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介绍一下侏罗纪时代的气候、环境和境况。
?
2、侏罗纪的古地理特征
三叠纪后期的印支运动使我国大部分地区海水退去,基本上处于大陆环境。中国东部则结束了“南海北陆”状态,华南和华北连成一片,古生代以来南北部的显著差异已退居次要地位,而东西部的差异却突出起来。
(一)中国东部
印支运动后,贺兰山、龙门山、大雪山一线以东的中国东部,除东北的挠力河地区、台湾及珠江三角洲至湘南等少数沿海地区有海侵或偶有海侵外,其余地区均属大陆环境。大陆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沉积盆地,吕梁-雪峰山以西为两个大型的内陆盆地,即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吕梁-雪峰山以东为一系列小型的盆地,并表现有强烈的地壳运动和火山活动,这些盆地均以北北东向或北东向展布,显然是受华夏系或新华夏系构造控制。
1.西部大型盆地的侏罗系
吕梁-雪峰山以西的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全为内陆盆地沉积,分别简介如下: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的侏罗系以川中地区在岩性及生物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研究也较详细,川中地区的侏罗系厚达2000m以上,三统齐全。下侏罗统珍珠冲组含Coniopteris hymenophylloides(膜蕨型锥叶蕨)-Ptilophyllum pecfen(栉形毛羽叶)植物群和Lufengosaurus(禄丰龙)恐龙动物群,下部綦江段为灰色砂页岩夹煤层及菱铁矿层,上部珍珠冲段为紫红色砂泥岩,代表由湖沼沉积转变为干燥气候条件下的河湖相沉积;中侏罗统自流井组和下沙溪庙组含Shunosaurus(蜀龙)恐龙动物群和双壳类Pseudocardinia(假铰蚌)-Lamprotula(丽蚌)-Cuneopsis(楔蚌)组合,系紫红色、灰绿色砂岩、泥岩夹介壳灰岩沉积,属干燥气候为主的一套湖相的“杂色层”沉积;上侏罗统上沙溪庙组、遂宁组和蓬莱镇组为红色具交错层理的长石砂岩和泥岩沉积,上沙溪庙组含Mamenchisaurus(马门溪龙)恐龙动物群遂宁组和蓬莱镇组则含鱼类及介形虫等,属干燥气候条件下的河湖相沉积。
四川盆地侏罗纪地史演变过程:早期气候由温湿转向干燥,环境由湖沼演变为湖泊,但川西北及川东边缘地区仍以湖沼环境为主,并有煤层的形成;中期气候趋向干燥,沼泽消失,以湖泊环境为主,湖生生物繁盛,其遗体常堆积成介壳灰岩层;晚期地势分异显著,气候更加干燥,广泛形成河湖相红色地层。侏罗纪时,四川盆地范围广阔,西南方可能和滇中沉积盆地相连;向东包括了川东鄂西;向南已达黔中一带,构成一巨大的内陆沉积盆地(图9-7)。
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的轮廓和晚三叠世相似,西界贺兰山和六盘山,东为吕梁山,北抵河套及呼和浩特,南达渭河。其侏罗系虽三统均有,但发育不全,下侏罗统主要是一套湖泊相或湖沼相沉积。中侏罗统下部直罗组以河湖相沉积为主,上部安定组属静水环境下的湖泊相沉积,所含泥灰岩、纸状页岩层以及鱼类等化石都是典型的湖相沉积特征。上侏罗统芬芳河组分布局限,仅盆地西缘南段有零星出露,主要为河流相沉积。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相变显著,一般在边缘为河流相,向中心逐渐过渡到滨湖相、浅湖相、深湖相。其中滨湖相常发育有沼泽含煤沉积,深湖相泥灰岩、油页岩层,富含有机质,是重要的生油层,河流相、滨湖相沉积物颗粒粗,孔隙度高,为重要的储油层位。盆地西边,贺兰山东侧一带侏罗系厚达2000m以上,是较强烈的拗陷地带鄂尔多斯盆地早侏罗世气候湿润,有利于植物繁殖,和晚三叠世一起构成重要的造煤期,这种潮湿气候可能持续到侏罗纪中期,晚侏罗世地壳上升,沉积范围缩小,部分地区发育了红色河流相沉积,气候已转为干旱(图9-7)。
图9-7 中国侏罗系柱状剖面对比图
(转引自刘本培等,1996)
2.东部小型盆地的侏罗系
东部地区的侏罗系是一系列中小型盆地中的沉积,主要为陆相和火山岩相,仅少数浅海地区具海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可以冀北辽西为代表(图9-7)。
冀北辽西地区的侏罗系,其下侏罗统为含煤沉积,属河流碎屑岩相和沼泽含煤相,夹火山岩;中上侏罗统为火山岩与沉积岩互层,上部含以Lycoptera(狼鳍鱼)为代表的“热河动物群”属火山喷发岩相和河湖相。侏罗纪中、晚期的地壳运动在冀北燕山地区十分显著,使本区发生断裂和强烈的火山喷发,并多次发生局部的沉积间断和整合,因此这一运动称为“燕山运动”,此称谓后来被广泛用来代表侏罗纪和白垩纪这一时期的地壳运动,它对我国东部地区具有极大的影响。
(二)中国西部
在贺兰山、龙门山、大雪山以西的我国西部侏罗系海相、陆相都很发育,昆仑山以南以海相为主,昆仑山以北以陆相为主。
昆仑山以南,因雪山运动,大雪山一带已褶皱升起,海水主要淹没西藏、滇西、青海南部和新疆西南边缘,并与古地中海相通,属特提斯海东段。昆仑山以北,主要为几个北西向排列的内陆盆地,盆地轮廓大体与三叠纪相似,以吐鲁番盆地为代表。我国西北地区的陆相侏罗系,均与吐鲁番盆地相似,下、中侏罗统为含煤的湖沼沉积,上侏罗统为红层,而且整个侏罗系厚度大。
我国的侏罗系有陆相、火山岩相和海相3种类型。以陆相分布最广,多为盆地湖泊沉积。火山岩相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地区。海相仅限于我国西南部(西藏、青海南部、滇西),而广东、东北挠力河等边缘地区则具有海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图9-8)。
3、恐龙时期的地球气候和现在的地球气候有什么不同?
恐龙主要繁盛在中生代的侏罗纪(2.05亿年至1.37亿年)和白垩纪(1.37亿年至6500万年前)。
中生代是显生宙温度最高的时期,地质记录保存最为完整,地球上具有活跃的火山活动,并且当时古地理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其中,白垩纪(距今1.45亿年~6500万年),被视为地球 历史时期温室气候的最佳范例之一。白垩纪中期的时候,温室气候达到了顶峰,当时地球上温度梯度平缓,两极地区没有永久性的极地冰盖,年平均气温超过14 ℃,海平面也要比现在高出100~200 m。据估计,当时大气中的CO2浓度要比工业革命前高4至10倍。
作者:文午山
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49243254/answer/11500231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4、侏罗纪世纪的气候是怎样的
这时候全球各地的气候都很温暖,涌入裂缝而生成的海洋产生湿润的风,内陆的沙漠带来雨量。植物延伸至从前不毛的地方,提供分布广泛且数量众多的恐龙(包括最大型的陆上动物)所需的食物。在他们的上空飞翔最早的小型鸟类;这些鸟类可能是由小型的恐龙演化而来。海洋则是由大型、会游泳的新爬行类和已具[现代]线条的硬骨鱼类所共享。
气候较现代温暖和均一,但也存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区别。早、中侏罗世以蒸发岩、风成沙丘为代表的干旱气候带出现于联合古陆中西部的北美南部、南美和非洲,侏罗纪晚期时扩展到亚洲中南部。中国南部,早侏罗世时处于热带-亚热带湿润气候环境,中晚侏罗世逐渐变为炎热干旱环境;中国北部,早、中侏罗世气候温暖潮湿,晚侏罗世温暖潮湿地区缩小。
还望采纳。
5、恐龙繁盛时期全球气候特征是什么
我们的繁盛时期,全盛时期,地球的气候温度是什么样的?这段时期给出地球的温度是温暖而且湿润的,所以说非常适合动植物的生长,由于植物的食物特别多,所以说就会养出很多大型的动物。
6、侏罗纪最大的特征是什么?
约开始于2.03亿年前,结束于1.35亿年前。在此期间生物发展史上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重要事件。如恐龙成为陆地的统治者、鸟类出现、哺乳动物开始发展等等。
侏罗纪时期
侏罗纪开始于约2.08亿年前,巨大的超级盘古大陆开始分裂,地壳活动特别频繁。因此,气候变得温暖而潮湿,海平面上升,并淹没了大片低洼地。这些变化也为动物的自下而上提供了许多机会。
侏罗纪时期的森林和恐龙
裸子植物在古生代后期开始出现,但到了中生代三叠纪中期才开始啬种类和数量,到了中生代近末期才终于达到盛况空前的程度。
侏罗纪最大的特征是许多恐龙在此期间里开始成长为巨型恐龙。腕龙、龙特奥龙、阿普吐龙(雷龙)以及马门溪龙等都是令人膛目的庞然大物,并且这些巨型恐龙都是植食恐龙。
这样,裸子植物如此充足茂密的侏罗纪斯的森林就孕育出了不槐为“恐龙时代”的巨型恐龙。
生态系在发生变化
恐龙消失之后,陆地上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植物的变化体现在有花植物已扩展到树木和草丛;体表有毛的原始哺乳类也活跃起来了;天空中的大型翼龙消失后,哺乳类中出现了会飞翔的蝙蝠类,并与不断扩大势力的鸟类统治了天空。
当称霸一时的强大的动物群体因某种原因退出历史舞台之后,马上有另一动物群体应运而生,填补历史的空白,这就是生态系的进化规律。
7、恐龙繁盛时期大约在哪个时代的哪个纪?当时气候的特点?
恐龙属于爬行类动物,中要生活在中生代。中百生代包括三个纪,分别是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叠纪是恐龙的兴起,侏罗纪是恐龙的顶度盛,白垩纪是恐龙逐步衰弱,白垩纪以6500万年前的恐龙大灭绝为结束。内你问繁盛对气候特点,那就是侏罗纪。侏罗纪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繁茂,生物极大发展。因为侏罗纪植容被丰富,以致现在石油天然气很多都是那个时代植物产生的。
8、恐龙繁盛时期大约在哪个年代的哪个纪?当时的气候有何特点
中生代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开始,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中生代时,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中生代的哺乳动物虽然分化成很多不同的类群,但所有这些哺乳动物都是些体型非常小的动物
三叠纪的全球气候较为干旱,季节性变化大,尤其是盘古大陆内部;自石炭纪晚期开始,全球的气候逐渐变得干旱。这段时期的海平面低,可能助长了极端的气温。由于水的比热高,大体积的水体可以稳定气温,尤其是海洋,而邻近大规模水体的陆地气温变化较小。由于盘古大陆的内陆区域离海洋很远,这些地区的气温变化非常大,可能有广大的沙漠。大量的红层与蒸发岩(例如盐),支持这个理论。
在侏罗纪时期,海平面开始上升,原因可能是海底扩张的加速。新形成的海洋地壳,使海平面上升至现今的海拔200米左右。此外,盘古大陆开始分裂,形成特提斯洋。气温逐渐上升、稳定。由于各大陆接邻海洋,沙漠缩小,大气中的湿度增加。
白垩纪的气候状况较不确定,也较多争议。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使热带与极区的温度梯度较为平顺,各地区的气温差异不大。平均气温高于现今约摄氏10°。在白垩纪中期,赤道地区的海洋底层温度约为摄氏20°,对于许多海洋生物可能过于温暖,邻近赤道海洋的陆地反而成为沙漠。海洋低层的氧气循环系统,可能因此缓慢、中断。因此,大量的生物有机体无法顺利分解,进而大量堆积,最终沉积成油页岩。
但是,不是所有的现存资料可以支持以上假说。即使全球的气候温暖,极区的冰帽、冰河仍最造成气温的变动;但并没有发现白垩纪有冰帽、冰河存在的证据。定量模型可能无法重建出白垩纪的平坦温度梯度。
在中生代时期,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约12到15 %,低于现今的20到21 %。某些科学家甚至提出12%的氧气含量,因为这是自然燃烧的最低氧气浓度。但是一个2008年的研究,认为自然燃烧的最低氧气浓度是15%。
9、介绍一下恐龙时期的自然环境
罗纪的名称取自于德国、法国、瑞士边界的侏罗山。超级陆块盘古大陆此时真正开始分裂,大陆地壳上的缝生成了大西洋,非洲开始从南美洲裂开,而印度则准备移向亚洲。 侏罗纪时发生过一些明显的地质、生物事件。最大海侵事件发生于晚侏罗世基末里期,与联合古陆分裂和新海洋扩张速率增强事件相吻合。环太平洋带的内华达运动也发生于基末里期,这可能显示联合古陆增强分裂与古太平洋板块加速俯冲事件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晚基末里期起,海生动物中出现特提斯大区和北方大区的明显分开,反映古气候分带和古地理隔离程度的加强。中侏罗世末的降温事件在欧亚大陆许多地方均有反映。近年来在波兰、西班牙中、上侏罗统界线层中发现了地内罕见的铱、锇异常,有人认为是地外小星体撞击地球的结果。 这时候全球各地的气候都很温暖,涌入裂缝而生成的海洋产生湿润的风,内陆的沙漠带来雨量。植物延伸至从前不毛的地方,提供分布广泛且数量众多的恐龙(包括最大型的陆上动物)所需的食物。在 侏罗纪时期全球的陆地分布 他们的上空飞翔最早的小型鸟类;这些鸟类可能是由小型的恐龙演化而来。海洋则是由大型、会游泳的新爬行类和已具[现代]线条的硬骨鱼类所共享。
气候较现代温暖和均一,但也存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区别。早、中侏罗世以蒸发岩、风成沙丘为代表的干旱气候带出现于联合古陆中西部的北美南部、南美和非洲,晚侏罗世时扩展到亚洲中南部。中国南部,早侏罗世时处于热带-亚热带湿润气候环境,中晚侏罗世逐渐变为炎热干旱环境;中国北部,早、中侏罗世气候温暖潮湿,晚侏罗世温暖潮湿地区缩小。环太平洋带的强烈构造变动与太平洋板块向周围大陆板块的俯冲密切相关。伴随着构造运动的强烈岩浆活动形成钨、锡、钼、铅、锌、铜、铁等矿产,成为太平洋金属成矿带主体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