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球近百年平均气温变化
?
2、地球近年来的变化
由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把地球环境推到了危急时刻。近年来,各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极端气候现象在世界各地频频上演,暴雪、飓风、雷击、洪水、干旱……全球气候变化还引起冰川崩塌消融、海平面上升、粮食减产、物种灭绝……在不可逆转的全球变暖大灾难到来之前,我们唯有节能减排,放弃化石燃料,改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在生产和生活中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排温室气体,同时保护森林,减缓温室效应,多管齐下,才能有效遏制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将地球还原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
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绿色和平邀请你参与这场节能减排行动。换用节能灯、使用再生纸……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其实也和缓解全球变暖的大局息息相关。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只在举手之劳间,你也能为节能减排出力。
3、简要论述地球的气候变化过程
地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有较长时间的冰期和间冰期
第四纪气候中间出现了四次大冰期和三次间冰期
历史时期的气候,也有冷暖交替的现象,时间一般为几百年
工业革命以来的气候,由于人类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因此气候逐渐变暖
总的来说,气候是在冷暖之间摇摆着的,但近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印象气候变暖趋势加大
4、全球气候变化的数据
地球正面临着转折点。全球变暖虽然目前尚未失控,但很快就将一发不可收拾。危险的症兆随处可见,这是气候变迁带来的挑战。我们该如何减缓全球变暖?如果不采取措施,地球会有什么下场?全球气温正在升高,每上升1度都会对地球造成严重影响。1度,2度,3度,4度,5度,气温升高6度,后果将不堪设想。想象一下,如果21世纪全球变暖加剧,全球平均气温逐步上升,那么,下一场超级风暴,下一轮灼人热浪,下一场重大天灾将降临何处?争论已经落幕。科学家们一致指出:地球的平均气温确实已升高将近1℃,全世界严阵以待。由于各地出现的预警信息,人类利用数千艘船只,数万所陆上监测站,以及外太空的卫星,共同对地球进行监控。科学家们将获得的数据输入最先进的计算机模型,以此估算地球可能面临的未来。预测结果令人担忧。四十年后,喜马拉雅山区的冰河,这个数百万人赖以生存的水源很有可能消失。格陵兰冰层可能在50年内全部融化。目前,亚马逊雨林的生物品种占全世界的一半,但这座雨林很可能在本世纪末变成一片不毛之地。目前的数据显示,全球均温已经升高了0.8℃,澳大利亚人口第二多的维多利亚洲遭遇到史上最严重的森林火灾高发期,许多人将这次临火高发期视为大自然给的警告,让世人警觉气候变迁的冲击。“澳洲本来就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大陆,全球均温虽然只上升了不到1度。这里却因此失去了大量陆上水源。澳洲目前正遭遇一千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全球变暖并不仅仅意味着全球均温的上升,还将彻底改变地球的自然机制。到时不是这里出现干旱,就是那里发生洪灾,甚至会出现同一地接连旱灾和洪水的情况。”国家地理的专栏作家马克里内斯长期收集气候模型数据,了解气温每升高1度将对地球造成的破坏。“人们很难想象全球变暖的未来冲击。我想帮大家看清这个事实。因为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相信汽车废气将在50年后融化喜马拉雅冰河这种结论。”虽然专家估计在未来100年内地球均温有可能升高6℃,但这并非不可逆转的结果。既使地球气温只有6度变化,也将造成严重影响。“如果全球均温出现6度的变化,低6度就是1万8千年前地球最后一次冰川时期的气温。当时的牛津被冰层环绕着,部分地区的冰冠厚达1英里以上。气温降低6度就能让地球重新迎来冰川期,那气温升高6度呢?初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地球上空,大气层是一个缓冲区,它将地球表面与太空隔离开来,其中一小部分是温室气体,混合水气,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氩氮和臭氧。这就像一点罩住地球的圆盖。用来保存足够的太阳反射能量,以维持地球生物所需的正常气温。温室气体量越高,储存的热能就越多,这将对全球气候造成剧烈影响。过去250年来,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急剧增加。因为人类不断寻找到新的方法使能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我们没有意识到二氧化碳就是我们付出的代价。各种能源方便了我们的现代生活,但由此产生的二氧化碳却被排放到大气层,积存在我们呼吸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被增聚就会造成全球性灾难。危险含量是百万分之四佰五十。现在已经是百万分之三百八十三。全球变暖再让地球均温上升1—2度,将导致严重的后果。气温升高1度,美国某些最富饶的陆地就将重新沦为沙漠。6000年前美国大半个西部都属于美洲沙漠,地球轨道的微小变化让夏季阳光稍微有所减弱,整个美国西部却因此出现了大幅转变。沙漠被薄薄的表层土覆盖,干沙隐藏到了地表几公分以下,只要气温升高1或2度,地表就会失去水分。上世纪30年代我们已经领略到了大地是多么的脆弱。“想象一下20倍强度的连续沙尘暴这将重创美国西部大半地区。”气候仅升高1度,就能让这片畜牧之乡重新变成炙热干枯的无情荒漠。现在,表层土仍然能稳定地覆盖住沙漠,但这又能维持多久?全球均温升高1度的世界会使几家欢乐几家愁。财富将出现转移。全球气候模式产生变化,导致各种作物的主要产区转移。全球变暖的起因是人类对能源的大量需求。每次打开开关,插上插头,或按下按钮启动电器,都必须有发电厂提供电力,全球有近九层的能源来自化石燃料,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燃烧史前动植物化石,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二氧化碳,这三种化石燃料是排放二氧化碳的最大元凶,化石燃料改善了数代人的生活质量,我们难以想象没有化石燃料的日子。从个别产品来看,消耗的能源似乎不多,比如制作一副墨镜或者点亮一个招牌,但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大量累积。如果气温升高超过一度,脆弱的大自然平衡将受到威胁。从深隧的海底到世界最高峰都无法避免。
5、最近网上说因为气候变化人类将于2050年灭绝是真的吗?
地球生态系统是在恶化,
如果继续下去地球是会毁灭,
但这个过程是漫长的,
何况现在各方面都努力,
去改变这种现状,
所以2050年地球毁灭
人类灭绝是不可能发生的。
6、影响地球气候周期性变化的原因
一、气候周期性变化本质
气候变化究其本质是:由于地球表面通过大气层与外界太空进行能量交换所产生,由于地球本身并不产生很多热量,因此气候周期性变化的根源在于地球所接收到的外部辐射总量存在周期性变化。
二、主要原因:
1、地球外部空间的原因。
由于气候周期交替进行,所以,太阳的活动也是起伏变化的,也就是地球所处的空间大环境呈现周期性变化,是地球气候冷暖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
2、地球本身的原因。
地球与很多行星不同的是,表面存在大量的液态水,而且地球自转轨道与黄道平面接近垂直,直接导致地球两极长期处于低温状态,两极长期存在冰盖。
三、气候变化的大致周期
太阳绕银心公转速度为250km/s,转一圈为2.5亿年,同时太阳系与邻近恒星之间也存在20km/s的相对速度,那么如果以银河系的其他星体作为参照,那么太阳绕银河系运行一圈需约32亿年,这就是太阳系在银河系当中运动的大周期,也就是地球气候变化的大周期。
四、气候周期变化规律的启发
气候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太阳系运动的周期性变化。此理论结合观测结果来分析,可知,地球气候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处于缓慢逐步升温的过程中,也就是冰期过后的暖期。如果人类不采取措施的话,那么随着海平面的上升,人类的生存空间将变的狭小。届时,高原将是人们的栖身之地。当然理论上还是有很多应对办法,但至少我们也可以将这段时光缩短一些,让它更迟一些到来,更早一些离去。
从这里来看,我们人类不应该为这个升温过程煽风点火,大肆排放温室气体,而应该积极提倡低碳环保的生活,积极发展清洁高效的能源技术,不断努力创造更大的科技进步。
7、在历史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有哪些变迁
地球上气候的变迁:
通过对地层沉积物的广泛分析,证实整个地质时期地球气候曾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反复有过几次大冰期,其中最近的三次大冰期(即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迭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为科学家所公认,在三次大冰期之间为温暖的大间冰期气候。寒冷的冰期同温暖的间冰期相比是短暂的,在整个地球气候史中,大部分时期(占90%以上年代)为温暖气候,比现在温和。
震旦纪大冰期,发生在距今约六亿年以前。亚、欧、非、北美和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地区,都发现了冰碛层,说明这些地方曾发生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冰川气候。我国东部和中部广大地区,也有震旦纪冰碛层,说明这里也曾经历过寒冷的大冰期。
寒武纪—石炭纪大间冰期,距今约3~6亿年,当时整个世界气候都比较温暖。特别是石炭纪是古气候中典型的温和湿润气候,森林面积极广,最后形成丰富的煤矿,树木也缺少年轮,说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在我国石炭纪时期全处在热带气候条件下,但到石炭纪后期,从北到南出现湿润带、干燥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
石炭—二迭纪大冰期,距今2~3亿年,主要是在南半球,北半球除印度外,目前尚未找到可靠的冰川遗迹,当时我国气候仍有温暖湿润气候带、干燥气候带和炎热潮湿气候带三个气候带。
三迭—第三纪大间冰期,距今约200万年~2亿年。整个中生代气候温暖,到新生代的第三纪世界气候更趋暖化,格陵兰也有温带树种。三迭纪时期,我国西部和西北部普遍为干燥气候;到侏罗纪,我国地层普遍分布着煤、粘土和耐火粘土等,说明当时是在湿润气候控制之下。侏罗纪后期到白垩纪是干燥气候发展的时期,当时我国曾出现一条明显的干燥带,西起天山、甘肃,南伸至大渡河下游到江西南部,都有干燥气候条件下的石膏发育。到了第三纪,我国的沉积物大多带有红色,说明当时气候比较炎热。第三纪末期,世界气温普遍下降,整个北半球喜热植物逐渐南退。
第四纪大冰期,约始于200万年前。大冰期中仍然是冷暖干湿交替出现的,当寒冷时期,即亚冰期,气温比现代气温平均约低8~12℃,高纬度地区为冰川覆盖,如最大的一次亚冰期(里斯冰期),世界大陆有十分之二、三的面积为冰川所覆盖。当时北半球有三个主要大陆冰川中心,即斯堪的纳维亚冰川中心,其冰流曾南伸到北纬51°左右;格陵兰冰川中心,其冰流也曾南伸到北纬38°左右;西伯利亚冰川中心,冰层分布于北纬60°~70°之间,有时可达北纬50°附近的贝加尔湖。冰川扩张,气候带南迁,生物群落也随之南移,如里斯冰期时,北方动物南迁,在克里木的旧石器时代(距今25万年以前)地层中曾发现过北极狐和北极鹿化石。
两个亚冰期之间的亚间冰期,气候比现代温暖,北极气候比现代约高出10℃以上,低纬度气温也比现代高℃左右。原覆盖在中纬度的冰盖消失了,退缩到极地区域,甚至极地的冰盖也消失了。冰盖退缩或消失,气候带北移,生物群落也随之北移,如北冰洋沿岸也有虎、麝香牛等喜热动物群活动,喜暖植物可一直分布到北极圈。
当高纬地区处于冰期时,冰川覆盖扩大,极地高压增强,迫使极锋带南移到中纬度。在中纬度极锋带上气旋活动频繁,雨量丰富,内陆湖水上涨,如我国罗布泊在冰期时,湖水域比现代大4~5倍。反之,当高纬度地区处于间冰期时,大陆冰盖及极地高压向极区收缩,气候带北移,中纬度地区有些地方出现干燥气候,大约在一万年以前大理亚冰期(相当于欧洲武木亚冰期)消退,北半球各大陆的气候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基本上形成为现代气候的特点了。
在最近的一百万年中以寒冷气候为主导,即第四纪大冰期时期。北极地区的冰盖向中纬度地区大幅度扩张,最强盛的时候到达过北纬57度,某些地方冰盖的厚度达2千米。大冰期中间隔着温暖的间冰期,冷暖的气候变迁引起冰川的消长进退,对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冰川地貌研究表明,第四纪冰期分为四个冰期,为三个相对温暖的间冰期所分隔。冰期与间冰期相比较,中纬度地区的山地雪线升降幅度可超过1200米。
8、在历史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有哪些变迁?
在大理(武木)亚冰期最近一次副冰期结束后约一万年的时期,称为冰后期,即第四纪全新世,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进入人类历史以来,气候仍然有波动,气温的升降起伏相当频繁,只是变化的幅度较小而已。实质上,这是地质时期气候冷暖交替变化的继续。冰后期的一万年中,共出现过4次温暖时期和4次寒冷时期,气候变动总的趋势是: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四个寒冷时期正好相反,寒冷时间一个比一个长,寒冷程度一个比一个强。
竺可桢教授根据考古资料和历史记载,研究了我国冰后期后半期近5000年的气候变迁。他认为,此期在我国也可以相对地分出4个温暖时期和4个寒冷时期,其特点与世界冰后期气候变动的总趋势相似。
竺可桢(1890~1974)
第一个温暖时期(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仰韶文化时代和河南安阳殷墟时代),我国黄河流域发现有象。第一个寒冷时期(公元前1000~前850年,周代初期),汉水两次结冰,之后紧接着大旱。
第二个温暖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初年秦汉时代),象群栖息北限移到淮河流域及其以南,在公元前659~前627年,淮河流域有象栖息。第二个寒冷时期(公元初~600年,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有淮河封冻的记载(公元225年)。
第三个温暖时期(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只在长江以南如信安(浙江衢县)和广东、云南才有象。第三个寒冷时期(1000~1200年,南宋时代)出现了太湖封冻的情况(1111年)。1178年福州的荔枝曾全部冻死。
第四个温暖时期(1200~1300年,元朝初期),在第三个温暖时期,今河南省的博爱和陕西的西安、凤翔都设有管理竹园的竹监司,到了南宋时因气候寒冷,竹子无法生长,竹监司被取消了(凤翔除外),到了元朝初期(1268~1292年),竹监司又重新设立,说明气候又转暖。第四个寒冷时期(1400~1900年,明末至清朝时代)。17世纪是我国最寒冷时期,特别是1650~1700年为最冷,在这50年中,太湖、汉水和淮河结冰4次,洞庭湖结冰3次。江西建于唐朝的柑桔园在1654年和1676年的强烈寒冬中被完全毁掉。在近500年的第四次寒冷期中,即欧洲所谓的“现代小冰期”,温度仍有明显起伏,其中有4次较冷期(即1470~1520年,1620~1720年,1840~1890年,1945起特别是1963年以后)和三次回暖期(1550~1600年,1720~1830年,1916~1945年)。
9、46亿年来地球气候如何在变
地球最显而易见的「变」谁都可以感觉到,赵丰说,它就是有热有冷的气候。环绕我们的海洋和洋流是影响气候最重要的因素,例如北半球两大洋流黑潮、墨西哥湾流影响了大地区的天气。赵丰举例,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欧洲大陆纬度相差不多,但前者冷到难以住人、后者却能孕育出昌明文化,正因为墨西哥湾流经过北大西洋,让欧洲比西伯利亚温暖许多。
我们熟知的太平洋区的「台风」(typhoon)就是短时间、小地区内气候的强烈变化。赵丰说,台风在美洲叫「飓风」(hurricane),在印度洋叫「气旋」(cyclone),随著发生地而有不同的名称,2008年5月造成缅甸重灾的Nargis就是一个「超强气旋」。地球上台风最多的地区在西太平洋到东亚一带,但赵丰认为,台湾就是靠著台风的强降雨带来主要用水,他开玩笑说「千万不要想办法消灭台风,拜托。」
以长时间气候来看,由其他行星影响,造成的天文「米兰克维兹循环」(Milankovich cycles)可以解释,为什麼地球有冰河期、也有和现在一样较高温度的「间冰期」的大型变化。这些几万年的冰河期循环,也让我们的海平面升降幅度达到上百多公尺,是原始人类迁徙的一大决定因素。赵丰指出,在人类文化历史的短短时期里,又有大暖期、小冰河期等变动,影响人类生活。
温室发烧 地球生病了
全球暖化是近年来的重大议题。温室气体造成温室效应,也让海平面上升。近年全球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0.3公分,赵丰把它比喻成发烧时体温升高0.5度,「0.5度」、「0.3公分」看起来没什麼,「但就代表你(地球)生病了。」赵丰说,比起中古世纪,现今大气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加了许多,估计连带让气温上升了摄氏2度左右!
四亿年前 一天22小时
另一个地球有趣的「变」是自转速度。其实地球自转一圈不是刚好24小时,而是稍快或稍慢一点点。长期而言,因为地球表面海底凹凸不平,潮汐移动时产生「潮汐摩擦力」,减慢地球自转,於是每天的时间都渐渐长一点点。为确保真实世界与人类时间不会超过0.5秒,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国际地球自转司」会公布在某些年的6月或12月最后一天加上正或负1秒的「闰秒」(leap second)。根据古化石推算,在4亿年前,1天只有22小时左右。
地球长时间的「变」还有地磁的位置和强度,赵丰表示,百年来两个磁极漂移了上千公里、磁双极强度减弱5至10%;如果考虑的时间更长,地球磁场可能已经有超过上千次的「反转」纪录。赵丰猜测,中国「山海经」里提到出没在极远北方的「烛龙」,很可能就是描述著地磁变化过程中,渐渐跟著移动的极光。
10、地球气候变化史的三个阶段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