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中国华北平原气候特征

中国华北平原气候特征

发布时间:2021-06-10 06:32:03

1、华北平原的气候特征是暖干还是冷湿??

华北平原主要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东南一部分,这里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寒冷干燥,从全年气候特征来看应该是暖干。

2、华北平原文化区的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纬度大陆东岸,年平均气温不低于0℃,年积温介于3200℃~4500℃,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温差较大,四季分明。

3、中国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我国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都是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版干燥。但是东北平原权与华北平原纬度有差异,气候也有明显的差异。
东北平原纬度比较高,冬季正午太阳高度更小,白昼更短,距离冬季风源地更近,受冬季风影响很强烈,因此东北平原冬季比华北平原更加寒冷。东北平原北部夏季也比较凉爽。华北平原地区冬季相对温暖,夏季炎热。

4、华北平原几地区第四纪气候环境的特征

9.6.2.1 宁晋泊地区第四纪晚更新世以来气候环境变化的特征

宁晋泊毗邻河南平原,位于河北平原南部隆尧县境内。地质构造上为冀中坳陷南部,第四纪以来系沉降地区,现今为内平原地势低洼地带,为古大陆泽的北半部分。据张宗祜等研究,宁晋泊地区10万多年来的环境变迁中,尤其是晚更新世以来,水深和岸线变化较大。钻探结果表明,宁晋泊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物自下而上主要为静水相(深湖相)、浅湖相、滨湖相和沼泽相沉积。其中,顶部6.4m为全新世湖相沉积,晚更新世沉积厚度34m左右。28.5m以下为晚更新世早期湖相沉积,当时气候为暖温较干,为阔叶落叶林-草原景观;17m至28.5m为晚更新世中期浅湖相沉积,古气候转为偏冷较干,植被由针叶树的阔叶林-草原逐渐演化为针叶、落叶混交林-草原,再演化为疏林草原环境;6.4~17m沉积物为浅湖、沼泽及洪积相沉积,为晚更新世晚期,这个时期气候由暖湿转变为干旱寒冷,植被由阔叶林-草原演化为干草原景观。

全新世中晚期以来,宁晋泊的演变情况有着历史记载。据郭盛乔资料,近5000年来宁晋泊环境变化较大。最早于全新世大暖期,沉积了一套深灰色、黑色淤泥质黏土,分布于现今河北平原的宁晋、隆尧、任县、永年、新河、巨鹿等地,范围很广,此时湖水较浅。由于当时处于高海平面时期,渤海海水西侵,平原水流下泄不畅,河流、沼泽广为分布。此时该古大陆泽规模为最大,延展至新河、巨鹿以东,可能延伸到山东境内。周朝中叶,黄河泛滥,洪水注入大陆泽。秦汉时期湖水退缩,古大陆泽中部形成陆地。隋唐时期(8世纪)气候趋向温暖,降水量增加,湖水范围扩大,由于湖中部形成陆地,古大陆泽分解成两个湖。宋元时期湖区缩小,到明朝由于入湖水源——漳河东移,湖水进一步减缩。清初,由于人为开垦土地,湖区淤积严重,湖水范围缩小、变浅。清道光时期(19世纪中期),宁晋泊最后干涸,仅遗留下一低洼地势,海拔低于25m。

9.6.2.2 白洋淀地区第四纪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的特征

白洋淀位于河北平原中部,其水体规模的时空变化和演变过程可以作为包括河南平原在内的整个华北平原全新世以来古水文及古气候演化规律的缩影。

据张宗祜资料,白洋淀在全新世早期(距今10~8kaB.P.)为暴雨-径流型的河流式积水型湖沼;全新世中期(距今8~2ka)由于东部海平面上升,陆地河流径流水量滞留在低洼处,形成地表水、地下水汇水区,并成为内平原湖泊。全新世中期气候温湿多雨,地表水较丰富。此时白洋淀湖面扩展,其范围可达永清、文安、望都、定州、安国、肃宁、河间等地,并与文安洼水域相连。当时平原的气候为湿润环境,1月份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3℃,年均降水量比现在多100~300mm。因此,全新世中期华北平原区域地下水获得充分的连续补给;全新世晚期(距今2000a以来)平原区气候转向凉干,降雨量偏少,地表径流量明显减少,而蒸发量增大,导致白洋淀等地表水体水深变浅,水面收缩,并局部干涸。990~1997年间,平原气候冷暖波动,期间有5次冷期、3次暖期。总的趋势,白洋淀入湖水流量逐渐减少,并出现了全年无水入淀、部分淀区干涸和全年淀干现象。平原区地表河流的水文情况也随气候条件的变化而演变着。以滹沱河为例,它是河北平原内一条历史悠久的大河。根据地质勘探取得的全新世早期滹沱河的河流宽深比、河道曲率和河床纵比降等参数资料推算当时年均河水流量约24m3/s,年均洪水流量可达1968m3/s;全新世中期年均流量约为46m3/s,年均洪水流量110m3/s。据滹沱河中山水文站观测资料,1919~1978年均径流量为29.3m3/s,年均洪水流量为364.7m3/s,表明全新世中期气候温湿多雨,滹沱河河水流量变率小,比较稳定。

9.6.2.3 河北平原东部第四纪古气候环境的特征

根据河北平原东部5个钻孔的第四系孢粉分析及其邻区资料,付君亮、任振纪等将该区划分为Ⅺ个孢粉组合带,自下而上:

Ⅰ带,以喜暖的亚热带Tsuga,Podocarpus,Carya等为主的含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带;

Ⅱ带,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为针阔叶林-草原带,上部为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的干旱草原带;

Ⅲ带,含亚热带残遗分子的暗针叶林-草甸沼泽带;

Ⅳ带,以Quercus-Betula为主的针阔叶林-草原带;

Ⅴ带,以松为主的针叶林-草原带;

Ⅵ带,以Quercus-pinus为主的针阔叶林-草原带;

Ⅶ带,以Pucea-Pinus-Typhs为主的针叶林-草甸沼泽带;

Ⅷ带,以喜暖的Juglans,Ulmus,Quercus为主的阔叶林-草原带;

Ⅸ带,以耐寒的Picea,Abies为主的暗针叶林带;

Ⅹ带,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为阔叶林-草原带,上部位针阔叶草原带;

Ⅺ带,分3个亚带:下部为Pinus-Betula林亚带,中部为Betula-Quercus林亚带,上部为Pinus林亚带。

上述不同孢粉带所反映的古植被、古气候特征为:

1)第四纪开始于第Ⅲ孢粉带,亚热带植物趋于绝灭,耐寒植物大量出现,气候偏冷,为暗针叶林带。

2)由第Ⅲ孢粉带开始,整个第四纪的孢粉组合,显示寒冷气候、暖温气候类型周期性交替景象。

3)第Ⅺ孢粉带出现大量孢粉,从植被变化情况看,明显地呈现出全新世3段气候波动期。

9.6.2.4 天津地区新近纪和第四纪气候环境的特征

罗宝信、王毓钊等在天津宁河、静海、市区震3、津西1等10个钻孔中的420块孢粉样中找到2万多个孢粉化石,其中木本植物花粉松、云杉、冷杉、栎、榆等约1/5,草本植物花粉嵩、藜、菊、禾木等约3/5,嵩和藜的数量较多,反映滨海环境。此外,还有硅藻等。根据这些植物化石材料,他们认为:新近纪天津生长北暖湿——亚热带温润阔叶针叶森林和草原,反映年均气温约15(11~19)℃。基本上相当现今上海的气候,近似“江南风光”。如杨柳青津西1孔526m以下,含木本花粉89%,草本10%、针叶树20%、冷温带的云冷杉5.8%、亚热带种占成分的7%,山核桃、枫杨、铁杉、罗汉松、水蕨等占孢粉总数量的16.3%。

更新世为冷暖带半湿半干针阔叶林草原与暖湿带半湿阔针林草原交替期。受全球性第四纪冰期气候影响,天津出现5次冷暖周期变化,气温比第三纪降低。草本花粉相应增多,冷期的孢粉组合中,云杉冷杉针叶树增多,反映天津年均气温约5℃,比前降低约8℃,相当现今沈阳黑河的植被气候,出现“林海雪原”的景观;暖期时的孢粉,栎、榆等阔叶树相对增多,显示年气温约至15℃,高今约3℃,相当于现今济南至上海的环境,并出现海进。

全新世时暖湿带针阔林-草原期,气温转暖,随气候波动可分3期。中期气温高今约3~4℃,阔叶树花粉相对增加,在静海找到丰富的水蕨孢子(现今只分布于河北以南地区),宁河有菱的花粉;相当于国际上8~5ka的大西洋气候最宜期,14C测定水蕨泥炭层7920±655a,宁海菱和牡蛎层5945±90a,树木年龄校正6600±120a。前后期气温低今3~0℃或高1℃,古植被气候已近似现今。

上述情况,与河南平原同时期气候环境的变化相互之间总体上比较一致。

5、华北平原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和人文特征

华北平原是中国东部大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称黄淮海平原。位于北纬32°~40°,东经°~121°。北抵燕山南麓,南达大别山北侧,西倚太行山一伏牛山,东临渤海和黄海,跨越京、津、冀、鲁、豫、皖、苏7省市,面积30万平方千米。平原地势平坦,河湖众多,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自古即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平原人口和耕地面积约占中国1/5。
华北平原,是中国第二大平原,地势低平,多在海拔50米以下,是典型的冲积平原,是由于黄河、海河、淮河、滦河等所带的大量泥沙沉积所致,多数地方的沉积厚达七八百米,最厚的开封商丘徐州一带达5000米。华北平原的面积还在扩大。
华北平原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滦河冲积而成。黄河下游天然地横贯中部,分南北两部分:南面为黄淮平原,北面为海河平原。百年来,黄河在这里填海造陆面积2300平方公里。平原还不断地向海洋延伸,最迅速地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平均每年2~3千米。
地势低平,大部分海拔50米以下,东部沿海平原海拔10米以下。自西向东微斜。主要属于新生代的巨大坳陷,沉积厚度1500~5000米左右。平原多低洼地、湖沼。集中分布在黄河冲积扇北面保定与天津大沽之间。由于黄河挟带大量泥沙以致黄河决溢、泛滥、改道频繁。1949年后进行了改造治理。由于春季蒸发量上升,降水量较少,河流径流量较少,加之以人为原因,华北平原常会出现春旱的问题。

6、华北平原的自然地理特征,谢谢老师。

华北平原位于中国东部,长城以南,淮河以北,东临黄海、渤海,西倚太行山和豫西山地。它是黄河、淮河、海河等河流冲积成的广阔平原,是全国最大的平原。本区大部分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冬、春季少雨干旱,夏季多雨湿润,适宜发展农业生产。

气候资源特点:

1.热量资源较丰,可供多种类型一年两熟种植。≥0℃积温为4 100~5 400℃,≥10℃积温为3 700~4 700℃,不同类型冬小麦以及苹果、梨等温带果树可安全越冬。≥0℃积温4 600等值线是冬小麦与早熟玉米两熟的热量界限。≥0℃积温大于4 800℃的地区可以麦棉套种,大于5 200℃地区可麦棉复种。

2.降水量不够充沛,但集中于生长旺季,地区、季节、年际间差异大。年降水量为500~900毫米。河北省中南部的衡水一带降水量<500毫米,为易旱地区。黄河以南地区降水量为700~900毫米,基本上能满足两熟作物的需要。

3.光资源丰富,增产潜力大。本区年总辐射量为4 605~5 860兆焦耳/(米2·年),年日照时数北部为2 800小时,南部为2 300小时左右。7~8月光、热、水同季,作物增产潜力大。9~10月光照足,有利于秋收作物灌浆和棉花的吐絮成熟。

4.旱涝灾害频繁,限制资源优势发挥。本区灾害以旱涝为主,其中旱灾最为突出,又以春旱、初夏旱、秋旱频率最高。夏涝主要在低洼易渍地,危害重。

7、华北平原属于什么气候

华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平均气温高于20°C;冬季寒冷干燥,平均气温低于0°C。年降水量在400毫米--800毫米之间,气温年较差比较大。

8、华北平原 特点简述

中国第二大平原。位于黄河下游。西起太行山脉和豫西山地,东到黄海、渤海和山东丘陵,北起燕山山脉,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别山,东南至苏、皖北部,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连。延展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等5省、2直辖市地境域。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滦河冲积而成,故又称黄淮海平原。黄河下游天然地横贯中部,分南北两部分:南面为黄淮平原,北面为海河平原。近百年来,黄河在这里填海造陆面积2300平方千米。平原还不断地向海洋延伸,最迅速地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平均每年2~3千米。地势低平,大部分海拔50米以下,东部沿海平原海拔10米以下。自西向东微斜。主要属于新生代的巨大坳陷,沉积厚度1500~5000米左右。平原多低洼地、湖沼。集中分布在黄河冲积扇北面保定与天津大沽之间。冲积扇东缘与山东丘陵接触处,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易受洪水内涝威胁,形成盐碱地。1949年后进行了改造治理。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南部淮河流域处于向亚热带过渡地区,其气温和降水量都比北部高。平原年均温 8~15℃ ,冬季寒冷干燥 ,最冷月( 1月 )均温0~-6℃,夏季高温多雨最热月(7月)均温28℃,年均降水量为600~800毫米;无霜期6~8个月 ;日照充分,大部分全年平均日照时数 2300~2800小时 ,农作物大多为两年三熟,南部一年两熟。土层深厚,土质肥沃。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高粱、谷子和甘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大豆和烟草等。矿产资源丰富,有煤、石油、铁矿等,有中国著名的大港油田和胜利油田。东部渤海、黄海沿岸,地面平坦,宜晒海盐,有著名的长芦盐区和苏北盐区,以及重要的盐碱工业基地。华北平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有许多古老城市,如北京(蓟)、邯郸、开封、商丘、淮阳等。

9、分析一下华北平原 自然气候等

中国第二大平原。位于黄河下游。西起太行山脉和豫西山地,东到黄海、渤海和山东丘陵,北起燕山山脉,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别山,东南至苏、皖北部,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连。延展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等7省、市的境域。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滦河冲积而成,故又称黄淮海平原。黄河下游天然地横贯中部,分南北两部分:南面为黄淮平原,北面为海河平原。近百年来,黄河在这里填海造陆面积2300平方千米。平原还不断地向海洋延伸,最迅速的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平均每年2~3千米。地势低平,大部分海拔50米以下,东部沿海平原海拔10米以下。自西向东微斜。主要属于新生代的巨大坳陷,沉积厚度1500~5000米左右。平原多低洼地、湖沼。集中分布在黄河冲积扇北面保定与天津大沽之间。冲积扇东缘与山东丘陵接触处,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易受洪水内涝威胁,形成盐碱地。1949年后进行了改造治理。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南部淮河流域处于向亚热带过渡地区,其气温和降水量都比北部高。平原年均温 8~15℃ ,冬季寒冷干燥 ,最冷月( 1月 )均温0~-6℃,夏季高温多雨最热月(7月)均温28℃,年均降水量为600~800毫米;无霜期6~8个月 ;日照充分,大部分全年平均日照时数 2300~2800小时 ,农作物大多为两年三熟,南部一年两熟。土层深厚,土质肥沃。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高粱、谷子和甘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大豆和烟草等。矿产资源丰富,有煤、石油、铁矿等,有中国著名的大港油田和胜利油田。东部渤海、黄海沿岸,地面平坦,宜晒海盐,有著名的长芦盐区和苏北盐区,以及重要的盐碱工业基地。华北平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有许多古老城市,如北京(蓟)、邯郸、开封、商丘、淮阳等。
中国北部的大平原。由黄河、海河、淮河等冲积而成,面积310,000平方公里。海拔在100公尺以下,大部分不足50公尺。地势平坦,便于耕作,加以土质肥沃,夏季炎热多雨,年降水量在600∼900公厘,历来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但由于黄河挟带大量泥沙,河床逐年淤高,下游河床高出两岸地面3∼4公尺,有的地方高出10公尺,而历代对黄河疏于防治,以致黄河决溢、氾滥、改道频繁。黄河下游河道的改道迁徙又影响海河水系和淮河水系的宣泄,使华北平原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浅平洼地,排水不畅,加重了洪涝威胁。低平洼地还容易使土壤盐碱化。华北地区春雨只占全年降水10%左右,春旱时有发生,因此旱、涝、碱是华北平原的主要治理问题。黄河南、北的旱、涝、碱危害出现频率不同,一般洪涝南大于北,旱害、碱害北重于南。1949年以来,黄河下游1,800公里长的大堤每年都维护培修,保证了黄河30多年的安全行洪。还在黄河两岸放淤造田,治碱改土,引水灌溉。淮河、海河也得到大规模的治理。现华北平原已是中国小麦、棉花、花生、芝蔴、烤烟等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业区,也是温带果品苹果、梨、柿和核桃、板栗、红枣等的主要产区。沿海平原又是重要海盐产地。目前已在规画兴建「南水北调」水利工程,引长江水到华北平原,根本解决华北平原乾旱问题。华北平原周边富产煤炭,近年又在平原发现丰富的石油资源,已建成大港、胜利、华北、中原等油田。重要的工业城市有北京、天津、郑州石家庄、邯郸、济南、徐州等。
华北平原是中国的重要粮棉油生产基地。
根据华北平原不同的区域特征,可分为四个亚区平原:
辽河下游平原,以山海关为界,山海关以外的平原,是由辽河冲积形成的,沼泽地较多,局部有盐渍化,平均气温低,但夏季仍然可以种植水稻,主要农作物以高粱、水稻、玉米为主;
海河平原,燕山以南,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地区。是由海河和黄河冲积形成的,所以也被称为黄海平原,是中国粮棉的重要产区,南北距离达500多千米,所谓“千里平原”,主要作物为小麦、玉米和棉花。可以达到一年小麦、玉米两熟。
黄泛平原,位于海河平原和淮北平原之间,是黄河冲积形成的,包括泛滥沉积,盐碱、沙化土地较多,但平均气温高,适合喜温抗沙作物生长,主要作物有棉花、花生、水稻、枣等。
淮北平原,淮河以北,黄泛区以南,是黄河泛滥和淮河冲积形成的,气温高,水源充沛,由于以前黄河泛滥,淤积淮河干道,造成这一带经常性灾荒,淮河经过疏通治理后,淮北平原成为中国小麦的主产区之一。
华北平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335立方米/年,不足全国的1/6。地表水时空分布不均,地下水已成为华北平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目前,北京、石家庄、邢台、邯郸、保定、衡水、廊坊唐山等城市的地下水开采量已占总供水量的70%以上。
调查表明,华北平原地下水天然资源为227.4亿立方米/年。浅层地下水可开采资源168.3亿立方米/年,深层地下水可采资源24.2亿立方米/年。
2000年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量为212.0亿立方米。其中,浅层地下水开采量为178.4亿立方米,占总开采量的84.2%。深层地下水开采量为33.6亿立方米,占总开采量的15.8%。
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总体上为106%,深层地下水为139%。由于开采布局不合理,深层地下水头持续下降,全区深层地下水头低于海平面的范围已达到76732平方千米,占平原区总面积的55%。并且造成海水入侵,使土壤盐碱化。
为保障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以前京津冀主要城市的供水安全,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圈定了23处应急供水地下水源地,应急供水潜力为10亿立方米/年。
回乡列车上
一望无边大平原,丰收景象喜空前。
秋风染就黄金色,又是一个丰收年。
——(河北安平)张志真

与中国华北平原气候特征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