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监测诊断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监测诊断

发布时间:2021-06-08 17:32:23

1、2得v2年vv月3日,由国家气候中心和江苏省气候中心联合主办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业务系统V2.v培训暨极端

由于纬度因素影响,对于北半球来说,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低.我国北方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比南方低,得到的太阳光热少.所以,我国南北气温差别y.故选项了符合题意.
故选:了.

2、东亚季风季风类型

1、东亚季风气候有什么特点
东亚季风,是亚洲季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移动和变化影响着中国的天气和气候。东亚季风从成因上看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夏季陆地温度较高形成低压,故夏季风从副热带海洋吹向陆地(偏南风);冬季陆地寒冷形成高压,故冬季风从高纬大陆吹向海洋(偏北风),冬季风力较强。成因主要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1)东亚季风气候的类型(2)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监测诊断扩展资料:

中国其它地方不全属于东亚季风区,如:滇西、滇南部分地区属于南亚季风。

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东亚包括:中国、蒙古、日本、韩国、朝鲜5个国家,所以说在这些国家受东亚季风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东亚季风

2、东亚有哪几种气候类型
一共有五种。
中国西北温带大陆气候(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
青藏高原为高原气候
中国东部季风区由南到北: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以秦岭——淮河为界)
朝鲜半岛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 日本38度以南亚热带季风,北为温带季风。

以上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3、为什么只有东亚和南亚有季风气候?
答:其实不止东亚和南亚有季风气候,美国东南部、潘帕斯草原(南美洲东南部)、澳大利亚东部也都有。
东亚是因为位于世界最大大陆,靠近世界最大海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形成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
其他地方的季风气候,除了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最主要的是受大气环流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季候最典型。是两种类型成因的典型代表。

4、东亚季风气候形成的原因
成因:

亚洲与太平洋之间存在明显的海陆热力差异,冬季在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形成冷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蒙古高压与太平洋低压、赤道低压之间存在气压梯度力,并且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反气旋,其中的偏北风南下影响亚洲东部大面积地区,这就是东亚的冬季风。

夏季在印度一带形成热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带断裂、保留的海洋上,北太平洋上存在一个高压中心,北太平洋高压中偏南气流影响东亚地区,这就是东亚地区的夏季风。

东亚季风的气候特点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温带季风气候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南亚季风区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将雨集中,分雨,旱2季。

(4)东亚季风气候的类型(2)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监测诊断扩展资料:

季风环流结构不同,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不同:南亚季风是方向完全相反的Hadley环流季节性转变的结果,其季风雨为热带的扰动;而东亚季风是随着全球环流的季节性转变,主要由海陆不同的造成的两种不同的气团季节性交替控制的结果,其降雨以锋面降水为主。

组成季风系数的主要成员不同:南亚季风系统的主要成员为印度洋季风槽、马斯克林冷高压、索马里低空系统、北半球高空东风急流及其南半球的越赤道气流和青藏高原高空高压系统。

东亚季风环流的主要成员为南海—西太平洋的季风槽、ITCZ、西太平洋副高、澳大利亚冷高压、105E与125E之间的越赤道气流和高空南支东风急流及其在100E附近的越赤道气流。

南海是东亚夏季风爆发最早的地区之一。研究表明,5月中旬前后南海夏季风的突然爆发,标志着东南亚和东亚夏季风的到来和雨季的开始。对南海夏季风的监测包括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强度变化以及撤退等。

5、东亚南亚季风图及原因气候类型自然带分布
东亚季风的形成: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
南亚季风的形成: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季吹东北风是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 响,夏季吹西南风,是东南季风越过赤道变成西南季风,也就是气压带风带的移动造成的。

3、读2009年2月2日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全国气象旱涝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造成华北地区干旱的天气系


小题1:C   
小题2:B

4、为什么08年气候异常?

科学家预测2008年

全球气温微降

据了解,早在去年就有英国科学家预测,2008年全球将比近几年略微凉快些。英国气象
局的专家指出,2008年将是2000年以来最凉快的一年。虽然2008年全球平均气温将比1961年
至1990年间的全球平均气温(14℃)高0.37℃。但较最近几年,仍属偏低的年份。

专家表示,这一预测结果考虑到了太平洋的拉尼娜现象。预计2008年的拉尼娜现象将比
往年更强大,这将有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趋势。预测同时也考虑到了温室气体排放、太阳能
量变化和洋流自然变化对全球气温的影响。专家同时提出,预测2008年将比之前的7年更凉
快,但并不意味着全球变暖已经离我们远去。

资料显示,2001年至2007年间,全球平均气温比1961年至1990年间的平均气温高0.44℃
,也比1991年至2000年间的平均气温高0.21℃。

据有关专家介绍,拉尼娜现象和与之相反的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温有很大影响。拉尼
娜现象会使海洋表面温度降低约0.5℃,而厄尔尼诺现象则产生相反的效果。

拉尼娜现象

将持续至今年春季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世界气象组织最新一份有关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监测报告显示
,拉尼娜现象已经形成并将持续至2008年的第一季度。

据介绍,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温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这种现象会造成
全球气候异常。联合国最近的一项报告指出,今年赤道太平洋的中东部海平面温度比以往低
了1.5℃,这种偏差与历史上其他时期的拉尼娜现象相比属于中等程度。不过,今年的拉尼
娜现象和以往大多数不同的地方在于,澳大利亚北部和印度尼西亚西部海域的表面温度比通
常要低。而一般在典型的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这一地区的温度会比通常高一些。世界气象组
织指出,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印度洋偶极子现象的作用,这是一种印度洋及其附近海
水温度出现两极分化并导致气候异常的现象。因此,世界气象组织预计,一些地区的气候变
化趋势可能会与典型拉尼娜现象产生的影响不符,各地区在防范与气候相关的风险时,需要
参考一些权威机构有关特定地理区域的具体气候变化预测。世界气象组织同时透露,到
2007年12月为止,先后有中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及世界气象组织的气象部门宣
布2007年拉尼娜已经发生。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称,根据2008年1月~3月为弱潮汐时期、4月~7月为强潮汐时期
预测,拉尼娜现象可能在2008年4月前结束。而200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在4月以后出现“
早期症状”,并在10月形成。

这个预测日前得到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证实。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专家指出,“拉尼娜”
已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完全形成,且可能持续到2008年初,将产生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
娜事件。受“拉尼娜”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气温会比往年偏低,成都处于长江上游,
也将受冷空气东移影响,预计成都地区今年冬季的气温会比去年低。

据记者了解,中国气象局最新监测和分析也表明,2007年2月以来,即2006年~2007年厄
尔尼诺事件结束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迅速转冷并逐渐加强,去年8月海表温度偏冷程
度达到拉尼娜状态,9月~10月偏冷程度进一步加强。10月前20天监测结果表明,赤道中、
东太平洋大范围平均海表温度较常年偏低1.3℃,拉尼娜状态已完全建立。今年,太平洋赤
道地区的中东部海域海水温度比以往低了1.3℃,属于拉尼娜现象的中等程度。

气候异常

受多种原因影响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诊断预测室表示,今年我国大多数地区气温偏低虽然与拉尼娜现象有
关,但由于气候异常通常受多种原因影响,不能把原因全归结到“拉尼娜”上。据国家气候
中心专家介绍,最明显的拉尼娜现象发生在1997年至1998年,对我国的影响是造成北方秋季
降水偏多,冬季全国大部地区出现阶段性低温。

有关专家谈道, 从日月大潮和月亮近地潮的叠加情况来看,2007年9月~12月和2008年
4月~7月为强潮汐时期,2008年1月~3月为弱潮汐时期。从日月大潮和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叠加
情况来看,2007年11月24日~2008年1月22日为冬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时期。2008年2月3日~5月
8日(正常)为冬春季弱潮汐南北震荡时期。2008年5月20日~7月3日(异常)为夏季强潮汐
南北震荡时期。从月亮近地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叠加情况来看,2007年7月10日~11月9日
为弱潮汐南北震荡时期,2007年11月24日~2008年2月28日为强潮汐南北震荡时期,2008年3
月11日~4月23日为弱潮汐南北震荡时期。综合3种情况,2007年12月为三者强潮汐叠加时期
,加上拉尼娜因素,有严寒出现;2008年1月为两者强潮汐叠加,寒冷程度减弱;2月两者弱
潮汐叠加时期,冬季气候将变暖;3月为三者弱潮汐叠加时期,早春气候将变暖。

专家同时指出,这种异常的气候,有可能导致流感的季节性流行,应做好迎接寒冷冬季
和较暖早春到来的准备。

5、气候中心与信息中心的区别

信息中心从事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开发、决策咨询工作
而国家气候中心主要职责与任务是:
建立滚动的气候预测业务;建立多模式超级集合预测系统;建立多圈层耦合的气候系统模式;加强气候模式产品的解释应用;加强气象灾害普查、区划和评估能力建设;加强风能、太阳能等气象能源的调查、评估、监测和服务;建立并运行气候变化业务;加强地基、空基、天基观测资料在气候与气候变化业务中的应用研究。加强对区域和省级气象部门气候与气候变化业务的指导与培训;加强人才培养、教育培训能力建设;逐步履行北京气候中心(BCC)职能和任务。加强对亚洲及其它国家气候与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与服务,建立并发展东亚季风活动中心、风能太阳能评估中心、气候灾害监测预警中心和干旱监测预警中心,并履行相应的职能和任务。

气象局承担气象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能,负责气象工作的组织管理。气象部门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气象部门与地方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
气象台进行天气预报、气候预测、气候变化研究、气象信息收集分发服务的中心

6、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11〕135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气象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为深入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 (国发 〔2011〕20 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 〔2011〕33 号)和 《国土资源部与中国气象局关于深化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合作的框架协议》有关精神,进一步推进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共同推进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体系建设

地方各级国土资源、气象部门要根据地质灾害实际情况,围绕地质灾害防治气象服务需求,采用多种方式,争取多方支持,依托现有资源,共同推动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建立综合的地质灾害气象观测站网,加快对易发区及周边地区气象观测站的升级改造,加强对已建气象设施的维护和保障,使气象观测设施处于良好运行状态,以满足地质灾害易发区市 (地、州)、县 (区、市)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顺利开展的需要。

二、健全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和应急联动工作机制

地方各级国土资源、气象部门加快建设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和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共享平台,建立会商机制,共同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要建立应对恶劣天气特别是突发强降雨等极端气象条件的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国土资源部门应根据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加强应急值守,一旦发生 4 级以上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的灾害性天气,要及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切实做好应对防范工作。气象部门应加强 4 级以上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保障工作,根据国土资源部门提供的地质灾害发生情况,组织开展加密观测和针对性的预报服务会商,及时提供气象服务信息,并提出相关防范意见和措施建议。要依托现有通信专线,进一步加强双方信息数据共享,重点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监测、灾害数据的充分共享。要进一步加强应急联动能力建设,完善双方信息互通制度,拓展灾害应急联动方式渠道,丰富应急联动技术手段。双方要明确各自的责任部门、联络人员及联系方式,做到责任到人。

三、大力推进地质灾害气象业务标准体系建设

要加强科研和联合攻关,大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业务标准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精细化水平。地方各级国土资源、气象部门要联合制定地质灾害易发区气象观测站建设安装、运行维护、检测校准、通讯协议、信息交换共享、预报服务产品制作、信息发布等方面的规范和标准,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形成合力,共同加快相关标准和规范的编制工作,促进地质灾害气象业务的规范化发展。联合加强对各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业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要针对地质灾害突发性强等特点,联合研发 6 小时间隔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产品,逐步开展地质灾害短时临近预警预报业务。要积极推动基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的深入开展,推进福建省泉州市、云南省玉溪市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深入开展精细化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试验研究,探索积累经验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四、全面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能力

地方各级国土资源、气象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不断加强易灾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学校、农村等地区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及气象灾害信息发布传播设施建设,努力拓宽预报预警信息覆盖范围。要加强与广电、电信、城建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通过建立协同高效的联合响应机制,利用电视和电台、手机短信、城区显著位置电子广告牌等设施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保证预报预警信息渠道畅通、播发及时。

五、积极探索建立多样化的地质灾害防治合作模式

地方各级国土资源、气象部门要根据各地特点和需求,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地质灾害气象业务发展长效合作机制,建立多方参与、权责明晰的地质灾害气象监测系统建设、运营维护与服务提供模式。对于面向公众的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实况监测信息等服务,属气象部门公益服务范畴的,由各级气象部门无偿提供。对于相关部门和单位提出的个性化地质灾害气象服务需求,由气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通过协议方式予以提供。

国土资源部 中国气象局

二〇一一年九月八日

7、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能不能查到各地的年蒸发量

?

8、天气预报哪个网站更准一些呢?

中央气象台

中央气象台是中国气象局直属事业单位,是国家级天气预报中心,也是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区域气象中心。

国家气象中心坚持以提高预报准确率为核心,以气象防灾减灾为己任,初步形成了集全球中期数值预报、区域数值预报及专业数值预报为一体 的三级数值预报系统;

建立了针对台风、暴雨、寒潮、高温、沙尘暴、大雾等各类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警报系统,开展了0-3天的定量降水预报,4-7天逐日要素 滚动预报,11-30天的延伸期预报 ;

基本形成了警报信息服务、决策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专项气象服务等构成的气象服务体系,服务领域涉及农业、林业、畜牧业、交通、能源、水利、海洋、环保、保险和商业等国民经济各大门类。

(8)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监测诊断扩展资料:

主要职能:

1、牵头组织天气业务、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系统设计、业务科研项目的组织实施、业务规范和标准的制订。

2、承担全国及世界主要区域范围的天气监测和预报,负责沙尘天气、雷电天气潜势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条件的预报;承担我国及所属责任海区的灾害性天气警报。

3、承担我国及世界主要区域范围的台风与海洋气象监测和预报预警业务。

4、承担全国及世界主要区域范围的生态与农业气象及相关灾害的监测、预测、预警和评估,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建设与保护提供气象保障。

5、承担天气、生态与农业气象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制作任务;负责组织制作综合性决策气象服务材料,为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提供综合决策气象服务。

6、负责气象灾害监测,气象及衍生灾害的灾情收集和评估,承担重大气象灾害的应急保障服务任务。

7、负责数值预报业务系统的开发、改进、升级和运行维护及模式的检验评估,数值预报产品的解释应用。

8、承担对下级气象台站的相关业务技术指导任务。

9、依靠科技创新,开展数值预报、天气、生态与农业气象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10、承担WMO区域专业气象中心(RSMC)和环境紧急响应中心(EERC)的任务;承担THORPEX亚洲TIGGE中心的任务。

11、负责本单位的人、财、物等行政管理和党务工作。

12、完成中国气象局交办的其他任务。



与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监测诊断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