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从人文现象探究的气候特征

从人文现象探究的气候特征

发布时间:2021-06-11 03:32:06

1、天津的人文地理 气候特征

天津人文:

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的天津市,地处太平洋西岸环渤海弯边的华北平原东北部,位于海河流域下游,东临渤海,北依燕山,西靠首都北京,总面积1.19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商业都市和港口城市。天津平原的早期开发,大约开始于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此前天津的绝大部分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其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逐步推进的历程。金元时期北京的定都,为天津城市的勃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明清时期,天津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逐步成为中国北方最为繁荣的商业大都会。
天津建城600年来,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对天津城市文化的形成以及多元化、兼容性的特点,进行简要的剖析和阐释,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天津地域文化是由海河文化、城厢文化、寺庙文化、移民文化、军旅文化、漕运文化、商埠文化、码头文化、租界文化、慈善文化等10个方面融合而成的。
天津气候特征:
天津位于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主要受季风环流的支配,是东亚季风盛行的地区,属大陆性气候。主要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干旱少雨;夏季炎热,雨水集中;秋季气爽,冷暖适中;冬季寒冷,干燥少雪。
天津年平均气温在11.4~12.9°C,市区平均气温最高为12.9°C。1月最冷,平均气温在-5~-3°C;7月最热,平均气温在26~27°C。天津季风盛行,冬、春季风速最大,夏、秋季风速最小。年平均风速为2~4米/秒,多为西南风。天津平均无霜期为196~246天,最长无霜期为267天,最短无霜期为171天。在四季中,冬季最长,有156~167天;夏季次之,有87~103天;春季56~61天;秋季最短,仅为50~56天。天津年平均降水量为520~660毫米,降水日数为63~70天。在地区分布上,山地多于平原,沿海多于内地。在季节分布上,6、7、8三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5%左右。天津日照时间较长,年日照时数为2500~2900小时。

2、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哪些特征

人文现象的分布、扩散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但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地理学中的一门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特点既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等地理学各分支学科所共有的特征,又有以人文现象作为研究主体的特征;其研究对象虽与社会科学有相同之处,但其注重地域分布特征及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又不同于社会科学,从而形成其特有的理论和方法,成为一门跨学科的边缘性科学。作为地理学中一门接近人文或社会科学的学科,人文地理学在研究方法上既采用地理学中传统的方法(如实地调查、运用地图等)和现代方法(如航空像片、卫星像片、地理模型等),也引进大量的社会科学方法(如抽样调查、定量技术、心理学和行为学等研究方法)。
任务和意义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以及两者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是相互密切联系的两大组成部分。因此,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人文地理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苏联20世纪30~60年代,曾出现用经济地理学取代人文地理学、割裂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之间联系的片面做法,从而阻碍了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苏联地理学恢复了统一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也已涉及其他社会因素,成为社会经济地理学。中国50年代到70年代也曾取消人文地理学,80年代开始大力恢复人文地理学研究。一方面系统地引进外国人文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在原有的经济地理学等学科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以及其他方面的研究。
问题和趋势
人文地理学仍然缺乏完成大区域宏观研究和小区域微观研究之间的联结所需的理论和方法,仍是许多分支学科松散组合的一门学科,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此外,有关人地关系的理论探讨,数量统计方法和模型、系统的运用,行为科学的引进,以及对社会实际问题的研究,也尚处于初始阶段。
尽管人文地理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人文地理学处于一种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类的一种学问,相对地理学的其他分类,难度比较大,但内容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学好这门学问,对我们的生活是有极大帮助的。

3、“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地理论文

文化地理学论文
摘要:研究人类文化的空间组合,人类活动所创造的文化在起源、传布方面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同时在地球上占有一定的空间,是人类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旨在探讨各地区人类社会的文化定型活动,人们对景观的开发利用和影响,人类文化在改变生态环境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该地区区域特性的文化继承性,也就是研究人类文化活动的空间变化。它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文化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键词:地理 文化 发展 结合
正文:

地球表面包括自然成分和人文成分,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由此可见,以地球表面为对象的地理学既应当研究自然现象,也必须研究人文现象。把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综合起来研究人类活动的地域系统是文化地理学的最大特色,这一点符合现代科学多学科交叉与综合化发展的总趋势。文化地理学研究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变化与空间结构分异,它的着眼点仍在于文化,重视文化现象的扩散、变化,同时还注意空间与时间的结合,因为考察任一文化现象都无法做到将历史学的时间系列同地理学的空间系列截然分开。

文化是人地关系的具体表现形态。地表系统是一个客观系统,它有明显的和确定的组成成分。一般认为,地表系统包括土壤圈、水圈、生物圈、社会圈的全部。地表系统中的这些组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任一组分的变化都依赖着和影响着其他组分的变化,这种协同作用使得它们之间建立起连锁网络结构,并形成一定的整体功能和效应,从而使地表系统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人类从诞生起就与大地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地表系统的组成成分。生存离不开地理环境,在这一点上,原始社会和现代社会没有天壤之别,有的只是深度上和广度上的不同。由人类组成的社会圈层时时刻刻与其他圈层发生密切的联系,从中获得空气、水分、食物、栖息场所、矿藏和能源,用人类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出丰富多采的文化和文化环境。从这个意义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对属于他们的那一部分地域加以组织、利用和加工的结果,可以视作“环境的人为部分”。人类活动和环境要素构成了一种互补的组合结构,其表现既可以是经济的、政治的,也可以是社会的。在这种互补的组合结构中,又产生出文化力量和文化结构自身的发展动力。一种文体或文化类型将通过加强适应性确立自己在一特殊环境里的地位,它是作为最有效的利用那一环境的类型而生成的。故而文化地理学的目的是要阐明地球上各个地区人文事象空间分布的规律,并探讨其形成原因,预测其发展趋势。

地表的自然景观被人类的活动加以改变,形成自然和人文景观相互交融的综合景观。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和深化,地理环境被人类发掘的程度日益提高,愈加呈现出人类文化的特点。自然的人文化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动态的文化研究包括两个方面,即历史的和地理的研究。但在实际的研究中,两者间并无泾渭分明的界限,只有侧重不同。历史无空间的说明不能概全,空间的描述无历史的贯穿也难以深入。在文化研究中多数学者往往习惯于从时间角度而不善于从空间角度观察、思考事物的因果联系,考察其发展变化。文化的历史研究硕果累累,而文化的地理学研究起步迟,发展缓,还似涓涓细流。

抓住五大主题——文化景观、文化生态、文化综合体、文化区和文化扩散,以及从贯穿于各个主题始终的文化过程——发现、发明、演进和扩散等脉络着手,即通过主题与过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文化地理学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和研究。

1.文化景观。包括不同区域的文化景观差异、形成过程以及形成因素的研究。聚落是组成文化景观的一个主要部分,文化地理学对房屋的形式、布局以及它们同交通、建筑材料、田地类型、自然障碍和自然资源的关系等作了很多研究。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众多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反映了一个区域的文化地理特征。有人认为文化地理学的全部研究内容就是文化景观的研究,而景观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探索从自然景观到文化景观的发展过程,重点是文化发展过程和人的积极作用。景观是地域综合体,是由各种要素,包括自然和人文要素在地域上的综合表现。

文化景观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得到的各种人文化的自然景观或人造景观,如农业景观、工业景观、城市景观、信息景观等。从纵向看,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长期演变的结果,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人类文化具有强烈的继承性,或由本民族世代相传,或被其他民族吸收和借用。各种文化按照时间序列在特定地域上不断沉积并融合,形成多层文化叠置的、具有多重文化属性和特征的文化景观。文化景观划分为两点进行论述。其一为可视的文化景观,即物质文化要素在地球表面上的具有区域个性的烙印,如聚落和土地利用格局。其二为可悟的文化景观,文化有不少非物质方面的内容,如语言、宗教、美术、音乐等,还有种可以感觉到而难以表达出来的“氛围”,它像区域个性,是一种抽象的感观,是该地宗教信仰、社会观念、政治模式、历史传统、风土人情的综合反映,对此只能从具体的物体中抽象出来,从环境和空间’差异上加以领悟和把握。

2.文化生态。人类活动把自然景观逐渐转化为文化景观,从而改变了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从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人类活动改变自然环境的过程。文化地理研究者认为环境的估价是由文化决定的,人们依靠科学技术影响自然环境,依靠他们对环境的价值观念调整生态系统,可以以文化为基础来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生态环境变化。这一概念称做文化生态学,它与人类生态学大致相同,但更强调文化的作用。文化生态是应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既研究地理环境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也研究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反作用。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从地理环境决定论、或然论、环境改造论到人类文化生态论,认识是不断的深入并愈加客观。很明显,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人地关系中主导力量已由地理环境逐渐向人类文化转变。

3.文化综合体。环境的文化评价,即地理环境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如探讨古文化中心的地理环境,近代文化发展与温带气候的关系等。有些学者过于强调环境对文化的作用,如E.亨廷顿强调人类文化进步主要取决于气候,温带气旋区远比地球上其他地区为"优越”,认为西欧和北美具有促进文化发达的理想气候。英国的F.马卡姆所著《气候与国力》(1947)中,认为地中海文化从埃及、希腊到罗马,是冰川后退以后几千年气候变迁的结果。这种环境决定论曾为地理学家所抛弃,历史学家也曾不再为人类文明寻找地理的答案。但是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有推动和延缓的作用,所以作为影响因素的一个侧面也还是值得研究的。

构成文化的语言、民族、民俗、宗教等方面的地理研究。虽然文化地理学的文化概念一般是指物质文化,但目前已包容一定的作为社会集团的文化标记或组成工具的非物质文化。形成语言地理、民俗地理、民族地理、宗教地理等文化地理学家发现,虽然文化的各个侧面在空间上是个整体,但若不研究各个文化侧面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要揭示出文化的地域规律性是不可能的。根据总体综合性原则,许多学者已经表现出摆脱纯经验描述的倾向,力图沿着更细致、更有分析力的道路前进。但在实际世界中任何问题所涉及的因果关系太多,很容易造成欲理还乱的局面。所以研究者们采用一种比较简洁的方法来分析文化现象,这就是建立模型,通过模型分析然后过渡到构成更清晰更系统的理论。应用模型方法最为成功的地方也许就在于对人类经济活动的研究。德国人H·杜能建立的“孤立国”模型开了先河。经济方面有韦伯的“工业区位论”,而城市聚落研究方面比较著名的有中心地理论,同心圆、扇形和多核模型。

4.文化区。地球表面盛行一定文化特征的地区。一个文化区具有一个特定的文化体系,包含许多文化综合形成的文化复合体。划分文化区并确定其界限,探讨当前的和历史时期的文化区,研究文化区的演进过程及其内涵,其范围可包括全世界,也可限于个别国家或地区,都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内容。文化区主题是文化地理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地理学家对空间文化现象研究的直接成果,同时也是文化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手段。文化区是地表具有文化相对同质的部分。

研究文化区的出发点是:从地理学的角度,解释地球表面文化景观的个性,探究从日常生活用具到与社会礼仪、社会制度背景有关的居民精神,调查某一地方的文化景观构成,解释各种生活方式具有何种地域关联性等。是文化人类学最先提出文化区概念并进行了研究,但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与其既有相通之处,也有自己的特点,提出形式文化区和功能文化区等概念。

5.文化扩散。文化的起源和传播。研究文化源地的地理背景并不等于说为文化源地的产生找寻地理的答案,因为地理条件仅仅提供某种产生文化的可能性。文化源地与定居灌溉农业有关。索尔主张文化首先在农业最早取得成就的地方发展。每个文化源地发展的结果又有很大区别。由于移民、领土扩张和商业往来,不同文化常发生混合或替代,文化地理学研究它们之间传播交流的路线和过程、文化中心的变迁、传播的方式、文化区的扩大和进退等。研究范围包括生产工具的形式和应用、植物和动物的驯化、农业体系、民族的分布、语言文字的传播以及宗教的价值和信念等等。

文化扩散是文化现象的空间移动过程。一种文化或一个文化因子起源何处、波及何处,与所经地区及终止地区的文化间相互影响如何等问题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文化扩散的方式大体上可归纳为二:一是邻接扩散,亦称为墨渍式扩散;二是易地扩散,亦称为蛙跳式扩散。

4、我国各个地方的人文特点与气候

中国34个省份,地理位置、文化历史各不相同,也就有了其独特的气质。想知道你的家乡是什么气质吗?快来看看吧~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北京:局气(心包经文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天子脚下、皇城根畔的得天独厚,赋予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与生俱来的优越感。

深谙京味儿文化的京爷、京妞们,言谈举止中都流露出一种从容不迫的乐观和通达,他们知书达礼却也明辨是非,包容随和却也坦率直白,强烈的社会意识化作生活中的淡定与诚然。

天津:贫气(胃经文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曲艺之乡的天津到处都弥漫着不紧不慢的艺术风情,既有西洋格调的浪漫写意,又有相声快板的谐谑风趣。

这里洋溢着小国寡民、养尊处优的融融暖意,生活节奏恬淡酣畅,加之经济发达、民风淳朴,绝对是惬意、宜居的浪漫城市。

天津人带着哏儿的高贵雍容,都有着自来熟的气质,平易近人,清新随和,总会让人感到种无可抗拒的亲切和热忱。天津人谈吐间都流露出一种调侃生活的戏谑,这份戏谑有点扯淡却也诚然。

上海:精气(心经文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精打细算、精明能干,是每一个上海人都与生俱来的过人之处。

上海人的精明,反映在日常生活中,既包括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更包括对个人权益、利益的维护,该得到的,他们一分也不让,从来不会假装大方,反倒活得潇洒自在。

上海人崇尚精英,有着自成一派并与世俗分庭抗礼的果敢和锐利,却也谨小慎微,讲求实际,在经世致用的考验之后才会意气风发。

重庆:烈气(脾经文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重庆就是江湖,重庆人的脾气充满了江湖气息,火爆,利落,直来直去,果敢不屈。

和举世称赞的重庆火锅一样,重庆人脾气热辣,性子刚烈,以耿直著称,快意恩仇不喜忍辱负重。

海南:仙气(膀胱经文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海岛风情明媚迷人,得天独厚的地理早已使其成为休闲旅游圣地的代言词,而长期居住于此的海南岛土著民,则更喜欢偏安一隅、与世无争的平淡生活。

海南人很热情,待人很周到,交际上有乐观良好的心态。

敢于闯出来的海南人就显得很幽默,很有型,做什么事情都有自己的腔调,而且很喜欢我型我秀的感染别人。

浙江:帅气(肾经文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提起浙江,就会让我联想到马不停蹄的发展气息,一片欣欣向荣的山河。

浙江人多也心思细密、爱动脑筋,偶尔带点油腔滑调、古灵精怪的气质,但在经济上的财大气粗则反映出他们精明、吃苦、务实、开拓的品格。

浙江人对交际和利益的触觉很敏锐,天生就是做生意的材料,即使不经商也都是些乐观上进还有头脑的大好才俊,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发展节奏并尽情享受这一过程。

吉林:博气(小肠经文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吉林处在黑、辽的包围之中,传说中闻名遐迩的白山黑水在这里壮美如诗,秀丽壮阔的松嫩平原和纵横起伏的长白山相映成趣。

正是这样大气磅礴的地理条件孕育了吉林人开阔的胸襟和达观的头脑,他们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在是非曲直面前往往能显示出得天独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吉林人无论出现在何种场合,总能给人留下清新爽朗、大方得体的直观印象,举止言辞中都流露出浑然天成的果敢与从容,让人感觉既大气又舒服。

吉林人尽是能把刚柔兼济发挥到极致的英伟之辈,热忱豪爽之下透着通达事理的稳定。

江苏:才气(胆经文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江苏以富饶之地、鱼米之乡久负盛名,人杰地灵自然不言而喻。

所谓才气,倒不是诗酒作赋、博古通今的才学,却是一份钟灵毓秀、含英咀华的才情,一份潜滋萌长、有容乃大的才意。

他们给人以阳光般明媚清爽的感觉,聪明伶俐,有人情味,很少会有锋利的棱角和别人发生摩擦,同时胸怀宽广,志存高远,生活中的他们含蓄低调,圆滑处世,博百家之所长,才能蕴藏无穷的希望。

江西:矜气(脾经文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革命的红色热土造就了江西人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但也养育了江西人含蓄平和的性格特质。

他们不喜张扬,崇尚和谐,这受一定程度革命老区的影响,但也和该地域长期熏陶的儒家忠诚思想和道家无为理念有一定关系。

矜持、谦逊,江西人总是能化身为中华传统美德的移动展览馆,他们矜持有道的周到令人心悦诚服。

辽宁:英气(心经文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作为东北三省经济最发达的省份,辽沈这片沃土真可谓是英才辈出,抛开演艺明星和体坛健将多的不胜枚举不说,就说辽宁人与生俱来的极强幽默感,早已家喻户晓,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无论是活力之都沈阳还是旅游之都大连,都从人文环境上彰显出辽宁人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精神面貌。

辽宁人有着耿直傲岸的性情,更有着求知好学的修为,带着东北人与生俱来的爽朗豪放,能说会道感染力十足,而又刚勇果敢、敢于担当,可谓是把英武豪迈的气概演绎到家。

内蒙古:厚气(肺经文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幅员辽阔、形状连亘绵延的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的北部边疆,辽阔的大草原和无垠的戈壁雄奇宽广,造就了成吉思汗时代蒙古人的迅猛和剽悍。

时至今日的内蒙依旧盛产身材魁梧的大汉,殊不知内蒙人的真诚与真实是能让人钦佩到骨子里的,那份毫无保留的赤诚令人一见如故,很自然就被人认作值得托付终身的挚友。

情感最厚实、最能打动人心的蒙古民歌令人无不为之动容,德德玛、腾格尔、吉祥三宝的歌声唱出了内蒙人奔放豪迈却又敢于思考生命的平凡本真。

宁夏:俊气(三焦经文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素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宁夏,地界虽小,人才辈出,俊杰横生。

宁夏人既有着西北人的质朴和本分,又带着特有的明智和机灵,很会筹谋,很有效率,总能彰显出一份大方得体的才俊。

青海:硬气(肝经文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神秘的青海让人感觉那么遥远,其实青海人是真正的地广人稀。

这里的人作风很硬朗,很扎实,干什么有什么样,非常本分而且务实,而且青海人很少会有人有歪脑筋,绝对的民风淳朴。

山东:义气(大肠经文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不用我多说,似乎“山东人”这个响当当的名号在多年的流传里本身已经具备了太多的褒义词情境的释义——耿直、豪爽、厚道、讲究、拼搏、磊落、要面儿、忠厚直爽。

这一系列的意象令天南地北的山东人都倍感自豪,也成了全国人民都放心的地域品牌。

看似粗犷不羁其实非常有道,孔孟之乡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水浒好汉一样侠义为先的山东人,出来混都讲究“义”字当头。

陕西:大气(小肠经文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三秦故土,历史沉淀出精英荟萃,黄土高坡,窑洞培育出民风淳朴。

陕西人既保守,又开放;既粗犷,又心灵手巧;既老实,又圆滑;既吃苦耐劳,又懂得享受;既安于现状,又躁动不安。

这一切并不矛盾,体现在陕西人身上,就是一种雄浑伟岸的气魄,一种浑然天成的大气。

四川:秀气(膀胱经文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歌舞升平温润如春,实在是养人的好地方,这样肥沃富庶的玲珑之地也养育了四川人民乖巧伶俐、秀外慧中的独特性情。

四川号称中国第一美女大省,川妹子是出了名的灵秀,讲一口川普可以把人的心都软化了。

四川人心灵手巧,善解人意,性情温和,让人觉得很贴心,有些四川人也挺奔放的,性格却更显清澈。

西藏:圣气(心经文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提起西藏,就会想起朝圣的宫殿,雪域高原养育了圣洁无瑕的雪莲,更养育出西藏人民绝对虔诚的品格。

西藏人一生都对待朝拜尤为重视,一步一拜,虔诚而不倦,他们一般都很纯真和宽容。西藏是佛之国度,在那里你会找到什么叫“圣洁”。

新疆:浩气(胆经文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排除那些不和谐的话题不说,地域辽阔的新疆,盛产各式各样各种民族的帅哥美女。

新疆人很开朗很热情,既大方又好客,喜欢交朋友,总能给人以宾至如归的温暖。新疆辽阔的地域和气候,使得各民族普遍性格憨厚直爽,有人情味。

云南:和气(膀胱经文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彩云之南的绚丽婀娜令无数人留连忘返,四季如春的温和气候更滋润云南人平和的心态、和善的性格。

云南拥有最多的少数民族,但还是能如此和谐圆融的和睦相处,可见这片圣洁的土地充满和气。

安徽:素气(脾经文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兼具北方人爽朗与南方人内秀的气质,却又不似北方人刚猛、南方人灵柔,安徽人一直留给人的印象就是不温不火、平易近人,有种刚柔相济的内敛气质,令人觉得恬淡、质朴,却也暗地里透着一股子劲儿,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爆发出来令人叹为观止。

纵观古今,安徽确是个盛产领袖之地,却也多是温文尔雅、谦逊谨慎之人,虽不至气宇轩昂惊涛伟岸,但更显从容淡泊、高深莫测。

山西:灵气(胃经文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人说山西好地方,地肥水美五谷香。男儿不怕千般苦,女儿能绣万种花。

三晋沃土养育的英才可谓是钟灵毓秀,看上去矜持内敛,其实则聪明过人,有着极强的可塑性。

优越的资源、稳定的环境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养育了山西人淳朴却又精明的灵秀气质。

福建:韧气(脾经文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都说福建人是“门里一条虫,门外一条龙”,可见福建人的潜力有多么深邃。

福建人性格独立,少说多做,注重实干,敢打拼敢闯荡,但是出门在外又相当团结,甚至组团迁徙,总能带着爆棚的战斗力满载而归,似飘荡但又有些许嗜血的孤狼一样桀骜,强韧之中绽放光彩。

甘肃:耿气(小肠经文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狭长的版图,连绵的戈壁,甘肃似沧桑历见的一条古道,带我们领略敦煌的玄幻,黄河的浑厚。

甘肃人秉承着西北人固有的憨厚和老实,性情恰似其版图的形状,都是直肠子,很干脆,很耿直。

胸怀坦荡,直言不讳,没那么多故弄玄虚,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甘肃人活得才叫真实,才叫明白。

广东:财气(脾经文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广东是近代民主革命的发源地,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和排头兵;广东人是海洋的族群,充满朝气与活力,富于冒险性、开创性.

广东人好吃不好穿,好茶不好酒,好做不好说,自主性高,地域归属感强,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喜欢自顾自的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广西:定气(三焦经文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美丽的八桂之地,山川壮美,瓜果之乡,养育了淳朴的广西人民。

广西人行事低调,大多都很和善,诚实憨厚,很多广西人看上去都有种气定神闲的悠然,疑似不谙世事,又好像成竹在胸.

广西人心肠好,不狭隘不偏激,虽说有时也会冲动但绝大多数情况下都相当沉得住气,有很强的定力和定性。

贵州:勤气(肺经文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贵州这片土地充满着坎坷起伏,却也磨砺出贵州人心比天高的大志。

贵州人的坦率和执着令很多人都难忘,他们励精图治、渴望改变的决心和气魄,恰似一股浩然之气,令人感受到拳拳赤诚。

河北:恳气(胃经人物)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以质朴著称的河北人在人群中兴许会显得其貌不扬,但是中规中矩、朴实无华的河北精神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里确显得越来越难能可贵。

实在、善良的河北人民,在生活上勤劳简朴,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待人处世更是真诚热情,已然形成了厚道、质朴的整体印象。

河北人固守根本,喜欢过循规蹈矩、安贫乐道的生活,没有太过激进的进取意识和冒险精神,满足于安稳的生活现状。

河南:淳气(肝经文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河南是有着最多质朴劳作子民的省份,这里长期以农业为主,养成了重耕稼、鄙商贾的观念,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造就了古朴淳厚的民风和自然亲切的乡情。

河南人朴实无华,朴实到不懂得如何包装自己,他们做人做事简单利落,不拘小节,不讲究过多的繁文缛节。

黑龙江:侠气(胆经人物)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安居在祖国东北边陲却依旧胸怀天下的龙江儿女,古往今来始终流淌着一腔侠义、坦诚的热血,他们喜形于表,敢爱敢恨,把东北人热情豪爽、仗义执言的优秀品质发挥的淋漓尽致。

正是吃苦耐劳的黑龙江人造就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北大荒精神,他们面对一切困难都勇往直前。

那份得天独厚的豪迈气魄和宽大胸襟,让他们始终顾全大局、乐于奉献,甚至敢于战天斗地。

湖北:豪气(肾经文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湖北人往往因为这句口头禅被人冠以有心眼儿、腹黑的印象,其实接触久了便会得知,湖北人骨子里其实是非常豪爽热忱,甚至有点焦躁想要获得别人认同感的实在人。

湖北人确实很聪明,往往不经意间就露出精明老辣的底牌,但一旦打入湖北人的小世界里就会发现他们其实非常有公益心和责任感,重情重义、敢爱敢恨、有血性,愿意为朋友两肋插刀。

湖北人喜欢给自己设定个难度模式以后对目标张弛有度的展开求索,看上去模棱两可,实则有着坚定不移实力。

湖南:霸气(三焦经文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无需多言,很多人都认同湖南人才是真正的霸气十足、不容小觑的存在。

湖南人刀刚火辣的性格十分鲜明,他们往往聪明勇敢,刚烈果决,敢任大事,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尤其在近代出了不少旷世枭雄。

湖南人性子倔强,锲而不舍,坚韧顽强,打脱牙齿和血吞。湖南人傲岸,不拘细行琐德;湖南人刚健,锐意进取,当仁不让。

生活中遇到湖南人往往都像打了鸡血一样战斗力爆棚,带着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和责任感,令人肃然起敬。

香港:锐气(脾经文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香港受约150年英国统治,意识上有些港人沿用西方文化,或中西结合。

香港教育沿用西方的教育制度,其后不断改革。商业上,香港与中国大陆公司频繁合作。香港粤语歌、香港电影、电视剧等在东亚地区也有很高影响力。

澳门:智气(胆经文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澳门的人口主要分属广东的三大民系;广府民系、潮汕民系、客家民系,葡萄牙人等。

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习俗是要吃开年饭,这餐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

从开年这天起,三天内澳门政府允许公务员博彩。开年过后,澳门又完全回到中国传统春节习俗中,直至元宵佳节,也是烟节爆竹,玩龙舞狮,欢天喜地。

台湾:洋气(胆经文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初到台湾的你,一定会为这眼前的一切感到惊艳不已,因为丰富多元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多彩多姿的台湾文化。

台湾发展的过程中包括了原住民、早期中国大陆闽南、客家移民、荷兰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和中国大陆移民。

总结一下:

北京:局气(心包经文化)

湖南:霸气、宁夏:俊气、广西:定气(三焦经文化)

黑龙江:侠气、江苏:才气、新疆:浩气、澳门:智气、台湾:洋气(胆经文化)

青海:硬气、河南:淳气(肝经文化)

内蒙古:厚气、贵州:勤气(肺经文化)

山东:义气(大肠经文化)

天津:贫气、山西:灵气、河北:恳气(胃经人物)

重庆:烈气、江西:矜气、安徽:素气、福建:韧气、广东:财气、香港:锐气(脾经文化)

上海:精气、西藏:圣气、辽宁:英气(心经文化)

甘肃:耿气、吉林:博气、陕西:大气(小肠经文化)

海南:仙气、四川:秀气、云南:和气(膀胱经文化)

浙江:帅气、湖北:豪气(肾经文化)

5、怎么描述气候特征,从哪些方面描述

【主回答】

气候特征的描述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描述:气温、降雨,且可适当的对地形加以描述。

拓展资料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炎热干燥,极少下雨。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干、湿两季。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旱、雨两季。

亚热带季风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年温差较大,干旱少雨,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而凉爽,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

极地苔原气候:冬长而严寒,夏短而低温,降水稀少且集中在最热的月份。

极地冰原气候:全年酷寒,降水极少,大部分不足100毫米。

高原山地气候: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海拔加而减,随海拔减而加。(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全年低温,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温带,亚热带与热带的分界:一月份平均气温0℃以下为温带和寒带,0℃以上,15℃以下为亚热带,15℃以上为热带,除了温带海洋性气候在0℃以上,15℃以下。

6、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地理学是对地球的描述,特别是对地表的描述。可以认为是对“何事在何处?为什么?”的回答,主要研究区域差异问题和地表要素的分布问题。

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等,是一门复杂学科体系的总称,并在各层次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有许多学者把经济地理从人文地理中分离出来,这样地理学就分为三类: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

(6)从人文现象探究的气候特征扩展资料:

地理学的研究技术已经从概念模型走向定量表达。从早期的地理地带性概念、柯本气候分带到气候系统模式,从早期的地理信息空间叠加到地球系统多圈层要素耦合模式,地理学相关模型的模拟精度正在不断提升。

从计算机制图到空间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向着具有不同分辨率、海量数据、多维显示的数字地球系统发展。从早期航空遥感走向多卫星组网的多分辨率、全天候、全波段、多要素地球立体观测,遥感观测的时空分辨率大幅提升。

7、从人文现象探究气候特征举例 如 屋顶坡度小——降水量稀少,干燥

?

8、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四川位于我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差悬殊,西高东底的特点特别明显。川西贡嘎山海拨7556米,为省内第一高峰;川东巫山附近的长江河谷,海拨仅80米左右,两者相差7000余米。东西差异大,是四川地貌的总特征。大致经龙门山、大相岭、大凉山为界,以西为高原山,海拨都在3000米以上;经东为四川盆地,由海拨750米以下的盆地底部和2000米左右的盆周山地组成。
简 称: 川或蜀
面 积: 约48万平方千米
人 口: 8323万
省 会: 成都
民 族: 有汉、藏、回、羌等民族
地 形: 本省东部为海拔约5OO米的四川盆地,这里有富饶的成都平原。四川西部为高原山地,属青藏高原东缘,海拔3000-4000米。邛崃山、岷山一带设有卧龙等自然保护区多处。气候:复杂多样,盆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暖夏长。西南山区干湿度分明。川西北高原长冬无夏,较为干寒。年降水量约一千毫米
工 业: 四川省是我国内地综合性工业基地。成都电器、量具刃具,攀枝花钢铁、川中油气田、自贡盐化工、内江制糖、泸州宜宾等地的酿酒工业等都很有名
农 业: 四川农业发达,号称"天府之国"。是我国水稻、小麦、油菜籽、甘蔗、黄红麻、桑蚕、茶叶、水果的重要产区。川西高原、山地分别为本省重要牧区和林区
地理位置: 地处我国西南地区、长江上游。春秋战国时为蜀国地。秦代置蜀郡。汉属益州。唐属剑南道。宋置川陕四路。元置四川行省。明清起为四川省
管辖范围: 设重庆直辖市后四川省辖12地级市、4地区、3自治州,18县级市、124县、3自治县。其中有50余个市县对外开放

9、中国人文地理环境特征是什么

人文地理学简介

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一、人文地理学发展简史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知识积累、学科形成和理论演变、学科分化,以及理论和方法的革新等过程。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

古代阶段是人文地理知识的积累时期,以片断记述为主,出现了各种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

在中国古籍中,载有许多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其中既有《礼记·王制》篇中“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这种带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又有《孟子·公孙丑下》中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定胜天的思想;也有东汉时期王充的《论衡·明雩》篇中“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的主张人、地各有规律,反对人地关系绝对化的思想。不过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系统表述人地关系思想的人文地理著作来。

在西方,地理学一直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古希腊、罗马学者如希罗多德、斯特拉波等,都在其著作中对各地的人文地理现象作过论述。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一些相互隔离、闭关自守的君主制国家,经济、文化处于衰落状态,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相应处于停滞状态。与此同时,阿拉伯国家的地理学获得较大发展,伊德里西等学者在著作中记述了不少人文地理现象。

15~17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线以及“发现”新大陆后,欧洲各国陆续出版了各种地理著作,其中有不少篇幅是关于世界各地人文地理的描述,大多偏重于种族、聚落等方面的研究,对于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在19世纪里,地理学开始形成自然和人文两大分支,近代科学地理学的奠基人洪堡德和李特尔,分别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创立了早期理论。从此,人文地理学出现一系列理论,各分支学科陆续建立并形成了体系。

人文地理学的理论的形成和演变是从李特尔用经验法和比较法,研究世界各地区各种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开始的。李德尔在他的《地理学-地理对人类素质和历史的关系》一书中,探讨了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的相互关系,把自然作为人文的基本原因,强调自然界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在他去世后,人地关系理论在各国有不同的发展。

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在1882年和1891年出版的《人类地理学》-书中,论述了人类作为环境的产物,其活动、发展和分布受到环境的严格限制。以后他的学生美国地理学者森普尔和亨廷顿等人更加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作用,他们的观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形成系统的环境决定论。

几乎与此同时,法国的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提出了另一种人地关系论,后人称之为可能论或或然论。他认为地理学的任务是阐述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自然环境提供一定范围的可能性,而人类在创造居住地时,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来利用这种可能性。他的这一观点在其学生白吕纳1910年发表的《人地学原理》一书中得到进一步发挥,白吕纳认为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而变化。维达尔·白兰士和白吕纳等人的观点对法国地理学影响很深,从而形成法国学派。

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罗士培教授受法国学派的影响,1920年创用了“调节”一词,创立“适应论”。他认为调节包含两重含义,即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以及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罗士培认为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之间双向的相互关系,主要探讨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1923年发表“人类生态学”一文,提出生态调节论。他主张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的生态的观点,在人地关系中人是中心论题,其他现象只是当它们涉及人及其对它们的反应时,才有必要说明。他还认为历史学研究人类在时间上的关系,地理学则应侧重于分析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

20世纪初,德国学者施吕特尔提出文化景观的概念,认为探讨原始景观转变为文化景观的过程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以后美国地理学家索尔又提出,人类按其文化的标准,对天然环境的自然现象和生物现象施加影响,将它们改变为文化景观。

随着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发展,研究内容和范围也不断扩大,人文地理学同自然地理学-样开始分化,陆续出现了一些分支学科,并形成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人种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商业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等,都是在此阶段形成并发展的。

二、人文地理学学科及研究方法的演变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欧洲许多的大学地理课是由历史学者讲授的,他们十分强调地理学研究,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与历史学关系密切,而且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也长期囿于历史人文地理的内容,因此历史地理学曾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的学者达比等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开始研究历史自然地理,使历史地理学不仅研究历史时期人文地理现象的变化,也研究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现象的变迁,从而成为地理学的一门独立分支。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文地理学在理论、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人地关系理论方面,已由过去的环境决定论、可能论以及适应论转变为和谐论。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发展的影响下,分析并和谐人与环境的关系已成为人文地理学的新课题。

在观察和分析方法方面,数学方法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65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地理系教授加里森开设研究班,用数学统计方法培养了一批地理学者。其中的英国学者乔利和哈格特在1960年以后把数量方法引进剑桥大学和布里斯托大学地理系,使得这种革新很快在各国地理学者中传播开来,对地理现象分布差异的表述开始从定性向定量阶段发展。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地理学者能够处理多种变量的复杂计算,对一些空间规律的研究采用新的统计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精确的度量,并用数字形式表达人地关系,说明区域差异及其变化。

自20世纪50年代系统论创立以后,美国地理学家阿克曼于1966年提出:地理学者应当探索许多各自不同,但又相互依赖的变量的一种系统的概念,从时空角度处理人与环境的系统。60年代开始,不少学者已在研究生态系统、政治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以及地域系统方面作出贡献。定量计算和系统论思想的引进,使地理学开始采用模型来表述所研究的地理现象。

60年代行为科学兴起后,出现了行为地理的研究。70年代,行为研究在地理学中十分盛行,通过研究不同人类社会集团、阶层、阶级对不同环境的反应和行为决策这一过程,使地理学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可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收入对于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使得旅游地理学发展很快,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新分支。人类以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形式存在,各集团的不同文化既是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行为制约的因素。因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究空间中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差异的社会文化地理学重要性日益提高。同时,许多国家重建城市的需要,新的城市迅速增加、城市规模日益扩大的趋势,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城市地理学在人文地理学中逐渐居于重要的地位。

传统的人文地理学以小区域研究、经济区划和文化景观类型为其主要论题,现在则转向分析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为主,涉及国土整治、环境保护、贫穷和饥饿、种族歧视、资源合理利用以及改善人民生活等问题。20世纪中期以来,人文地理学开始面向社会问题,从而在研究中打破各分支学科人为界线,出现新的综合。

三、人文地理学的基本内容

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一般可以分为综合理论部分、通论部分(部门人文地理学)和专论部分(区域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综合理论部分主要指对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人文地理学通论部分可分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三个方面,也有一些学者将其分为社会文化和经济两个方面。人文地理学专论部分则包括对各种地区人文要素的区域地理研究。

经济地理学是以阐释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分配等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组织为主要任务。近代地理大发现以后,人类的商业活动空前繁荣,从而产生了经济地理学的前身——商业地理学。

传统的经济地理学关心各种资源、生产及商业的分布同自然环境的关系,以生产布局、区位分析为研究的核心。其中区位论和中心地学说曾对地理学和其他学科的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

现代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开始注意社会结构、政府决策以及人们的行为决策对经济布局的影响,出现了国土经济学,重视国土整治问题。有些学者认为旅游地理学研究所涉及的旅游属于经济活动范畴,因此旅游地理学也是经济地理学的组成部分之一。

政治地理学是通过研究国民与领土的关系来分析政治现象的地域体系,并分析以政治、军事、经济和宗教为背景的各种国家集团对世界和地区所起的作用。

1897年出版的拉采尔的《政治地理学》,将国家当作附着于地球上的有机物,并提出“生存空间”的概念。以后,麦金德于1904年提出陆心说。由于他们及其他学者的努力,政治地理学成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

20世纪30年代,豪斯霍弗把地缘政治学引入为德国纳粹的侵略政策服务的歧途,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地理学的发展受到影响。现代分析技术及模式的应用,使地理学者得以制定各类各级政治区域的效率和效果,并开始研究政治行为和政府决策的地理背景。例如,参与对国土整治的决策、首都的定位、大都市区的结构、国家公园的设置、选票地域分布模型以及领海界线和沿海捕鱼权等课题的研究。

很早以来,地理学的著作中已注意到种族和民族的分布,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拉采尔的人文地理学代表著作即以“人类地理学”命名。在维达尔·白兰士和白吕纳的人文地理学著作中,也都包含种族和民族地理的内容。不过,现在人种地理学和民族地理虽然仍是介于人种学、民族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但研究者则多为人种学和民族学者。

各地的人口数量、分布和迁移是重要的地理现象,人文地理学者十分关注。维达尔·白兰士的《人文地理学原理》第一章即论述了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密度以及各洲的人口状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鲍曼分析了中欧的人口地域分异现象,瑞典地理学家德·耶尔深入研究瑞典人口分布并制出人口分布图。从此,人口地理学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社会地理学分析空间中的社会现象,研究各种社会类型的区域分布并分析比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探讨人地关系上强调社会因素对地区文化景观、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内容包括人口、聚落、民族、宗教、语言行为和感应等方面的地理问题,并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

文化地理学则从人类文化的空间组合的角度,解释各种文化要素如何使不同地区具有各种区域特征,研究对象和内容与社会地理学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前者主旨是研究人类不同社会集团的地域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后者则是研究人类创造的文化地域。有些学者将社会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的内容合称为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现象的分布、扩散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但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地理学中的一门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特点既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等地理学各分支学科所共有的特征,又有以人文现象作为研究主体的特征;其研究对象虽与社会科学有相同之处,但其注重地域分布特征及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又不同于社会科学,从而形成其特有的理论和方法,成为一门跨学科的边缘性科学。

作为地理学中一门接近人文或社会科学的学科,人文地理学在研究方法上既采用地理学中传统的方法(如实地调查、运用地图等)和现代方法(如航空像片、卫星像片、地理模型等),也引进大量的社会科学方法(如抽样调查、定量技术、心理学和行为学等研究方法)。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以及两者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是相互密切联系的两大组成部分。因此,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做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人文地理学仍是许多分支学科松散组合的一门学科,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此外,有关人地关系的理论探讨,数量统计方法和模型、系统的运用,行为科学的引进,以及对社会实际问题的研究,也尚处于初始阶段。

尽管人文地理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与从人文现象探究的气候特征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