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青海省气候资源

青海省气候资源

发布时间:2021-06-09 06:31:06

1、求:青海的自然地理概况

青海省,简称青,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东经89°35′至103°04′,北纬31°40′至39°19′。东西长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巍巍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祁连山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绵延,柴达木盆地浩瀚无限。长江、黄河之源头在青海,因域内有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青海”。无论是前往新疆还是西藏、敦煌还是拉萨,青海是人们去往西部旅游时的必经之地,那里大部分土地都是戈壁和雪山,不适合于人居住。但是青海的人文资源和地理资源都十分的丰富,至今仍是登山者的乐园,勇敢者的天堂。 青海山脉纵横,峰峦重叠,湖泊众多,峡谷、盆地遍布。祁连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等山脉横亘境内,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柴达木盆地以“聚宝盆”著称于世。全省地貌复杂多样,五分之四以上的地区为高原。东部多山,海拔较低,西部为高原和盆地。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其中海拔3000米以下的地区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6.3%;3000—5000米的地区占67%;5000米以上的地区占5%。境内的山脉,有东西向、南北向两组,构成了青海的地貌骨架。地形分为祁连山地、柴达木盆地、青南高原三区。青海气候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气候,干燥、少雨、多风、缺氧、寒冷,地区间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5.6℃—8.6℃,降水量15—750毫米。青海地处中纬度地带,太阳辐射强度大,光照时间长,年总辐射量每平方厘米可达690.8—753.6千焦耳,直接辐射量占辐射量的60%以上,年绝对值超过418.68千焦耳,仅次于西藏,位居全国第二。

青海是新疆与西藏的融合,有“世界屋脊”的美称。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可见地理位置之重要。 青海省一大半的工业产值和人口居住在首府西宁,西宁成为青海省的地理中心。青海的地形大势是盆地、高山和河谷相间分布的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一部分,称为青南高原。

境内除黄河湟水谷地及柴达木盆地等部分地区外,其余地区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是世界屋脊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省地形差异显著。东北部由阿尔金山、祁连山数列平行山脉和谷地组成,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蕴藏着丰富的冰雪资源。位于达坂山和拉脊山之间的湟水谷地,海拔在2300米左右,地表为深厚的黄土层,是本省主要的农业区。西北部的柴达木,是一个被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昆仑山环绕的巨大盆地,海拔600至3000米,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 200至300公里,面积20万平方公里,盆地南部多为湖泊、沼泽、并以盐湖为主。“柴达木”在蒙古语中为“盐泽”之意。南部是以昆仑山为主体并占全省面积一半以上的青南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现已对外开放的阿尼玛卿峰(即玛积雪山),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境内,峰高6282米。 河流山川:境内江河有流量在每秒0.5立方米以上的干支流217条,总长1.9万公里。较大的河流有黄河、通天河(长江上游)、扎曲(澜沧江上游)、湟水、大通河。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的北麓,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全省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水力蕴藏量为210万千瓦,可供开发的水电站单机在500 千瓦以上有172座,总装机容量1800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770亿千瓦小时,省内有湖泊230多个,总面积约7136平方公里,其中咸水湖50多个,淡水湖面积在一平方公里以上的有52个。我国第一大内陆湖——青海湖,海拔3200米,是本省重要的渔业基地。察尔汉、茶卡、柯柯等盐湖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盐化资源。

2、青海省的气候特点

青海冬天平均最低温度可达到-20℃,最高温度也只有-7℃,十分寒冷,不过在西宁和格尔木等大城市的室内一般都有暖气。去青海旅游最佳季节为夏季,也就是5-10月;7月的青海湖边盛开有大片的油菜花,黄色的花海和一望无际的蓝色湖水,景色绝佳,湖边也是游人最好的扎营地,那时的气温不超过18℃,气候凉爽宜人。

青海是高原大陆性气候,春秋两季有来自戈壁的沙尘会形成扬尘天气,污染严重。特别是青海西部的柴达木盆地,在春秋两个雨季盛行大风,更糟糕的是这里还常有飓风,不仅能吹起小石子,而且能将鸡蛋大小的鹅卵石吹离地面。因受到西部昆仑山脉的阻挡,狂风在这里改变风向,同时风速也降了下来,于是在这块带状地域沉积了很多的卵石和沙粒。

咱这可是自己总结的。

3、青海地理概况有哪些?

青海省简称“青”,因境内有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东北部,与新疆、甘肃、四川、西藏四省区比邻。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全省面积72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第四位。其中草地3160万公顷,耕地58.99万公顷,森林25万公顷,其余为高山、湖泊、荒漠、戈壁、冰川等。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地形青海处在我国地形三大阶梯的第一级上,绝大部分属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境内呈现出高山、峡谷、盆地、高原、台地等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其中4000至5000米地区占全省总面积54%,最低点1650米,最高点6860米。北部和西北部为山岭谷地,南部为青南高原,东部为河湟谷地,间有小块盆地和台地,西部主要是柴达木盆地。由于地形多样,适宜于多种动物和植物生长,有较好的经济发展前景。

气候由于受海拔、地形、纬度、大气环流等自然因素的影响,青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冬季较长而不寒冷,夏季短促而凉爽,气温地区分布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降水分布地区差异显著,季节集中。全省年平均气温在-5.6℃——8.7℃左右,东南部年降水量为450毫升到600毫升。

自然资源矿产资源:青海是一个资源型富省,现已发现各类矿产125种,探明储量的矿种105种,其中,50种居中国前10位,钾、钠、镁、锂、溴、芒硝、石棉、化工灰岩和硅等11种居中国首位。在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45种矿产中,青海有21种列全国前10位。闻名遐迩的柴达木盆地,山川藏珍、戈壁埋矿,素有“聚宝盆”之美誉,富含石油天然气资源。其中盐湖有30多个,已探明总储量700亿吨。青海非金属矿产资源也很丰富,石棉、电石用石灰石、蛇纹岩、玻璃用石英岩、冶金用石英岩的储量在全国也名列前茅。石棉储量居全国第1位。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石油、天然气资源有较好的成矿条件,盆地内共发现油田16处、气田6处。据全国第二次盆地油气资源评价结果,盆地总的石油资源有12.44亿吨,已探明2亿吨;天然气资源已探明472亿立方米。

水能:黄河上游的水电资源是青海能源最大优势,有178个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166多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为1800万千瓦,年发电量770亿度。拟建的中型水电站有尼那、直岗拉卡共7座。总装机可达1.103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368亿千瓦时,水电站单位造价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40%。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是国内地热资源较丰富的地区。

畜牧草场:青海天然草原辽阔,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场面积达3160万公顷,占全国可利用草原面积的15%,发展畜牧业物质基础雄厚。在辽阔肥美的草原上,生长着天然牧草940多种,其中营养价值较高的优良牧草约190多种,具有含粗蛋白质、粗脂肪、无氮浸出物高,粗纤维低的特点。饲养的草食性牲畜主要有藏系绵羊、牦牛、马、骆驼、山羊等,普遍耐高寒、耐粗饲。尤其牦牛是青藏高原优势畜种,数量居全国第1位,占全世界牦牛总饲养量的1/3。

野生动植物资源:野生植物群中已发现经济作物1000种,药用植物就有大黄、甘草、贝母、雪莲、黄芪、党参、藏茵陈、羌活、虫草、柴胡等百余种、尤其冬虫夏草是驰名中外的贵重药材。全省有鸟类290多种,哺乳兽类109种,野生动物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21种,二级重点保护动物53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36种。有22种珍稀动物被列入《濒临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附录I和附录II中。

旅游资源:青海省自然风光雄奇壮美,具有青藏高原特色。全省已开发出旅游景点10多处。有“百鸟的王国”的青海湖鸟岛,“高原的西双版纳”孟达自然保护区,藏传佛教著名寺院湟中塔尔寺,伊斯兰教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的东关大寺,阿尼玛卿大雪山等,是登山、旅游的好去处。“海藏咽喉”的日月山和全国最大的人工水库龙羊峡、都兰国际狩猎场、坎布拉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环境状况和问题2005全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为42.0%,比上年提高13.5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1.54%,比上年提高5.48个百分点。建成烟尘控制区9个,面积72.2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音达标区1个,面积63.2平方公里。全省共有各类环境检测站21个,比上年增加1个。拥有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和单位2个;自然保护区11个,面积2176万公顷(21.7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0.1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面积2025万公顷(20.25万平方公里)。本年新增大通北川河源区和祁连山、诺木洪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

人口人口统计2004年年末全省总人口538.6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7.51万人,城镇人口比重提高到38.53%;乡村人口331.09万人。全省男性人口276.43万人、女性人口262.17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32%和48.68%。0―14岁人口125.60万人、15―64岁人口381.30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31.70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23.32%、70.79%、5.89%。全年出生人口8.75万人,出生率为16.32‰,比上年下降0.62个千分点;全年死亡人口3.46万人,死亡率为6.45‰,比上年上升0.36个千分点;全年净增人口4.80万人,比上年少增0.4万人。

人口增长率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为9.49‰。

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青海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共有55个民族成份,现有少数民族人口共235.06万多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45.5%。在青海世居的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其中土族、撒拉族是全国唯一在青海特有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例分别是:藏族21.89%,回族15.89%,土族3.85%,撒拉族1.85%,蒙古族1.71%。

文化程度2005年,全省有研究生培训单位5个,招生数403人,在学研究生894人,毕业生117人;普通高等教育院校8所,招生数1.16万人,比上年增长25.0%,在校生3.25万人,增长11.3%,毕业生0.81万人,增长42.1%;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7所,招生数1.32万人,比上年增长1.83倍,在校生2.47万人,增长31.0%,毕业生0.58万人,增长1.0%;普通高中144所,招生数3.76万人,比上年增长8.0%,在校生10.05万人,增长9.0%,毕业生2.54万人,增长22.7%;初中学校367所,招生数7.88万人、在校生22.7万人、毕业生6.81万人;普通小学2898所,招生数8.93万人,在校生50.69万人,毕业生8.10万人;特殊教育学校招生数335人,在校生2307人。幼儿园在园幼儿8.26万人,比上年增加0.51万人。全省“普九”覆盖率达86.8%,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

经济国内生产总值年,全省全年创造生产总值543.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2%。

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2005全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62.79亿元,比上年增长5.3%;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64.61亿元,比上年增长15.9%;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15.80亿元,比上年增长10.0%;本年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5.3%、59.9%、34.8%。财政收入2005年,全省完成一般预算收入63.33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3.76亿元,增长25.0%;中央一般预算收入29.57亿元,增长21.7%。

工业增加值和增长率2005年,全省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203.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1.0%。规模以上工业创造增加值179.54亿元,增长22.7%。

农业增加值和增长率2005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4.56万公顷(368.4万亩),比上年增长0.4%;总产量93.26万吨,比上年增产5.4%。

外贸状况2005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4.1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8.2%。其中,出口额3.23亿美元,下降28.9%,进口额0.90亿美元,下降25.3%。

外资利用状况2005年,合同使用外商直接投资3.56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2.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2%。

支柱产业农业、水电业、盐化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电讯现有电讯2005年,电信业务总量29.66亿元,增长15.1%。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142万门,本年新增33万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13.5万户,比上年增长22.0%,其中:城市固定电话用户92.9万户,增长21.8%,乡村固定电话用户20.6万户,增长23.4%;本年新增固定电话20.5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31.6万户,本年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4.8万户。全省年末电话普及率由上年的39.1部/百人上升到45.1部/百人。

交通铁路兰青、青藏铁路干线及4条支线、59条专线贯通全省东西,总铺轨里程1100余公里。

年,全年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156.2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6%。其中,铁路98.78亿吨公里,增长7.6%。全年完成货运量7152.5万吨,比上年增长7.5%。其中,铁路1452.7万吨,增长11.1%;公路5491.4万吨,增长6.9%。

全年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47.24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4.7%。其中,铁路18.69亿人公里,增长0.3%。全年客运量4919.8万人,比上年增长6.9%。其中,铁路368.4万人,下降4.4%。

公路全省公路线路年末通车总里程2.97万公里,比上年增长5.9%,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171公里。2005年,公路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48.27亿吨公里,增长6.5%;完成货运量5491.4万吨,增长6.9%;完成旅客周转量24.65亿人公里,增长6.3%;全年客运量4524.9万人,增长7.9%。

航空民航通航上万公里,已开通西宁至北京乌鲁木齐兰州西安广州成都上海、格尔木、拉萨等地的航班。2005年,民航完成货物周转量0.06亿吨公里,增长45.8%;完成货运量民航。0.33万吨,增长43.5%;完成旅客周转量3.89亿人公里,增长18.2%;全年客运量民航26.5万人,增长18.3%。

4、青海省的大致水文土文以及气候资料

境内除黄河湟水谷地及柴达木盆地等部分地区外,其余地区都在海拔 米以上,是世界屋脊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省地形差异显著。东北部由阿尔金山、祁连山数列平行山脉和谷地组成,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蕴藏着丰富的冰雪资源。位于达坂山和拉脊山之间的湟水谷地,海拔在2300米左右,地表为深厚的黄土层,是本省主要的农业区。西北部的柴达木 ,是一个被阿尔金山 、祁连山和昆仑山环绕的巨大盆地,海拔600至3000米,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 200至300公里 ,面积20万平方公里,盆地南部多为湖泊、沼泽、并以盐湖为主。“柴达木”在蒙古语中为“盐泽”之意。南部是以昆仑山为主体并占全省面积一半以上的青南高原 ,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现已对外开放的阿尼玛卿峰(即玛积雪山),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境内,峰高6282米。
河流山川:境内江河有流量在每秒0.5立方米以上的干支流 217条,总长1.9万公里。较大的河流有黄河、通天河(长江上游)、扎曲(澜沧江上游)、湟水、大通河。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的北麓,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全省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水力蕴藏量为210万千瓦,可供开发的水电站单机在500 千瓦以上有172座,总装机容量1800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770亿千瓦小时,省内有湖泊 230多个,总面积约 7136平方公里,其中咸水湖50多个,淡水湖面积在一平方公里以上的有52个。我国第一大内陆湖——青海湖,海拔3200米,是本省重要的渔业基地。察尔汉、茶卡、柯柯等盐湖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盐化资源。
民族与人口:青海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34个民族,全省总人口为51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42.8%。全省辖西宁市、海东地区,以及海南、海北黄南玉树、果洛5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8个市、地、州,共计47个县、民族自治县和县级市。省会西宁市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5、青海省的资源优势是什么?

从地形看,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全境为昆仑山系所蟠踞。北部有阿尔金山和祁连

山,由西北向东南迂回环抱,为青海与甘肃的界山;南部由唐古拉山雄峙,为青海与西藏的

界山;中部为巴颜喀拉山,横贯全省,至东部边境隐而复起,成为西倾山脉。在几大山脉之

间,分别形成柴达木、可可西里、共和、民和等几个盆地。青海全境,东部较为低缓,西北、

西南部高山连绵,偏西部为柴达木盆地。全省海拔超过3千米以上的地区占总面积的80%

以上。

由于青海省位于欧亚大陆中心区,深居内陆,山岭环抱,使得该省绝大部分地区属干燥寒冷、

气温剧变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其特征是:日照时数长,辐射量大;冬季漫长,夏季凉爽;气

温日差较大,年差较小;降水地区差异大,多夜雨,多雷暴,多冰雹,多霜冻,多风沙,加

上海拔高,气压低,缺氧气,纬度偏北等诸多因素,形成了特殊的气候条件。

从水文资料可见,青海省河流纵横,湖泊众多,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相当丰富。(1)全省

的河流分为外流河和内陆河两个系统。外流河主要有黄河、长江、澜沧江、湟水等,内陆河

主要有格尔木河、哈吉尔河和布哈河等。全省内陆河、外流河流量在0.5立方米/秒以上

的干支流共217条,河流总长度约1.9万多千米。(2)全省共有大小湖泊230个。
其中有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鄂陵湖和扎陵湖等淡水湖以及察尔汉和茶卡等盐
湖。(3)青海地势高峻,冰川分布广,储量大,它们是一座座天然的巨型固体蓄水库。(4)
青海的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仅柴达木盆地的地下水总储量为3500亿立方米,为青海湖
湖水的4倍多,大部分为极具化工价值的矿泉水,淡地下水天然资源量每年为2.7亿立方
米,可开采量每年为1.2亿立方米。这对于地处高原、干旱少雨的青海来说是一种十分宝
贵的资源。
正是因为青海幅员辽阔、地势高峻、气候干寒、地质成矿条件特异,大自然赋予它丰富的宝
藏,这是青海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首先,青海的能源资源丰富。全省可供开发的水电装机
容量为2000万千瓦,而且开发条件优越,仅青海境内的黄河上游,从龙羊峡到寺沟峡,
可建6座发电站,装机容量可达700万千瓦,是黄河水电资源的“黄金”地带;太阳能和
风能资源,青海得天独厚;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也很大,这是未来青海经济腾飞最基础
的条件。其次,矿产资源优势明显。(1)盐类矿产。柴达木盆地有大小盐湖和干盐滩20
多处,分布面积广,盐湖资源的储藏量极为丰富,富含钾、硼、锂、镁、溴、碘等多种矿物,
居全国之冠,著称于世界。其中察尔汗盐湖面积就达5800平方千米以上,储量大于40
0亿吨,另外,西宁盆地还有芒硝和石膏。(2)非金属矿产。包括石棉、自然硫、水晶等。
石棉矿质优量大,储量规模名列全国第一位。(3)有色金属矿产,包括铅、锌、铜等。再
者,青海有独特的动植物资源。如青海牦牛的数量为世界之首,约占世界牦牛总数的30%
以上;青海贵重的中药材多,其中冬虫夏草的产量约占全国的70%。

6、青海省西宁市的气候环境

西宁气候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其特点是:气压低、日照长,雨水少,蒸发量大,太阳辐射强,日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冰冻期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天然的避暑胜地。
值得一提的是,冬季气候相当的干燥,紫外线也强烈
消费水平 西宁市消费水平在省内算是比较高的,但是全国范围内仍比较一般,普通住宿约200元/晚,打车市内基本10元以内。但是每年的7、8月旅游旺季时,住宿会涨价1-2倍。
西宁的物价也是比较高的,蔬菜水果跟一线城市价格相当,有时候还更贵一些,餐馆里的拉面也是每碗15元左右,冬天的葡萄达到16元一斤,物以稀为贵呀。

7、青海高原自然环境资料

文化特点
青海高原上人烟稀少,但虽然如此,这里有可能在两万年前就已经有旧石器文化的人类生存了。青海高原上的文化受到其周围文化(汉文化、西域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响,但同时它也保存了它的独有性。 青海高原面积240万平方公里,海拔大多在3500米以上,包括西藏和青海的全部、四川西部、新疆南部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高原周围大山环绕,南有喜玛拉雅山,北有阿尔金山、昆仑山和祁连山,西为喀喇昆仑山,东为横断山脉。高原内还有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 这些山脉大多超过5500米,其中喜玛拉雅山有16座山峰超过8000米。高原被山脉分隔成许多盆地、宽谷。湖泊众多,青海湖、纳木错等都是内陆咸水湖,盛产食盐、硼砂、芒硝等。 高原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都发源于此,水力资源丰富。由于地势高,大部分地区热量不足,高于4500米的地方最热月份平均温度不足10℃,没有绝对的无霜期,谷物难以成熟,只宜放牧。牧畜以耐高寒的牦牛、藏绵羊、藏山羊为主。4200米以下的河谷可以种植作物,以青稞、小麦、豌豆、马铃薯、油菜等耐寒种类为主。雅鲁藏布江河谷纬度低,冬季无严寒,小麦可安全越冬。高原上建有不少水电站、煤矿、钢铁厂、化工厂、毛纺厂、造纸厂。目前有川藏、青藏、滇藏、新藏等4条公路进入高原,新建成高原铁路。民航班机通西宁、格尔木、拉萨。 青海高原拥有我国第二大湿地资源的青海省不断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这个高原省份境内的各类天然湿地资源由此得到有效保护。 青海省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部,是我国最著名的三大江河——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发源地。这里的高山大川间河流密布,湖泊与沼泽众多,是国内海拔最高、湿地面积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目前,青海高原上包括高原湖泊、河流湿地、沼泽化草甸湿地三种类型在内的天然湿地资源面积达313.45万公顷,是仅次于西藏的国内第二大湿地资源分布区。由于有大面积湿地,这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据了解,公分布栖息在青海高原各类湿地中的脊椎动物就有123种,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物种。

8、青海省的气候特征

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有以下特点:

(1)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在2500小时以上,是中国日照时数多、总辐射量大的省份。

(2)平均气温低,境内年平均气温在零下5.7℃~8.5℃之间,全省各地最热月份平均气温在5.3℃~20℃之间;最冷月份平均气温在零下17℃~5℃之间。

(3)降水量少,地域差异大。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

(4)雨热同期,青海属季风气候区,大部分地区5月中旬以后进入雨季,至9月中旬前后雨季结束,这期间正是月平均气温≥5℃的持续时期。

(5)气象灾害多,危害较大。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冰雹、霜冻、雪灾和大风。

与青海省气候资源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