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全球农业气候

全球农业气候

发布时间:2021-05-28 03:01:08

1、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危害的防御

如果是回答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我可以这样告诉你,希望对你有用:

1.全球气候变暖使喜热种植作物(如水稻)推广,增加了农业收入,甚至缓解了世界粮食紧缺的问题,。

2.使种植水稻等作物向高纬转移,高温使农作物的吸热多,植物光合作用强烈,加剧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环境污染。

3.相对来说,冬季温度也有所升高,减少了冬季的寒潮、大雪或暴雪的降临,从而减少对冬春季节农作物的损失

2、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你说的全球变化是指全球变暖的趋势吧,在这样的情况下, 总体上讲,是亚热带会变干,农业会减产,温带的部分地区会增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利弊影响(高一地理)

弊:

1、全球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水循环,使某些地区出现旱灾或洪灾,导致农作物减产,且温度过高也不利于种子生长。

利:

1、降水量增加尤其在干旱地区会积极促进农作物生长。全球气候变暖伴随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也会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产量。

2、温度的增加有利于高纬地区喜湿热的农作物提高产量。

(3)全球农业气候扩展资料

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

1、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热能,会提供给空气和海洋巨大的动能,从而形成大型,甚至超大型台风、飓风、海啸等灾难。每年所遭受和面临的灾难越来越多,损失的生命和金钱数目越来越大,越来越让人难以接受。

台风海啸等灾难不单直接破坏建筑物和威胁人类生命安全,也会带来次生灾难,尤其是台风、飓风等灾难所带来的大量降雨,会导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严重威胁交通安全和居民生活安全。

2、气温升高不单会从海洋直接吸取水分,还会从陆地吸取水分,使得内陆地区大面积干旱,从而粮食减产,饲料也同样减产。粮食和肉类食品将面临匮乏,直接威胁国家稳定。为食物而引起的恐慌和争斗,将不再是落后村落中才会发生的事。

3、气温升高所融化的冰山,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淡水最主要的来源。我们的地下淡水储备很大部分来自冰山融水。在气温平衡正常时,冰山的冰雪循环系统,即冰山夏天融化,流向山下,流入地下,给平原地区积累淡水,并起到过滤作用。

天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回到山上,通过大量降雪重新积累冰雪,也是过滤过程。整个循环过程使得我们的淡水有了稳定平衡保障。而如今全球变暖使得冰山冰雪的积累速度远没有融化速度快,甚至有些冰山已不再积累,这就断绝了当地的饮用淡水。这将会带来因缺水而产生的冲突和战争。

4、世界各大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有谁能帮忙

(一)赤道(热带)雨林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以南美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亚洲大、小巽他群岛等为典型。全年在赤道气团控制下,高温、多雨、湿度大。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气温年较差很小,年降水量一般超过2000毫米,分配比较均匀。自然植被为热带雨林。

(二)热带季风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等地受西南季风影响地区为典型。我国云南大部、西藏东南角等地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超过20℃。盛行风向的季节转换显著。夏半年受赤道气团控制,降水充沛,形成雨季,气候特征与热带雨林气候相似;冬半年,有些地方在热带大陆气团控制下,降水明显减少,形成干季。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年总量的80—90%以上,干湿两季分明。自然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三)热带草原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为典型。本类型分布区处于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区。全年气温高,年平均气温约25℃。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期,赤道气团盛行,降水集中;信风带控制时期,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显而长的干季。自然植被为热带稀树草原。

(四)热带沙漠(干燥)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高压带控制下的大陆内部和西岸,以非洲北部、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沙漠区为典型。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全年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100毫米左右,有些地方只有数十毫米或更少,日照丰富,气温很高,最热月平均气温可达30℃左右。热量与水分矛盾突出。世界大沙漠的分布与形成,与热带干燥气候密切相关。自然植被是荒漠。

(五)亚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以亚洲大陆东部,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北美大陆东南部,南美大陆东部和澳大利亚东南部为典型。盛行风向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气温偏低,降水少;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高温多雨,水分季节分配不均。自然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六)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等地,以地中海沿岸分布面积最广、最典型。以北半球为例,夏季副热带高压带北移,为高压控制,这里受热带大陆气团影响,天气晴朗干燥、炎热少雨;冬季副热带高压带南移,受西风带(地中海锋带)影响,温暖多雨。自然植被是常绿硬叶阔叶林和常绿灌木林。

(七)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温带亚洲大陆东部,

如我国华北、东北与苏联远东地区。冬夏盛行风向明显交替。冬季风,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夏季风,主要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年较差大,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分配不均,相对集中在夏季,具有大陆性特征。自然植被是落叶阔叶林或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八)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西岸,如西欧、北美和南美西岸狭长地带,以西欧为典型。这里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海洋气流吹向大陆,海洋调节作用显著。气候特征是:夏季温度不高,冬季温度不低,年较差小;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分配比较均匀。自然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九)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这里距海洋远,或有高山屏障,水分循环不活跃,主要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夏季炎热,冬季相当寒冷,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大。自然植被是荒漠或荒漠草原或草原。

(十)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大陆北部。全年受极地大陆气团和极地海洋气团影响,冬季还受到冰洋气团影响。冬季漫长严寒,暖季温凉短促;降水量少,相对集中在夏季,蒸发弱,为湿润地区。自然植被为针叶林。

(十一)极地苔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常受冰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影响,终年严寒。最热月平均气温1—5℃,降水少,蒸发弱,云量较高。自然植被主要是苔原(苔藓、地衣类)。

(十二)极地冰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内部。全年非常严寒,各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为全球气温最低地区。南极大陆年平均气温-29℃—35℃,北极地区-22℃以下,全年多暴风雪。

(十三)高山高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高大山地和大高原地区,如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南美洲安第斯山等。高大山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在一定高度内,湿度大、多云雾、降水多;愈向山地上部,风力愈强。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但辐射强,日照丰富,降水少,冬半年风力强劲。气温的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5、世界各大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一)赤道(热带)雨林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以南美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亚洲大、小巽他群岛等为典型。全年在赤道气团控制下,高温、多雨、湿度大。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气温年较差很小,年降水量一般超过2000毫米,分配比较均匀。自然植被为热带雨林。

(二)热带季风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等地受西南季风影响地区为典型。我国云南大部、西藏东南角等地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超过20℃。盛行风向的季节转换显著。夏半年受赤道气团控制,降水充沛,形成雨季,气候特征与热带雨林气候相似;冬半年,有些地方在热带大陆气团控制下,降水明显减少,形成干季。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年总量的80—90%以上,干湿两季分明。自然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三)热带草原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为典型。本类型分布区处于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区。全年气温高,年平均气温约25℃。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期,赤道气团盛行,降水集中;信风带控制时期,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显而长的干季。自然植被为热带稀树草原。

(四)热带沙漠(干燥)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高压带控制下的大陆内部和西岸,以非洲北部、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沙漠区为典型。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全年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100毫米左右,有些地方只有数十毫米或更少,日照丰富,气温很高,最热月平均气温可达30℃左右。热量与水分矛盾突出。世界大沙漠的分布与形成,与热带干燥气候密切相关。自然植被是荒漠。

(五)亚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以亚洲大陆东部,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北美大陆东南部,南美大陆东部和澳大利亚东南部为典型。盛行风向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气温偏低,降水少;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高温多雨,水分季节分配不均。自然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六)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等地,以地中海沿岸分布面积最广、最典型。以北半球为例,夏季副热带高压带北移,为高压控制,这里受热带大陆气团影响,天气晴朗干燥、炎热少雨;冬季副热带高压带南移,受西风带(地中海锋带)影响,温暖多雨。自然植被是常绿硬叶阔叶林和常绿灌木林。

(七)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温带亚洲大陆东部,

如我国华北、东北与苏联远东地区。冬夏盛行风向明显交替。冬季风,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夏季风,主要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年较差大,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分配不均,相对集中在夏季,具有大陆性特征。自然植被是落叶阔叶林或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八)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西岸,如西欧、北美和南美西岸狭长地带,以西欧为典型。这里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海洋气流吹向大陆,海洋调节作用显著。气候特征是:夏季温度不高,冬季温度不低,年较差小;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分配比较均匀。自然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九)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这里距海洋远,或有高山屏障,水分循环不活跃,主要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夏季炎热,冬季相当寒冷,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大。自然植被是荒漠或荒漠草原或草原。

(十)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大陆北部。全年受极地大陆气团和极地海洋气团影响,冬季还受到冰洋气团影响。冬季漫长严寒,暖季温凉短促;降水量少,相对集中在夏季,蒸发弱,为湿润地区。自然植被为针叶林。

(十一)极地苔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常受冰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影响,终年严寒。最热月平均气温1—5℃,降水少,蒸发弱,云量较高。自然植被主要是苔原(苔藓、地衣类)。

(十二)极地冰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内部。全年非常严寒,各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为全球气温最低地区。南极大陆年平均气温-29℃—35℃,北极地区-22℃以下,全年多暴风雪。

(十三)高山高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高大山地和大高原地区,如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南美洲安第斯山等。高大山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在一定高度内,湿度大、多云雾、降水多;愈向山地上部,风力愈强。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但辐射强,日照丰富,降水少,冬半年风力强劲。气温的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6、《自然地理》全球气候变暖,从理论上说,全世界的农业产量只能增加,不可能有大幅度的减产。因为温度持续

这是个经典的论题,需要辩证的看待,会不会减产或增产很难说
1、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来说,最直接的效果是温度的上升,这会导致高纬度的热量的上升,可种植时间增加,同时会使得永久冻土线向两极移动,使耕作面积增加,从这个角度来说,农业增产
2、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农业条件较好的地区(世界粮食主产区或高产区中的一部分),该面积与高纬度增加的面积差别很难估计,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单产会受到影响,所以农业不一定增产
3、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病虫害的加剧,因为一般的病虫害活动温度就是在不冷不热的时候,所以这样会影响产量,导致减产
4、全球气候变暖会影响降水、大气环流、人类活动等,增加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导致这些对农业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很难说减产或增产
5、农业的减产或增产与农业技术、转基因技术、耕作技术、耕作条件(地形、降水、温度等)、机械化、规模、农业政策等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故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但作为辩论,你可以从某一个方面,在某一局部地区进行模拟,来支持你的论点;但作为答题来说辩证更适合
谢谢,如果觉得有理,请采纳

7、世界各气候对应的典型农业地域类型

其实应该从地域类型反过来推么,书上应该也有啊

农业地域类型
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在一定地域内的较稳定的、区域性的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一、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迁移农业是一种古老的、比较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这种耕作方式没有固定的农田,耕地选择在森林和草地茂盛的地区,农民通过砍伐、焚烧,在森林中清理出一片土地,用原始的方法种植农作物。当这片土地土壤的肥力减退,不能再生长植物时,农民就放弃它,去开发另一片土地,所以称为迁移农业。这种农业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如今,迁移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地区的低地、丘陵地区。迁移农业种植的农作物各不相同。

二、水稻种植业

水稻种植业是潮湿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种独特类型的农业。主要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水稻种植业是一种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精耕细作的集约农业。 亚洲的水稻种植业有以下特点:一是小农经营;二是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三是机械化水平低;四是水利工程量大;五是科技水平低。 问题及解决措施:加大科技投入,适度扩大种植规模等。

三、种植园农业

种植园农业是热带地区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商品农业,广泛分布在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我国海南岛的国营橡胶农场,生产形式虽然与种植园相似,但性质、规模、管理方式都与种植园有很大差别。种植园农业往往从事的是大规模生产。园内拥有一套完整的生产、生活设施,不少种植园不仅有农业和运输机械,不有园内的道路系统、农产品加工厂、农机具维修厂、供电供水以及教育、卫生设施。在这些地区有许多特殊的植物资源,如咖啡、可可、茶;香蕉、菠萝、芒果;油棕、剑麻、烟草、棉花和黄麻,它们在世界的经济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
生产特点: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农场。
问题及解决措施:生产、销售多受发达国家市场和资本控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商品谷物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是世界上生产商品粮的主要地域类型,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类型,种植的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主要分布区有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这些国家的商品谷物农业一般是家庭经营,而我国的一般是国营的。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问题及解决措施:农业成本高,能耗大。

五、大牧场放牧业

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进行大规模商品畜牧业生产的农业地域类型。这种农业往往分布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地广人稀,地表主要为草原植被,因而形成了大牧场放牧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区有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家和地区。
生产特点: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
问题及解决措施: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培育良种、开辟水源、种植饲料等。

六、乳畜业

乳畜业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其生产对象是奶牛;产品主要是牛奶及其制品,如奶粉、黄油和奶酪。市场的远近和饲料的供应是影响乳畜业生产的两个重要因素。世界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也发展了乳畜业,产品主要是新鲜牛奶。

七、混合农业

混合农业是一种在同一农场中将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混合农业的形式多样,但生产形式较稳定、分布较广泛、商品生产有一定规模的,只有经济发达国家的谷物和牧畜混合农业。因此通常所说的混合农业指谷物和牧畜混合农业。
主要分布区:欧洲、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一种新颖的混合农业。
生产特点: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安排生产,市场适应性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问题及解决措施:合理安排劳动力、修建水利工程等。

八、游牧业

游牧业是指靠放牧性畜为主的一种自给性农业,为典型的粗放农业,这种生产方式适于难以进行定居农业的气候干旱地区。

九、园艺业

园艺业是为城市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的商品性农业。这种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与现代世界城市化的速度加快有关。从事园艺业的农民实行的是密集型、专业化的生产。他们有的只生产蔬菜,有的甚至只生产一种专门用途的产品。这种农业一般分布在大城市的周围,后来随着交
通运输和保鲜技术的发展,在远离城市但气候条件适宜的地区,也发展了园艺业。

8、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对世界农业带来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有利:温度升高对高纬度地区有利,
部分地区降水增加,气候更适宜,有利于增产;

不利:低纬度地区温度超过最适温度,作物减产;
极端事件增多,作物减产风险增加

与全球农业气候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