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气候资源如何开发

气候资源如何开发

发布时间:2021-06-04 02:01:14

1、气候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有哪些?

气候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有重工企业污染空气,光化学污染等。
气候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可以为人类的物质财富生产过程提供原材料和能源。是指能为人类经济活动所利用的光能、热量、水分与风能等,是一种可利用的可再生资源,也是我国的十大自然回资源之一。答包括太阳辐射、热量、水分、空气,风能等。

2、如何因地制宜利用我国复杂的气候资源?

1)在山地:地形较陡的地区要发展林业,保持水土有发展经济,宜林则林;在坡缓的地区可以改造为梯田,发展种植业;
2)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要宜粮则粮;
3)在半干旱地区:降水少于400mm,降水较少,牧草鲜美,不利于发展农业,要发展牧业,防止土地沙化,但是要合理放牧,在河流的沿岸,也可以相应的发展一些种植业;
4)河流丰富,河道较宽,湖泊众多的地方,发展淡水渔业。
5)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不同地区特有的气候资源,比如新疆的风力发电,三峡的水电,不同的地域,有什么就用什么,但要想合理的开发,当然要进行可持续发展,不要过度的增加污染。现在一些新开发利用的代替能源正在逐渐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的可再生资源,有利于发展和环保。

3、什么是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是人人都受其恩惠、影响的一种自然资源。每一个人,不论自觉还是不自觉,都直接或间接地在适应它、利用它、改善它,同时破坏它。

4、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

5、怎样利用中国的气候资源开发旅游资源

我们有请国家旅游局局长来回答这个问题:
局长:这个嘛,恩^^^我们要高举三个代表伟大旗帜,立足中国国情,实事求是,放眼未来$^%$!!#$%@&^&*!(略去5000字)

6、什么是气候资源?如何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是指光能、热量、降水、风能及可开发利用的大气成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主要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为人类提供物质和能量。气候资源包括风能、太阳能、农业气候资源和空中云水资源等。

7、怎样合理利用气候资源?

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正确地发掘气候资源,是当前气候学研究的重大课题。那么,如何才能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呢?

(1)首先是利用,其次才是改善:气候资源的利用,首先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齐民要术》说:“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劳而无获。”气候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作某种程度的改善的。但改善气候要耗费人力物力,需要衡量经济上的得失。此外,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如何,切不可为了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而造成长远的、整体的、不可挽回的损失。尽管如此,人类还是应该想方设法,不断对气候条件进行某些改善,不如此社会就不能进步。

(2)努力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气候资源:中国人多耕地少,气候资源超负荷利用,是很常见的现象。例如,在不具备条件、不采取措施的情况下,把热带多年生木本作物北移到亚热带地区,把亚热带多年生木本作物北移到温带地区,遇到特大寒害,几年甚至十几年努力培育的林果,往往毁于一旦;在两年三熟区强行推广一年两熟制,在一年两熟区强行推广一年三熟制,不是热量不够,就是水分不足,往往使作物的旱灾、霜冻与冷害增多、加重,以致得不偿失。但是,前面已经说过,气候是可以改善的,气候资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不应坐享天赐,而应运用新技术、新工具和新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气候资源,不断扩大和发掘气候资源。例如,选择避风向阳的小气候环境,采取某些防寒措施,作物北移上山是可能的;培育出早熟、高产、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采取育苗移栽等措施,以及间作、套种和混种等种植方式,提高复种指数也是可能的。

(3)减灾即是增利:气候灾害消耗和浪费气候资源,使气候资源的价值大为降低,甚至全部丧失。因此,利用气候资源而忽视气候灾害,这种资源是不可靠的,所谓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应该包括尽可能有效地减少和减轻气候灾害在内。

对气候灾害,抗不如防,防不如避。以作物防霜为例,霜冻来临之后,扶苗剪枝、松土施肥等善后措施,虽然也可以减少一些损失,但不如在霜冻来临之前熏烟、覆盖、灌水,或者预先设置风障,营造防护林,比较经济有效。然而,如能根据农业气候区划,把作物栽种在霜冻不易出现的地区和季节,就最为经济和有效。

(4)扬长避短,发挥气候资源的优势:气候资源有地区差异和时间变化。因此,在气候资源的利用上,如能扬长避短,也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干旱区,阳光充足、空气干燥、夏季温度高,昼夜温差大是其所长,而水分不足是其所短,如栽种耐旱的、蒸腾效率高的作物,诸如小麦、谷子、棉花、瓜、果等,就不但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在高原区,阳光充足而温度太低;华北地区的冬季也是阳光充足温度低,使光照资源不能利用,这些地区如发展温室栽培,就能把光照资源利用起来。在华中、华南的一年两熟或三熟区,前后作物换茬的时候,往往是一年中光、热、水等气候资源最丰富的时候,而此时前茬作物已成熟,后茬作物又在苗期,光、热、水资源需要不多,大量的气候资源都浪费了。如果改种多年生木本作物,采取育苗移栽、改变种植制度和方式等措施,尽可能多地利用气候资源,农业产量必将有大幅度提高。

(5)要善于利用气候资源的地区差和季节差:人们都喜欢冬天到华南、夏天到东北去开会、疗养和旅游。在农业生产中,也可以利用南方和北方、平原和山区气候资源的不同,以及南方比北方季节早,平原比山区季节早的气候分布规律,为某些大城市提供特有的、新鲜的农产品。例如,北京近年新鲜瓜果和蔬菜终年不断,就是较好地利用了近郊平原和远郊山区,以及南、北方的气候差,让这些地方调剂北京的淡季,补充北京不能产的农产品。

8、气候资源及其利用前景是怎么样的?

气候资源是有利于人类经济活动的气候条件,它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它是一种取之不尽,又是不可替代的。气候资源与其他资源不同,不能进入市场交易。在各种自然资源中,气候资源最容易发生变化,且变化最为剧烈。如果利用恰当,气候资源可取之不尽,但在时空分布上具有不均匀性和不可取代性。所以对一地的气候资源要从实际出发,正确评价,才能合理地开发利用。

气候资源的类型(1)光能资源光能资源主要指来自太阳的辐射能。一个地区的光能资源的多少首先决定于其所处的地理纬度。一年中光能资源的多少及可利用程度通常用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总量来表示。我国的光能资源十分丰富。

不可替代的气候资源据估计,我国陆地表面每年可以接收的太阳辐射总量为5×1019千焦耳。但由于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和地形天气状况的影响,我国的光能资源分布差异较大。青藏高原的光能资源最丰富,其次是我国的西北地区,而四川盆地光能资源最少。光能资源的经济价值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①太阳能的直接利用,如太阳能发电、供暖等;②太阳能中的光合有效辐射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转换为有机物,如森林、草场、粮食作物等,从而为人们所利用。光合有效辐射一般约占太阳总辐射能量的50%。

(2)热量资源热量资源是指某一地区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所能提供的热量多少,它是太阳辐射和地表、大气中各种物理过程的综合结果。热量状况的最直观描述就是温度。一个地区热量状况的好坏直接决定其作物种植类型、生长状况和产量。为了描述热量资源,一般采用积温,即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日平均温度的累积值。

根据不同作物生长对热量需求的不同,人们还定义了有效积温、活动积温等。我国由于地形差异较大和季风气候的影响,热量资源的地理分布和时间变化性均较大,其一般规律是由北向南而逐渐增加。我国热量资源丰富多样,从南向北包括了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多种气候类型。热量条件最好的是南岭以南地区,一年四季作物均可生长,水稻可一年三熟。热量条件最差的是青藏高原和东北地区,一年可种一季作物。

(3)水分资源水分资源,也是气候资源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气候,水分资源的分布也是有着明显的不同。

以我国为例,我国的季风气候十分明显,因而夏季也是雨量最多的时候。全国因地形、纬度差异及距海洋的距离不同,降水的分布差异较大,年际变化也大,旱涝发生频率高。因此,我国的水分资源虽然较丰富,但其变异性较大,不易于把握。总体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季节与高温生长期一致即水热同步,有利于农业生产。但另一方面因季风气候影响,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均匀,而使得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很难得到所需的水分。全国的降水分布呈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

风能资源的利用(4)风能资源风能就是大气运动产生的能量,是由太阳辐射能转换而来。根据计算,到达地球的太阳能转化成的风能功率约为7瓦/平方米。风能的利用早已被人类所认识,用风能驱动帆船、排水等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1910年,丹麦最先开始用风力发电,随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都开展了大型风力发电机的研究工作。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利用风能的国家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在东南沿海地区安装了风力发电机,目前也在从事大型风力发电机的研究工作。我国属于季风气候,风能利用的多风区面积居世界第三。东南沿海是我国最佳风能资源利用区,其次是渤海沿岸及内蒙、甘肃北部及新疆阿拉山口地区。此外,风能的分布对于城市、工业布局和设计也有重要意义。

(5)大气成分资源大气成分资源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分布及季节变化除对气候有影响外,对作物的光合作用至为重要,二氧化碳是陆生植物光合作用的碳源。

当周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同时,会影响到群体作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从而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速率,因此二氧化碳的浓度直接影响到作物的光合速率、生长和产量。有效地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对于农业生态和作物生长有重要的意义。

气候资源的主要特点

气候资源是一种很特殊的资源。它和其他资源不同,气候资源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点:

(1)气候是光照、温度、湿度、降水、风等要素有机组成的。其资源的多少,不但取决于各要素值的大小及其相互配合情况,而且还取决于不同的服务对象以及和其他自然条件的配合情况。不像黄金、煤炭等矿产资源那样多多益善。例如,对农作物而言,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是资源,过高可能成热害,过低可能成冷害或冻害;降水在一定范围内是资源,过多可能成涝灾,过少可能成旱灾。干旱区光、热资源虽很丰富,但水资源短缺,限制了光、热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其价值大为降低。又例如,阴雨天气对某些农作物的生长也许是有益的,但对旅游、晒盐业则可能带来不但不利,甚至是有害的;积雪覆盖保护某些作物的安全越冬是有益的,而使牛羊吃草困难,又可能有害了。

(2)气候有时间变化。这种变化,有的具有周期性;有的周期性不明显,变化规律难于捉摸。例如气温的昼夜变化、季节变化,大都是日日如此,年年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的。但某一天或某一季的天气,却不是年年如此的。至于某段时间的或多年的气候变化,虽有一定的范围,但变化比较复杂,难于准确预测。因此,气候资源的利用,必须因时制宜。我国最古老的农书《汜胜之书》一开头就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孟子》也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这都说明,栽种作物要掌握时机,如果错过时机,资源稍纵即逝,就白白地浪费了。

(3)气候有地区差异。①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气候,和其他地方的气候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气候资源的利用,还必须因地制宜。《汜胜之书》说:“种禾无期,因地为时”,意思是种谷子没有固定的日期,随地方不同而定时间;②世界上有些地方,尽管彼此相距很远,气候虽不完全相同,但却相似。因此,作物可以引种,牲畜可以引养,利用气候资源的经验,可以相互交流。

(4)气候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不像黄金、煤炭等矿产资源,开采一点就少一点,终将有开采完的时候。而气候资源归根到底来自太阳辐射,如果利用合理,保护得当,它将与太阳同寿,可以反复、永久地利用。

(5)气候是人力可以影响的。这种影响,有有意识与无意识之分。由于气候条件与其他自然条件密切相关,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变了气候条件。例如,种草种树、蓄水灌溉等可以使气候变好;而毁林毁草、排干湖沼等则可以使气候变坏。都市化和工业化污染大气,使降水酸度增大,气温升高,可能导致气候产生长远的、大规模的、对人类生存有巨大影响的变化。人类有意识改善气候,目前多限于在小范围内进行。例如营造防护林,设置风障;建造排灌设施、玻璃温室、塑料棚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改造的方面也将日益增多,甚至能把某些不利的气候条件改造成为有利的气候条件,把某些气候灾害改造成为气候资源。

世界气候资源情况

在热带雨林地区(如刚果盆地、亚马孙平原、马来群岛等)终年高温多雨,水热资源充沛,许多热带经济作物如咖啡、橡胶、可可等分布在这里。

在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大陆内部为热带荒漠气候,以撒哈拉、西南亚和澳大利亚中西部分布最广,气候炎热干燥,降水稀少,干旱威胁着这里的一切活动。

温带位于中纬度地带,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范围内,这里的温度和降水适中,四季分明,对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也最适宜人类生活,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而寒带位于高纬度地带,气候寒冷,限制了人类的活动。

热带雨林地区水热资源充足

中国的气候资源也相当丰富。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和亚热带。由于领土辽阔、地形复杂、各地距海远近差异很大,形成了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如黑龙江省北部全年无夏,海南岛长夏无冬,淮河流域四季分明,云贵高原南部四季如春,青藏高原西部终年积雪,西北以及内陆地区夏热冬冷,日温差大。

气候资源的利用

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正确地发掘气候资源,是当前气候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1)首先是利用,其次才是改善。

气候资源的利用,首先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齐民要术》说:“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劳而无获。”气候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作某种程度的改善的。但改善气候要耗费人力物力,需要衡量经济上的得失。此外,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如何,切不可为了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而造成长远的、整体的、不可挽回的损失。尽管如此,人类还是应该想方设法,不断对气候条件进行某些改善,不如此社会就没有进步。

(2)努力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利用。

我国人多耕地少,气候资源超负荷利用,是很常见的现象。例如,在不具备条件、不采取措施的情况下,把热带多年生木本作物北移到亚热带地区,把亚热带多年生木本作物北移到温带地区,遇到特大寒害,几年甚至十几年努力培育的林果,往往毁于一旦。又例如在两年三熟区强行推广一年两熟制,在一年两熟区强行推广一年三熟制,不是热量不够,就是水分不足,往往使作物的旱灾、霜冻与冷害增多、加重,以致得不偿失。但是,前面已经说过,气候是可以改善的,气候资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不应坐享天赐,而应运用新技术、新工具和新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气候资源,不断扩大和发掘气候资源。例如,选择避风的小气候环境,采取某些防寒措施,作物北移上山是可能的;培育出早熟、高产、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采取育苗移栽等措施,以及间作、套种和混种等种植方式,提高复种指数也是可能的。

(3)减灾即是增利。

气候灾害消耗和浪费气候资源,使气候资源的价值大为降低,甚至全部丧失。因此,利用气候资源而忽视气候灾害,这种资源是不可靠的。所谓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应该包括尽可能有效地减少和减轻气候灾害在内。

对气候灾害,抗不如防,防不如避。以作物防霜为例,霜冻来临之后,扶苗剪枝、松土施肥等善后措施,虽然也可以减少一些损失,但不如在霜冻来临之前重烟、覆盖、灌水,或者预先设置风障,营造防护林,比较经济有效。然而,如能根据农业气候区划,把作物栽种在霜冻不易出现的地区和季节,就最为经济和有效。

(4)扬长避短,发挥气候资源的优势。

气候资源有地区差异和时间变化。因此,在气候资源的利用上,如能扬长避短,也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干旱区,阳光充足、空气干燥、夏季温度高,昼夜温差大是其所长,而水分不足是其所短,如栽种耐旱的、蒸腾效率高的作物,诸如小麦、谷子、棉花、瓜、果等,就不但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在高原区,阳光充足而温度太低;华北地区的冬季也是阳光充足温度低,使光照资源不能利用。这些地区如发展温室栽培,就能把光照资源利用起来。又例如,在华中、华南的一年两熟或三熟区,前后作物换茬的时候,往往是一年中光、热、水等气候资源最丰富的时候。而此时前茬作物已成熟,后茬作物又在苗期,光、热、水资源需要不多,大量的气候资源都浪费了。如果改种多年生木本作物,采取育苗移栽、改变种植制度和方式等措施,尽可能多地利用气候资源,农业产量必将有大幅度提高。

(5)要善于利用气候资源的地区差和季节差。

人们都喜欢冬天到华南、夏天到东北去开会、疗养和旅游。在农业生产中,也可以利用南方和北方、平原和山区气候资源的不同以及南方比北方季节早,平原比山区季节早的气候分布规律,为某些大城市提供特有的、新鲜的农产品。例如北京近年新鲜瓜果和蔬菜终年不断,就是较好地利用了近郊平原和远郊山区以及南、北方的气候差,让这些地方调剂北京的淡季,补充北京不能产的农产品。

与气候资源如何开发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