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秋天气候变化的句子
“校园多美好呀!处处有芳草。待到明朝果实累累,风光更妖娆!”
是谁在朗诵歌谣?是校园的秋风。走进敞开的校门,沿着金黄色的楼墙,我来到通往操场的小径。小径的两旁栽满了盛开的鲜花,有热情十足的杜鹃花,又温柔寡断的菊花……
这一朵,那一朵;这一丛,那一簇,远远望去,如同一条五彩斑斓的地毯。
踏着铺满黄色石砖的小径,我不知不觉地来到操场。一阵温柔的微风把我的秀发轻轻吹起,风过去了,我的头发又轻飘飘地落在我的肩膀上。
跑道边上的一颗颗大树换上了金黄色的新装,她们在跳舞,也在唱歌,像是在炫耀自己的魅力。教学楼下的芒果树,长得又高又壮,土灰色的树枝上飘落下许多叶子,枝头上的芒果金灿灿的,十分饱满,让人流口水。
足球场上的小草有点儿黄又有点儿绿,顽皮的微风把它们的细腰压弯了,也没有反抗,等风过了,它们又重新站了起来,它们是多么坚强呀!
老师和孩子们在绿草上玩耍,跳绳儿,踢足球,十分开心……
小径边上的鲜花,操场上的大树,长满果实的芒果树和玩耍中的老师孩子们,绘成一幅校园秋景画。
“校园多美好呀!处处有芳草。待到明朝果实累累,风光更妖娆!”秋风又在朗诵歌谣……
2、有关大力植树造林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生态文明的作文600字以上 急!!!!!!!!!!!
你也要写啊 我也是 要800个字啊 5555555555555555555555
3、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人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对气候变化的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对气候变暖问题的认识是人们在长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并由实践检验而不断发展的。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气候问题的不断变化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气候变暖问题的认识必然会不断扩展、深化,向前推移。
③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若干次的反复,才能完成。人类对气候变暖问题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
(2)消费者:
①转变消费观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在节能减排上要增强节能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加节能减排活动,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②保护环境,绿色消费,转变消费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提高生活质量。
企业:
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生产“能耗低,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的产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②制定正确的生产经营战略,利用发展低碳经济的契机,循环利用资源,创立企业的自主品牌,利用政府培育产业机遇,优化产业结构、开发适销对路的环保产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③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目标。
政府:
①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促进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实现节能减排。
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环保型产业和节能型产业,大力推广节能先进技术。
③广泛开展国际节能合作,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节能技术和管理经验。
(3)①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维护国家利益。
②各国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国际社会需要协调国家间的利益,处理好国家间的矛盾,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面对全球气候问题,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作出了巨大努力,承担了相应的责任,实现了国家利益和国际责任的统一。
4、“全球气候变暖”,怎么扩展该句子?
全球的气候由于温室气体过度的排放正在慢慢地变暖。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候的变化越版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由于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难道不能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吗?
全球气候变暖构成的首要报酬缘由是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年夜量排放,工场、汽车的废热权年夜量排放招致的。
全球气候变暖,难道人类不应该负有 很大的责任吗?
5、翻译一句有关气候变化的句子。
,即使在发展中国家拥有类似的目标都是令人怀疑的,更不用说美国参议院会同意新的气候变化条约,一个国际化减排目标
6、Global warming is a big _______ for all and it’s important to raise awareness about climate cha..
B
7、重视全球气候变化因素
工党政府执政后,澳大利亚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政策逆转,刚上任仅两天,陆克文总理就签署了 “京都议定书”。12 月 3 日在成立新政府时,又组建了新的气候变化部 ( Department of Climate Change) ,专门处理、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反映了新政府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突出重视。
事实上,尽管上届霍华德政府没有批准京都议定书,但澳大利亚举国上下,从联邦政府到州政府,从资源部门到产业部门,一直都在十分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一直都在进行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和后果分析,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澳大利亚的长远发展、关系到澳大利亚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澳大利亚的未来。
澳大利亚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有以下因素在起作用: ①澳大利亚大陆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大陆; ②澳大利亚是世界最大煤炭出口国; ③农业在澳大利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农业又明显受气候影响; ④澳大利亚的水土流失问题仍较为严重; ⑤澳大利亚的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所有这些都受全球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
未来一段时间,澳大利亚国土资源管理决策将更多或综合考虑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基于以下这些因素: ①全球性气候变化已为世界所公认; ②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澳大利亚要想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并扮演起一个负责任国家的形象,就必须要有所作为; ③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着澳大利亚的工农业生产,影响着澳大利亚经济; ④气候变化影响着澳大利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⑤气候变化也影响着澳大利亚民众的基本生活,因此,代表澳大利亚全国、协调着各州与领地利益的联邦政府,必须要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更多的重视和考虑,必须要未雨绸缪。
从各州的管理动向与发展趋势来看,为应对气候变化,各州和领地政府均积极采取了行动和应对战略。
昆士兰州政府为应对气候变化,于 2007 年 3 月成立了昆士兰气候变化优势中心 ( QCCCE) ( Queensland Climate Change Centre of Excellence,该机构隶属于昆士兰州自然资源与水部) ,旨在加强州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领导作用,为昆士兰州政府研究、解决正不断浮现的气候变化优先性政策和科学问题提出建议。这些政策和科学方面的问题包括对未来基础设施、城市和区域规划、人类健康、危机应对与服务、旅游、地方政府、矿山和能源、自然资源利用和农业生产等诸方面的规划和决策等。
该机构有雇员 52 名,包括 36 名科学家、9 名政策人员和 7 名管理者与后勤人员。2006 ~2007 财年拨款预算为 450 万澳元,2007 ~2008 财年增加到 760 万澳元。昆士兰气候变化优势中心目前的工作焦点集中在 5 个领域:①顺应和减缓系统; ②气候变化研究; ③影响和气候变化应用; ④信息和知识系统; ⑤特别项目。其中,顺应和减缓系统涉及有关气候变化的多学科的科学与政策活动,包括系统分析、各行业对气候变化的风险管理和脆弱性评估等; 气候变化研究则涉及在缩小的区域和流域规模上,使用通用环流模型,促进和改善对气候科学的了解; 影响和气候变化应用涉及制定气候风险评估方法并提供工具,使企业和社区能够评估气候风险、包括水规划、农业和农村生产、人类居住、自然环境、危机服务和人类健康等。2006 ~ 2007财年 QCCCE 政策与科学小组的工作涉及: ①开始为昆士兰州区域和行业制定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估; ②开始制定 “气候精明适应性”行动计划的项目计划; ③开始制定州气候变化规划政策以及评估、制定碳抵消政策———昆士兰州气候变化战略 2007; ④帮助制定昆士兰州远北区域计划,确保该计划考虑气候变化问题,包括鉴别区域未来可能面临的主要气候变化风险等。
昆士兰州政府还于 2007 年 6 月出台了 “气候精明适应 2007 ~ 2012”,一个管理气候变化影响的 5 年行动计划,具体阐述了昆士兰州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该计划明确,在对: ①水规划和服务; ②农业; ③人类居住; ④自然环境和景观; ⑤危机服务和人类健康; ⑥旅游、生意和产业;⑦金融和保险等产业和领域作出决策时,政府和产业应考虑到潜在的气候变化影响。
昆士兰州各政府部门同样在开展行动。如在 2007 年出台的昆士兰州自然资源与水部 “2007 ~2012 年战略计划”中,就明确提出 “将开展气候变化对植被、放牧和庄稼土地可能影响的评估、监测和模型化研究,以确保在未来资源政策、规划和资源分配决策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等等。
为应对气候变化,2007 年 5 月,西澳大利亚州政府则正式公布了 “总理气候变化行动声明” ( Premier's Climate Change Action Statement) ,该声明阐述了西澳大利亚州政府的行动计划,核心点是,到 2050 年,西澳大利亚州将在 2000 年基础上减少 60% 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新南威尔士州政府,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及其他相关问题,于 2007 年 4月 27 日成立了专门的环境与气候变化部 (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andClimate Change) 。该部的首要职能就是: 处理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问题,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战略。
北方领地政府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于 2006 年出台了 “北方领地温室行动战略 2006”,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北方领地政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战略、立场和行动。该行动战略明确表明,北方领地政府支持联邦政府批准京都议定书 ( 当时联邦政府还未批准) ,该行动战略同时明确,无论联邦政府是否批准京都议定书,北方领地温室行动战略都将帮助澳大利亚满足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即从2008 年到2012 年,达到1990 年排放量的108% 。该战略确立的目标是: ①在处理与气候变关相关的问题时,为领地民众管理风险并最大化机遇; ②制定和实施可行的与成本有效的方法,限制不断升高的、起源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而引发的全球变暖影响; ③以整体的方式,应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问题,综合考虑环境、社会和经济因素。该战略确立的原则是: ①提升意识; ②尽早行动; ③着重可持续发展; ④综合与一体化方法; ⑤共同承担责任; ⑥灵活性。
以上事例充分表明,一方面,为应对气候变化,澳大利亚联邦和各州/领地政府已在全面和加速行动,未雨绸缪。另一方面,也表明,澳大利亚未来的矿产与土地管理会更多地或综合地考虑气候变化因素。
8、全球变暖,二氧化碳。气候变化无常。
应先弄明白自己写作的意图,若本篇论文是想唤起人们的忧患意识和节约,保护意识......可这样写
一.开头:【倡导低碳生活】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或)【低碳生活,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经年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
二 .中间
1. 摆出论据 (如:二氧化碳的增多,导致气候变化无常。“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全球变暖有利弊,自然环境和经济。冰川融化热膨胀,显著后果海面升。岸线后退地底淹,沿海平原多危险。农业变化较复杂,干旱趋重积温加。高纬升温单产增,低纬变干单产减。蒸发加剧径流减,水源供需矛盾显。”围绕这几句话来作为你论据的材料,进行扩充。
【材料】:1.更多森林大火
全球变暖除了让冰川融化,飓风肆虐外,还加剧了森林大火。过去几十年中,在美国的西部各州,有更多森林大火发生,影响的区域更广。科学家发现,气温升高、冰雪提早融化都跟野火肆虐有关系。由于冰雪提早融化,森林地带变得更乾燥,而且乾燥时间变长,增加了起火的可能性。
2.古迹彻底毁掉
全球变暖很可能会令文明古迹彻底毁掉。海平面上升以及更恶劣的天气都有可能破坏这些无可替代的历史古迹。目前,全球变暖导致的洪涝灾害已经破坏了有600年历史的素可泰古城,这里曾经是泰国古代王朝的首都。
3.「回弹」的群山
普通登山者可能留意不到,由于山顶的冰雪融化,阿尔卑斯山和其他山脉的高度在过去一个世纪中都经历了缓慢的回弹过程。几千年来,这些冰山长期压著地表,导致地表受到压制。随著冰川融化,压在地面上的重量得以减轻,地表慢慢回弹。由于近年来全球变暖加速了冰川的融化,这些山脉回弹的速度加快。
4.运行更快的卫星
二氧化碳的增加改变著大气电离层的密度,这对在该层运行的卫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不断上升,低空的二氧化碳分子相撞时释放热量,导致空气变暖,而在高空二氧化碳分子稀薄,相互撞击的机会不够频繁,所以热量就向四周辐射,让周围的空气变得凉爽(电离层气体的温度比低空要高)。随著更多二氧化碳到达高空,更多冷却过程发生,空气流动性变差,所以大气变得更加稀薄,对卫星的拉力更小,导致卫星运行速度加快。
5.改变动物基因图谱
由于植物今年提早开花,那些按照以前的时间迁徙的动物或许会错过所有的食物。而那些能够调整自己的内部生物钟早早适应变化的动物更有机会生育有更强生存能力的子女,从而传递它们的基因信息,因此最终改变整个种类的基因图谱。
6.冻土解冻令地表不平
全球变暖使得永久冻土层解冻,导致地表收缩,变得凹凸不平,从而产生一些地坑,对铁路、高速公路和房屋等建筑造成损害。而对于高山来说,冻土层的融化甚至可能导致泥石流。
7.湖泊消失
过去几十年中,北极周边地区有125个湖泊消失。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这些湖泊之所以消失可能是由于湖底永久冻结带解冻。由于这些永久冻结带解冻,湖水已经渗透到了土壤里。
8.极地植物现生机
北极冰层的融化为北极的生物带来了光明前景。研究发现,现在的北极土壤中叶绿素的浓度比古代土壤要高,显示了近几十年来北极地区的生物繁荣。
9.动物向更高地势迁徙
从19世纪初开始,花栗鼠、老鼠等动物就开始向高处迁徙。研究发现,这些动物之所以向更高的地方迁徙,可能是因为全球变暖导致它们的栖息地环境发生变化。栖息地环境的改变还威胁著北极熊等极地动物,因为它们栖息的冰层在慢慢融化。
10.过敏症加剧
研究显示,空气中更高浓度的二氧化碳量以及更高的气温也是导致过敏的因素之一。全球变暖令植物比以前早开花,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让植物制造出更多的花粉,令空气中的花粉浓度增加。过敏源早来,过敏季节又迟迟不走。过敏症就只能越来越严重了。
地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另外一些后果如加剧过敏症、令森林大火肆虐以及让北极湖泊消失等可能人们很少了解到。
11.对气候的影响
随着温度的上升,预计有些地区的水灾、旱灾、火灾及热浪冲击的发生率也会上升。
温室效应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就会寒冷无比,温度就会降到零下20摄氏度,海洋就会结冰,生命就不会形成。因此,我们面临的不是有没有温室效应的问题,而是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把大量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致使温室效应与地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的问题。 由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温室效应,在过去100年里,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大约已升高了0.3——0.6摄氏度,到2030年估计将再升高1——3摄氏度。 当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升高1摄氏度,巨大的变化就会产生:海平面会上升,山区冰川会后退,积雪区会缩小。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就会导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如西非的萨赫勒地区从1965年以后干旱化严重;我国华北地区从1965 年起,降水连年减少,与50年代相比,现在华北地区的降水已减少了1/3,水资源减少了1/2;我国每年因干旱受灾的面积约4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 由于气温升高,在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预计到2050年海平面将继续上升30——50厘米,这将淹没沿海大量低洼土地;此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旱涝、低温等气候灾害加剧,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约数百亿以上美元的经济损失。
12.冰川融化
1998年是美国东部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温暖的年份,这一年南极2850平方千米的冰盖从威尔金斯和拉尔森冰架上分裂出去。南极巨大冰盖的其他部分也在全线后撤之中。
印度尼西亚的卡斯坦兹山是热亚洲唯一山顶常年积雪的山峰。但在最近几个世纪以来,卡斯坦兹山的冰川已明显地缩小,结果使雪线上升了大约100米。 除两极地区的冰冠以外,喜玛拉雅冰川是世界冰体最大的组成部分,共约有1.5万条冰川。这些冰川的融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河流——印度河与恒河的水源。如果这两条大河的水源枯竭或者逐渐减少为涓涓细流,农业社会的基本组成元素就会遭到彻底的破坏。 近年来,人们对从巴塔哥尼亚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冰川因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普遍认为的温室效应而融化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在南亚地区,问题并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虽然全球变暖的许多不良影响可能要到21世纪末才会变得非常严重,但是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会给人们造成麻烦。 国际冰雪委员会(ICSI)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喜玛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国际冰雪委员会负责人塞义德·哈斯内恩说:“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位于恒河流域的喜玛拉雅山东部地区冰川融化的情况最为严重,那些分布在“世界屋脊”上的从不丹到克什米尔地区的冰川退缩的速度最快。以长达3英里的巴尔纳克冰川为例,这座冰川是4000万——5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而形成的许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来,它已经后退了半英里。在经过了1997年严寒的亚北极区冬季之后,科学家们曾经预计这条冰川会有所扩展,但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进一步后退了。
13.农业
(1).气温对农作物的影响:
中纬度地区,平均气温上升1度,蒸发量大约增加5%,这些地区会因干旱而减少10%~30%。
(2).二氧化碳增加对农作物的影响:
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一倍,能使植物光合速度增大30%~100%。世界上的20种主要粮食作物中,有16种作物对二氧化碳的浓度较敏感。二氧化碳浓度的倍增,可是其增产10%~50%。
(3).耕种面积的改变:
中纬度与高纬度的耕地面积会增加。
14.工业
(1).气温增高对生活用电的影响:
(2).气温增高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2. 解决方法 如:1.)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多使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防止森林火灾,减少消费,减少废气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2.)适应气候变变化。 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设海岸堤坝等。 3.)政府可能采取的证词手段: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 4.)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三. 结尾:【倡导低碳,保护地球】让我们倡导低碳,保护地球吧!让地球母亲从新容光焕发!让大地从满绿色吧!(或)【低碳生活,从我做起】如果全世界每人能做到每一项,每天可减少一万亿千克的碳排量!面对着惊人的数字,大家应该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9、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气候公约》)指出,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对较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排放中所占的份额将会增加,以满足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气候公约》明确提出,各缔约方应在公平的基础上,根据他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为人类当代和后代的利益保护气候系统,发达国家缔约方应率先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气候公约》同时也要求所有缔约方制定、执行、公布并经常更新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并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作为履行《气候公约》的一项重要义务,中国政府特制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本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中国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方案》中提出的各项任务,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继续做出贡献。
《气候公约》第四条第7款规定:“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履行其在本公约下的承诺,将取决于发达国家缔约方对其在本公约下所承担的有关资金和技术转让承诺的有效履行,并将充分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缔约方的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中国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与国际社会和有关国家积极开展有效务实的合作,努力实施本方案。
第一部分 中国气候变化的现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近百年来,许多观测资料表明,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中国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势基本一致。为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通过实施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加强生态建设以及实行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一、中国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与趋势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有关中国气候变化的主要观测事实包括:一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近50年变暖尤其明显。从地域分布看,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气候变暖明显,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显著;从季节分布看,冬季增温最明显。从1986年到2005年,中国连续出现了20个全国性暖冬。二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始逐渐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2.9毫米,但1991年到2000年略有增加。从地域分布看,华北大部分地区、西北东部和东北地区降水量明显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20~40毫米,其中华北地区最为明显;华南与西南地区降水明显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20~60毫米。三是近50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趋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洪涝加重。1990年以来,多数年份全国年降水量高于常年,出现南涝北旱的雨型,干旱和洪水灾害频繁发生。四是近5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2.5毫米,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五是中国山地冰川快速退缩,并有加速趋势。
中国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中国科学家的预测结果表明:一是与2000年相比,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3~2.1℃,2050年将升高2.3~3.3℃。全国温度升高的幅度由南向北递增,西北和东北地区温度上升明显。预测到2030年,西北地区气温可能上升1.9~2.3℃,西南可能上升1.6~2.0℃,青藏高原可能上升2.2~2.6℃。二是未来50年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呈增加趋势,预计到202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增加2%~3%,到2050年可能增加5%~7%。其中东南沿海增幅最大。三是未来100年中国境内的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可能性增大,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四是中国干旱区范围可能扩大、荒漠化可能性加重。五是中国沿海海平面仍将继续上升。六是青藏高原和天山冰川将加速退缩,一些小型冰川将消失。
二、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199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40.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扣除碳汇后的净排放量为36.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0.7亿吨,甲烷为7.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氧化亚氮为2.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据中国有关专家初步估算,200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6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扣除碳汇后的净排放量约为5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50.7亿吨,甲烷约为7.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氧化亚氮约为3.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从1994年到200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年均增长率约为4%,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由1994年的76%上升到2004年的83%。
中国温室气体历史排放量很低,且人均排放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研究结果,1950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量为7900万吨,仅占当时世界总排放量的1.31%;1950~2002年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占世界同期的9.33%,人均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61.7吨,居世界第92位。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2004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65吨,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7%、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33%。
在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同时,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数据,1990年中国单位GDP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5.47kgCO2/美元(2000年价),2004年下降为2.76kgCO2/美元,下降了49.5%,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只下降了12.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下降了16.1%。
三、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与成就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中国政府率先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从国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一,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政府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将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推进清洁生产、防治工业污染作为中国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施一系列产业政策,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1990年中国三次产业的产值构成为26.9:41.3:31.8,2005年为12.6:47.5:39.9,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电信、旅游、金融等行业,尽管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但产业内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机械、信息、电子等行业的迅速发展提高了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较大的节能效益。1991-2005年中国以年均5.6%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支持了国民经济年均10.2%的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约为0.5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制定了“开发与节约并重、近期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的方针,确立了节能在能源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通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及相关法规,制定节能专项规划,制定和实施鼓励节能的技术、经济、财税和管理政策,制定和实施能源效率标准与标识,鼓励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与推广,引进和吸收先进节能技术,建立和推行节能新机制,加强节能重点工程建设等政策和措施,有效地促进了节能工作的开展。中国万元GDP能耗由1990年的2.68吨标准煤下降到2005年的1.43吨标准煤(以2000年可比价计算),年均降低4.1%;工业部门中高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也有了明显的下降:2004年与1990年相比,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供电煤耗由每千瓦时427克标准煤下降到376克标准煤,重点企业吨钢可比能耗由997千克标准煤下降到702千克标准煤,大中型企业的水泥综合能耗由每吨201千克标准煤下降到157千克标准煤。按环比法计算,1991~2005年的15年间,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中国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约8亿吨标准煤。如按照中国1994年每吨标准煤排放二氧化碳2.277吨计算,相当于减少约18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第二,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加强了水能、核能、石油、天然气和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支持在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使优质清洁能源比重有所提高。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所占的比重由1990年的76.2%下降到2005年的68.9%,而石油、天然气、水电所占的比重分别由1990年的16.6%、2.1%和5.1%,上升到2005年的21.0%、2.9%和7.2%。
到2005年底,中国的水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17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23%,年发电量为4010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16.2%;户用沼气池已达到1700多万口,年产沼气约65亿立方米,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1500多处,年产沼气约15亿立方米;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约为200万千瓦,其中蔗渣发电约170万千瓦、垃圾发电约20万千瓦;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燃料乙醇年生产能力约102万吨;已建成并网风电场60多个,总装机容量为126万千瓦,在偏远地区还有约20万台、总容量约4万千瓦的小型独立运行风力发电机;光伏发电的总容量约为7万千瓦,主要为偏远地区居民供电;在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总集热面积达8500万平方米。2005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已经达到1.66亿吨标准煤(包括大水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5%左右,相当于减排3.8亿吨二氧化碳。
第三,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植树造林取得了巨大成绩,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0.54亿公顷,蓄积量15.05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全国森林面积达到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增加到2005年的18.21%。除植树造林以外,中国还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草原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建设与保护政策,进一步增强了林业作为温室气体吸收汇的能力。与此同时,中国城市绿化工作也得到了较快发展,2005年中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06万公顷,绿化覆盖率为33%,城市人均公共绿地7.9平方米,这部分绿地对吸收大气二氧化碳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据专家估算,1980~2005年中国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约30.6亿吨二氧化碳,森林管理累计净吸收16.2亿吨二氧化碳,减少毁林排放4.3亿吨二氧化碳。
第四,实施计划生育,有效控制人口增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一直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使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根据联合国的资料,中国的生育率不仅明显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5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12.40‰,自然增长率为5.89‰,分别比1990年低了8.66和8.50个千分点,进入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中国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走完了一些发达国家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走完的路。通过计划生育,到2005年中国累计少出生3亿多人口,按照国际能源机构统计的全球人均排放水平估算,仅2005年一年就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亿吨,这是中国对缓解世界人口增长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做出的重大贡献。
第五,加强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针对近几年出现的新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强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措施。2004年国务院通过了《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草案)。200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中国第一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2005年2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明确了政府、企业和用户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的责任和义务,提出了包括总量目标制度、发电并网制度、价格管理制度、费用分摊制度、专项资金制度、税收优惠制度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2005年8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和《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6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这些政策性文件为进一步增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障。
第六,进一步完善了相关体制和机构建设。中国政府成立了共有17个部门组成的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在研究、制定和协调有关气候变化的政策等领域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为中央政府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提供了指导。为切实履行中国政府对《气候公约》的承诺,从2001年开始,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组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的编写工作,并于2004年底向《气候公约》第十次缔约方大会正式提交了该报告。近年来中国政府还不断加强了与应对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的能源综合管理,成立了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进一步强化了对能源工作的领导。为规范和推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在中国的有序开展,2005年10月中国政府有关部门颁布了经修订后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
第七,高度重视气候变化研究及能力建设。中国政府重视并不断提高气候变化相关科研支撑能力,组织实施了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全球气候变化预测、影响和对策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政策研究”等,开展了国家攀登计划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中国重大气候和天气灾害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研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等研究工作,完成了“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等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开展了“中国气候与海平面变化及其趋势和影响的研究”等重大项目研究,并组织编写了《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为国家制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政策和参加《气候公约》谈判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国政府有关部门还开展了一些有关清洁发展机制能力建设的国际合作项目。
第八,加大气候变化教育与宣传力度。中国政府一直重视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教育、宣传与公众意识的提高。在《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强化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近年来,中国加大了气候变化问题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有关气候变化的知识讲座和报告会,举办了多期中央及省级决策者气候变化培训班,召开了“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等大型研讨会,开通了全方位提供气候变化信息的中英文双语政府网站《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等,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