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气候变暖相关数据

气候变暖相关数据

发布时间:2021-05-15 20:01:01

1、什么是全球变暖系数值?

大致叫全球变暖的速度
设定CO2的GWP值(100年)为1,则CH3Cl的GWP值(100年)为13。

即是说,CH3Cl 的增温潜力值是 CO2 的13倍

2、气候变暖问题调查报告

今天是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冰川消融,后果堪忧。与之相关,首先会让人想到便是日益严重的全球变暖现象。从1906—2005年的100年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74摄氏度,预计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升高1.1—6.4摄氏度。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全球变暖的步伐,人类未来的生活环境将越来越严峻。 

全球变暖世界各地灾难频发 

2005年7月,印度孟买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水袭击,死亡一千多人,灾民达二千多万。而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的边缘,世界最大的湖泊一—乍得湖,却已经因缺乏降水而干涸。 

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 秦大河:“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系统变化导致了大尺度很大的空间尺度上的干旱、暴雨这种分布的失控、不均匀,这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密切的关系。” 

对人类而言,全球变暖早已不是一个遥远的话题,全球气候的巨大变化,已经在真真切切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全球气温升高会导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区洪灾频发,而另一些地区却持续干旱。 

秦大河:“可以看到的话,这个整个风暴的路径在南北半球都向两极来偏动,这种情况就要造成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会出现干旱,而且它风场朝北面和朝南面偏的时候,在高纬地区的降水也会增加。” 

很多国家近些年来自然灾害成倍增加,原因正是全球变暖,其中,俄罗斯由于永久冻结带融化,其北部地区的形势已极为严峻。 

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已经让人们头痛不已,然而还有更可怕的,那就是飓风的肆虐,全球变暖使得海洋变暖,从而大大提高了引发更加强大风暴的机会。 

秦大河:“那么最近完成的政府间气侯变化专业委员会,这批专家得出的结论也认为在全球气候系统变暖的时候,那么这种强风暴它的这个强度和频率都会增加。” 

2005年夏,丹尼斯飓风袭击美国,而后,卡特里娜飓风又袭击了佛罗里达州,使得很多人在那场灾难中丧生,并造成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秦大河:“整个来说还是一种能量的增加,海洋能量的增加,那么它的热交换导致了气旋的强度大大增加,所以台风的强度变大了,所以破坏力就变大了,那么它与全球变暖能量的增加和能量的释放是有密切的联系的。” 

随着气候的变化,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原本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俄罗斯,由于冬天越来越暖和,连北极熊都改变了过冬的方式, 2006年12月莫斯科动物园一头北极熊不再冬眠。 

秦大河:“全球气候系统变暖在生态系统里面的话,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受到很大的损失。” 

珊瑚虫曾遍布全球,但由于全球变暖和其他因素,很多地方的珊瑚虫都像这样死亡了,而所有依赖珊瑚虫生存的鱼类,也都面临着威胁。事实上,同样的状况在世界各地已经相当普遍。 

全球变暖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天气变热了,它还会制造一系列难以想象的灾难。前几年,有部美国好莱坞大片《后天》流行一时,影片用直观的画面告诉人们,全球变暖究竟会给人类留下什么样的恶果?为了避免影片中的一幕幕变成现实,现在美国人又在做出什么努力呢? 

中央电视台驻纽约记者站记者 杨福庆:“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量也居世界之首。近年来,飓风、龙卷风、干旱和水灾等,自然灾害的频发也使越来越多的美国公众切身体会到全球变暖的后果。因此,他们呼吁美国政府在降耗减排方面采取更积极行动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随着温度的升高,两极冰盖融化和科学界越来越多关于全球变暖后果的共识。” 

杨福庆:“我想现在美国人认为他们(美国政府)在逃避,你认为政府应该在更多城市推进遏制变暖的政策吗?” 

纽约市民:“当然、当然,这事关国家安危。” 

纽约市民:“我认为减少排放是一个好主意,提高排放控制标准,甚至有些人提出的在特定时间提高特定车辆进入城市的费用那也是个好主意。” 

地球冰川融化将危及全球10亿人口的生存 

当全球气温逐步升高的时候,首当其冲遭遇生存危机的,还不是人类,而是遍布于地球两极和高海拔山地的冰川。全球变暖使得冰川融化,而冰川消融减弱了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又使海洋和陆地吸收了更多的热量,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气温升高。如此的恶性循环,让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断加重。 

2007年—2008年恰逢第四个国际极地年,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与之相呼应,正是要强调气候改变对极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后果。而事实上,在南北极,很多曾经蔚为壮观的冰川已经岌岌可危。 

冰川消融的速度也是越来越快。不幸的是,除了南北极,世界各地的冰川也都有着同样的遭遇。各地冰川状况:10年内,乞力马扎罗山上将不会再有冰雪;15年内,冰河国家公园的冰川将成为历史;哥伦比亚冰川也在逐年缩小。 

秦大河:“最新的一些资料已经表明,由于这个全球气候系统变暖冰雪圈整体处于一个退化的过程当中。” 

北极冰架裂开、永冻土上的楼房倒塌等等种种现象表明,地球已经敲响了警钟。 

秦大河:“北极夏天冰层变薄比以前薄了,有的资料表明它要比上个世纪50年代 

减薄了40厘米,减薄了40%,还有一种模式到2080年北冰洋夏天就没冰了,还有这种可能性。” 

在北极,树木东倒西歪很常见,原因并不是风造成的,而是由于树木扎根在冻土带,而冻土带融化了,所以它们就变得东倒西歪。建在冻土带上的房子,由于冻土带的融化而倒塌了。 

秦大河:“这都是气侯系统变暖多年冻土退化的一种表现,因为气侯系统变暖,所以这个多年冻土里面包含的地下冰它要损失一部分,所以地面会沉陷。” 

2005年12月18日,英国媒体报道,在美国阿拉斯加北部海岸,海洋生态学家们短短1个月就发现了4具北极熊尸体。经过详细考证和研究,他们震惊地发现:北极熊很可能是因为长途跋涉觅食而被淹死在途中的。. 

秦大河:“随着高纬度地区南极和北极这种变暖,那么冰冻圈大规模退缩凡是以冰冻圈 

赖以生存的各种生物的话,毫无疑问他们的生存会受到危机。这也是全球气候系统变暖生物多样性受损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更另人担忧的是,如果再不立即遏制冰川融化的势头,人类的生存也将面临巨大的威胁。 

有科学家根据测算,如果格陵兰分裂并且融化,,世界上最低的国家荷兰,几乎会全部被淹,在北京周围数千万人的家园也会被淹,还有更糟的,上海周边地带,也有4千万人口,还有从印度到孟加拉国,那个区域有6000万人口。 

秦大河:“(如果)南北极的冰盖没了,海平面上升六、七十米是最少的数字,还有科学家认为会上升八、九十米。这个时候世界上沿海的城市将受到灭顶之灾。” 

科学家的预计并不是耸人听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昨天发布《全球冰雪了望》也指出,如果现在的气候变暖模式持续下去,到本世纪末,地球冰川覆盖的范围将下降40%以上,由此导致的洪水、海平面上升、缺乏淡水等问题将影响到全球10多亿人的生存。人类现在站在了一场空前的考验面前,何去何从,已经到了必须做出选择的时候。 

中央电视台驻莫斯科记者站记者 王溪:“2005年俄罗斯人经历了50年来最漫长而寒冷的冬天,而2006年持续的暖冬彻底打乱了俄罗斯棕熊们冬眠的习惯,在今年的5月底俄罗斯的部分地区又出现了,百年罕见的高温天气,近年来俄罗斯不断出现的气候异常现象使俄罗斯的科学家们对全球变暖问题格外关注。此外,俄罗斯专家预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俄罗斯的永冻土地带也逐渐开始解冻,而俄罗斯近一半以上的领土都处于永冻土地带上其城市建筑、各种设施,尤其是油气开采设施及其运输管道将面临极大的威胁。” 

气候变暖导致流行病肆虐 

人类现在已经意识到全球变暖、冰川融化,给环境带来的挑战。实际上,气候变化已经在很多方面开始影响大家的生活,甚至威胁到我们的健康和生命。 

哈佛大学新病和复发病研究所报告:“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海拔较高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 

1985年之后在卢旺达、赞比亚和埃塞俄比亚的高海拨地区都出现过传染性疟疾。1988年马达加斯加高地的一次爆发杀死了10万多人。很多专家都认为,这些疾病的流行与全球变暖有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研究所副所长 张建中:“它实际上就是一个高纬度地区 

突然出现了一个新出现了,对当地来讲是一个新的疾病,那么这些地方因为它的温度升高 

原来本来没有相关的媒介生物的地方,比如一些蚊虫出现了,所以给当地造成了突然的一种疾病的爆发流行。” 

在世界很多城市,像肯尼亚的内罗毕和津巴布韦的哈拉雷等原来是没有蚊子的,可是现在随着天气变暖,蚊子在高纬度地区也能够很好的生存,越来越多的城市也都出现了蚊子。而且不仅仅是蚊子,很多其他令人不安的传染病携带源也扩张了它们的活动范围。 

张建中:“每当平均温度升高1度相当于我们的温度就要向高纬度地区推进大约 

400公里左右,就是比如说大家一直把血吸虫病的流行区主要划定在长江和长江以南地区, 但是现在它的北移的趋势非常明显。” 

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个世纪,出现了30种新病毒,它们中的很多,比如“非典”,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还有很多抗药性的结核病毒。 

不仅如此,还有一些曾被控制了的病毒,又卷土重来重新出现的病毒,非常棘手,比如禽流感和西尼罗河病毒。 

张建中:“程度的变化可能主要有两个方面因素,第一个来讲即便是在原来的流行区 

因为温度增高可能造成了,某些传染病的流行的周期变长,第二个就是一旦由于温度的增高使一些原来非疫区的地方变成了可以流行的区域的话,一旦引入一种新的疾病来讲对于一种没有任何免疫力抵抗力的人群来讲,它的严重程度和致死率都是比较高的。” 

一度被人类降服的疾病,如今再度卷土重来,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报。尽管全球变暖是个极其复杂的现象,但人类从工业化时代以来,无节制的排放温室气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从根本上说,只有我们主动调整生产方式和消费结构,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才有可能减缓气温上升的势头。现在,欧洲各国也采取了不少新的办法。 

中央电视台驻伦敦记者站首席记者 杨真:“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最早实现工业化的英国众多的工业污染给环境和空气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以至于其首都一度以雾都闻名于世,虽然近年来众多的工业行业已经转移到了海外,但是现代的生活方式每天都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给环境和空气再度造成了新的压力。在威尔士地区的北部山区永久雪线曾经在海拔810米的地方,然而由于气候变暖这一纪录早已成为了过去,而英国国家自然基金会预计由于无雪冬季越来越多到2080年的时候山上的积雪量有可能要降低80%。” 

中国以负责任的大国姿态出台一系列环保措施 

气候无国界,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并专门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然而,国际上却有一些声音认为,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给全球的环境造成了“威胁”。就在6.5环境日到来之际,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对此进行了反驳。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没有人说那些历史排放量多,人均排放量高,排放弹性系数大的那些国家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威胁,反而说历史排放量少,人均排放量低,排放弹性系数小的中国构成了主要威胁,这显然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公正的。” 

马凯主任列举了三组数据:中国的历史累计排放量低:从1950年到2002年,50多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只占世界累计排放量的9.33%; 

中国人均排放水平低:国际能源机构的最新统计,中国2004年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3.65吨,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7%,为OECD国家的33%,世界平均排位第92位; 

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系数小,从1990年到2004年15年间,单位GDP每增长1%,世界平均二氧化碳排放要增长0.6%,但是中国仅仅增长0.38%。 

马凯认为,中国不但构不上“环境威胁”,相反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保护全球的气候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是一支重要的积极力量。 

马凯:“从1990年到2005年,中国每万元GDP能耗下降了47%,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亿吨。” 

在诸多挑战面前,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约定下,6月4日,国家发改委制定出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马凯主任解释了《国家方案》颁布的重大意义和内容。 

马凯:“一个是少排放;二是多吸收;三是再利用。” 

少排放,就要节能;多吸收,就要植树造林;再利用就是变废为宝,发展循环型经济。所以,节能减排是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大举措,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在2006年,全国却没能实现年初确定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目标。 

马凯:“要走出一条投入小、消耗少、能循环、可持续的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不能再走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而是要努力走出一条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产出的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双赢”的目标,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贡献。” 

半小时观察:地球是大家的 

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绝不仅仅是冰雪消融、海面上涨的景观变化,它将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向我们发出挑战。我们都知道,气候无国界,如果一场全球性的环境灾难来临,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难幸免。 

这场危机考验着我们。如何应对?不仅国家要考虑,每个人也应该有行动。事实上,导致全球变暖的,不光是工厂,我们生活中很多的消费和浪费,都在无意之中制造着温室气体,细水长流的自来水、忘了关的电灯、彻夜不停的空调,在能源琏条的另一端,它们就是不断排放的二氧化碳。 

地球只有一个,我们别无选择,但我们可以选择更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

3、全球变暖的资料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出现全球变暖趋势的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摄氏度(2.5-10.4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

为了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另外,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60%的国家还同意将相关技术和信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技术和信息有助于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截止2004年5月,已有189个国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约。

全球变暖的历史与预测
根据仪器记录,相对于1860年至1900年期间,全球陆地与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75度。自1979年,陆地温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温度快一倍(陆地温度上升了摄氏0.25度,而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13度)。根据卫星温度探测,对流层的温度每十年上升摄氏0.12度至0.22度。在1850年前的一两千年,虽然曾经出现中世纪温暖时期与小冰河时期,但是大众相信全球温度是相对稳定的。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估计,自1800年代有测量仪器广泛地应用开始,2005年是最温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记录高了摄氏百分之几度。 世界气象组织和英国气候研究单位也有类似的估计,曾经预计2005年是仅次于1998年第二温暖的年份。

在人类近代历史才有一些温度记录。这些记录都来自不同的地方,精确度和可靠性都不尽相同。在1860年才有类似全球温度仪器记录,相信当年的记录很少受到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从最近的千禧年内的多方记录所展示的长远展望,在过去1000年的温度记录中可以看到有关的讨论及其中的差异。最近50年的气候转变的过程是十分清晰,全赖详细的温度记录。到了1979年,人类更开始利用卫星温度测量来量度对流层的温度。

在2000年后,各地的高温记录经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罗诺镇录得摄氏41.5度,破139年来的记录。同年,8月10日,英国伦敦的温度达到摄氏38.1,破了1990年的记录。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测得最低温度为摄氏25.5度,破了1873年以来的记录。8月7日夜间,德国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气温记录。在2003年夏天,台北、上海、杭州武汉福州都破了当地高温记录,而中国浙江省更快速地屡破高温记录,67个气象站中40个都刷新记录。2004年7月,广州的罕见高温打破了五十三年来的记录。2005年7月,美国有两百个城市都创下历史性高温记录。2006年8月16日,重庆最高气温高达43度。台湾宜兰在2006年7月8日温度高达38.8度,破了1997年的记录。2006年11月11日是香港整个十一月最热的一日,最高气温高达29.2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最高温26.1度还要高。

据新华社电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古代农业活动曾使世界避免进入新冰川期。这说明,人类活动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可能持续了数千年。研究人员说,砍倒大树并开垦第一片田地的史前农民使大气中甲烷和CO 2等温室气体含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气温因此逐渐回升。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拉迪曼说:“要不是早期农业带来的温室气体,目前地球气温很可能还是冰川时期的气温。”拉迪曼承认,研究结果非常容易引起争议。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17日说,科学家通过两项最新研究预测,即使现在全世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本世纪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在18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连续发表两篇论文,从不同角度预测了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他们的成果将由联合国下属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评估,收录到2007年公布的下一份全球气候变化报告中。

在第一篇论文中,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魏格雷提出了一个较简单的数学模型来理解全球气候变化。他认为,由于海洋存在“热惯性”,对温室气体等外界影响的反应有所滞后,本世纪全球变暖的趋势只不过是以前排放温室气体的后果。

据魏格雷预测,到2400年,已存在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成分,将至少使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摄氏度;不断新排放的温室气体,又将导致全球平均气温额外升高2至6摄氏度。这两个因素还会分别引起海平面每世纪上升10厘米和25厘米。

他在论文中说,要遏制气候变暖的趋势,现在就必须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在极其低的水平,即使这样海平面上升的趋势恐怕也难以避免,每世纪10厘米的上升速度可能是最乐观的预测。

由杰拉尔德·梅尔等人发表的第二篇论文则预测,由于“热惯性”的存在,即使本世纪中人类不向大气排放任何温室气体,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也将至少升高0.5摄氏度,海平面将上升11厘米以上,其中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比科学家早先的预测值高了一倍多。梅尔对此解释说,这是因为以前的预测没有考虑到冰川融化等的影响。

梅尔的研究小组用两套数学模型,借助超级计算机模拟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低、中、高时的气候和海平面变化情况。

全球变暖的条件
地球气候变暖和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有关。但日本和丹麦科研人员近日指出,温室气体增加并非导致气候变暖的惟一原因,太阳活动变化在其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环境信息研究院的伊藤公纪教授制作了一张图表。从图上看,过去200年间地球平均气温和太阳磁场强度的变化曲线基本吻合。伊藤公纪由此推断,太阳活动对气候变暖也有影响,仅用温室气体增加解释气候变暖可能不够全面。

太阳活动对地球气温的影响已被专家们关注了很长时间。一般来说,太阳黑子多的时候,太阳活动剧烈。比如史料曾记载,公元17世纪时太阳黑子很少出现,当时的地球气候也相对寒冷。但地面获得的探测信息也显示,太阳活动强弱变化引起的太阳辐射能量变化幅度仅为0.1%,如此微小的变化似乎不足以对气候造成太大影响。

然而,最近国际空间科学界出现了一种假说,认为太阳活动的变化会改变地球上空的云量,“放大”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从而左右气候变化。提出这种假说的丹麦科学家推测,射向地球的宇宙射线可较稳定地使部分大气离子化,使云容易生成,从而吸收太阳的大量辐射,降低地球温度。但是,太阳活动高峰时释放出的高速带电粒子流,能干扰宇宙射线射向地球,使云不易形成,进而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目前,丹麦科研人员正在研究与云形成有关的各种因素,以论证上述假说。

也有日本专家提出,虽然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幅度只有0.1%,但他们发现这种能量变化能使地球大气对于太阳紫外线的吸收量变化幅度达到百分之几,这种吸收量的增加会使大气臭氧层温度升高。日本气象研究所第二研究部负责人小寺邦彦表示,臭氧层温度的变化会波及对流层,从而对寒流和季风造成影响,但目前尚不清楚上述机制能对地球气候变暖产生多大影响。为了继续研究这个课题,小寺邦彦等人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已于去年开始工作。

全球持续变暖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表示,据世界上许多科学家预测,未来50—100年人类将完全进入一个变暖的世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21世纪温室气体和硫化物气溶胶的浓度增加很快,使未来100年全球、东亚地区和我国的温度迅速上升,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上升1.4℃-5.8℃。到2050年,我国平均气温将上升2.2℃。

“入冬以来罕见大雾天气频发也是暖冬的一个征兆。”罗勇说,大雾天气系“暖冬”造成强冷空气非常弱所致。全球变暖的现实正不断地向世界各国敲响警钟,气候变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而且是一个涵盖政治、经济、能源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全球变暖的事实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

全球变暖的温度预测
德国研究人员表示,未来全球气温可能会远远高于一些科学家此前所做的预测,如果新的计算机模型关于气候变化所做的预测是正确的话。

据路透社报道,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由各国气象专家组成,研究全球气候趋势)此前预测,到本世纪末,随着二氧化碳的成倍增加,全球气温将升高1.5至4.5摄氏度。但德国美因兹马普化学研究所的迈因拉特·安德烈埃教授及其研究小组的最新测算方法却表明,全球气温上升的最高幅度可达到6摄氏度。

安德烈埃教授表示,这种新的方法是将悬浮微粒、温室气体和生物圈效应统一在一起,改变了以往关于气候变化的预测,即使之从人们可以容忍的程度发展到更迅速变化的危险境地。

安德烈埃教授将温室气体比作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加速器,悬浮微粒的存在则可以减缓气温的上升。悬浮微粒是空气中产生于燃烧、化学制品和烟尘之中的细小微粒。随着新的空气净化调节装置的使用,悬浮微粒的数量将会减少,因而其冷却功效也就随之变小。相反,全球气温却会随之上升。

悬浮微粒只能在大气中停留一周的时间,而温室气体则能停留大约50多年的时间。也就是说,悬浮微粒的冷却作用减少得快,而温室气体减少得慢。这样,在长期的竞赛中,温室气体最终必将战胜悬浮微粒,随之而来的就是灼热的高温天气。

然而,安德烈埃教授也同时承认,这种情况具有高度的科学不确定性,气候的变化也远远超出了经验和科学理解所能达到的范畴。如果他的计算是正确的,21世纪气候的变化就会超过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预测。

全球升温的后果

据新华社电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近期警告说,全球气候升温将致全球农业减产,或许在下个世纪出现食品匮乏的局面。研究人员在分析联合国和美国国立科学院发布的信息以及世界稻米市场趋势后得出了这一看法。

世界观察研究认为,全球气候升温和地下水水位下降将成为全球粮食供应紧张的直接诱因,全球稻米价格上涨趋势体现了这一点。

全球升温还会造成海平面升高,沿海地区会被淹没,以前所说的大西洲就是这样被淹没的。

美国政府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即使是在去年全球粮食大丰收、小麦和玉米价格下降的情况下,稻米价格依然上涨了30%,达到每吨260美元。

美国国立科学院去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水稻生长季节气温异常上升将使收成减少。另外,全球许多地区出现地下水水位下降、水井枯竭问题,也将对粮食产量构成影响。

如何减缓全球变暖
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围绕地球建立一个由小微粒或太空飞船组成的人工太空环,遮蔽热带阳光,调节地球温度。

不过,一些反对者认为,这种想法肯定会有一些副作用,一个能够对太阳光进行有效散射的粒子带将会使我们的每个夜空都变成和满月时一样明亮;而且这一计划的预算将高得惊人,可能达到6万亿到200万亿美元,就连全球资金最为充足的科研机构美国航空航天局也无法承担,如果把散射粒子改为太空飞船的话,预算额可能会少一些,估计能降到5000亿美元左右。

地球诞生以来,大气温度曾经几度升降,太阳辐射、云层遮蔽和温室气体等各种因素都曾经或正在影响着我们的气候。如果给地球围上一个粒子或飞船组成的“腰带”的话,赤道上空就会出现一个阴影,要部署这些粒子,就必须使用一些专门的控制飞船,像牧羊犬一样照看粒子群。

过去的一个世纪,地球温度明显上升,未来一百年间这一趋势还会继续下去,很多研究都证实地球气温将在未来几个世纪里提高1到20华氏度,海平面明显上升,一些海滨城市将不复存在。有科学家指出,减少太阳光照射,地球温度就会降低,而一些地面或太空系统完全可以实现这一目的。不过,有科学家指出,人们目前还无法计算出地球到底能吸收多少阳光,又有多少阳光被反射回太空,而这正是实施上述计划的关键一步。

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显示,古代农民的活动曾使世界避免进入新冰川期。这一结果说明,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不是新现象,它可能持续了数千年。英国《观察家报》最近援引研究人员的话说,砍倒大树并开垦第一片田地的史前农民使地球大气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气温因此逐渐回升。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威谦·拉迪曼说:“要不是早期农业活动带来的温室气体,目前地球气温很可能还是冰川时期的气温。”研究表明,如果没有人类干预,地球会比现在低2摄氏度,蔓延的冰盖和冰川会影响世界很多地区。人类排放的一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等具有吸收红外线辐射的功能,这些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在大气中大量存在,如同一个罩子,把地面上散发的热量阻挡。就像“暖房”一样,造成地表温度的上升。科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有一种说法:认为温室效应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是科学家考察了近一百年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与气温上升相关性而提出的。认为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可能会控制全球气候变暖,防止生态平衡破坏,农业变异,冰川融化等灾害发生。当然,根据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对温室效应和全球候气变暖的相关程度,还在进一步探索。但人们确实已经感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和异常,在这方面,科学家提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也许是防患于未然吧。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两方面:大量燃烧煤炭、天然气等产生大量温室气体;肆意砍伐原始森林,使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之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地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烧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气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刍动物消化过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变化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废弃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亚氮。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还包括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磁污染,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世界上的森林主要分为寒带(北方)森林、温带森林和热带森林三类。据专家介绍,今天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大自然经过8000年的进化才逐渐形成的。今天,所有的原始森林都沦为伐木业大规模开采利用的目标。在热带地区,许多现在已荡然无存的森林就是在过去的50年被砍伐一空的。仅1960年至1990年,就有超过4.5亿公顷的热带森林被吞噬,占世界热带森林总面积的20%;还有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在砍伐、农田开垦和矿产开采中退化。

而且,全球的非法砍伐和非法木材产品交易还在继续加剧,尤其是在拥有热带森林的发展中国家和政府执法不力的俄罗斯等国。而国际市场对廉价木产品的需求,又进一步恶化了这一状况。

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摄氏度(2.5~10.4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

4、有关全球变暖的资料和怎样改变全球变暖的状况

http://column.bokee.com/47529.html
http://.baidu.com/question/7644505.html?si=2
http://www.people.com.cn/GB/huanbao/259/4937/4940/
http://www.pzms.com/hx/s/yuanwenhuaxuewang/kejian/huanbao/gaishandaqiliang/txt/biannuan3.htm
这些网站上面有你要的全部资料.如果说是写论文的话哪也足够拉!~
前段世界也看了一部有关这方面的电影.电影叫什么名字忘了.如果你有兴趣看的话给我留言,我帮你找找.

5、全球气候变暖

楼主问的是原因 不是影响

人类排放的一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等具有吸收红外线辐射的功能,这些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在大气中大量存在,如同一个罩子,把地面上散发的热量阻挡。就像“暖房”一样,造成地表温度的上升。科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有一种说法:认为温室效应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是科学家考察了近一百年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与气温上升相关性而提出的。认为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可能会控制全球气候变暖,防止生态平衡破坏,农业变异,冰川融化等灾害发生。当然,根据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对温室效应和全球候气变暖的相关程度,还在进一步探索。但人们确实已经感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和异常,在这方面,科学家提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也许是防患于未然吧。

6、全球气候变化的数据

?

7、请问有谁知道近几十年全球温度变化的具体数据??迫切想解决这个问题 希望大家帮助一下!谢谢~

自19世纪后期以来全球平均地面温度已经上升了0.6± 0.2°C3 。自1861年有仪器记录以来,20世纪90年代可能是最温暖的十年,1998年是最温暖的一年(图2)。从第二次评估以来,估计全球0.15°C增暖的主要原因是与后来6年(1995到2000年)资料的增暖记录有关,第二个原因是与估算变化方法的改进有关。目前,稍为较大的不确定性范围(±0.2°C,95%的信度间隔)还是客观存在的。另外,由于一些新的研究技术的提高,第二次评估报告后,估算19世纪末以来全球温度升高信度的科学基础也已有了加强,这方面包括海面温度资料根据时间连续偏差订正的独立性检验以及城市热岛效应对全球陆地温度趋势影响的新分析。正如图2指出的,19世纪后期以后大多数全球温度增暖主要出现在二个不同阶段:1910-1945年和1976年之后,两段时间温度升高的速率大约为0.15°C/十年。
图2: 相对1961-1990年综和的1861-2000年年地表和海表温度距平(°C),在年数值上刻度指示有两个标准方差的不确定。[根据图2.7c]

图3: 1901-2000,19010-1945,1946-1975,1976-2000四段时间的年温度趋势,趋势分别由圆点区域大小表示,红点表示增加,蓝点表示减少,绿点表示较少或没有变化,趋势是通过年平均网格距平资料计算得到的,符合计算年距平值最少需要10个月资料的要求,在1901-2000年,趋势的计算利用100年中至少包括了66年年距平的网格资料,对短时间段内(19010-1945年,1946-1975年,1976-2000年)的较少的年数分别是24,20和16年。[根据图2.9]
最近,陆地增暖大于海洋增暖,在1950-1993年海面温度的升高大约是陆地表面平均温度升高的一半。与1997、1998年厄尔尼诺事件有关的全球温度的高值可作为一个极端事件,并对最近的增暖速率也负有责任。

8、气候变化的调查及其原因分析的研究报告

在地质历史上,地球的气候发生过显著的变化。一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地球的气候相对稳定在当前人类习以为常的状态。地球的温度是由太阳辐射照到地球表面的速率和吸热后的地球将红外辐射线散发到空间的速率决定的。从长期来看,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必须同地球及大气层向外散发的辐射能相平衡。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臭氧、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因此,这类气体有类似温室的效应,被称?quot;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并再反射回地球,从而减少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将变得热起来,这就是"温室效应"。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已经发现近30种,其中二氧化碳起重要的作用,甲烷、氟利昂和氧化亚氮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见表 2)。从长期气候数据比较来看,在气温和二氧化碳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见图 1)。目前国际社会所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 表 2 主要温室气体及其特征 气体 大气中浓度(ppm) 年增长(%) 生存期(年) 温室效应(CO2=1) 现有贡献率(%) 主要来源
CO2 355 0.4 50-200 1 55 煤、石油、天然气、森林砍伐
CFC 0.00085 2.2 50-102 3400-15000 24 发泡剂、气溶胶、制冷剂、清冼剂
甲烷 1.714 0.8 12-17 11 15 湿地、稻田、化石、燃料、牲畜
NOX 0.31 0.25 120 270 6 化石燃料、化肥、森林砍伐
引自全球环境基金(GEF):Valuing the Global Environment,1998 本世纪以来所进行的一些科学观测表明,大气中各种温室气体的浓度都在增加。1750年之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基本维持在280ppm。工业革命后,随着人类活动,特别是消耗的化石燃料(煤炭、石油等)的不断增长和森林植被的大量破坏,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断增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逐渐上升,每年大约上升1.8ppm(约0.4%),到目前已上升到近360ppm。从测量结果来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部分约等于人为排放量的一半。按照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IPCC)的评估,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3℃到0.6℃,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到25厘米。许多学者的预测表明,到下世纪中叶,世界能源消费的格局若不发生根本性变化,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将达到560ppm,地球平均温度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1996年发表了新的评估报告,再次肯定了温室气体增加将导致全球气候的变化。依据各种计算机模型的预测,如果二氧化碳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增加到560ppm,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上升1.5℃到4℃。 图 1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和气温变化

9、近100年来全球气温变暖的具体数据

?

与气候变暖相关数据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