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呼和浩特市武川气候特点

呼和浩特市武川气候特点

发布时间:2021-05-27 03:31:45

1、武川2016降水

武川县位于内蒙知古自治区中部,阴山北麓,首府呼和浩特市北,总面积4885平方公里。全境在北纬40°47′-41°23′、东经110°31′-111°53′之间。县境东西长约110公里,南北最宽约60公里。县境东南部和南部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回民区道和土默特左旗相连;西南和西部与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固阳县毗邻;北部与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四子王旗接壤;东与乌兰察布市卓资县交界。武川气候类型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0℃,年极端最低气温版-37.0℃,出现于1971年1月22日,年极端最高气温36.2℃出权现于2005年6月22日。最冷月为一月,平均气温-14.8℃,最热月为七月,平均气温18.8℃。无霜期124天左右,月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0℃的年积温,历年平均为2578.5℃。历年平均降水为354.1mm左右。

2、呼和浩特武川县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尤其是如今的经济发展,气候,交通,人文等。。

武川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阴山北麓,首府呼和浩特市北,总面积4885平方公里。全境在北纬40°47′-41°23′、东经110°31′-111°53′之间。县境东西长约110公里,南北最宽约60公里。县境东南部和南部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回民区和土默特左旗相连;西南和西部与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固阳县毗邻;北部与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简称达茂旗)、四子王旗接壤;东与乌兰察布市卓资县交界。

县城可可以力更镇(简称可镇),南距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仅33公里,西距固阳县城138公里,西北距百灵庙镇120公里,东北距乌兰花镇60公里,东距科布尔镇120公里。通过呼-白(呼和浩特-白云鄂博)、呼-锡(呼和浩特-锡林浩特)、集-固(集宁-固阳)等公路,使武川县与呼、包二市以及周边旗县乃至二连浩特、锡林浩特等地得以交通相连。

武川县相对较高的海拔、广阔的土地面传统的种植习惯(拒绝使用化肥)以及农家肥充足等特点决定了其农产品无污染、纯天然的绿色特色。农作物品种主要是小麦、莜麦、荞麦、马铃薯和胡麻、油菜籽等,其次是豆类、黍类和蔬菜、瓜果等。武川马铃薯、武川莜面、武川荞面等已成享誉区内的著名品牌,特别是马铃薯每年种植面积稳定在70万亩左右,已经成为全县主导产业之一。莜麦是武川一宝,经科学化验,莜麦植物脂肪丰富,食后能分解出一种亚油酸物质,有防止和治疗高血压、动脉粥状硬化、冠心病等功效。2004年,武川县被西部12省市新闻媒体评为“中国西部特色经济最佳县”、“马铃薯之乡”。

3、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武川县今天天气

武川县天气;

今天 (03-29)

多云

-11/0℃

北风 4-5级

明天 (03-30)

多云转晴

-10/-2℃

北风 3-5级

周日 (03-31)

-6/3℃

西北风 3-5级

4、我的家乡武川县风光迷人,有()有()还有(),

多了解自己的家乡~
武川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不仅有大青山腹地的自然景观,而且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大青山腹地的自然景观:峡谷幽深,峰峦竞秀,岩石滴翠,温泉喷涌,植被繁茂,飞禽走兽,虫鸟争鸣,气候温暖,湿度宜人,置身于此给人一种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感觉。山上有茂密的白桦林、人工落叶松和榆树等,林内有丰富的野生动物,因此大青山又称巨大而丰富的动植物乐园。
——悠久的历史文化:北魏文化,宇氏家族、周室五皇、隋唐文化等。
——众多的文物古迹:兵家必争之地——白道岭、蜈蚣坝民族英雄吉鸿昌的题词——化险为夷的石碑、著名的老爷庙、魏帝行宫、关帝宫、秦汉古长城、牌楼馆、大青山抗日游击队司令部遗址、历朝历代北方各民族南下的阴山大道、有名的赵长城遗址,
——湿地、草原、冰雪等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都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武川县旅游业正处在起步阶段,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现在已开发的主要景点有:
一、哈达门高山牧场旅游区
内蒙古哈达门高山牧场旅游区位于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境内,距呼和浩特市市区27公里,景区总控制面积55平方公里。整个旅游区内的地形骨架由11道深切沟谷和沟间梁地组成,地形起伏较大,形成了峡谷、山地、高山台地相同分布的地形格局。林海与草场浑然一体,交相辉映,景观层次分明,如诗如画,给人以阴柔与阳刚相济的各谐美。
这里群山蜿蜒,峡谷深邃,林木葱郁,花草懑坡,泉瀑淙淙,空气清新,景色迷人。旅游景区地域广阔,气势恢弘,以其古代曾是王公贵族的狩猎区、近代是牧场的神秘色彩吸引着广大游客。
游客游高山牧场除可骑马、登高,还可观白桦林、落叶松林、稍不留神还会遇到野生动物狍子、梅花鹿、獾子、斑羚羊、狐狸等,并可领略蒙古游牧民的风情习俗。
每年6月至10中旬是哈达门高原牧场最佳旅游时间。这里的夏天,广阔的林海郁郁葱葱,茫茫草原繁花似锦,是酷暑中的凉爽之地。金秋9月,景区是绚丽的五花山色,是一幅令人心醉的油画。冬天茫茫白雪,大地冰封雪裹,远山松枝银花怒放,更具高洁,好一派冬季哈达门原牧场风光美景。主要景点包括:游牧古城接待中心、敖包祭祀区、夏营盘游牧风情体验区、白鹿苑主题山吧、料木山观景台。值得一提的是桦林沟游览区,由俄式住宅区向西南行7公里处,是通向沟底峡谷的888级台阶,全长1.2公里,犹如一条哈达飘绕;沿阶而下,可饱览青山之胜景,阶梯两边满山遍野的芍药花、山丹丹花、龙胆花、菊花等姹紫嫣红;步入沟底映入眼帘的是白桦林青年旅舍、茶室、冷饮厅及快餐厅,沟谷两岸陡立,溪水潺潺。向南行,是一道深邃长达十几公里的瀑布沟,其中,北剑门、琴醉千古、转龙溪、伟人峰、哈达门等景色是又一个旅游的好去处,就是最疲惫的旅行者看到这美景,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份心灵的回归。
二、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红色旅游区
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红色旅游区位于武川县纳令沟乡的最南端,大青山深处,辖地面积496.2平方公里,距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约70公里,距县城可镇40公里,最高山峰海拨2255米,平均海拨1700米,旅游区内不仅蕴藏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而且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抗战年代,纳令沟乡的得胜沟、李齐沟两地一直是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距乡政府所在地20公里曾被称为“小延安”的得胜沟,山大沟深,地形险要,为当年大青山支队司令部、缓远省委、省行机关的驻扎地,现有司令部、卫生队、教导队、电台遗址,李井泉、姚吉吉 等领导人住过的窑洞和办公用的石磨、树墩,存有八路军作战用过的电台、战刀、手榴弹、马蹬、火盆、粮食袋、火镰等珍贵文物。1964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的李齐沟有郝秀山等老一辈领导人成立的“郝区政府”原址,并存有大量的革命历史文物。在项目区内曾留下李井泉、姚吉吉、黄厚、杨植林等一大批革命前辈戎马生涯的足迹,留下了大青山抗日军民奋勇杀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通过观仰遗迹实物,可再现当年老一辈革命者在大青山区浴血奋战的战斗历程。旅游区内除了众多的革命遗存,自然风景十分独特,沟沟相连、溪泉缠绕,水秀山青,山壑交叠,峰耸入云,山山有景,景景相连,美不胜收。沟内郁郁葱葱,万木峥嵘,林草茂盛,鸟语花香,野兽出没,有狮子嘴、石门、佛爷洞、晾人台、响沙湾、龙角山、板嘴石窑等自然景点,各景点均以“奇、雄、特、险”取胜,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化成一幅“塞外张家界”绝美的自然画卷。李齐沟地处群峰耸立的深山老林,风景绝秀、地势险要,天然植被极其繁盛,有全区保存完好的最大的珍稀树种天然云杉林,有植物学研究“实验室”之称,1997年被县人民政府划定为自然保护区。为充分挖掘旅游区内丰富珍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

5、呼和浩特怎么样?重点说人文,经济,和舒适度。

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内蒙古第二大城市和内蒙古的政治中心,内蒙古第二大工业城市,是自治区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在内蒙来说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旅游也很不错。
就业状况明显好于同级别城市。
治安状况。。。。。。不好说啊,民风其实很质朴

6、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的基本情况?越详细越好

武川县辖3个镇、5个乡:可可以力更镇、哈乐镇、西乌兰不浪镇、大青山乡、上秃亥乡、二份子乡、哈拉合少乡、得胜沟乡。

可可以力更镇 简称可镇,是武川县委、政府所在地。可可以力更,蒙古语为“呼和额日格”,意为“青色的山崖”。从明代开始,此地为蒙古族游牧之地;清康熙年间,此地设置官府驿站;清乾隆年间,此地成为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通往新疆与外蒙古的必经之地,归化城旅蒙商号大盛魁在此建立通商驿站,因此地南临大青山山崖,故蒙古族牧民称其为可可以力更;至乾隆年间,始有商人来此开设店铺,逐渐形成商业集镇后,沿袭原名为可可以力更镇。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此设武川厅;民国元年(1912年)设武川县,厅治、县治均设于此;建国初为武川一区所在地。1958年改称城关人民公社;1965年改为镇人民委员会;1968年改为镇革命委员会;1971年改为镇人民公社委员会;1981年改为镇人民政府至今。

哈乐镇 因镇政府驻地位于哈乐村得名。距武川县城东25千米。1950年,哈乐设区政府,1958年改为哈乐人民公社;1966年成立哈乐革命委员会;1984年为哈乐乡。2001年4月,原大兰旗乡并入哈乐乡。2002年2月,撤乡建镇,改称哈乐镇,并将原大兰旗乡的6个行政村划归哈乐镇管辖。

西乌兰不浪镇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可镇45千米。镇政府驻地设在西乌兰不浪村,二百多年前,蒙古族在此游牧,起名“乌兰不浪”,意即“红色之泉”,因村东南红土梁上有一股泉水而得名,一直沿用至今;又因在县城之西,后又加一西字。武川自由厅改县后,即在西乌兰不浪设第七区和乌兰不浪乡。日军入侵后,仍在此设第七区,改乡名为忠仁乡。光复后,改区为第三区。解放后,1950年在西乌兰不浪设第四区,1953年改为第六区,1955年改称西乌兰不浪区,1956年设西乌兰不浪乡。1958年3月撤区公所,9月成立八一公社,1962年改称西乌兰不浪人民公社。1984年改社建乡。2002年1月经内蒙民政厅批准撤乡建镇。

大青山乡 因地处大青山腹地而得名,南靠大青山和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攸攸镇毗邻。 解放后属城关公社,1962年分设大青山公社,1984年撤社建乡。

上秃亥乡 因所在地在上秃亥村而得名,秃亥是蒙语意为“拐弯子”。位于武川县中部丘陵区,距县城西北15千米处。1936年,成立了义和乡,建国后划归厂汉木台乡管辖,1962年,成立上秃亥人民公社,1984年改设上秃亥乡。

二份子乡 位于县城西北71千米处。面积229平方千米。辖4个行政村,43个自然村。总户数1823户,人口7743人,其中农业人口7254人。1900年前,此地属于达尔罕部族游牧之地。清光绪二十五年(1900年),百灵庙垦务放地,按方圆一里地一份;土默特左旗一张姓商人,共买了十份地,在其按份排序的十份地中,以第二份地区为中心,自建商号并转卖给其他商人开设商铺,于是形成一条街道,两面盖起商店门脸,四周筑起土围子,成为后山的一个商贸驿站小城镇;同时,将所剩土地租给农民,租地农民在此定居建村,故称二份子村,俗称百灵地。1952年,此地设武川县第七区公所,1955年,改称二份子区公所。1952年成立二份子乡。1958年,成立二份子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设二份子乡。

二份子乡 位于县城西北71千米处。1900年前,此地属于达尔罕部族游牧之地。清光绪二十五年(1900年),百灵庙垦务放地,按方圆一里地一份;土默特左旗一张姓商人,共买了十份地,在其按份排序的十份地中,以第二份地区为中心,自建商号并转卖给其他商人开设商铺,于是形成一条街道,两面盖起商店门脸,四周筑起土围子,成为后山的一个商贸驿站小城镇;同时,将所剩土地租给农民,租地农民在此定居建村,故称二份子村,俗称百灵地。1952年,此地设武川县第七区公所,1955年,改称二份子区公所。1952年成立二份子乡。1958年,成立二份子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设二份子乡。

哈拉合少乡 位于武川县西南。南与土左旗、土右旗交界,西与固阳县接壤。属典型的山区乡。乡政府驻哈拉合少村。1950年成立哈拉合少乡。1958年更名为哈拉合少人民公社。1985年恢复哈拉合少乡。2001年,庙沟乡并入哈拉合少乡。

7、土左旗海流图气候特点?

土默特左旗,简称土左旗,呼和浩特市辖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之间。地理坐标为北纬40°26′-40°56′、东经110°47′-111°48′。北与武川县接界,南临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东与呼和浩特市区相连。这里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终年比较干旱,气温年较差比较大。

8、呼和浩特武川县海拔搞度多少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


海拔: 1588米

9、呼和浩特气候特点主要指标

呼和浩特城市概况:

呼和浩特系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和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金融中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双拥模范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5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乳都”。全市总面积1.7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7万,其中市区面积210平方公里、市四区常住人口198万,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回、满、达斡尔、鄂温克等41个民族聚居的城市。现辖4区、4县、1旗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呼和浩特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早在7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活动,留下了大窑文化遗址。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向北开拓疆土,在此置云中郡,拉开了呼和浩特建城史的帷幕。西汉元帝时期,“昭君出塞”、“胡汉和亲”,留下了民族友好、和睦相处的历史见证——昭君墓。公元258年,鲜卑族拓跋部在盛乐(即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土城子村)建都筑城,成为当时北方地区较为稳定的政治中心。作为边塞重镇,呼和浩特自古就是北方古代民族相互交流融合的军事要地,在这片土地上先后修建了云中、盛乐、丰州等较大城池。明隆庆六年(1572年),蒙古土默特部阿拉坦汗与明廷“同贡互市”建立友好关系,并在这里修建城池,命名“归化”蒙古族人民称“库库和屯”,(即“呼和浩特”)译为“青色的城”。清代乾隆四年(1739)清政府在归化城东北部新建“绥远城”。从此,呼和浩特逐渐成为商旅往来、百业汇集、人口密集的商业中心和北方重镇。民国二年(1913年),国民政府设立“绥远特别行政区”。将“归化”与“绥远”两城合并为归绥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绥远省国民政府成立,归绥改县为市,定为省会。1950年,归绥市人民政府成立。1954年绥远省撤销,所辖地区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归绥市定位自治区首府,并恢复原名“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北依大青山,南傍黄河水。地貌特征为:北部和东南部是大青山和蛮汉山;南部及西南部为土默川平原。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市区平均海拔高度为1050米。属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5℃---8℃,年均降水量337---418毫米,全年日照时数2921小时,四季变化明显,气候宜人。市内有昭君博物院、将军衙署、大召、席力图召、五塔寺等众多古迹和人文景观,周边还有茫茫的草原,是自治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
呼和浩特地处环渤海经济圈腹地,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同时也是沟通西北各省与内地的陆路通道和连接中国内地与蒙古国、俄罗斯及东欧各国的桥梁。已建和在建的出区达海通道有7条高速、5条铁路线。直通法兰克福的国际集装箱铁路专列横跨欧亚大陆桥沿线6个国家,运行周期约15天,运行全程近万公里,是目前国际铁路集装箱联用营运全程最长的铁路之一。呼和浩特白塔机场为国际机场,通达城市42个,开通国际国内航线49多条。
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呼和浩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重大跨越。“十一五”期间,呼和浩特经济实现了“四个翻一番”和“一个翻两番”,即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四项指标实现了翻一番;地方财政总收入翻了两番。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65亿元,较“十五”期末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5.8%,发展速度始终处于全国省会城市领先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6929元,按现行汇率计算超过1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174元,较“十五”期末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5.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746元,较“十五”期末接近翻一番,年均增长13.6%。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13亿元,较“十五”期间翻了一番多,而且是前十个五年计划投资总额的2.3倍。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241亿元,较“十五”期末接近翻两番。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4.9:36.4:58.7,在全区率先形成以服务业占主导的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了以乳业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电力及能源综合利用、生物制药、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一是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从产业、财税、金融、投资、国土资源等多个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并在很多方面赋予了内蒙古先行先试的权利,为我市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二是自治区电力、能源、交通等多条出区通道的建设,使我市成为连接西部资源富集区与东部京津唐市场的枢纽;。三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和国家将我市列为呼包鄂榆主体功能区的核心区域以及自治区沿黄沿线经济带的建设,使我市享有优先发展的诸多政策优势;四是经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我市已具备了一定发展基础。“十二五”期间,我市的主要奋斗目标是:紧紧围绕打造一流首府城市、建设一流首府经济,继续保持两个“领先”,着力推进三个“深刻变化”,力争实现四个“翻番”。
两个“领先”:一是经济发展增速继续保持全国省会城市领先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二是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省会城市领先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
三个“深刻变化”:一是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切实推进产业多元化、产业延伸、产业升级,加快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在总量扩张的基础上,基本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在2011年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基础上,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三城同创”,中心城区城市建设水平进入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方阵,5个旗县所在地城镇建设进入全区101个旗县区的先进水平。三是人民生活水平发生深刻变化。逐步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和农民收入增长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力争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四个“翻番”: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0亿元左右,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500亿元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200亿元以上,四项主要经济指标均较2010年翻一番。
我们要通过“十二五”的努力,使一个经济繁荣、人民富裕、城市靓丽、社会安定、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现代化一流首府城市崛起在祖国北疆。
人文:
呼和浩特两千多年的文字记载,文化遗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这里有距今七八十万年的古人类石器制造场遗址“大窑文化”;有始筑于战国时代的我国最古老的“赵长城”;有作为“胡汉和亲”历史见证的昭君墓和闻名遐迩的辽代万部华严经塔;有世界上唯一用蒙古文字刻写的天文图金刚舍利宝塔;被誉为“召城之最”的大召、“佛教建筑典范”的席力图召、“杏坞番红”的乌素图召、“古木参天”的喇嘛洞召等众多召庙共同组成独具魅力的召庙文化。加上市东南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群,具有大漠风情的黄河旅游区、号称“塞外西湖”的哈素海度假村和位于大青山丛林翠柏中的乌素图国家森林旅游娱乐区,周边有希拉穆仁、格根塔拉、辉腾锡勒草原旅游胜地。使呼和浩特成为游人向往的历史文化名城。

经济: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国民经济始终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865.7亿元,同比增长13%,财政总收入突破241.5亿元,增长20.1%。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农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25174元和8746元,增长12.4%和12.1%。2006至20年,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13.1亿元。经历了新世纪以来几年的快速发展,首府经济综合实力已经走进西部12个省会城市的前列,具备了与东部发达地区同台竞技的能力和水平,并提出了到2015年经济总量进入全国27个省会城市前10名的奋斗目标。
自然地理:
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处东经110°46′--112°10′,北纬40°51′--41°8′。1949年9月19日,绥远省和平解放。12月9日,绥远省军政委员会归绥市工作团进入归绥。从1954年4月25日起,将"归绥市"改称为"呼和浩特市"。1960年前,呼和浩特市辖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和赛罕区。1960年,原属乌兰察布盟的土默特旗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1971年,原属乌兰察布盟的托克托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1995年11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乌兰察布盟的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1996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乌兰察布盟武川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呼和浩特市现行政区划共辖9个旗县区,土地面积17 224千方公里。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中心,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山脚下,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现已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蒙语“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内蒙古人则通常省称为“呼市”。
境内主要分为两大地貌单元,即:北部大青山和东南部蛮汉山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为土默川平原地形。地势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倾斜。海拔最高点在大青山金銮殿顶部,高度为2 280米,最低点在托克托县中滩乡,高度为986米,市区海拔高度为1 040米。大青山为阴山山脉中段,生成很多纵向的山脉山峰。境内,由西向东主要山峰有九峰山、金蜜殿山、蟠龙山,虎头山等,东南部是蛮汉山。
河流有大黑河、小黑河、什 万立米水磨沟,流域面积1 380.9平方公里,沟长68.2公里,年平均径流量4 972万立米.1958年在沟口兴建红领巾水库1座,库容1 650万立米,灌溉面积11万亩。哈拉沁沟,沟长55.6公里,流域面积708.7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2 622万立米。全市河流总长度1 075.8公里,河网密度为0.177公里/平方公里。
呼和浩特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差异较大,其特点: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暂炎热,春秋两季气候变化剧烈。年平均气温由北向南递增,北部大青山区仅在2℃左右,南部达到6.7℃。最冷月气温-12.7~16.1℃;最热月平均气温17-22.9℃。平均年较差为34.4-35.7℃,平均日较差为l3.5-13.7℃。无霜期:北部山区为75天,低山丘陵区110天,南部平原区为113-134天:日照年均1 600小时。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为335.2-534.6毫米,其地域分布是西南最少,年雨量仅350毫米;平原区在400毫米左右;大青山区在430-500毫米;最多是大青山乡一前响村,年均降水达到534.6毫米,其次是井乡,年均降水量为489.3毫米,最少是在南坪乡、黑城乡、新营镇,年均降水量仅为335.2-362.8毫米。
根据自然地理你卡看舒适度怎样

与呼和浩特市武川气候特点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