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空调对环境有哪些影响?
我先简单介绍下空调的工作原理:通过压缩机打出高温高压的来氟利昂,经室外机风机散热毛细管节流,氟利昂冷却,流经室内吸热散冷后,常温氟利昂回归压缩机。
因此空调对环境便有了两大影响:
1.加剧温室效自应,.破坏生态环知境:夏天持续的对外散热,造成夏天高温越来越高。而冬季持续的对外散冷,造成冬季低温越来越低。
2.破坏大气层:空调因为充放或泄漏等道原因氟利昂会流入大气中,对臭氧层的危害很大。
2、空调对全球变暖影响大吗
过去的空调都是以氟利昂作为制冷剂的,这种制冷剂性价比高,但是在使用中会释放一定的氟利昂到空气中,这些物质到大气层中来去以后,对臭氧层的破坏是相当大的,一个氟原子可以破坏数万个臭氧分子。臭氧层遭到破坏以后,对紫外线的削弱作用减弱了,太阳散发出来的热量更多的抵达了地球,当然会造成全球变暖了,所自以现在的空调普遍放弃了氟利昂作为制冷剂这种用法。
当然,空调的耗电量也是很大的,由于在很多国家,发电的主要方式还是火电,而火电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是最多的,所zd以对空调的过度使用也在客观上进一步促进了全球变暖。
3、中央空调会受天气影响吗
中央空调不管是多联机还是水机,都会受到天气的影响
但是多联机受天气的影响要大很多
所以如果天气很冷的时候,多联机制热效果很差
而水机的效果可以勉强接受。
4、空调制热和室外天气温度有关吗?
空调制热和室外天气也是有关系的。室外温度低,空调制热从室外空气环境中吸收空气的热量的难度加大,导致制热效果相对较差。
空调制热原理是:压缩机吸入低压气体经过压缩机压缩变成高温高压气体,高温气体通过换热器把水温提高,同时高温气体会冷凝变成液体。
液体在进入蒸发器进行蒸发,(蒸发器蒸发的同时也要有换热媒体,根据换热的媒体不同机器的型号结构也不同,常用的有风冷和地源。)液体经过蒸发器后变成低压低温气体,低温气体再次被压缩机吸入进行压缩。
就这样循环下去,空调侧循环水就变成45-55度左右的热水了。热水经过管道送到需要采暖的房间,房间安装有风机盘管把热水和空气进行热交换实现制热目的。
(4)空调影响气候扩展资料
判断制热效果和使用注意点
空调器制冷制热检验的标准:开机15-20分钟以后,在距室内进出风口10—20mm处用温度计的检验头测量温度,制冷时进出风口温差应不小于10℃,在制热状态下(热泵型空调)进出风口温差应不小于15℃,电辅热型空调进出风口温差应不小于23℃。
冬天空调制热时,空调通过室外机换热器吸收室外空气的热量,再通过室内机的换热器把热量输送给室内。同时在制热时,室外机换热器是作为蒸发器使用,当室外温度低于-5度时,冷凝器与室外空气的换热温差就会接近于0。
故而没有了换热效果,因此造成空调整体的制热效果差,甚至是不能制热。因此需要启动空调的辅助电加热功能,或者采用其它的供暖设备。
5、为什麼开空调会导致气候暖化
过去的空调都是以氟利昂作为制冷剂的,这种制冷剂性价比高,但是在使用中会释放一定的氟利昂到空气中,这些物质到大气层中去以后,对臭氧层的破坏是相当大的,一个氟原子可以破坏数万个臭氧分子。臭氧层遭到破坏以后,对紫外线的削弱作用减弱了,太阳散发出来的热量更多的抵达了地球,当然会造成全球变暖了,所以现在的空调普遍放弃了氟利昂作为制冷剂这种用法。
当然,空调的耗电量也是很大的,由于在很多国家,发电的主要方式还是火电,而火电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是最多的,所以对空调的过度使用也在客观上进一步促进了全球变暖。
6、空调对环境的影响有什么?
严格来讲大气环境变暖与空调使用没有直接关系 但是目前市面上的空调所使用的冷媒会破坏大气臭氧层.家电产品的健康使用和使用人的健康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都知道冷媒就是氟利昂,一种可以破坏大气臭氧层的物质,臭氧层一旦破坏就会让有害的紫外线射向地球,根据《中国保护臭氧层国家方针》,2007年7月1日后,空调、冰箱产品所使用的常用制冷剂氟利昂将全面禁用。
目前市场上冰箱产品早已全面的禁用能够产生氟利昂的制冷剂,而近来有消息称将会在2010年1月1日全面禁用ODS即消耗臭氧层物质。在新产品中将全面禁止使用氟利昂,不过对使用氟利昂的旧家电等产品,不会被立即叫停,而只能随着其更新换代逐步淘汰。
从空调市场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空调均使用了型号R-22的冷媒,还没有全面的达到无氟的生产与销售,而使用新冷媒的空调产品也将会成为往后各大家电厂商推广的主要健康环保空调。
其实,无论是新冷媒或是氟22都是空调进行制冷暖时需要的一种制冷剂,只是物质不同,在使用中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效果。新冷媒因为不含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的氯原子,压力也比R22的压力大,因此流速快,制冷更强劲,空调的性能也就自然的比较优,但新冷媒需要专用的铜管,因此成本更高,这也是目前卖场上大部分新冷媒空调价位偏高的原因之一。
虽然新冷媒不含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的氯原子,但是谁也不敢担保不会对自然界产生破坏,只是还没有相关的研究结果出来,以及新型冷媒使用时间还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