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分求帮忙,作业:你认为如何进行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对流域径流、泥沙影响的评价(最终要有一个评价模型)
1 数据资料的收集及处理
针对研究的流域,收集该流域50年的植被、气候、水文、土壤、土地利用和地形等基础数据,包括各个降雨观测点。数据包括实测流量、流量逐日平均水位、洪水水位、实测悬移质输沙率、逐日平均含沙量、逐日平均流量、洪水流量、逐日降水量、降水量等内容。气象数据主要包括收集气象观测站的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均气温、平均风速、平均相对湿度等资料,利用这些基础数据构建该流域地理信息数据库。
2 选择模型
选择SWAT模型,SWAT模型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是美国农业部(USDA)开发组织开发的一个具有很强物理机制的,长时段的分布式模型,能够利用GIS和RS提供的空间信息,模拟研究区多种不同的水文物理过程,包括水、沙和化学物质的输移与转化过程。SWAT模型以强大的功能、先进的模型结构和搞笑的计算,在分布式水文模型中占有重要地位。
3 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的目的是对率定模型中的不确定性定量化,而率定模型的不确定性是由土壤层参数、降雨、蒸发、植被和边界条件的估计值引起的。找出模型的敏感性参数,并对这些参数以模型效率最优的方法加以率定。采用SWAT模型模拟该流域年和月径流、产沙的变化,进行参数率定、敏感性分析。
4 模型的校准
在水文气象序列趋势分析及变点检验基础上,使用水量平衡和通过水土流失方程的方法来区分气候变异和土地利用变化对该流域径流和侵蚀产沙的影响,前提是符合相应的参数要求。
5 结果模拟
设计不同的情景,将气候变化和土地用变化情景代入SWAT模型进行模拟径流、泥沙等。通过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可以清楚地辨别出研究流域降水与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及突变点,根据突变检验结果,将流域降水变化过程分为基准期和研究期。从基准期降水量与径流量双累积曲线说明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干扰大小。
6结果评价
在不同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情景下,计算出该流域的径流、泥沙量不一样,将这些数据由高到低排序,即可评价不同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该流域径流、泥沙的影响。
2、气候变化和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和世界各地的影响有哪些?
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全球气百候变暖、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关乎到人类的未来度!气候变化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在人为因素中,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的经济问活动引起的。化石燃料燃烧和毁林、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所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气候变暖将导致灾害性气候事件频发答、冰川和积雪融化加速、水资源分布失衡、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还将引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遭受洪涝、风暴等自然灾害影响更为严重,小岛屿国家和沿海低洼地带甚至面临被淹没专的威胁。气候变暖对农、林、牧、渔等经济社会活动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加剧疾病传播,威胁社会经济发展和属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3、论述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
土地利用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土地覆被变化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驱动因子。土地覆被的变化,无论是热带森林的采伐,城市化建设还是农业活动的加强或土地退化,将引起温室气体排放吸收以及地面反射率,蒸发作用的变化,从而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贮碳能力,能量平衡,水分输送的变化。
各种土地利用形式,尤其以森林采伐,城市建设和农业种植为代表,都会对温室效应,能量平衡,水分输送造成影响,从而在区域甚至全球尺度上影响气候变化。
1.土地利用与温室效应
目前,土地利用的气体释放量占了多于三分之一的全球温室气体释放总量以及大约四分之三的甲烷释放总量。土地利用主要是通过改变全球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的收支平衡(主要表现对温室气体增加的净贡献),来影响即加剧温室效应的。土地利用造成的温室气体的增加主要来自几个方面:森林的过度采伐,城市建设及城市工业,农业生产活动。
2.土地利用与水热平衡
土地利用首先引起了土地覆被的变化,而土地覆被的变化引起下垫面性质包括地表反照率、粗糙度、植被叶面积指数和地表植被覆盖度发生明显的改变。反射率的变化造成了地区地面对太阳辐射吸收的变化。由于地面是大气的主要加热源,地面热状况的变化必将导致大气原来热量分布平衡及气压分布的破坏。土地利用首先就在地方尺度上影响了能量平衡。这种能量平衡的变化并不受局部范围的限制,所以它能在区域尺度甚至可能在全球尺度上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土地表面植被覆盖的变化对蒸发作用甚至对成云致雨都有影响。因此,根据不同的尺度范围,土地利用的变化可以影响到全球的能量平衡并至少在地方尺度上影响到水分的分布。
3.土地覆盖变化引起的微气候变化
城市的热岛效应是居民地扩展对局地气候影响的最好例证,土地覆盖变化引起的微气候变化在生活中也有发生。通过地球表面各种尺度和各种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土地利用对小的地方尺度上的气候影响可以传递扩大到更大的尺度甚至全球范围,城市的热岛效应就对全球温度升高有极大影响。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4、气候变化———岩石中的记录
4. 1 引言———岩石中的记录 (“岩石磁带”)
地球气候系统过去的变化均被 “写入岩石”。尘土和冰堆积物的性质与特征、湖泊和大洋沉积物、沙丘原和河流台地、植物和动物化石组合序列、古海岸线、珊瑚生长线、树木的年轮与碳酸盐洞穴沉积层以及古代社会的古生态和文字记录,都包含了这一历史性的元素。
人类的历史与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过去的气候多变性。了解过去的气候就是向了解我们从古至今的演变历史迈进了一步。毫无疑问,我们的将来也将受到气候的强烈影响。
研究地球动态系统的科学家都了解,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并在不断调整中。历史记录揭示的海洋、大气与地表覆盖变化之间的联系有多么重要。而我们直接测量气候的历史不过几百年,这只包含了气候变化的一小段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解读岩石 “磁带”———地质历史的记录的能力与日俱增。但是,有一点至关重要: 最好的自然档案的典型范例应该被好好保存,留给将来的科学家参考、研究。因为相对我们今天的条件而言,以后的人类拥有的技术更精良,对问题的理解也会更深。
本文建立了一个问题的框架,这些问题显示地球科学是如何致力于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并提出在哪些方面今后的研究能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4. 2 过去 4 个冰期旋回中气候变化模式的 “大影像” 是什么
地球大约生存 46 亿年了,它曾经历了多次的冰期和温室幕。自 19 世纪 60 年代以来,仅在近 200 万年左右的时间里,就有很多冰扩张地质幕。21000 年以前的一次冰扩张是最严重的事件之一。北美、欧洲北部以及一些高山地带的大片地区都被冰雪所覆盖。而一些干旱的高山地区,如西藏高原,最多只有斑驳的冰盖。
在解读与测定海洋、冰心、中国中部尘土和古土壤序列的记录方面,近期取得的一些进展,揭示了一些主要的气候事件,这些事件对整个地球产生了影响。对此最好的解释就是环绕太阳的地球轨道发生了变化。
现在,科学家的注意力已转向了解冰盖是如何生成和坍塌的,以及近期的发现: 在 100 ~1000 年的时间跨度上曾经发生过多次快速而短命的事件。这些事件都不能说与轨道变化有关,而肯定与其他的地球系统作用有关。如果发生在今天,这种快速而强烈的变化将对社会和经济产生很大的干扰。
科学家正在做新的努力来研究这些现象之间的联系。例如,起始于北大西洋的事件如何在亚洲东部也显现效应? 各个季风系统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 其中一个系统发生的变化如何改变其他系统的动力机制?
每次的冰扩张都伴随着全球海平面的下降。在一些事件中,广大的陆架地区裸露出来,为植物、动物和人类提供了新的迁徙路线,同时也阻挡了海水在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的流动。裸露的陆架地区还增大了有利于产生温室气体的面积。在对这一考古记录以及人类的广泛分布等进行解译时必须考虑到海平面升降的因素。
要了解气候系统如何在一个广阔的范围产生作用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必不可少的背景资料就是确认最近的冰期旋回模式。
4. 3 过去 1000 年里有哪些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表现在温度、降水以及诸如旱灾、风暴和洪水这类极端情况出现的频率。这些都对自然系统和农业系统的生产力、丛林火灾的发生频率、水的质量产生影响,并造成财产和基础设施的损失。
关于长期气候记录的新观点对于现代社会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为我们了解近期的趋向及其可能的原因提供了基础。全新世初期 (大约 1 万年前) 人类对气候系统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这也是一个农业崛起的时期,在一些地方显而易见 (如黎凡特、长江和黄河流域) 。大约在 5000 ~6000 年前,农业系统在欧亚大陆得以广泛分布。到了大约 3000 年前,其他地方的广大地区也成为耕地。地质记录告诉我们: 与这些变化伴之而来的是大面积的砍伐和清除森林、更多地采用火烧方式往往增大了土壤侵蚀率; 还有一些小型工程设施的建设,分离或分流了过量的地表水。
到了这个时候,人类已经成为对区域性地表作用起着重大影响的因素,但可能还没有到发生气候变化的程度。全新世中期,湿地农业的扩大可能造成温室气体甲烷的释放,这是人类对大气化学产生影响的关键起点,改变了大气的热量和持水能力。
通过长寿树木的年轮、冰心 (可反映出相当于年降雪的地层) 及层状湖积物可得到关于最近时期的高分辨率记录。它们都能灵敏地反映气候的年度 (或更详细的) 变化。有关的数据不多,大家最了解的就是关于北半球中 - 高纬度地区过去 1000 年的平均气温的数据。关于这个时期热带和南半球的资料很少,但有希望去发现。
4. 4 是什么造成了气候变化
有人认为是太阳的变化造成了一些长期的变化趋势,但是近期的变暖却是史无前例的。很多数据系列显示,在过去的 1 万年或更长的时期内,全球性气候悄悄地进入我们的领土。太阳能量输出的变化、大气中火山气体和火山灰含量的变化以及大洋环流的变化都被用来解释过去 1 万年里显现的趋势,但都不能解释 20世纪下半期的上升趋势。有一种观点认为,近期的气候变化有很大的人为印记。这个观点令人信服,因为森林的砍伐、建筑以及人为的释放气体都对地球的变暖带来极大的影响。
尽管如此,如果我们想知道这些观测到的变化到底从何而来,我们需要更清楚地了解,与自然因素相比,人为因素对气候影响的相对重要性。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我们必须优先考虑、研究诸如厄尔尼诺、大气中火山灰和火山气体含量这些自然现象的变化,这将有助于揭示与人类社会有关的、气候变化的机制。
4. 5 过去的气候变化对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很多伟大的文明由于种种不同的原因被摧毁了,其中包括气候的原因。印度西北部 Harappan 文化 (哈拉帕文化) ,中美洲玛雅文化和亚利桑那州的霍霍坎文化,它们的毁灭都可以归咎于旱灾。
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水太多也成了问题。举例来说,我国长江的洪峰发生的时间正值西藏高原的径流与夏天的季风雨相重合之时。严重的洪灾每隔几年就发生一次,造成生命、作物和财产的损失,尽管这些洪水带来了新鲜的富含养分的沉积物。在全新世期间,人们利用工程设施同上升的洪水作斗争,而在这些设施失效的地方,农作物颗粒无收,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困难。与此同时,在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加上土地利用的压力,使得西北部沙漠化而这地区的居住区日益缩小。将大量关于环境变化的数据与社会的历史结合起来,会了解一些关于技术革新和早期国家之间争论的原因。
4. 6 人类活动对气候有什么作用
我们知道,人类活动造成大气化学和土地覆盖的变化,并引起生物多样性的退化。除此之外,产生了数千种新的化学合成物质,而它们对生物圈的作用还不完全为人们所了解。举例来说,有很多湖泊变成酸性,这是过去 150 年来释放工业气体所造成的直接后果。生物化学旋回的改变带来气候系统的主要元素复杂的反馈,由此影响经济活动以及水和食物的安全性。
监测人为因素对气候的影响的方法之一就是估算人类活动带来的温室气体释放量。我们可以估算其数量,但却无法确定它们的最终归宿。它们是被圈闭在土壤中并被森林覆盖了吗? 海洋是否吸收了大量温室气体? 这些对于人类来说还是一个未知结果。
关于气候在土地覆盖变化与大气化学变化中的促进作用,尚有待研究。这一研究领域的重点是生物学、土壤科学、海洋地理学,涉及自动监测、遥感和 “地面真相验证”———即对实际野外研究的必要检验。此外,还要增加对高沉积率背景下的沉积物化学方面的细节研究。
4. 7 模型对预测将来的气候有什么作用,我们如何评价其优点
模型是预测气候的最好方法,这些模型用数学公式来描述自然世界以及海洋、大气层与土地覆盖之间的动态反馈。模型输出值取决于我们对地球系统的了解、用数学函数描述实际情况的程度,以及进行必要的计算所用计算机的功能。目前,被普遍使用的全球气候模拟模型有 25 个以上。运用这些模型所给出的预测结果往往有偏差,这反映出合理地综合物理元素所存在的难度,而且系统的许多元素灵敏度较高,正如地质记录所显示的,一些很小的变化都能被放大。
最近,开发了将气候、经济、人口、工业气体释放输出,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模型结合在一起的综合系统。这些改进的系统增加了各种模型之间的 “反馈回路”,因此,系统中某一部分的变化可动态地用于其他系统。模型的强大威力之一就是它们能将不同来源的数据综合在一起,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我们应尽最大的努力使模型符合实际。因为,这些系统的作用将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使我们在建立合理的规划方案和实现人类活动可持续性方面前进一大步。
4. 8 我们需要开发一个独立的测试系统来鉴别较好的模型并找到改进它们的方法
方法之一就是用选定的、过去的时间 “窗口”的边界条件来预置模型。这些条件包括地球轨道参数、温室气体含量、大气微粒、海岸线、海平面、冰盖等,都可以从 “岩石磁带”———地质记录本身读出。然后,我们可以对选定的时间窗口做气候模拟,并与我们用来推测过去气候条件的区域性古数据集进行比较。
研究重点必须包括建立地理覆盖面更大的、更好的数据系列,特别是南半球和热带地区。首先,可以将重点放在气候敏感度较高的地区。这样做既可以加强模型科学又可以加强古数据科学,还能提高社会对有效预测全球气候的信心。
4. 9 未来的气候将如何发展
未来的气候将对食物安全与农业、供水与水质、风暴与旋风的频率、海岸线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的未来等产生影响。开发气候模型有助于降低区域性气候预测中不确定性的程度。然而,只有地质记录能揭示整个地球系统的变化。而且,它一直是检验我们所作的模拟是否合理的试验。
地球科学家拥有研究过去气候与地球系统的独一无二的记录,通常是研究上述两者之间的关系。社会可以完全要求他们将部分研究计划集中到直接影响人类生活的各种事件上来,研究并确定这些事件是如何在这些系统中起作用的。好的管理和领导能产生有依据的决策和慎重的规划。有时,社会会要求地球科学家预测任何可能发生的或突发的环境事件,对地球系统的充分了解有助于我们达到这一要求。
4. 10 研究议程概要
·提高我们对于过去的两个冰期旋回中气候与环境模式的认识;
·认识冰川环境是如何发展与衰退的;
·地质记录中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与原因;
·更好地推广高分辨率数据系列,特别是在热带和南半球地区;
·更好地认识热带的热机理及其与温带气候变化的联系;
·对具有高质量考古记录的地区进行古环境研究,特别是发生过文化变迁的地方;
·通过生物学、地质学、土壤学和海洋学方面的研究 (涉及监测、遥感和通过必要的野外研究进行地面真相验证) ,认识气候与系统变化之间的关系。在这些研究中应重点包括碳通量变化的研究,因为它可能有助于我们了解气候是否会变回到冰期;
·为了明晰全球变暖和将来可能发生的海平面上升,应该确定受到沉降和抬升的一些地区,以用于比较研究;
·促进模型与古数据科学家之间的合作研究;
·年代学和方法学的技术进步;
·分析仪器和生物物理数据,以找出今天跨地区系统的联系、敏感性、惰性和落后程度;
·邀请一些核心研究人员组成工作组,进一步优选和制定研究议程。
地球科学家已经解开了地球的很多秘密,而且在了解我们的星球是如何运行的问题上已取得重大进展。
但是,这方面的信息往往没有得到正确应用。尽管我们现在已经有能力对多种自然灾害做相当准确的预报,可我们还是经常在错误的地方搞建筑和非持续性地开发资源。我们的行为显示我们仍然不了解这些,而实际上美好生活的钥匙就掌握在我们的手中。全世界的地球科学家都已做好准备协助社会建立一个更安全、更健康、更富裕的环境。
5、土地利用变化能对生态环境的哪些方面带来影响
因土地利用而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人类的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要落实到土地上来,都要直接或间接通过土地利用来实施。因而,因人类活动因素而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大多与土地利用有关。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类需求的日益增大,土地资源压力也日益突出,因土地利用而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土地退化,是指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而土地资源的质量通常是以其生物生产力来衡量的,因此,土地退化也就是指土地生物生产力的降低。土地退化的表现是农田产量的下降或作物品质的降低、牧场产草量的下降和优质草种的减少从而导致载畜量的下降,而在一般的林地、草原或自然保护区则是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根据退化性质,可将土地退化分为水土流失、风沙侵蚀、物理退化和化学退化四种类型。
(2)、土地荒漠化,它是土地退化的一种,它不是指一般的土地退化,而是指在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人为活动过度主导的、人为和自然双重作用协同下导致的土地质量全面退化和有效经济用地数量减少的过程。1994年6月制定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将荒漠化定义为:“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早和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这里的土地退化包括:风蚀和水蚀致使土壤物质流失;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自然生产力丧失。
(3)、林地和草地面积锐减。森林、草地等生态用地面积的锐减是目前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中最为痛心的问题,它不仅影响到全球自然资产的存量,而且也会给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致命的伤害。
(4)、土地污染严重。它是指各种有机物、污染物通过不同方式进入土地并在土壤中积淀,从而破坏土壤生物群体组成,破坏土壤结构,当其数量日渐增多,超过土地自我调节值,便使土地生态平衡被破坏,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污染大致可以分为:矿业污染、重金属污染、农药和有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病原菌污染、酸雨、核污染等多种类型。
(5)、生物多样性快速丧失。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恩赐于人类的最宝贵的财富,人类也依靠地球这一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才得以产生、存在和发展。但是,人口的剧烈增长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正在迅速破坏生物赖以生存的生境,使众多生物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以上为有关论述,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6、什么是气候变化??
1、 气候变化的原因:据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介绍,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等。科学研究认为,太阳辐射的变化、地球轨道的变化、火山活动、大气与海洋环流的变化等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而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是造成目前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人类生产、生活所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土地的利用、城市化等。 2、什么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值和气候离差值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如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以及极端天气事件等的变化。人们常说的全球变暖就是气候变化的重要表现之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 “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这就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在地球运动的漫漫历史中,气候总在不断变化,究其原因可概括为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7、气候变化影响什么,改变降水时空分布
气候变化影响大气环流,从而改变降水时空分布。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即气候平均状态和离差(距平)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一起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离差值越大,表明气候变化的幅度越大,气候状态越不稳定。
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在人为因素中,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的经济活动引起的。化石燃料燃烧和毁林、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所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大气环流是完成地球- 大气系统角动量、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平衡,以及各种能量间的相互转换的重要机制,又同时是这些物理量输送、平衡和转换的重要结果。因此,研究大气环流的特征及其形成、维持、变化和作用,掌握其演变规律,不仅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将有利于改进和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有利于探索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更有效地利用气候资源。大气环流通常包含平均纬向环流、平均水平环流和平均径圈环流3部分。
8、细说气候是怎么变化的?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
那么具体而言,什么是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值和离差值2者中的1个或2者同时随时间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平均值的升降,表明气候平均状态的变化;离差值增大,表明气候状态不稳定性增加,气候异常愈明显。《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一款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UNFCCC因此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
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在人为因素中,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的经济活动)引起的。化石燃料燃烧和毁林、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所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据美国橡树岭实验室研究报告,自1750年以来,全球累计排放了1万多亿吨二氧化碳,其中发达国家排放约占80%。
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有哪些主张呢?尽管还存在一点不确定因素,但大多数科学家仍认为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是必需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针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响应,是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的发展而逐渐成型的。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呼吁保护气候;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阐明了其行动框架,力求把温室气体的大气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从而防止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产生“负面影响”;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确定了发达国家2008~2012年的量化减排指标;2007年12月达成的巴厘路线图,确定就加强UNFCCC和《议定书》的实施分头展开谈判,并于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缔约方会议。
到目前为止,UNFCCC已经收到来自185个国家的批准、接受、支持或添改文件,并成功地举行了6次有各缔约国参加的缔约方大会。尽管目前各缔约方还没有就气候变化问题综合治理所采取的措施达成共识,但全球气候变化会给人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气候变化会使人类付出巨额代价的观念已为世界所广泛接受,并成为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我国气候变化史
1973年,竺可桢提出了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周期性波动变化的基本状况。他认为近2000年中,汉代是温暖时期,三国开始后不久,气候变冷,并一直推迟到唐代开始。唐末以后,气候再次变冷,至15世纪渐入小冰期,呈2峰3谷结构,直至20世纪初气候回暖,小冰期结束。汉代、唐代是年均温高于现代约2℃的温暖时期。该研究成果已为气候学界和历史地理学界广泛采用。但近些年来,由于新资料的发现和研究方法的改进,许多学者对竺可桢的工作作了补充。其中朱士光等认为2000~3000年以来,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西周冷干气候(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中期);(2)春秋至西汉前期暖湿气候(公元前8世纪中期至公元前1世纪);(3)西汉后期至北朝凉干气候(公元前1世纪中期至6世纪);(4)隋和唐前、中期暖湿气候(7~8世纪);(5)唐后期至北宋时期凉干气候(9~11世纪);(6)金前期湿干气候(12世纪);(7)金后期和元代凉干气候(13和14世纪前半叶);(8)明清时期冷干气候(14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
后来许多地理学家对我国的气候变化作了进一步修改,但总的趋势大致如此。
历史时期的气候不仅在气温上有周期性波动,引起冷暖的变化,而且在湿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变化。总的说来,暖期与湿期、冷期与干期是相互对应的,但每个冷暖期内部又有干湿波动,不可一概而论。朱士光等研究认为,气温的变化要快于降水量的变化,而降水量的变化幅度又大于气温变化的幅度。在历史时期,气候冷暖波动与干湿波动有明显的相关性,但不完全同步。
21世纪的气候变化——令人担忧的同时也要反思
古文明的没落给我们警示
孤耸于太平洋的复活节岛是地球上最偏远的地区之一。拉诺·洛拉科火山口那亘古沉默的巨石人像是古文明留给我们的唯一见证。在人类对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中,古文明消失了。而在部落之间无休止的争斗中,掠夺性的砍伐使大片的森林迅速地从地球上消失殆尽,水土不断流失、鸟类濒临毁灭,维系人类生存的粮食及农业系统屡遭破坏。灾难迫在眉睫,警钟已鸣,但为时已晚,崩溃性的危机在所难免。
复活节岛的故事令人惊惶,它警示我们,不善待生态资源将会给地球带来怎样的恶果。21世纪气候的变化正是这一故事在全球的延伸,差别在于:在复活节岛,击垮人们的是无法预测和难以控制的危机,而在当今,无知绝不是我们开脱的理由。我们有证据也有能力避免危机,我们知道一切照旧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1963年,也就是古巴导弹危机后最严峻的冷战期间,约翰·肯尼迪总统曾经指出:“在这个星球上,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具有共同的脆弱性,这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容争辩的事实。”当时,笼罩全世界的是核屠杀的魔影,40年过后,笼罩着我们的则是气候变化危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气候变化使人类面临着双重灾难的威胁。①气候变化直接威胁人类发展。世界各国人民都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但那些最贫困的人们将首当其冲,受到最直接的危害,资源的匮乏往往使他们束手无策。这一灾难离我们并不遥远。如今,这一灾难已显山露水,它减缓了我们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进程,加剧了各国内部以及各国之间的不平等。如果对此置之不理,人类发展将在21世纪跌入倒退的深渊。②气候变化将给未来带来灾难。同冷战期间的核对峙一样,气候变化不仅威胁贫困的人们,也威胁着整个星球,威胁着我们的后代。目前我们所走的是一条不归路,必将导致生态灾难。全球变暖的速度,变暖的准确时间,以及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是,地球巨大冰盖的瓦解正在加速,海洋正在变暖,雨林系统正在崩溃,其他一些后果业已成为现实。这些危险有可能引发一连串的后果,彻底改变我们星球的人文和自然地理状况。
我们这一代有能力也有责任改变这种后果。直接危险正在向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及其最弱势群体严重倾斜。然而,没有永远风平浪静的港湾。富裕国家及其人民尽管没有直接面对日渐逼近的灾难,但最终也难以避免这些灾难的影响。因此,预先采取措施缓和气候变化,将是全人类(包括发达国家后代)避免未来灾难的基本保障。
气候变化的核心问题,是地球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能力正在受到严重影响。人类生活已超出了环境的恢复能力,在生态方面,人类已经欠下了后代无力偿还的巨债。
气候变化促使人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思考人类的相互依存性。不管何种原因将我们分开,人类共享地球,就同复活节岛的岛民一同分享他们的岛屿一样。连接人类社会的纽带没有国界之分,也不受代与代之间的限制。任何国家,不论大小,都不能无视他人的命运,将今日的行为给未来人造成的后果抛诸脑后。
我们的后代将以我们面对气候变化做出的反应来衡量我们的道德价值。这种反应将成为当今政治领导人如何采取行动信守诺言、消除贫困并建设更包容世界的证据。如果我们的行为使大部分人类更加边缘化,那么就是对国家之间社会公平与公正的蔑视。气候变化还向我们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如何看待我们与后代之间的关系?行动是张晴雨表,反映了我们对跨代社会公平与公正的承诺,是后代对我们的行为做出评断的依据。
有些迹象令人鼓舞。几年前,气候变化怀疑论大行其道。气候怀疑论者得到了大型公司的慷慨赞助,他们的理论受到媒体大肆宣扬,某些政府也对他们言听计从,从而误导了公众的理解。今天,每位诚信的环境科学家都认为气候变化已是一项严重的事实,而且气候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有关。世界各国政府也认为如此。科学上达成一致并非意味着对全球气候变暖原因及后果的争论就此结束:气候变化科学所研究的是可能性,而非必然性,但至少如今的政治辩论是以科学为依据的。
然而,科学证据与政治行动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政府都没有达到气候变化减排要求。最近,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公布了第四次评估报告。大多数政府都对此有所反应,承认气候变化勿庸置疑,需要采取紧急行动。八国集团连续召开了会议,重申采取具体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性。它们承认巨轮似乎正朝着冰山航行,这是个不祥的征兆。遗憾的是,它们还没有断然采取措施,为温室气体确定一条新的排放路线。
时间所剩无几,这是不争的事实。气候变化这一挑战必须要在21世纪得到解决。目前尚没有什么技术能够立竿见影。虽然时间跨度很长,但这绝不能成为敷衍和犹豫不决的借口。为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各国政府必须解决全球碳预算中的存量与流量问题。由于排放增加,温室气体存量日益上升。但是,即使我们从明天开始停止排放,温室气体存量的下降速度也十分缓慢。这是因为二氧化碳排放后将长时间停留在大气中,而气候系统的反应却很缓慢。这种系统固有的惰性意味着,要经过很长时间,今天碳减排的效果才能显示出来。
成功减排的机会大门正在关闭。在不造成危险气候变化的前提下,地球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是有限的,而我们正在逼近这一限度。我们没有多少时间确保这扇机会之门依然敞开。我们要在这段时间内,向低碳能源系统过渡。这是一个高度不确定的领域。但确定的是,如果仍然像过去一样,那么世界将难逃原本可以避免的“双重灾难”——近期人类发展倒退和后代面临生态灾难的危险。
如同复活节岛遭遇的灾难一样,结果是可以避免的。目前《京都议定书》的承诺期将于2012年结束,借此机会,我们可以制定多边战略,重新界定全球生态依存关系的管理方式。各国政府在协商议定书时指出,首先应确定21世纪的可持续碳预算,并在承认各国责任“共同但又有差别”的情况下,制定碳预算的实施战略。
要想取得成功,世界上最富裕国家必须发挥带头作用。这些国家的碳足迹是最深的,但同时具备尽快进行大幅度减排的技术和资金能力。但是有效的多边合作框架要求所有排放大国(包括发展中国家)都要积极参与。
9、气候变化和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和世界各地的影响有哪些
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全球气候变暖、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关乎到人类的未来!气候变化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在人为因素中,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的经济活动引起的.化石燃料燃烧和毁林、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所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气候变暖将导致灾害性气候事件频发、冰川和积雪融化加速、水资源分布失衡、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还将引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遭受洪涝、风暴等自然灾害影响更为严重,小岛屿国家和沿海低洼地带甚至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气候变暖对农、林、牧、渔等经济社会活动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加剧疾病传播,威胁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10、我国近年来在应对气候变化中作出了哪些不懈努力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气候公约》)指出,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对较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排放中所占的份额将会增加,以满足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气候公约》明确提出,各缔约方应在公平的基础上,根据他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为人类当代和后代的利益保护气候系统,发达国家缔约方应率先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气候公约》同时也要求所有缔约方制定、执行、公布并经常更新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并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作为履行《气候公约》的一项重要义务,中国政府特制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本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中国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落实方案中提出的各项任务,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继续做出贡献。 《气候公约》第四条第7款规定:“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履行其在本公约下的承诺,将取决于发达国家缔约方对其在本公约下所承担的有关资金和技术转让承诺的有效履行,并将充分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缔约方的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中国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与国际社会和有关国家积极开展有效务实的合作,努力实施本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