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社会不平等气候变化

社会不平等气候变化

发布时间:2021-06-14 04:31:20

1、求世界各国(政府和民众)对于气候变化的态度和实际行动

“保护地球,绿色工厂”GHG温室气体标准ISO14064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气候变化是未来世界各国、政府部门、经济领域和公众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它对人身健康和自然界都会带来影响,并可能导致资源的使用、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的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为此,人们正在国际、区域、国家和地方等各个层次上制定措施并采取行动,以限制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以下简称GHG)浓度。这些措施和行动有赖于对GHG排放和(或)清除进行量化、监测、报告和核查。

去年出版的国际标准ISO 14064和热门词汇碳中和(Carbon Neutral),VCS(自愿性碳标准),CDP(碳揭露专案)等一起广为国际接受,并很快被一些行业先驱和世界五百强企业采纳并通过第三方权威机构的认证。法国国际检验局在温室气体核查与验证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始终专注于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核查与验证,并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在国内颁发ISO 14064认证证书的认证机构之一。

2008年7月4日,法国国际检验局认证部在北京和平宾馆举办了“保护地球,绿色工厂”GHG温室气体标准ISO14064专题研讨会,研讨会邀请了松下,联想,爱普生,西门子等十几家知名企业的环境专员,与会代表积极的参与了关于温室气体减排和量化计算等方面的交流与探讨。

了解更多有关法国国际检验局认证服务能够提供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请点击这里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表了第四份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评估报告。

报告指出,气候变暖已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人为活动“很可能”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地球在呻吟:飓风、洪涝、旱灾等极端气候反应就是证明;大自然在呻吟:地球上的物种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法国总统用诗一般的语言对IPCC的结论解释说,“我们正处于不可逆转的十字路口,现在该是采取果断行动的时候了。我们必须进行认识上的革命、经济上的革命、政治行动上的革命。”

英国外交大臣玛格丽特•贝克特2日发表声明说,“必须立即就气候变化展开国际讨论,承认全球共同面临的困境。我们的经济得不到发展会威胁和平与繁荣,但如果我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我们的经济,和平与繁荣会同样受到威胁。”

瑞士交通、通讯和能源部长莫里茨•洛伊恩贝格尔说,瑞士是阿尔卑斯山国家,极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瑞士要带头采取行动控制全球变暖。除了在国内落实对二氧化碳排放征税等措施外,瑞士还会全力支持达成一项关于2012年之后气候政策的国际协议。

欧盟负责环境事务的委员斯塔夫罗斯•季马斯2日呼吁,国际社会应尽快就缔结新的、全面的气候变化协议进行谈判。季马斯认为,为了稳定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水平,发达国家必须在2020年将排放水平控制在1990年排放水平的70%。

加拿大总理斯蒂芬•哈珀说,加拿大政府意识到全球变暖已成为一个严重问题,并呼吁寻找控制全球变暖的现实途径。

虽然本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梗概“措词强烈地”指出人类活动与全球变暖之间的密切关系,但美国政府却表态说,出于保护本国经济的考虑,美国仍不准备采取强制性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美国目前每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

澳大利亚是少数与美国一样拒不参加《京都议定书》的国家。澳大利亚环境部长马尔科姆•特恩布尔3日说:“(联合国)这份报告重要但没有新内容。”

针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环保不作为,巴西总统卢拉2日批评说:“所有国家都签署(有关温室气体减排的)文件,只有它们例外,因为它们没有面对工业污染的勇气。”卢拉表示,为了帮助遏制全球变暖,近两年来巴西加大了保护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的力度。(来源:中国气象报)

2、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看法和主张有哪些

第一、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发达国家应该率先减排,并履行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承诺。
第二、气候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应将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统筹协调起来,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应该促进而不是阻碍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消除贫困。
第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公平原则,凝聚了国际社会共识。应该以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作为国际合作的基本框架,也欢迎将其他开展务实合作的倡议和机制作为有益的补充。

第四、技术进步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具有决定性作用。国际社会要增加资金投入,扩大信息交流,在技术创新、推广和利用方面加强合作,提高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第五、适应气候变化是发展中国家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应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适应能力,增强应对气候灾害的能力。

3、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有什么影响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影响珊瑚礁的白化。
(二)、影响缺水人口的增加。
(三)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
(四)、影响格陵兰岛冰川的融化。
(五)、气候异常现象。
(六)、影响西南极冰盖的融化。
(七)、影响一些沿海地区洪水灾害的发生。
(八)、影响疟疾患者的人数。
(九)、影响陆地生态系统。
(十)、影响生态平衡。
(十一)、影响海洋大循环。

4、细说气候是怎么变化的?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

那么具体而言,什么是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值和离差值2者中的1个或2者同时随时间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平均值的升降,表明气候平均状态的变化;离差值增大,表明气候状态不稳定性增加,气候异常愈明显。《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一款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UNFCCC因此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

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在人为因素中,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的经济活动)引起的。化石燃料燃烧和毁林、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所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据美国橡树岭实验室研究报告,自1750年以来,全球累计排放了1万多亿吨二氧化碳,其中发达国家排放约占80%。

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有哪些主张呢?尽管还存在一点不确定因素,但大多数科学家仍认为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是必需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针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响应,是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的发展而逐渐成型的。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呼吁保护气候;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阐明了其行动框架,力求把温室气体的大气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从而防止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产生“负面影响”;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确定了发达国家2008~2012年的量化减排指标;2007年12月达成的巴厘路线图,确定就加强UNFCCC和《议定书》的实施分头展开谈判,并于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缔约方会议。

到目前为止,UNFCCC已经收到来自185个国家的批准、接受、支持或添改文件,并成功地举行了6次有各缔约国参加的缔约方大会。尽管目前各缔约方还没有就气候变化问题综合治理所采取的措施达成共识,但全球气候变化会给人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气候变化会使人类付出巨额代价的观念已为世界所广泛接受,并成为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我国气候变化史

1973年,竺可桢提出了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周期性波动变化的基本状况。他认为近2000年中,汉代是温暖时期,三国开始后不久,气候变冷,并一直推迟到唐代开始。唐末以后,气候再次变冷,至15世纪渐入小冰期,呈2峰3谷结构,直至20世纪初气候回暖,小冰期结束。汉代、唐代是年均温高于现代约2℃的温暖时期。该研究成果已为气候学界和历史地理学界广泛采用。但近些年来,由于新资料的发现和研究方法的改进,许多学者对竺可桢的工作作了补充。其中朱士光等认为2000~3000年以来,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西周冷干气候(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中期);(2)春秋至西汉前期暖湿气候(公元前8世纪中期至公元前1世纪);(3)西汉后期至北朝凉干气候(公元前1世纪中期至6世纪);(4)隋和唐前、中期暖湿气候(7~8世纪);(5)唐后期至北宋时期凉干气候(9~11世纪);(6)金前期湿干气候(12世纪);(7)金后期和元代凉干气候(13和14世纪前半叶);(8)明清时期冷干气候(14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

后来许多地理学家对我国的气候变化作了进一步修改,但总的趋势大致如此。

历史时期的气候不仅在气温上有周期性波动,引起冷暖的变化,而且在湿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变化。总的说来,暖期与湿期、冷期与干期是相互对应的,但每个冷暖期内部又有干湿波动,不可一概而论。朱士光等研究认为,气温的变化要快于降水量的变化,而降水量的变化幅度又大于气温变化的幅度。在历史时期,气候冷暖波动与干湿波动有明显的相关性,但不完全同步。

21世纪的气候变化——令人担忧的同时也要反思

古文明的没落给我们警示

孤耸于太平洋的复活节岛是地球上最偏远的地区之一。拉诺·洛拉科火山口那亘古沉默的巨石人像是古文明留给我们的唯一见证。在人类对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中,古文明消失了。而在部落之间无休止的争斗中,掠夺性的砍伐使大片的森林迅速地从地球上消失殆尽,水土不断流失、鸟类濒临毁灭,维系人类生存的粮食及农业系统屡遭破坏。灾难迫在眉睫,警钟已鸣,但为时已晚,崩溃性的危机在所难免。

复活节岛的故事令人惊惶,它警示我们,不善待生态资源将会给地球带来怎样的恶果。21世纪气候的变化正是这一故事在全球的延伸,差别在于:在复活节岛,击垮人们的是无法预测和难以控制的危机,而在当今,无知绝不是我们开脱的理由。我们有证据也有能力避免危机,我们知道一切照旧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1963年,也就是古巴导弹危机后最严峻的冷战期间,约翰·肯尼迪总统曾经指出:“在这个星球上,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具有共同的脆弱性,这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容争辩的事实。”当时,笼罩全世界的是核屠杀的魔影,40年过后,笼罩着我们的则是气候变化危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气候变化使人类面临着双重灾难的威胁。①气候变化直接威胁人类发展。世界各国人民都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但那些最贫困的人们将首当其冲,受到最直接的危害,资源的匮乏往往使他们束手无策。这一灾难离我们并不遥远。如今,这一灾难已显山露水,它减缓了我们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进程,加剧了各国内部以及各国之间的不平等。如果对此置之不理,人类发展将在21世纪跌入倒退的深渊。②气候变化将给未来带来灾难。同冷战期间的核对峙一样,气候变化不仅威胁贫困的人们,也威胁着整个星球,威胁着我们的后代。目前我们所走的是一条不归路,必将导致生态灾难。全球变暖的速度,变暖的准确时间,以及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是,地球巨大冰盖的瓦解正在加速,海洋正在变暖,雨林系统正在崩溃,其他一些后果业已成为现实。这些危险有可能引发一连串的后果,彻底改变我们星球的人文和自然地理状况。

我们这一代有能力也有责任改变这种后果。直接危险正在向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及其最弱势群体严重倾斜。然而,没有永远风平浪静的港湾。富裕国家及其人民尽管没有直接面对日渐逼近的灾难,但最终也难以避免这些灾难的影响。因此,预先采取措施缓和气候变化,将是全人类(包括发达国家后代)避免未来灾难的基本保障。

气候变化的核心问题,是地球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能力正在受到严重影响。人类生活已超出了环境的恢复能力,在生态方面,人类已经欠下了后代无力偿还的巨债。

气候变化促使人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思考人类的相互依存性。不管何种原因将我们分开,人类共享地球,就同复活节岛的岛民一同分享他们的岛屿一样。连接人类社会的纽带没有国界之分,也不受代与代之间的限制。任何国家,不论大小,都不能无视他人的命运,将今日的行为给未来人造成的后果抛诸脑后。

我们的后代将以我们面对气候变化做出的反应来衡量我们的道德价值。这种反应将成为当今政治领导人如何采取行动信守诺言、消除贫困并建设更包容世界的证据。如果我们的行为使大部分人类更加边缘化,那么就是对国家之间社会公平与公正的蔑视。气候变化还向我们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如何看待我们与后代之间的关系?行动是张晴雨表,反映了我们对跨代社会公平与公正的承诺,是后代对我们的行为做出评断的依据。

有些迹象令人鼓舞。几年前,气候变化怀疑论大行其道。气候怀疑论者得到了大型公司的慷慨赞助,他们的理论受到媒体大肆宣扬,某些政府也对他们言听计从,从而误导了公众的理解。今天,每位诚信的环境科学家都认为气候变化已是一项严重的事实,而且气候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有关。世界各国政府也认为如此。科学上达成一致并非意味着对全球气候变暖原因及后果的争论就此结束:气候变化科学所研究的是可能性,而非必然性,但至少如今的政治辩论是以科学为依据的。

然而,科学证据与政治行动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政府都没有达到气候变化减排要求。最近,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公布了第四次评估报告。大多数政府都对此有所反应,承认气候变化勿庸置疑,需要采取紧急行动。八国集团连续召开了会议,重申采取具体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性。它们承认巨轮似乎正朝着冰山航行,这是个不祥的征兆。遗憾的是,它们还没有断然采取措施,为温室气体确定一条新的排放路线。

时间所剩无几,这是不争的事实。气候变化这一挑战必须要在21世纪得到解决。目前尚没有什么技术能够立竿见影。虽然时间跨度很长,但这绝不能成为敷衍和犹豫不决的借口。为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各国政府必须解决全球碳预算中的存量与流量问题。由于排放增加,温室气体存量日益上升。但是,即使我们从明天开始停止排放,温室气体存量的下降速度也十分缓慢。这是因为二氧化碳排放后将长时间停留在大气中,而气候系统的反应却很缓慢。这种系统固有的惰性意味着,要经过很长时间,今天碳减排的效果才能显示出来。

成功减排的机会大门正在关闭。在不造成危险气候变化的前提下,地球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是有限的,而我们正在逼近这一限度。我们没有多少时间确保这扇机会之门依然敞开。我们要在这段时间内,向低碳能源系统过渡。这是一个高度不确定的领域。但确定的是,如果仍然像过去一样,那么世界将难逃原本可以避免的“双重灾难”——近期人类发展倒退和后代面临生态灾难的危险。

如同复活节岛遭遇的灾难一样,结果是可以避免的。目前《京都议定书》的承诺期将于2012年结束,借此机会,我们可以制定多边战略,重新界定全球生态依存关系的管理方式。各国政府在协商议定书时指出,首先应确定21世纪的可持续碳预算,并在承认各国责任“共同但又有差别”的情况下,制定碳预算的实施战略。

要想取得成功,世界上最富裕国家必须发挥带头作用。这些国家的碳足迹是最深的,但同时具备尽快进行大幅度减排的技术和资金能力。但是有效的多边合作框架要求所有排放大国(包括发展中国家)都要积极参与。

5、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有什么影响 科普中国

1. 气候变暖导致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带来灾难。

2.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

3.气候变暖可能会给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将灭绝。

4.许多小岛将无影无踪;将感染疟疾等传染病……

5.因为还有热力惯性的作用,现有的温室气体还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

6.温度升高,会影响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6、气候变化问题一直是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该怎样合力应对气候变化?

一、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和义务。除在国家和地区层面开展减排行动外,还应加强国际合作。各国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能力各不相同,公平的协同行动将有助于进一步开展合作和采取行动。

二、近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燃烧大量化石燃料而排放的温室气体,在大街上跑的各种车辆中,大部分都是烧汽油、柴油,它们不断地从尾气管中排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少交通领域的排放,能有力帮助应对气候变化。

三、水泥和建筑行业是温室气体排放大户,这些行业可以通过改善工艺而减少排放。现在公众一般都不是自己盖房子了,但可以做的是,在装修的时候重视保暖隔热,通过加装隔热层和使用效率更高的供暖或空调设施,可以减少热量损耗,从而减少供暖、空调方面的能耗及排放。

四、气候变化关系着每一个人。因此,要研究一些更好的方法和策略,提升人们的科学素质,增加对气候变化的理解,让持有不同观点,或保守或激进的人们都从自身做起,关注环境,减少浪费。

五、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持续推进,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继续取得进展,碳市场建设不断加强,适应气候变化持续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逐步统筹融合。

六、持续推动地方开展各类低碳试点示范,鼓励地方制定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推进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开展碳市场能力建设。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宣传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的意识明显提高。

7、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短时间的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的异常气候现象,如干旱、洪涝、冻害、冰雹、沙暴等等,往往会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足以给人类社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长期的气候变化也会产生很多影响,如水资源短缺、居住环境恶化、经济损失加剧、海平面上升、热浪袭击增加、人类健康受威胁、物种变化加剧等等。

我国提出五大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发展节水灌溉;调整作物布局;推广集雨灌溉,解决干旱缺水地区农村饮水和部分农业生产用水问题;人工影响天气;组织实施“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林业、水资源和沿海地区海平面的影响评估”等一系列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科研项目。

8、为什么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进展有限?

经济利益的博弈

应对气候变化就得放弃很多利益,这是各国博弈的结果

博弈必然促使放弃或者维持,意见不合就会停止合作

9、国际社会为减缓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有哪些

增加清洁能源的开发与使用。
建立碳排放机制。
限制黑色能源的使用。
植树造林。

与社会不平等气候变化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