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中国要气候变化

中国要气候变化

发布时间:2021-06-04 19:32:19

1、中国政府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了哪些措施多多益善

采取了以下七项措施:

——组建了国家气候变化协调机构。1990年,中国政府设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1998年改名为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指导参加有关国际谈判,制定和协调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
——积极参加了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1990年起,中国政府派出代表团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1992年签署公约,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这一公约。1998年,中国政府签署了《京都议定书》,2002年核准了这一议定书;
——采取一系列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认真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承担的具体义务。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根据公约的有关规定,正在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预计将于年内正式公布;
——开展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中国有关部门先后组织开展了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重大科学研究项目,包括基础性研究和政策研究,与国际社会开展了合作研究;
——为实施《京都议定书》做好准备。中国政府成立了清洁发展机制审核理事会,并发布了《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暂行管理办法》,规定了项目申报和许可程序。目前已经正式批准了两个项目,还有很多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准备;

——开展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

2、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上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近年来,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仅在本国环境治理、节能减排、发展绿色低碳技术等方面取得骄人成绩,在主动承担国际责任,积极参与国际对话,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气候谈判、促进新气候协议的达成等方面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从2014年底中美两国签署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到今年中国向联合国提交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并先后与印度、巴西、欧盟、美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就气候变化发表联合声明,中国通过一系列郑重承诺,接连向世界传递出强有力的政治信号,表明其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获得广泛赞誉。

《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菲格雷斯日前在一次记者会上回答“哪个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可称榜样”的问题时指出,中国采取了“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具有榜样意义。

她说,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文件中确定,在2030年前后使其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并把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列入“十三五”发展规划中。这些都表明,中国在对待气候变化问题上“非常非常认真”。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各类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因此,法国作为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主办国,期待中国为大会的成功提供支持。

法国总统奥朗德表示,中国将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中扮演“重要角色”。法国总统环境问题特别顾问尼古拉·于洛此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高度肯定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毋庸置疑的示范作用”。他说:“中国有能力在提出目标后将其实现,甚至以更快速度实现目标。”

中国支持定期盘点包括减排在内的相关长期目标的实施进展,也表明其有能力与自信进行气候变化治理。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既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应尽的义务,也符合中国当前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国。2014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比2005年下降29.9%和33.8%。

在气候治理问题上,中国在加速本国发展的同时始终不忘向广大经济、资源、技术水平较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在今年9月发表的《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中国宣布出资200亿元人民币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不少国家和国际机构,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士对此非常赞赏,认为中国这一举措对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展现了其勇于承担国际责任、履行国际义务的大国风范,给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做出了榜样。

气候变化是一项全球性威胁,关系到世界各国的切实利益。中国支持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达成一份全面、均衡、有力度的协议,主张协议应以《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为基础。日前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5年度报告》说,中方愿意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与各方一道积极建设性推动谈判进程,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气候制度。

正如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能源中心主任玛丽-克莱尔·奥恩所说,近年来,中国的确将治理环境放到了同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同等重要的位置。如今的中国已做好充分准备,积极投身有关气候问题的国际谈判,并为推动谈判的成功贡献力量。

3、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有何看点?

据报道,中国气象局今天(3日)发布2018年《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

2017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比1981~2010年平均值(14.3℃)高出0.46℃,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巢清尘透露,2017年,全球大部分海域海表温度较常年值偏高,全球海洋热含量为有现代海洋观测以来的最高值。

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1901~2017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的最暖时期。

另外,1961~2017年,中国平均风速总体呈减小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0.13米/秒。巢清尘指出,风速减小将不利于雾霾等污染物的扩散。但从过去近60年来看,北方平均沙尘日数明显呈减少趋势

4、中国气候变化有哪些主要表现?

中国近年来的气候变化主要表现在地表平均气温显著增加、降水量变化年代际波动较大、日照时数和近地表平均风速均显著减少、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空间异质性较大等,具体表现如下:

(1)温度变化:近50年来中国年地表平均气温显著增加,自1960年来升温幅度达1.2℃,最暖年份则出现在近20年中,不同地区增温幅度不同,总体趋势是北方升温要大于南方,而冬季增温(平均0.04℃/年)要显著高于夏季增温(平均0.01℃/年)。

(2)降水量变化:近50年中国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年代际波动较大,降水量趋势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1960—2006年,各区域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西北、长江中下游的大部地区以及西南的西部和华南的东部年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平均增速最大值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其他区域年降水量呈减少的趋势,华北年均降水量减少最多。

(3)日照时数变化:近50年中国的日照时数、近地面平均风速等均呈显著减小趋势。其中,日照时数全国普遍减少,以华北地区最明显,每10年减少119小时;而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的减少趋势每10年降低58~73小时,西北地区每10年减少24小时。不过,风速减少最明显是西北地区。

(4)极端气候事件变化:近50年来,中国遭遇的极端高温热害、亚热带极端低温冻害、洪涝灾害和极端干旱等农业气象灾害频率都表现为大幅度提高的趋势,极端性天气气候灾害频发使农业生产年际间波动增大。就区域变化而言,中国除华中地区外其他地区夏季的高温热害发生频率显著增加,而冬季寒冷天数则显著减少,强降雨事件引起的洪涝灾害则表现出较大的空间异质性,这些极端事件在西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增多,在东北和长江流域西北部地区则相对较少。

(张旭辉)

5、中国近年气候变化?

水资源和荒漠化●气候变化使得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增加,尤其是华北、西部地区。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增长,这种情况正变得越来越严重。●近年来,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量明显减少,其中,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区最为显着,水资源总量减少12%,其中海河区地表水资源量减少41%、水资源总量减少25%。虽然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河川径流量和水资源总量近年来有所增加,但由于降雨规律的反常变化,加之高温,近年也出现了区域性缺水的现象。●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气候变暖变干,华北部分地区的土地荒漠化趋势加重。西北地区农牧交错带边缘和绿洲边缘区的沙漠化土地面积也可能增加。●与此同时,中国西部82%的冰川正在退缩。长江、黄河等主要江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冰川,随着冰川融水资源逐渐耗尽,我国的水资源供给会受到长期威胁,尤其是主要靠冰川融水供给江河径流的西部地区。农业和粮食安全●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这会导致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高温、干旱、虫害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农业减产。如果不采取适应措施,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可能会下降5~10%;小麦、水稻、玉米三大农业作物均以下降为主,到21世纪后半期,产量最多可下降37%。同时气候变化会对农作物品质产生影响,如大豆、冬小麦和玉米等。●气温升高会导致农业病、虫、草害的发生区域扩大,危害时间延长,作物受害程度加重,从而增加农业和除草剂的施用量。此外,气候变化会加剧农业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总之,气候变化将严重影响我国长期的粮食安全。海平面上升●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沿海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为2.5毫米,50年上升了12.5厘米。上海的每年上升幅度更高达3.2毫米,50年上升16厘米,远高于全国平均值。预计到2100年,华南海平面的上升范围可达60~74厘米。●海平面上升不仅会加大沿海低地的淹没面积,加重河口地带盐水入侵,加剧海岸侵蚀,还会对滨海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进而对沿海渔业带来不利影响。面临洪灾、海水入侵、土地侵蚀流失、强热带风暴的威胁,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黄河三角洲的城市群是最脆弱的地区。●多年来我国沿海强热带风暴造成的经济损失占相应年份全国GDP的比例平均为0.25%,2006年是近10年来台风和强热带风暴伤亡最严重的年份,直接经济损失达699亿元,占全国GDP的0.34%。公共健康●由于热浪频率和强度增加,心血管病、中暑等疾病发生的程度和范围也会随之加大。疟疾、登革热等热带流行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的机会与范围也会增大。此外,随着洪涝灾害加剧,灾后的感染性腹泻,如霍乱、痢疾等病例也会增加。另外气温升高也使疫区扩大,受威胁人口也会相应增加。例如,有研究预测在未来二氧化碳浓度加倍的条件下,中国鼠疫疫源地的面积将增大40%左右。

6、中国未来气候变化有什么发展趋势?

由于模型不可能把影响大气运动过程的因素都考虑在内,因而存在着不确定性。也就是说,现在我们能够知道的,只是一个大致的趋势。综合已有研究成果,预计21世纪中期或中后期,我国农业主产区气温平均可能上升1.5℃,总体变化趋势评估如下:

广大农业主产区平均气温将不均匀地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东北、西北、华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热量条件可望普遍得到改善,但地区间、季节间的增温强度和时间分布有较大差异。冬季的增温幅度一般要高于夏季;低纬度地区的增温幅度一般要小于高纬度地区;沿海地区的增温幅度一般要小于内陆地区。

广大农业主产区的降水状况和土壤水分将发生不均匀的变化。除北部农业区外,处于中纬度地区的农业,可能面临降水不均匀减少的趋势。但是,在夏季除西北地区外,其他一些地区降水将呈不均匀性增加趋势。夏季降水增加对江淮平原、松辽平原农业有较好的影响。黄淮平原和西北地区,降水量和土壤水分未来减少或有少量增加,以及夏季蒸发量有可能增大的变化趋势,都将导致这些地区农业生产的水分亏缺,特别是冬季降水的减少,使春旱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将更加突出。

与中国要气候变化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