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2013中国气候公报

2013中国气候公报

发布时间:2021-05-17 14:00:23

1、我国各省区自然 人文 环境资料

历史事件
上海:春秋时属吴国东境,春秋末年入于越,战国时属楚国,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贯穿现代上海的黄浦江也称春申江,故上海别称为“申”。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从陆家嘴鸟瞰浦西迷人夜景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所以,松江 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上海”因位于松江(吴淞江)下游支流“上海浦”而得名。唐代中叶始置华亭县,位置在今天松江区,是上海地区建县之始。宋末置上海镇。1292年,元朝设上海县,县治在今天上海市中心黄浦江沿岸,一般被视为上海市历史的起点。明朝时,上海逐渐兴盛,1553年,为抵倭寇筑上海城(在原南市区,现与黄浦区合并),归属南直隶松江府管辖。松江府辖境为全国最大的棉纺中心,除华亭县外,另有青浦县(今青浦区)、金山卫(今金山区)等。清朝沿袭明制,归属江南省松江府,设江海关。
北京:西周时成为周朝的诸侯国之一的燕国的都城。自元朝起,开始成为全中国的首都。元朝国都。元大都,或称大都,由于忽必烈是蒙古大汗国的大汗,蒙古文称为“汗八里”(Khanbaliq),意为“大汗之居处”。元大都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 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自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大都、京师、顺天府、北平、北京等。
天津:四千多年前,天津所在的地方慢慢露出海底,形成冲积平原。现在天津处于的位置原来是海洋,黄河改道前由泥沙冲积形成,古黄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宁河县附近入海,西汉时期在黄骅县附近入海,北宋时在天津南郊入海。金朝时黄河南移,夺淮入海,天津海岸线固定。汉武帝在武清设置盐官。 隋朝修建京杭运河后,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今金刚桥三岔河口),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 唐朝在芦台开辟了盐场,在宝坻设置盐仓。 北宋归辽国管辖,在武清设立了“榷盐院”,管理盐务。 南宋金国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设直沽寨,在今天后宫附近已形成街道。是为天津最早的名称。 元朝改直沽寨为海津镇,这里成为漕粮运输的转运中心。设立大直沽盐运使司,管理盐的产销。 明建文二年(1400年),镇守北京的藩王朱棣为了同他的侄子明惠帝争夺皇位,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后来朱棣作了永乐皇帝,为了纪念由此起兵“靖难之役”,在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公历1404年12月23日,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作为军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揭开了天津城市发展新的一页。卫是军事建制,而不属于地方行政区划。后又增设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 清朝顺治九年(1652年),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三卫合并为天津卫,设立民政、盐运和税收、军事等建置。 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卫为天津州。 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为天津府,辖六县一州,分别是天津县、静海县、青县、南皮县、盐山县、庆云县、沧州。 晚清时,天津作为直隶总督的驻地,也成为李鸿章和袁世凯兴办洋务和发展北洋势力的主要基地。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天津被迫开放,列强先后在天津设立租界。 1900年07月,八国联军攻打天津,天津沦陷。 1901年,由八国联军组成的天津都统衙门下令拆除城墙。
重庆:重庆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重庆古称江州,以后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时,巴郡改为楚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余年。明玉珍(1331~1366),因崇信明教改姓"明",湖广行省随州(今湖北省随州市)人。1357年,明玉珍西征,四月攻占重庆,剿除四川元军,确立对四川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至正二十一年七月,明玉珍在重庆称陇蜀王,仍奉"宋"为国号。至正二十三年(1363)正月,在重庆称皇帝,国号"夏",改元"天统",以重庆为国都,正式建立了大夏政权。历时9年,1371年被大明政权所灭。 1937年至1945年,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1937年11月20日,中华民国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12月1日正式在重庆办公,重庆成为中华民国战时首都。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明确规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重庆是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挥部,世界著名的反法西斯中心,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南道;宋设京东路,后分京东东、西路;金更名山东东、西路,为山东得名的开始;元设山东东西道;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改山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属河东道;宋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南路;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河南:以在黄河之南而得名。西汉即有河南郡,为河南得名的开始。唐大部分属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设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河北:以在黄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北道,为河北得名的开始。宋设河北路,后分河北东、西路;金分河北东路设大名府路;元设燕南赵北道;明设北平省,后废省,所有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北直隶;清改直隶省;1929年民国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变。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后设湖南观察使,为湖南得名的开始;宋称湖南路;元设岭北湖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属江南东道、淮南道和山南东道;宋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为湖北得名的开始;元设江南湖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为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变。
广东:以广南东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以旧广州辖地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为广得名的开始;元设海北广东道;明置广东省,后改广东布政使司;清改广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广西:以广南西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置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为广西得名的开始;元设广西两江道;明置广西省,后改广西布政使司;清改广西省;民国仍之;建国后改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黑龙江:以黑龙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将军置黑龙江将军,清末改黑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
辽宁:以辽河流域永久安宁得名。唐属河北道;辽置东京路;金仍之;元置辽阳行省;明为辽东都司;清设辽东将军,后改奉天将军,再改盛京将军,清末改奉天省;1929民国改辽宁省,为辽宁得名的开始;伪满复改奉天省,1945收复后仍改辽宁省;建国初分辽东省和辽西省,后合并恢复辽宁省,省名至今未变。
浙江:以浙江(又称钱塘江)得名。唐属江南东道,设浙东观察使和浙西观察使;宋置两浙路,南宋又分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简称浙东路和浙西路;元设浙东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设浙江省,为浙江得名的开始,后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
安徽:以安庆、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和淮南西路;元属江东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安徽省,为安徽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后合并恢复安徽省,省名至今未变。
江苏: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淮南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江苏省,为江苏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苏北行署和苏南行署,后合并恢复江苏省,省名至今未变。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江南东道,后设福建观察使,为福建得名的开始;宋置福建路;元设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变。
甘肃:以甘州、肃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关内道和陇右道;宋时东部属宋秦凤路,西部属西夏;金分秦凤路为秦凤、临洮、庆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肃路(不久即改甘州路),为甘肃得名的开始,后改宁夏行省为甘肃行省;明为陕西行都司;清分陕西省恢复甘肃省,省名至今未变。
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后设江西观察使,为江西得名的开始;宋置江南西路,简称江西路;元设江西行省及江西湖东道;明置江西省,后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云南:以在云岭之南得名。汉即设云南县,为云南得名的开始。唐为六诏,后为南诏;宋为大理国;元置云南行省及云南诸路道;明置云南省,后改云南布政使司;清改云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贵州:以贵山得名。唐为黔中道;宋属夔州路;元属湖广行省;明置贵州土司,是为贵州得名的开始,后置贵州布政使司;清改贵州省,省名至今未变。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宋设川峡路(注:非川陕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峡西路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省名至今未变。
青海: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属吐蕃;元其土地属宣政院管辖;明属朵甘都司等;清初为卫藏地,后分设西宁办事大臣,又称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得名的开始;民国初设青海办事长官,后属甘边宁海镇守使,之后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变。
陕西:以陕原之西得名。唐大部属京畿道和关内道;宋初设陕西路,为陕西得名的开始,后分设永兴军路,以军事?延、?宁、环庆、秦凤、熙河五路设陕西五路经略使;元设陕西行省和陕西汉中道;明置陕西省,后改陕西布政使司;清改陕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吉林:以吉林乌拉前二字得名,满语吉林乌拉意为沿江。唐属东北民族地;辽属东京路;金属上京路;元属辽阳行省;明属奴儿干都司;清设吉林将军,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变。
宁夏:以西夏安宁得名。唐属关内道;宋时属西夏;元灭西夏后以旧地设西夏行省,不久改宁夏行省,治所为宁夏路,为宁夏得名的开始,后改行省为甘肃行省,迁甘州路。明属陕西省,改宁夏路为宁夏卫;清改宁夏府,属甘肃省,并设宁夏将军;民国初设甘边宁夏护军使,后置宁夏省;建国后撤消并入甘肃省,后设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海南:以海南岛得名。唐属岭南道;宋属广南西路;元设海南海北道,是为海南得名的开始;明属广东省;清仍之,正式称琼崖为海南岛;民国仍之,后设海南特别行政区,仍属省;建国后设海南行政区,仍属省,1988升海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台湾:以台湾府得名。唐宋均为化外地;元在澎湖设巡检司,兼管台湾渔民;明为荷兰所占,明末郑成功收复,设东宁省及承天府;清郑氏,设台湾府及台厦道,是为台湾得名的开始,并正式称台湾岛,后改台厦道为台湾道;清末设台湾省,后为日占,仍称台湾;民国收复,恢复台湾省,省名至今未变。
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为吐蕃;元属宣政院;明称乌思藏,设都司等;清初称卫藏,卫即前藏,藏即后藏;后正式定名为西藏,为西藏得名的开始;清设西藏办事大臣;民国初西藏地方;建国后仍之,后改西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内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唐为突厥地;宋时出现蒙古部落;后建元朝,其地直属中书省及岭北行省;明分达靼鞑及瓦剌;清统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内地称内蒙古,漠北蒙古居边外称外蒙古,并属理藩院。民国初分属热河、察哈尔、绥远等特别区,后均改省;建国前中共以今内蒙古东部设内蒙古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新疆: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唐宋为西域;元明为察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地;清统一其地,其北部称回部、南部称准部,合称回疆,设伊犁将军,又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其时贵州新辟疆土亦称新疆);清未设新疆省,是为新疆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后改新疆维吾儿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名胜古迹
1、北京:北海 景山 圆明园 颐和园 天安门 北京名园 长城
2、天津:吕祖堂 大沽口炮台 霍元甲故居和陵园 盘山 翠屏湖
3、上海:东方明珠 外滩 老城隍庙 上海海洋水族馆 黄浦公园 龙华烈士陵园
4、重庆:丰都鬼城 石宝寨 张飞庙、白帝城、巫山神女十二峰 金佛山
5、河北:避暑山庄 外八庙 北戴河 野三坡 苍岩山
6、山西:山门重楼、戏台三座、献殿、后土大殿、配殿钟鼓楼
7、辽宁:弥勒大佛 张学良碑 王子洞 将军湖 清泉寺 秦汉遗址 碣石宫
8、吉林;玄天岭 保安睡佛 圣母山 将军坟
9、黑龙江: 八女群雕 牡丹江 龙塔 斯大林公园
10、江苏:花果山 水帘洞 狮子山西汉楚王陵 虞山公园 茅山风景名胜区
11、浙江:西湖 富春江 新安江 雪窦山 雁荡山
12、安徽:琅琊山 黄山 云海
13、福建:武夷山 鼓浪屿 桃源洞 金湖
14、江西:弋阳龟峰 庐山 三清山 白鹿洞书院 石钟山 井冈山 滕王阁 景德镇 鄱阳湖 龙宫
15、山东:泰山 孔子故里 爆突泉
16、河南:少林寺,二七纪念塔 云台山 白马寺 韩愈陵园 龙门石窟
17、湖北:黄鹤楼 荆州古城 睛川阁 纪南城遗址 古琴台 华容道 盘龙城遗址 弘化禅寺 五祖寺
18、湖南:云麓宫 岳麓书院 六朝松 禹王碑
19、广东:鼎湖山 镇海楼 六榕塔 丹霞山 佛山祖庙 肇庆七星岩
20、海南:五指山 琼台书院 苏东坡居琼遗址 五公祠 苏公祠 南海观音 天涯海角
21、四川: 苏东坡塑像 蜀南竹海 九寨沟 黄龙 峨眉山 乐山大佛 青城山
22、贵州:飞云崖 万峰湖 马岭河峡谷 红枫湖 古佛洞 洗钵池
23、云南:石林 驿古镇 丽江 大理的银苍玉洱 西双版纳 魁星楼 钟楼 老君楼
24、陕西:王顺山森林公园 华山 兵马俑 大雁塔
25、甘肃:灵台 北石窟寺 郎木寺 贡唐宝塔 莲花山 八角城
26、青海:神山 天峻石林 雅丹林 万丈盐桥 纳赤台清泉 格尔木胡杨林 可可西里
27、台湾:龙山寺 大冈山 郑成功庙 阿里山 日月潭
28、广西:平天国金田起义遗址 大藤峡 东塔 桂平西山 岭南名刹南山寺 桂平东塔 贵港九凌湖
29、内蒙:阿尔山 玫瑰峰 鹿鸣湖 赤峰 云岗石窟
30、西藏:巴松措 珠穆朗玛峰 米林南伊旅游景区 林芝神山色季拉 娘蒲沟 雅鲁藏布大峡谷
31、宁夏:北武当山 沙湖风景 固原河源 回乡风情园
32、新疆:喀纳斯湖景区 神钟山 杜拉特岩画 红山嘴口岸 齐德哈仁细石器遗址 白山布杜南拜墓
33、香港:青马大桥 香港浅水湾 西贡 金紫荆广场 香港南丫岛
34、澳门:卢廉若公园 圣老楞佐堂 马礼逊教堂 大三巴牌坊 妈祖阁 黑沙海水浴场、澳凼桥

福建省森林覆盖率已达62.9%

浙江省森林覆盖率已达60.5%

江西省森林覆盖率突破60%

广东森林覆盖率57.1%

湖南省森林覆盖率为55%

云南省森林覆盖率50%

黑龙江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3.6%

广西森林覆盖率43%

吉林省森林覆盖率增至42.5%

北京市森林覆盖率34.3%

陕西省森林覆盖率33.9%

辽宁省森林覆盖率31.84%

湖北省森林覆盖率31.61%

安徽省森林覆盖率为30.3%

重庆市森林覆盖率将达30%

四川省森林覆盖率28.98%

河北省森林覆盖率达23.25%

山东省森林覆盖率23%

河南省森林覆盖率22.64%

上海市森林覆盖率达20%

江苏省森林覆盖率达14.8%

山西省森林覆盖率13%

2、近期(近几年都行)关于气候时事新闻

今后异常天气出现可能更频繁印度遭严重高温干旱,最高气温逼近50℃;持续罕见寒流暴雪冻结“北半球”;近40年来最严重高温干旱引发俄罗斯森林大火;热浪席卷北半球多国;强风暴“辛加”横扫欧洲;大范围泥石流夺乌干达百条人命;严重雪崩肆虐亚洲中南部;近81年来最严重暴雨洪涝致巴基斯坦1800人死亡;强台风“鲇鱼”横行东南亚;巴西里约热内卢大暴雨创新记录。中国刚刚度过极端天气事件极为频繁的2010年。放眼全球,极端天气正在各地攻城略地。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正遭受“200年一遇”的大洪灾;目前巴西已有超过800人在洪水和泥石流中丧生;斯里兰卡有36万人因洪水无家可归;日本、韩国出现数十年来的最低温。极端天气汹涌而至,人类正面临着来自大自然的新挑战。面对考验,气象界、科学界做好了应对准备没?极端天气发力2010年是有记录最热一年201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潮湿、最热的一年,共有18个国家出现史上最高温,而欧洲和澳大利亚的一些地区则经历了异常寒冷的一年。细捋去年的异常天气事件,很多人肯定还记得:西南地区特大干旱、暴雨频袭华南江南、海南遭遇罕见降水、强降水引发舟曲泥石流……广州“5·7”特大暴雨依然历历在目。去年5月6日至7日,广州市在3个小时内降下了213.1毫米的暴雨。在那一周内,三场暴雨接踵而至,一周降雨量高达440毫米,相当于广州年降雨量的1/4,冲破广州市百年纪录。“影响范围之广、降水强度之强、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罕见。”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林良勋这样评价。“2010年气候影响综合评价为较差年景。”省气象局提供的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广东各种气象灾害造成全省直接经济损失约142亿元、死亡145人、失踪41人。其中,对广东影响最大的天气是强台风“凡亚比”。去年9月21日起,“凡亚比”席卷广东大部分地区,给粤西等地造成了严重的泥石流灾害,导致超过百万人受灾,上百人死亡或失踪;倒塌房屋1.6万间;受灾农作物面积66.4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亿元。华南地区的情况是全国的一个缩影。日前公布的《2010年中国气候公报》显示,2010年我国年降水量681毫米,比常年偏多11.1%,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年暴雨天数比常年偏多21.5%,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7摄氏度。“2010年我国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发生之频繁、强度之强、范围之广历史罕见,是本世纪以来我国气候最异常的一年!”事实上,极端天气在过去一年席卷全球。印度遭遇严重高温干旱,最高气温逼近50℃;近40年来最严重高温干旱引发俄罗斯森林大火;近81年来最严重暴雨洪涝致巴基斯坦近1800人死亡……本月20日,世界气象组织发表公报指出,“201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世界气象组织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961年到1990年间的平均气温高出了0.53℃,专家将2010年、2005年和1998年共同列为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前者比后两者分别高出0.01℃和0.02℃),同时2001年到2010年也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大量的极端天气成为2010年的显著特点。201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潮湿、最热的一年,共有18个国家出现史上最高温。世界气象组织还表示,2010年非洲大部分地区、亚洲南部和西部以及北极地区的气温都高于往年,很多地方都刷新了最高温度记录,而欧洲和澳大利亚的一些地区则经历了异常寒冷的一年。世界气象组织专家阿斯拉尔说,计算机仿真研究显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今后极端天气现象的发生将更频繁,且强度更大,影响地区更广,例如以往100年才出现一次的热浪,可能变为20年出现一次。到了本世纪末,2003年欧洲夏季极端炎热,可能不再显得很特别。“近几年来,全球极端天气呈现出来的特点是,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突破(有记录以来)的极值也越来越大。”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匡耀求指出。据他分析,这种极值的不断突破是双向的,即最高气温可能会越来越高,最低气温可能会越来越低。“人们会感觉夏天的时候特别热,冬天的时候特别冷,而不只是向一个方向变化。”全球变暖作祟?有专家称祸首是“拉尼娜”全球气候变暖与极端天气事件增加之间肯定存在某种联系,但现在还没有充分的证据。但对于极端天气频发的原因,全球科学界几乎莫衷一是。出于严谨,鲜有科学家会对目前极端天气频发的具体深层次原因妄下定论。因为气候研究是一门统计科学,只有5到10年内不断重复,才能有定论。面对频发的气候灾难,气象界显然倍感压力。但对于其成因以及预测,气象界还是一筹莫展。相比圈外学者,气象专家更为忌讳回答极端天气频发成因等问题。“极端天气事件增加是事实,但它的成因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还没有定论。气象界是没法给出确切答案的!”面对南方日报记者的追问,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林良勋坦陈。在分析2010年我国天气气候异常的原因时,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就曾表示,气候是受大气、海洋、冰雪、陆地和岩石等圈层影响的复杂系统。2010年我国天气气候异常与气候系统各圈层的异常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对于最近南半球澳大利亚、巴西等多国爆发的洪水、泥石流灾害,很多专家认为,罪魁祸首是拉尼娜现象。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意为“小女孩”(圣女婴),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匡耀求介绍“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经常交替发生。从气象统计来看,它们往往跟干旱、洪灾联系在一起。去年中国发生的西南大旱,就很可能是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在“厄尔尼诺”消失后“拉尼娜”在去年7月开始逐渐形成。不过在气象专家看来,它们能够影响气候变化,但其影响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地区,并不能完全作为解释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原因。从目前来看,认为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是由全球变暖所导致的学者占多数。但对于其中机理,目前整个科学界尚无令人信服的成果和结论。宋连春也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极端事件增多、增强的大背景。近百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不仅表现在气温升高,也表现在气温变率加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过去几十年一遇的极端事件更为频繁地出现,不仅会出现高温、热浪,极端冷事件也会出现,寒冷地区暴风雪的强度和频率增加,温暖地区暴风雪强度也会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在广东省气象局首席专家杜尧东看来,这个命题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证伪。“全球气候变暖与极端天气事件增加之间肯定存在某种联系,但现在还没有充分的证据。”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也正从某些极端气候事件反馈过来,这被视为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极端天气就像“坏小子”考验各国政府世界气象组织专家阿斯拉尔表示,早在1990年,气候模型已经预测到:在一个变暖的地球上将会出现更强和更频繁的极端气象事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首份评估报告称,高温事件的出现频率在未来将更频密,寒冷事件在当时预计出现频率会降低。空气流动的不断变化和它覆盖范围的改变所带来的影响也有所涉及,但是报告认为难以预测。事实上,极端天气就像是一个个调皮捣蛋的“坏小子”,不仅在广东、在中国,就是在全球,目前也对此基本束手无策。林良勋分析,异常天气分两种:渐进性天气和突发性天气。前者指的是一个累积过程所产生的,比如去年气温走低,使广东气温比历史上常年同期偏低3℃—4℃,还有干旱形成等。后者则指的是短时间产生的强烈天气,比如台风、强暴雨等。“对于渐进性极端天气,我们会有一个观察时期,在发生过程中会对其进行统计和监测,能够适时提供一些预测、预报和预警。”林良勋说,但对于后者,气象预报部门目前还难以准确预测。从某个角度说,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对人类征服自然过程的历史,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进步,自然似乎正在逐步被驯服,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也正从某些极端气候事件反馈过来,这被视为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在被重新定位。在这一新的历史历程中,包括气象学家在内的全球科学家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作为领衔广东气象预报领域的知名专家,林良勋表示,气象界要从全球气候变化当中去捕捉一些可能会发生极端气候事件的信号,比如在拉尼娜年和厄尔尼诺年会发生什么样的气候变化,还有青藏高原气温的变化、北极冰盖厚度和面积的变化,对人类有什么影响。通过这些研究,“去找一些前期信号,然后尽早提前发现极端天气发生的可能”。其次是做好预报预警工作,通过气象监测,在事件发生临近时向公众社会提供决策,包括如何去面对这种极端气候事件,不仅要防风防雨,还要防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气候和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全球性问题。”宋连春表示,尽管气候变化是逐步的、渐进的,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却是突然的、急剧的,极端气候给人类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人类社会必须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南方日报记者 黄应来

3、求国家环保局的一些统计数据

国家环保总局发布《200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国家环保总局今日对外发布《200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指出,全国耕地净减少36.16万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13.87万公顷。

《公报》指出,2005年,全国耕地净减少36.16万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13.87
** 热门点击 ** 特别推荐 **

不慎怀孕了怎么办?? 治色斑痤疮口臭口腔溃疡
关爱女性,关注女性健康 火爆招商中
专业皮鞋--找永亮! 我国治疗肿瘤获新突破!

万公顷、灾毁耕地5.35万公顷、生态退耕39.03万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23万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0.67万公顷。此外,查出往年已经建设但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面积7.34万公顷。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1%,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191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特别是大江大河中上游地区。全

国因水土流失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

城市空气质量好转

【又讯】《公报》指出,城市空气质量较上年有所好转。2005年监测空气质量的522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22个(占4.2%)、二级标准的城市293个(占56.1%)、三级标准的城市152个(占29.1%)、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55个(占10.6%)。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与上年可比的城市中,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的城市比例比上年增加12.6个百分点,劣于三级的城市比例比上年减少9.9个百分点。酸雨分布区域保持稳定,局部地区酸雨强度加大。辐射环境质量基本维持在天然本底水平。

《公报》指出,2005年,在监测的351个市(县)中,区域声环境质量好、较好、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市(县)分别占3.1%、60.7%、33.6%、1.7%和0.9%。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大于70dB(A)的城市比例为13.5%。(7A2)

上这里看看!

4、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英文怎么说?

R

5、2015年地球平均气温是多少?

本报北京1月12日讯(记者潘希)中国气象局今天发布《2015年中国气候公报》和《2014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两份公报分别显示,2015年是有现代气象记录数据以来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一年;2014年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大气中的3种主要温室气体年平均浓度高于同期全球平均值,创下1990年建站以来新高。

《2015年中国气候公报》显示,2015年是有现代气象记录数据135年来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一年,全球平均气温的持续升高,引发了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等,对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显著的影响。该公报显示,2015年,我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95℃。全国降水总体偏多,全国平均降水量648.8毫米,较常年偏多3%。冬、夏季降水偏少,春季接近常年同期,秋季偏多明显。

《2014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显示,2014年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大气中的3种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年平均浓度分别升至398.7ppm、1893ppb和327.9ppb,高于同期全球平均值,但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平均浓度大体相当,均创下了1990年建站以来的新高。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是北半球内陆腹部唯一大气本底观测站,其观测结果可以代表北半球中纬度内陆地区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及其变化状况。

6、最新的中国环境污染数据。谢谢

中国环境污染到什么程度了呢?让我们来看看下面一组数据。

2007年,我国查明的各类源头废水排放总量2092.8亿吨,废气排放总量637203.7亿立方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3028.9万吨,氨氮172.9万吨,石油类78.2万吨,重金属(镉、铬、砷、汞、铅,下同)0.09万吨,总磷42.3万吨,总氮472.9万吨;二氧化硫 2320万吨,烟尘1166.6万吨,氮氧化物1797.7万吨。其中,浙江、广东、江苏、山东和河北省工业污染源数量居前5位,分别占全国工业源总数的 19.9%、17.1%、11.8%、6.1%和 5.1%。在产生严重工业污染的行业中,全国有非金属矿物制品18.4家、通用设备制造污染源14万家、金属制品12.3万家、纺织业10.7万家、塑料制品业8.8万家、农副食品加工业8.3万家、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8.2万家。

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产生量:化学需氧量3145.35万吨,氨氮 201.67万吨,石油类 54.15万吨,挥发酚 12.38万吨,重金属2.43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8.5亿吨,综合利用量18亿吨(636f70797a6431333363366163其中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2124.44万吨),处置量 4.41亿吨(其中处置往年贮存量1964万吨),2007年贮存量15.99亿吨(其中符合环保要求贮存量12.11亿吨),倾倒丢弃量4914.87万吨。

农业源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流失)量:化学需氧量1324.09万吨,总氮 270.46万吨,总磷28.47万吨,铜 2452.09吨,锌4862.58吨。种植业总氮流失量159.78万吨,其中:地表径流流失量 32.01万吨,地下淋溶流失量20.74万吨,基础流失量107万吨;总磷流失量10.87万吨。种植业地膜残留量12.1万吨。

上述数据节录自2010年2月6日新版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这个报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联合公布,可谓权威之数据。然而,从这些枯燥的数据中,我们依然不能了解我国生态环境的“庐山真面目”。因为,毕竟统计数据有不全的地方,甚至一些数据,还会有失真的地方。全国污染源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07年12月31日,时期为2007年度,普查对象是我国境内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内容包括各类污染源的基本情况、主要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数量、污染治理情况等。从上述普查的部分结果我们隐约地读出:从工厂烟筒、排污口、矿山、城市消费场所、养殖场、果园乃至农田排出来的各类污染物,已经使得重现当年我们的“碧水蓝天”成为奢望了。

7、中国目前的环境状况

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一样,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五十年代前,我国的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问题尚不突出,但生态恶化问题经历数千年的累积,已经积重难返。五十年代后,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展开,重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初见端倪。但这时候污染范围仍局限于城市地区,污染的危害程度也较为有限。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渐呈加剧之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环境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同时,生态破坏的范围也在扩大。时至如今,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一样,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难题。

从全国总的情况来看,我国环境污染仍在加剧,生态恶化积重难返,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一、大气污染
1.污染现状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97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仍处在较重的污染水平,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见图3-1)。二氧化硫年均值浓度在3~248微克/米3范围之间,全国年均值为66微克/米3。一半以上的北方城市和三分之一强的南方城市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60微克/米3)。北方城市年均值为72微克/米3;南方城市年均值为60微克/米3。以宜宾贵阳、重庆为代表的西南高硫煤地区的城市和北方能源消耗量大的山西、山东、河北、辽宁、内蒙古及河南、陕西部分地区的城市二氧化硫污染较为严重。

2.污染来源
能源使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需求量不断上升。自1980年以来,中国原煤消耗量已增加了两倍以上。1997年原煤消费已达13.9亿吨,预计到2000年将增至14.5亿吨。以煤炭、生物能、石油产品为主的能源消耗是大气中颗粒物的主要来源。大气中细颗粒物(直径小于10微米)和超细颗粒物(直径小于2.5微米)对人体健康最为有害,它们主要来自工业锅炉和家庭煤炉所排放的烟尘。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也大多来自这些排放源。工业锅炉燃煤占我国煤炭消耗量的33%,由于其燃烧效率低,加之低烟囱排放,它们在近地面大气污染中所占份额超过其在燃煤使用量中所占份额。虽然居民家庭燃煤使用量仅占消耗总量的15%左右,然而其占大气污染的份额常常是30%。
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呈急剧增长之势。90年代初,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800多万吨,到1997年,已上升至2300万吨,预计到2000年将增至2800万吨左右。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二氧化硫排放的头号大国。研究表明,我国大气中87%的二氧化硫来自烧煤。我国煤炭中含硫量较高,西南地区尤甚,一般都在1%-2%,有的高达6%。这是导致西南地区酸雨污染历时最久、危害最大的主要原因。
机动车尾气。近几年来,我国主要大城市机动车的数量大幅度增长,机动车尾气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特别是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浓度严重超标,北京和广州氮氧化物空气污染指数已达四级,已成为大气环境中首要的污染因子,这与机动车数量的急剧增长密切相关。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已占大气污染负荷的60%以上,其中,排放的一氧化碳对大气污染的分担率达到80%,氮氧化物达到40%,这表明我国特大城市的大气污染正由第一代煤烟型污染向第二代汽车型污染转变。1985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仅有300万辆,1990年为500万辆,1997年增至1300万辆,预计到2000年将达到2000万辆,2010年将达到4500-5000万辆。而目前我国机动车污染控制水平低,相当于国外七十年代中期水平,单车污染排放水平是日本的10-20倍,美国的1-8倍。如北京市机动车数量仅为洛杉矾或东京的1/10,但这三个城市的汽车污染排放却大致处于同一水平。
此外,汽车排放的铅也是城市大气中重要的污染物。自80年代以来,汽油消费量年均增长率达70%以上,加入汽油的四乙基铅量年均2900吨。含铅汽油经燃烧后85%左右的铅排放到大气中造成铅污染。汽车排放的铅对大气污染的分担率达到80-90%。从1986-1995年10年间,我国累计约1500吨铅排入到大气、水体等自然环境中,并且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因此对居住城市的儿童、交警和清洁工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3.污染危害
由于我国严重的大气污染,致使我国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很高。慢性障碍性呼吸道疾病,包括肺气肿和慢性气管炎,是最主要的致死原因,其疾病负担是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两倍多。疾病调查已发现暴露于一定浓度污染物(如空气中所含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所导致的健康后果,诸如呼吸道功能衰退、慢性呼吸疾病、早亡以及医院门诊率和收诊率的增加等。1989年,研究人员对北京的两个居民区作了大气污染与每日死亡率的相关性研究。在这两个区域都监测到了极高的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浓度。估算结果显示,若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每增加1倍,则总死亡率增加11%;若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每增加1倍,则总死亡率增加4%。对致死原因所作的分析表明,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增加1倍,则慢性障碍性呼吸道疾病死亡率增加38%、肺心病死亡率增加8%。1992年,研究人员对沈阳大气污染与每日死亡率的关系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每增加100微克/米3,总死亡率分别增加2.4%和1.7%。
城市空气污染所带来的其它人体健康损失也很大。分析显示,由于空气污染而导致医院呼吸道疾病门诊率升高34600例;严重的空气污染还导致每年680万人次的急救病例;每年由于空气污染超标致病所造成的工作损失达450万人次。
室内空气质量有时比室外更糟。对我国一些地区室内污染的研究显示,室内的颗粒物(来自生物质能和煤的燃烧)水平通常高于室外(超过500微克/米3,厨房内颗粒物浓度最高(超过1000微克/米3。
据保守的假设估计,每年由于室内空气污染而引起的早亡达11万人。由于在封团很严的室内用煤炉取暖,一氧化碳中毒死亡事件在中国北方年年发生。在我国由室内燃煤烧柴所造成的健康问题与由吸烟而产生的问题几乎相当。受室内空气污染损害最大的是妇女和儿童。
二氧化硫等致酸污染物引发的酸雨,是我国大气污染危害的又一重要方面。酸雨是大气污染物(如硫化物和氮化物)与空气中水和氧之间化学反应的产物。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硫氧化物与氮氧化物排人大气层,与其他化学物质形成硫酸和硝酸物质。这些排放物可在空中滞留数天,井迁移数百或数千公里,然后以酸雨的形式回到地面。
目前我国酸雨正呈急剧蔓延之势,是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80年代,我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川贵两广地区,酸雨区面积为170万平方公里。到90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酸雨面积扩大了100多万平方公里。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降水pH值低于4.0,酸雨频率高于90%,已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岛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区。华北、东北的局部地区也出现酸性降水。酸雨在我国几呈燎原之势,危害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29%左右,其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并继续呈逐年加重的趋势。
酸雨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建筑设施都有直接和潜在危害。酸雨可使儿童免疫功能下降,慢性咽炎、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增加,同时可使老人眼部、呼吸道患病率增加。酸雨还可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特别是小麦,在PH值为3.5的酸雨影响下,可减产13.7%;PH值为3.0时减产21.6%,PH值为2.5时减产34%。大豆、蔬菜也容易受酸雨危害导致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下降。酸雨对森林、植物危害也较大,常使森林和植物树叶枯黄,病虫害加重,最终造成大面积死亡。
据对南方八省份研究表明,酸雨每年造成农作物受害面积1.93亿亩,经济损失42.6亿元,造成的木材经济损失18亿元。从全国来看,酸雨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40亿元。
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危害甚大。由于机动车尾气低空排放,恰好处于人的呼吸带范围,对人体健康影响十分明显。如排放的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能大大阻碍人体的输氧功能,铅能抑制儿童的智力发育,造成肝功能障碍,颗粒物对人体有致癌作用。尾气排放对交通警有严重的危害作用,有资料表明,交通警的寿命大大低于城市人的平均寿命。此外,汽车排放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的照射下会在大气中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其污染范围更广,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的危害更大。

二、水污染
1.污染现状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和水利部门报告显示, 1997年,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污染比重与1996年相比,枯水期污染河长增加了6.3个百分点,丰水期增加了5.5个百分点,在所评价的5万多公里河段中,受污染的河道占42%,其中污染极为严重的河道占12%。
全国七大水系的水质继续恶化。长江干流污染较轻。监测的67.7%的河段为Ⅲ类和优于Ⅲ类水质,无超Ⅴ 类水质的河段。但长江江面垃圾污染较重,这是沿岸城镇和江上客船乱扔垃圾所致。成堆的垃圾已严重妨碍了葛洲坝水电站的正常运行,影响了长江三峡的自然景观。
黄河面临污染和断流的双重压力。监测的66.7%的河段为Ⅳ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挥发酚、高锰酸盐指数和生化需氧量。70年代黄河断流的年份最长历时21天,1996年为133天,1997年长达226天。
珠江干流污染较轻。监测的62.5%的河段为Ⅲ类和优于Ⅲ类水质,29.2%的河段为Ⅳ类水质,其余河段为Ⅴ类和超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总汞。
淮河于流水质有所好转,尤其是往年高污染河段的状况改善明显。干流水质以Ⅲ、Ⅳ类为主,支流污染仍然严重,一级支流有52%的河段为超Ⅴ类水质,二、三级支流有71%的河段为超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非离于氨和高猛酸盐指数。
海滦河水系污染严重,总体水质较差。监测的50%的河段为Ⅴ类和超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生化需氧量。
大辽河水系总体水质较差,污染严重。监测的50%的河段为超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汞、挥发酚、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松花江水质与往年相比有所改善。监测的70.6%的河段为Ⅳ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和生化需氧量。
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为中度污染,水库污染相对较轻。与1996年相比,1997年巢湖和滇池污染程度有所加重,太湖有所减轻。主要大淡水湖泊的污染程度次序为:滇他最重,其次是巢湖(西半湖)、南四湖、洪泽湖、太湖、洞庭湖、镜泊湖、博斯腾湖、兴凯湖和洱海。湖泊水库突出的环境问题是严重富营养化和耗氧有机物增加。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总磷、高猛酸盐指数和生化需氧量。大型水库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和挥发酚。部分湖库存在汞污染。个别水库出现砷污染。
2.污染来源
1997年,全国污水排放量约416亿吨,其中45%来源于城市生活污水,55%为工业废水(图3-3)。在淮河流域约有75%的化学需氧量来自工业废水,其余来自生活污水。

工业废水。工业水污染主要来自造纸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以及采矿业等等。而在一些城市和农村水域周围的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如酿酒、制革、印染等,也往往是水体中化学需氧量和生物需氧量的主要来源。
城市生活污水。尽管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在过去的十年期间逐年下降,而生活污水的总量却在增加。1997年与1990年相比,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整整翻了一番,达到189亿吨,而我国城市污水的集中处理率仅为13.6%。全国各地生活污水对当地水体化学需氧量和生物需氧量的影响不尽相同。例如,山东省生活污水占废水总量的40%,而重庆市生活污水则产生了当地水体中68%的化学耗氧量和85%的生物耗氧量。
农业废水。除了农产品加工这一间接水污染行业外,作物种植和家畜饲养等农业生产活动对水环境也产生重要影响。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氮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是水污染的重要来源。尽管我国的化肥使用量与国际标准相比并不特别高,但由于大量使用低质化肥以及氮肥与磷肥、钾肥不成比例的施用,其使用效率较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大量廉价低质的氨肥的使用。这种地方生产的氨肥极易溶解而被冲人水体中造成污染。近年来,杀虫剂的使用范围也在扩大,导致物种的损失(鸟类),并造成一些受保护水体的污染。牲畜饲养场排出的废物也是水体中生物需氧量和大肠杆菌污染的主要来源。肉类制品(包括鸡、猪、牛、羊等)在过去的15年中产量急剧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动物粪便直接排入饲养场附近水体。在杭州湾进行一项研究发现,其水体中化学耗氧量的88%来自农业,化肥和粪便中所含的大量营养物是对该水域自然生态平衡以及内陆地表水和地下水质量的最大威胁。
3.污染危害
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渔业和农业生产(通过被污染的灌溉水),也增加了清洁水供应的支出。水污染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水体富营氧化以及动植物物种的损失。
一些疾病与人体接触水污染有关,包括腹水、腹泻、钩虫病、血吸虫、沙眼及线虫病等。改善供水卫生条件可以极大地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病率和危害程度,同时也可减少幼儿因腹泻而导致的死亡。总体而言,我国此类疾病发病率较其他发展中国家低。与其他收人水平相当的亚洲国家相比,我国水供应与卫生条件是好的,尽管在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存在一些差异。1990年,我国只有1.5%的总死亡率和3%的总疾病负担源于与供水及卫生条件有关的普通疾病(如腹泻、肝炎、沙眼、线虫病等)。与之相比,在我国,慢性障碍性呼吸道疾病占总死亡率的16%和总疾病负担的8.5%

还有其他一些疾病也被认为与水污染有关——如皮肤病、肝癌和胃癌、先天残疾、自然流产等。研究人员曾经对水污染与这些疾病的关系作过一些研究。但如果没有进行多年的大规模病疫学调查,是很难找到这些疾病的准确病因的。与肠道疾病(如腹泻)不同,与水污染有关的癌症和先天残疾是由重金属和有毒化学物质造成。
目前,我国的城市卫生系统正处于过渡时期——由于化肥的广泛使用以及农村收入的提高,用于农业的粪便收集系统已基本消失了,城市污水总量随城市人口的增长而上升,但现代化的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尚未形成。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全国范围,尤其是北方地区的肠道疾病发病率的增加。
4.污染危害的经济价值
根据世界银行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大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价值,如果按支付意愿价值估计,约为540亿美元/年。约占1995年GDP的8%。而用人力资本价值估计,大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每年则为240亿美元,占GDP的3.5%

三、回体废弃物污染
1.污染现状
1997年,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10.6亿吨,其中乡镇企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4.O亿吨,占总产生量的37.7%,危险废物产生量1077万吨,约占1.0%。1996年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1690万吨,其中危险废物排放量占1.3%。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累计堆存量已达65亿吨,占地51680公顷,其中危险废物约占5%。目前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约14亿吨,全国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近年来,塑料包装物用量迅速增加,“白色污染”问题突出。
2.污染来源
工业固体废弃物。1996年,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不包括乡镇企业)6.6亿吨,其中危险废弃物产生量993万吨。占1.5%;冶金废渣7369万吨,占11.2%;粉煤灰12668万吨,占19.2%;炉渣7759万吨,占11.8%;煤矸石11425万吨,占17.3%:尾矿18857万吨,占28.6%;放射性废渣227万吨,占0.3%;其它废弃物6599万吨,占10%。在产生固体废弃物的工业行业中,矿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饮料及烟草制造业、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物制造业、机械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等的产生量最大,占总量的95%左右,其中尤其以矿业和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主,占总量的60%。
废旧物资。我国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率只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1/4-1/3,大量可再生资源尚未得到回收利用,流失严重,造成污染。据统计,我国每年有数百万吨废钢铁、600多万吨废纸、200万吨玻璃未予回收利用,每年扔掉的60多亿废干电池中就含有8万吨锌、10万吨二氧化猛、1200多吨铜等。每年因再生资源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50-300亿元。
城市生活垃圾。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增长快,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长,1997年达1.4亿吨,城市人均年产生活垃圾440公斤。而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低,仅力55.4%,近一半的垃圾未经处理随意堆置,致使三分之二的城市出现垃圾围城现象。
3.污染危害
我国传统的垃圾消纳倾倒方式是一种“污染物转移”方式。而现有的垃圾处理场的数量和规模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垃圾增长的要求,大部分垃圾仍呈露天集中堆放状态,对环境的即时和潜在危害很大,污染事故频出,问题日趋严重。
侵占大量土地,对农田破坏严重。堆放在城市郊区的垃圾侵占了大量农田。未经处理或未经严格处理的生活垃圾直接用于农田,或仅经农民简易处理后用于农田,后果严重。由于这种垃圾肥颗粒大,而且含有大量玻璃、金属、碎砖瓦等杂质,破坏了土壤的团粒结构和理化性质,致使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降低。据初步统计,累计使用不合理的垃圾肥,每0.06公顷达10吨以上的土地,保水和保肥能力都下降了10%以上。重庆市因长期使用未经严格处理的垃圾肥,土壤的汞浓度己超过本底3倍。
严重污染空气。在大量垃圾露天堆放的场区,臭气冲天,老鼠成灾,蚊蝇孽生,有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向大气释放。仅有机挥发性气体就多达100多种,其中含有许多致癌致畸物。
严重污染水体。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在堆放腐败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并会将垃圾中的重金属溶解出来,是有机物、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三位一体的污染源。任意堆放或简易填埋的垃圾,其内所含水量和淋入堆放垃圾中的雨水产生的渗滤液流入周围地表水体和渗入土壤,会造成地表水或地下水的严重污染,致使污染环境的事件屡有发生。例如:贵阳中1983年夏季哈马井和望城坡垃圾堆放场所在地区同时发生痢疾流行,其原因是地下水被垃圾场渗滤液污染,大肠杆菌值超过饮用水标准770倍以上,含菌量超标2600倍。
垃圾爆炸事故不断发生。随着城市垃圾中有机质含量的提高和由露天分散堆放变为集中堆存,只采用简单覆盖易造成产生甲烷气体的厌氧环境,使垃圾产生沼气的危害日益突出,事故不断,造成重大损失。例如,北京市昌平县一垃圾堆放场在1995年连续发生了三次垃圾爆炸事故。如不采取措施,因垃圾简单覆盖堆放产生的爆炸事故将会有较大的上升趋势。

四、噪声污染
1.污染现状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97年,我国多数城市噪声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其中,生活噪声影响范围大并呈扩大趋势。交通噪声对环境冲击最强。
全国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67.3~77.8分贝之间,全国平均值为71分贝(长度加权)。在监测的49个城市道路中,声级超过70分贝的占监测总长度的54.9%。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3.5~65.8分贝之间,全国平均值为56.5分贝(面积加权)。在统计的43个城市中,声级超过55分贝的有33个,其中,大同开封兰州三市的等效声级超过60分贝,污染较重。
各类功能区噪声普遍超标。超标城市的百分率分别为:特殊住宅区57.1%;居民、文教区71.7%;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80.4%;工业集中区21.7%;交通干线道路两侧50.0%。
2.污染来源
在影响城市环境噪声的主要来源中,工业噪声影响范围为8.3%;施工噪声影响范围在5%左右,因施工机械运行噪声较高,近年来扰民现象严重;交通噪声影响范围大约占城市的1/3,因其声级较高,影响范围较大,对声环境干扰最大;社会生活噪声影响范围逐年增加,是影响城市声环境最广泛的噪声来源,其影响范围已达城市范围的47%左右。据环境监测表明,全国有近三分之二的城市居民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
据全国统计,在反映环境污染的投诉中,关于噪声污染的人民来信和来访的件数逐年增加,已从1991年的2.78万件增加至1995年的3.90万件,增加了40%以上;而反映噪声污染问题的投诉占环境污染投诉的信访比例则从1991年25%增加到1995年的35.6%,五年中增加10个百分点。这一比例高居各类污染投诉的首位。由于环境噪声污染影响范围较大,近年来因噪声扰民引起的纠纷不断出现,其中以反映商业、饮食服务业和建筑施工场所噪声扰民居多。
3.污染危害
噪声使人烦恼、精神不易集中,影响工作效率,妨碍休息和睡眠等。噪声影响睡眠的程度大致与声级成正比,在40分贝时大约10%的人受到影响,在70分贝时受影响的人就有50%。突然一声响把人惊醒的情况也基本与声级成正比,40分贝的突然噪声惊醒约10%的睡眠者,60分贝的突然噪声惊醒约70%的睡眠者。在强噪声下,还容易掩盖交谈和危险警报信号,分散人们注意力,发生工伤事故。
噪声引起耳聋。在强噪声下暴露一段时间后,会引起一定的听觉疲劳,听力变迟钝,经休息后可以恢复。但是如果长期在强噪声下工作,听觉疲劳就不能复原,内耳听觉器官发生病变,导致噪声性耳聋,也叫职业性听力损失。如果人们突然暴露在高强度噪声(140-160分贝)下就会使听觉器官发生急性外伤,引起鼓膜破裂流血,双耳完全失听。在战场的爆炸声浪中就会遇到这种爆震性耳聋。
噪声引起疾病。在强噪声的影响下可能诱发一些疾病。已经发现,长期强噪声下工作的工人,除了耳聋外,还有头晕、头痛、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症状,从而引发高血压和心血管病。更强的噪声刺激内耳腔前庭,使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还引起眼球振动,视觉模糊,呼吸、脉搏、血压等发生波动。

8、环保总局发布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指出下列内容:a.酸雨污染呈加重趋势b.山西的临汾阳泉、大同等

(1)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增加是造成酸雨加重的主要原因;从题干的叙述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生石灰、硫、氧气,条件是高温,生成物是硫酸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aO+2S+3O2 高温 .

9、环境统计年报和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环境统计年报只是关于环境状况的数字统计说明,比较粗略;而环境状况公报不仅包含与环境统计年报的内容,而且对环境质量的好坏,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都有一些分析、解释、说明。。。而且环境状况公报的内容也要细致得多,一半来说,环境状况公报分别从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固体废弃物、核辐射等方面从全国各地、典型地区过去一年的环境状况做仔细的说明!

与2013中国气候公报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