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年级作文美丽的临洮洮河
美丽的临洮洮河
要是让我向人们介绍临洮的话,我就会毫不犹豫地说出一条河——洮河;一个文化——马家窑文化;一个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貂蝉”。
居住在临洮,在我栖居的地方,西边是日夜北流的洮河,东边是水声潺潺的电厂渠,每天倾听着洮河的水声而醒,每晚伴着洮河的水声而眠,我被洮河所深深吸引着。因为家乡缺水,一到闲暇的时节,我总要到洮河边去看洮河水流,听洮河絮语,感受一番在洮水边生活的惬意和美好。
从栖居的临洮县中医院出来,沿临康路向南,到临洮发往临近康乐县的起点站,再往西,就可以看到一座大桥,像一道彩虹,飞架在洮河两岸。这就是20世纪临洮县解放后修建的一座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据老人们讲,临洮洮河一带原来只有几处用木船摆渡的渡口,直到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14年),在临洮县城西北五里的洮河上建起了一座浮桥,就是人们所说的“永宁浮桥”。据《狄道州志.津梁》所载:“永宁桥,旧时在狄道城西北洮水之上,北宋熙宁所建,命名永通桥,明成化间移建于今城西,改名永宁桥。当时造大船十二艘,两岸置水柱十二根,维以铁缆、草绳。清康熙十三年,靖远侯张勇因用兵临洮,输送粮草,仍将其桥由城西,移建于城北五里处古渡口。清高宗乾隆十六年(1751年),知州程鹏远,因河水支流不一,将其桥又复建于今城西二里处之西岩寺下,郡人王支允等,捐制铁缆二百尺,两岸固以石堤,人皆便之。并修永宁桥官店一所,铺面二十间,每年收租大钱三十二千文,按季交纳,以作维修桥渡之费。桥侧立程鹏远所书刻石《重修永宁记》。桥两岸高筑码头,各垒石笼一座,用铁缆若干根穿于石笼,并在码头两旁各建廊檐桥亭一座,题字比誉其桥同杜预若、崔亮所建之长安渭水大桥。”西岩寺下,绝壁如削,突兀峭绝的石墩屹立洮河岸边,上系铁索,串起十二只大船,上铺木板,随水起落,任凭水浪拍打,车来车往。临洮城西洮河浮桥,历史上曾数毁数建。同治、光绪间,两次变乱,两毁两建;民国三十二年,秋雨连绵,洮河暴涨,酒巅峡及沿岸多年放筏积木,盖河而至,顷刻间冲毁浮桥,造成两岸行人过往困难。此后修复后,民国35年(1946年)重修,并加固了河堤。1949年8月,临洮解放前夕,国民党马步芳残部韩启功率部溃退时,用汽油烧毁了浮桥和船只。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司令员王震指挥重修浮桥,在军民日夜奋战下,五天后搭成了简易浮桥,使解放大军迅速渡过洮河,直捣青海西宁,配合早日解放兰州,促使新疆和平起义。解放后,在此修成了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一座。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座洮河大桥。
洮河西岸,我们可以看到一座傍依在洮河边的著名的西岩寺,昔日有“看河楼”、“临川阁”,西岩寺、临川阁是元代临洮佛教发展鼎盛时期西岩山庙宇建筑之一,后均毁于清同治之乱及文革。西岩山居高临下,巍然屹立,山下洮河如同裙带绕过,对面与岳麓山公园遥相呼应,春日可赏沙堤烟柳,夏日可见洮河放筏,秋日俯瞰波涛涌雪,冬日可看洮水流珠,是观赏“北岭横云”、“定鼎停云”、“南屏积雪”的理想看台。气势巍峨,游人登临观景,文人饮酒赋诗,俯视洮河滚滚北流,秀美的洮阳山川尽收眼底。如今西岩寺重修依旧,古风犹存。
洮河,位于甘肃省南部,是黄河上游第二大支流(仅次于湟水),源出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倾山东麓,流经甘肃省碌曲、临潭、卓尼、岷县、临洮等县,在永靖县境汇入黄河。干流河道长673公里,流域面积25527平方公里。洮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之地,彩陶证明5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存,他们创造灿烂辉煌了马家窑文明、寺洼文明等。彩陶的形制和图案透露了人类初期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向自然索取的生活状态。
临洮宛如一颗古朴而又散发着现代魅力的明珠,熠熠镶嵌在洮水之滨。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一路奔腾涌来,从西秦岭末端的海甸峡进入黄土高原末端的临洮后,由南向北流经县内ll5公里汇入黄河,所经该县9个乡镇,滋润着两岸的山川沃野。洮河由南向北流经临洮县苟家滩乡(今南屏镇南面的海甸峡栈道遗迹处,这里峡口水面宽仅8米,为临洮县境内洮河两岸相距最窄、河水最深处。河南岸石崖峭壁间上距水面1.5米~2.5米处有古代开凿的栈道孔两排,孔间距约1.5,上排孔口略大于下排孔口,孔口方形。大孔边长约0.30米~0.40米,小孔边长约0.20米~0.30米。以大、小各为一组计,共有栈道孔30组以上。其上方为架设横梁之孔,下方为立斜柱之孔。海奠峡为秦汉陇西郡治狄道县及西汉安故县城的重要门户,也是入蜀的捷径。)、三甲乡、玉井镇、西坪乡、卧龙乡、新添乡、辛店乡、太石镇、红旗乡九个乡镇,115公里,滋润着两岸的山川沃野。
洮河发源于碌曲县西南部的西倾山东麓,一路呼啸奔腾,掀浪吐玉,穿越幽深的海巅峡,进入临洮,浩浩荡荡,向北而流,她像一条金色的彩线,串起了许多旖旎多情的花儿会;岳麓山、南屏山、紫松山、玉井峰、卧龙寺等人文自然景观;两岸花卉姹紫嫣红,遍地春色,洮河奇石是大自然赐予的瑰宝,秀色斑斓,光彩夺目。
洮河汹涌澎湃,河上早年曾经木筏飞度,形成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洮河放筏图。据史料记载,清末水上运输业兴起,到民国初期,临洮县城西木厂村有木柴商十多家,每年从洮河上游的临潭、卓尼、羊沙等地放运木柴至临洮、兰州等地,还有一些林产品、小型农具、毛竹、薪柴也靠水上运输。
洮河流域自古林草丰茂,雨水充沛,分布着许多水磨作坊和船磨。据修于乾隆年间的《狄道州志》记载,“水磨每一渠有三轮、二轮、一轮者,视水之大小也”。仅临洮“山川水磨八百六十九盘”‘其中“东乡十八盘,西乡伍百五十五盘,南乡一百九十八盘,北乡九十八盘”。洮河船磨修建于洮河之滨,是古代洮河两岸的劳动人民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的智慧结晶,如果说黄河水车是我们的祖先以水的神力发展灌溉农业的壮举,那么洮河船磨无疑是洮河两岸人民用水力驱动船磨加工粮食的一项伟大发明。
洮河流经临洮的年代我们不得而知,也许在人类童年的记忆中,这里就有一条波澜壮阔的河流左右着人们的命运,马家窑彩陶的“旋涡纹”就是最有力的佐证。据传大禹曾经到这里治水,那座洮河流入临洮的狭窄入口——海甸峡相传就是大禹父亲治水失败后留下的。
一条河流是一部史书,一部流动的文化长廊,是大自然美丽的画卷。“千里洮河,唯富临洮。”洮河滋润、浇灌了临洮这片土地,也孕育了灿烂的文明之花。洮河确实养育了临洮和临洮的人民。
早在汉代,就有一位陇西郡守马援在狄道开渠饮水,灌溉农田。目前出土的在当时使用的铁梨花,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宋朝,在洮河岸边,实行屯田,临洮成为朝廷招商纳粮的基地。清乾隆年间,狄道知县郭士佺从康乐杜家嘴引三叉河水建成十二公里长的小北渠(郭公渠),灌溉卧龙十八里川六千亩耕地。岳麓山下日夜流淌的洮惠渠,是1935年开始历时十二年时间,由临洮绅士刘笠天、杨明堂等人组织施工的,这条渠目前占临洮县总灌溉面积三分之一的渠道,从南乡大户李家开始,经过八十一公里的流程,在中铺井坪汇入黄河。而今,这样的渠道密布在洮河两岸,潺潺流水仿佛日夜弹奏的琴弦,飘荡在临洮的大片山川。
水是临洮的灵魂,素有“六水绕洮阳”之称。这在干旱的北国大地,无疑是一种奢侈。渠网密布,阡陌纵横。十里城郭,烟火万家。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掩映着小桥流水人家。这哪里是“骏马秋风塞北”,分明是“杏花春雨江南”!“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也许说的不是江南,而是临洮。“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人面桃花”,所指的也许就是临洮女子娇嫩的红颜。四面槐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临洮虽不是济南,但要论水,却丝毫不比泉城逊色。临洮城内也有一池水面,名曰“西湖”。虽然此“西湖”非彼“西湖”,但是,人们却由此产生遐想,“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貂蝉与西施,究竟谁更美丽?时值仲春,嫩柳吐绿,婀娜多姿,楚楚动人;更有溪流潺潺,从城东的山间石缝渗出;满城的杏花,荡漾着桃红、粉白的笑脸;池塘里蛙声阵阵,一片生命的蓬勃气象……而遍布城区的“洮河柳”,相传就是“左公柳”的品种。树干粗,树冠大,树冠形似馒头,临洮人号称“馒头柳”。据传,十九世纪下半叶,左宗棠率领湘军来到西北,深感气候干燥,而又水土不服,遂命令军队,在大道沿途、宜林地带遍栽柳树,名曰“道柳”。柳树发芽最早,特别是新柳树发芽,一簇簇一团团氤氲清新的鹅黄嫩绿,如梦如幻。柳笛声和着孩子们的嬉闹声,笼罩着山谷的花红柳绿。柳树发芽过后柳絮飘飞,空中到处白蒙蒙一片。柳絮落在适宜生长的地方,很快生成一片树苗。若是把成熟的柳枝插入湿润的土壤,就能长出一株新柳。“有心栽花花不红,无心插柳柳成荫”,真正阐释了柳树顽强的生命力。
洮河两岸频河堤岸,古城街巷,随处可见古柳参天,浓荫盖地,这就是有名的“左公柳”。清陕甘总督左宗棠率5000湖湘弟子戍边,“遍植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据《左文襄公在西北》记载:“狄道境内(植树)一万三千多株”。也就是说左宗棠在临洮栽植了13000多棵柳树,为绿化临洮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如今洮河两岸,古城内外,随处可见合抱粗的百年古柳绽绿吐翠,历经风雨沧桑,见证着临洮两岸历史的伟大变革。
洮河,临洮人民的母亲河。临洮百里洮河,有着丰富的水资源,蕴藏着丰富的电力资源。三甲水电厂犹如巨龙,静静地卧在三甲山水间。海巅峡电站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如出水芙蓉、长虹卧波。北行数里、数十里,依次横卧着油磨滩、王马家滩、金龙、洮阳、西坪、陈家坪、下寺滩等水电站,如同一颗颗明珠,散落在洮水岸边,前后遥相呼应,照亮了临洮山川大地。
生活中洮河岸边,平日里可见洮河流水清澈见底,每当雨季来临,洮河沿途的河水挟带着大量的泥沙涌入洮河,让洮河变得又黄又浊。
走近洮河
临洮洮河,滚滚千年,孕育了闻名世界的秦长城,孕育了闻名遐迩的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在临洮建县置的2830多年里,大约从宋元开始,这里就成了中原王朝联系青藏的黄金纽带,从帝王秦始皇、汉文帝、汉武帝、隋炀帝、忽必烈到,到僧侣法显、宋云、唐玄奘、八思巴等,再到使者张骞、、弘化公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等,都曾经途径或驻足临洮岸边的临洮。
于是,在丝绸之路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铁器、造纸、罗盘、火药、等输出西方时在狄道逗留。西域的珠宝、药材、胡椒、胡萝卜、石榴、大蒜、苜蓿、核桃等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原时,也在狄道驻足。
于是,在唐蕃古道上,就有了牦牛帮和马帮长途贩运的水烟、线香、酥糖、白酒、茶叶、冰糖、药材、黄表等贸易。“八方客饮北槐巷,两县骆驼陇南场”。这首民国时期临洮诗人苟首义的诗,成为洮河岸边临洮当时的真实写照。
如今临洮沿用的,具有专业特色的地名称呼就有:线市街、骡马市、粮食市、灰盐市、木厂、背篼巷、洋人巷、纸坊、马栏巷、糖巷、萝巷、火巷、菊巷、褐店门......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当年市场交易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
洮河是流淌在洮河之滨的临洮人民的血脉,是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让洮河流向未来,造福临洮人民,造福陇中人民,造福陇原人民,这既是国家战略,更是45万临洮人民的使命!
2、山东济南的羊到了临洮适应吗
一、山东济南的羊到了临洮不适应,气候条件不一样。
二、生长习性
1、羊比其它家畜有更强的适应性,尤其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强。一般情况下很少患病,有较好的抗湿热、抗腐蹄病能力。在干燥气候和缺乏多汁饲料的条件下,也能正常生长发育。
2、一般来说,小羊还有喜欢干燥厌恶潮湿的表现。较为干燥和卫生的圈舍条件仍十分必要,这不仅对保证羊只本身健康有一定作用,而且对保证羊毛质量也是必须的。
三、山东省济南气候
1、地处中纬度地带,由于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气候。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13.8℃,无霜期178天,气温最高42.5℃(1955年7月24日),最低气温零下19.7℃(1953年1月17日)。最高月均温27.2℃(7月),最低月均温-3.2℃(1月)。年平均降水量685毫米。年日照时数1870.9小时(2009年)。
2、冬季亚洲大陆北部形成了蒙古高压,济南被极地大陆气团所控制,常受来自北方冷空气侵袭,寒冷晴朗,雨雪较少,多偏北风。夏季受热带、副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天气炎热,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多偏南风。春季和秋季是冬季转夏季、夏季转冬季的过渡季节,风向多变。一年之中,在不同季节,济南市处在不同大气环流控制之下,构成了春暖、夏热、秋爽、冬冷四季变化分明的气候。济南冬季长达136~157天,一般在1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下旬;夏季为105~120天,一般在5月下旬至9月上旬;春、秋季最短,都不足两个月。加之三面环山的地形,令水汽和热空气回流聚集不宜扩散,多于一般北方城市的夏季降水。
四、临洮气候特点
临洮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7℃(最高气温34.6℃,最低气温-29.5℃),无霜期80-190天,年平均降雨量317-760毫米之间,蒸发量1400毫米以上,70%以上的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
3、定西和兰州哪个气候好
定西气候属于南温带半湿润——中温带半干旱区,年均气温5.7~7.7℃,无霜期122~160天,年均降雨量350~600毫米,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且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而蒸发量高达1400毫米以上。以渭河为界大致分为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南部高寒阴湿区两种自然类型。前者包括安定区和通渭、陇西、临洮三县和渭源。北部占全区总面积的60%,为中温带半干旱区降水较少,日照充足温差较大;后者包括漳县、岷县两县和渭源南部,占全市总面积的40%,为暖温带半湿润区海拔高气温低。
兰州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3℃。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46小时,无霜期为18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327毫米,主要集中在6~9月。甘肃深居西北内陆,海洋温湿气流不易到达,成雨机会少,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属大陆性很强的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春夏界线不分明,夏季短促,气温高,秋季降温快。省内年平均气温在0~16℃之间,各地海拔不同,气温差别较大,日照充足,日温差大。全省各地年降水量在36.6~734.9毫米,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乌鞘岭以西降水明显减少,陇南山区和祁连山东段降水偏多。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0%~70%。全省无霜期各地差异较大,陇南河谷地带一般在280天左右,甘南高原最短,只有140天。海拔多数地方在1500米到3000米之间,年降雨量约300毫米(40—800毫米之间)。各地气候差别大,生态环境复杂多样。
4、甘肃临洮夏天天气怎么样?
<
5、定西今年天气气候预测
定西气候属于南温带半湿润—来—中温带半干旱区,年均气温5.7~7.7℃,无霜期122~160天,年均降雨量350~600毫米,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且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源,而蒸发量高达1400毫米以上。以渭河为界大致分为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南部高寒阴湿区两种自然类型。前者包括安定区和通渭、陇西、临洮三县和渭源。北部占全区总面积的60%,为中温带半干旱区降水较少,日照充足温差较大;后者包括漳县、岷县两县和渭源南部,占全市总面积的40%,为暖温带半湿润区海拔高气温低。
6、定西市的气候如何?
年降水量350~500毫米,年平均温度7℃,无霜期100-160天。以渭河为界,大致分为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南部高寒阴湿区两种自然类型。前者包括安定区和通渭、陇西、临洮三县和渭源北部,占全区总面积的60%,为中温带半干旱区,降水较少,日照充足,温差较大,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后者包括漳县、岷县两县和渭源南部,占全市总面积的40%,为温带半湿润区,海拔高,气温低,为温带季风气候。
7、定西市地理天气海拔
定西市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势最高处为西南部高峰乡城门寨,海拔2577.3米;最低处为北部关川河谷地,海拔1671.3米。城区所在地海拔为1898.7米。全境处祖厉河支流关川河流域,在关川河与渭河流域分水岭之北、关川河与秦祁河、苑川河流域分水岭之东西、巩河与厉河分水岭及祖厉河之西。大地构造属祁连山加里东褶皱带东部、陇西旋卷体的一部分。海拔在1930-3941米之间,平均海拔2080米,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定西气候属于南温带半湿润——中温带半干旱区,年均气温5.7~7.7℃,无霜期122~160天,年均降雨量350~600毫米,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且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而蒸发量高达1400毫米以上。以渭河为界大致分为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南部高寒阴湿区两种自然类型。前者包括安定区和通渭、陇西、临洮三县和渭源。北部占全区总面积的60%,为中温带半干旱区降水较少,日照充足温差较大;后者包括漳县、岷县两县和渭源南部,占全市总面积的40%,为暖温带半湿润区海拔高气温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