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科学利用自然资源
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价值观的环境资源观已形成共识,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价值观的环境资源观已深入人心,取得了一定的共识。特别是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的逐渐建立完善,创造了向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转型的必要的政治保障条件,建立健全了有利于环境资源保护的决策体系,这些都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难得的良好环境。
2、如何因地制宜利用我国复杂的气候资源?
1)在山地:地形较陡的地区要发展林业,保持水土有发展经济,宜林则林;在坡缓的地区可以改造为梯田,发展种植业;
2)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要宜粮则粮;
3)在半干旱地区:降水少于400mm,降水较少,牧草鲜美,不利于发展农业,要发展牧业,防止土地沙化,但是要合理放牧,在河流的沿岸,也可以相应的发展一些种植业;
4)河流丰富,河道较宽,湖泊众多的地方,发展淡水渔业。
5)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不同地区特有的气候资源,比如新疆的风力发电,三峡的水电,不同的地域,有什么就用什么,但要想合理的开发,当然要进行可持续发展,不要过度的增加污染。现在一些新开发利用的代替能源正在逐渐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的可再生资源,有利于发展和环保。
3、气候资源及其利用前景是怎么样的?
气候资源是有利于人类经济活动的气候条件,它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它是一种取之不尽,又是不可替代的。气候资源与其他资源不同,不能进入市场交易。在各种自然资源中,气候资源最容易发生变化,且变化最为剧烈。如果利用恰当,气候资源可取之不尽,但在时空分布上具有不均匀性和不可取代性。所以对一地的气候资源要从实际出发,正确评价,才能合理地开发利用。
气候资源的类型(1)光能资源光能资源主要指来自太阳的辐射能。一个地区的光能资源的多少首先决定于其所处的地理纬度。一年中光能资源的多少及可利用程度通常用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总量来表示。我国的光能资源十分丰富。
不可替代的气候资源据估计,我国陆地表面每年可以接收的太阳辐射总量为5×1019千焦耳。但由于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和地形天气状况的影响,我国的光能资源分布差异较大。青藏高原的光能资源最丰富,其次是我国的西北地区,而四川盆地光能资源最少。光能资源的经济价值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①太阳能的直接利用,如太阳能发电、供暖等;②太阳能中的光合有效辐射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转换为有机物,如森林、草场、粮食作物等,从而为人们所利用。光合有效辐射一般约占太阳总辐射能量的50%。
(2)热量资源热量资源是指某一地区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所能提供的热量多少,它是太阳辐射和地表、大气中各种物理过程的综合结果。热量状况的最直观描述就是温度。一个地区热量状况的好坏直接决定其作物种植类型、生长状况和产量。为了描述热量资源,一般采用积温,即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日平均温度的累积值。
根据不同作物生长对热量需求的不同,人们还定义了有效积温、活动积温等。我国由于地形差异较大和季风气候的影响,热量资源的地理分布和时间变化性均较大,其一般规律是由北向南而逐渐增加。我国热量资源丰富多样,从南向北包括了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多种气候类型。热量条件最好的是南岭以南地区,一年四季作物均可生长,水稻可一年三熟。热量条件最差的是青藏高原和东北地区,一年可种一季作物。
(3)水分资源水分资源,也是气候资源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气候,水分资源的分布也是有着明显的不同。
以我国为例,我国的季风气候十分明显,因而夏季也是雨量最多的时候。全国因地形、纬度差异及距海洋的距离不同,降水的分布差异较大,年际变化也大,旱涝发生频率高。因此,我国的水分资源虽然较丰富,但其变异性较大,不易于把握。总体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季节与高温生长期一致即水热同步,有利于农业生产。但另一方面因季风气候影响,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均匀,而使得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很难得到所需的水分。全国的降水分布呈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
风能资源的利用(4)风能资源风能就是大气运动产生的能量,是由太阳辐射能转换而来。根据计算,到达地球的太阳能转化成的风能功率约为7瓦/平方米。风能的利用早已被人类所认识,用风能驱动帆船、排水等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1910年,丹麦最先开始用风力发电,随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都开展了大型风力发电机的研究工作。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利用风能的国家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在东南沿海地区安装了风力发电机,目前也在从事大型风力发电机的研究工作。我国属于季风气候,风能利用的多风区面积居世界第三。东南沿海是我国最佳风能资源利用区,其次是渤海沿岸及内蒙、甘肃北部及新疆阿拉山口地区。此外,风能的分布对于城市、工业布局和设计也有重要意义。
(5)大气成分资源大气成分资源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分布及季节变化除对气候有影响外,对作物的光合作用至为重要,二氧化碳是陆生植物光合作用的碳源。
当周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同时,会影响到群体作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从而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速率,因此二氧化碳的浓度直接影响到作物的光合速率、生长和产量。有效地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对于农业生态和作物生长有重要的意义。
气候资源的主要特点
气候资源是一种很特殊的资源。它和其他资源不同,气候资源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点:
(1)气候是光照、温度、湿度、降水、风等要素有机组成的。其资源的多少,不但取决于各要素值的大小及其相互配合情况,而且还取决于不同的服务对象以及和其他自然条件的配合情况。不像黄金、煤炭等矿产资源那样多多益善。例如,对农作物而言,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是资源,过高可能成热害,过低可能成冷害或冻害;降水在一定范围内是资源,过多可能成涝灾,过少可能成旱灾。干旱区光、热资源虽很丰富,但水资源短缺,限制了光、热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其价值大为降低。又例如,阴雨天气对某些农作物的生长也许是有益的,但对旅游、晒盐业则可能带来不但不利,甚至是有害的;积雪覆盖保护某些作物的安全越冬是有益的,而使牛羊吃草困难,又可能有害了。
(2)气候有时间变化。这种变化,有的具有周期性;有的周期性不明显,变化规律难于捉摸。例如气温的昼夜变化、季节变化,大都是日日如此,年年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的。但某一天或某一季的天气,却不是年年如此的。至于某段时间的或多年的气候变化,虽有一定的范围,但变化比较复杂,难于准确预测。因此,气候资源的利用,必须因时制宜。我国最古老的农书《汜胜之书》一开头就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孟子》也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这都说明,栽种作物要掌握时机,如果错过时机,资源稍纵即逝,就白白地浪费了。
(3)气候有地区差异。①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气候,和其他地方的气候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气候资源的利用,还必须因地制宜。《汜胜之书》说:“种禾无期,因地为时”,意思是种谷子没有固定的日期,随地方不同而定时间;②世界上有些地方,尽管彼此相距很远,气候虽不完全相同,但却相似。因此,作物可以引种,牲畜可以引养,利用气候资源的经验,可以相互交流。
(4)气候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不像黄金、煤炭等矿产资源,开采一点就少一点,终将有开采完的时候。而气候资源归根到底来自太阳辐射,如果利用合理,保护得当,它将与太阳同寿,可以反复、永久地利用。
(5)气候是人力可以影响的。这种影响,有有意识与无意识之分。由于气候条件与其他自然条件密切相关,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变了气候条件。例如,种草种树、蓄水灌溉等可以使气候变好;而毁林毁草、排干湖沼等则可以使气候变坏。都市化和工业化污染大气,使降水酸度增大,气温升高,可能导致气候产生长远的、大规模的、对人类生存有巨大影响的变化。人类有意识改善气候,目前多限于在小范围内进行。例如营造防护林,设置风障;建造排灌设施、玻璃温室、塑料棚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改造的方面也将日益增多,甚至能把某些不利的气候条件改造成为有利的气候条件,把某些气候灾害改造成为气候资源。
世界气候资源情况
在热带雨林地区(如刚果盆地、亚马孙平原、马来群岛等)终年高温多雨,水热资源充沛,许多热带经济作物如咖啡、橡胶、可可等分布在这里。
在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大陆内部为热带荒漠气候,以撒哈拉、西南亚和澳大利亚中西部分布最广,气候炎热干燥,降水稀少,干旱威胁着这里的一切活动。
温带位于中纬度地带,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范围内,这里的温度和降水适中,四季分明,对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也最适宜人类生活,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而寒带位于高纬度地带,气候寒冷,限制了人类的活动。
热带雨林地区水热资源充足
中国的气候资源也相当丰富。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和亚热带。由于领土辽阔、地形复杂、各地距海远近差异很大,形成了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如黑龙江省北部全年无夏,海南岛长夏无冬,淮河流域四季分明,云贵高原南部四季如春,青藏高原西部终年积雪,西北以及内陆地区夏热冬冷,日温差大。
气候资源的利用
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正确地发掘气候资源,是当前气候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1)首先是利用,其次才是改善。
气候资源的利用,首先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齐民要术》说:“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劳而无获。”气候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作某种程度的改善的。但改善气候要耗费人力物力,需要衡量经济上的得失。此外,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如何,切不可为了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而造成长远的、整体的、不可挽回的损失。尽管如此,人类还是应该想方设法,不断对气候条件进行某些改善,不如此社会就没有进步。
(2)努力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利用。
我国人多耕地少,气候资源超负荷利用,是很常见的现象。例如,在不具备条件、不采取措施的情况下,把热带多年生木本作物北移到亚热带地区,把亚热带多年生木本作物北移到温带地区,遇到特大寒害,几年甚至十几年努力培育的林果,往往毁于一旦。又例如在两年三熟区强行推广一年两熟制,在一年两熟区强行推广一年三熟制,不是热量不够,就是水分不足,往往使作物的旱灾、霜冻与冷害增多、加重,以致得不偿失。但是,前面已经说过,气候是可以改善的,气候资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不应坐享天赐,而应运用新技术、新工具和新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气候资源,不断扩大和发掘气候资源。例如,选择避风的小气候环境,采取某些防寒措施,作物北移上山是可能的;培育出早熟、高产、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采取育苗移栽等措施,以及间作、套种和混种等种植方式,提高复种指数也是可能的。
(3)减灾即是增利。
气候灾害消耗和浪费气候资源,使气候资源的价值大为降低,甚至全部丧失。因此,利用气候资源而忽视气候灾害,这种资源是不可靠的。所谓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应该包括尽可能有效地减少和减轻气候灾害在内。
对气候灾害,抗不如防,防不如避。以作物防霜为例,霜冻来临之后,扶苗剪枝、松土施肥等善后措施,虽然也可以减少一些损失,但不如在霜冻来临之前重烟、覆盖、灌水,或者预先设置风障,营造防护林,比较经济有效。然而,如能根据农业气候区划,把作物栽种在霜冻不易出现的地区和季节,就最为经济和有效。
(4)扬长避短,发挥气候资源的优势。
气候资源有地区差异和时间变化。因此,在气候资源的利用上,如能扬长避短,也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干旱区,阳光充足、空气干燥、夏季温度高,昼夜温差大是其所长,而水分不足是其所短,如栽种耐旱的、蒸腾效率高的作物,诸如小麦、谷子、棉花、瓜、果等,就不但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在高原区,阳光充足而温度太低;华北地区的冬季也是阳光充足温度低,使光照资源不能利用。这些地区如发展温室栽培,就能把光照资源利用起来。又例如,在华中、华南的一年两熟或三熟区,前后作物换茬的时候,往往是一年中光、热、水等气候资源最丰富的时候。而此时前茬作物已成熟,后茬作物又在苗期,光、热、水资源需要不多,大量的气候资源都浪费了。如果改种多年生木本作物,采取育苗移栽、改变种植制度和方式等措施,尽可能多地利用气候资源,农业产量必将有大幅度提高。
(5)要善于利用气候资源的地区差和季节差。
人们都喜欢冬天到华南、夏天到东北去开会、疗养和旅游。在农业生产中,也可以利用南方和北方、平原和山区气候资源的不同以及南方比北方季节早,平原比山区季节早的气候分布规律,为某些大城市提供特有的、新鲜的农产品。例如北京近年新鲜瓜果和蔬菜终年不断,就是较好地利用了近郊平原和远郊山区以及南、北方的气候差,让这些地方调剂北京的淡季,补充北京不能产的农产品。
4、怎样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1、加强环境意识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公众的环境意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有极大影响,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社会基础还相当薄弱,尽快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其意义十分重大。
必须大力加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宣传与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努力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各种宣传舆论媒介应十分注意引导民众自觉地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逐步使保护资源与环境成为每个企业、每个社会组织和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2、把保护自然资源提到国策的高度来认识
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好环境就是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这是我们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应有的最基本认识。在生产力中,生产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自然资源,它是发展经济的物质基础。
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要大力保护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努力开展对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很好地结合起来。
3、加快立法步伐,法律制定法典化,加强执法力度
为了避免自然资源和环境法律、法规和规章之间的交叉、重复和矛盾,要尽快着手制定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综合性法律或基本法律,以构成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法典。
在健全完善法制的同时,应彻底纠正目前较为普遍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继续加大力度对环境执法进行有效监督。
4、加快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损失的研究,并将其计入生产成本
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计算和统计上,应该把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程度,以环境资本折旧的形式表现和反映出来。这种价值观念的转变,要求实现真正的价值和价格,即把在生产、消费和处理过程中,为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而消耗的全部费用真实地反映出来。
5、环境管理中的评价、“三同时”、限期治理等制度在实施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现有环境评价制度在某些方面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和需要,应加以完善,在环境评价工作中对资源消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应明确界限。
成立由掌握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破坏分析方法的专业人员组成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评价队伍,对建设项目的自然资源利用率和生态环境影响作出评价和定价,对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程度超过生态阈限的建设项目应坚决杜绝上马。
6、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利用高新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使我国经济社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如何科学利用气候资源扩展资料
自然资源特征
1、数量的有限性。资源的数量,与人类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相矛盾,故必须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2、分布的不平衡性。存在数量或质量上的显著地域差异;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分布具有地质规律。
3、资源间的联系性。每个地区的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故必须强调综合研究与综合开发利用。
4、利用的发展性。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将进一步拓展或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
5、亟待如何提高气候资源的利用率?
光能源人们对气候的通常理解可能仅限于它是生物得以生存繁衍的基本条件,然而,气候还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有着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一项十分重要、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气候作为资源主要表现在光、热、水和气候能源等几个方面。
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极其普遍,植物的干物质产量就有90%~95%来源于光合作用,说明光资源是植物生长的重要物质条件。太阳辐射的总功率为3.83×1028焦/秒。地球所截获的阳光能流为每年相当于178万亿吨标准煤发热量,其中19%被大气吸收,30%被反射回太空,51%进入地球。进入地球的太阳辐射约70%被吸收,大约为83万亿吨标准煤的发热量,其中约有100亿吨标准煤的热量通过光合作用变成生物质能,贮存在生物中的能量约有1%被人类和动物作为食物消耗,成为维持一切生命的能量源泉。
光电能是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取之不尽的廉价电能。安装和维护技术比较简单的光电能源系统更适合于广大的农村地区。目前,发展中国家利用光电系统产生的电能至少占全球光电发电容量的50%,这些供电系统通常用于抽水、供水和灌溉,提供照明,为乡村提供电力以及为边远地区的信号发送装置和远距离通讯提供电力。考虑到全球还有200万个以上农村缺乏电源,因而人类利用光电的潜力是巨大的。
除发展中国家以外,光电系统还为全球约15000户家庭以及世界许多工业部门和组织机构提供电力。在美国和德国,已经有几个中等规模的样板光电电厂在提供商品电力。这预示着光电系统提供的电力将通过公共电网为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口提供洁净的能源。
当然,光除了可以作为资源的一面以外,还会造成另外一种危害——光污染,其中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污染是常见的3种形式。光污染对于地球上的人类和其他生物是致命的威胁,高空大气中的臭氧层减薄或出现空洞将使地球失去抵挡光污染的安全屏障。
热量对于农作物的存活与生长至关重要,日平均气温的高低对农业生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大气降水是淡水资源最重要的来源。全球每年落在大陆上的降水达11万立方千米,其中的65%通过地面蒸发逸散最终回到大气层,其余部分补给地下水、河流和湖泊。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就依靠这其余部分。我们已经知道全球很多地区因大气降水较少,或者蒸散量太大而缺乏淡水资源。如果大气降水每年增加10%,可能会大大缓解某些地区的缺水状况,而这只需要将全球大气表面温度平均增加0.5℃。温度升高将导致增加海洋蒸发,这大概是全球性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积极影响。然而全球增温的负面影响要比这大得多,世界各国正在为可能出现的全球增温采取对策。因此,指望全球增温来增加大气降水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
不同于常规能源的气候能源——太阳能和风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永久性能源,这种能源还以其洁净、不污染环境而受到人们的青睐,21世纪的能源非它莫属。
6、气候资源如何开发利用?有哪些好处
气候资源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对生物群落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保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使用合理的气候指标和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才能获得较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防御气候灾害。
利用气候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气候中光、热、水、空气等物质和能量,决定着区域种植制度及作物结构。由于我国气候资源分布不均,各地在进行农业生产及规划时,必须尊重气候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以获得稳定产量和优良品质。在合理、充分利用气候资源的基础上,挖掘农业气候资源潜力,加大区域光照、热量、水分等资源的开发利用率,结合气候资源的开发和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及旅游农业,建立有气候特色的地方优质农产品品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城镇规划和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光照与街道方位,联系当地实际,比较街道方位不同的日照条件。城市建筑则应考虑其建筑间距,以保证充足的阳光照射。
海陆空交通运输方面常需要穿越不同的气候区,应尽量避开气候灾害,如暴雨、泥石流、大风等和冻土、积雪等问题。航空港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且距离城市较远、地势较高。
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旅游业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资源。气候本身的特点和特殊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特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都是旅游的重要目标。因此充分评价和开发气候资源,是开展旅游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7、如何因地制宜利用我国复杂的气候资源
光、热、降水等复在不同地区制的数量多少及其配合情况,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农业气候类型。因此光、热、水、风的数量多少和配合状况有差异。例如:我国华南地区热量和降水都很充足;而西北内陆热量较足,降水短缺。所以在利用时要注意因地制宜。
8、人类该如何利用不同地区不同的气候资源,并举出相应实例。
光、热、降水等在不同地区的数量多少百及其配合度情况,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农业气候类型。因此光知、热、水、风的数量多少和配合状况有差异。例如:我国华南地区道热量和降水内都很充足;而西北内陆热量较足,降水短缺。容所以在利用时要注意因地制宜。
9、怎么去利用不断变幻的气候资源?
人们对气候的通常理解可能仅限于它是生物得以生存繁衍的基本条件,然而,气候还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有着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一项十分重要、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气候作为资源主要表现在光、热、水和气候能源等几个方面。
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极其普遍,植物的干物质产量就有90%~%来源于光合作用,说明光资源是植物生长的重要物质条件。太阳辐射的总功率为3.83×1028焦/秒。地球所截获的阳光能为每年相当于178万亿吨标准煤发热量,其中19%被大气吸收,30%被反射回太空,51%进入地球。进入地球的太阳辐射约70%被吸收,大约为83万亿吨标准煤的发热量,其中约有100亿吨标准煤的热量通过光合作用变成生物质能,贮存在生物中的能量约有1%被人类和动物作为食物消耗,成为维持一切生命的能量源泉。
光电能已成为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电能。安装和维护技术比较简单的光电能源系统更适合于广大的农村地区。目前发展中国家利用光电系统产生的电能至少占全球光电发电容量的50%。这些供电系统通常用于抽水、供水和灌溉,提供照明,为乡村提供电力以及为边远地区的信号发送装置和远距离通讯提供电力。考虑到全球还有200万以上个农村缺乏电源,因而利用光电能的潜力是巨大的。
除发展中国家以外,光电系统还为全球约几百万户家庭以及世界许多工业部门和组织机构提供电力。在美国和德国,已经有几个中等规模的样板光电电厂在提供商品电力。这预示着光电系统提供的电力将通过公共电网为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口提供洁净的能源。
当然,光除了可以作为资源的一面以外,还会造成另外一种危害——光污染,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污染是常见的3种污染形式。光污染对于地球上的人类和其他生物是致命的威胁,高空大气中的臭氧层减薄或出现空洞将使地球失去抵挡光污染的安全屏障。
热量对于农作物的存活与生长至关重要,日平均气温的高低对农业生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大气降水是淡水资源的最重要的来源。全球每年落在大陆上的降水达11万立方千米,其中的65%通过地面蒸—散最终回到大气层,其余部分补给地下水、河流和湖泊。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就依靠这其余部分。我们已经知道全球很多地区缺乏淡水资源,换句话说,大气降水较少,或者蒸散量太大。如果大气降水每年增加10%,可能会大大缓解某些地区的缺水状况,而这只需要将全球大气表面温度平均增加0.5℃。温度升高将导致增加海洋蒸发,这大概是全球性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积极影响。然而全球增温的负面影响要比这大得多,世界各国正在为可能出现的全球增温采取对策。因此,指望全球增温来增加大气降水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
不同于常规能源的气候能源——太阳能和风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永久性能源,这种能源还以其洁净、不污染环境而受到人们的青睐,21世纪的能源非它莫属。
太阳每年辐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相当于人类年需要能量总和的5000倍。太阳热收集器在全世界从热水到发电得到了广泛应用。以能源消费世界头号大国的美国来说,它每年可获得的入射太阳能是实际能源消费量的10倍多。随着太阳能技术的不断改进,预计今后10年内它的成本将迅速降低,比经济上可以承受的水平甚至还低,这将促使美国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为此,美国科学家预测,太阳能在2030年可提供相当于50%左右的美国目前的能源消费量。简单地说,除去能量转换成本,太阳能——阳光,是一种不花钱的能源,因此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一种最廉价的能源。进一步说,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除了地球上一些极端地区,阳光普照是没有问题的,这就避免了矿物燃料分布不均和分配不均的矛盾,大多数国家可以因此而免遭世界石油市场破坏性油价波动的影响。
风能实际上是太阳能的另一种形式。地球上近地层风能总储量约1.3×1012千瓦,估计全球风力资源潜力可达6.5×1013千瓦小时/年。风力发电是从地球大气太阳温差获得能量的。
风能资源分布极广,使得风力发电具有巨大的潜力。北欧、北非、南美洲南部、美国西部平原和热带信风带附近均已发现了风力发电最有发展前途的地区。这些风能如果得到很好利用的话,它完全可以为许多国家提供20%甚或更多的电力。发达国家在2000年风力发电量增加到总发电量的5%~10%。实际上,一些国家已经加快了利用风能的步伐。我国在1996年以前建成总发电能力为100兆瓦的风力田,现在风力田的建设规模正逐年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