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象预测主要分为哪三大类?
对于气象预测的话主要分为哪几类?就是一就是地震啊,二海啸,第三就是天气。
2、短时间气候预测的定义
短期气候预测主要是解决几星期到一年左右时间范围的天气预报,就是短期之内的气候预报。
3、怎么预测天气?
预测天气
可以根据动物的感官系统,通过观察一些动物的行踪来预测天气:燕子低飞,青蛙呱呱叫,蚂蚁搬家等等,因为动物们对气压和湿度比较敏锐,如感受到异常会焦躁不安。都能体现出当时天气的变化。
也可以观察云的薄厚,色彩等变化进行预测,雨是从云中降下,下多大的雨,什么时候下,都是从云来观测的,当云层像鱼鳞般细小的形状,就意味着要变天了,农谚说:“鱼鳞天,不雨也风癫”,形容的就是卷积云。
也可以根据气象雷达预测,气象雷达(多普勒雷达)主要是用来探测降水的,气象雷达发射脉冲状电磁波,当电磁波遇到雨滴后一小部分的能量被其散射,然后会到雷达天线,被雷达接收。
4、天气预测是什么?
试图预测天气的人们,其工作费力不讨好。很少有科学预测不受到嘲笑,因为天气预报一出现差错,其难堪可想而知。然而,尽管许多人抱怨所出的差错,人们还是看新闻,了解早上出门时该不该带伞。
现代气象预测是建立在16世纪末至18世纪的科学家们所创建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像艾萨克·牛顿和罗伯特·玻意耳这样的观测者们得出空气热胀冷缩基本理论,以及物质和能量守恒,还有大气运动时产生的力的有关理论。其他观测者们注重观察日复一日的天气这一现实。19世纪兴起的观测网,电报汇报速度使气象观测者们穿越中纬地区,向东前行,查出高压区和低压区。
19世纪,气象预报人员们试图用所谓持续性方法预测天气,他们认为,风暴运动的速度及方向通常是持续的。许多怀疑论者认为不可信赖预测天气,但天气预测越来越得人心,不久国家气象服务部门也成立了。到1900年,美国和欧洲各报上都刊登地图和天气预报。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观测天气的革命方法从挪威兴起,这是伴随着对锋面系统概念的形成的了解,及对低压系统的生命史的了解而产生的。这些想法为更复杂的天气预报指明一条道路,从而超越了气候学和固守论。
1922年,英国数学家理查逊幻想,成千上万的人们用数学加、减法来解运动方程式,并用数学方法预测天气。他们的想法得到普林斯顿大学的认同。1950年,该大学首次研制出计算机天气预报,以现有的标准来看,当时实在太粗略了,但他们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现在,全球更完善的计算机把大气层物质用数学模式加以控制,为地方气象服务人员提供指导。这种计算机每日两次从全球范围内获取观测结果,所获数据通过计算机模型转化成有用的形式。这些模型模拟大气,但各国不尽相同。他们用三维框标出某地区、某个大陆、某个半球甚至整个地球,来跟踪那里的风、湿度、气压和温度。许多主要的预测中心用一至两个短期模型,其中一个持续48小时,另一个较长时期模型可持续10天。
计算机提供的半成品还远不能大众化,它的主要价值是表明特定天气特色的特点,指出当地天气形势,如锋面、高压中心、低压中心、高空槽和脊以及急流中心。计算机输出的资料在获得全球观测结果后几个小时就要送达地方预报单位一采取世界时0000点和12帕。
这里有一幅人类观测者的智慧所要破解的图片,他们必须用许多方法释译计算机输出的资料;各种模型是否一致?没有完美无瑕的模型,每个模型在各自描绘陆地形状、描述大气物理状况时都有各自的特点。这些特点可将天气特色显示出来。例如:低压中心可以过度发展。弱冷锋不知不觉进入到一个模型最低垂直的层面下,有时失踪的数据在某一特定日子里会破坏模型的演示,预测者们必须认出这些斜线,并对它们加以修正。
地方性天气预报,经常从统计模型开始。还要和大模型相连,因为大模型能指明某一特定城市的温度和降水量。实际上,经过长时间的拖拽,这些统计工具运行良好,它们所提供的预报比人工预报精确。但当统计数字有误,预报准确度就会大大降低。这种情况在天气变化异常时经常发生。尤为需要准确预测时,预测者们要高度警惕科学家们常说的“气象癌”——一种不加以人工判断,利用统计输出的资料使错误滋延的一种趋势。
经过数小时商榷,预测者们得出一系列推测,在未来几天内或达一周之久,这些推测通常包括所预料到的高温或低温,多云,风向及风速,降水量(如果考虑降雪,还包括降雪量)。预测者们管辖区有几千平方公里,有时在一小地域气象条件变化极大,在预测范围内,不同区域同时提供的预测也大不一样。
并非所有气象预报都由政府提供。商家提供的数据卖给私人预测部门,并在国际互联网络上显示出来。
这些部门运用观测结果和模拟结果来增强他们自身在特殊客户方面的前景,如投资者;或用在农业业主身上,因为农业业主更需要政府预测所不及的不同详情。许多电台、电视台拥有自己的天气预报员。他们中一些人仍从事天气预报工作,另外一些人受过气象知识的训练,根据自己的判断改变预测;还有一些人成为私家天气预报顾问。
气象学的发展趋势,尤其在大城市内,是一种“即时预报”,即极短期的预测可持续1~3小时。即时预报是20世纪90年代一种数据发展的产物,小规模气象系统、快速电脑网络、精确的工程图片、自动化观测、像多普勒雷达这样新工具、以及被称作气象刻度模型的全球气象预报模型区域分析,由于对上述更好的理解,即时预报才顺理成章。由于有了这些系统,气象预报员现在可以预测小规模天气特色的运动,诸如暴风雨、大雪或风向。这些在10年或15年以前是根本达不到的。
一些气象观测和警报属另一种即时预报。其中一种大大降低了因恶劣天气造成的伤亡。当大气形势呈现恶劣之时,就可以进行观测。在美国,持续几小时的恶劣风暴和龙卷风以及持续两天的飓风经由国家特殊气象中心签署后方可大规、模地进行观测。在恶劣天气出现并向你迫近时才签发警报。
20世纪50年代,地方气象部门对龙卷风、大暴雨警报在30分到1小时后才签发。持续预报要以计算机所得出大量控制方程式的模拟资料完成后而定。这些方程式比观察更能描述大气状况,许多天气预报单位在3~10天前就签发大量有关气温和降雨的预报,这些预测主要依靠长期大量的模拟结果比气候学略胜一筹。然而,它们对于像农业和交通这样对天气敏感的领域也是十分重要的。甚至从天气方面作一点暗示,都会节省大量财富。
混沌科学告诉我们:即使集中最好的观测仪器和计算机,各种天气状况事先在两周内也是无法知道的,但这并未阻碍科研人员运用新型预测工具,气象预报员通过全方位立体表现,在事先3~10天就可以精确预测出天气状况来。
依照这种方法,开始每个模型利用细微的,具有全球性的变化进行操作,这种变化致使模型随时分开。根据分离情况,人们可以分辨所提供的气象预报是否可靠,分开越大,预测越不准确。预报员用气压场中的“曲线图”,观察不同模式画出的线是否一致还是像面团一样纪缠在一起。
季节的特色,如无论冬季干燥、温暖还是寒冷湿润,都可以进行预测。天气预报更主要依赖海洋变化,它呈现进展缓慢、但影响面大的特点。这种在某地的气象状况和远程天气状况之间的联系被称作遥相关。
在所有长期预测中,全球气候模式正追踪添加在大气上的温室气体。这种气候模式预示下世纪全球气温会升高,而这种趋势的地域性和地区性影响很难预测。这是新世纪摆在天气预报人员面前的挑战,但不稳定性也属一份。从哲人角度讲,这种情况完全可以面对,正如19世纪英国天气预测者内皮尔·肖曾写过的一句话,“气象预测者的心会更了解其中的辛酸,一个门外汉不是出于乐趣,但却起到干涉作用。”
5、气候预测的方法有哪几类
气候预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采用统计方法,另一类为动力学数值预报。
大约100年前,有的国家已经开始用相关回归方法作长期预报。目前世界范围正式作月、季气候预报的大约有30多个国家。其中工作较多的除中国以外,有美国、日本、前苏联等国。但是,经验预报一般水平不高,用比较粗略的分级检查,大约预报准确率只有55%~60%。如果严格地逐月进行检查,甚至于还达不到这个水平。其中气温预测水平稍高,降水量预测准确率有时还不到55%。
另一条途径为动力学数值预报。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cMwF)按时发布10 d逐日预报。如果以预报场与实况之间相关系数达到0.6作为可以接受的标准,预报时效已超过1周。但是,逐日预报是不可能无限制地作下去的。逐日预报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可预报性(predictability)。理论分析及数值实验均证明,逐日预报可预报性大约是2~3周,这就是说要做2~3周以上的逐日预报是不可能的。
6、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可预报性原理的不同
天气预报就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
气候预测是根据过去气候的演变规律,推断未来某一时期内气候发展的可能趋势.
气候预测和天气预报不同.首先,后者是具体天气状况的预报,而前者则是某时段内气候要素和天气状况平均统计量的预测;其次,天气预报一般仅限于对大气圈和水圈物理过程的分析,而气候预测必须考虑包括大气、海洋、大陆、冰雪、生物圈等在内的气候系统内能量和物质交换以及天文因子的影响.此外,时间较长的气候预测,还要考虑到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7、如何预测天气
一、看风测天
天气兴云致雨首先要有水汽,水汽是靠风来输送的,“东风送湿,西风干;南风送暖,北风寒。”,风对天气变化有明显预兆。
“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这是冷空气经过前后风向的转换情况。冷空气南下到达本地之前,受暖气团影响盛吹偏南风,冷空气到达时,转为偏北风,风向转变前后,天气转阴有雨。
“西北风,开天锁,雨消云散天转晴”,吹西北风,表示本地已受干冷气团控制,预示天气转晴。
“云交云,雨淋淋”、“逆风行云天要变”,说明大气高低层风向不一致,易引起空气上下对流,产生雷雨等对流性天气。
季节不同,风向所反映的天气也不同。“一年三季东风雨,唯有夏季东风晴”、“东北风,雨祖宗”,表明吹了偏东风,1~2天内天气将转阴雨,而夏季吹偏东风,将海上温度较低的气流吹到陆上,起调节气温的作用,不易下雨,尤其不易出现雷阵雨。
二、看云测天
俗语说:“云是天气的招牌”。云的形状、高低、移向直接反映了当时天气运动的状态,预示着未来天气的变化。民间很重视看云测天。
“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水凄凄;云往南,雨成潭,云往北,好晒谷。”云往东或东南移动,表明高空吹西到西北风,故有“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指春夏之交,云从东或东南伸展过来,常是台风侵袭的征兆,所以会“水凄凄”了。云向南移,说明冷空气南下,冷暖气团交汇,所以,“云往南,雨成潭”。云向北移,表明本地区受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无雨便“好晒谷”了。
天空上下云层一致,天气比较晴好。高低层云移向不一致,天气变化会很剧烈、复杂。正如谚语所说“天上乱云交,地上雨倾盆”、“顺风船,顶风雨”、逆风行云天要作变”。
有许多谚语是看天的颜色测天,如“乌云块块叠,雷雨眼面前”、火烧乌云盖,有雨来得快”、“人黄有病,天黄有雨”、“日出红云升,劝君莫出门”、“傍晚黄胖云,明朝大雨淋”等。
三、看雨测天
雨雪天气现象出现的早晚、强度及方位,都对应着一定的天气形势,因而能判断推测出天气变化。
“雨前毛毛没大雨,雨后毛毛没晴天”。是指一开始就降毛毛雨,预示这场雨不会大,若降了大雨,转为下毛毛雨,预示仍要继续下雨,不易转晴。
“开门雨,下一指;闭门雨,下一丈”、“早落雨,晚砍柴;晚落雨,穿雨鞋”,是说清晨开始下雨,时间短,雨量小,晚饭前后下雨,时间长,雨量大。
“雨下中,两头空”,指中午下雷雨,时间短,两头晴天。
“久雨傍晚晴,一定转晴天”,阴雨时傍晚前后雨止转晴,预示阴雨结束,天气转晴。
四、闻雷测天
民间群众常根据雷声预测天气,“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这条谚语指的是未下雨之前就雷声隆隆,表明这次下雨是局部地区受热不均匀等热力原因形成的,又叫热雷雨,雨量不大,时间很短,局地性强,常出现“夏雨隔条河,这边下雨,那边晒日头” 的现象。
“先雨后雷下大雨,不紧不慢连阴雨”、“雷声水里推磨,下雨漫满河”。这几条谚语指先下雨,雨后静风、闷热,雨势越来越猛,雷声不绝,预示要降暴雨;如在降雨过程中,雷声不紧不慢,打打停停,预示会出现连续阴雨。
“西南雷轰隆,大雨往下冲”,指西南方位起雷暴,来得慢,雨势猛,时间长。“西北雷声响,霎时雨滴滴”,西北方雷雨来得快,风力大,有红云时还会降冰雹。
“东北方响雷,雨量不大”、“东南雷声响,不见雨下来”,也是根据打雷的方向判定雨量的大小。
五、看雾测天
雾是常见的天气现象。特别是冬春,在晴朗微风的夜晚,地表附近气层里水汽含量较多,水汽凝结成雾,或是冷气团移向暖湿的地面时,也会形成雾。看雾也可以预测天气变化。
“白茫茫雾晴,灰沉沉雾雨”,有雾时,天空白茫茫,预示着晴天,如天气灰沉沉,预示雨天要来。“久晴大雾雨,久雨大雾晴”,久晴之后,空气中水气较少,不易形成大雾,如有大雾出现,表明有暖湿空气移来,北方冷空气影响时,会转阴雨。久雨之后,冷空气已控制本地,夜间云层消散,微风,早晨出现大雾,阴雨结束转晴。
不同季节出现大雾,预示未来天气也不一样。“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指春天出现大雾,天要转阴雨;夏天大雾消散后,天气晴热;秋天有雾,表明有冷空气南下,会出现连续有雨;冬天有大雾,预示最近要下雪。
六、看天象测天
大气层中水汽、水滴、冰晶等到悬浮物质,使日、月、星、辰在天空中出现多种色彩和许多光学现象,观察它的变化,可以预测未来天气。
“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如果大气中水汽过多,则阳光中一些波长较短的青光、蓝光、紫光被大气散射掉,只有红光、橙光、黄光穿透大气,天空染上红橙色,开成朝霞。红霞出现表示西方的云雨将要移来,所以,“朝霞不出门”。到了晚上,看到晚霞,表明云雨已移到东方,天气将转晴,所以“暮霞行千里”。谚语“日出胭脂红,无雨也有风”,、“日出红云,劝君莫远行”、“太阳照黄光,明日风雨狂”等也是这个道理。
“太阳正午现一现,以后三天不见面”,指前两天和当天上午阴雨,中午出现太阳,没有多久天气又转阴雨,预示天气将会连续阴雨。
七、看物象测天
动植物在气象条件发生变化时,其活动规律和习性会发生一些变化,人们根据这些变化来预测天气。
“乌龟背冒汗,出门带雨伞”乌龟背壳潮湿,壳上的纹路混而暗,是天要降雨的征兆;龟壳有水珠,像是冒汗,将要下大雨。龟壳干燥,纹路清晰,预示近期不会下雨。这是因为龟身贴地,龟背光滑阴凉,当暖湿空气移来时,会在龟背冷却凝结出现水珠,天将下雨,反之空气干燥,暂不会下雨。
“蛇过道,大雨到”、“水蛇盘柴头,地下大雨流蚂蚁垒窝天将雨”、“蚯蚓封洞有大雨”、“蜻蜓飞得低,出门带雨衣”、“知了鸣,天放晴”、“蝉儿叫叫停停,连阴雨将来来临”、“鱼儿出水跳,风雨快来到”、“河里鱼打花,天上有雨下”。这些测天经验,几乎家喻户晓。它们都是动物对阴雨前气压低、湿度增大的生理反应。 在晴天转雨时,人们感到闷躁,疲倦不适。老人腰酸背疼,病人伤口发痒,关节疼痛,都预示天要阴雨。 八、看农历关键日预测天气 有许多天气谚语是看农历关键日预测天气。如“上看初二三,下看十五六”、“坏了初二三,半月不得干”、“要知未来瘫不瘫,就看农历二十三”(瘫指下雨)、“月逢初四雨,一月晴九天”、“大旱难逃五月十三”、“六月六晒龙袍,淋破龙袍反晒四十五天”(指六月六下雨后期阴雨天数多)等。 为什么这些关键日的天气易出现变化呢?人们经过长期的观测总结发现:冷暖气团经常会在农历的一些固定日期出现。农历与月相有密切关系,月亮的朔望对大气和海洋的引潮力有周期性变化,会使冷暖气团在某些固定日期比较活跃,影响时天气就会发生变化。 九、3个月韵律测气候 相距一定时间两种天气气候之间有一定的变化联系,气象学上把这种联系叫做韵律。许多作天气气候预测的天气谚语是属于韵律性质的。 3个月韵律表现为季节之间的联系,例如: ⑴“春雨贵如油,夏雨遍地流”、“春季无大风,夏季雨水穷”、“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 ⑵“大暑不雨秋天旱”、“夏寒秋长”。 ⑶“秋水纷纷,冬雪满天”、“秋有旱,冬有冰”。 ⑷“寒水枯,春水多”、“打冬雷,落春雨”。 ⑸“春雪百日雨”。 这些天气谚语,反映了季节气候特点之间的联系,气象工作者用这些谚语作气候预测先要进行大量的谚语验证工作,再以此作为气候预报的一种判据。 十、5个月韵律测气候 许多天气谚语反映天气气候5个月的变化和联系,大约相隔一个季节。例如: ⑴“不得春风,难得秋雨”、“春有几次大风,秋有几次大雨”。 ⑵“三九欠东风,黄梅无大雨”、“九里一场风,伏里一场雨”、“九九南风伏里旱”、“四九南风伏里旱”。 以上两组天气谚语主要是根据冬春冷空气活动来预报5个月(150天)左右的降水天气。我们曾对天气谚语进行验证,查1月份冷空气活动与6月份降水的联系,发现26次冷空气活动,23次在以后的150天左右有降水过程,占88%,降水过程平均为3天。由此可以看出,用5个月韵律预测气候变化,可靠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8、写出几个预测天气的简单方法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相对稳定的气候条件下,晚霞千里,预示天气晴朗。朝霞满天,则有很大的可能下雨。天空出现卷云,即云朵呈现纯白的马尾状,但慢慢变成暗色的,意味着眼下是晴天,但一天后可能下雨。天空出现积乱云,即云层色暗层厚,预示将有雷雨和强风。天空中有薄薄的卷层云,半天之后可能下雨。如果山头不再有云雾围绕,人的郁闷感觉减少,表示短期内不会下雨。
从动物的行为辨别天气。
好天气的征兆1、早晨 麻省鸣叫表示天气晴朗一麻雀对天气变化十分敏感。天气愈好的日子里,叫得特别厉害。2、云雀叫声提高表示天晴――从远方传来云雀轻快的叫声,就可证明是空气干燥的好天气。3、早晨蜘蛛网上有水珠表示天晴――天气晴朗的日子里,早上温度低,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挂在蜘蛛网上闪烁着,通常天气不会下雨。
下雨的征兆。青蛙鸣叫、燕子低飞等是下雨之前兆。另外还有几种:1、蚂蚁过马路――在地面挖洞生活的蚂蚁,感觉要下雨洞就会淹水即会在下雨之前逃之夭夭。 2、蚯蚓出洞――地面潮湿柔软,蚯蚓会爬出地面,表示天将下雨之征兆。其他下雨之前兆有蚊子成群结团,雨蚁成群出现、猫洗脸等。
天气变坏的征兆:
1.白天山谷的风从山顶吹向山谷,夜间从山谷吹向山顶
2.早晨出现绢云,而后黑云增多,并徐徐下沉
3.云团行走很快,并有增多之趋势,着可是暴风雨的前兆
4.风向突然变化,并愈吹愈大,同时还伴有乌云吹来
5.在干热或雾气弥漫过后,突然能见度转好
6.清晨雾满山谷,至晚仍不消散
7.白天太阳周围出现大晕圈,夜间月亮周围出现小晕,这是大风的征兆
8.在黎明前星光闪烁不定
9.傍晚气温增高,夜间很暖,并有闷热感
10.半山谷的云雾上升,可能是暴风雨来临的兆头
11.此外,天气变化时,自然界和野生生物也会有所变化,如果你注意观察,也能预测出未来的天气状况
声音和气味:当空气湿度增加时,声音会传到更远,气味也更易于辨别---饱和湿空气就如放大器,是良好的传导体。例如,在某些地方听不到火车行驶的声音,可在某日下雨前能清楚的听到火车声。
身体变化:当天气变糟时,卷发者会感觉到头发变紧,更不易梳理--和-动物毛发一样,如果变得易于缠绕或者不再如通常那样挺直易于梳理,很可能将是一场暴风雨的来临,任何有风湿性关节炎,鸡眼或相关症状者,在空气湿度增加时都会感到疼痛和不舒服。
观察篝火:如果烟火稳稳上升,表明天气不会有太大变化,依然会很好,如果烟火闪烁不定,或者升起又降下,可能会右边暴风雨。
天气好的时候,白天与晚上的温差变化大,遇到冷空气的水蒸气就变成小水滴或结成霜,所以晚上愈冷,转天天气愈好,晚上有露水,转天天气也好,早晨若看见蜘蛛网上有水滴,则天将放晴,早晨若见到霜冻情况,则预示着又将是一个好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