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介绍世界名城
巴黎是真正的鲜花之都。称之为“花都”毫不为过。无论是在餐桌上、阳台上、院落中,还是在橱窗前、街道旁、人们的怀抱里,满眼都是盛开的鲜花,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芳香。 而那些五彩缤纷的花店和花团锦簇的公园,更是让人流连忘返。这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城市。这里曾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发源地。1789年7月14日,巴黎革命群众攻克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序幕。7月14日由此被定为法国国庆节。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阶级举行了震惊世界的革命武装起义,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巴黎也是一座具有很高文化品味的城市。它的文物古迹众多,受到保护的古建筑就有3千多座,很多古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走进巴黎,就如同走进了建筑的博物馆,文化的圣殿,艺术的宝库。漫步于巴黎街头,无论是在蒙马特区狭小的胡同里,还是身处气宇轩昂的香榭丽舍大道,你都常常会与那些心仪已久的历史遗迹及艺术建筑不期而遇:卢浮宫、凡尔赛宫、协和广场,更有凯旋门、巴黎圣母院、巴黎歌剧院、埃菲尔铁塔……
雾都不再--伦敦治理空气污染的历史
早在中世纪,伦敦就开始出现煤烟污染大气的问题,当时的英国国会还颁布过国会开会期间禁止工匠使用煤炭的法令。由煤支撑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由于工厂大多建在市内,居民家庭又大量烧煤取暖,煤烟排放量更是急剧增加。在无风的季节,烟尘与雾混合变成黄黑色,经常在城市上空笼罩多天不散,形成曾经客居伦敦的老舍先生描绘过的"乌黑的、浑黄的、绛紫的,以致辛辣的、呛人的"伦敦雾。
喜爱英国文化的旅游者或许会暂时沉缅于雾都的朦胧景色,但长住在此的伦敦人对此深感困扰。浓雾会妨碍交通,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和烟雾颗粒更会危害居民健康。为此,英国于1875年通过公共卫生法案,尝试减少城市污染。到20世纪20年代,由于政府对工业加强管理,煤在工业燃料中所占的比例下降,煤烟污染有所减轻,但并无质的改观。
1952年12月4日,伦敦上空的冷高压导致大气湿度增加,风力微弱,污染物难以扩散,呛人的浓厚烟雾弥漫全城5天之久,几天内死亡人数比平时增加了4000人,这就是著名的"伦敦大雾"事件。数据表明,死亡高峰与二氧化硫及烟尘的浓雾高峰基本一致。类似的烟雾灾害随后又发生过几次,对英国人产生了很大震动。
1956年,英国政府首次颁布"清洁空气法案",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在城市里设立无烟区,区内禁止使用产生烟雾的燃料;煤烟污染的大户--发电厂和重工业设施被迁到郊区。1968年又颁布了一项清洁空气法案,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1974年出台"空气污染控制法案",规定工业燃料里的含硫上限。这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烧煤产生的烟尘和二氧化硫污染。1975年,伦敦的雾日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降到5天。雾都已经名不符实。
但是,故事到此并没有完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数量持续增加的汽车取代煤成为英国大气的主要污染源。起初人们主要关注汽油的铅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无铅汽油逐渐受到重视。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汽车排放的其它污染物如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不稳定有机化合物也成为密切关注的对象。这些物质在阳光中的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复杂的光化学反应,产生以臭氧为主的多种二次污染物,称为"光化学烟雾"。
从1993年1月开始,所有在英国出售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以减少氮氧化物污染。1995年,英国通过了《环境法》,要求制定一个治理污染的全国战略。后者于1997年3月份出台,根据国内、欧盟及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设立了必须在2005年前实现的污染控制定量目标,要求工业部门、交通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减少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8种常见污染物的排放量。
2001年1月30日,伦敦市发布了《空气质量战略草案》。市长肯·利文斯通说,每年英国有2.4万人死于与空气污染有关的疾病,他将致力于进一步提高伦敦的空气质量,消除大气污染对公众健康和日常生活的影响。目前伦敦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氮氧化物含量仍高于国家空气质量目标限定的最高含量,这些污染物主要来自交通工具。市政府将大力扶持公共交通,目标是到2010年把市中心的交通流量减少10%到15%。伦敦还将鼓励居民购买排气量小的汽车,推广高效率、清洁的发动机技术以及使用天然气、电力或燃料电池的低污染汽车。
如今,慕雾都之名而来的人们可能会失望,只有偶尔在冬季或初春的早晨才能看到一层薄薄的白色雾霭,无数英国文学作品中曾经描绘过的沿街滚滚而下的黄雾已经消失了踪影。阳光驱散薄雾后,四周是一片清明,让人难以想象当年迷离晦暗的雾中情景。对伦敦来说,或许是失去了少许神秘和浪漫的气氛,但得到的却是更高的生活质量。生活在一个干净、健康的环境中是何等重要!
2、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冰海沉积环境与沉积模式初探
吴能友 段威武 蔡秋蓉
摘要 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冰川-海洋环境标志,为典型的冰海沉积物。本文通过43个站位表层和柱状沉积物的粒度、成分、结构构造、微体古生物、石英颗粒表面结构等特征综合分析,对研究区的冰海沉积物类型及其分区和沉积环境进行初步研究,并讨论间冰期/高水位和冰期/低水位的沉积模式。冰海沉积物可分为残副冰碛物和混合副冰碛物两类;不同类型的冰海沉积物有着不同的介质条件和相应的生物组合,反映一定的沉积环境,研究区现代冰海沉积物类型可分为7个特征明显不同的区域;间冰期/高水位和冰期/低水位的沉积模式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受控于全球气候演变和岸线轮廓、海底地形及水文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制约。
关键词冰海沉积环境 沉积模式 布兰斯菲尔德海峡 南极
1 前言
南极大陆边缘沉积的最主要特征之一是受冰川影响十分强烈,冰川作用不仅直接塑造了沉积特性,而且通过海流作用对海底沉积物进行不断地改造。冰海沉积物是由冰川筏运入海的冰碛物经消融而下沉,与海洋沉积物相混合,再经同生或后生海洋营力不同程度改造后的产物。Anderson等(1980)综合不同学者意见将冰海沉积物定义为:由冰川和海洋作用叠加堆积于海底,经历冰川、冰架或有关水流搬运的沉积物,其中含有冰川、冰筏带来的未经分选、粒径大小各异的岩石物质。因此,冰海沉积物是一种混杂沉积物,在粒度、成分、结构、构造等方面兼备冰川与海洋的双重成因特征。
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位于南极南设得兰群岛与南极半岛之间,地理位置为61°30′~64°00′S、62°00′~54°30′W,属于高纬度亚南极区,临近南极大陆,是一种典型的冰海沉积环境(Jeffers,1988;Jeffers等,1991),为研究构造活动盆地冰海沉积作用和冰期、间冰期沉积模式的理想场所之一。
1990~1991年南大洋夏季,中国第七次南极考察队原地质矿产部“海洋四号”船在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进行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在海峡不同地貌单元——岛架、岛坡、海槽、陆坡、陆架采集了43个站位的表层和柱状沉积物样品。本文根据表层和柱状沉积物的粒度类型、成分、结构构造、微体古生物、石英颗粒表面结构等特征综合分析,初步研究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的冰海沉积物类型、沉积环境及其分区,并探讨高水位/间冰期和低水位/冰期的沉积模式。
2 现代沉积学背景
布兰斯菲尔德海峡每年有6个月(6~11月,南极冬季)被冰雪覆盖,另外6个月(12月至次年5月,南极夏季)为冰雪融化季节,是沉积物搬运和沉积的活跃时期。实际上,研究区是南极半岛西北部海域中受不同水团控制、地形多样的复杂海区。
因受岛屿和地形的影响,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的夏季水团和环流分布异常复杂。海峡中除局地效应外,还有三种不同性质的水侵入,影响海峡的水文状况。它们是低温、盐度稍高的威德尔海表层水、来自别林斯高晋海的夏季表层水和靠近南极半岛的低温别林斯高晋海夏季表层水(羊天柱等,1989)。其中前两种水团是影响海峡内水文状况的主要成分。海峡内的水体流动主要以北东向为主。南极绕极深层水可部分地到达海峡的西部,进入海峡后呈变性深层暖水,温度要高、盐度稍大,但水平环流分析表明,这种文化似乎不会改变海峡内流动的总趋势,而只会改变局部区域流的大小。海峡内按海域主要可分为:海峡北部、海峡南部和海峡中央,三者的温盐特性有较大差异。海峡北部是以别林斯高晋海表层水为主要成分,呈高温、低盐特性;海峡南部以威德尔海水为主体,呈低温、高盐特性;而海峡中央的底层水,为一盐度稍高的冷水团。
布兰斯菲尔德海峡是一个狭长的大型水下槽地,总体为北北东向延伸,其东北端转为北东东向,长约400km,最大宽度(麦克斯韦尔湾至南极半岛)为100km。南侧南极半岛是南极大陆往北伸长的呈S型的半岛;北侧南设得兰群岛由史密斯岛、洛岛、斯诺岛、欺骗岛、利文斯顿岛、格林威治岛、罗伯特岛、纳尔逊岛、乔治王岛等北东向链状排列的岛屿组成.在海峡中形成多个天然峡湾,如利文斯顿湾、马克斯韦尔湾等。海底从东北、西南两侧向中间倾斜。北侧分布着狭窄的岛架和岛坡,南侧分布着较为宽阔的陆架和陆坡,中部为海槽。南北两侧和东西两端的海底地形相差悬殊,呈不对称状,北陡南缓,西高东低。北部1000m等深线接近岸边,岛架的宽度不足5km,南部相对较平缓,水深较浅,南极半岛陆架宽达45km。大致以60°W经线为界,研究区分为东北和西南两部分。东北段地形走向为北东东—南西西,长约360km,最大水深2784m,它是海槽的主体部分,海底从东北、西南两侧向中部呈阶梯状下降,南北两侧地形明显不对称,北陡而南缓。西北坡平均坡降为(84~192)×10-3(4°50′~10°54′);东南坡平均坡降为(38~81)×10-3(2°10′~4°40′)。该段次级地形则呈北北西—南南东向排列,诸如两侧槽坡上各岛屿之间的小海峡及海底谷等。西南段水深较浅,绝大部分水深小于1000m,地形变化较复杂。地形走向仍以北东—南西向为主,北西—南东向次之。岛架和陆架、岛坡和陆坡,乃至底部沟槽呈网格状相交。总体来看,该区地形从浅至深呈阶梯状下降,即由宽窄不一的陆架和岛坡到较为宽阔的台地,到台地边缘地形又变陡,直到最深初又转为平缓的洼地。从地形地貌特征来看,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实际上为一海槽,并可划分为三个次海槽:北部次海槽、中部次海槽和南部次海槽。北部海槽的水最深,最深处达2784m。南部次海槽的水深最浅,小于1000m。
3 冰海沉积物类型
根据表层和柱状沉积物特征研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资料,布兰斯菲尔德海峡沉积物的陆源碎屑和火山物质绝大部分来自无地表径流的南极半岛和南设得兰群岛(王光宇等,1996)。南极半岛和南设得兰群岛基岩岩性复杂,主要由中、新生代的火山岩和变质岩组成,基岩不断遭受冰川的冻融、刻蚀和研磨,冰筏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入海,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形成冰海沉积物。根据表层和柱状沉积物的类型、粒度、成分、微体古生物、石英颗粒表面结构等特征综合分析,布兰斯菲尔德海峡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冰川-海洋环境标志,为典型的冰海沉积产物。
由于环境要素的差别,不同区域可以出现特征各异的冰海沉积物类型。Harland(1966)通过南大洋冰海沉积物的系统研究,将冰海沉积物分为正冰碛物(orthotill)和副冰碛物(paratill)。前者系搁浅冰架融化后沉积的产物,特点是缺乏分选、无层理、不含海洋生物化石以及几乎未受底流的改造;而后者则指冰架或冰山、浮冰融化后所形成的沉积物,主要特点是沉积颗粒经受过不同程度的海流改造,并含丰富的海洋生物化石。Anderson等(1977,1980)通过威德尔海和罗斯海冰海沉积物的研究,以及根据砾、砂和泥的含量变化、沉积物粒度参数、层理、有孔虫相对丰度,将副冰碛物进一步划分为以细粒泥、粉砂组分为主的混合副冰碛物(compound paratill)和以砂砾为主的残副冰碛物(resial paratill)。
根据表层沉积物和柱状沉积物特征,参考Harland(1966)、Anderson等(1977,1980)提出的标准,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的冰海沉积物可分为残副冰碛物和混合副冰碛物两类。表1为研究区冰海沉积物的分类特征。残副冰碛物以砂砾为主,粉砂次之,泥含量很低,粗细分一般分选好,细组分分选差,主要分布于南部陆架-上陆坡、东部陆架、北部岛架-岛坡区,硅藻含量相对丰富,有孔虫和放射虫含量较低,有孔虫以硅质壳为主;混合冰碛物以粉砂和泥为主,砂砾含量很低,细组分分选好,粗组分反之,主要分布在中央海槽-南部下陆坡、南设得兰群岛海湾和海峡西南部陆架区,硅藻含量相对丰富。由表1可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的残副冰碛物、混合副冰碛物的粒度组成和特征与Anderson等(1980)所论述的稍有差异。根据研究区表层和柱状沉积物的粒度组成特征,残副冰碛物可进一步划分为基本缺乏粉砂、泥和含粉砂、泥两类;混合副冰碛物又可分为含砂砾与基本缺乏砂砾两种。
表1 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冰海沉积物分类特征
4 现代冰海沉积物类型分区和沉积环境
冰海沉积物的类型分区主要受岸线轮廓、海底地形及水文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制约。不同类型的冰海沉积物有着不同的介质条件和相应的生物组合,反映特定的沉积环境。图1展示了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现代冰海沉积物类型的分布情况。
图1 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冰海沉积物类型分布图
Fig.1 Type distribution of glacial-marine deposits in the Bransfield Strait,Antarctica
根据表层沉积物特征,将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现代冰海沉积物类型分区、沉积物基本特征和所反映的沉积环境简述如下。
残副冰碛物沉积区(Ⅰ)
ⅠA区:位于南部陆架-上陆坡环境。沉积物以砂砾为主,含少量泥和粉砂,分选差。组分中玄武岩岩屑含量高,火山玻璃含量较低,重矿物以橄榄石、辉石、角闪石和磁铁矿为主,粘土矿物以伊利石含量高于其他区域、蒙脱石含量低于其他区域为特征,表明陆源碎屑物质主要来自南极半岛西部。石英颗粒表面擦痕、撞击坑发育,部分已明显磨损圆化。硅藻和硅质壳有孔虫发育。本区临近南极半岛,搬运介质显然以冰川和冰筏为主,同时受到威德尔海冷水支流的强烈影响,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强。
ⅠB区:位于海峡西北岛架-岛坡带和纳尔逊岛与罗伯特岛之间区域,北侧发育开放性海湾,为一种无或弱屏障环境。沉积物以砂砾为主,基本缺乏泥和粉砂,分选差。组分岩屑和火山玻璃含量高,重矿物以橄榄石、辉石、角闪石和磁铁矿为主,粘土矿物蒙脱石含量高,硅藻以深水组合为主,有孔虫以硅质壳、钙质壳和胶结壳混合组合为特征,石英颗粒机械作用结构特征清晰,表明陆源碎屑物质主要来自其北侧岛屿,水动力能量较高,后期海流改造作用较强。
ⅠC区:位于海峡东部,为一种无屏障开放性海洋环境。沉积物以砂砾为主,基本缺乏泥和粉砂,表层沉积物薄或缺失,分选性差,岩屑含量高且成分复杂,重矿物成分复杂,除常见的不稳定矿物外,还含较多的石榴子石、金红石和锆石,说明物源复杂,海流改造作用强烈,与本区可能是南极底层水流和威德尔海水流流经处,或者是一个高密度寒冷水团有关。
混合副冰碛物沉积区(Ⅱ)
ⅡA区:位于海峡中央海槽和南部下陆坡环境。沉积物以硅藻软泥或硅质泥粉砂为主,无砾石,主要由硅藻为主的生物硅质组分、陆源石英粉砂和火山物质三种成分组成,硅藻质量分数>30%,最高达70%,说明海流冲刷作用相对较弱,沉积环境较为稳定,少量陆源物质来自南极半岛和南设得兰群岛。
ⅡB区:位于乔治王岛—纳尔逊岛格林威治岛一线以南岛架-岛坡带,北侧发育半封闭海湾与峡湾。沉积物以泥和粉砂为主,含少量砂砾。重矿物以橄榄石、辉石、角闪石和磁铁矿为主,硅藻以深水组合为主,钙质壳有孔虫有一定的地位,见低等植物根茎,说明控制沉积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冰川,海流为次。据Kin等(1991)研究,马克斯韦尔湾为典型的冰川U型谷,谷底中部深500m,其中全新世沉积具有季节性纹泥层,为典型的冰海沉积。
ⅡC区:位于海峡西南部陆架-陆坡区。据黄惠玉等(1989)、林澄清等(1989)研究,该区沉积物为以泥和粉砂为主的混合副冰碛物。
火山喷出物沉积区(Ⅲ)
位于海峡西侧欺骗岛附近,为岛架环境。沉积物以火山碎屑物质(包括砾、砂和粉砂粒级)为主,火山玻璃质量分数高达72%~80%,物源显然与1969~1971年欺骗岛海底火山活动有关,当然也不能排除南设得兰群岛的火山碎屑物质来源,并受到冰筏和海流的改造作用。
布兰斯菲尔德海峡残副冰碛物和混合副冰碛物的分界,在海峡南部大致相当于上、下陆坡的分界,水深为700~800m;而其北界变化较大,在无开放性海湾地带,分界线相当于海冰带的前滨至滨外区,在有开放性海湾岛架-岛坡带,分界线接近岛坡下缘。
5 沉积模式探讨
5.1 高水位/间冰期的沉积模式
根据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现代冰海沉积物类型分区和沉积环境,综合高水位/间冰期的沉积模式如表2,并阐述如下:
间冰期,海流侵蚀冲刷了水深小于约250m的陆架-上陆坡区(浅滩和台地),产生主要由冰筏粗碎屑和火山砾组成的残副冰碛物沉积作用;在水深更大区域,海流对沉积作用的影响明显减弱,主要发生源自浅滩和台地上侵蚀作用的砂、粉砂沉积作用,沉积物往往是泥质砂和砂质泥,且随着水深的增大而逐渐变细(图1,表2)。在深水区沉积物中,冰筏产生的细-中砾仍然存在,但组成比例比浅水区低得多。在较陡的陆坡、岛坡上,沉积物重力流沉积作用普遍存在,产生近源沉积相;粗碎屑颗粒再沉积重新组合为砾石和粗砂(Jeffers,1988;Jeffers等,1991)。
表2 布兰斯菲尔德海峡高水位/间冰期沉积模式
在中央海槽和南部下陆坡区(通常称为布兰斯菲尔德盆地的底部),沉积物主要由三种组分构成:最主要的为硅质生物组分,通常为硅藻;陆源碎屑组分,主要为石英质粉砂.在陆坡底部最为丰富;火山碎屑组分(包括火山灰),往往来源于邻近海底和陆地火山喷发,以沉积物中的浸染层和独立的火山灰层(有时达数厘米厚)出现。典型的盆底沉积物为含火山灰的硅质泥和软泥。火山岛屿、海山和轴向火山脊(可能为弧后扩张中心)产生沉积物的次级坡向迁移作用,堆积了火山碎屑沉积物(如欺骗岛附近的火山喷出物沉积区Ⅲ)。盆底轴向火山脊可作为盆地内沉积物横向迁移的屏障(Jeffers等,1991),因此,来自南设得兰群岛的火山碎屑组分往往与盆底的火山碎屑、硅质碎屑组分相分隔。
南设得兰群岛的海湾和岬角及其南侧的海底峡谷向邻近盆底输送了大量南设得兰群岛上的火山碎屑沉积物,形成扇形沉积区:相反,南极半岛陆架上的沟槽似乎并没有为盆底输送大量的陆源碎屑沉积物(Jeffers,1988;Jeffers等,1991),南极半岛下陆坡上同样沉积了硅质泥和软泥。柱状沉积物中出现间冰期的粗碎屑组分,可能是由陆架-陆坡上的沟槽沉积物滑塌堆积作用产生。南部陆架-上陆坡的残副冰碛物说明,南极半岛上的冰川似乎未产生大量的细颗粒沉积物或冰融水,输送细颗粒组分至其北侧的海底沉积。
5.2 低水位/冰期的沉积模式
由于柱状沉积物取样数量和测试分析资料的限制,本文无法勾绘出冰期冰海沉积物的类型分区。现根据柱状沉积物特征和地震剖面资料,综合收集到的国外文献,将低水位/冰期的沉积模式归纳如表3,并简单探讨如下:
表3 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低水位/冰期的沉积模式
冰盛期,南极半岛陆架和南设得兰群岛岛架(台地)为席地冰盖所覆盖。在南设得兰群岛岛架,冰盖席地线大致位于现代海平面以下200~375m水深之间(Anderson,1989);而推测南极半岛陆架上可能存在更厚的冰盖,席地线大致可达陆架外缘,陆架上的沟槽也许为席地冰盖所覆盖。地震记录显示,南极半岛陆架沟槽前缘存在沉积物楔状体,并可能达到750m水深,形成一个水深更大的台地。假如南极半岛的陆架一直为冰盖所覆盖,那么这些沉积体系可能将继续接受沉积。由此可见,在陆架、岛架浅水台地区,主要发生冰川侵蚀作用和砂砾等粗碎屑的沉积作用,而南设得兰群岛的海湾、岬角区遭受冰川作用的强烈侵蚀,粗碎屑沉积物向海方向迁移;在陆坡区,以陆架区侵蚀而来的沉积物前积于缺乏沟、槽的区域为特征;在中央海槽和南部下陆坡区(盆底),深海生物沉积作用明显减弱,局部存在浊积层。地震资料显示,在盆底现代深海沉积地层之下具有一套超覆层序,解释为浊积层,是一种槽谷口的前积沉积,其成因可能始于滑塌、滑坡和碎屑流。
参考文献
1.王光宇,陈邦彦,张国祯,段威武,陈圣源等.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区地质——“海洋四号”船南极地质地球物理科学考察成果.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129页.
2.羊天柱,赵金山,许建平.南设得兰群岛邻近海域夏季的水团与环流.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编,中国第一届南大洋考察学术讨论会论文专集(南极科学考察论文集,第六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13页.
3.林澄清,郑连福.南极半岛西北海域沉积物类型及沉积作用特点.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编,中国第一届南大洋考察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南极科学考察论文集,第六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378~385页.
4.黄惠玉,王慧中,吴邦毓.吴振南,张兆祥,葛建平.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周缘的海滨沉积特征.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编,中国第一届南大洋考察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南极科学考察论文集,第六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366~377页.
5.Anderson J B.Sedimentation on the west Antarctic continental margin.Antarctic Geoscience,Symposium on Antarctic Geology and Geophysics.Madison Wisconsin,USA,1977.1003~1012.
6.Anderson J B,Kurtz D,Domack E W.Balshaw K M.Antarctic glacial marine sediments.Journalof Geology,1980.88.399~414.
7.Anderson J B.Antarctica's glacial setting.Glacial-marine Sedimentation(Short Course in Geology),28th Int.Geol.Congr.,Ed.by Anderson J B and Molnia B F.,AGU,Washington DC.1989.11~57.
8.Harland W B.The defini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ilis and Tilites.Earth Science.1966.2,225~256.
9.Jeffers J D.Tectonics and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the Bransfield Basin,Antarctica,MA thesis.Rice University,Houston,TX.1988.
10.Jeffers J D,Anderson J B,Lawver L A.Evolution of the Bransfield Basin,Antarctic Peninsula.In:Thomson M R A.Crame J A,Thomson J W,eds.,Geologjcal Evolution of Antarctica,C 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91.481~485.
11.Kim Won Hyung,Kim Mi-Ock,Park Byong-Kwon.Diatoms in the Holocene sediments of the Maxwell Bay,King George Island,Antarctica.Koreal Journal of Polar Research,1991.2(1).159~177.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SEDIMENTATION MODEL OF THE BRANSFIELD STRAIT,ANTARCTICA
Wu Nengyou,Duan Weiwu and Cai Qiurong
(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Guangzhou 510760)
Abstract
Bransfield Strait,located in the high-latitudes of sub-Antarctica,is an actively-spreading back-arc basin and the ideal area for study of the marine-glacial sedimentation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of the Antarctica.The types of marine-glacial sediment and their distribution on Bransfiled Strait,Antarctica since Late Pleistocene were inferred based upon various data such as the lithology,composition,microbiological thanatocoenoses and surface texture of quartz gra in of 43-site samples of superficial and core sediments recovered ring HY4-901 cruise,1990~1991.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above,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and depositional models ring the high-stand water(interglacial stage)and low-stand water(glacial stage)were preliminarily discussed.The marine-glacial sediments may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resial paratill and compound paratill.The different types of marine-glacial sediment that show the different environments are of the various medium conditions,lithology·composition and microbiological thanatocoenoses.The present marine-glacial sediments may be divided into 7 areas.These data h ave provided us with an opportunity to examine the marine-glacial sedimentation models for a tectonically active basin in glacial and interglacial stages.In addition to obvious tectonic and glacial influences,the sedimentation models emphasize the influence of eustatic changes on sedimentation.
Key words:marine-glacial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edimentation model,Bransfield Strait,Antarctica
注释
3、初一地理测试题
1.地球的形状是一个___________。地球纬线的最大周长是___________,长约________km。 地球的表面积是______________km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____________km。
2.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和大陆西岸相比较,是______________降水多。日本的气候具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阿拉伯人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
3.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公转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自转的结果是是地球表面产生了__________现象,公转的结果是地球表面产生了__________现象。公转的周期是________,自转的周期是________。地球是绕_________自转的,是绕_________公转的。
4. 陆地地形一般有五种形态,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常所说的波罗的海沿岸三国,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国家是_________。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_________。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_________。伏尔加河注入_________。
6.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_______。一般而言,高纬度气温_____;山地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______________,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_______℃。
7. 在世界的七大洲中,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_________。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分布在__________。 世界上热带雨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是_________。
9.目前,世界上每年增加近 _____万人。人口数量过多、人口数量过快对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0.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________的数量有关,可以用______________来表示,如果该数值_________(大、小),则对人体健康有利。
11. 在卫星云图上,蓝色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绿色表示_________,白色表示________ 。印度纺织工业中心中,麻纺工业中心 是_________; 棉纺工业中心_________。俄罗斯的首都是_________。世界最小的大洲是_________。
12. 在气温的日变化中,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_______,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__。澳大利亚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 _________。首都是 ______。最大的城市是 ______。最大的河流是________。
13. 从全球的气温分布来看,同纬度地区的陆地和海洋相比较:夏季__________的气温高,冬季____________的气温高。
14.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是______线。所有该线的长度 __________。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是_____________。目前人口已达到 ________。
15.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______月最高,______月最低;海洋上_____月最高,______月最低。南半球相反。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
16.在地球两半球的划分上,南北半球是以__________划分的,东西半球是以_________________划分的。 风向是指风的_______向。 东南亚的地形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联合国的组织机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成北美温带大陆性气候范围广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
18. 表示大气冷热状况的物理量是____________。世界最大的岛屿是_____________。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两侧有许多崖壁陡峭、幽深曲折的峡湾,形成原因是_________。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
19. 山地迎风坡降水_____,背风坡降水_______。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比沿海的降水______ 。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逐渐______的。
20. 赤道附近的大部分地区,气候都有____________的特点。这种气候的类型是_______________。世界上针叶林分布最广的国家是__________。美国人口稠密的地区是 ___________。
2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世界上出产黄金最多的国家是 ____________。被称为美国“黄金水道”的国家是 ____________。俄罗斯的工业特点是 ____________。
22. 1999年10月12日 ,世界人口总数达到_____亿。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用_________减去____________。中东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是以______为主 。美国最大的城市是_______,“汽车城”是指_________,首都是_________。
23.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从全球看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人口稀疏区主要分布在:干旱的___________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__________地区,终年严寒的____________地区或地势高峻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5.人们经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来描述天气。天气预报说明的是一天内大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情况。
26.人口密度=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_________。地形以平原为主的大洲是_________。 有“冰雪高原”之称的大洲是_________。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是_________。
27.为了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相适应,与________、________条件相协调。
28.世界上三个主要的人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世界上的三大人种都是___________的,没有优劣之分。
29.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________,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_____________。
30.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坡陡的地方,等高线_________;坡缓的地方,等高线_________。俄罗斯位于两个平原之间的地形是_________________。位于高原和山地之间的河流是________________。
31.世界的三大宗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教徒最多的宗教是__________。黑种人的故乡是________________, 纵贯南美洲西部的山脉是 _________________。
32.聚落是指人们的集中居住地,可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大类。北美的土著居民有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其中印第安人属于 _________人种。
33.地图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世界上目前无人定居的大洲是________。日本是一个______、_______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
34.气温的年较差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某地的最高月气温是32℃,最低月气温是-12℃,则该地的气温年较差是______℃。俄罗斯是地跨______、_______两大洲的国家。
35. 地图上如果比例尺大,则表示的范围_______,但内容______。比例尺一般有三种形式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 世界最高的山脉是__________。世界最高峰是___________。世界最高的高原是__________。黑种人的故乡在____________。
37.地球表面_____%是海洋,_____%是陆地。而陆地主要分布在_______半球。北美外来移民中80%以上的是_________。 欧洲西部面积最大的 国家是____________。尼罗河是世界上第一______河,其长度是____________km。
38.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9.北半球的夏季是_____________,南半球的秋季是_____________。由此可见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季节_____________。 日本的四大岛中,位于最南边的是____________。
40.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是_____________,其国土面积是________________km2。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___________,大约有________亿人。其次是_______________。
41.根据世界政治制度的不同,世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类国家。如我国就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气候类型是 ____________.温带和热带的分界限是____________。
42.当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移动到赤道时,这一天的节气是_________,日期是_____________。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极圈内出现__________现象。
43.国境线以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总称领土。按照板块构造学说,澳大利亚位于____________。中东地区最匮乏的自然资源是 ____________。最丰富的资源是____________。
44.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通常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国家。我国就属于________________国家 。中东地区的主要人种是_________。
45.亚洲东部的主要人种是____________,欧洲的人种主要是____________,非洲南部的主要人种是_____________。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_________。中亚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是以_ ______为主。
46.世界面积最大的大洲是__________,最小的大洲是__________。四大洋中最大的是__________,最小的大洋是___________,纬度最高的大洋是___________。
47.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是____________,成立于_________年,总部设在____________,其基本宗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大陆漂移学说是由_____国科学家____________提出来的。20世纪60年代人们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由六大板块组成,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世界上东西跨度最大的国家是_______________,达1万多千米。
50.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半岛是____________,面积最大的平原是____________。面积最大的高原是____________。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盆地是____________。
51.我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人们叫做“大自然总调度室”的是_________。划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根据是_____________。
52.世界面积最大的大洲是___________,面积是____________万km2,该洲也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蒙古的经济以_________为主。淡水储量最多的水体_________。
53. 澳大利亚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的国家。 拉丁美洲的粮食作物主要是____________。是三种热带经济作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王国”。
54.日本的国土面积是_________万km2,人口有_________亿,首都是___________,经济由于该国缺乏_______资源,因此需要大量进口工业_________、_________,大量出口___________,发展成了___________型的经济。
55.世界上有三大人种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日本的领土由四个岛屿组成,则四个岛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本最大的平原是____________,位于__________岛上。
56.欧洲西部的三大地形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95年~2000年世界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是1.3%,亚洲是1.4%,2000年世界总人口是60.55亿,亚洲的总人口是36.8亿。如果2001年世界增加100人,则亚洲增加的人口数量是________。
57. 巴西的传统节日是___________,节日期间人们载歌载舞,通宵达旦。马来群岛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东南亚的气候主要有两种_____________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美国共有_______个州,其中的两个海外州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人口有_______亿, 面积是_______万km2 。世界最大的平原是________。
60.世界上著名的工业密集地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德国的首都是________。俄罗斯的首都是__________。巴西的首都是_________。
61. 巴西有世界现已建成最大的水电站是_______,是由_____和______两国合建的。日本的四大岛中,最大的岛屿是____________。日本以哪种经济为主____________。
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__________岛之间 ,沟通了________、_________洋。
62. 澳大利亚分为三大地形区,东部:_______________。中部:__________________。西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俄罗斯的交通以________为主。北美国家通用的语言是________。拉丁美洲的人种以__________为主。澳大利亚的首都是_________。第一大城市为_________。
64.南极特有的鸟类是________。个体数量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北极的主要动物有 ________ 。巴西最大的铁矿是__________。
65. 美国农业实现了机械化和专业化的好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 世界最大的盆地是_______________。该盆地所在的大洲号称“_________”大陆。该盆地内部的气候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
67.巴西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口有 ______亿(2000年)。巴西的城市化水平是_________。
68.东南亚的主要物产:世界最大的油棕生产国是 _________;世界最大的橡胶生产国是 _________;世界最大的蕉麻生产国是 ________;世界最大的椰子生产国是 _____________。世界最大的蕉麻出口国是 ___________。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69.南亚有两条河流,位于印度境内的是___________河,另一条是____________,位于______________国境内。
70.世界上的第二人口大国是__________,2000年人口已达到__________亿。欧洲有世界上最为典型的_________气候,该气候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 世界最大的内陆国是________________,其首都是_________________。 欧洲西部的工业属于以____________为主的工业,在发达国家中占主导地位。
72.被誉为“白金之国”的国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东地区是目前世界上的热点地区,原因有四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3. 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印度最大的工业区分布在 _____。 世界最大的沙漠是___________。
74.中东地区是世界著名的三大宗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源地,三大宗教的“圣城”是__________________。
75.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是________________,欧洲最长的河流是______________。亚洲的南面隔海与___________洲相望。西南以_____________与非洲为界
4、风景成因的分类
一、参照生物分类,将隶属关系改为组合关系
分类的本质就是建立一个符合实际的系统,而后指出各分类物在该系统中的位置。生物学的分类最科学,按门、纲、目、科、属、种划分,对任何一种动物或植物,指出它的属种就算完成了分类。例如猫属于哺乳动物的猫科,在描述猫时,对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猫科的特点就无需描述,只说明猫与老虎、狮子、豹子等属的差别即可。然而风景不是单纯的自然系统,是由多种因素组合而成的,故首先分出一定地貌类型,再以地貌类型与其负载物组合成风景类型。地貌与负载物之间是可以任意组合的,没有必然的隶属关系。一座宏伟的庙宇可建在不同的区域,它们的上一层次(地貌类型)可以完全不同。风景系统中的级次间缺乏唯一性。所以生物分类虽然非常科学,却不能生搬硬套于风景分类。
地貌与负载物组合成风景虽然无必然的隶属关系,但却有经常共生的相关关系,其共生可以是:①成因的组合,如石灰岩地区的岩溶风景组合、海岸区的海蚀地貌组合,因为一定岩性与一定构造,在同一气候条件的侵蚀作用下,会形成相同的景点,如一定的节理与断层,在侵蚀作用下,可形成一定的悬崖,不同的褶皱则可形成单面山、平顶山,故一定的景点结合成一定的景区,一定的景区结成一定特色的旅游线路;②某一因素派生出的组合,如湿润气候区瀑布、激流与峡谷的组合,干旱区雅丹地貌与沙漠的组合;③自然因素与人文建设的组合;④原生与派生的组合,如高的山地产生佛光、云海、日出等奇妙景观,湿润地区产生水上森林、湖泊、沼泽等湿地,湿地成为候鸟栖息地。这些组合关系,将成为风景成因分类的依据。
二、风景成因类型的划分
旅游以风景区为目标,故风景类型宜分到景区一级,且分类的详略亦有一个适宜的程度。太简略不能表现各景区的特点,过详细将失去应用价值。按前述国标分类,地貌共分为41种,其负载物中自然负载物有23种、文化负载物有82种,它们共可组合出4305种亚类,显然这么多种分类实用性不高,因而地貌和负载物都必须进行简化和归并。
首先山丘需按海拔划分为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为简化类型,本书将地貌仅分为正性地貌、负性地貌和中性地貌3类。这是借用了正地形、负地形的概念,但与原意略有区别。如《地球科学大辞典》p.265所述,正地形指高于邻区的地形,负地形指相对低于邻区的地形,故高原属于正地形,平原属于负地形。由于景区面积远小于高原和平原,无需与更远的地区相比,故将高原与平原单列,统称中性,并为了表示与正、负地形原意的区别,将“形”字改为“地貌”。其次,为了照顾国内一些流行的分类,将正地形分为以花岗岩等坚硬、块状岩石形成的正地貌和层状岩石形成的正地貌两类,其中,层状岩石再分为4类:砂岩、火山岩、泥岩-黄土、石灰岩(岩溶)。这个分类中,石灰岩实际跨越了正性地貌及负性地貌,如峰林-石林等属正性地貌,天坑、溶洞属负性地貌。为不使分类过于烦琐,地貌只划分到一定的程度,例如峡谷只按规模大小分为江河峡谷与溪流峡谷,海岸仅分为沙岸与岩岸,级次更低的地貌不再划分。这样共计分出20个地貌亚类。
对国标分类中人文部分的82种负载物,为了简化和增加包容性将其归并为3个亚类,即文化、宗教、民居。在几种文化负载物并存时,取其贡献最大者,如嵩山景区,既有书院,又有寺庙,但因大法王寺、少林寺、中岳庙等比书院更为世人所知,内容也更丰富,故分类时将其列入山岳宗教型。武夷山虽然也有各类庙宇,但朱熹讲学的“武夷精舍”(又称紫阳书院)对中国文化影响更大,故列入山岳文化型,而不列入宗教类。
本书分类顾及了详略得当,但景区命名可以使用最富特色的更低一级次的类别。例如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悬空寺等,同属峡谷宗教类,但景区名称可用具体的“石窟”、“寺”来表示;挪威峡湾与我国山东蓬莱丹崖山上的蓬莱阁,在分类中同属于海洋岩岸类型,但并不影响分别使用“峡湾”、“阁”这样的名称。我国的刘公岛与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加勒比海的伯兹利珊瑚礁,同属海洋岛礁类型,但各自可以使用“岛”、“堡礁”、“珊瑚礁”等名称。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相当于增添了分类的精度,能在分类简明的前提下,表现出更细微的特征;第二,只在景区后面用符号表明类别,不影响传统的、人们熟悉的名称。
地貌与负载物的组合便是风景的成因分类。这种分类,简明易懂,但是气候的冷热干湿、纬度和海拔的高低,对于风景的成因类型,特别是美学类型有决定性的作用,是风景研究中不能不考虑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把这些因素作为分类依据引入成因分类中,势必会使分类变得很复杂,我们可以以表3-3所示方式来表示自然负载物对分类的影响。
表3-3 自然负载物与纬度、海拔的关系
表3-3排列的依据是:①从低海拔到高海拔,由常绿阔叶林或雨林向针叶林、灌丛、草地、冰雪地变化,而云海、日出等美景主要见于较高的山上;②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在我国是从南方到北方,由云南、海南岛的雨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草原、荒漠到冰雪原变化,美丽的北极光也只能在高纬度地区见到;③气候由潮湿变为干旱,相应地从东北大兴安岭的林海、疏林草原、草原、干旱草原、荒漠草原变化到西北的戈壁沙漠。上述排列只是一种大概的趋势,并不绝对精确。特别是烟云光照与荒漠的位置,与之缺乏必然的关系。关于此点,在本章第五节业已指出:组合体系不如单纯的自然体系严密。在表3-3内的负载物中,没有提到水,因为水必然存在于负地貌中,负地貌完全可以代表水,故作为分类的依据可以不考虑水。另外,烟云光照只在形成景点时起作用,故针对景区的分类也不必考虑烟云光照。于是,加上文化负载物,共计有8 种负载物:木本,花卉,动物,草本,冰雪,文化,宗教,民居。将此8种负载物与20种地貌亚类进行组合,便形成了风景的成因分类。
由此成因分类可得到160种风景成因,这种分类依然过于烦琐,缺乏实用价值,还需再进一步归并与简化,采用以下4条原则进行:
1)某些组合实际出现的频率过低,如岛礁与宗教组合的普陀山,为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名望很高,但类似景区很少,故不单独分类。
2)有的组合出现频率较高,如花岗岩地貌的佛教圣地、丹霞地貌之道教圣地都特别普遍,但为了简化类型,只好割爱。
3)与负载物组合时将地貌适当合并,如将宗教与整个山岳地貌组合称“山岳宗教型”;森林、花卉、动物、冰雪都与山岳统一组合,称“山岳型”;在高纬度地区,“冰雪”将平原、湖沼、海洋一并纳入,故冰雪与山岳以外的一切地貌统称“冰雪原型”。至于民俗民居,可与全部地貌组合,即可不计地貌因素,仅称“民俗民居”。将山岳统一与各个负载物组合,而不是按8个亚类去组合,可能有人会认为此划分太粗陋,但将8个亚类统一于“山岳”,于一般的旅游并无影响,游客无需了解不同岩性在成景中的细微区别;但如专业的人士希望分类更细时,只要在“山岳”之下分出8个亚类即可,并不影响整体分类系统的大格局。
4)每一种地貌与负载物组合时只利用一个或两个最主要的因素。如地貌对风景区美的贡献大于其他任何一个美因子时,则放入纯地貌一类,如张家界、九寨沟、华山均列入纯地貌型。当地貌以外的某一个美因子对风景区美的贡献超过地貌时,则选用其与地貌的组合,如峨眉山、九华山、五台山等佛教圣地,称山岳宗教组合,这些景区自然也有森林、花卉、动物,但它们的贡献均不如宗教。又如不论平原、山岳都有植物,如植被对美的贡献最大,则称为山岳森林型或平原森林型,此时虽然其中必然有动物,但因其贡献不如植被大,故在分类名称中虽未列动物,但实质包含了动物。有动物的地方必有植被,但如动物对风景区美的贡献大于植物,则称山岳动物型或平原动物型,如卧龙保护区因为有森林才有熊猫,但只称山岳动物型,而不提及森林;非洲塞伦盖蒂平原,本是草原,有众多野生动物栖息,只归入平原动物组合,虽未提及草原,但必然包含了草原。根据这些归并简化的原则,编出了实用风景成因分类表(表3-4)。表3-4中共分出复合型风景区47个类型,由于纯科学性风景的每一类别均可叠加于任何一个风景成因类型之上,故此表中未表示其组合关系。
在前文探讨国标分类时,曾提出其缺乏唯一性的不足。但国标的分类大多到达景点一级,本分类方案以景区为目标,可以多置而缺乏唯一性的不足会比国标更为突出。因为每一景区有多种美因子,虽规定以对风景区贡献最大的美因子为主,但在实践中如何判别最美的美因子却缺乏具体的指标,分类时必然会出现分歧。首先,这种分歧会来源于不同人群,以华山而论,其为道教圣地,以宗教界的看法,自然应划入山岳宗教组合,但是一般的游客还是更喜欢华山险峻的自然风光,因此在专业人士与一般游客的看法发生分歧时,本书倾向于以一般游客的认识为准。风景区的美,在不能定量之前,这种成因分类的多置性(即缺乏唯一性)问题不可能得到解决。其次,某些美因子在分类系统中自身即具有双重性,例如火山口湖,既可归在湖山组合之中,也可归在火山风景内,我们采用归入比较稀少的类别中的原则,由于火山口湖较少,故长白山天池归入火山风景中,而天山天池归入湖山组合风景之中。又如间歇泉,既可归入泉水风景中,也可以归入火山风景中,我们仍然按归入稀少类别的原则,将其归入火山风景中。由于对资料掌握不够,对景区的具体类别在分类中可能会出现失误。许多优美而有趣的景区未能到现场观察,对其成因不便妄猜,类型亦不便妄置,因而本书未对其进行明确分类。好在本书只是引玉之砖,深信不久便会有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实际、内容更加丰富的风景学分类问世。
表4-3 类分因成景风
表3-4所示分类与GB/T 18972—2003国家标准之区别之一,在于国标是将所有基本类排列形成一个长链,再按性质分段,即分出亚类,而本分类是将国标中的部分亚类,甚至主类作为形成风景的美因子与地貌组合起来,将这些美因子作为分类的依据置于表头,于是长链便被截成数段,形成一个类似于化学元素周期表形式的分类(表3-4),与该美因子有关的风景区都列在表的同一纵列内。因此,横向读表,是按地貌的分类;纵向读表,是按负载物的分类,近似国标亚类中分出的基本类。如不考虑城市旅游资源,再在详略上做些调整,本表几乎能与国标的基本类型完全吻合。因此,本分类基本保留了国标的优点,同时也顾及了不同部门开发的旅游业务,如“负地貌”各行与水利部门的旅游资源相适应,“木本植物”与“动物”两列与林业部门的旅游资源相吻合。总体来说,旅游业的相关业务都可在表3-4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三、将生态公园、地质公园纳入统一的风景分类中
将生态公园、地质公园纳入统一的风景分类中之实质,是将科学或科普引入旅游业,将来或许还会有其他学科领域的引入,但本书只对生态公园、地质公园与风景区的关系做一些探讨。
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段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所组成的物质、能量系统,包括非生命环境因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4个组成部分,用本书所使用的名称来表述,就是地面物质与自然负载物的组合结果。地面物质可以是岩石、土壤、沙砾、浅水、海水……它们与自然负载物的不同结合便是不同的生态系统。如干旱气候下岩石裸露区为岩漠生态系统;湿润气候经流水侵蚀的岩石裸露区为石漠生态系统(用石漠以区别于干旱区的岩漠);地表有流沙时为沙漠生态系统;地表为土壤,当其与牧草组合时为草原生态系统,与农作物组合时为农田生态系统,为浅水覆盖时为湿地生态系统,为海水覆盖时则为海洋生态系统……生态旅游的目的不仅是从各种生态系统、生态环境中获得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获得生态知识,提高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现今已提出的各种生态系统与本书的风景成因类型基本一致,故各种风景区的旅游都可以说是生态旅游。风景和生态系统毕竟是两个概念,风景是强调能给人以审美快感的美,生态系统则强调能给人以认识快感的美,两者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叠合,即某些生态系统既能给人以审美快感的美,同时也能给人以认识快感的美。如果将生态旅游的场所称为生态公园,则叠合部分可称为风景复合型生态公园,只能给人以认识美感的生态公园称为纯生态公园。无论是复合型生态公园,还是纯生态公园,其类型都相同,只是审美快感的美有所差异。
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旅游虽然都是针对生态系统而言,但两者的性质和目的却有所不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保护生态系统免遭破坏,特别是保护濒危物种不致灭绝。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需经国家或地方政府批准,并设立相关机构,有时并非整个保护区都对公众开放为旅游区。故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区的叠合有两个条件:①自然保护区能给人以审美快感的美时才能与风景区叠合;②自然保护区中向公众开放的部分才允许与风景区叠合。自然保护区不向公众开放的部分,称为严格的自然保护区,无论其能否给人以审美快感的美,无论其是否有旅游价值,都不能称为风景区,而只属于纯自然保护区。还有那些虽可对公众开放,但其自身缺乏旅游价值者,也属于纯自然保护区。本书将选择少数自然保护区实例予以介绍,一方面是让读者了解什么是自然保护区,另一方面也借以证明,复合型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区除建设目的不同外,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地貌(风景)与地学内蕴(地质遗迹)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地学内蕴(地质遗迹)所代表的区域地质发展历史,决定了今天的地貌景观和风景。热爱大自然的朋友们,当你们登上高山之巅,下到幽谷之底,穿过层层洞穴来到地下深处,漫步湖海之滨、极目远眺时,除了尽情享受自然之美外,必然还会惊诧这些美景是如何形成的?大自然是如何塑造出了这奇妙的一切?当地质公园所代表的地学内蕴融入这个风景的统一分类后,你便能了解这奇特的地貌、美丽的风景是如何形成的,便能洞悉这如梦如幻的风景演化发展的奥秘;在享受自然美的同时,从地质公园中获得了更深层次的美——认识美。
本书关于地质内蕴的分类,除包括地质剖面、古生物、地质灾害、矿床外,还根据陈安泽的地质遗迹划分表,增加了“地质构造”类型;吴胜明在《中国地质公园》中将我国85个地质公园中的62个均划为地貌类型,故据此又增加了“地貌”这一类型,这样有关地质内蕴的分类共计有6类。地球表面的任何一个地区,都会打上地壳运动的烙印,都有地质遗迹的存在,从而可以作为地学科普内容介绍,故凡风景区皆可视为地质公园,即地质公园可以全面覆盖风景区,所以在风景分类中省去了“地质内蕴”这一个因子,并将所有风景区当作复合型地质公园看待。于是,便有批准挂牌的正式地质公园和没有挂牌、但同样可以开展地学科普工作的准地质公园。对于前者,可在风景名后加“世界地质公园”或“国家地质公园”字样,如“嵩山风景区世界地质公园”;对于后者,虽未加“地质公园”字样,为未经审批命名之准地质公园,园中亦可摆放地质景观之标示牌。在给风景作定义时已经指出,地貌达到一定程度的美,才能称为风景,因而必然有许多不是风景区的地方,地质内蕴却异常丰富,并有高度的科学价值和科普价值,可将它们称为纯地质公园,即“完全由地质内蕴贡献的美形成的地质公园为纯地质公园”。纯地质公园之命名采用三段法,即地名+地学性质+地质公园,如“河南内乡恐龙蛋地质公园”、“四川内江恐龙地质公园”。地质公园中的绝大部分是与风景区叠合的地质公园,在风景成因分类中已做了介绍,因而在“风景区的科学性”章节中,将只介绍纯地质公园。某些纯地质公园,一般的旅游者很难看懂其介绍的地质内蕴,就连非专业的地质人员也很难对之产生兴趣,本书介绍的目的,是让读者对它有些了解。
综上所述,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公园、地质公园之关系如表3-5所示。
表3-5 风景区、生态公园、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之关系
5、新西兰南岛
国家概况
新西兰(New Zealand),也称为纽西兰,国土面积为27万平方公里,以欧裔白人为主。居民中74%是英国移民后裔,15%是毛利人,而近年亚裔民族移民新西兰不断上升,其中包括中国、越南、日本等国人士。英格兰教会是新西兰最大的教派,信徒占总人口的35%,其次是长老会,占22%,大约有16%的人信奉罗马天主教。
新西兰的官方语言为英语,毛利语在部分地区也很通行。新西兰货币单位为新西兰元(New Zealand Dollar,简称NZ$),KIWI(奇异鸟)是新西兰的国鸟,象征新西兰人热情好客的本性。第二大城市的惠灵顿是新西兰的首都。奥克兰是新西兰的第一大城市,哈密尔顿、基督城 、达尼丁等为较大城市。
地理位置
新西兰位于南太平洋,西隔塔斯曼海与澳大利亚相望,西距澳大利亚1600公里,东邻汤加、斐济,海岸线长6900千米。新西兰主要由南岛和北岛组成,库克海峡将两岛分开。新西兰还有许多较小的岛屿,全境多山,山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50%。南岛西部绵亘着雄伟的南阿尔卑斯山脉。库克峰海拔3764米,为全国最高峰。山区多冰川和湖泊;西部是丘陵,西南部是高原。北岛东部地势较高,多火山,中部多湖泊。湖的周围为平原,在平原上耸立着高达2797米的鲁阿佩胡火山,是北岛的最高点。
气候
新西兰四面环海,山峦起伏。全境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由于西风影响,西海岸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一3000毫米,南岛西南沿海地区可达5000毫米以上;东海岸仅500毫米。附近没有大片陆地影响气候变化,故冬夏季的气温相差甚少,仅10度左右。北岛的年平均气温大约为15℃,南岛的年平均气温大约为10℃。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徵也各不相同,总的说来,越往北气温越高。北岛气候温和,常年绿草如茵。南岛气温较低,四季景色分明。新西兰的年平均降雨量在一千至两千毫米之间。新西兰地处南半球,季节变化与中国正好相反,九月至十一月为春季,十二月至下一年二月位夏季,三月至五月为秋季,六月至八月为冬季。
历史
毛利人在1000年前来到新西兰成为首批土著居民,一六四二年,荷兰探险家阿贝尔·塔斯曼发现了新西兰。一七六九年,英国探险家詹姆斯·库克来到这里,并以国王乔治三世的名义占领了新西兰。1840年,毛利人和英国皇室在新西兰怀唐伊镇签订了“怀唐伊条约”。该条约奠定了毛利人与新移民之间的合作关系,为毛利人和非毛利人共同居住在这个国家提供了依据,该条约也奠定了新西兰英式政制的基础。1907年新西兰成为英国的自治领地,1947年成为主权国家。
旅游景点
新西兰物产丰富,素有“美食天堂之誉”。特别是是毛利传统石头火锅(Hangi),把薄薄石头烘热,放入地洞,再把包裹好的食物放进蒸熟,风味独特。
新西兰是首个以羊脂(Lanolin)堤炼成护肤品的国家。这种羊脂护肤品对皮肤深具滋润作用,是来新西兰的游客必买之物。
在新西兰,还可以观鲸、钓鱼,欣赏毛利族的独特风情。
教育制度
新西兰的教育体制被视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体制之一。新西兰人很小就开始接受教育并且可以在一生中不停地学习。新西兰教育的主要特点有:绝大部份孩子5岁生日开始上学,公立学校不收费,但家长需要为校服缴费并为孩子提供午餐,学校可从政府得到部份经费,同时收取学费和其它额外费用。鼓励成年人学习,可上中学、大学或参加专项技能培训课程,某些学校提供英语 补习,为母语不是英语的学生提供帮助。新西兰政府规定,六岁至十六岁的孩子必需上学,包括小学(Primary School)和中学( Secondary School)。全国六十六万中小学生就读于两千八百多个国立中小学校。其中8%的中小学生没有英语背景。政府每年用于中小学教育的投入超过二十亿新西兰元。
教育部负责向政府提供有关教育政策的建议。教育部管理全国的教育机构。其中新西兰学历评估局(New Zealand Qualifications Authority)负责管理学位和学术级别的认证。海外学历和学位可通过新西兰学历评估局认证。为帮助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完成学业,政府制订了学生贷款政策。该政策使得学生可以从政府获得足以支付学杂费的贷款和用于支付日常生活的学生津贴。当然,申请人必需是新西兰公民或者有新西兰的永久居留(Permanent Resident)签证。其中,学生津贴不需要归还,学生贷款待学生毕业找到工作后,根据收入的多少逐步偿还给政府。
新西兰的教育机构分为高等教育机构( Tertiary Institution),包括大学(University)、综合技术学院或称理工学院(polytechnic)和教育学院(college of ecation);中学(secondary school);小学(Primary School)和私人培训机构。另外,还有一些英语语言学院和私人英语学校。
新西兰有九所大学: 奥克兰理工大学Auck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原奥克兰理工学院)
奥克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
坎特伯雷大学University of Canterbury
林肯大学Lincoln University
梅西大学Massey University
梅西大学惠灵顿分校Massey University at Wellington (原惠灵顿理工学院)
奥塔哥大学University of Otago
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怀卡托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aikato
综合技术学院(或称理工学院)共有23所。
生活文化
新西兰人分别来自许多不同的文化背景,新西兰社会主张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和人人平等。
绝大多数新西兰人的住房是一层或两层结构,有庭院,房屋密度相对较低。大多数住房以木材制作,占地超过壹佰五十平方米,风格以英式为主。近几年来,新建住房的风格有国际化的趋势。新西兰的公路交通系统发达,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几乎所有的新西兰家庭都有一辆或更多轿车。观光火车提供主要城镇之间的风光游览服务。新西兰热爱运动,有近一半的新西兰人参加至少一种运动或健身俱乐部。新西兰最普遍的运动项目为:橄榄球、高尔夫球、英式女子篮球、田径、板球、泛舟、网球、足球、滑雪、游泳等。新西兰商店的营业时间一般常日从上午九点到下午五点半,加上每周一天的晚间营业(至晚上九点或更晚,通常为周四或周五)。
回答者:zhxr63 - 高级魔法师 七级 3-20 10:04
--------------------------------------------------------------------------------
国家概况
新西兰(New Zealand),也称为纽西兰,国土面积为27万平方公里,以欧裔白人为主。居民中74%是英国移民后裔,15%是毛利人,而近年亚裔民族移民新西兰不断上升,其中包括中国、越南、日本等国人士。英格兰教会是新西兰最大的教派,信徒占总人口的35%,其次是长老会,占22%,大约有16%的人信奉罗马天主教。
新西兰的官方语言为英语,毛利语在部分地区也很通行。新西兰货币单位为新西兰元(New Zealand Dollar,简称NZ$),KIWI(奇异鸟)是新西兰的国鸟,象征新西兰人热情好客的本性。第二大城市的惠灵顿是新西兰的首都。奥克兰是新西兰的第一大城市,哈密尔顿、基督城 、达尼丁等为较大城市。
地理位置
新西兰位于南太平洋,西隔塔斯曼海与澳大利亚相望,西距澳大利亚1600公里,东邻汤加、斐济,海岸线长6900千米。新西兰主要由南岛和北岛组成,库克海峡将两岛分开。新西兰还有许多较小的岛屿,全境多山,山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50%。南岛西部绵亘着雄伟的南阿尔卑斯山脉。库克峰海拔3764米,为全国最高峰。山区多冰川和湖泊;西部是丘陵,西南部是高原。北岛东部地势较高,多火山,中部多湖泊。湖的周围为平原,在平原上耸立着高达2797米的鲁阿佩胡火山,是北岛的最高点。
气候
新西兰四面环海,山峦起伏。全境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由于西风影响,西海岸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一3000毫米,南岛西南沿海地区可达5000毫米以上;东海岸仅500毫米。附近没有大片陆地影响气候变化,故冬夏季的气温相差甚少,仅10度左右。北岛的年平均气温大约为15℃,南岛的年平均气温大约为10℃。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徵也各不相同,总的说来,越往北气温越高。北岛气候温和,常年绿草如茵。南岛气温较低,四季景色分明。新西兰的年平均降雨量在一千至两千毫米之间。新西兰地处南半球,季节变化与中国正好相反,九月至十一月为春季,十二月至下一年二月位夏季,三月至五月为秋季,六月至八月为冬季。
历史
毛利人在1000年前来到新西兰成为首批土著居民,一六四二年,荷兰探险家阿贝尔·塔斯曼发现了新西兰。一七六九年,英国探险家詹姆斯·库克来到这里,并以国王乔治三世的名义占领了新西兰。1840年,毛利人和英国皇室在新西兰怀唐伊镇签订了“怀唐伊条约”。该条约奠定了毛利人与新移民之间的合作关系,为毛利人和非毛利人共同居住在这个国家提供了依据,该条约也奠定了新西兰英式政制的基础。1907年新西兰成为英国的自治领地,1947年成为主权国家。
旅游景点
新西兰物产丰富,素有“美食天堂之誉”。特别是是毛利传统石头火锅(Hangi),把薄薄石头烘热,放入地洞,再把包裹好的食物放进蒸熟,风味独特。
新西兰是首个以羊脂(Lanolin)堤炼成护肤品的国家。这种羊脂护肤品对皮肤深具滋润作用,是来新西兰的游客必买之物。
在新西兰,还可以观鲸、钓鱼,欣赏毛利族的独特风情。
教育制度
新西兰的教育体制被视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体制之一。新西兰人很小就开始接受教育并且可以在一生中不停地学习。新西兰教育的主要特点有:绝大部份孩子5岁生日开始上学,公立学校不收费,但家长需要为校服缴费并为孩子提供午餐,学校可从政府得到部份经费,同时收取学费和其它额外费用。鼓励成年人学习,可上中学、大学或参加专项技能培训课程,某些学校提供英语 补习,为母语不是英语的学生提供帮助。新西兰政府规定,六岁至十六岁的孩子必需上学,包括小学(Primary School)和中学( Secondary School)。全国六十六万中小学生就读于两千八百多个国立中小学校。其中8%的中小学生没有英语背景。政府每年用于中小学教育的投入超过二十亿新西兰元。
教育部负责向政府提供有关教育政策的建议。教育部管理全国的教育机构。其中新西兰学历评估局(New Zealand Qualifications Authority)负责管理学位和学术级别的认证。海外学历和学位可通过新西兰学历评估局认证。为帮助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完成学业,政府制订了学生贷款政策。该政策使得学生可以从政府获得足以支付学杂费的贷款和用于支付日常生活的学生津贴。当然,申请人必需是新西兰公民或者有新西兰的永久居留(Permanent Resident)签证。其中,学生津贴不需要归还,学生贷款待学生毕业找到工作后,根据收入的多少逐步偿还给政府。
新西兰的教育机构分为高等教育机构( Tertiary Institution),包括大学(University)、综合技术学院或称理工学院(polytechnic)和教育学院(college of ecation);中学(secondary school);小学(Primary School)和私人培训机构。另外,还有一些英语语言学院和私人英语学校。
新西兰有九所大学: 奥克兰理工大学Auck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原奥克兰理工学院)
奥克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
坎特伯雷大学University of Canterbury
林肯大学Lincoln University
梅西大学Massey University
梅西大学惠灵顿分校Massey University at Wellington (原惠灵顿理工学院)
奥塔哥大学University of Otago
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怀卡托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aikato
综合技术学院(或称理工学院)共有23所。
生活文化
新西兰人分别来自许多不同的文化背景,新西兰社会主张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和人人平等。
绝大多数新西兰人的住房是一层或两层结构,有庭院,房屋密度相对较低。大多数住房以木材制作,占地超过壹佰五十平方米,风格以英式为主。近几年来,新建住房的风格有国际化的趋势。新西兰的公路交通系统发达,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几乎所有的新西兰家庭都有一辆或更多轿车。观光火车提供主要城镇之间的风光游览服务。新西兰热爱运动,有近一半的新西兰人参加至少一种运动或健身俱乐部。新西兰最普遍的运动项目为:橄榄球、高尔夫球、英式女子篮球、田径、板球、泛舟、网球、足球、滑雪、游泳等。新西兰商店的营业时间一般常日从上午九点到下午五点半,加上每周一天的晚间营业(至晚上九点或更晚,通常为周四或周五)。
6、著名景点!
杭州西湖
满 陇 桂 雨
西湖秋游,日赏桂,夜赏月。赏桂以南山满觉陇最盛。桂花是杭州的市花。西湖栽培桂花,盛自唐朝。西湖早期诗篇中每每以桂入诗,都是西湖北山灵隐、天竺一带寺庙所植。而满觉陇秋赏桂花,是明以后才形成规模气候的。满觉陇亦称满家弄,是南高峰南麓的一条山谷。吴越时,这里多有小型佛寺,其中有一座圆兴院,后改满觉院,地以寺为名,花大约也是寺僧所植并渐成大观。
虎 跑 梦 泉
西湖胜景,湖山相依相连,这相依相连的“使者”,便是三南云山间的泓泓清泉,道道溪涧。位于大慈山下的虎跑泉,则是西湖从多名泉中的翘楚。虎跑泉的得名,始于佛教神话传说,实际上这是历史上西湖名泉的开发、保护、利用乃至留存与佛、道信徒及寺观兴衰休戚相关的一种世俗的折射。
虎跑泉是地下水流经岩石的节理和间隙汇成的裂隙泉。它从连一般酸类都不能溶解的石英砂岩中渗透、出露,水质纯净,总矿化度低,放射性稀有元素氡的含量高,是一种适于饮用,具有相当医疗保健功用的优质天然饮用矿泉水,故与龙井茶叶并称“西湖双绝”。
龙 井 问 茶
龙井,一句龙泓,龙湫,位于西湖西南的风篁岭山。五代此地建有龙井寺,北宋时龙井已成为旅游胜地。诗人苏东坡常品茗吟诗于此,曾有“人言山佳水亦佳,下有万苦蛟龙潭”的诗句赞美。相传龙井与海相通,因海中有龙,故名。且龙井之水,亦十分奇特,搅动时,水面会出现一条分水线,仿佛游丝摆动,然后慢慢消失。龙井泉水清澈甘洌,与虎跑、玉泉合称西湖三大名泉。龙井茶更负盛名。清乾隆皇帝曾到此采茶种茶,老龙井还留有“十八棵御茶”遗迹。乾隆还题“湖山第一佳“五个大字,并将过溪亭、涤心池、一片云、风篁岭、方圆庵、龙泓涧、神运石、翠峰阁定为”龙井八景”。新西湖十景将这里评为“龙井问茶”新景点。
九 溪 烟 树
九溪,俗称“九溪十八涧”。位于西湖西边群山中的鸡冠垅下。北接龙井,南贯钱塘江。源发翁家山杨梅岭下,途汇清湾、宏法、唐家、小康、佛石、百丈、云栖、清头和方家九溪,曲折隐忽,流入钱江。
十八涧系指细流之多,流泉淙淙。九溪与十八涧在八觉山下的溪中溪餐馆前汇合。一路重峦叠嶂,茶园散处,峰回路转,流水淳淳,山鸟嘤嘤。晴天秀色可餐,阴天烟云飘渺。明诗人张立赞道:“春山飘渺白云低,万壑争流下九溪”。清代学者俞樾游后赋诗说:“重重叠叠山、曲曲弯弯路,丁丁东东泉,高高下下树。”均道出了“九溪烟树”的无限风光。有林海亭、望江亭、溪中溪、人工瀑布等新景点。
吴 山 天 风
山是西湖南山延伸进入杭州城区的尾部,春秋时期,这里是吴国的南界由紫阳、云居、金地、清平、宝莲、七宝、石佛、宝月、骆驼、峨眉等十几个山头形成西南—东北走向的弧形丘冈,总称吴山。吴山不高,但由于插入市区其东、北、西北多俯临街市巷陌,南面可远眺钱塘江及两岸平畴,上吴山仍有凌空超越之感,且可尽揽杭州江、山、湖、城之胜。
吴山为山不高,主位独好,林茂泉丰,山上山四通八达,南宋以不,祠庙寺观越建越多,至明清,商业店肆纷纷挤入,步步楼台,处处寺庙,香客游人摩肩接踵,一片热闹景象。 城隍庙是吴山上最大的神庙,仿宫殿式建筑,基址可寻。 庙内空庭中古木参天,气象森严,大时樟树至今郁郁葱葱。在人们心目中,当年的城隍庙不可等闲视之,以至连山名也因此庙而顺口叫做城隍山了。
阮 墩 环 碧
西湖有三座人工岛屿:小瀛洲(三潭印月),湖心亭(北塔基),阮公墩。阮公墩是清嘉庆五年(一八00)浙江巡抚阮元主持疏浚西湖后,以浚湖葑泥堆壅成岛的,故后人称之为阮公墩。又因其泥软地低,常为湖水浸漫,俗呼其为阮滩。阮公墩成岛后,杂木葱茏,蔓草萋萋,天真未凿。
一九八一年,岛上建环碧山庄。这是一座仿江南私家另墅格局建造的庄园式园林,芳名《环碧》,告诉人们她借景湖光山色的独特优势。庄内揭出大 于林杪之上,随风招摇,颇存古风。 岛上矮篱围出庄园,园内茅屋竹阁,有环碧小筑、云水居等,轻盈灵巧。庭前屋后,植有香樟、枫杨、丹桂、紫薇、秀竹、芭蕉、常春藤等,既求其幽宁,又讲究朴质。岛边近水处,别设忆芸亭,取追想阮芸台(阮元号芸台)治湖堆岛、留绩西湖之意。
环碧庄建筑内部陈设古朴淡雅。日间, 乘船来访者可在此品茗、小酌;晚上,有庄主《员外》率一帮《家仆》、《侍女》着古典戏装与来客共行仿古 游乐文娱活动。
黄 龙 吐 翠
西湖北山栖霞岭北麓,茂林修竹深处,隐藏着颇具道教洞天福地气象的黄龙洞古迹南宋以来这里作为湖上五大祀龙点之一而享有盛名清杭州二十四景中有《黄山积翠》一景即指此一九八五年,集宗教文化内涵与寺观园林景象于一体面的黄龙洞辟建为仿古游乐园,入选新西湖十景。
黄龙洞山门到二门之间,有一段长而曲折的游步道,若从空中俯看,犹如一条游龙沿路古木修篁, 花草清池, 矮墙漏窗,颇多可赏景物。它在寺观园林构成上称为《导引》,就像一支前奏曲,对游人起着由俗入清、调整心、渐入佳景的作用。
黄龙洞的假山,以浑重的黄砂石块依照山势、地形的起伏抑扬而砌筑,或孤峰独立或聚石造型,或堆叠成峰。远望,石峰如林,重峦叠翠;入内,迷离曲折,剔透空灵,雄浑格与秀逸兼而有之。这与苏州园林假山以精致典型见长的风格迥然有别,显示了山林寺观造园艺术贴近自然、融合自然,深具匠心而又不着痕迹的长处与魅力。
黄龙洞竹景历史悠久,竹径通幽又是一绝。刚劲挺秀的大毛竹高达十多米,汇林成海;小巧的菲白竹却又矮至二三十厘米,茸茸可爱;竿细色深的紫竹,据说早先引种自普陀山;罗汉竹、笔杆竹、黄金嵌碧玉竹等点缀在假山、庭园等处,风韵萧爽。最值得一看的是方竹的竹,《体方有如削成,而劲挺堪为柱杖,亦异品也》。竹多,笋也多。每年清明前后,小雨初霁,暖风拂面,这里的墙边、路旁、山脚、庭后,随处有春笋破土而出,有的掀翻石块, 势不可挡; 有的两三丛生,竞争激烈。宁静的黄龙洞园里园处,洋溢着勃勃生机。
玉 皇 飞 云
玉皇山介于西湖与钱塘江之间,海拔二百三十九米,凌空突兀,衬以蓝天白云,更显得山姿雄峻巍峨。每当风起云涌之时,伫立山巅登云阁上,耳畔但闻习习之声,时有云雾扑面而来,飞渡而去。湖山空阔,江天 浩潮,此景此境被命名为[玉皇飞云]:以其壮阔、崇高而入选新西湖十景。玉皇山介于西湖与钱塘江之间,海拔二百三十九米,凌空突兀,衬以蓝天白云,更显得山姿雄峻巍峨。
宝 石 流 霞
西湖三面云中,葛岭、宝石山自成一体,景色奇特。它们的山体均由侏罗系凝灰岩构成,其中最多见的是熔结凝灰岩。这里的山岩呈赭红色,岩体中有许多闪闪发亮的红色小石子,每当阳光映照,满山流韦纷披,尤其是朝阳或落日红 光洒沐之时,分外耀目, 仿佛数不清的宝石在断断生辉。宝石山正因此而得名。
宝石山东巅,保淑塔巍然挺秀。好那窈窕、高耸的外形,与好的[美人]别称十分相合。这位[美人]诞生于北宋初年,原为九级砖木结构,直到明代重建时,依然保持这种与六和塔斯、雷峰塔并无太大差异的结构。现在的砖砌实心式样,是一九三三年重建时仿自清代原样,虽不能登临了,却以其漂亮的[容颜]和所处的显要位置而成为引人瞩目的西湖胜景标志
7、东亚 东南亚 南亚 中亚 西亚 北非 西欧 撒哈拉以南区域特征
东亚:
东亚地区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总面积约12,000,000平方公里,约占全球大陆面积的9%。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和日本国共五个国家。地形西高东低,成三级阶梯:第一级为青藏高原,第二级为系列盆地和高原,第三级为低平原、丘陵和一些海岛。
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是世界上最典型的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即东亚季风区,气候湿润温和;西部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典型,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青藏高原地区为高地气候区。
主要洋流有黑潮和亲潮。
本区人口超过15亿,占亚洲全体的40%,约当世界全体的四分之一。本区也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约130人,相当于世界人口密度平均值(每平方公里约40人)的3倍。
由于东亚各国在现代化转型中取得成功,本区域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重要性正日益提升。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取得战略和经贸大国的地位,日本在经贸和科技方面占有领先地位,台湾和大韩民国也都在世界经贸体系中争得一席之地;此外,上述几个经济体间的分工合作和贸易整合,更在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等国际组织的框架下日趋紧密。依此趋势,二十一世纪的东亚,有成为世界一个新经贸核心的潜力。日本、香港、台湾等较发达地区主要出口高端工业产品,而其余地区主要出口初级产品或原料。该区域主要通过海运和外界交流,也可以通过亚欧大陆桥同欧洲进行沟通。
东南亚:
东南亚(英文:Southeast Asia)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才出现的一个新的地区名称。东南亚地区共有11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2002年5月20日,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世界各国习惯把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五国称之为东南亚的“陆地国家”或“半岛国家”;而将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五国称之为东南亚的“海洋国家”或“海岛国家”。1967年,东南亚地区出现了一个“国家集团”,这就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发展至今已有10个成员国。
新加坡经济发达,经济和生活水平达发达国家水平,经济以服务业、航运业、物流业、金融业、科研、旅游业为主,近年积极发展高科技和教育。马来西亚和泰国经济发展有一定基础,经济以旅游业、制造业、农业和渔业为主,近年积极发展航运业和物流业。越南、菲律宾和印尼经济较落后,经济只有旅游业、制造业、农业和渔业。缅甸、柬埔寨、老挝和东帝汶经济落后,缅甸、柬埔寨和老挝的经济只有旅游业和农业;东帝汶的经济只有渔业和石油出口。文莱虽然人均GDP和发达国家相若,但经济并不发达,经济以石油出口和天然气出口为主,财富和中东产油国一样只集中在少数富裕阶层。
东南亚各国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且都是新兴的国家。除新加坡外,均属发展中国家。
东南亚各国都是多民族的国家。全区有90多个民族,东南亚地区又是世界上华侨、华人最多的地区。全区约有华侨、华人2000多万,另有200多万印度人,100多万其它国家的外来移民。
今天的东南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在未来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东南亚在政治、经济上的作用和战略地位将更加重要。
亚洲东南部地理位置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方面它是亚洲纬度最低的地区,是亚洲的赤道部分;另一方面它正扼亚澳之间的过渡地带,这在气候和生物界均有明显的反映;本区也是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交汇地带.这种地理位置使东南亚具有湿热的气候,并形成繁茂的热带森林,是本区与其他区的根本差异.东南亚在构造地形上可分为两大单元,一是比较稳定的印度-马来地块,一是地壳变动比较活跃的新褶皱山地.具有赤道多雨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两种类型,自然植被以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林为主.可分为二个亚区.
1.中南半岛区本区地形结构比较特殊,山川大势多南北纵走,山川相间排列,半岛基部地势较高,地形结构如掌状.气候属大陆性热带季风气候,向南伸出的马来半岛为赤道多雨气候.全年多雨的马来半岛和中南半岛的多雨海岸为热带雨林景观,有干,湿季的中南半岛为热带季风林景观,雨量较少的内部平原和河谷为热带草原景观,中南半岛基部为山地混合林.北部湾和暹罗湾等沿岸分布着红树林.
2.东南亚岛屿区又称马来群岛区,包括大巽他群岛,努沙登加拉群岛,马鲁古群岛和菲律宾群岛等.高峻的地形支离破碎,位于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造山带的火山地震带的会合带,火山,地震活动非常剧烈.大巽他群岛属海洋性赤道多雨气候;菲律宾群岛属海洋性热带季风气候,主要为热带雨林景观.
南亚:
指亚洲南部地区,介于东南亚与西南亚之间。纬度在0°―40°N(北纬)之间,经度在60°E(东经)―100°E,陆地基本在10°N―30°N地区。大体在喜马拉雅山脉和印度洋之间。南亚共有7个国家,其中尼泊尔、不丹为内陆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为临海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为岛国。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和克什米尔地区同中国相邻。南亚地形分为三部分:北部是喜马拉雅山地;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高原东西两侧有东高止山脉和西高止山脉。南北和东西距离各约3,100公里,面积约437万平方千米。人口10亿以上,使用200余种语言。北有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与亚洲大陆主体相阻隔,东、西和南三面为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印度洋所环绕,在地理上有一定的独立性,故亦称南亚次大陆(或简称次大陆)。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热季(3-5月)、雨季(6-9月)和旱季(10月至次年2月)。在北部喜马拉雅山地有高山气候。印度河流域有部分热带沙漠气候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使夏季吹西南季风,冬季吹东北季风,这是形成热带季风气候的主要原因之一。北部与亚洲内陆之间的喜马拉雅山脉,平均海拔超出6,000米,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14座,尼伯尔、印度与中国三国间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气候、土壤和植被的垂直变化显著。中部为由印度河、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冲积而成的大平原,河网密布,灌溉渠众多,农业发达。南部为德干高原和东西两侧的海岸平原。高原与海岸平原之间为东高止山脉和西高止山脉。戈达瓦里、克里希纳等河自西而东流,注入孟加拉湾。盛产水稻、小麦、甘蔗、黄麻、油菜籽、棉花、茶叶等。富煤、铁、锰、云母、金等矿藏。
喜马拉雅山以南至印度洋的大陆部分被称为“南亚次大陆”。由于喜马拉雅山脉把南亚跟亚洲其它地区隔开,使南亚在地理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而“南亚”则是由南亚次大陆的大部分和附近印度洋中的岛屿共同构成的。北部为狭长崎岖的喜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略成弧形、广阔的恒河—印度河低地,而南部则是西部略高、东部略低,起伏平缓的德干高原。
南亚地区界线明显,年轻的褶皱山脉(如西北部的苏来曼山脉,北部的喀喇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东部的巴达开山脉和阿拉干山脉等),围绕在半岛的北面,南临大海。中部平原由印度河和恒河冲积而成。印度河源于我国西藏,流经南亚西部干旱地区,注入阿拉伯海;恒河源于西北喜马拉雅山区,流经印度、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河口有恒河三角洲。
地质构造和地形具有非常明显的关系。南部的德干高原,占有印度半岛的大部分,是一个庞大的前寒武纪的古陆块,它是构成次大陆的核心,是冈瓦那古陆的一部分。白垩纪末,在德干高原的西北部曾有大规模玄武岩溢出,覆盖面积达40万平方公里,构成世界上最大的熔岩台地。德干高原的地形是一个久经侵蚀的向东北缓倾的大古老地块,西高止山构成高原的西部边缘,高度约1,000~1,500米,其西斜面成断层崖;东高止山构成高原的东部边缘,高度约500~600米,为低丘状,沿海有较宽的沿海平原;在德干高原内部多地垒和地沟的地形,是一个古老的、久经侵蚀的、倾动的和被许多河川所切割的准平原残丘状地块。斯里兰卡岛在地质构造上与印度原为一体,后因保克海峡和马拿尔湾的沉降,才与印度分离。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南侧的一部分山地,这是喜马拉雅运动的产物。喜马拉雅山脉在构造上可分为三带:北部带,又名西藏带或西藏喜马拉雅带,是由古生代初期至第三纪的岩层组成;中部带,又名雪峰喜马拉雅带或喜马拉雅带,露出岩石主要为花岗岩和片麻岩,现代冰川和雪峰甚多;南部带又名外带或山麓喜马拉雅带,位于印度大平原与喜马拉雅山脉之间,主要为低矮山麓,岩层以第三纪沉积岩为主,高度约1,000米。印度大平原是属于新褶皱山的前渊地带,其前身为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的一部分,东西长约3,000公里,南北宽约250~300公里,是世界著名的大平原之一。
中亚:
中亚五国系指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东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南与伊朗、阿富汗接壤,北与俄罗斯联邦相接,西边与俄罗斯联邦、阿塞拜疆隔里海相望。五国总面积近400万平方公里,1995年总人口约5400万。
总体上呈现东南高、西北低。在塔吉克斯坦帕米尔地区和吉尔吉斯斯坦西部天山地区山势陡峭,海拔在4000-5000米,其中海拔7495米的共产主义峰和7134米的列宁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山峰。在哈萨克斯坦西部里海附近卡拉吉耶洼地发现有前苏联陆上低于海平面132米的最低点。在这东西之间广阔地区,荒漠、绿洲在海拔200-400米之间,丘陵、草原在海拔300-500米之间,而东部山区在海拔1000米左右。中亚地区绵亘着温带最壮观的山地,冰川超过4000条,总面积达11000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费德钦科冰川长71公里,它包括33条支流、面积达900平方公里,而山脚下却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干旱炎热的荒漠,荒漠的水平线在弥漫如烟的粉尘黄土中渐趋消失。崇山环抱的山谷盆地和撒在广袤荒漠中的绿洲是中亚最富有生命力的地方,它滋养着这一方农人,而辽阔的北部草原和山坡草地驰骋着一个个马背上的民族。
由于处于欧亚大陆腹地,尤其是东南缘高山阻隔印度洋、太平洋的暖湿气流,该地区气候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其突出特征是:第一,雨水稀少,极其干燥。一般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咸海附近和土库曼斯坦的荒漠年降水量仅为75-100毫米,而山区年降水量为1000毫米,费尔干纳山西南坡甚至可达2000毫米,但山地中也有的雨量少于沙漠地区,如帕米尔的年降水量仅60 毫米;第二,日光充足,蒸发量大。中亚每平方厘米地面由于阳光辐射每年可获10-13 平方万卡热量,在土库曼斯坦则几乎达到16万卡。科学测试,在中亚北纬40度地方夏季所获阳光照射量并不逊于热带地区。空气极其干燥和高温引起大量的蒸发,阿姆河三角洲水面的年蒸发量达1798毫米,即比这里的降水量大21倍;第三,温度变化剧烈。许多地方白天最高气温与夜晚最低气温之间可相差20-30℃。在帕米尔高原则有日温差40℃的记录。从哈萨克斯坦最北端到土库曼斯坦最南端,纵跨北纬57度到35度,表现为寒温带经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在盛夏七月,除山区外平均气温一般在26℃至32℃之间,而在隆冬一月,平均气温由北端的-20℃到南端的2℃过渡。
这一地区的地形、地貌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决定了它的人口分布及构成的突出特点是:第一,人口密度很小,平均每平方公里仅12人。其中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6.1和7.2人,只有乌兹别克斯坦人口较密,达到51.4人;第二,人口分布极不均匀。山区每平方公里只有1-2人,在卡拉库姆沙漠、克孜勒库姆沙漠及哈萨克斯坦中部的荒漠几乎是渺无人烟,而绿洲及大城市周围密集了大量人口,如富庶的费尔干纳盆地每平方公里高达300-400人。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所在的楚河盆地仅占共和国国土的1/12,却集中了共和国35%的人口;第三,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高。中亚各国出生率普遍在30‰以上,自然增长率在25‰左右。这一情况与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的情况相似,与其经济发展程度是不适应的;第四,本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二三十年,绝对人口增加迅速。以吉尔吉斯斯坦为例,在本世纪90年中人口增加了5.6倍,近三十年人口翻了一番,绝对人口增加了200多万。乌兹别克斯坦也是如此,1959年为500万人,1979年翻了一番,达1050万,1989年接近2000万,又差不多翻了一番;第五,本世纪以来城市化有长足发展。城市人口由原先的10%左右增长到40%左右,其中哈萨克斯坦一些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如卡拉干达州、杰兹卡兹甘州、曼格斯套州城市居民已占这些州总人口的80-90%。70年代以前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来自欧洲地区的移民,70年代以后主要是共和国内部人口流动的因素。然而,在中亚有些地区,如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由于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大大超过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以及俄罗斯人迁出,近年城市人口的比例有所下降。
“上海五国”诞生于1996年4月26日。其初衷旨在增强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边境地区的军事信任,共同谋求边境和平。为此,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与上述四国即开始就边境裁军和加强边境地区军事互信举行谈判。在谈判取得积极进展的基础上,1996年4月26日,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首次在上海举行会晤,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1997年4月24日,五国元首在莫斯科举行第二次会晤,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上海五国”正在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开放性的地区多边合作机制。1998年《阿拉木图联合声明》指出:“五国间相互协作是开放的,不针对第三国。……各方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同意就安全问题积极进行双边和地区对话与磋商,并欢迎本地区对此感兴趣的所有国家参与这一进程。”2000年7月,五国元首对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总统伊•阿•卡里莫夫参加杜尚别元首会晤表示欢迎,并在《杜尚别声明》中表示:“各方支持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关于建立中亚无核区的倡议,认为中亚无核区条约应符合已实施的同类文件的原则和标准。”2001年6月,五国元首将再次聚会上海,乌兹别克斯坦也将参加会晤。这次会晤将确定“上海五国”在21世纪的发展方向,因此在“上海五国”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西亚:
亚洲西南部地理区。位于亚、非、欧三洲交界地带,在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内陆湖泊)之间,联系欧洲、亚洲、非洲,故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称。包括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小亚细亚半岛。包括的国家有伊朗、伊拉克、格鲁吉亚在亚洲的地区、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在亚洲的地区、土耳其在亚洲的地区、叙利亚、约旦、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在亚洲的地区、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也门、阿曼等国。面积约718万平方公里(包括埃及在西奈半岛上的6万平方公里,不包括土耳其在欧洲的2万平方公里),约占亚洲总面积的16%。
高原为主的地形 西亚东部为伊朗高原,往西有亚美尼亚火山高原和小亚细亚半岛的安纳托利亚高原,都是被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形成的褶皱山脉环绕的内陆高原,其边缘分布着许多高大山系。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是一个由前寒武纪古陆形成的台地高原。平原面积不大,主要有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外高加索的库拉河谷地平原。在地质史上,西亚高原有多次火山活动,形成了大面积的熔岩台地。有众多火山分布,受新构造运动影响,现代火山和地震活动也相当频繁。外力地貌以干旱风沙地貌为主,沙漠分布很广。
干燥的气候 北回归线从本区中部穿过,大部分地域处于副热带高压和干燥的东北信风控制之下,同时,本区西南临干旱的北非,加之高原边缘有高大山系环绕,所以气候干燥,多属热带和亚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很少,蒸发强烈。年降水量多在250毫米以下,降水较多地区一般也不超过500毫米,仅山地和地中海沿岸地带降水较丰富。地中海东岸为冬雨夏干的地中海式气候。阿拉伯半岛等地降水稀少,是世界著名的干燥气候区。受降水和地形的制约,本区内陆流域及无流区面积广大,地表径流贫乏,河网稀疏。除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外,多为短小河流,大部分发源于高原边缘山地,靠冰川融雪水补给,河流水量较小,季节变化显著。
居民 有2.2亿多人(1990年)。是战后人口增长最迅速地区之一,50年代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25.8‰,60年代27.5‰,70年代29.2‰,80年代超过30‰。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西亚仍是世界人口最稀疏地区之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平均为22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地中海沿岸、两河平原人口最为稠密。沙漠地区人烟稀少。西亚拥有大量外籍工人,集中在波斯湾的几个石油输出国,外籍劳工占总劳动力的80%左右,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劳务市场。人口城市化进展迅猛,从1950年的22%上升到50%以上。科威特(93%)等几个产油国高达80~90%。百万人口大城市由1个增加到13个,德黑兰(600万人)发展成为特大城市。城乡差别极大,农村仍是过着落后的游牧生活。阿拉伯人约占1/2以上,是世界阿拉伯人主要聚集区之一。集中分布在中、南部:阿拉伯半岛、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地中海沿海各国。小亚细亚半岛多为土耳其人,伊朗高原以波斯人为主,以色列主要是世界犹太人的聚居区(约占83%)。塞浦路斯主要由希腊人和土耳其人组成,外高加索地区居住着阿塞拜疆人、格鲁吉亚人和亚美尼亚人等。
按其经济特点可分为两种经济类型,即石油输出国和非石油输出国。石油输出国包括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巴林、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曼等8国。石油是各国经济命脉,石油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出口值中的比重都居绝对优势。且建筑业、运输业、加工业和商业都是以石油生产为其发展基础。战后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单一经济结构常受国际市场,特别是能源市场的影响,为此,各国正在调整经济发展战略,逐步向多样化发展。劳动力资源不足,每年从国外进入大量外籍工人和技术员,成为世界重要劳务市场。国营企业为主,各种经济成份并存。非石油输出国经济多以农牧业为主。采矿业、加工业均较薄弱,发挥地理位置优势,在运输、加工和提供劳务上颇得石油之利,并且收取高额的过境费用,获相当收入。当然各国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西亚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受气候影响,灌溉农业地位重要。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大麦、豆类,次为粟、稻谷等。经济作物棉花、烟草、甜菜等。畜产品和干鲜果品重要,是出口产品,如椰枣、榛子、阿月浑子、石榴、油橄榄、紫羔羊,安卡拉山羊等。耕地集中在沿海、河谷和绿洲地带,山地、高原的草原牧场以畜牧业为主。农产品自给率低,成为世界农牧产品主要进口区之一。
自古以来,西亚就是东、西方交通的要道。“丝绸之路”由中国西安,沿河西走廊出新疆,经巴基斯坦、再由西亚到欧洲的。现在,西亚除西面有陆路和国际航空线连接三大洲外,沟通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也连接了大西洋和印度洋。西北面的海峡则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唯一出海口。南面的波斯湾是世界石油运输的主要航道,而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是海上石油运输线上的“咽喉”。因此,西亚处在联系三大洲,沟通两洋五海的现代陆海空交通枢纽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北非:
与撒哈拉以南非洲相对,北非即非洲大陆北部地区,习惯上为苏丹热带草原以北广大区域,包括下列国家和地区:阿尔及利亚、埃及、利比亚、苏丹、突尼斯、西撒哈拉、摩洛哥(包括休达Ceuta-摩洛哥北部海港城市;梅利利亚Melilla-摩洛哥东北部港口城市,1497年起被西班牙占领)、加那利群岛(西班牙属)、亚速尔群岛(葡萄牙属)。
气候:除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外,基本为热带沙漠气候。
地貌:高原地形,较平坦,沙漠广布。
基本为阿拉伯语、阿拉伯民族和伊斯兰教分布区。
主要为第一产业:石油和磷矿丰富。该地区占据重要的区域优势,成为亚欧非交通的改经之路,通过地中海可以大范围的同其他地区进行海上交流贸易。
西欧:
本区位于欧洲西半部,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占欧洲的一半左右。习惯上,本区又可以分为北欧、西欧、南欧三部分。本区位于亚欧大陆西部、大西洋东岸,大部分位于北纬35°~60°属北温带。 狭义上指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的地区和附近岛屿,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摩纳哥。通常也把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叫西欧。
海岸线曲折 由于大西洋海水深入陆地,许多内海、边缘海和海湾,使大陆边缘被分割成许多半岛和岛屿,因此,海岸线特别曲折。主要的半岛,北部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有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和巴尔干半岛。主要的岛屿有不列颠群岛和冰岛。主要的内海,有北部的波罗的海,南面的地中海,东南面的黑海。它们都是大西洋的内海。其中,地中海位于欧、亚、非三洲之间,西经直布罗陀海峡与大西洋相通,南由苏伊士运河与印度洋相连,在世界交通中占重要地位。北海位于不列颠群岛以东,是重要的边缘海。比斯开湾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以北,是著名的海湾。平原、山地为主 本区地形以平原和山地为主。A.平原主要分布在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莱茵河以东部分叫波德平原,莱茵河以西叫西欧平原。平原的部分地区因有古代冰川冰碛物的堆积,地形波状起伏,有低缓的波状丘陵。 B.本区北部和南部山地分布较广。北部有纵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主要有横贯东西的阿尔卑斯山脉,它的支脉延伸到三大半岛。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湖泊众多。半岛西侧有许多崖壁陡峭、幽深曲折的峡湾,这也是有冰川作用所形成的地形。 南部阿尔卑斯山是年轻的褶皱山,峰峦挺拔,山顶终年积雪。意法边境上的勃朗峰海拔4 087米,是本区最高山峰。山脉两侧也散布着一些湖泊,它们是很久以前有阿尔卑斯山地冰川作用形成的。
气候:①、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较温和,夏季较凉爽,降水量季节分配均匀,空气湿润,云量较大,阴雨天较多,日照较少——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但适于多汁牧草生长——发展畜牧业;②、地中海气候——夏干冬雨(雨热不同期)——亚热带水果产区,盛产柑橘、柠檬、无花果、葡萄、油橄榄。
居民:白色人种为主,人口稠密区沿着煤矿和工业地带分布,略呈“十字型”,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匈牙利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经济: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地区,对外贸易发达,畜牧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欧盟是国际上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实体。英国是世界工业化最早的国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轻重工业并重。法国是工业和农业都有发达的国家,欧洲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德国是现代化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欧洲西部人口最多的国家,欧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欧洲邻国最多的国家,贸易额居世界前列.世界航运最繁忙的河流——莱茵河:瑞士、法、德(鲁尔区、法兰克福)、荷——注入北海——中下游流经工农业发达和人口稠密区,航运便利。
撒哈拉以南地区:
即“黑非洲”。泛指撒哈拉沙漠中部以南的非洲。尼格罗人种的故乡,至今居民中仍以黑种人占绝大部分。其历史文化发展同沙漠以北的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不同。古代曾先后形成加纳、博尔努、贝宁、马里、加奥、阿克苏姆等国。
自然资源丰富,包括铁,锰,铜,煤炭铝土石墨等。马达加斯加岛盛产石墨。大西洋沿岸生产石油。
该地有富饶大陆之称。南非:黄金产量世界第一。几内亚:铝土产量世界第一。赞比亚:世界重要产铜国。刚果(金):金钢石产量世界第一。尼日利亚:非洲石油产量最多国。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地表多山脉,是热带气候的集中地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盆地(刚果盆地),这里的最高峰是乞力马扎罗山(5895米)
最大岛屿为马达加斯加岛。这里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可达千分之30。
西临大西洋,东北为红海和亚丁湾,东临印度洋。
这里主要出口工业原料或半成品、初级产品,一般价格低廉。
这里有浩瀚的沙漠、茂密的雨林、无际的草原、繁多珍稀的动物,以及被誉为“地球的伤痕”——东非裂谷带,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上奇特的赤道雪,维多利亚瀑布和维多利亚湖,非洲最深而狭长的湖——坦噶尼喀湖的秀丽景色。此外本区还有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及风土人情。非洲的音乐、歌舞、绘画、雕刻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8、位于巴芬湾与挪威海之间冰岛以北的那块大陆叫什么
是法罗群岛(英语:Faroe island)是北欧国家丹麦的海外自治领地。地理位置介乎挪威海和北大西洋中间,处于挪威到冰岛之间距离一半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