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新世气候变化有何特征?近百年气温、降水变化有何特征?
大约240多万年前地球进入所谓第四纪,其气候特点是冰期-间冰期交替,地质学家称之为旋回。旋回的时间即周期以万年计,但是并不稳定。近70万年来以10万年周期为主。在南极的冰芯氧同位素变化中表现最清楚,在深海沉积、黄土堆积中也有一致的反映。一般认为冰期-间冰期旋回的形成与地球轨道要素的变化有关。由于这是米兰克维奇发现的,所以也称为米兰克维奇周期。最近一个旋回开始于约12万年前,那时地球气候与现代的温暖程度相当。到2.3万年前达到最冷,称为末次冰盛期。在每个10万年左右的冰期-间冰期旋回中,温暖时期是比较短暂的,一般约1—2万年。而更多的时间处于降温过程中。但是温度的下降不是直线的,而是由一系列的波动组成。直到20世纪中叶大多数科学家还相信冰期的气候是持续的寒冷。但是后来发现冰期中也有相对温暖的时期。认识到冰期气候的不稳定性是古气候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末次冰盛期之后处于冰消期,北美的劳伦泰冰盖,北欧的斯堪的那维亚冰盖相继瓦解。但是,就在气候已回暖到接近现代的情况下,又发生了一次激烈的气候波动,称为“新仙女木”事件。以北大西洋北部为中心,气候迅速变冷。但是寒冷仅持续了1千年左右,又快速后暖,所以称为气候突变。温度变化的幅度达到了冰期-间冰期旋回的3/4。这是末次冰期中最后1次气候突变。“新仙女木”事件之后,即进入全新世。
尽管在20世纪后期人们已经认识到冰期气候的不稳定性,不再把冰期看成持续的寒冷时期,也不再认为第四纪仅有4—5次冰期。但是,仍认为全新世的气候温暖而平和,没有大的气候波动。1995年O′Brien等首先根据格陵兰冰芯中海盐与陆源尘粉的变化,指出全新世可能有一系列的冷事件。以后国际上开始了一系列的研究。最著名的是Bond等(1997)根据北大西洋深海沉积中冰岛火山玻璃和染赤铁矿等浮冰碎屑(IRD)确定的冷事件年表。冰岛及扬马延岛等地的冰川下滑到海中形成冰山,冰底携带了碎石颗粒,其中包括火山活动形成的玻璃和与赤铁矿摩擦而染红的碎石。当冰山融化时,冰底的碎石沉入海底。因此分析北大西洋深海沉积的IRD,可以判断何时有大量流冰倾泻入北大西洋,也就是冷事件。在爱尔兰以西的地区沉积率超过了10cm/ka,所以隔0.5—1.0cm取样,使得沉积记录的时间分辨率达到50—100年。根据Bond等的研究全新世共发生9次冷事件,小冰期约出现于0.4kaBP。
近年来一系列的古气候研究表明亚非季风区的降水量变化也同冷事件有关。当北大西洋出现冷事件时,季风降水减少,即弱季风事件。例如Gupta等(2003年)对阿曼湾沉积的研究就很有代表性。深海沉积中保存了浮游有孔虫的记录。有的有孔虫的纪录与海水温度有线性关系,而海水温度取决于涌升,涌升的强度则依赖于海表的风力大小,也就是季风强度。因此,人们可以从过去近万年的有孔虫记录来推测当时季风的强度,确定弱季风事件。近来用大气环流模式所做的模拟研究表明,THC减弱北大西洋变冷,可能是亚非季风减弱的原因。因此,冷事件与弱季风事件出现时间的一致,可能并不是偶然的。
实际上我国至少是最早注意到全新世气候不稳定性的国家之一。施雅风、孔昭宸主编的《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1992年)一书就明确指出4次冷事件,其出现的时间与Bond等在5年之后发表的北大西洋冷事件的14C年表十分接近。以后中国的诸多作者,根据冰芯、泥炭、孢粉、黄土、湖泊、冰川、雪线及考古资料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且有不少是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序列,证明全新世中国弱季风事件年表与北大西洋冷事件有很大的一致性。
全新世中的冷事件以及季风区的弱季风事件是与全新世的基本气候特征背道而驰的。全新世作为间冰期气候温暖湿润,但是不断为冷干气候事件打断。这些冷干事件一般只有几百年,短的也许只有1-2百年。但是对人类的社会发展却有很大的影响。8.2kaBP的冷事件就可能促进了农牧业的发展。因为,在全新世中各地先后进入新石器时代,人口也迅速增长。发生气候突变时,采集、狩猎不再能满足生活需要,再加上人口的压力,就可能成为推动农牧业发展的动力。据吴文祥、刘东生的研究5.5kaBP的气候变冷在四大文明古国:两河流域、埃及、印度及中国的文明中有重要的推动作用。4.2—4.0kaBP的气候变干正当两河流域的阿卡德王国解体、埃及处于混乱的第1中间期、印度哈拉帕文明衰落。中华古文明也处于交替时期,经过动乱,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朝。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全新世大约出现于8kaBP、6kaBP以及4kaBP的3次气候突变有密切的联系。
2、各种类型的气候变化的特征是什么?
希望给高分哦!保你满意!不满意请追问。
气候类型 特点 分布 成因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降水分布均匀 主要在南北纬5°以内 常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热带草原气候 终年高温,分明显的旱雨季 南北纬5-10° 副高与赤道低压交替控制
热带季风气候 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 亚洲东南部、南部 受西南季风控制
热带沙漠气候 终年高温干旱 回归线附近大陆内部或大陆西岸 常年受副高控制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西风带与副高交替控制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亚洲东北部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温带大陆性气候 全年温差大,降水稀少 中纬度大陆内部 常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和湿润,降水均匀 40-60°大陆西岸 常年受西风控制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冬季漫长寒冷,夏季凉爽短促 大陆内部纬度较高处 纬度高,受副极地低压控制
苔原气候 冬季漫长寒冷,夏季凉爽短促 极圈附近纬度较低处 受极地气团控制
冰原气候 同上 极圈附近纬度较高处 同上
高山高原气候 情况复杂,不好一概而论 海拔较高处,一般3000以上 海拔高
3、兰州在气候变化特点是怎么形成的
兰州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3℃。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46小时,无霜期为18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327毫米,主要集中在6~9月。[7]
甘肃深居西北内陆,海洋温湿气流不易到达,成雨机会少,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属大陆性很强的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春夏界线不分明,夏季短促,气温高,秋季降温快。省内年平均气温在0~16℃之间,各地海拔不同,气温差别较大,日照充足,日温差大。全省各地年降水量在36.6~734.9毫米,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乌鞘岭以西降水明显减少,陇南山区和祁连山东段降水偏多。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0%~70%。全省无霜期各地差异较大,陇南河谷地带一般在280天左右,甘南高原最短,只有140天。海拔多数地方在1500米到3000米之间,年降雨量约300毫米(40—800毫米之间)。各地气候差别大,生态环境复杂多样。
4、甘肃陇南地理地貌气候
?
5、近现代气候变化的特征
近百余年来由于有了大量的气温观测记录,区域的和全球的气温序列不必再用代用资料。由于各个学者所获得的观测资料和处理计算方法不尽相同,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完全一致。但总的趋势是大同小异的,那就是从 19 世纪末到本世纪40 年代,世界气温曾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
这种增暖在北极最突出, 1919 —1928 年间的巴伦支海水面温度比1912 —1918 年时高出8 ℃。巴伦支海在 30 年代出现过许多以前根本没有来过的喜热性鱼类,1938 年有一艘破冰船深入新西伯利亚岛海域,直到83 °05'N ,创造世界上船舶自由航行的最北纪录。这种增暖现象到40 年代达到顶点,此后,世界气候有变冷现象。以北极为中心的60 °N 以北,气温愈来愈冷,进入60 年代以后高纬地区气候变冷的趋势更加显著。例如1968 年冬,原来隔着大洋的冰岛和格陵兰,竟被冰块连接起来,发生了北极熊从格陵兰踏冰走到冰岛的罕见现象。进入70 年代以后,世界气候又趋变暖,到1980 年以后,世界气温增暖的形势更为突出。威尔森(H.Wilson )和汉森(J.Hansen )等应用全球大量气象站观测资料,将1880 年到1993 年逐年气温对1951 年至1980 年这30 年的平均气温求出距平值(图 8 ·4 )。计算结果为全球年平均气温从 1880 到 1940 年这 60 年中增加0.5 ℃, 1940 —1965 年降低了0.2 ℃,然后从 1965 —1993 年又增暖了 0.5 ℃。北半球的气温变化与全球形势大致相似,升降幅度略有不同。从 1880 年到1940 年年平均气温增暖0.7 ℃,此后30 年降温0.2 ℃,从 1970 年至1993 年又增暖0.6 ℃。南半球年平均气温变化呈波动较小的增长趋势,从 1880 年到1993 年增暖0.5 ℃,显示出自1980 年以来全球年平均气温增暖的速度特别快。1990 年为近百余年来年温最高值年(正距平为0.47 ℃),其余 7 个特暖年(正距平在0.25 ℃—0.41 ℃)均出现在1980 —1993 年中。琼斯(P.D.Jones )等对近 140 年(1854 —1993 年)世界气温变化作了大量研究工作。他们亦指出从19 世纪末至1940 年世界气温有明显的增暖,从40 年代至70 年代气温呈相对稳定状态,在80 年代和90 年代早期气温增加非常迅速。
自19 世纪中期至今,全球年平均气温增暖0.5 ℃。南半球各季皆有增暖现象,北半球的增暖仅出现在冬、春和秋三季,夏季气温并不比1860 —1870 年代暖。Briffa 和Jones (1993 )曾指出全球各地近百余年来增暖的范围和尺度并不相同, 有少数地区自19 世纪以来一直仍在变冷。但就全球平均而言,20 世纪的增暖是明显的。本世纪以来我国气温的变化与北半球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上亦是大同小异的,即前期增暖,40 年代中期以后变冷,70 年代中期以来又见回升,所不同的只是在增暖过程中,30 年代初曾有短期降温,但很快又继续增温,至 40 年代初达到峰点。另外,40 年代中期以后的降温则比北半球激烈,至 50 年代后期达到低点,60 年代初曾有短暂回升,但很快又再次下降,而且夏季比冬季明显, 70 年代中期后又开始回升,但80 年代的增暖远不如北半球强烈,在80 年代南、北半球和全球都是本世纪年平均气温最高的10 年, 而我国1980 —1984 年的平均气温尚低于60 年代 的水平。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40 年代,我国年平均气温约升高0.5 —1.0 ℃, 40 年代以后由增暖到变冷,全国平均降温幅度在 0.4 —0.8 ℃之间,70 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转为增暖趋势。
6、甘肃南部气候
甘肃的主要气候区
根据甘肃省气象资料,全省可分为8个气候区:
(一)陇南南部河谷亚热带湿润区 包括武都、文县东南部及康县南部河谷地带,是本省惟一的亚热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高于摄氏14℃,年降水量450~700毫米,无霜期大于280天,气候温湿,干燥度小于1。
(二)陇南暖温带湿润区 即渭河、西汉水分水岭(北秦岭)以南地区,包括陇南地区中部、北部,天水地区南部,甘南舟曲县东南部。本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8℃~12℃,年降水量:350~850毫米,无霜期为220~240天,干燥度小于1。
(三)陇中南部温带半湿润区 指渭河、西汉水分水岭以北,积石峡、马唧山、华家岭、驿马关、荔园堡一线以南地区,包括平凉地区全部,庆阳、定西、临夏3地(州)南部,天水地区北部。年平均气温6_C~10℃,年降水量500~650毫米,无霜期为180~220天,干燥度在1~1.5之间。
(四)陇中北部温带半干旱区 指陇中南部温带半湿润区以北,乌鞘岭、毛毛山、老虎山、一条山、哈思山一线以南地区,包括兰州市、白银市全部,庆阳、定西市、临夏地区(州)北部,即陇中黄土高原北部,通称“中部干旱区”。年平均气温6℃~9℃,年降水量200~500毫米,无霜期为160~180天,干燥度在1.5~4之间。本区降水由南向北减少,降水变率较大。干旱是本区气候的主要特点。
(五)河西北部温带干旱区 包括陇中北部温带半干旱区以北,除疏勒河下游盆地以外的河西走廊,河西北山山地与民勤绿洲荒漠区,即武威、张掖、酒泉3地区北部及金昌、嘉峪关2市大部。年平均气温5℃~8℃,年降水量50~200毫米,无霜期为140~160天,干燥度在4~15之间。
(六)河西西部暖温带干旱区 指河西走廊西部疏勒河下游盆地,包括安西、敦煌两县中部。年平均气温8℃~10℃,年降水量不到50毫米,无霜期为160~170天,干燥度15以上。本区的热量和光照条件优越。
(七)河西走廊南部高寒半干旱区 指河西走廊南部的祁连山地、阿尔金山地带与苏干湖盆地,即武威、张掖、酒泉3地区南部所有高山区和山间盆地。年平均气温小于4℃,年降水量100~500毫米,无霜期小于140天,干燥度在1~4之间。本区气候垂直变化显著,东段气候湿润,降水较多;西段雪峰高大,冰川水资源丰富。
(八)甘南高寒湿润区 指省境西南部的太子山、积石山、莲花山一线以南,岷山大峪沟、迭山腊子沟以西地区,即除舟曲县东南部以外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全部。海拔在3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550~800毫米,无霜期小于140天,干燥度小于1。本区常年无夏季,无霜期短,春秋相连,冬季长;东部山区垂直气候变化明显,温差较大。
7、甘肃的气候
甘肃各地气候类型多样,从南向北包括了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和高原高寒气候等四大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0—15℃,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干旱、半干旱区占总面积的75%。
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暴雨洪涝、冰雹、大风、沙尘暴和霜冻等。全省各地年降水量在36.6—734.9毫米,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乌鞘岭以西降水明显减少,陇南山区和祁连山东段降水偏多。
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0%—70%。全省无霜期各地差异较大,陇南河谷地带一般在280天左右,甘南高原最短,只有140天。海拔多数地方在1500米到3000米之间,年降雨量约300毫米(40—800毫米之间)。
(7)陇南气候变化特征扩展资料:
甘肃位于祖国地理中心,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复杂的地貌形态,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
陇南山地:这里重峦叠嶂,山高谷深,植被丰厚,到处清流不息。这一区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临潭、迭部一线以东的山区,为秦岭的西延部分。
陇中黄土高原:位于甘肃省中部和东部,东起甘陕省界,西至乌鞘岭畔。这里曾经孕育了华夏民族的祖先,建立过炎黄子孙的家园,亿万年地壳变迁和历代战乱,灾害侵蚀,使它支离破碎,尤以定西中部地区成了祖国最贫瘠的地方之一,但蕴含着无尽的宝藏,有丰富的石油、煤炭资源。
甘南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隅,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是个典型的高原区。这里草滩宽广,水草丰美,牛肥马壮,是甘肃省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
河西走廊:斜卧于祁连山以北,北山以南,东起乌鞘岭,西迄甘新交界,是块自东向西、由南而北倾斜的狭长地带。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长约1000余公里,宽由几公里到百余公里不等。这里地势平坦,机耕条件好,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戈壁绿洲,有着发展农业的广阔前景,是甘肃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祁连山地:在河西走廊以南,长达1000多公里,大部分海拔在3500米以上,终年积雪,冰川逶迤,是河西走廊的天然固体水库,荒漠、草场、森林、冰雪等植被垂直分布明显。
河西走廊以北地带:这块东西长1000多公里,海拔在1000—3600米的地带,习惯称之为北山山地,这里靠近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风高沙大,山岩裸露,荒漠连片,具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风光。
8、甘肃属于那种气候?
甘肃省气候、气温特点
一、气候特点
甘肃省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特征。全省干旱缺雨,温差较大,四季气候的特点是:冬季雨雪少,寒冷时间长;春季升温快,冷暖变化大;夏季气温高,降水较集中;秋季降温快,初霜来临早。年平均气温大致为-0.3-14.8℃,略同华北地区,海拔1500米以下的地方年平均气温在8℃以上,海拔2500米以上的年平均低于4℃。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从西北往东南由-11.9-3.8℃,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从祁连山向白龙江流域由℃。全省无霜期一般在48-228天之间。全省各地年降水量在300~860毫米,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乌鞘岭以西降水明显减少,陇南山区和祁连山东段降水偏多。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0~70%。全省无霜期各地差异较大,陇南河谷地带一般在280天左右,甘南高原最短。只有140天。全年日照时间在1975-3300个小时之间。
省内大致可分为8个气候区:(1)陇南南部河谷亚热带湿润区;(2)陇南北部暖温带湿润区;(3)陇中南部温带半湿润区;(4)陇中北部温带半干旱区;(5)河西北部温带干旱区;(6)河西西部暖温带干旱区;(7)河西南部高寒半干旱区;(8)甘南高寒湿润区。
二、气候条件
甘肃省处于我国气候自东南温暖多雨带向西北内陆干旱少雨带逐渐变化的过渡地带,境内由于许多高山和甘南高原的隆起,使气候变化出现复杂的格局。地形狭长,南北和东西地理跨度都很大。处于东南部的陇南石山森林区具有南方湿润区的气候特征;河西干旱区绝大部分地方基本与新疆内陆沙漠区一致,气候干旱少雨;从东西变化看,东部天水、平凉、庆阳的气候特征接近我国中部关中平原;西部甘南高原气候特征与青藏高原东部相同。我省的气候变化不但具有东西经向性特征,而且具有南北纬向性变化,同时还具有随海拔增高的垂直性变化。
每年十月至次年四月间,高空经常维持西风气流,青藏高原北支气流伴有下沉运动,不利于降水形成,构成我省冬春少雨干旱的大环流背景。夏季随着副热带高压北移西伸,西风带动冷性气团东移,与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带来的来自太平洋及孟加拉湾的湿热气团交绥,成为我省主要的成雨水汽动力条件。
从空间变化看,乌鞘岭以东具有明显的大陆季风气候特征,乌鞘岭以西主要受西风带和青藏高原季风控制。冬春季节蒙古冷高压、青藏高原热源动力作用和西风带对我省影响最大,夏秋季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伸缩变化对我省的雨热组合起主导作用,表现出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
夏季降水集中,占年降水的70%左右,造成了干旱缺雨的地理气候大背景。在这种恶劣的地理气候条件下,原本脆弱的低水平水量供需平衡关系因年降水量的变化和季节分配的不均极易遭到破坏,导致旱灾频繁发生。
由于我省有许多山脉隆起,如六盘山、华家岭、马衔山、老虎山等,在干旱地区形成若干湿岛,但这同时又成了山区及中部干旱地区局地暴雨洪水及冰雹频繁发生的策源地。
我国在地理气候区划上以500mm 等雨量线做为湿润区与干旱区的分界线,甘肃大部分地区正好处于500mm 等雨量线以下,总的气候特征是干旱。
我省年平均气温在空间分布上变化很大,文县年平均温度14.9度,为全省最高区;乌鞘岭年平均温度-0.2度,为全省最低区。根据气象资料统计,全省有四个相对高值区,依次为:陇南相对高值区,年气温8.4-14.9度;陇东黄土高原和天水相对高值区,年气温8.3-10.9度;中部黄河河谷相对高值区,年气温8.2-9.2度;安西-敦煌盆地相对高值区,年气温8.8-9.3度。有两个相对低值区,甘南高原年均气温1.1-4.5度;祁连山区年均气温0-4度。其余陇西黄土高原和河西走廊地区年均气温5-8度。
9、甘萧的气候特征陇南油橄榄种植地的气候变化
甘肃各地气来候差别大,生态环境复杂多样。甘肃深居西北内陆,海洋温湿气流不易到达,成雨机会少,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属大陆性很强的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春夏界线不分明,夏季短促,气温高,秋季降温快。省内年平均气温自在0~16℃之间,各地海拔不同,气温差别较大,日照充足,日温差大。
全省各地年降水量在36.6~734.9毫米,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乌鞘岭以西降水明显减少,陇南山区和祁连山东段降水偏多。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0%~70%。全省无霜期各地差异较大,陇南河谷地带一般在280天左右,甘南高原最短,只有140天。海拔多数地方在1500米到3000米之间,年降雨量约300毫米(40~800毫米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