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全球气候变暖高清图

全球气候变暖高清图

发布时间:2021-06-09 17:00:15

1、求关于全球变暖的图片

燃烧着的地球

无助的北极熊

企鹅的悲剧

废气排放

2、世界气候变化图

(1)根据图1中的气温线的走向分析,气温是波动上升的.根据图2中的线的走向分析,全球气候(温)处于波动变化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2)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淹没沿海低地(城市),②海水的对海岸的侵蚀加剧,③海水入侵使沿海地区土地(壤)盐碱化?程度加重,④加大了洪涝灾害对沿海的威胁,⑤风暴潮灾害加剧,⑥使沿海港口、航道的功能下降,⑦陆地污水排放受阻.故答案为:(1)波动上升?? ??? ?全球气候(温)处于波动变化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或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2)全球气候变暖使①两极地区(及高山)冰川融化,②(表层)海水变热膨胀.环境问题:①淹没沿海低地(城市),②海水的对海岸的侵蚀加剧,③海水入侵使沿海地区土地(壤)盐碱化?程度加重,④加大了洪涝灾害对沿海的威胁,⑤风暴潮灾害加剧,⑥使沿海港口、航道的功能下降,⑦陆地污水排放受阻.

3、全球气候变暖

先说阻止方法,免得危害部分太多,就没兴趣往后看了。

阻止方法,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宣传,多宣传,做更多宣传。让大家发自内心地主动去减少排放。

实际能减少排放的事情有很多,主要是不做没有必要的事:
少用电、少用火、不吸烟、少喝酒、不喝碳酸饮料、少用洗涤剂、少吃肉、少买新衣服、少熬夜、少浪费食物、少扔垃圾……多植树!多宣传!

再说危害,我就贴下以前在绿色和平论坛的帖子,说的就是全球变暖的真正危害(注意:真正,是真正!)。如果楼主有心的话,也请帮忙宣传一下吧。谢谢

谁在乎?
究竟,有谁会在乎气候变化?

有谁会在乎全球气温升温一两度,甚至六七度?
有谁会在乎南北极冰架的坍塌或融化?
有谁会在乎北极熊的死活?
有谁会在乎有多少物种灭绝?
有谁会在乎沿海地区淹没多少城市?
有谁会在乎每年融化多少雪山?
有谁会在乎每年夏天热死多少人?
有谁会在乎因为炎热所带来的火灾烧掉多少森林?
有谁会在乎干旱城市有多少?
有谁会在乎?



对于宣传全球变暖危害的朋友们,当我们将这些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影响摆给别人看,我们是否有十足的底气,可以让对方有同样的危机感?

从我个人来看,这些东西,基本上对一个不了解全球变暖的正常人来讲,一点关系都没有。这些事情和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直接影响和关系?几乎一点都没有!顶多是冬天少穿点衣服,夏天多开一会空调,偶尔太热了单位学校还给放假,这不是挺好嘛。按这样的好处来看,越热越好!把老弱病残都热死了,还可以减少污染呢。

那我们凭什么,要靠上面的这些东西,来让其他人在乎全球变暖?

这说明了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我们的沟通能力有问题——我们逆行着,走进了一条单行线。

我们只考虑到了自己的价值观,而没有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这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错误。

全球变暖所带来的,不仅仅只是我们常说的那几条,还有许许多多的影响,是同人类生活有直接密切关系的。为什么我们没有将这些讲给别人听?

·气温升高,会给人类生理机能造成影响,人类生病的几率将越来越大,各种生理疾病将快速蔓延,甚至会滋生出新疾病。眼科疾病、心脏类疾病、呼吸道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类疾病、病毒类疾病、细菌类疾病……人们社会在医疗上所支付的金钱将越来越多,死于非命的人将越来越多。癌症,将越来越普及;促死,将会越来越普遍。再多的钱,再好的医生,也未必能救得了你的命;

·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热能,会提供给空气和海洋巨大的动能,从而形成大型,甚至超大型台风、飓风、海啸等灾难。我们每年所遭受和面临的灾难越来越多,损失的生命和金钱数目越来越大,越来越让人难以接受。再多的钱,也未必能救得了你的命;

·台风海啸等灾难不单会直接破坏建筑物和威胁人类生命安全,而且会带来许多次生灾难,尤其是台风、飓风等灾难所带来的大量降雨,会导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严重威胁了交通安全和居民生活安全;

·气温升高不单会从海洋直接吸取水分,还会从陆地吸取水分,使得内陆地区大面积干旱,从而粮食减产,饲料也一定会减产。粮食和肉类食品将面临匮乏,直接威胁国家稳定。为食物而引起的恐慌和争斗,将不再是落后村落中才会发生的事;

·气温升高所融化的冰山,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淡水最主要的来源。我们的地下淡水储备都是由冰山融水组成的。在气温平衡正常时,冰山有一个冰雪循环系统,即,冰山夏天融化,流向山下,流入地下,给平原地区积累淡水,并起到一个过滤作用。冬天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回到山上,通过大量降雪重新积累冰雪,也是一个过滤过程。这整个的循环过程,使得我们的淡水有了稳定的平衡保障。而现在全球变暖使得冰山上的冰雪积累的速度远没有融化的速度快,甚至有些冰山已经不再积累,这就断绝了当地的饮用淡水。这将会带来因缺水而产生的冲突和战争;

·气温升高使得自然界食物链逐渐断裂。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会导致海洋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使海洋碳酸化,这会杀死大量微生物。最底层的食物消失,将使海洋食物链从最底层开始,向上迅速断裂,并蔓延至海洋以外。由于没有了食物,将有大量海洋生物,和以海洋生物为食的其他生物死亡。海洋中大量生物死亡,将会污染海洋,加速其他生物的死亡;同时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加速全球变暖,形成恶性循环;
·温度的上升,无脊椎类动物,尤其是昆虫类生物提早从冬眠中苏醒,而靠这些昆虫为生的长途迁徙动物却无法及时赶上,错过捕食的时机,从而大量死亡。昆虫们提前苏醒,因为没有了天敌,将会肆无忌惮地吃掉大片森林和庄稼。没有了森林,等于无形当中增加了二氧化碳的含量,加速全球变暖,形成恶性循环;没有了庄稼,就等于人类没有了食物;
·而蜜蜂数目的大量减少,也是自然界食物链彻底崩溃的前兆。没有了蜜蜂帮助传播花粉,植物将无法繁殖。也就是说,庄稼无法繁殖,无法结果,人类将没有食物。全球人类将面临食物短缺,为争夺食物而引发的战争将越来越多,越来越近。而供我们争夺的食物,也将越来越少;

·全球变暖导致陆地水分大量流失,随时会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光是森林中的山火,城市中的火灾也将会非常频繁。大火无情,我们的家将24小时处于危险当中。我说24小时,就是说即使在夜间也会有发生火灾的可能。

·全球变暖所能确定的并公开的最大威胁,是冰河时代的突然降临。对这一结果不了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后天》这部电影,其内容就是讲述冰河时代降临的恐怖。但这部片子只做成了灾难片,而几乎没有起到多大教育意义。我都只有在看第二遍时才察觉到在电影开头时,讲到了全球变暖和冰河时代的关系。跛脚的美国灾难片;
全球变暖所带来的最恐怖的结果,也是未确定(?)未公开的结果,那就是,由于全球变暖所带来的海啸等海洋性灾难次数越来越频繁,规模越来越大,所带来的次生灾难也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当海洋性灾难达到一个最高点时,也就是量变产生质变的那一点时,部分地壳被海洋所撼动,造成地震,而部分地壳附近的火山被引发,连锁反应,来带更大的地震,从而产生更大规模的火山爆发。火山爆发所产生的数万吨上千摄式度的火山灰,所到之处,便是火海,即使没有点燃的,也被压扁。世界上近八成的人口将在这次火山爆发中消失。待火山平静下来,大量冷却的火山灰掩盖天空,将有至少长达两年之久的黑暗生活笼罩整个世界。没有阳光就没有植物,也就没有粮食。坚持到最后的,恐怕只有老鼠和小强。

大家对全球变暖所带来的这一类的后果有什么样的感受?和之前我们经常听到见到提到的有什么不同?一个是别人抱炸弹,一个是自己抱炸弹。相信大家和我的感受会很相似。

大家都是热爱生活的人,都是充满爱心的人,都是肯为环保事业奉贤自己力量的可爱的人。但我们只是在宣传环保时,忘却了一点,那就是对方的感受。如果我们可以对对方的心理进行推敲,拿捏,在了解了对方后,再通过恰当的方式进行宣传,宣传效果岂不会更加理想?对症下药,这是无论在哪里都适用的完用理论。

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将全球变暖所带来的更震撼人心的影响,告诉周围人的话,那么,大家必定会重新审视环保的重要性,并发自内心地为自己、为家人、为朋友、为地球奉贤出一份力量!

4、全球气候变暖的图表,或是最近100年气温图表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7-11/16/content_7087571.htm
http://ke.baidu.com/view/758611.htm
http://tech.tom.com/2007-02-04/04B5/20161513.html
这个好!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1999&msg_id=1

到英语问题里有人会帮你翻译!

5、《后天》中全球气候变暖的世界地图分布

http://www.conservamerica.org/abrupt_conveyorbelt.gif
http://discovermagazine.com/2004/may/a-new-ice-age-day-after-tomorrow/ice_hot2.gif

之后是全球变暖图:
http://www.learningfundamentals.com.au/wp-content/uploads/combating-global-warming-map.jpg
http://geology.com/news/images/global-warming-map-animation.jpg
http://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news/bigphotos/images/070406-global-warming_big.jpg
http://psc.apl.washington.e/zhang/IDAO/summer2007_arctic_seaice.gif
http://faculty.virginia.e/setear/courses/globwarm/images/state/global.jpg

6、全球气候变暖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11),回答24—26题。 小题1:图中数字


小题1:BC
小题2:CD
小题3:BC

7、一张图认识全球变暖究竟有多严重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全球气候变暖,有多种声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是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事实,一是认为全球气候变暖这个论调似乎被政治裹挟充满了阴谋论的意味。

全球气候变暖母庸置疑

全球变暖的证据是什么? 以往我们讨论气候变暖问题总是围绕地基气象站所记录的温度潜在剩余偏差。这些记录尤为重要,但是其表示的只是气候系统变化的单一指标。全球变暖更多的证据来源于对气候系统中许多其他要素的广泛测量结果,这种测量是独立进行的,在物理上具有一致性,而这些要素之间具有紧密联系。

向左转|向右转

在气候变化中,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是众所周知的指标,从气候统计意义上讲要有30年以上的线性趋势。虽然每一年甚至每10年的温度并不总是会比上一年或上个十年高,但自1900年起全球地表温度已大大升高了,1880-2012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85°C。气候变暖并不表示地球的任何区域、任何时期都在变暖,而是地球表面温度在至少30年以上的线性趋势是上升的。所以说在过去的百年或更长时间某个十年、二十年、某个季节或者某个地区温度下降、趋缓都是正常的。自1850年以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在1870年代—1900年代、1940年代—1970年代都曾出现了变冷的年代际变率,但这并不影响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持续上升的总体趋势。另外,1998年以来的全球变暖“趋缓”主要表现在全球平均地表温度的变化上,但从整个气候系统的变化来看,全球变暖并没有“趋缓”。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和城市地区的增温更高(称为城市热岛效应),但是仅局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研究表明,即使未经订正,其对全球温度的影响也不会超过10%,东亚地区可能会达到20%以上。全球陆地气温的测量是在全球几千个测站点观测到的数据基础上,并通过数学统计均一化处理后得出的,这就意味着剔除了测站空间的不均一、城市化等因素。

陆地温度变暖与观测到的海洋温度变暖趋势是密切一致的。许多独立分析结果证明,从船上测量到的海洋空气温度上升与海面温度上升是同时发生的。

大气和海洋都是流体,所以表面增温也在低层大气中看到,同时也可在海洋上层看出,而观测结果也证实了事情确实如此。从对无线电探空气球和卫星的观测资料分析中可以一致地看到,对流层升温可以促使大气层中的天气层变得活跃。至少自从上世纪70年代起,超过90%的热量被气候系统吸收,这点可以从1950年代起全球记录的海洋热含量中得到证实。

随着海洋变暖,海水本身也会膨胀。这种膨胀也是过去一个世纪独立观测到的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融化的冰川和冰盖也是导致海平面上升的原因之一,而陆地水的存储和使用上也起了相应的变化。

逐渐变暖的世界也是个逐渐潮湿的世界,因为温暖的空气可以锁住更多水汽。全球性分析表明,这种测量大气水汽含量的比湿在陆地上和海洋上都有所增加。

作为整个星球中的冰冻部分 ——总称为冰冻圈,既受制于局地温度,同时也能影响局地温度。全球冰川中的冰量每年都在下降,而且已经持续了20多年,消融的冰量是海平面上升的部分原因。积雪对于温度变化非常敏感,尤其是在春季冰雪消融之时。从上世纪50年代起,整个北半球的春季积雪开始退缩。自从有了卫星纪录以来,就观测到北极海冰已有重大消融,尤其是在最小覆冰期,即每年融冰季节结束之际的9月。相比之下,南极海冰的增加量一直要小些。

个别地看,任何单一的分析结果都可能会令人难以信服,但是对这些不同指标和不同资料集所作的分析结果令许多研究团体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从深海到对流层顶部,所有空气或海洋变暖、冰雪消融和海平面上升等等证据都确切地表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从19世纪后期开始,全球已经开始变暖

综上所述,全球变暖的证据来源于多项复杂而独立的气候指标,高到大气层上部,深至海洋底部。这些指标包括地球表面温度、大气温度和海洋温度的变化,还包括冰川、积雪、海冰、海平面和大气水汽等方面的变化。全球各地的科学家对此类证据已独立验证过多次,证实了自19世纪起全球就开始变暖是毋庸置疑的。为了更好诠释这一结论,本文将比较下历史气候和现代气候。

现代气候与历史气候变化的异同

首先回答:工业化时代之前出现的冰期和发生其它重要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地球的气候在所有时间尺度上都发生了变化,其中包括远在人类活动能够发挥作用之前。人们在认识这些气候变化的成因和机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地球辐射平衡的变化是过去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但这些变化的原因各不相同。任何一种情况,无论是冰期、恐龙时代的暖期或是过去一千年中的波动,其具体原因都必须单独确定。在许多情况下,现在已经能够很有信心地确定其成因,利用各种量化模式可以重建许多过去的气候变化过程。

从冰期开始到过去近300万年的周期中,有充分的证据显示,这些变化与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的周期变化有关,这些周期也即所谓的米兰科维奇周期(图3)。这些周期改变了每个纬度每个季节接收的太阳辐射(但几乎对全球年平均值没有影响),我们可以以天文精度计算出这些周期。目前仍就冰期具体从何时开始和结束进行讨论,但有许多研究表明,北半球各大洲夏季日照至关重要: 如果低于某个阈值,过去冬季的雪在夏季就不会融化,随着越来越多的雪积累下来,冰盖就开始增厚。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证实冰期的确可以这样开始,同时还利用一些简单的概念模式在轨道变化的基础上成功地“后报”了过去冰期的开始。与前几个冰期的开始相类似,下一次北半球夏季日射的大幅减少将在30,000年后开始。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虽然不是首要原因,但它在冰河期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南极冰芯资料显示,二氧化碳在寒冷的冰川时代浓度很低(~190 ppm),在温暖的间冰期浓度要高(~280ppm),大气CO2随着南极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滞后期约有几百年。由于从冰期开始到结束的气候变化持续数千年,这些变化多数是受到二氧化碳正反馈的影响; 即:由于米兰科维奇周期最初引发的小幅冷却随着二氧化碳浓度下降而被放大。只有在考虑到二氧化碳作用的情况下,冰期气候的模拟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

在上个冰期发生了20起突变的和剧烈的气候转迁,在北大西洋周边的记录中尤为突出。这些变迁不同于冰川间冰期的周期,在此周期内没有大的全球平均温度变化:格陵兰和南极的变化不同步,在南大西洋和北大西洋呈相反方向。这意味着已经不需要全球辐射平衡的重大变化就能引发上述变迁;在气候系统中的热量重新分布就足以触发变迁。事实上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海洋环流和热输送的变化可以解释很多这些突发事件的特征;沉积物资料及模式模拟显示其中一些变化可能是由那个时代环绕大西洋的冰盖不稳定性及与之相关的淡水释放到海洋所触发的。

在过去的5亿年期间,气候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偏暖的时期,地球可能完全没有冰盖(地质学家可从岩石上的冰叶标迹予以判别),而不像今天的格陵兰和南极被冰盖覆盖。追溯到过去一百万年以上的有关温室气体的资料,即超过南极冰芯年代的数据,仍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但对地质采样的分析表明无冰暖期与大气中二氧化碳高浓度相吻合。在百万年时间尺度上,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是由于地壳构造活动引起的,它影响到海洋和大气与固体地球的CO2交换。

过去气候变化的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太阳能量输出的变化。最近几十年的观测表明太阳能量输出在11年的周期中有略有变化(接近0.1%)。太阳黑子观测(可追溯到17世纪)以及从宇宙辐射产生的同位素资料证明了太阳活动的长期变化。数据相关性和模式模拟结果均表明,在工业化时代开始前的一百万年中,太阳变化和火山活动有可能是导致气候变异的首要原因。

这些例子说明过去不同的气候变化都有不同的原因。自然因子在过去引起气候变化的事实并不意味着目前的气候变化是自然的。如此类推,森林火灾长期以来一直是自然界雷击造成的,但并不意味着火灾不可能是由一位粗心的露营者引发。

全球气候是由地球辐射平衡所决定的。有三种基本途径可以改变地球的辐射平衡,从而导致气候变化: (1) 改变射入的太阳辐射(例如,地球轨道或太阳自身的变化);(2) 改变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该反射率称之为反照率,它可以通过云层的变化、被称为气溶胶的颗粒物或陆地层等来改变);(3) 改变辐射回空间的长波的能量(例如,通过改变二氧化碳的浓度)。此外,局地气候也取决于风和洋流如何分布热量。所有这些因素都在过去的气候变化中发挥了作用。

第二回答:与地球历史上的早期变化相比,当前的气候变化异常吗?

气候在整个地球历史中和所有时间尺度上一直在变化。当前的气候变化在某些方面并非异常,但在另外一些方面则属异常。与过去50多万年相比,大气中CO2的浓度现已经达到创记录的高值,并且还在以异常快的速度继续这种趋势。与至少过去五百年、甚至可能超过一千年相比,目前的全球温度是偏暖的。如果这种变暖持续下去,所引起的本世纪气候变化,用地质术语来说将是极端异常的。当前气候变化的另一个异常方面是它的成因:过去的气候变化源于自然原因,而过去百年特别是近60年的大部分变暖是因人类活动所致。

在对当前的气候变化和早期的自然变化进行比较时,必须区分三点不同。首先,必须明确是在对哪些变量进行比较:是温室气体浓度,或者温度(或者其它气候参数),是它们的绝对值,还是其变化速率?其次,切勿把局地变化同全球变化相混淆。局地气候变化通常比全球气候变化大得多,因为局地因子(如海洋或大气环流的变化)能够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点转移输送到另一个地点,局地反馈会产生影响(如海冰反馈)。相比之下,全球平均温度的较大变化需要某种全球强迫(如温室气体浓度的改变或太阳活动)。第三,必须区分时间尺度。与一百年的时间尺度相比,几百万年的气候变化可能要大得多,并且有不同的成因(如大陆漂移)。

当前关注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二氧化碳(CO2)(和其它一些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这种增加在第四纪(过去约两百万年)中是十分罕见的。过去650,000年间的CO2浓度是从南极冰芯准确获知的。在这段时期内,CO2浓度在冷冰川期的低值180 ppm和暖间冰期的高值300ppm之间变化。在过去一个多世纪里,浓度值快速增加而大大超出了这一范围,现在约为397ppm。相比之下,在上一个冰期结束时,CO2浓度约80ppm的上升花费了5000多年的时间。高于当前值的浓度值仅在几百万年以前出现过。

温度是一个比CO2(全球充分混合气体)更难重建的变量,因为它在全球各个地方的意义不尽相同,因此单一的记录(如冰芯)只具有有限的价值。局地温度的变化,即便是短短几十年的变化,都可能达到几摄氏度,这远远大于过去一个世纪中约0.8℃的全球变暖信号。

大尺度(全球或半球)平均分析对于全球变化更有意义,在这种尺度下,大部分局地变化达到平均值,变异较小。有足够覆盖范围的仪器记录仅能追溯约150年。在时间上做进一步追溯,对来自树木年轮、冰芯等代用资料进行汇编使得追溯时间超过一千年,其空间覆盖有所减少。尽管在那些重建结果中存在差异,以及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但所有已发表的重建结果表明,中世纪时期的温度是温暖的,17、18和19世纪降冷到低值,此后迅速变暖。中世纪的温暖水平是无法确定的,但在20世纪中期可能再次达到了这一水平,只是从那时起才有可能超过这一水平。这些结论也得到气候模拟的支持。在二千多年以前,温度变化没有被系统地汇编成大尺度的平均值,但它们也并未提供追溯到全新世(过去近11,600年)的比当前全球年平均温度偏暖的证据。有强烈的迹象表明,直到约3百万年以前,一直盛行着偏暖的气候,使得全球冰盖大大缩减,海平面更高。因此,目前的变暖从过去几千年的时间范围内看似乎是异常的,但站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看则并非异常,在这种尺度上,构造活动的变化(可能由温室气候浓度自然、缓慢的变化所驱动)变得有关系了。

一个不同的问题是目前的变暖速率。代用资料中记录的全球气候变化是否较快?过去一百万年间最大的温度变化发生冰川期,在这段时期,全球平均温度从冰期的4℃变化为暖间冰期的7℃(局部变化要大得多,如在大陆冰盖附近)。然而,资料表明冰期结束时的全球变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历时近5000年。因此很明显,根据以往的变化,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的速率要快得多,且十分异常。经常讨论的冰期气候突变绝不是反例,因为这种突变大概是由海洋的热量输送所至,它们不太可能影响到全球的平均温度。

进一步沿时间追溯到冰芯资料以前的时代,沉积物和其它档案资料的时间分辨率分辨不出当前这样快速的变暖。因此,尽管过去发生过较大的气候变化,但没有证据显示这些变化是以比当前气候变暖更快的速率发生的。如果认识到对本世纪变暖的预估约为5°C(范围的上限),则地球将如其在上一个冰期结束时那样,可能经历相同大小的全球平均增温;没有证据显示过去5000万年时间里的任何全球增温能比得上这一未来可能的全球变化速率。

综上所述,当代全球气候的变暖毋容置疑,无论是在变暖的速率上还是在全球尺度上。那么,大家又在寻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温室气体排放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观测到的气候长期变化(超过十年的时间尺度)的原因是通过确定预期的气候变化不同原因的“指纹” 是否存在于历史记录来进行评估的。这些指纹来源于对个别气候强迫所引起的气候变化的不同形态的计算机模型模拟。在数十年时间范围内,这些强迫包括诸如温室气体的增加或太阳亮度的变化等过程。通过将模拟的指纹形态与观测到的气候变化进行比较,我们能够确定观测的变化是否通过这些指纹形态或者自然变率(不由任何强迫引发)得到最好的解释。

在观测到的20世纪气候变化的形态中,人类引起的温室气体增长的指纹是明显清晰的。除此之外,这些观测的变化不能通过自然强迫或是由气候模型模拟的自然变率的指纹来解释。因此,归因研究支持这一结论,即“1951年至2010年间观测到的全球平均表面温度一半以上的增加极有可能是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

地球的气候一直在变化,而且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要确定所观测到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我们必须首先确定观测到的气候变化是否不同于完全不由任何强迫引起的其他波动。不同强迫引起的气候变率 – 所谓的内部变率 – 是气候系统中各个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大尺度的海洋变率,如太平洋的厄尔尼诺-南方(ENSO)涛动,是在十年至百年时间尺度上内部气候变率的首要来源。

气候变化还可能来自气候系统外的自然强迫,如火山爆发或太阳亮度的变化。诸如此类的强迫可引起那些地质记录中清晰记载的剧烈变化。人类造成的强迫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或大气颗粒物污染。这些强迫中任意一个,不管是自然的或人为造成的,都能影响内部变率,并导致平均气候的变化。归因研究试图确定观测到的气候中能检测到的变化的原因。在过去一个世纪中,我们知道全球平均气温已经升高,因此,如果观测到的变化是由强迫引起的,那么主要的强迫一定是导致气候变暖而不是变冷的强迫。

正式的气候变化归因研究都是通过气候模型的对照实验来进行的。经模型模拟的对特定气候强迫的响应通常被称为这些强迫的指纹。为了产生一个有意义的气候变化归因评估,气候模型必须可靠地模拟这些与单个强迫相联系的指纹形态以及无强迫的内部变化形态。没有模型能够完美地再现气候的所有特征,但很多详细的研究表明,采用当前模型的模拟对于进行归因评估确实是充分可靠的。

二氧化碳为何是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

科学家经过科学分析,温室效应首当其冲,温室效应是由温室气体实现的。温室气体有水蒸汽(H2O)、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s)及臭氧(O3)等。

水汽在地球大气层中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水汽相对于二氧化碳(CO2)对自然温室效应的贡献取决于核算方法,但可以认为比二氧化碳的贡献约大两至三倍。额外的水汽通过人为活动注入到大气中,主要是通过灌溉作物蒸发量的增加,同时还通过电厂降温,少量通过化石燃料的燃烧。因此,人们可能会问,谈及引发气候变化的强迫时,为什么对二氧化碳而不是水汽如此关注?

水汽的行为不同于二氧化碳的一个基本表现是:它能凝结和沉降。当高湿度的空气降温时,一些蒸汽凝结成水滴或冰粒并沉降。水汽在大气中通常会停留十天时间。水汽通过人为源头进入大气的流量比“自然”蒸发的要少得多。因此,它对整体浓度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并且对长期的温室效应没有显著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对流层水汽(通常低于10公里高度)不被认为是造成辐射强迫的人为气体的主要原因。

在平流层(大气层约10公里以上的部分),人为排放对水汽确实有显著的影响。通过氧化作用,由人类活动导致的甲烷(CH4)浓度的升高带来了额外的水源,这也部分解释了在平流层所观测到的变化。平流层中水的变化有辐射影响,被认为是一种强迫,并且可以进行评估。平流层水的浓度在过去几十年有显著不同。这些变化的完整范围还不是很清楚,可能与其说是一种强迫,不如说是加到自然变率中的反馈过程。平流层水汽对变暖的贡献,从强迫和反馈两方面来讲,都要比来自甲烷或二氧化碳的小得多。

空气中水汽的最大量由温度控制。极地地区从地表延伸到平流层的典型空气柱中每平方米可能只包含几千克水汽,然而热带地区类似的空气柱可以包含高达70千克的水汽。空气温度每升高一度,大气可以多保留7%的水汽(图6,左上插图)。浓度的增加放大了温室效应,并且因此导致更多的变暖。该过程被称为水汽的反馈过程,这很好理解,也得到了量化。它出现在用于估算气候变化的所有模型中,其优点是与观测一致。虽然已观测到大气中水汽的增加,但人们认为这种变化是一种气候反馈(来自大气温度的升高),不应解释为人为排放导致的辐射强迫。目前,水汽在地球大气中发挥着最大的温室效应作用。然而,其他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对维持水汽在大气中的存在是必要的。事实上,如果从大气中去除这些气体,其温度将下降到足以引起水汽减少,而导致温室效应下降失控,使地球骤然进入冰冻状态。所以,是温室气体而不是水汽提供了维持当前大气中水汽水平的温度结构。因此,虽然二氧化碳是主要的人为控制气候的按钮,但水汽是一种强有力并且迅速的反馈,它以一个介于2和3之间的典型系数放大任何初始强迫。水汽不是一个显著的初始强迫,然而却是气候变化的基本介质。

水汽作为自然温室效应的最大贡献者,在地球气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大气中水汽的总量主要是由空气的温度而不是排放所控制的。出于这个原因,科学家认为水汽是一个反馈介质,而不是引发气候变化的强迫。灌溉或电厂降温带来的人为水汽排放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微乎其微。

因此,二氧化碳是造成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

根据198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为当代和后代人类保护气候的决议,同年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建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是国际上公认的气候变化科学评估组织,其主要任务是组织科学家团队对气候变化科学认识、气候变化影响以及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对策进行科学层面的评估,迄今已经发布了五次评估报告。每次评估报告都是汇集了全球上千名科学家、基于公开发表的科学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并且期间要经历两次专家评审、两次政府评审,十一个环节。可以认为IPCC评估报告给出的结论是对气候变化科学、影响、适应和减缓的全面、客观的认识。当然,气候科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有些问题、某些结论的不确定还需要进一步加深研究。

8、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50厘米。上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

(1)AB
(2)BC

与全球气候变暖高清图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