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指气候异变和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造成的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土地荒漠化又称土地沙化。是指在沙漠边缘的干旱与半干旱的草原地区,由于雨量稀少,蒸发量大,气候干旱多风,土地失去植被后,土壤受风蚀而逐渐演变为沙漠地带的现象。土地荒漠化,使土地失去生物生产能力,沙土侵占农田、草地和林地,威胁交通与村镇。它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
土地荒漠化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地开垦草原,过度放牧,滥伐森林,不适当地兴修水利工程,过度利用水资源,开发矿产不注意复垦和恢复植被等。防治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措施是:限制或禁止人们对易荒漠化地区的不合理开发,保护植被,种树种草,合理地调度和使用水资源等。
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植被贫乏的地区,或是一种几乎完全没有植被和良好土壤发育的土地。其气候变化剧烈,风力作用强烈。按地貌形态和地表组成物质可分为石漠和岩漠(也称石质荒漠)、砾漠或戈壁(也称砾质荒漠)、沙漠(也称沙质荒漠)、泥漠或粘漠(也称泥质或粘质荒漠)、盐漠(也称盐质荒漠);按生物气候带或生态系统划分,为草原化荒漠(干燥度4~8)、典型荒漠(干燥度8~16)、干旱荒漠(干燥度16~32)、极端干旱荒漠(干燥度≥32),也有的把此类归入干旱荒漠。荒漠还可以按气候、植被、土壤、地理位置和成因等划分成不同类型。
此外,把高海拔(高山雪线以上)和高纬度(极地)地区终年以冰雪覆盖地面的寒漠(也称冷漠、冻漠、冰漠)归属于荒漠的特殊类型。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这个定义是世界各国领导人在1992年地球问题首脑会议(全球环发大会)上所商定的。
干旱是荒漠化的一部分成因,但从根本上讲,这是一个人为的问题,就是人为地对土地利用压力太大;不合理的利用土地;人为的破坏植被;不合理的过度采用水资源。?
国际社会长期以来就认识到荒漠化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大会通过了项《防治荒漠化行动计划》。遣憾的是,尽管国际组织和各国曾经做过多种努力,但全球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问题仍在加剧。
因此,如何解决世界荒漠化防治问题就成为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关注的一项重要议题。大会赞成通过一种全新的综合方式解决荒漠化的扩展问题,强调在全社会开展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为了提高全世界各国公众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感,1994年12月,第49届联大还通过决议,决定从1995年起,每年6月17日为“世界防治漠化和旱日”。
荒漠化是指人类历史时期以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在中国北方荒漠化形成因素中过度放牧占30.1%,过度农垦占26.9%,过度樵采占32.7%,水资源利用不当占9.6%,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境保护占0.7%,在地区上以北方农牧交错及旱农地区荒漠化最为严重。
2、导致城市气候变异的因素是什么?
城市气候形成之后又因为人为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了变异,包括人造建筑因素、大气污染、人口因素、污染物因素等。
城市里很多的天然植被与土壤都被众多的砖石、钢骨水泥等建筑物所取代,这些影响了城市的气温、风向、风速、湿度、雨水的径流等气候条件。城市居民大量增多,其日常生活及生产活动会增添大量热源。比如某城市举办奥运会期间,因为人口在短时间内的大量聚集导致城市内局部地区温度升高。城市上空最大的特点就是污染物的浓度高,其中有一氧化碳、硫和氮的氧化物、多种碳氢化物、氧化剂和粉尘物质之类的污染物都会影响城市的气温、能见度和降雨量等。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是工业生产、交通工具、人类取暖等。一般污染物放射源的大小和该城市的通风情况会决定污染的浓度的大小。如果污染物多日聚集在市区上空不散就会出现逆温的天气现象,也就是温度会随高度增高而增大,这种天气现象容易使人得呼吸道疾病,甚至会导致人死亡。
3、在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哪些气候突变事件
进入全新世之后,人类文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世界各地先后进入新石器时代。其中8.0-4.0kaBP(距今4-8千年)是文明从酝酿到成熟的重要时期。这4千年中华大地,经过前仰韶文化(8-7kaBP)、仰韶文化(7-5kaBP)、龙山文化(5-4kaBP),到公元前2070年,即约4kaBP建立了夏朝,开始了古代史上艳称三代的夏、商、周三朝。这段时期的开始可能与8.2kaBP的冷事件有关,而结束则与4kaBP前后的气候突变有关。中华古明发展的第1个时间标志是8kaBP。中原地区裴李岗文化和黄河下游的后李文化开始于6100BC,甘青地区大地湾文化、北方的兴隆洼文化开始于6200BC,均发生在8kaBP前后。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是使用磨制石器及陶器的制作。但是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农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定居,这是文明发展的基础。大量的证据表明:中华古文明就是在8.2kaBP冷事件之后的大暖期中发展起来的。根据施雅风的研究,中国的大暖期约在8.0-3.5kaBP。那时年平均气温可能比现今高2℃以上。个别地区可能高的还要更高一些,中华大地气候湿润,有利于人类生存。 中华古文明发展的第2个时间标志是6kaBP前后。这是仰韶文化早期与中、晚期的交界。黄河下游北辛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交替、北方小珠山文化与红山文化交替、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与马家浜文化交替均发生在这个时期。有许多古气候资料表明这时有一段几百年的干旱期。例如南海沉积的盐度,盐度低表明大陆河流的径流量大,这反映大陆降水少。又如黄土高原d13C及有机碳总量也可以反映降水量。气候湿润有机碳总量高,d13C为更大的负值说明植被中树木对草原的比率高,这意味着降水量多、湿度大。从中国东北南部向西、经高原东部折向东、到华南的一个月牙带,在6kaBP前后有很多干旱的证据。 下一个古文明变化的标志时间是4kaBP,这时中原龙山文化为二里头文化取代。山东龙山文化与岳石文化交替。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交替。北方富河文化与夏家店文化交替。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分别为盘龙城文化和马桥文化取代,但是大多数后继的文化质量不如早期,考古点范围、分度密度也有所下降。很可能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持续性的干旱。 尧舜时期,处于考古学上的龙山时期,大体上在4.4-4.0kaBP。《史记·夏本纪》记载:“帝尧之时,洪水滔天”。4kaBP之前黄河有一次大的改道,由流经淮北苏北平原入黄海,改道纵贯河北平原入渤海。因此,很可能洪水滔天也同黄河的泛滥改道有关。历史学家徐旭生在《中国古代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用了很大篇幅研究洪水。指出这个洪水期发生于公元前第三千纪的后期。正当尧舜时期。大禹治水之后二千年间洪水记载很少,甚至黄河也是一千多年后周定王(公元前7世纪)时期才再次改道。有人认为这是治水的功劳,但是也有人认为这与4.2-4.0kaBP的气候突变,即由洪水转为干旱有关。
4、城市气候变异有什么表现?
城市气候的出现会导致一系列城市天气的变化现象,如气温增高、湿度降低、风速减小、降水增多、能见度低等各种现象。
城市建筑中出现的下垫面如沥青、水泥和砖石等导热率和热容量都比较大,这些都会加大城市对太阳辐射能的吸收;由于城市的排水系统很好,所以使耗于蒸发的热量大为减少,而耗于湍流交换的热量增加;城市生产和生活活动释放热量;城市上空由于尘粒、水汽和二氧化碳气体等的被覆作用使夜间长波辐射减少,下垫面冷却速度减慢等,都导致城市的气温提高。这样使城市气温高于周围地区,形成城市热岛。位于中、高纬度地区的大城市在冬天的城市热岛现象比较严重。
城市的空气相对湿度比周围地区低,主要是由于城市的气温逐渐高,而的地面的蒸发量减少。而城市的建筑物密集,使市区的风速也小于郊区。但是,“狭管效应”造成的“弄堂风”比自然风速大。又由于市区气压比郊区低,所以在没有其他天气系统影响的情况下,会有一种从郊区向市区辐合的特殊风系,也就是所谓的热岛环流。随着市区大气中大量尘粒的增加,使城市的年平均太阳辐射量和日照数都比比郊区减少,同时又使大气中的凝结核浓度增大,雾日增多,能见度降低。
由于城市热岛效应使市区的上升气流加强,城市上空的凝结核多使城市的降雨量也有所增加。另一种观念认为,城市大气中凝结核过多,只会云多雾多,却并不利于降水。但是根据欧洲和北美资料,许多大城市市区年降水量都会比郊区增多,尤其是位于下风向的城市。
5、在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哪些气候突变事件,各对全球环境造成哪些影响。
进入全新世之后,人类文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世界各地先后进入新石器时代。其中8.0-4.0kaBP(距今4-8千年)是文明从酝酿到成熟的重要时期。这4千年中华大地,经过前仰韶文化(8-7kaBP)、仰韶文化(7-5kaBP)、龙山文化(5-4kaBP),到公元前2070年,即约4kaBP建立了夏朝,开始了古代史上艳称三代的夏、商、周三朝。这段时期的开始可能与8.2kaBP的冷事件有关,而结束则与4kaBP前后的气候突变有关。中华古明发展的第1个时间标志是8kaBP。中原地区裴李岗文化和黄河下游的后李文化开始于6100BC,甘青地区大地湾文化、北方的兴隆洼文化开始于6200BC,均发生在8kaBP前后。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是使用磨制石器及陶器的制作。但是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农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定居,这是文明发展的基础。大量的证据表明:中华古文明就是在8.2kaBP冷事件之后的大暖期中发展起来的。根据施雅风的研究,中国的大暖期约在8.0-3.5kaBP。那时年平均气温可能比现今高2℃以上。个别地区可能高的还要更高一些,中华大地气候湿润,有利于人类生存。 中华古文明发展的第2个时间标志是6kaBP前后。这是仰韶文化早期与中、晚期的交界。黄河下游北辛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交替、北方小珠山文化与红山文化交替、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与马家浜文化交替均发生在这个时期。有许多古气候资料表明这时有一段几百年的干旱期。例如南海沉积的盐度,盐度低表明大陆河流的径流量大,这反映大陆降水少。又如黄土高原d13C及有机碳总量也可以反映降水量。气候湿润有机碳总量高,d13C为更大的负值说明植被中树木对草原的比率高,这意味着降水量多、湿度大。从中国东北南部向西、经高原东部折向东、到华南的一个月牙带,在6kaBP前后有很多干旱的证据。 下一个古文明变化的标志时间是4kaBP,这时中原龙山文化为二里头文化取代。山东龙山文化与岳石文化交替。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交替。北方富河文化与夏家店文化交替。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分别为盘龙城文化和马桥文化取代,但是大多数后继的文化质量不如早期,考古点范围、分度密度也有所下降。很可能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持续性的干旱。 尧舜时期,处于考古学上的龙山时期,大体上在4.4-4.0kaBP。《史记·夏本纪》记载:“帝尧之时,洪水滔天”。4kaBP之前黄河有一次大的改道,由流经淮北苏北平原入黄海,改道纵贯河北平原入渤海。因此,很可能洪水滔天也同黄河的泛滥改道有关。历史学家徐旭生在《中国古代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用了很大篇幅研究洪水。指出这个洪水期发生于公元前第三千纪的后期。正当尧舜时期。大禹治水之后二千年间洪水记载很少,甚至黄河也是一千多年后周定王(公元前7世纪)时期才再次改道。有人认为这是治水的功劳,但是也有人认为这与4.2-4.0kaBP的气候突变,即由洪水转为干旱有关。
6、气候为什么,在什么条件下会变异?高二地理,望简单易懂
气候变异主要是全球暖化,从而再引起其他气候变化和异常,即气候变异。
导致气候变异的原因主要有:
1、城市化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工厂、汽车、家庭火产灶日益增多,大量消耗能源,不但造成大气污染,还释放废热,直接增暖大气产生“热岛效应”,造成市区与郊区之间的温度差,形成市区上升气流。又因城市工厂、汽车等排放大量烟尘,使城市上空的凝结核增多,使城市雨量增加。
随着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使土壤板结,再加上大面积森林遭砍伐;水土流失严重,不仅使土地的吸水能力减弱,而且使大量泥沙淤积河流塘坝,使排水、畜水能力减弱,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
2、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大量的火山灰,遮天蔽日,阻挡阳光辐射,致使局部气温降低,改变正常的大气环流,导致气候变异。
3、温室效应
由于人类过多、过分地向大气排放污染物,如CO2,CO等,导致“温室效应”。而“温室效应”可导致全球变暖,影响大气环流,引发各地的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导致气候异常。
4、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所引起的水温升高,就会减少东西的海水温度差异,从而使向南北海水温度差异增大,影响大气,使大气纬向环流减弱;向环流发展,打乱了原来的天气格局,引起世界气候异常。
7、由于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引起的湿润系数在0.05一0.65范围地区内的土地退化过程称为荒漠化。而土地退化是指
(1)B(2)D
(3)干旱的亚湿润地区 半干旱地区 干旱地区
(4)温带草原 过度放牧 滥伐森林
8、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甚至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我国可能
小题1:B
小题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