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宁德的地理环境
宁德俗称闽东,位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台湾省三大经济区的中间位置,地处东经118°32′—120°43′,北纬26°18′—27°40′之间。全市陆地面积1.3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4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046公里。
宁德市在福建省地层区划中属华南地层区东南沿海地层分区。境内除福鼎大部和柘荣一部地域属温州地层小区外,其余均属青田漳州地层小区。在地质构造带中,宁德位于闽东燕山火山岩断裂带北部,处在东南沿海火山岩带。
宁德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少严寒,夏少酷暑;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夏季最长,秋季最短;气候资源丰富、气象灾害频繁。
境内水系发达,河流密布;闽东海阔港深。
2、柘荣县的自然资源
<
3、柘荣气候适合种什么水果
柘荣推广栽植无花果的气候条件分析
1.前言
无花果属桑科无花果属,又名天仙果、明目果,为多年生小乔木,可食部分是由花托肥大而成的聚合果,果肉柔软甘甜,既可鲜食又可加工,果实含有大量易吸收的糖类,酶类、多种有机酸、微量元素、酶类和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和丰富的钙质。它有较高的医用价值,根、茎、叶和果均为传统的中药原料,具有健胃清肠、治疗腹泻、消肿解毒、疗咽治痔、明目生津之功效,具有抑菌、抗癌、降血压、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滋补、防病、治病等作用,其果实还可以加工制作果酱、果脯、罐头、果汁、果粉、蜜饯、糖浆及系列饮料等,是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无花果还是优良的绿化品种,枝干光洁,树冠完整,姿态优美,适应于盆栽和庭院,路旁栽植,根据无花果的药用价值及做为水果类食品,结合柘荣药材产业的发展,所以通过柘荣县载培无花果的气候适应性分析,对于推广无花果种植,加大果农经济收入,十分有意义。
2.花果种植对气候条件的要求
2.1温度
无花果不耐寒,冬季温度达—12℃时新梢顶端就开始受冻,在—20℃~—22℃时,则根茎以上的整个地上部分将受冻死亡。
无花果能耐高温而不致受害。一般来说,适宜于比较温暖的气候。以年平均温度为15℃,夏季平均最高温度为20℃,冬季平均最低温度为8℃较适宜,以5℃以上的生物学积温达4800℃的地区对无花果的生长结果最为有利。
2.2光照
无花果是喜光树种。在管理条件、光照条件良好时,则树体健壮,花芽饱满,坐果率高,果枝寿命长,果实含糖量高,酸味少;相反,光照条件差、树形不良时,则冠内枝条弱,果枝寿命短,花芽不充实,果质差。
2.3降水
无花果在生长期间对水分条件的要求不及温度那样严格,其生长季节(4~10月)的降雨量为200~300毫米,比较适宜无花果的生长。无花果不耐涝,在滞水的情况下,很快就会凋萎落叶,甚至死亡,同时,水分过多特别是果实成熟期降水过多,常降低含糖率,使品质变劣。无花果有强大根系,比较耐旱,但由于无花果叶面大,水分蒸发旺盛,尤其在新梢及果实迅速生长期需要大量水分,因此,如果过度干旱,会影响植株发育,使果皮粗而果实小,品质变劣,甚至使果实在成熟前过早干缩和脱落。
2.4土壤
无花果对土壤条件要求极不严格,在典型灰壤土、多石灰的沙漠性砂质土、潮湿的亚热带酸性红壤以及冲积性粘壤土上都能比较正常地生长。其中以保水性较好的砂壤土最适合无花果生长及果实发育的要求。
4、柘荣鸳鸯草场天气预报
福建>宁德>柘荣 天气预报
2日(今天)
阵雨转多云
29/21℃
3日(明天)
多云
30/20℃
4日(后天)
阴
30/19℃
5、福建最穷的十大县有哪些?
福建最穷的十大县如下:
10、宁德古田县
GDP 168.8亿元人均 5.12万元。
9、泉州安溪县
GDP 515.3亿元 人均 5.11万元。
8、南平浦城县
GDP 151.3亿元 人均 5.09万元。
7、漳州云霄县
GDP 206.1亿元 人均 4.91万元。
6、三明宁化县
GDP 134.7亿元 人均 4.77万元。
5、宁德霞浦县
GDP 220.7亿元 人均 4.74万元。
4、漳州漳浦县
GDP 385.7亿元 人均 4.69万元。
3、 莆田仙游县
GDP 375.3亿元 人均 4.39万元。
2、漳州平和县
GDP 216.3亿元 人均 4.25万元。
1、漳州诏安县
GDP 252.3亿元 人均 4.13万元。
福建,简称“闽”省会福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毗邻,西北与江西结界,福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条件,决定了闽北闽西的发展难度极大,交通条件难以大幅改善。只能把希望寄托在闽南和闽东上。
福建又是个典型的双子星省份,厦门福州是全省唯二具备人才吸引力的城市(2017年,人口净流入为正数且人数较多的就这俩,泉州漳州都为负数)。但两城距离较远,很难形成集成效应。福建想要发展,一是闽南三市必须要齐心协力一起合作,厦门本地人要抛开一些小市民的排外思想和高傲态度,别没有上海的本钱却得了上海的病。
泉州要早日迎头赶上,变双子星为三子星,将闽南经济带继续扩大。可以加强闽台合作,互利共赢(但估计很难……)二是福州要带着莆田宁德一起玩,形成闽东经济带。最后和闽南经济带汇合,这样还比较要前景可言。
福建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县(市):晋江市、石狮市、福清市、闽侯县、南安市、惠安县、龙海市、上杭县、永安市、连江县
经济发展“十佳”县(市):云霄县、诏安县、建宁县、长汀县、南靖县、永泰县、武平县、长泰县、闽清县、连城县
6、为什么全国就柘荣太子参品质最好?而且听说尤其是柘荣蝴蝶山太子参才是最好的。
的确是柘荣太子参好,生长环境适宜,品质高。
不过,不是蝴蝶山哦,是东狮山。
7、闽东建设变化
宁德
地理位置:宁德市位于东经118°32'~120°44'、北纬26°18'~27°4'之间,南连福州,北接浙江,西邻南平,东面与台湾省隔海相望。全区现辖宁德、福安、福鼎三市和霞浦、柘荣、寿宁、古田、屏南、周宁六县。土地面积1.34万平方公里,直接相邻的海域面积4.46万平方公里。 地形以丘陵山地兼沿海小平原相结合为特点,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4℃~20.2℃, 年平均降雨量在1250~2350毫米,无霜期235~300天。
历史沿革: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古越先人在此劳动生息。到了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设温麻县,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为长溪县。元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升为福宁州。后几经变更,至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改为福宁府。辛亥革命后,1913年府废,闽东先后属东路、闽海道、第二、第一、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9年6月—12月,区内各县相继解放。解放后设福安专区,专署驻福安城关,辖福安、福鼎、宁德、霞浦、寿宁、周宁、柘荣七县。1956年划进原属闽侯专区的长乐、连江、罗源三县,撤柘荣县。1959年划长乐、连江二县归闽侯专区,增进原属南平专区的松溪、政和二县。1960年,松溪、政和合并为松政县。1961年恢复柘荣县。1962年划罗源归福州市,撤销松政县,恢复政和、松溪二县。1970年专署迁驻宁德城关,改称宁德地区,同时划松溪、政和二县归建阳地区,增进原属闽侯地区的连江、罗源、古田、屏南四县,再次撤销柘荣县。1975年重新恢复柘荣县,1983年4月划连江、罗源为福州市管辖。1988年原宁德县改设为宁德市。1989年福安县设为福安市。1995年福鼎县改设为福鼎市。
区域人口:全区现设一区二市六县,即蕉城区、福安市、福鼎市、霞浦县、古田县、柘荣县、周宁县、屏南县、寿宁县,共124个乡镇、街道办,人口319万,旅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近30万人。
地质:宁德市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的陆缘地带,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缘,东面经岛弧、海沟与太平洋板块相连,在两大板块长期相对作用中,形成自己的地质特征。
地貌:宁德市地处洞宫山脉南麓,鹫峰山脉东侧,东面濒临太平洋,中北和中南部又有呈北东—南西、西北—东南走向的太姥山和天湖山两条山脉,构成沿海多山地形。地势西、北部高,东、南部低,中部隆起,大致呈“门”型的梯状地势。区内山岭起伏,地表深切,高差悬殊,地势陡峻,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其间杂有山间盆地,沿海一带夹滨海堆积平原。海岸线漫长曲折、港湾众多、海岛棋布,海域辽阔。
海洋:宁德市东临台湾海峡,海岸线长878公里,占全省海岸线总长的28.35%;海域面积4.4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海洋渔场总面积35.63%,区域内有岛、礁、沙、滩、岬角、水道、河口共1215个。
气候:宁德市地处东南沿海,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具有山地气候、盆谷地气候等多种气候特点,春夏雨热同期,秋冬光温互利,光能充足,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海洋性季风气候显著,沿海和内陆温差悬殊,气候类型呈多样性。
水文:宁德市水系沿构造线发育,河流多呈西北—东南走向,形成独流诸河。全区较大的河流有24条,流域总面积1.19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的88.8%。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36条,其中最大的交溪和霍童溪两条水系和干流及其10条较大的支流,控制面积0.78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流域总面积的65.5%;其余较大自成系统的古田溪、霍童溪、赤溪等14条河流,控制面积0.41平方公里,占全区流域总面积的34.5%。区内河流的特点是,上源至中游段蜿埏曲折,河道狭窄陡峭,水流湍急,落差较大;下游河段河面较宽,河床较缓。流速平均平稳,流入东海。
土壤:宁德市土壤多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风化后,由于搬运、堆积的方式及程度不同,发育成不同类型的成土母质。山地土壤多为残积物;少数为堆积物;低山丘陵地、低山丘陵坡地、河流交阶地及滨海台地的“山田”,以坡积物和堆积物为主;河谷平原、山间盆地和部分山垅缓坡地带以冲积物为主兼有坡积物;滨海平原为海积物。
海洋资源:宁德市海阔港深,绵延878公里的海岸线,占全省近三分之一, 拥有三都澳、沙埕、三沙、赛岐等天然良港;尤其是三都澳港,50万吨轮船可随时进港全天候作业,是远洋大吨位中转港和大项目开发的理想区域。目前,三都澳城澳港和白石港区已经国务院批准对外籍船舶开放。闽东水产资源极为丰富,拥有海洋生物600多种。海域面积4.46万平方公里, 浅海面积9.34万公顷,滩涂面积4.36万公顷,盛产着大黄鱼、对虾、石斑鱼、二都蚶、剑蛏等海味珍品。大黄鱼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闽东海域分布大小岛屿344座,港湾29个,是开发滨海旅游业的理想场所。建设“海上闽东”,培植海洋产业,沿海已成为闽东条件最为优越、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
农业资源:温暖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地,为宁德市名优特农副产品生产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闽东是中国重点产茶区之一,现有茶园面积4.71万公顷,省级以上名茶产品30多种。闽东是中国产量最多、品种最全的重要食用菌产区,银耳、香菇产量均居全国首位。闽东水果种类繁多,盛产四季柚、油柰、板栗、芙蓉李、水蜜桃和晚熟荔枝、龙眼等。畜牧业特产有福安杜花猪、福安水牛、古田黑番鸭、霞浦山羊等。全区森林覆盖率为62.7%,活立木总蓄积量1527万立方米,用材林面积44万公顷。
水电资源:宁德市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溪流纵横,水电资源十分丰富。全市河流总流域面积达11899平方公里,可开发电力185.49万千瓦, 目前已开发42万千瓦,交溪、霍童溪、古田溪等水系,具备建高水头电站、大水库的条件,宜于梯级开发。闽东海岸线长,蕴藏着丰富的潮汐能源,可开发总装机容量245.96万千瓦,其中三都澳潮汐可开发利用129.34万千瓦,为省之最。区内电网建设初具规模,装机容量40万千瓦的穆阳溪梯级电站正在建设中。城镇供水工程发展迅速,全市已建成水厂35个,日供水30万吨,可保证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矿产资源:宁德市属火山岩地带,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矿产79种,矿产地135处,探明储量的矿种有33种,尤其是玄武岩、高岭土、花岗石、 建筑砂、叶蜡石、钼、锌等矿种,储藏量大,品位高,且易于开采,为发展建材、陶瓷等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旅游资源:闽东依山傍海,山峦叠嶂,景色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独具特色。被誉为“海上仙都”的福鼎太姥山,全国独有的屏南鸳鸯溪,被明永乐帝赐为“天下第一山”的宁德支提山,华东仅有的周宁九龙漈瀑布群,人鱼和谐闻名数百载的周宁鲤鱼溪,日本国高僧空海大师入唐求法的登陆地霞浦赤岸,驰名东南亚与妈祖庙同享盛誉的古田临水宫,胜似太湖的古田翠屏湖,以及天然良港三都澳等著名景区,都是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
重要数据和景观
区号:0593
邮编:352100
区划:宁德市(蕉城区)、福安市、福鼎市、寿宁县(鳌阳镇)、霞浦县(松城镇)、柘荣县(双城镇)、屏南县(古峰镇)、古田县(新城镇)、周宁县(狮城镇)
参考资料:http://bk.baidu.com/view/43078.htm
8、自然条件
(一)区域地质
福建省在大地构造上属华南褶皱系的一部分。区内地层发育比较齐全,岩浆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
中生代以来,福建省地壳陆续上升。在山丘坡地上,风化壳层物质发育成为各种类型的土壤。在盆地、河谷和低洼地区,由于外来泥沙物质的堆积,形成平原、河流阶地等,其表层物质经成土作用也形成各种类型的土壤。
福建省岩石分布具有明显规律性。沉积岩主要分布在鹫峰山——戴云山构成的闽中大山带以西的西部地区,火山岩主要分布在鹫峰山——戴云山构成的闽中大山带及其以东的东部地区,变质岩主要分布在闽中大山带以西的武夷山脉、闽中谷地和闽西南地区,火成岩则在全省各地均有出露。
福建省自上元古界至第四系地层多有出露。早古生代及其以前形成的沉积岩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沉积岩、变质岩、火山岩在全省的分布相对均匀。全省各时代地层分区特征比较明显。北部及西北部以晚元古代变质岩地层为主,属地槽型的巨厚沉积。中部及西南部出露震旦纪至晚白垩世的浅变质岩、沉积岩及喷出岩,尤以晚古生代准地台型沉积发育。政和——大埔一线以东的东部地区则以大面积晚侏罗——早白垩世陆相火山岩地层占主导地位,岩石类型复杂,厚逾万米。上第三系及第四系地层全省皆有零星分布,但在沿海地区比较发育。
全省出露地表的岩石在湿热或温湿气候条件下,均受到比较强烈的化学风化和生物作用,形成砖红壤性红壤、红壤和黄壤等。主要岩石和沉积物分布特征如下。
1.石灰岩
福建省石灰岩分布在三个地层中:中石炭统黄龙组地层以石灰岩为主,夹有白云岩,主要分布在福建省西南部明溪——胡坊隆起带的两侧;晚石炭统船山组地层以石灰岩为主,质地较纯,夹有少量白云岩,主要分布在顺昌、南平以南及德化和南靖以西的广大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含有硅质结核。
由于气候比较湿热,全省出露在地表的石灰岩经过风化和成土作用发育形成含有CaCO3的石灰土。石灰土质地主要为粘土,植被覆盖比较好,但是一旦植被受到破坏,土壤有机质就会迅速分解,干旱趋于严重,肥力迅速下降,重新恢复植被难度很大。
2.紫红色钙泥质碎屑岩
紫红色钙泥质碎屑岩分布在上白垩统地层中,为一套紫红色、泥质钙质为主胶结、砾石含量较多的粗碎屑岩。岩石形成之后,在风化和成土作用下,形成了覆盖在母岩之上的紫色土,土壤中含有少量CaCO3。紫色土土层浅薄,结构松散,易造成水土肥流失,肥力低。陡坡地宜以育林为主,平缓地可适当开垦为农地和果园。
3.其他沉积岩
除了上述石灰岩和紫红色钙泥质碎屑岩发育形成了比较年轻的土壤外,其他大量分布的沉积岩(包括正常沉积岩、火山碎屑岩)在风化剥蚀和成土作用下,形成了常见的土壤,如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等自然土壤。
4.侵入岩
福建省自晚元古代开始,各主要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均有岩浆活动,主要有加里东期、华力西-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全省侵入岩出露面积 40316.4 平方千米,约占陆地面积的33%,在华南各省中规模居前列,是福建省砖红壤性红壤、红壤和黄壤的主要母岩。在各期的侵入岩中,燕山早、晚期侵入岩规模最大。侵入岩岩类齐全,岩性繁多,其中以酸性和中酸性岩类占绝对优势。酸性和中酸性岩类占 97.42%,中性岩类占 2.44%,超基性和基性岩类占0.14%。
5. 变质岩
自晚元古代以来,福建省遭受到多次强烈的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同时,在各大地构造旋回中岩石发生不同性质的变质作用,形成不同变质成因类型的变质岩,包括区域变质岩以及接触变质岩、构造(碎裂)变质岩等。但是,就变质作用范围和变质作用强度来看,以早古生代及其以前的岩石发生的区域变质作用最大,形成了出露面积 27000 平方千米左右的加里东期区域变质岩(包括混合岩)。
6. 喷出岩
福建省喷出岩类型多样,有超基性、基性、中性、中酸性、酸性火山岩(包括次火山岩)及其相应的火山碎屑岩类,是全省砖红壤性红壤、红壤和黄壤的主要母岩。在空间分布上十分广泛,但是,鹫峰山——戴云山及其以东地区明显多于西部地区。晚元古代喷出岩分布在闽西北及闽西等地,石炭纪及晚三叠-早侏罗世喷出岩零星分布在闽西、闽中和闽北地区,晚侏罗-早白垩世喷出岩广布全省,戴云山以东部地区最为发育;新生代喷出岩分布零星,于闽南海滨地带和闽西的明溪、宁化等地较集中出露。以晚侏罗-早白垩世火山活动的强度和规模最大,出露面积达 38000 平方千米。
7. 第四纪沉积物
福建省各地均有第四纪地层分布,不同成因的沉积物类型比较齐全。其中,残积、坡积物全省均较发育,覆盖在山地丘陵基岩上;经过河流等外力搬运沉积的物质则e68a847a6431333433616233主要集中在沿海平原地带以及山区河谷两侧及山间盆地中。沿海平原地区,除了河流搬运沉积的物质外,还有海相、海湾相、湖泊相沉积物。由于新构造运动频繁,河流阶地广泛出露。全新统沉积物构成Ⅰ级阶地,更新统沉积物构成Ⅱ级以上阶地。Ⅰ级阶地沉积物呈灰、灰黑色,Ⅱ级阶地则呈黄色,Ⅲ级阶地呈红色,Ⅳ级阶地呈棕色、棕黄色。
相对于覆盖在山坡基岩上的残积、坡积物而言,沿海平原、山间盆地、河谷平原上的沉积物厚度大,是发育土壤的重要母质。在这些地区发育形成的土壤,是福建省最优质的土壤,高产田都分布在这些地区。
(二)地形地貌
福建省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境内峰岭耸峙,河谷、盆地穿插其间,基本地形特征如下。
1. 地势自西北向东南下降,横断面略呈马鞍形
在西部和中部形成北北东向斜贯全省的两列大山带:西列是以武夷山脉为主体的闽西大山带;中列是由鹫峰山、戴云山和博平岭等山脉组成的闽中大山带。这两大山带之间为互不贯通的河谷、盆地,俗称闽中大谷地。东部沿海为丘陵、台地和平原地带。
2. 山地多,平原少
山地面积6.48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3.38%;丘陵和台地面积3.10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25.53%;平原和水面面积 2.56 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21.09%,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3. 水系发育,河网密度大
境内河流总长度约 1.3 万千米,河网密度每平方千米超过 0.1 千米。闽江为全省最大河流,全长 577 千米,流域面积达 6.1 万平方千米。主要河流走向多与山脉垂直,支流与山脉平行,形成典型的外流区单向性的格状水系,属山地性河流,多峡谷险滩,河床比降大,多在万分之五以上。境内降水量大,径流量相当可观,水利资源蕴藏量十分丰富。
4. 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
福建省陆地海岸线总长 3752 千米,仅次于广东省,居全国第二位。海岸线多呈锯齿状,其曲折程度居我国沿海各省份之首。全省有大小港湾 125 个,自北向南有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港和东山湾等 6 个特大深水港湾。这些港湾多深入内陆,与半岛相间出现。沿海共有岛屿 1500 多个,较大的有海坛、金门、南日、马祖等岛屿,原有的厦门岛、东山岛等已分别有跨海海堤与陆地相连形成半岛。
(三)气候条件
福建省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大致以闽中山带为界,分为闽东南沿海地区南亚热带气候带和闽东北、西北与西南地区中亚热带气候带两大气候带。由于全省境内山峦起伏,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受地形、地貌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水热条件区域差异以及垂直分异较为明显,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局部小气候,为耕地的发育及其开发利用提供了优越的水、热等自然条件。总体而言,福建省气候表现为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季、热量丰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气象灾害频繁等特点。
1. 季风
福建省夏季由于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盛吹来自东南海洋的偏南风,湿润多雨,台风频繁,南北地区普遍高温;冬季由于受冷高压的控制,劲吹来自大陆的偏北风,干燥少雨,气温南高北低,南北地区温差较大;春夏之交,冷暖气流相互交错,气候湿热,春雨绵绵;夏秋之际,晴热少雨。盛行的季风气候造就了季节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具体表现为中亚热带地区四季分明,而南亚热带地区则热凉两季,冬季极不明显。
2. 热量与日照
福建省年均太阳辐射量 427 ~ 532 千焦 / 平方厘米,并随着地势从西北向东南下降而呈递增趋势。太阳辐射量的季节性变化与气温变化基本一致,气温最高、太阳辐射能最强的月份为7 ~ 8 月,月均气温为 25℃~ 29℃,月均太阳辐射量为 54.5 ~ 67 千焦 / 平方厘米;气温最低、太阳辐射能相对较弱的月份为 11 月~翌年 2 月,月均气温为 11.65℃,月均太阳辐射量为20.9 ~ 29.3 千焦 / 平方厘米。全省年均气温为 14.6℃~ 21.3℃,最热月平均气温在 28℃左右,最冷月平均气温为 6.2℃~ 13.1℃,呈从沿海向内陆、南部向北部、低海拔向高海拔地区降低的规律;全省≥ 10℃积温为 5000℃~ 7800℃,无霜期 235 ~ 365 天。全省热量条件区域性差异明显,南亚热带地区年均气温为 19.5℃~ 21.2℃,≥ 10℃积温为 6500℃~ 7800℃,无霜期 350 天以上,这不仅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多熟制种植,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而且适宜于发展喜温经济作物生产。中亚热带地区年均气温为 17.5℃~ 20.3℃,≥ 10℃积温为 5000℃~ 6500℃,无霜期 260 ~ 300 天,不适宜喜温经济作物的正常生长。由于受多山地貌的影响,福建省热量垂直分异十分明显,局部气候更是千姿百态。全省热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海拔每上升 100 米,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分别下降 0.4℃~ 0.5℃和0.6℃~ 0.7℃,≥ 10℃积温减少 220℃~ 250℃,致使在中亚热带山区的一个县甚至一个乡镇的小范围内由于海拔落差大而存在着作物布局和熟制的明显差异,如中亚热带南部地区海拔 600 米以下为双季稻区,600 ~ 800 米为单双季稻混种区,800 米以上则为单季稻区;而中亚热带北部地区 300 ~ 400 米以下为双季稻区,300 ~ 500 米为单双季稻混种区,500 米以上则为单季稻区。
福建省年日照时数为 1700 ~ 2300 小时,在全国属中下水平。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递减、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的特点。东南沿海日照时数为 2000 ~ 2300 小时,西北内陆为 1800 ~ 2000 小时,山区农业区为 1700 ~ 1800 小时。在季节分配上,70% ~ 75%的日照时数集中在 3 ~ 10 月,与喜温作物旺盛生长的季节相适应。其中,3 ~ 6 月日照时数为 520 ~ 560 小时,占全年的 26% ~ 28%;7 ~ 10 月日照时数为 860 ~ 940 小时,占全年的43% ~ 47%;11 月~翌年 2 月日照时数为 500 ~ 600 小时,占全年的 25% ~ 30%。
3. 降水
受海洋季风气候的明显影响,福建省雨量十分充沛,年均降水量 1000 ~ 2100 毫米,其中 80% 的区域年均降水量在 1500 ~ 2100 毫米。受地形起伏造成的局部环流的影响,全省降水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提高,降水量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增,闽东南沿海地区年降水量1000 ~ 1700 毫米,闽西北地区则达 1700 ~ 2000 毫米,其中武夷山和鹫峰山区为福建省的多雨中心,年降水量高达 1900 ~ 2100 毫米,戴云山和博平岭山区为次多雨中心,年降水量达1700 ~ 1900 毫米。全省降雨季节分布不均,干湿季分明。常年 3 ~ 6 月是雨季,时段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 50% ~ 60%,该期降雨呈现雨区广、雨量多、雨期长、强度大、年际变幅小等特点,期间常因久雨而导致土壤渍涝,并影响春收作物后期生产以及春播作物的正常生长;7 ~ 9 月时段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 20% ~ 40%,该期降雨呈现因台风影响而年际变幅大的特点,台风年份常出现台风袭击下的狂风暴雨天气而发生洪涝灾害,无台风年份常出现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晴热干旱和辐合区制约下的局部雷阵雨天气,沿海地区常持续晴旱少雨,若与秋旱相接,则旱情较为严重,而内陆地区常因热雷雨的调节,旱情相对不明显;10 月~翌年 2 月则是全省的干季,时段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 15% ~ 20%,常出现秋旱,但对作物生长影响不大。
4. 气象灾害
福建省灾害天气频繁,主要气象灾害有旱、涝、风、寒和冰雹等,其中以干旱和洪涝尤为突出。全省干旱灾害时空分布呈现以下特点:①东南沿海干旱多且旱情重,干旱频次由东南向西北降低且旱情减轻。福州——南安——平和一线以东为全年的重旱区,平均每年 1.5 次干旱;柘荣——德化——武平一线以西、以北为轻旱区,平均每年 1 次干旱;两线的中间地带则为次旱区。②以夏旱为主,其次是秋冬旱。全省平均夏旱占 40%,秋冬旱占 38%,而春旱仅占 22%。③大规模的干旱约每 11 年为 1 个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相呼应。全省洪涝主要有梅雨型洪涝和台风型洪涝,梅雨型洪涝常发生于闽江、汀江等沿河各地和下游平原地区,台风型洪涝则发生于沿海地区,尤以晋江、九龙江下游为常见。全省风害主要有台风、大风、冷空气活动造成的沿海大风和局地强对流天气下的大风,其中台风、大风的破坏性最强。全省寒害主要有倒春寒、梅雨寒和秋寒,其中秋寒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最大,是影响福建省晚稻产量的一个重要气候因素,并且北部的秋寒较为严重。
(四)水文条件
福建省境内河系发育,溪流密布,水资源总量 1197 亿立方米,是我国水资源丰富的省份之一,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平衡,导致旱涝灾害经常发生。
1. 地表水
福建省最主要的地表水资源是大气降水,但降水在季节上有显著变化,而且地区分布不均匀,正常年径流深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全省多年平均年产水量为90万~116万立方米/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年径流深为 500 ~ 1500 毫米,其中闽江流域及闽东北山区径流深为 800 ~ 1400 毫米,沿海地区为 600 ~ 900 毫米,海岛则小于 600 毫米。除大气降水外,地表水资源还包括河流、湖泊、河沟、坑塘和水库的水。福建省境内河网密布,密度大于 1.1 千米 / 平方千米,水系呈格子状分布,河流流程短促但水量丰富,全省共有 29 个内河水系,663 条河流,河流总长 13569千米,其中流域面积大于 50 平方千米的河流有 597 条,大于 500 平方千米的一级河流有 12 条,河流流量以闽江最大,其次为九龙江,各河流的多年平均流量总和为 2706.82 立方米 / 秒,总水量为 853.57 立方米。
2. 地下水
福建省地下水资源储藏量较大,合计达 407.71 亿立方米 / 年,绝大部分为基岩裂隙水,按100 米深度计,其储存资源 344 亿立方米 / 年。由于受地貌、构造、岩性及大气降水的控制,地下水富水性分布不均。据 1950 ~ 1979 年全省 10 个分流域水系控制点的实测资料,全省浅层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为 254 亿立方米。盆地间往往缺乏水力联系,各自构成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山区地下水极不均一,以岩溶水为主;平原地区第四纪松散堆积层和岩溶盆地为福建省主要富水地段,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而基岩地区地下水则较为贫乏。以平均最枯流量法计算,全省地下水天然资源为 179 亿立方米 / 年,其中宜集中开采的岩溶水和松散堆积层的地下水约26.96 亿立方米 / 年,这些地下水埋存较浅,矿化度低,绝大部分可以开采利用。
(五)土壤资源
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福建省土壤类型可划分为铁铝、初育、半水成、盐碱和人为 5个土纲,赤红壤、红壤、黄壤、石质土、粗骨土、紫色土、石灰土、新积土、风砂土、潮土、山地草甸土、滨海盐土、酸性硫酸盐土和水稻土等 14 个土类,其中以红壤、赤红壤和水稻土三大土类占优势,合计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77.21%。
1. 红壤类
赤红壤和红壤属铁铝土纲,是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土壤发生脱硅富铁铝过程的产物,由于成土过程中生物循环旺盛、风化淋溶作用强烈,致使土壤盐基物质大量淋失,铁铝氧化物相对富集,表现出盐基饱和度低、酸性强、养分较贫乏、保肥供肥性能弱等共同特征。赤红壤是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分布最广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于漳州、厦门、泉州和莆田等市海拔200 ~ 400 米以下的滨海低丘台地、河流阶地及沿海岛屿,其中以漳州市和泉州市分布面积最大,约占福建省赤红壤总面积的 80.22%,耕作赤红壤的主要土壤类型包括赤土、赤砂土和黑赤土。红壤是福建省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于龙岩、三明、南平、宁德和福州等市的低山丘陵地带和河谷台地,其中以龙岩市、三明市和南平市的分布面积最大,约占全省红壤总面积的 63.67%,耕作红壤的土壤类型主要包括红泥土和红泥砂土。
2. 水稻土类
水稻土属人为土纲,是自然土壤在人为长期淹水种稻条件下,发生水耕熟化为主导的成土过程而形成的耕作土壤类型,是福建省分布最广的耕作土壤,其中以南平、三明、龙岩和漳州的分布面积最大,约占全省水稻土总面积的 60.35%,主要土壤类型有乌泥田、灰泥田、黄泥田、黄泥砂田、红土田、青泥田、冷烂田、咸土田和埭田等。根据水稻土分布的地形部位可将水田划分为滨海平原田、平洋田、山垅田和梯田等类型。分布于冲积平原和河谷平原的平洋田(多为乌泥田、灰泥田)约占 25%,分布于坡地的梯田(多为黄泥田、红土田)约占 35%,分布于山间谷地的山垅田(多为青泥田、冷烂田)约占 30%,分布于滨海平原的滨海平原田(多为埭田)以及分布于其他地形的水田土壤约占 10%。坡地梯田生产条件较差,有机质含量低,耕作层浅薄,土壤肥力低,灌溉条件差,单位面积产量较低;山垅田虽然有机质含量较高,但地下水埋深较浅,土体排水不良,普遍存在冷、烂、酸、锈、毒等障碍因素,土壤有效肥力低,产量也不高;分布在冲积平原、河谷平原和滨海平原的水田土壤,耕作层深厚,土壤肥力高,水源及灌溉条件好,经过人类长期的改造利用和定向培肥,已成为福建省粮食和经济作物的高产区。
3. 其他土类
除红壤、赤红壤和水稻土外,与农业生产关系较为密切的土壤类型还包括紫色土、石灰土、新积土、风砂土和潮土。以上土壤均属初育土纲,是在各种岩石残积物或经搬运再堆积的母质上发育形成,因受侵蚀或堆积作用的影响或因母岩本身的某种特征滞缓了成土作用,致使土壤处于初期发育阶段。紫色土由紫色母岩风化发育而形成,主要分布于闽西北及闽东的低山丘陵区,以龙岩、三明和南平市的分布面积较大,约占全省紫色土总面积的 89.42%。紫色土的土壤性状主要继承母岩的特征,土体松散,土层浅薄,抗蚀性弱,土壤侵蚀严重,致使土层不断更新而延缓土壤的发育,肥力不高。石灰土系石灰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主要分布于闽西北地区和海拔 500 米以下的石灰岩山地丘陵的坡麓或溶蚀洼地,以三明市分布面积最大,约占全省石灰土总面积的 62.48%。石灰土的土层一般较浅薄,质地较粘,土壤多呈中性至微碱性,生物富集作用明显,有机质含量丰富,盐基饱和度较高,矿质养分较为丰富。新积土系由流水新搬运堆积物发育而成,主要分布于溪流、江河沿岸的低河漫滩及新河心洲,以福州市和漳州市分布面积较大。新积土成土时间短,生物富集作用弱,剖面发育不明显,土壤性状及肥力状况受母质特征支配,一般呈中性至微酸性反应。风砂土是由风力搬运堆积发育而成,多发生于沿海平直海岸的突出部,主要分布于福州市和漳州市,约占全省风砂土总面积的 76.49%。风砂土土壤发育微弱,质地砂,有机质含量低,矿质养分贫乏,土壤肥力低。潮土属半水成土纲,是河流冲积平原上的旱作土壤,主要分布于闽江、晋江、九龙江及其较大支流沿岸的超河漫滩和一级阶地,以福州、泉州、漳州和南平分布面积较大,约占全省潮土总面积的 82.96%。该类土壤的地下水位较浅,由于毛细管作用,夜潮现象较为明显,土体常处于湿润状态,并有明显的干湿交替,土壤生物积累较少,有机质含量不高,土壤多呈微酸性反应,肥力较低。
(六)植被状况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部湿润森林区,分属南亚热带季雨林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两个植被地带。受纬度、海拔及地形部位因素的影响,境内气候条件区域差异明显,导致植被类型复杂多样,植物种类繁多。由于长期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原生植被多遭破坏,现状植被以次生植被为主,主要有马尾松林、杉木林、竹林和灌丛林等,仅在局部区域尚可追溯其地带性植被的基本特征。
1. 自然植被
福建省自然植被包括南亚热带季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针阔混交林、常绿针叶林、灌丛、草本和山地草甸等。南亚热带季雨林分布于闽东南沿海地区的丘陵台地,目前仅在南靖县和溪尚存一片发育成熟、保存较好的南亚热带季雨林,其余地区的原生植被均不同程度地被破坏,主要乔木树种有华南栲树、卡尔锥栗、米槠、乌来石栎和大叶赤楠等。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闽西南、闽中、闽东北和闽西北地区,由于水热及土壤条件的差异,各地的植被结构、树种构成等均有不同,闽西北和闽中地区主要树种有青冈栎、栲树、甜槠、石栎属和苦槠等,闽西南、闽东北地区除上述中亚热带主要树种外,还有某些南亚热带的树种,如乌来石栎、鹅掌柴和厚壳桂等。常绿针阔混交林零星分布于海拔 1300 米以下的丘陵山地,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油杉、红豆杉、建柏、木荷、甜槠、青冈栎和枫香等。常绿针叶林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木、油杉、柳杉、建柏、铁杉、三尖杉、红豆杉、黄山松和竹柏等,其中以马尾松和杉木分布最广,马尾松林广泛分布于海拔 1100 米以下的丘陵山地区,杉木林多属人工营造纯林。灌丛主要分布于村落附近和人类活动频繁的丘陵山地区,多属过渡性次生林,沿海丘陵低山区的灌丛树种多为喜热阳性旱生树种,如桃金娘、车桑子等多刺蔓性植物,戴云山和武夷山的丘陵区灌丛树种主要属耐寒阳性植物,以木、柃木、乌饭和杜鹃等为主,中山区则多属落叶性灌木,主要有白栎、山胡椒和杜鹃等。草本群落广泛分布于丘陵低山区,尤其是闽东南沿海低山区,均属森林破坏后的次生植被,通常分为高草植物群落(以五节芒为主)和中低草植物群落(主要有鹧鸪草、莎草及芒萁等)。山地草甸群落主要分布于海拔较高的中山顶部的缓坡地段,以禾本科、莎草科、菊科、龙胆科、伞形科、金丝桃科等草本植物占优势,主要草种有芒、野古草、知风草属、野菊和地耳草等。
2. 农业植被
福建省地处亚热带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十分适宜于多种农作物、亚热带果树和茶树等的生长。全省大田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甘薯、大麦、小麦、大豆和马铃薯等,其中水稻在全省分布极为普遍,马铃薯主要分布于闽北和闽西北的南平市、三明市、龙岩市以及闽东的宁德市,大麦、小麦和甘薯主要分布于宁德市、福州市、莆田市、泉州市和漳州市,大豆则主要分布于内陆地区的三明市和南平市及沿海地区的福州市、莆田市和泉州市。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油菜、黄红麻、甘蔗、烤烟、蔬菜和西瓜等,遍布于全省各县(市、区),其中甘薯、花生和甘蔗主要分布于闽东南沿海地区,而烤烟则主要分布于闽西南、闽西北和闽北的龙岩市、三明市和南平市。全省果树品种达 3000 多种,主要有柑橘、龙眼、荔枝、枇杷、香蕉、菠萝、橄榄、杨梅、芒果、猕猴桃、桃、李、奈、葡萄和青梅等。全省茶树品种达 400 多种,果树和茶树均遍布于全省的平原、台地和山地丘陵区,其中龙眼、荔枝、枇杷、香蕉、菠萝、橄榄、杨梅、芒果、葡萄和猕猴桃等主要分布于闽东南沿海低丘、平原和台地区,而奈和青梅等则主要分布于闽中、闽北丘陵山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