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气候与农作物病虫害

气候与农作物病虫害

发布时间:2021-05-21 13:30:34

1、农作物与气候有什么关系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依赖于气候资源,受着气候的影响与制约,气象条件有利,能促进生长发育;反之,气象条件不利,会延缓生长发育。各种作物年度的丰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气象条件的综合影响。每年的光照、热量、降水等主因子变化,所表现出的冷暖、旱涝、阴湿等状况,以及各相关气象要素的适宜度,是影响作物产量品质构成的重要气象因子。
如水稻属喜温作物,播种日平均气温应稳定通过10—12℃,当然也要有充足水分;返青、分蘖盛期气温的高低、日照的多少,关系着单位面积的总穗数;幼穗分化至抽穗扬花期,关系着单穗总粒数,当然有时气温相对低一点还有利于形成大穗;抽穗扬花期关系着结实率,遇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或以上低于22~23℃或20℃,杂交稻、籼稻或粳稻结实率会明显降低,遇连续3天或以上最高气温达35℃以上,结实率也会明显偏低;灌浆期关系千粒重,气温过高会引起“高温逼熟”,过低灌浆不充分,都会导致千粒重下降。
我国是一个受季风与大陆性气候影响明显的农业大国,受季风环流影响,夏季盛行东南、偏南和西南季风,携带湿热气流向北、西北方向运行,造成湿润多雨天气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热、水、光资源;冬季盛行西北、北和东北季风,寒冷、干燥,限制了冬季农业生产活动。这样,北方作物就有越冬休眠期,南方大部分地区冬季还可种植喜凉作物,偶有低温冻害发生。在东南季风影响的地区,四季分明,西南季风影响的地区干湿季明显,季风气候构成了农业生产多集中在暖季,或者喜温作物与喜凉作物因季节转换而互为搭配的种植制度。又因热量、水分、光照等时空分布的差异,使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东南季风区以种植业为主,或以水产养殖为主,兼顾家禽、家畜饲养;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则以牧业和旱作农业或灌溉农业为主。季风活动范围、进退和影响时间、程度的不同,使热量降水差异甚大,农业类型、作物种类、熟性、耕作制度、产业结构,都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一般而言,气候的大陆性由北向南减弱,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由大到小,夏半年光照时数由多向少,某些作物产品的蛋白质、糖的含量由北向南减少,从而也形成了品质区域性的差异。

2、气候不同对农作物有怎样的影响?

可以从降水、气温、光照等发面回答~
雨热同期、降水丰富,有利于农业生产;降水稀少或过于集中,则容易引发旱涝,不利于农业生产;
气温温暖的地区,农业生长期短,生长速度快,反之则慢;
农作富]物有喜光植物和喜阴植物,不同的农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同~

3、求一篇《植物病虫害与气象》的相关论文!好心人帮帮忙!谢谢了!

我国是自然灾害严重多发国家,农作物病虫灾害是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它具有种类多、影响大、并时常暴发成灾的特点。我国的重要农作物病虫草鼠害达1400多种,其中重大流行性、迁飞性病虫害有20多种。几乎所有大范围流行性、暴发性、毁灭性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流行都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或与气象灾害相伴发生。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和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有可供病虫滋生和食用的寄主植物;二是病虫本身处在对农作物有危害能力的发育阶段;三是有使病虫进一步发展蔓延的适宜环境,其中气象条件是决定病虫害发生流行的关键因素。 虫害与气象条件---害虫生长、繁育和迁移活动的主要气象要素有温度、降水、湿度、光照和风等,特别是其综合影响对于虫害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这些气象要素还通过对寄主作物和天敌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间接地影响虫害的发生与危害。 温度: 农作物害虫的活动要求一定的适宜温度范围,一般为6℃—36℃。在适宜温度范围内,害虫发育速度随温度升高呈直线增长,害虫生命活动旺盛,寿命长,后代多。 湿度和雨量: 湿度和降雨量是影响害虫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对害虫生长繁育的影响,因害虫种类而不同。喜湿性害虫要求湿度偏高(相对湿度≥70%),喜干性害虫要求湿度偏低(相对湿度<50%)。例如,春季雨水充足,相对湿度高,气候温和,常有利于玉米螟的大发生。 光照: 对害虫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光波、光强、光周期三个方面:光波与害虫的趋光性关系密切;光强主要影响害虫的取食、栖息、交尾、产卵等昼夜节奏行为,且与害虫体色及趋集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光周期是引起害虫滞育和休眠的重要因子。自然界的短光照会刺激害虫休眠。 风:风与害虫取食、迁飞等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一般弱风能刺激起飞,强风抑制起飞;迁飞速度、方向基本与风速、风向一致。 病害与气象条件---病害发生发展的主要气象要素是温度、降水、湿度和风等,低温、阴雨、干旱和大风等不利条件将明显影响寄主作物的抗病能力。 掌握病虫害的发生与气象条件之间的规律,用前期气象因子和病虫因子就可以预测未来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农作物病虫害与气象密切相关
作者:

我国是自然灾害严重多发国家,农作物病虫灾害是我国的主要自
然灾害之一,它具有种类多、影响大、并时常暴发成灾的特点。我国
的重要农作物病虫草鼠害达1400多种,其中重大流行性、迁飞性病虫
害有20多种。几乎所有大范围流行性、暴发性、毁灭性的农作物重大
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流行都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或与气象灾害相
伴发生。
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和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是有可供病虫滋生和食用的寄主植物;二是病虫本身处在对农作物
有危害能力的发育阶段;三是有使病虫进一步发展蔓延的适宜环境,
其中气象条件是决定病虫害发生流行的关键因素。
虫害与气象条件害虫生长、繁育和迁移活动的主要气象要素有温
度、降水、湿度、光照和风等,特别是其综合影响对于虫害发生发展
有重要作用。这些气象要素还通过对寄主作物和天敌生长发育与繁殖
的影响,间接地影响虫害的发生与危害。
农作物害虫的活动要求一定的适宜温度范围,一般为6℃—36℃。
在适宜温度范围内,害虫发育速度随温度升高呈直线增长,害虫生命
活动旺盛,寿命长,后代多。
湿度和雨量是影响害虫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对害虫生长繁育的
影响,因害虫种类而不同。好湿性害虫要求湿度偏高(相对湿度≥70
%),好干性害虫要求湿度偏低(相对湿度<50%)。春季雨水充足,
相对湿度高,气候温和,常有利于玉米螟的大发生。
对害虫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光波、光强、光周期三个方面:光波与
害虫的趋光性关系密切;光强主要影响害虫的取食、栖息、交尾、产
卵等昼夜节奏行为,且与害虫体色及趋集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光周期
是引起害虫滞育和休眠的重要因子。自然界的短光照会刺激害虫休眠。
风与害虫取食、迁飞等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一般弱风能刺激起
飞,强风抑制起飞;迁飞速度、方向基本与风速、风向一致。
病害与气象条件病害发生发展的主要气象要素是温度、降水、湿
度和风等,低温、阴雨、干旱和大风等不利条件将明显影响寄主作物
的抗病能力。
与气候变化造成的温度和降水异常相对应,暖冬可造成主要农作
物病虫越冬基数增加、越冬死亡率降低、次年病虫发生加重、全国大
部地区病虫发生期提前、危害加重,使农作物害虫迁入期提前、为害
期延长。
做好病虫害预测工作病虫害气象预测与病虫害造成的严重危害极
不相适应的是,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的中长期预测预报技术研究进展缓
慢,现有预报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离实际生产的要求尚有较大的距
离,其主要原因是对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流行的气候背景及其影响
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进而影响到模式预报因子的筛选。为此,为大力
增强农作物病虫害的防灾减灾能力,开展农作物病虫害气象预测工作
已成为当务之急。在掌握病虫气象规律的基础上,用前期气象因子和
病虫因子可以预测未来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仅以稻瘟病、稻纹枯病、
稻飞虱,白粉病,玉米螟、棉铃虫等17种重要病虫害统计,做好大发
生年份的预测,充分发挥现有防治技术的作用就可望多挽回30%—50
%的损失。因此,做好农作物病虫害气象预测工作,通过进行调控,
变成灾因素为防治因素,就能遏制病虫灾害日益严重的势头。
目前,农作物病虫害的气象预测,从内容上看,主要有病虫害发
生期(流行期)预测、发生量(发生程度)预测和流行程度预测;从
预报时效上看,有长期趋势预测、中期预测和短期预测;从预测范围
上看,有县、地、省或一个发生区的。预测对象不仅包括多种粮食作
物、经济作物,而且还对油料、果树、蔬菜、热带作物等的主要病虫
害进行气象预测服务;从技术方法上看,在以经验为基础的综合分析
法基础上,摸索出许多统计预报方法,使病虫害的气象预测进入到以
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并举的阶段,并向着数学模式化方向发展。随着科
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作物病虫害的气象预测将会向利用区域气候模
式的输出结果,建立不同气候区的病虫害长期数值预报模式、长期统
计预报模式及其综合集成预报方向发展。

4、气候变化对农业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全球农业的影响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受人类强烈干预的人控系统,也是自我调节机制较为薄弱的生物系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承受者和受害者.已有不少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即有不利方面,也有有利方面,它给农业带来的机会与挑战兼而有之.
4.1 CO2浓度对农业的影响 4.1.1 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CO2是作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作物生长至关重要.在一定的范围内,CO2浓度升高,植物生长加快,所以有人认为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将会大幅度提高植物的生产力.但也有实验表明,许多植物在高CO2浓度下有一段加速生长,之后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21].这可能是与植物的不同光合代谢途径有关.C3植物(如小麦、水稻、大豆等)对CO2浓度升高呈较高的正反应,但C4植物(如玉米、高梁等)对CO2浓度增加的反应较弱.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CO2浓度升高,对农作物是有利的.但气候变化会导致一系列生态因子的变化.实验研究表明,大气中CO2浓度加倍,主要分布于温带、亚热带和湿润热带地区的C3植物会受益增产,而主要分布于半干旱热带(非洲)的C4植物产量则会受到影响,并且前者的受益并不一定能补偿后者的损失.在全世界粮食产量中,C4作物仅占到20%,但在国际市场上交易的粮食中,C4作物占到75%以上.如玉米在国际市场上交易量最大,其是全球饥困地区的主要食物.因此,气候变化对C4作物产量的影响,将会使某些地区饥荒加剧。 4.1.2 CO2浓度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CO2浓度的升高可能会导致农作物品质的下降,因为CO2浓度高的情况下,作物吸收C将增加,而吸收的N减少,体内C/N比升高,蛋白质含量将降低,作物品质降低.这一点已有实验证实:大豆和小麦在CO2浓度倍增条件下实验,结果大豆氨基酸和粗蛋白含量分别下降2.3%和0.83%;冬小麦籽粒粗蛋白和赖氨酸分别下降12.8和4%。这样人类人均需求的粮食量可能要增加,才能满足自身的营养.同样,农业害虫可能也要摄取更多的植物才能满足其营养需求,虫害可能由此加重.这方面尚无实际研究数据. 4.1.3 CO2浓度对水分有效性的影响
由于CO2浓度升高,植物较容易获得CO2,因此气孔开放程度将变小,开放时间也可能缩短,这样植物蒸藤作用将减弱,植物体耗水降低,土壤水分利用率将提高,这对于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作物可能是有益的。但由于温室效应,CO2浓度升高,气温也升高,水分蒸发速度会加快.这种蒸发加快和蒸藤减少是否能达以平衡,目前尚难以预料。有人认为总体耗水可能增加,起码在某些区域可能是这样。 4.2
气候变化对作物布局和面积的影响
温室较应会使大气温度升高,这样对热量有限的地区来说,可以延长生长季节,这一趋势有着极地化和高山化的发展倾向,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这种变化可能是明显的。就象前面讲的植被地带会因气候变化而北移一样,农业区也会大幅度北移,因热量不足而分布区受限的作物的分布北界也会大幅北移,山地分布上界会向上移动,这样中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的作物布局和面积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方面已进行不少的模拟研究。一些研究表明,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若平均气温升高1℃,作物的北界一般可以向北移动150~200km,而海拔向上移动150~200m。对冬小麦和玉米的分布区变化问题已有多人做过研究.在欧洲现在的气候条件下,玉米作物(指要收获成熟种子的玉米,不包括只收青穗的玉米)需要气温≥10℃的天数850d,其分布北界位于英格兰的南部.当大气中CO2浓度加倍后,研究认为,其北界移至莫斯科的南部,有的模型预测北移幅度更大。尽管不同模型预测结果有异,但其趋势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CO2浓度升高,气温增加的情况下,一些作物分布北界要向北扩展,面积可能增加.按常理,这些作物的总产量应增加,但这必然是要将一些其它用途的土地转为农田,比如原因热量不足不宜作为农田的草地、林地等要开垦,这样在作物产量增加的情况下,林产品和畜产品可能会减少,为人类提供的总产品是否增加,尚是问题.由于农业带北移而增加的农作物面积在不同的区域或国家的相差悬殊,而且受政策影响甚大,所以,作物格局在未来几十年中究竟如何变化,难以确切预测。 4.3 气候变化与农业气候灾害对农业影响
最大的可能是极端气候条件,比如干旱、风暴、热浪、霜冻等,全球气候变化,对这些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什么影响,目前知道的甚少。某些研究认为,气候变暖会使热带风暴增强,从而对低纬度地区,尤其是海岸线上的农业有重大影响.有人认为,气温升高,大气热浪将会频繁发生,从而影响农业生产,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更为突出.象冬小麦主产区的干热风可能会使小麦大幅减产。由于气温升高,大气层中气流交换增强,大风天气会增加,风暴频率和强度都会有所增强,某些区域(如我国黄土高原地区)风蚀作用导致水土流失会加剧,而影响农业生产.再则温度升高,会使某些要求低温春化阶段的作物受到一定的影响。还有人认为,大气温度升高后会导致土壤耗水量加大,尤其是植被覆度低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耗水量会更大,旱灾会更严重地发生而危胁农业的发展。这些方面的影响程度尚难确切估计。
4.4 气候变化与农业病虫害
就象植被地带和农作物带北移一样,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农业病虫的分布区发生变化.低温往往限制某些病虫害的分布范围,气温升高后,这些病虫的分布区可能扩大,从而影响农作物生长。同时温室效应还使一些病虫害的生长季节加长,使多世代害虫繁殖代数增加,一年中危害时间延长,作物受害可能加重。分析表明,在美国对豆类等作物严重危害的害虫———马铃薯叶蝗,当气候变暖时,越冬虫口密度加大,假定作物种植时间不变,其危害时间提旱,这可能导致作物大面积受害.玉米螟对豆类的危害也会因提前取食而加重。另外,在温带地区某些病虫害目前危害程度不大,但若温度升高,危害会加玉米面积的变化重,比如马铃薯枯萎病由于目前夏季气温较低而对马铃薯危害不大,但当平均气温升高4℃时,马铃薯会因此病而损失产量15%。全球平均雨量增加和平均湿度的变化会对病虫害及它们的天敌发生什么影响,目前尚不知.温度和水分变化很可能导致害虫种间及它们的天敌间种群相互作用关系发生变化。 4.5 海平面升高对农业的影响
CO2浓度的升高可能会导致农作物品质的下降,因为CO2浓度高的情况下,作物吸收C将增加,而吸收的N减少,体内C/N比升高,蛋白质含量将降低,作物品质降低.这一点已有实验证实:大豆和小麦在CO2浓度倍增条件下实验,结果大豆氨基酸和粗蛋白含量分别下降2.3%和0.83%;冬小麦籽粒粗蛋白和赖氨酸分别下降12.8和4%。这样人类人均需求的粮食量可能要增加,才能满足自身的营养.同样,农业害虫可能也要摄取更多的植物才能满足其营养需求,虫害可能由此加重.这方面尚无实际研究数据. 4.1.3 CO2浓度对水分有效性的影响
由于CO2浓度升高,植物较容易获得CO2,因此气孔开放程度将变小,开放时间也可能缩短,这样植物蒸藤作用将减弱,植物体耗水降低,土壤水分利用率将提高,这对于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作物可能是有益的。但由于温室效应,CO2浓度升高,气温也升高,水分蒸发速度会加快.这种蒸发加快和蒸藤减少是否能达以平衡,目前尚难以预料。有人认为总体耗水可能增加,起码在某些区域可能是这样。 4.2
气候变化对作物布局和面积的影响
温室较应会使大气温度升高,这样对热量有限的地区来说,可以延长生长季节,这一趋势有着极地化和高山化的发展倾向,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这种变化可能是明显的。就象前面讲的植被地带会因气候变化而北移一样,农业区也会大幅度北移,因热量不足而分布区受限的作物的分布北界也会大幅北移,山地分布上界会向上移动,这样中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的作物布局和面积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方面已进行不少的模拟研究。一些研究表明,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若平均气温升高1℃,作物的北界一般可以向北移动150~200km,而海拔向上移动150~200m。对冬小麦和玉米的分布区变化问题已有多人做过研究.在欧洲现在的气候条件下,玉米作物(指要收获成熟种子的玉米,不包括只收青穗的玉米)需要气温≥10℃的天数850d,其分布北界位于英格兰的南部.当大气中CO2浓度加倍后,研究认为,其北界移至莫斯科的南部,有的模型预测北移幅度更大。尽管不同模型预测结果有异,但其趋势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CO2浓度升高,气温增加的情况下,一些作物分布北界要向北扩展,面积可能增加.按常理,这些作物的总产量应增加,但这必然是要将一些其它用途的土地转为农田,比如原因热量不足不宜作为农田的草地、林地等要开垦,这样在作物产量增加的情况下,林产品和畜产品可

能会减少,为人类提供的总产品是否增加,尚是问题.由于农业带北移而增加的农作物面积在不同的区域或国家的相差悬殊,而且受政策影响甚大,所以,作物格局在未来几十年中究竟如何变化,难以确切预测。

5、气候好坏对农业有哪些影响?

气象条件的好坏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任何的农业生产活动都和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十分不开的。不同的自然环境养育不同的动植被,不论是哪一种动植物,只有出于适合它生长的环境时,才能得到更好更健康的成长发育。在农业生产中,讲究“顺天时,量地力”的种植方法,在这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其周围自然气候的特点,做到充分开发和利用起这些有利的气候特点,种植适合的经济农作物才能真正达到高产丰收的目的。在教育中人们提倡“因材施教”的育人方法,在农业生产中同样的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光、热、水、二氧化碳等因素是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生长中不可缺少的能量和物质,所以在植物的生长期中,要确保植物对湿度、热度和养料的供应量,这样才能保证农作物的生长达到顶峰。

6、农作物病虫害

先天不育型空秆 又称“公玉米”,产生的原因是种子内在问题。如种子生理机制衰退、新陈代谢失调、输导组织受障碍,致茎秆中的养分不能输送给果穗,幼穗腋芽因缺乏营养物质而不发育,但雄穗正常。

不稔穗型空秆 是指植株上有幼穗雏型,但不抽花丝,不结籽粒。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土壤瘠薄,养分不能满足玉米生产所需,生殖器官不能形成;二是密度过大,群体郁蔽,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光合生产率低,个体瘦弱,影响雌穗发育;三是管理跟不上,田间缺水少肥,造成植株早衰;四是抽穗前出现掐脖旱或中期遇有低温冷害,影响或抑制了幼穗的分化,有时发育终止,造成空秆;五是机械损伤或蚜虫等为害猖獗;六是品种选择失误,不能适应或不能完全适应当地的条件,影响了穗分化,从而导致空秆;七是气候因素:(1)干旱。生长期间6月份干旱造成了小苗率高,其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受到严重抑制,株矮秆细,难以正常结穗,空秆率增高。(2)高温。玉米抽雄、吐丝前后5天,温度过高易降低花粉生活力,影响授粉结实,空秆率高。(3)多雨、低光照。7、8月份在春玉米抽雄、吐丝期间出现的多雨连阴天气是影响玉米授粉,导致空秆的一个重要原因。八是栽培因素。从品种看,生产上春玉米空秆发生程度较高,这是因为春玉米抽雄、吐丝期受高温多雨影响大。从密度和投入看,每亩超过4500株,空秆率明显上升。因为大群体的玉米生长前期,供应养分不足,难于达到苗齐、苗壮,植株个体生长不健壮,影响雌、雄穗的分化,从而导致玉米空秆率上升;九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施肥量。同一品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空秆率低。生产上肥料施用不足空秆率上升;十是病虫害的影响。高温、高湿持续时间长,诱发病害种类多,面积广,为害重,也会加重空秆的形成。

7、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资源是自然资源中影响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提供的光、热、水、空气等能量和物质,对农业生产类型、种植制度、布局结构、生产潜力、发展远景,以及农、林、牧产品的数量、质量和分布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热量是决定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与热量的关系更为密切,光合作用最适宜的温度是20~C一30~C,其下线温度为O~C 一5、,这对规划作物布局、安排农事活动等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个地区热量的累积值不仅决定该地区作物的熟制,还决走着农作物的分布和产量。

农业生产受降水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就是现代社会,人与自然斗争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以露天作业为主的农业仍然要“靠天吃饭”,这个“天”既是阳光,也是雨露。总之,水分是农业生产必须条件之一。

俗话说“风调雨顺”。我国所处的海陆位置,导致了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典型的季风气候,降水主要靠夏季风输送,因而季风的强弱进退,必然会对全年的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

8、气候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土壤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土壤是培育农作物的重要基质,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供给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的主要源泉。这是以为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组成的。矿物质是组成土壤的最基本物质,它能提供农作物所需的多种营养元素。对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土壤团粒结构以及保水、供水、通风、稳温等都有重要作用。土壤水分是农作物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土壤空气是农作物根系吸收作用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氧气的来源,也是土壤矿物质进一步风化及有机物转化释放出养分的重要条件。科学实验证明,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土壤按容积计,矿物质约占38%,有机质约占12%,土壤空气和土壤水分各约占15%--35%。有资料介绍,一般农作物生长的最适合含水量的土壤容积的25%,空气亦占25%。

9、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农作物病害发生和流行的规律?

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植物病害流行的主要气象因素,冬季气温升高将降低病原菌越冬死亡率,春季气温升高将使越冬病原提前萌发和侵染、扩散;高湿是病原真菌和细菌萌发和浸染的必要条件,而干旱通过促进喜旱传毒害虫可导致作物病毒病的猖獗发生。气候变化对我国不同地区温度与降水格局具有不同的影响。

近50年来,尽管降水总量变化不大,但降水的空间格局有较大的变化。西部地区降水增加15%~50%;东部地区频繁出现“南涝北旱”,华南地区降水增加5%~10%,而华北和东北大部分地区减少10%~30%。根据主要农作物重大病害流行的生态学特性进行的分析表明,未来气温和降水变化将导致我国部分农作物重大病害出现加重发生的趋势,从而威胁我国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蔬菜和果树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如东北、华北和西北气温升高、降水减少的地区,由麦二叉蚜、灰飞虱、黑尾叶蝉等传播的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的许多病毒病也会加重发生和流行;长江中下游和华南气温升高降水增加的地区,可加剧水稻纹枯病、水稻白叶枯病等农作物病害的流行;气候变暖再加上湿度增加的地区,各种作物的霜霉菌、疫霉菌、锈菌和半知菌、细菌引起的多种作物病害将加重发生(图5)。低温高湿的环境更有利于一些作物苗期病害的流行。

图5 主要农作物重大病害

A.马铃薯晚疫病 B.大豆黑斑病 C.大豆疫病(图片来源:王源超)

(孟玲)

与气候与农作物病虫害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