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黄河流域气候与饮食

黄河流域气候与饮食

发布时间:2021-06-01 16:33:02

1、黄河流域气候分区是怎样的

黄河流域主要属于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

参考全国气候区划的结果,又将黄河流域所属的三个气候带划分为8个气候区。

一、南温带气候区

(一)黄河中下游半湿润区(工区)

(二)陕甘晋半干旱区(Ⅱ区)

二、中温带气候区

(一)晋陕蒙半干旱区(Ⅲ区)

(二)黄河上游干旱区(Ⅳ区)

(三)青甘宁半干旱区(V区)

三、高原气候区

(一)青川甘湿润区(Ⅵ区)

(二)上游半湿润区(Ⅶ区)

(三)河源湖南干旱区(Ⅷ区)

2、中国古代黄河流域的饮食习俗有哪些

糯米饮食文化圈形

近五十余量考古发掘表明水稻栽培起源于距今约万前江流域距今约四五千前水稻已经陆续北进入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几千气候变化直向着干旱化向发展随着气候转旱雨水减少河流湖泊逐渐干涸水稻种植面积断缩旱麦取代并迅速发展所今北新包饺吃主保留元宵节吃汤圆传统糯米食品远及南繁
客家素勤劳、勇敢、坚韧、刚强、俭朴、厚道、直、善良、虚、、团结、友、热情、客称著于世几乎集华民族优秀传统于身特别汉民族群体战乱、灾等四处奔走、流离、迁徙、举家举族颠簸转迁千万适应存环境需要特别迁徙程适应极其恶劣存环境已养种特别能吃苦耐劳坚忍拔精神

惠州(旧指惠阳)客家饮食文化仍丰富彩富内涵传统著名土特产言惠阳土桥梅菜、客家火蒜、风(板)栗博罗黄皮、酥寮菜干、淡水沙梨、梁化柚(些品种已消失);传统菜色言饮誉海内外东江盐焗鸡、东江酿豆腐、梅菜扣肉、黄焖猪肉、东坡扣肉等解放及改革放涌现著名品种、品牌:惠阳镇隆牌荔枝、龙眼平潭青枣惠东甜桔、白花黑草菓蔗博罗石坝三黄鸡、杨村柑桔龙门桔、龙门腊味等;菜色面更新圩焖鹅、秋狗肉潼湖、沥林焖鱼等些菜色受内广食客致赞赏更受本、南韩新加坡、马西亚等家惠州区办厂板、商贾致赞誉连西家厂家、商亦竖起拇指叫OK赞绝口

客家饮食文化确其特色尤其值提客家糯米扒酒叫客家黄酒或月酒更别具格种酒制作简单便且更富营养起初种酒专供妇孩坐月喝客家都居住山包围着山区土贫瘠困难艰苦加交通闭塞客家自制种非益于身体健康糯米扒酒供坐月妇滋补身种酒制作非简单便笔者候见母亲做酒饼捣碎(按定比例、量)若没钱买酒饼提前摘所需几种树叶捣碎与蒸糯米饭拌匀倒进陶罐盛星期或十余些拌酒糟便发酒酸味随着间推移酒糟便慢慢化酒些糯米饭便化空壳却与酒起饮用或煮菜特别煮给坐月妇吃鸡酒、蛋酒、糯米糍粑等更既美味富营养 (王旺)

■ 相关链接
客家饮食文化溯源

客家据史料记载客家先民原聚居原黄河流域语言、文化、饮食等与原汉完全本身原汉约于晋朝永嘉(公元307干支丁卯)间黄河流域部汉躲避战乱南徙渡江至唐末(九世纪末)及南宋末(十三世纪末)批江南至赣、闽及粤东、粤北等称客家别于原居民遂相沿部汉自称粤东梅县、兴宁、埔、五华、惠阳等县集尚部布广西、四川、湖南、台湾、海南岛部区侨居海外南洋带由推理便知道:客家饮食文化便部客家迁徙南定居根据南气候条件民、产风俗习惯原风俗习惯即祖先原风俗习惯---原汉风俗习惯与南民风俗习惯相结合(根据气候与产条件所取舍)创造并形种新饮食文化---客家饮食文化

3、黄河流域的气候是什么类型的

黄河发源青藏高原,流经西北,黄土高原、华北等,主要位于季风区,气候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

4、黄河流域的饮食文化和风俗

?

5、黄河地域的饮食文化

一、黄河先民的饮馔生活
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距今约一百七、八十万年前后,华夏民族的远古人类就劳动、生息、繁衍在黄河上下游及黄土高原上。据考古资料表明,山西芮城西侯度的古文化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黄河先民生活的遗迹。而陕西蓝田人、山东沂源人及河南三门峡、内蒙萨拉乌苏等古人类和古人类文化遗址的大量发现,足以证明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最悠久的地区之一。
在黄河人类的幼年时代,原始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生产、生活工具是一些用石块、木料、兽骨制作的,他们靠群体的力量,相互协作,采集野果、根茎,狩猎动物作为食料,过着原始、野蛮、粗陋的生活。陕西的蓝田人、山东的沂源人、内蒙古的河套人生活的地方,都发现有原始人使用过的石器工具及其他粗糙的器具。先秦的典籍《礼记·礼运》对远古黄河先民的生活进行了详尽描绘,说:“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这时期的人类还不知道用火,完全是生吞活剥的野蛮式生活方式,根本无饮食文化可言。
上古之时,由生食到熟食,是人类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飞跃,其关键是用火。考古资料表明,黄河先民在发现和使用火的方面,是经历了一个由“自然王国”至“自由王国”的漫长之路。早在180万年前后的山西西侯度文化遗址和距今约80万年前的陕西蓝田人的生活遗迹中,都曾发现过用火的痕迹。在这些原始人生活的地方,留有大量的炭屑和灰烬,以及被火烧黑的动物遗骨化石,说明这时期的先民已经开始用火。而在稍晚于这一时期的山西汾河流域、山东沂源人及内蒙古河套人的古文化遗址中,则发现数量更大的动物碎骨、石器、炭屑、灰烬共生的遗留,被考古学界称为原始人的“庖厨垃圾”。种种迹象表明,黄河人类最早的用火是由于自然火(如雷电)引起森林火灾而开始熟食的,并由此而逐渐认识到熟食比生食更有益于原始人类,于是就试图开始保留和长期控制火种。人类有意识地长期控制火种,就可以经常吃到熟食,原始的烹饪术也就产生了。虽然这一时期人们只会把猎获的动物肉体置于火堆之中或于火焰之上烧烤,但毕竟,黄河先民在谱写灿烂的黄河饮食文化篇章的历史进程中,迈开了最重要的一步。
二、从燧人氏到烹饪鼻祖伊尹
黄河先民用火熟食的初期阶段,完全是靠控制自然火种来实现的,还没有摆脱自然的力量。大约人类又经过若干万年的实践,发现打制石块时有火花迸出,石块和木头长期磨擦也能发热发烫,乃至着火,于是人类进入了能够靠自己的力量获取火种的时代。在我国许多的历史典籍中,就赫然记载着发明用火的圣人,这就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燧人氏。《周礼》云:“燧人氏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韩非子》则记载说:“有圣人作,钻燧取火。”无论钻木、钻燧谁是谁非,足以证明黄河先民在距今五万至一万年前,已学会自己获取火种的方法,古老的烹饪技术开始出现。《古史考》说:“古者茹毛饮血,燧人氏钻火,始裹肉而燔之,曰炮。”这里的“炮”是“裹肉而燔之”的操作,完全是一种有意识的熟加工,而且有了一定的加工技巧,较之先前的那种“肉贯火上炙而食之”已有很大的进步,可以说是开了黄河流域饮食文化中烧烤技术的先河,也是开中国饮食文化技术之先河。对此《礼记·礼运》中也有记述:“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炮、以燔、以烹、以炙……”从此以后,有了原始的烹饪术,奠定了黄河先民火化熟食的生活基础,从而改变了他们的饮食生存环境,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火的使用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分开。”

6、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饮食上的差异在哪里

黄河流域:
面食为主,饮食比较单调、菜肴种类少,口味偏重、喜吃咸。
长江流域:
以大米为主食,饮食比较多样化、菜肴种类丰富,口味偏淡、喜甜食。

7、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山脉众多,东西高差悬殊,各区地貌差异也很大。又由于流域处于中纬度地带,受大气环流和季风环流影响的情况比较复杂,因此,流域内不同地区气候的差异显著,气候要素的年、季变化大,流域气候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光照充足,太阳辐射较强
黄河流域的日照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属于充足的区域,全年日照时数一般达2000~3300小时;全年日照百分率大多在50%~75%之间;仅次于日照最充足的柴达木盆地,而较黄河以南的长江流域广大地区普遍偏多l倍左右。
黄河流域的太阳总辐射量在全国介于中间状况,北纬37°以北地区和东经103°以西的高原地带,为130~160千卡/平方厘米·年;其余大部分地区为110~130千卡/平方厘米·年,虽然不及国内西南部,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强,但普遍多于东北地区和黄河以南地区,为我国东部地区的辐射强区。
二、季节差别大、温差悬殊
黄河流域地区季节差别大,上游青海省久治县以上的河源地区为“全年皆冬”;久治至兰州区间及渭河中上游地区为“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兰州至龙门区间为“冬长(六七个月)、夏短(一二个月)”;流域其余地区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温差悬殊是黄河流域气候的一大特征。总的来看,随地形三级阶梯,自西向东由冷变暖,气温的东西向梯度明显大于南北向梯度。年平均气温为-4℃左右的最低中心处于河源的巴颜喀拉山北麓,流域极端最低气温出现于河源区的黄河沿站,曾有过-53.0°c的记录(1978年1月2日)。年平均气温为12—14℃的高值区则位于黄河下游山东省境内,流域极端最高气温的记录出现在河南省洛阳地区的伊川站,其值达44.2C(1966年6月20日)。
黄河流域气温的年较差比较大,总趋势是北纬370以北地区在31~37℃之间,北纬370以南地区大多在21~31℃之间。
黄河流域气温的日较差也比较大,尤其中上游的高纬度地区,全年各季气温的日较差为13~16.5℃,均处于国内的高值区或次高值区。
三、降水集中,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
流域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650毫米之间,中上游南部和下游地区多于650毫米。尤其受地形影响较大的南界秦岭山脉北坡,其降水量一般可达700~1000毫米,而深居内陆的西北宁夏、内蒙古部分地区,其降水量却不足150毫米。降水量分布不均,南北降雨量之比大于5,这是我国其他河流所不及的。
流域冬干春旱,夏秋多雨,其中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左右;盛夏7~8月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总量的四成以上。流域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十分悬殊,年降水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约为1.7~7.5,变差系数Cv变化在0.15~0.4之间。
四、湿度小、蒸发大
黄河中上游是国内湿度偏小的地区,例如吴堡以上地区,平均水汽压不足8百帕,相对湿度在60%以下。特别是上游宁夏、内蒙古境内和龙羊峡以上地区,年平均水汽压不足6百帕;兰州至石嘴山区间的相对湿度小于50%。
黄河流域蒸发能力很强,年蒸发量达1100毫米。上游甘肃、宁夏和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属国内年蒸发量最大的地区,最大年蒸发量可超过2500毫米。
五、冰雹多,沙暴、扬沙多
冰雹是黄河流域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据统计,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地区和内蒙古境内全年冰雹日数多超过2天,其中东经1000以西的广大地区多于5天,特别是玛曲以上和大通河上游地区多达15~25天,成为黄河流域冰雹最多的区域,也是国内的冰雹集中区。
沙暴和扬沙主要由大风所引起,并且与当地(或附近)的地质条件及植被状况密切相关。据统计,流域的宁夏、内蒙古境内及陕北地区,由于多年平均大风日数均在30天以上,区域内又有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全年沙暴日数大多在10天以上,扬沙日数超过20天;有些年份沙暴最多可达30~50天,扬沙日数超过50天。此外,在汾河上游和小浪底以下沿黄的河南省境内,还各有一个年沙暴或扬沙日数超过20天的区域,后者主要与黄河较大范围沙滩地的存在有关。
六、无霜期短
黄河流域初霜日由北至南、从西向东逐步开始,并且同纬度的山区早于平原、河谷和沙漠。如黄河上游唐乃亥以上初霜日平均在8月中、下旬,而黄河中下游一般在10月上、中旬;流域其余地区在9月份。流域终霜日迟早的分布特点与初霜日正好相反,黄河下游平原地区较早,平均在3月下旬,而上游唐乃亥以上地区则晚至8月上、中旬,其余地区介于两者之间。
由此可见,黄河流域无霜期较短,即使是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其无霜日也只有200天左右;而上游久治以上地区平均不足20天,可以说基本上全年有霜;流域其余地区介于两者之间。

8、黄河流域的气候是什么类型的?

黄河流域的气候类型: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9、黄河流域经过区域的气候特点?(多介绍几个地方具体点,谢谢!)

黄河流域

一、自然地理
黄河流域横贯中国东西,大部分区域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处于东经95度53分~119度05分北纬32度10分~41度50分之间,东西长1900km,南北宽1100km,流域面积79.5万km2。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差别很大。从西到东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四个地貌单元。流域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河源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由一系列高山组成,常年积雪,冰川地貌发育;中部地区海拔在1000—2000m之间,为黄土地貌,水土流失严重;东部主要由黄河冲积平原组成,河道高悬于地面之上,洪水威胁较大。

二、气象水文、泥沙
黄河流域东临海洋,西居内陆,气候、降水、蒸发、光热资源及无霜期等差异明显。流域内气候大致可分为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气候,西部干旱,东部‘湿润。全流域多年年平均降水量466mm,多年年平均蒸发量700一1800mm。流域内平均气温上游1℃一8℃,中游8℃一14℃,下游12℃一14℃。下游无霜期为200—220天,中游150~180天,上游循化以上为50一100天。
流域水文特征明显,上游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形成的洪水径流峰小量大;中游降水历时短、强度大,形成的洪水径流峰高量小、陡涨陡落,为暴雨洪水,危害较大。
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面积45.4km2,其中年平均侵蚀模数大于5000吨/立方米的面积约15.6lEm2。大量泥沙输入黄河,淤高下游河床,是黄河下游水患严重而又难于治理的症结所在。

三、河流水系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m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km。黄河的突出特点是“水少沙多、水沙异源”。全河多年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ms,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流域内人均水量593m3,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5%;耕地亩均水324m3,仅为全国耕地亩均水量的17%。黄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t,平均合沙量为35kg/m3,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黄河水、沙的来源地区不同,水量主要来自兰州以上、秦岭北麓,泥沙主要来自河口镇至龙门区间与泾河、北洛河及渭河上游地区。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为黄河上游,汇入的较大支流(流域面积1000k平方米以上)有43条,径流量占全河的60%。龙羊峡至宁夏下河沿的干流河段是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也是全国重点开发建设的水电基地之一。下河沿至河口镇的黄河两岸为宁蒙灌区,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农业基地。由于该地区降水少、蒸发大,加上灌溉引水和河道渗漏损失,致使黄河水量沿程减少。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灾害。

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为黄河中游,是黄河洪水和泥沙的主要来源区,汇入的较大支流有30条。河口镇至禹门口是黄河干流上最长的一段连续峡谷,河段内支流绝大部分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丘陵沟堑区,是黄河泥沙特别是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全河多年年平均输沙量16亿t,其中9亿t来源于此区间;该河段水力资源也很丰富,是黄河上第二大水电基地,峡谷下段有著名的壶口瀑布。禹门口至三门峡区间,黄河流经汾渭地堑,河谷展宽,其中禹门口至渣关(简称小北干流),河长132.5km,河道宽浅散乱,冲淤变化剧烈;河段内有汾河、渭河两大支流相继汇入,是黄河下游泥沙主要来源区之一,多年年平均来沙量5.5亿t。三门峡至桃花峪区间,小浪底以上是黄河的最后一段峡谷,出峡谷后逐步进入平原地区。

黄河干流自桃花峪以下为黄河下游。下游河道为地上悬河,支流很少。目前黄河下游河床已高出大堤背河地面3—5m,比两岸平原高出更多。除南岸东平湖至济南区间为低山丘陵外,其余全靠堤防挡水。历史上决口泛滥频繁,给中华民族来了沉重的灾难。黄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积,不断延伸、摆动,近40年间,黄河年平均输送到河口地区的泥沙约10亿t,年平均净造陆面积25km2一30km2。

四、社会经济
1.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据1990年资料统计,黄河流域人口978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6%。耕地面积1.79亿亩,占全国的12.5%。
黄河流域很早就是中国农业经济开发地区。上游的宁蒙河套平原、中游汾渭盆地以及下游引黄灌区都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目前黄河上中游地区仍比较贫困,加快这一地区的开发建设,尽快脱贫致富,对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重心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意义。
历史上黄河流域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建立了一批能源工业、基础工业基地和新兴城市,为进一步发展流域经济奠定了基础。能源工业包括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等,目前,原煤产量占全国产量的一半数以上,石油产量约占全国的l/4,已成为区内最大的工业部门。铅、锌、铝、铜、铂、钨、金等有色金属冶炼工业,以及稀土工业有较大优势。全国八个规模巨大的炼铝厂,黄河流域就占个。

2.防洪保护区概况
据1990年资料统计,12万km’的黄河下游防洪保护区,共有人口780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8%。耕地面积10699万亩,占全国的7.5%。黄河下游防洪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粮棉基地之一,粮食和棉花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7%和34.2%,农业产值占全国的8%。区内还有石油、化工、煤炭等工业基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五、物产资源
黄河流域土地、水能、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资源丰富,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发展潜力很大。
流域内现状有耕地1.79亿亩,林地1.53亿亩,牧草地4.19亿亩。宜于开垦的荒地约3000万亩。黄河流域上游地区的水能资源、中游地区的煤炭资源、下游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都十分丰富,在全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我国的“能源流域”。例如,位于河口的胜利油田,为我国的第二大油田。
黄河流域矿产资源丰富,1990年探明的矿产有114种,在全国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中,黄河流域有37种。其中具有全国性优势(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32%以上)的有稀土、石膏、玻璃硅质原料、锐、煤、铝土矿、铝、耐火粘土等8种。黄河流域矿产资源丰富,分布相对集中,为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http://www.wiki.cn/wiki/%E9%BB%84%E6%B2%B3

与黄河流域气候与饮食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