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道2019年记录暑假天气情况,分析今年夏季的气候特点
通道没有资料,有一份贵州气候雷同可以参考:
夏天到啦!贵州气候趋势如何?来看省气象台预测:历史气候特征降水:6-8月降水量全省多年平均(1981-2010年)为561.2mm,降水量最多的年份是1979年,全省平均为761.8mm,较常年偏多35.7%;最少的年份是1972年,全省平均为284mm,较常年偏少49.4%。气温:6-8月气温全省多年平均(1981-2010年)为23.6℃,平均气温最高的年份是2013年,全省平均气温为24.8℃,较常年偏高1.2℃;最低的年份是1974年,全省平均气温为22.6℃,较常年偏低1.0℃。
气候趋势预测预计:2019年夏季(6-8月)平均气温在17.2℃-27.9℃之间,较常年略高0.1℃-1.0℃;夏季降雨量在350-880毫米之间,与较常年相比,除东部地区偏多1-3成外,其余地区偏少1-3成。主要气候要素和气象灾害预测栽插期雨水预计:2019年初夏雨水较为集中,全省大部地区栽插期雨水满足。雨水集中期预计:6月上旬中期-6月中旬中期、6月中旬后期-7月上旬初、8月上旬-8月中旬前期、8月下旬,预计有4-6次暴雨过程发生,易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少雨时段预计:7月上旬后期至7月下旬,8月中旬后期至8月下旬中期,省之北部、南部边缘地区有20-25天中等程度伏旱,出现阶段性高温的可能性较大,在此时段其余地区伏旱不明显。秋风预计:省之西北部和高海拔地区有4-6天的中级偏重秋风天气。
2、气候趋势系数
不懂为什么b还要*10
求回归系数a、b用matlab试试,应该有
3、2019-2020年是冷冬还是暖冬?
2019至2020年,是冷冬还是暖冬?过去的这个冬天应该算是暖冬吧!
4、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在对近几百年和几千年的气候变化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对未来气候变化趋势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即增温说和降温说。
1. 增温说
气象记录表明,近 100a 全球的年均温度是在上升的,尽管幅度不是很大(0. 3~0. 6℃),但这是事实。认为导致近 100a 温度上升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主要为 CO2,自工业革命以来排放的 CO2在不断地增加(图 11-38),而且未来还会继续增加。而同时,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强,陆地森林覆盖面积在不断地减少,使 CO2的吸收也在减少。除了大气中CO2浓度增加能说明气候升高以外,高山和两极地区的冰川也在融化、面积缩小,海平面上升都在说明地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
图 11-38 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变化曲线示意图(据陶世龙等,1999)
该观点最根本的依据就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一种物理现象,简单来说就是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吸收了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而使气温升高的现象。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主要有 H2O、CO2、CH4、N2O 等,其中前三种最为主要,是温室效应最重要的贡献者,其中 CO2的贡献占56. 7% 。当太阳短波辐射(在可见光和紫外光波长范围内)穿过大气层时,除约 1 /3 被反射回太空,很少部分被大气中气体所吸收外,其余的到达地面。地面物质吸收了太阳辐射后其温度升高,又以长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而大气中的 H2O、CO2、CH4、N2O 等气体对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从而把热量截留下来,使气温升高,这就是温室效应的过程。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既有来自自然作用过程,如火山爆发喷出的气体,沼泽地生物化学过程释放的气体,水体蒸发和植物蒸腾等; 也有来自人类活动,如工业生产、交通、有机物质燃烧等。但是前者通过自然作用过程可以达到平衡,而后者是 “额外”增加的,这就引起气候变化。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确增加了不少,其中 CO2从工业革命前的 280 × 10- 6到1998 增加到 365 × 10- 6。根据温室气体增加的速率估算,预计本世纪 2020 年大气中 CO2浓度较工业革命前将增加 1 倍,全球年均温升高 1. 8℃(在 1. 3~2. 5℃ 之间),到 2070 年将升高3. 5℃(在 2. 4~5. 1℃ 之间)。与此同时,降水将增加 15% ,而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以 0. 6cm /a 的速度上升,到 2050 年将升高 20cm。
但是,有些研究者认为由于海洋和森林对大气中 CO2具有净化作用,而且也不清楚大气中CO2净增量及其多少数量用于大气气候增温上,以及一些预测模型未考虑尘埃和气溶胶的制冷作用,人类也在想办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因此,对 CO2的增加是否一定就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或者升温的幅度是否有预测那么大,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
2. 降温说
这种观点不同于增温说,其基础是对第四纪气候自然变化规律研究的成果。对近几万年和几千年的气候研究发现,温暖的间冰期或间冰阶有的只有 10ka,而全新世是一个温暖的间冰期,这个温暖的时期将要结束; 对地球吸收太阳辐射影响较大的黄赤交角现在正往变小方向移动(图 11-39)。在天文周期的影响下,今后地球气候有往变冷方向发展的趋势,一个新的冰期将要来临。
图 11-39 近 0. 25Ma 来黄赤交角变化趋势图(据 H. 海斯,1976)
这个新的冰期从何时开始? 是从今后一百年或两百年开始,还是几千年开始,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后地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尽管人类活动释放温室气体,在短时间内可造成气候的升温,甚至可升高数度。但是地球气候的冷暖波动是一个最基本的规律,现今是一个温暖的间冰期,那么今后必将出现冷的冰期,人类活动是不能改变在自然因素作用下地球气候变冷的总趋势的(图 11-40)。
图 11-40 今后 25ka 气候变化预测示意图(据米切尔,1977)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第四纪气候标志? 为什么这些指标可作为第四纪气候标志?
2)在应用第四纪气候标志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3)第四纪气候波动有哪些特征?
4)为什么通过气候指标得到的全球气候变化不完全同步?
5)影响第四纪气候波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为什么?
6)对未来的气候变化(不同时间尺度)如何预测?
5、中国未来气候变化有什么发展趋势?
由于模型不可能把影响大气运动过程的因素都考虑在内,因而存在着不确定性。也就是说,现在我们能够知道的,只是一个大致的趋势。综合已有研究成果,预计21世纪中期或中后期,我国农业主产区气温平均可能上升1.5℃,总体变化趋势评估如下:
广大农业主产区平均气温将不均匀地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东北、西北、华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热量条件可望普遍得到改善,但地区间、季节间的增温强度和时间分布有较大差异。冬季的增温幅度一般要高于夏季;低纬度地区的增温幅度一般要小于高纬度地区;沿海地区的增温幅度一般要小于内陆地区。
广大农业主产区的降水状况和土壤水分将发生不均匀的变化。除北部农业区外,处于中纬度地区的农业,可能面临降水不均匀减少的趋势。但是,在夏季除西北地区外,其他一些地区降水将呈不均匀性增加趋势。夏季降水增加对江淮平原、松辽平原农业有较好的影响。黄淮平原和西北地区,降水量和土壤水分未来减少或有少量增加,以及夏季蒸发量有可能增大的变化趋势,都将导致这些地区农业生产的水分亏缺,特别是冬季降水的减少,使春旱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将更加突出。
6、2019年冬天,预测天气会冷吗?
根据专家预测,今年2019年-2019年的冬季偏暖,所以2019年的1月份将不会很冷。
今年的春节在立春之后,一般立春之后还是要冷一个月左右。 立春到了,但是气温并不会回升的那么快,并且老话讲春捂秋冻,不建议大家过早的脱掉冬装换上亮丽的春装,尤其是老人和小孩,更应该注意保暖。
气象学意义,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高于 5°C,冬天就结束了。 但每个地区的春节天气都不同。
就海南三亚地区而言,三亚一月平均温度是 18℃ ~ 26℃,天气寒冷, 白天平均 26℃,建议穿棉麻面料的衬衫、薄长裙、薄T恤等清凉透气的衣服。夜间平均 18℃,建议穿单层棉麻面料的短套装、T恤衫、薄牛仔衫裤、休闲服、职业套装等舒适的衣服。
而北京地区,北京一月平均温度是 -5℃ ~ 5℃,天气寒冷, 白天平均 5℃,建议穿风衣、大衣、夹大衣、外套、毛衣、毛套装、西装、防寒服等保暖衣服。夜间平均 -5℃,建议穿棉衣、冬大衣、皮夹克、厚呢外套、呢帽、手套、羽绒服、皮袄等厚重保暖。
2019年到2020年冬季的气温八成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现在不属于农作物的生长期也不属于农作物的收获期,所以冬季气候受到影响倒也没有太大问题; 但是据专家推测,厄尔尼诺会持续影响我国气候几个月,就是说反常的气候及气温,会持续出现很长一段时间,具体是说会出现倒春寒现象。
7、未来五年全球气温可能更高?
在科学中,全球变暖的变化引发的自然灾难问题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常态化,专家已经警告,未来五年的全球热浪预计可能会出现更高温度,那么这样将会带来更多的极端天气灾害,这不得不引发大家的重视,在过去的四年之中,2018也成为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我们经历了飓风,洪水,干旱和极端炎热,这些分布在世界各个国家之中。
最新的科学报告显示,在2019年至2023年,我们的全球平均表面温度预计将会还会上升(其实澳大利亚的1月高温可能已经给我们一个明显的趋势),将比工业革命前的水平高出1.03度至1.57度,也就是说最高可能会(或)达到1.57度的提升,如果未来五年的温度与预测一致,那么2014年至2023年之间的10年将成为历史最热的年份,这个数据可追溯至1850年期间,想象都很可怕。
英国气象学家Adam Scaife表示,我们可以明显的从历史数据看到,在2015年全球平均温度达到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之后,接下来的三年都接近这一水平。从现在到2023年的全球平均温度预计将保持较高水平,150多年来最热的记录也可能会再次被打破,世界气象组织也发出警告,极端全球天气事件的严重性和频率,可以明显感受到气温飙升的影响。
根据NOAA数据统计显示,2018年,美国发生了14次气候灾害,包括飓风和毁灭性的野火,每次造成的损失超过10亿美元,而这种趋势正在不断上升。WMO专家也说了,这种是长期向上的趋势,而如今人类只有遵守《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才可能暂缓超过1.5度的控制水平,科学专家史密斯博士通过最新预测模拟表示,2019年至2023年间,至少有1年10%的可能性暂时超过1.5C。
从这些报告我们都可以看出来,全球变暖的危机性是非常的强大,并且我们温度的上升最为敏感的海平面也逐步体现出来了,科学报告也多次指出了海平面上升的危机,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话,那么我们可能会因为海平面上升而离开自己的家园,按照《自然》杂志的一项报告显示,如果格陵兰岛冰川全部融化,那么海平面就会上升约7米,还有多少沿海区域存在,几乎低的区域都会被淹没。而离我们最近的危机还有一个,就是来自彭博社相关的气候预测,到2019年底几乎全球都将面临粮食短缺问题,所以说,如果继续下去的话,未来的日子真的有点难过了。谢谢大家阅读!
8、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如何
您好:
全球气候总的变化趋势仍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上升1.4℃-5.8℃。未来变暖的变幅取决于人类采取什么样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祝开心!
9、为什么2020年天气如此?和往年总觉得不正常
我感觉挺正常的,我小时候的天气真是不正常,夏天天气一下变黄,起风,然后打雷可吓人了,你想想下雨天不是昏暗的,而是发黄,刮着大风又有闪电,现在的天气是没有见过
10、中国近年气候变化?
水资源和荒漠化●气候变化使得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增加,尤其是华北、西部地区。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增长,这种情况正变得越来越严重。●近年来,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量明显减少,其中,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区最为显着,水资源总量减少12%,其中海河区地表水资源量减少41%、水资源总量减少25%。虽然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河川径流量和水资源总量近年来有所增加,但由于降雨规律的反常变化,加之高温,近年也出现了区域性缺水的现象。●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气候变暖变干,华北部分地区的土地荒漠化趋势加重。西北地区农牧交错带边缘和绿洲边缘区的沙漠化土地面积也可能增加。●与此同时,中国西部82%的冰川正在退缩。长江、黄河等主要江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冰川,随着冰川融水资源逐渐耗尽,我国的水资源供给会受到长期威胁,尤其是主要靠冰川融水供给江河径流的西部地区。农业和粮食安全●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这会导致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高温、干旱、虫害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农业减产。如果不采取适应措施,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可能会下降5~10%;小麦、水稻、玉米三大农业作物均以下降为主,到21世纪后半期,产量最多可下降37%。同时气候变化会对农作物品质产生影响,如大豆、冬小麦和玉米等。●气温升高会导致农业病、虫、草害的发生区域扩大,危害时间延长,作物受害程度加重,从而增加农业和除草剂的施用量。此外,气候变化会加剧农业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总之,气候变化将严重影响我国长期的粮食安全。海平面上升●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沿海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为2.5毫米,50年上升了12.5厘米。上海的每年上升幅度更高达3.2毫米,50年上升16厘米,远高于全国平均值。预计到2100年,华南海平面的上升范围可达60~74厘米。●海平面上升不仅会加大沿海低地的淹没面积,加重河口地带盐水入侵,加剧海岸侵蚀,还会对滨海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进而对沿海渔业带来不利影响。面临洪灾、海水入侵、土地侵蚀流失、强热带风暴的威胁,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黄河三角洲的城市群是最脆弱的地区。●多年来我国沿海强热带风暴造成的经济损失占相应年份全国GDP的比例平均为0.25%,2006年是近10年来台风和强热带风暴伤亡最严重的年份,直接经济损失达699亿元,占全国GDP的0.34%。公共健康●由于热浪频率和强度增加,心血管病、中暑等疾病发生的程度和范围也会随之加大。疟疾、登革热等热带流行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的机会与范围也会增大。此外,随着洪涝灾害加剧,灾后的感染性腹泻,如霍乱、痢疾等病例也会增加。另外气温升高也使疫区扩大,受威胁人口也会相应增加。例如,有研究预测在未来二氧化碳浓度加倍的条件下,中国鼠疫疫源地的面积将增大4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