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青藏高原气候积温少

青藏高原气候积温少

发布时间:2021-05-27 17:32:24

1、描述青藏高原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青藏高原的地形特征是:
青藏高原介于北纬26°~39°、东经73°~104°之间,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横断山,北界为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抵喜马拉雅山,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宽约300~1500千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除西南边缘部分分属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不丹及缅甸等国外,绝大部分位于中国境内
青藏高原高山大川密布,地势险峻多变,地形复杂,其平均海拔远远超过同纬度周边地区。青藏高原各处高山参差不齐,落差极大,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占青海全省面积的60.93%,占西藏全区面积的86.1%。区内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也有海拔仅1503米的金沙江;喜马拉雅山平均海拔在6000米左右,而雅鲁藏布江河谷平原仅有3000米。总体来说,青藏高原地势呈西高东低的特点。相对于高原边缘区的起伏不平,高原内部反而存在一个起伏度较低的区域。
青藏高原分布着世界中低纬地区面积最大、范围最广的多年冻土区,占中国冻土面积的70%。其中青南一藏北冻土区又是整个高原分布最为广泛的,约占青藏高原冻土区总面积的57.1%。除去多年冻土之外,青藏高原在海拔较低区域内还分布有季节性冻土,即冻土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冻结、融化交替出现,呈现出一系列融冻地貌类型。另外,青藏高原上冰川及其雕塑的冰川地貌也广泛分布。
青藏高原气候总体特点: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气温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
气候特征是:
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由东南的20℃,向西北递减至-6℃以下。由于南部海洋暖湿气流受多重高山阻留,年降水量也相应由2000毫米递减至50毫米以下。喜马拉雅山脉北翼年降水量不足600毫米,而南翼为亚热带及热带北缘山地森林气候,最热月平均气温18~25℃,年降水量1000~4000毫米。而昆仑山中西段南翼属高寒半荒漠和荒漠气候,最暖月平均气温4~6℃,年降水量20~100毫米。日照充足,年太阳辐射总量140~18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总时数2500~3200小时。冰雹日最多,如那曲年冰雹日20~30天以上。 [

2、为什么青藏高原的气温教低

海拔高所以空气稀薄,空气稀薄会导致两个结果:
一是阻挡太阳辐射的能力变弱,因为空气比较少,太阳辐射就变的比较强,造成昼夜温差大.
二是大气逆辐射的作用变弱,导致空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变弱了,地面的热量获取的快(来自较强的太阳辐射),但是也散失得快(因为保温作用同时变弱了).
打个比方的说就像是冬天里你盖着棉被,那么棉被里面受外面的影响小,被子里也比较暖和;如果你把棉被换成浴巾,那浴巾里面的温度就容易受外界影响,没有暖气的话就会觉得冷了.
一个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的多少,与该地区的纬度位置、海拔高度和大气状况有关.一般是,太阳高度角愈大(纬度愈低)、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愈短(海拔愈高)、被大气削弱的愈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愈多;反之,则愈少.
青藏高原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海拔最高,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前通过大气层的光程较短;高原上大气的密度较小(空气稀薄),大气中的水汽、固体杂质含量较少,云量少,大气透明度好.上述原因,使得太阳辐射的折射、散射和吸收作用大大减弱,从而使太阳辐射增强;夏季时也比其他地区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所以,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年总辐射最高的地区,也是我国夏季太阳辐射强烈的地区.
但是,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层中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却很差,不能很好地保存地面辐射的热量,加以高原上风速较大,更不利于热量的积累和保持,所以,即使是夏季,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也很低,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3、青藏高原的气候气象可以说下吗

高原山地气候
日温差大、年温差小
夏季气温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还要低
但是青藏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同高度的其他高山、要高!
因为海拔高、所以空气稀薄、且纬度低、所以日照强烈,太阳能资源丰富

4、青藏高原不长树和低氧有关系吗?

青藏高原不长树和低氧没有关系。青藏高原上面之所以不长树,就是因为青藏高原的气候实在太恶劣了,不光是树,连一般的人在这里都无法生存下去,只有少数动物才可以在青藏高原上面克服这种高原反应,比方说雪豹,牦牛等等,并且高原上面的阳光不足,虽然有足够的土壤,但是因为阳光照射不够,所以大多数树木依然无法在高原上面生存,而在青藏高原的南部,比方说林芝这一带就可以生长大树,因为灵林芝海拔相对比较低,并且靠近热带地区,气候温和多雨。
气候特征
总体特点
青藏高原气候总体特点: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气温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
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由东南的20℃,向西北递减至-6℃以下。由于南部海洋暖湿气流受多重高山阻留,年降水量也相应由2000毫米递减至50毫米以下。喜马拉雅山脉北翼年降水量不足600毫米,而南翼为亚热带及热带北缘山地森林气候,最热月平均气温18~25℃,年降水量1000~4000毫米。而昆仑山中西段南翼属高寒半荒漠和荒漠气候,最暖月平均气温4~6℃,年降水量20~100毫米。日照充足,年太阳辐射总量140~18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总时数2500~3200小时。冰雹日最多,如那曲年冰雹日20~30天以上。
气候分区
青藏高原可分为喜马拉雅山南翼热带山地湿润气候地区、喜马拉雅山南翼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区、藏东南温带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地区、雅鲁藏布江中游(即三江河谷、喜马拉雅山南翼部分地区)温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地区、藏南温带半干旱高原季风气候地区、那曲亚寒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地区、羌塘亚寒带半干旱高原气候地区、阿里温带干旱高原季风气候地区、阿里亚寒带干旱气候地区及昆仑寒带干旱高原气候地区等10个气候区。

5、青藏高原气候特征

自上新世末至今大约300—400万年内,青藏地区大面积大幅度地抬升至现在的高度,经历了由低海拔热带、亚热带环境向高寒环境发展的剧烈演变,除受到全球性冰期与间冰期气候冷暖波动的影响外,海拔高度剧增对自然地理环境所产生的变化也起着主导的作用。因而,在我国形成了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并列的格局,在主要的自然特征方面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差异。

(一)地势高亢、历史年轻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地球上最近一次强烈的、大规模的地壳变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密切相关,表现为大幅度的近代上升,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且有许多超过雪线、海拔6,000—8,000米的山峰,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在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总轮廓中有三级阶梯,青藏高原是最高一级地势阶梯,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由此向东逐级下降,最后经由我国东部低地及浅海大陆架没入太平洋海盆。

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强烈,高原南部及东南部是频繁的地震区,又是强大的地热带,抬升运动一直延续至今。在高原边缘普遍存在着地势抬升、河流深切的地形,河流纵剖面有几个显著的裂点与谷中谷的形态。其它如寒旱化趋势增强、湖泊消退、水系变迁、内部夷平、外部陡切以及土壤剖面分化简单、矿物风化程度浅等都显示出高原自然地理过程的年轻性。

(二)太阳辐射强、气温低、日较差大

空气稀薄、大气干洁的青藏高原上,太阳总辐射高达130—190千卡/厘米2·年,比同纬低海拔地区高50—100%不等。但高海拔所导致的相对低温和寒冷是突出的。高原面上最冷月平均气温低达—10——15℃,与我国温带地区大体相当。暖季,我国东部夏季风盛行,最热月平均气温大多在20—30℃之间,且南北差异不大,唯独青藏高原成为全国最凉的地区,7月平均气温竟与南岭以南的1月平均气温相当,比同纬低地降低15—20℃。与同纬低地相比,高原上气温日较差大一倍左右,具有一般山地与高山的特色。因受强烈大陆性气候的影响,气温年较差也不小,或与我国同纬低地接近,表明它与热带高山有根本不同的温度特点。因此,尽管气温较低、气候寒冷,但由于形成低温的原因不同,加上太阳辐射强和显著的热力作用,高原上的温度条件对自然地理过程及植物生长发育而言,和高纬低海拔区域的相同气温数值有着不同的意义。

(三)冰雪与寒冻风化作用普遍

巨大的海拔高程有利于冰川、冻土的发育和独特的冰缘与寒冻风化作用。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的冰川作用中心,现代冰川发育,占全国冰川面积的五分之四以上。第四纪古冰川地貌遗迹广布于极高山区周围,部分地区还成为景观的重要要素。冻土在高原上广泛发育,其中多年冻土连续分布于高原中北部,厚达80—120米,成为中低纬巨大的冻土岛。据研究,这里的冻土是晚更新世末次冰期寒冷气候的产物。因此,从冰川冻土发育的角度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青藏高原的腹地至今没有脱离冰期。

强烈的太阳直接辐射使高原上地表和近地面空气白昼强烈增温,但夜间冷却迅速,一年内有较长时间出现正负温度的交替变化。因而,冰缘融冻作用及寒冻风化作用普遍,在高原土壤和微地形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四)高原动植物地理和生态适应现象

青藏高原上动植物区系分属于不同的系统,动物方面高原内部属古北界区系,东南部属于东洋界区系;植物方面相应地分属于泛北极区的青藏高原植物亚区和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即历史古老的喜暖湿成分占据东南部,而较年轻的耐寒旱种类则分布于高原内部。喜马拉雅山是南北分布上的明显屏障,而横断山脉的纵向谷地则便于南北交流,且垂直分带明显,类型繁多,是世界高山植物区系极丰富的区域,又是第四纪冰期中动植物的天然避难所,保存了许多第三纪以前的孑遗种类,成为现代不少种类的分布中心,如植物中的杜鹃属、动物中的噪鹛等。

因强烈隆起,高原内部寒旱化增强,具有高原特有的动植物成分。如植物中的垫状驼绒藜、紫花针茅、小嵩草等;动物中的藏羚是高原上唯一的特化属,牦牛则是第四纪冰期中冰缘环境下发展起来的种类。从构成自然景观外貌的植被来说,高原上广泛分布着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以及高寒座垫植被等类型,动物则为高地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寒漠动物类群,它们都显示出高原的独特性。

(五)垂直变化普遍并与水平地带紧密结合

青藏高原不仅边缘高山环绕、高差悬殊,而且高原内部也广布许多山脉,起伏不小。因此垂直自然带普遍发育,可以归纳为海洋性系统与大陆性系统两类性质不同的带谱。另一方面,范围巨大的青藏高原受大地势结构和大气环流特点的制约,形成了自东南向西北由暖湿至寒旱的水平分异梯度,表现为从森林—草甸—草原—荒漠的地带性变化。这种区域差异又和垂直带变化紧密结合,显示出高原的独特性,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自然地理区。高原内部以高寒草甸、草原和荒漠为主体的高原垂直带呈现水平地带变化则具有强烈的大陆性高原的特色,在本质上异于低海拔相应的自然地带。可以认为青藏高原上的自然地带是欧亚大陆东部相应水平地带在巨大高程上的变体,由地势和海拔引起的水热条件的不同是变异的主导因素。

(六)人口密度小,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弱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青藏高原上人口稀少,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及4人,相当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二十五分之一。在历史时期内,高原自然环境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人为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不仅不能与我国东部季风区相比,而且也远较西北干旱区微弱。有些地方还保留着天然的原始状况,特别是在高原内部腹地,往往人迹罕至,因而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等可以从天然植被类型特征得到清楚的反映。青藏高原是我国开发程度较低的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仍处于初期阶段,土地利用方面以畜牧业为主,农林业次之。但是在近代由于经济开发、交通改善,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逐渐增强。如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垦殖历史较长,农田基本建设较好,耕地大多有水利设施,是农业较发达、经济较繁荣的地区。另一方面这里人口密度较大,燃料缺乏,居民大量砍伐冷季牧场的灌木充作薪柴,不仅影响冷季草场的数量和质量,还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蚀现象。在高原东南部森林区域内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导致森林的破坏、干旱河谷灌丛带的扩大,引起自然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应当予以密切的关注

6、青藏高原为什么气温低?

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层中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却很差,不能很好地保存地面辐射的热量,加以高原上风速较大,更不利于热量的积累和保持,所以,即使是夏季,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也很低,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由东南的20℃,向西北递减至-6℃以下。由于南部海洋暖湿气流受多重高山阻留,年降水量也相应由2000毫米递减至50毫米以下。喜马拉雅山脉北翼年降水量不足600毫米。

而南翼为亚热带及热带北缘山地森林气候,最热月平均气温18~25℃,年降水量1000~4000毫米。而昆仑山中西段南翼属高寒半荒漠和荒漠气候,最暖月平均气温4~6℃,年降水量20~100毫米。

日照充足,年太阳辐射总量140~18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总时数2500~3200小时。冰雹日最多,如那曲年冰雹日20~30天以上。

青藏高原气候总体特点: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气温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

(6)青藏高原气候积温少扩展资料

青藏高原是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张器和调节器。该区的气候变化不仅直接驱动中国东部和西南部气候的变化,而且对北半球具有巨大的影响,甚至对全球的气候变化,也具有明显的敏感性、超前性和调节性。

青藏高原的河流分布主要受到气候和自身地形地势的影响。除东南部降水丰富外,内陆区的河流补给,主要依靠冰川或积雪的融化。

区域内祁连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念青唐古拉山和一冈底斯山是内外水系分界线。这条内外水系的分界线将青藏高原的河流分为外流区与内流区两部分。外流区主要位于高原东部及东南部,如注入太平洋的黄河、长江,以及注入印度洋的西南水系如雅鲁藏布江、怒江等。

内流水系大多位于高原西北部,主要指的是羌塘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及局部小块的封闭湖盆。大多数内流河的河水会注入这些洼地中,形成为数众多的咸水湖。

青藏高原土地资源地域分布明显,数量构成极不平衡。宜牧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53.9%,宜林土地占10.7%,宜农土地占0.9%,暂不宜利用的土地面积占34.5%。宜农土地资源主要集中于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干支流谷地,东南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干支流谷地,东北部黄河及湟水谷地,北部柴达木盆地周围。

7、青藏高原夏季气温相对较低,主要原因是

青藏高原夏季气温相对较低的原因是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并且百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地面温度低,近地面气温也低。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

由于其高度,青藏高原的空气比较干燥,稀薄,太阳辐射度比较强,气温比较低。由于其地形的复杂和多变,青藏高原问上气候本身也随地区的不同而变化很大。总的来说高原上降雨比较少。

青藏高原本身也是影响地球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的考察表
面,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全球的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答化。青藏高原的地形作用使得南半球的水汽通过索马里急流到达北半球之后产生绕流和爬坡的现象,一部分水汽绕
流至东亚地区产生东亚雨季降水,一部分在高原的热力泵内作用下汇聚到高原东南侧产生降水。

位于中国青海的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监测表明,青藏高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年平均值容已由1994年的360ppm(ppm:一百万个空气分子有一个二氧化碳)上升至2013年的395ppm,增加了10%。

8、说出青藏高原气候资源的优势和劣势。

1.优势:光照时间长,光照条件好,温差大。
2.劣势:年均温低,热量不足,积温低,生长期短;降水少,风大。

9、青藏高原冬夏气温的特点和成因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 :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耸立于对流层的中部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较这里气候最温暖,湿度最大,风速最小,但就地面而言,与同纬度的周边地区相比较,这里气候最冷,最干,风速最大,这是巨大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的结果。
高原气候总体特点: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据推算,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年均温降低0.57℃,纬度每升高1度,年均温降低0.63℃,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四季不明。大部分地区的最暖月均温在15℃以下,1月和7月平均气温都比同纬度东部平原低15-20℃。按气候分类,除东南缘河谷地区外,整个西藏全年无夏。年总辐射量值高达5850-7950兆焦耳/平方米,比同纬度东部平原高0.5-1倍。
从地质历史来看,新生代之前,青藏地区为一望无际的海洋,气候属于热带海洋性。进入新生代始新世时,古特提斯海急速退缩,大面积陆地露出水面,青藏地区为有水有陆,尚未全部隆起。进入第三纪上新世,古特提斯海已从青藏地区东西方向撤出,陆地面积的扩张,结束了海浸时代,原始高原面(大约1000米)已全部露出。此时因海拔不高行星风系似以平直西风为主,青藏地区的热带海洋性气候被中纬度副热带干旱气候取代。青藏地区形成一条宽阔的干燥地带。属于热带温暖半干旱气候。随着高原不断隆起,高原面已抬升到海拔2000-3000米时,青藏高原的气候趋于寒冷因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青藏高原气候降低,冰川发育向较低的河谷推进,使高原进入晚更新世的白玉冰期。
当全球进入冰后期,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在距今7000-3500年,气温比当今高出3-5℃降水也较当今丰富,吸引着不少食草动物,同时古人类也在这一带进行狩猎生活,阿里和藏北地区发现的上百件石器即可作证。此时青藏高原冰川大量退缩,多年冻土自上而下融化深度达15-20米,高原边缘的多年冻土厚度在15米以内的全部融化。
高原气候的主要特征:1、大气干洁,太阳辐射强。2、气温低日较差大,年变化小。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低,构成了气候的主要特征。位于藏北高原的可可西里年平均气温在℃以下,等温线与等高线相重合,自成一闭合的低温中心,为青藏高原温度最低的地区,也是北半球同纬度气温最低的地区。3、降水少,地域差异大。高原年降水量自藏东南4000毫米以上向柴达木盆地冷湖逐渐减少,冷湖降水量仅17.5毫米。以雅鲁藏布江河谷的巴昔卡为例,降水量极为丰沛,平均年降水量达4500毫米,是最少降水量的200倍,是我国最多降水中心之一。4、根据温度和水分指标,结合植被,考虑地热的影响,通过分析,受高层地区划分高层亚寒带,高原温带,藏东南亚热带山地和热带山地,依据水分状况又可分为湿润、干旱、半干旱等13个气候类型。
青藏高原是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张器和调节器。这里的气候变化不仅直接驱动我国东部和西南部气候的变化,而且对北半球具有巨大的影响,甚至对全球的气候变化,也具有明显的敏感性超前性和调节性。

10、青藏高原夏季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青藏高原夏季气温相对较低的原因是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并且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地面温度低,近地面气温也百低。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

由于其高度,青藏高原的空气比较干燥,稀薄,太阳辐射比较强,气温比较低。由于其地形的复杂和多变,青藏高原上气候本身也随地区的不同而变化很大。总的来说高原上降雨比较少。

青藏高原本身也是影响地球气度候的一个重要因素。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的考察表
面,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全球的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青藏高原的地形作用使得南版半球的水汽通过索马里急流到达北半球之后产生绕流和爬坡的现象,一部分水汽绕
流至东亚地区产生东亚雨季降水,一部分在高原的热力泵作用下汇聚到高原东南侧产生降水。

位于中国青海的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监测表明,青藏高原大气中的二氧权化碳浓度年平均值已由1994年的360ppm(ppm:一百万个空气分子有一个二氧化碳)上升至2013年的395ppm,增加了10%。

与青藏高原气候积温少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