,很怀念牛肉面,很怀念羊肉泡馍,很怀念孙子烤肉,怀念惊艳的回族姑娘,我本来以为那里有草原,我可以骑马,其实那里有的是沙漠,结果等我毕业了我也没完成到草原上驰骋的心愿。我们这里面只有两种面一种菜面,一种炒面,那里就多了,呵呵,后来有个女朋友,她带我每天换个面吃,爽啊,回族老大妈还很热情,有一次我吃完牛肉面发现我没带钱,结果她说一碗牛肉面算啥,算了,我立马回去取钱就给了,很多回忆,这是一种历练吧,没出去过的总想出去的,出去了才不会后悔。
无论什么地方都有牛人也有垃圾的,关键是你自己。

6、翻译句子...谢谢了...........

1.既然你计划移居加拿大,那你必须努力适应寒冷的气候。
Now that/Since you're planing/going to emigrate to Canada, you must try to adapt yourself to the cold weather there.

2.他承诺帮助我们买下那坐房子,但有点勉强。
He promise to buy the house for us, a little bit unwilling.

3.这是一次重要的会议,请务必不要迟到
This is an important meeting. Make/Be sure not to be late.

4.他是个有经验的商人,他做国际贸易已有好几年了。
He is an experienced businessman for he has worked on international trade for several/many years.

5.他力争劝告我接受那个新职位,虽然那职位报酬并不优厚。
Though the salary/pay is not good/liberal,he advised me to accept the new position.

7、气候对地形的影响有哪些???

我国的地形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我国地貌的基本特征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2.山脉众多,起伏显著。 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我国的气候: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地区一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冬季风寒冷干燥,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夏季风温暖潮湿,形成了我国的雨季。除青藏高原外,习惯上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界,把我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我国的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以及高原山地气候。

8、不能适应自然环境和气候打四字成语

水土不服

水土不服形容身体与环境产生的不良反应如高原反应。人的身体健康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自然界各种因素均对人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气候、声音、饮食习惯等。形容人在异乡环境下表现的不适应。
但是,人也有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因人而异。当人们由于改变了地理环境而发生的身体不适,如食欲不振、精神疲乏、睡眠不好,甚至腹泻呕吐、心慌胸闷、皮肤痛痒、消瘦,皮肤出现红斑、痘痘等俗称为“水土不服”。

9、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气候极端事件的变化。当某地的天气、气候出现不容易发生的"异常"现象,或者说当某地的天气、气候严重偏离其平均状态时,即意味着发生"极端事件"。世界气象组织规定,如果某个(些)气候要素的时、日、月、年值达到25年以上一遇,或者与其相应的30年平均值的"差"超过了二倍均方差时,这个(些)气候要素值就属于"异常"气候值。出现"异常"气候值的事件就是"气候极端事件"。干旱、洪涝、高温热浪和低温冷害等事件都可以看成极端气候事件。

全球气候变暖后,不仅气候平均值会发生变化,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出现频率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虽然由于观测资料严重不足,目前还无法确定20世纪气候极端值是否出现全球尺度一致的变化趋势,但在区域尺度上还是发现了一些重要的"趋势"。

观测记录显示,自1950年以来,极端最低气温的出现频率有所下降,因此标志寒冷事件的"霜冻日数"和"冰冻日数"减少;但极端最高气温的出现频率有所增加。观测记录还显示,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降水量增加的地区,大雨和极端降水事件有增多趋势。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强降雨事件的出现频率可能增加了2%~4%;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降水量减少的地区,大雨和极端降水事件有下降趋势。在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区,近几十年来干旱与洪涝的发生频率增高、强度增强。分析表明,夏季大陆上的一些地区可能已经变得更干,干旱的威胁可能也相应地有所增加。在东亚地区,虽然降水量趋于下降或变化不大,但仍有些地方大雨和极端降水事件有所增加。全球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的风暴强度和频率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仍受年代际变化的影响,没有呈现明显的增多或减少趋势。

最近40~50年中,我国极端最低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都出现了增高的趋势,尤以北方冬季最为突出。同时,寒潮频率趋于降低,低温日数趋于减少,雨日显著减少。

(二)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未来情景

如前所述,影响气候的因子多、机制复杂,目前的科学水平还无法给出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子作用的未来气候预测,只能把未来因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浓度的变化作为条件,输入气候模式计算出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气候变化情景就是未来可能出现的气候状态与当前气候状况之间的差值。

1.气温变化。1995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完成的第二次评估报告,根据其设计的1990-2100年间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的6种构想,预测到2l00年全球平均地面温度相对于1990年大约上升1.O~3.5℃。这相当于全球平均温度每10年升温0.10~0.35℃。

2001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完成的第三次评估报告,根据其设计的1990-2100年间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的35种构想,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地面温度将比1990年上升约1.4~5.8℃,即全球平均温度每10年将升高0.14~0.58℃。这比第二次评估报告的估计值要高,主要是目前对二氧化硫未来增加量的估计值大大低于1995年的估计。也就是说,未来因二氧化硫等气溶胶引起的降温作用不如1995年估计的大。每10年O.14~0.58℃这样的升温率,大大高于20世纪中实际观测到的升温率,这可能是最近1000年来从未出现 过的升温率,对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几乎所有陆地区域的增温可能都比全球平均值要大,特别是北半球高纬地区的冬季。美国的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兰,亚洲北部和青藏高原,模拟的增温值高出全球平均40%。但是南亚和东南亚的夏季,南美南部的冬季,模拟的增温值都低于全球平均。

需要指出的是,未来的气温变化在全球不同地区不一样,对陆面的影响要快于海洋,北大西洋和南极周围海洋表面温度的增加比全球平均值要小。由于区域气候模式还不完善,目前区域的气候变化情景,还主要使用全球模式的预测结果。

我国科学家使用不同的全球气候模式对二氧化碳增加后我国的气候变化情景进行了研究,结果略有差异。使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第三次评估报告中的5个模式模拟研究表明,假定二氧化碳以每年1%的速率增长,预计到2100年东亚和我国年平均温度将比1961-1990年30年的平均值增加约5.0℃;假定二氧化碳和气溶胶同时以每年1%的速率增长,预计到2100年东亚和我国年平均温度将比196l一1990年30年的平均值增加约3.9℃。

作者: 222.38.88.* 2005-6-21 20:16 回复此发言

--------------------------------------------------------------------------------

5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2.降水变化。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增暖后,21世纪全球平均降水趋于增多,大多数热带地区平均降水将增多,副热带大部地区平均降水将减少,高纬度地区降水也趋于增多。分季节而言,北半球冬季,热带非洲降水将增加,东南亚变化不大,中美洲将减少;北半球夏季,南亚的降水变化不大。地中海地区的夏季和澳大利亚的冬季降水将减少。高纬度地区冬、夏季的降水均趋于增多。气候增暖后,强降雨事件会增加。由于降水的增加不足以平衡温度增高和可能蒸发的加大,大陆的中部地区夏季一般会变干。此外,气候变暖后北半球夏季季风降水的年际变化可能加大。

预计平均降水将增加的地区,大多数可能会出现较大的降水年际变化。很小的降水变化,会引起水资源的很大变化。这意味着出现干旱的可能性增加,一些地方可能发生更频繁的干旱和洪涝。中美洲和南欧地区夏季降水预计减少10%~20%,这可能会是降水日数不变、每次降水量减少的缘故,更可能会是雨日大大减少、无雨时段大大延长的缘故。气候变暖对澳大利亚降水影响的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总的降水量变化不大,但小雨日数减少,大雨日数变为原来的2倍,洪水出现的概率至少要加倍。

10、北方人到南方不适应气候怎么办

这就是“水土不服”。
在异地,水土中微量元素的分布、土壤的酸碱度及有机物含量,与原居住地相比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人的机体暂时不能适应气候、水质、饮食等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就会产生一系列不适症状。
可以喝蜂蜜,喝茶,喝酸奶,喝汽水,吃豆腐。吃自己原先比较习惯的食物,对于当地特产暂时少吃。
北方人到南方首先就是接触到气温高,出汗多,所以,要多喝水,吃些清淡,清热解毒食物,防止上火。同时,要尽快熟悉地形地物,减少客居的感觉,慢慢就好了。

与虽然适应气候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