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气候变化下雨最早的年份

气候变化下雨最早的年份

发布时间:2021-06-17 05:02:43

1、什么节气下雨开始不打雷,什么节气开始打雷?

雨水节气下雨开始不打雷,惊蛰节气开始打雷。

雨水,入春以后,东南风始吹,雨水开始增多。有“春雨贵如油”,“冬春雨水贵似油, 莫让一滴白白流”,“ 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雨水无雨天要旱, 清明 无雨多吃面”的农谚。雨水是果树嫁接的好时间,有“雨水节,把树接” 的农谚。

惊蛰,象征气温上升, 天气变暖, 地下蛰伏的各种动物开始苏醒、 蠕动。 民间 有“过了 惊蛰节,耕地莫停歇”,“雷打惊蛰前,高岗 能种田”,“雷打惊蛰后,河湾能种豆”, “惊蛰打雷, 小满发水”, “惊蛰云不动,寒到 五月 中 ”,“ 惊蛰不放蜂, 十笼九笼空 ” 的俗语。

(1)气候变化下雨最早的年份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价值: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我国古代人民对天文、气象进行长期观察、研究的产物,其背后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二十四节气中既有表现寒暑往来物候变化的,也有反应气温高低降雨状况的,古人通过它能够直观、清楚地了解一年中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以此掌握农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二十四节气于上古时代便确立,是干支历中用以表示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是上古时代农业文明的产物。汉代吸收了二十四节气用来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

“平气法”划分节气,与“斗柄指向”确定的“二十四节气”在确定方法和起始时间不同。“平气法”划分节气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日短至、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平气法”是时间平均法,每个节气间隔时间约15天,计算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均。

现行列入“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是完全符合天象规律的一种划分方法。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节气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

比如立春,气候学上,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 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它与黄河中下游立春含义不符,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岭南地区。

虽不尽对应全国各地,但可作为四季气候变迁的参考意义。自古至今,干支历依旧流行于万年历等书,用于象数、风水和命理学中。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

2、2020年成历史上全暖的年份,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是什么?

根据气象局的统计,2020年确实有可能成为历史上最暖的年份,而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就是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概念,什么叫做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就是全球的气温平均的升高,而且这种升高呢是很难降下去的,所以全球变暖对地球来说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人类大量的使用矿物燃料燃烧,这些燃料呢,会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多种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呢,就会让空气中的平均温度升高。因为这种温室气体,对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很高的穿透性,会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能量,所以就导致我们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越多的话,平均的温度就比较高,就会导致全球变暖。

 一旦出现全球变暖的话,给人类社会带来最大的危害,会使全球的降水量重新分配,降水量重新分配的话,意思就是说在一些地区可能会存在永远不下雨的现象,这种现象我们在西游记里面看过,但是世界上还没有发生过,如果人们继续燃烧这种能产生大量温室气体的燃料的话,还真的有可能会出现有的地区不会下雨的情况。而第2种就是冰川的被破坏,如果这些冰川被破坏的话,随着温度的升高,这些冰川就慢慢的溶解了,我们要知道的是,冰川里面是冰冻着一些可怕的病毒的,如果随着温度的升高,这些病毒被释放出来的话,那后果是不可设想的。

 全球变暖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最终的后果就是地球毁灭,所以为了避免这一种事情的发生,必须对温室气体进行严格的控制,包括我现在的汽车产业,国家已经推出很多新能源燃料了,来代替这些油燃料,因为油燃料,它特别容易产生温室气体,而且是大量的产生。

3、我国最早的历法是什么??

伏羲历也称“上元历”、“太初历”,或者“甲历”。
“上元”指的是“上古纪元”,也是华夏民族的初始纪元。它是以华夏先祖伏羲治世时期中的一次特异的天文现象为起点的纪元。
史料记录:“太初上元甲子,适逢夜半朔旦冬至时,七曜皆会聚斗牵牛分度,夜尽如合璧连珠”。因为,甲子为天干地支的起点;夜半为1天的起点(子时);朔旦为1月的起点;冬至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也就是说:太初历的上元是选在甲子日夜半子时,又正是冬至、朔日;而且日月五星(七曜)皆会聚于斗(十二星宿之一)与牵牛之间的分度处,夜尽时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 [1]
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用大衍求一法计算了太初历的上元甲子的起始点:发现上元甲子至宋大明七年癸卯(西元463年)已经过了五万一千九百三十九年。当代学者,扬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左铨如等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学天元基金资助项目(A0224013)中,用秦-左表求乘率,用现代数学方法,改进了大衍求一术的古法,通过解不定方程组,再次证明了该结论 [2] 。东汉皇甫谧《帝王世纪》有云:“太昊(即‘伏羲’)在位一百一十年,子孙五十九,传世五万余岁”。南宋谢守灏所撰《太上混元老子史略》中也说:“伏羲木德,初造历,……子孙相承四万五千六百年”。皆与数理计算的结果相差不多。当代学者阎朝科通过考古与文物研究,也证明了这一时间点的可考性。(参见《连山神农炎帝故里八铁证》。)
此外,伏羲又名疱牺氏。宋王应麟的《玉海•历法》称:“伏羲纪阳气之初为律法,建五气,立五常,定五行有甲历五运”。《古三坟》也称:“伏羲氏,木王月命臣,龙潜氏,作甲历。”在华夏传说中,伏羲也是教导人们烹饪和畜牧的祖先,同时也是教导人们天文历法的祖先,而考古学发现,人类开始畜牧和关注天文的时代,恰好是在距今五万年这一时段,因此说,伏羲纪年是有据可依的 [3] 。
具体说来:伏羲历与西历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伏羲历纪年=西历纪年+51477(年)。
举例而言,西历的1984年,正是甲子年,这一年正好是伏羲53461年。伏羲历以六十年为一甲子,因此甲子年的伏羲纪年一定是:
某甲子年数=N×60+1
而:53461=891×60+1
本书所采用的伏羲历是一种纯阳历,这种纯阳历也是干支历的原型,均为华夏上古圣人伏羲所制。
伏羲历以太阳回归年中的包含节气冬至 [4] 的一天(以下简称冬至日)为正月初一 [5] ,而月份与日期的计算采用均气纪法。均气法的具体方法是:
设每年有十二气月(因为此划分是以节气和十二地支为主要依据,接近月球的一次朔望周期,故简称“气月”或“支月”,出于习惯简称“月” [6] ),临近近日点的月份,每月的天数为一年总天数的十二分之一再取整,临近远日点的月份,每月的天数为一年总天数的十二分之一再取整再加一。然后用此方法将一年的天数进行分配尽,即可得到每月天数。也就是说,若:冬至日到冬至日包含365日,近日点在冬至与小寒之间,则1、2、3、9、10、11、12每月三十天。4、5、6、7、8每月31天,若:冬至日到冬至日包含366日,近日点在冬至与小寒之间,则1、2、3、10、11、12每月有三十天,4、5、6、7、8、9每月31天,9月为润月。因为这种历法是以定气法下的节气为基础,在节气变更的基础上将每月做一个平均简化,因此称为“均气法”。
应当说,本书采用伏羲历相较于人类已有的其它历法(比如我国现行的格里高利历以及西方纪元法,也就通常所说的“西元”)具有明显的优势。
首先,伏羲元年距今已有五万多年,而这五万多年正是新人类形成的时期。人类的文明大多是在这五万年间形成的,在此之前的人类文明进展缓慢,所以采用伏羲纪年可以很顺畅的记录人类的文明史,基本不需要考虑“伏羲前”之类的问题,因而避免了人类文明史上时间换算的不便。
其次,伏羲历的以冬至日岁首具有最显著的天文含义,可与太阳回归年永远保持一致,而我国现行的格里高利历岁首没有任何天文含义,因此也不能与太阳回归年保持一致。
我们知道,目前人类现有纪年的确定都是以太阳回归为基准的,即以太阳连续两次通过冬至点(或春分点)的时间间隔,即太阳中心自西向东沿黄道从冬至点到冬至点所经历的时间,天文上的太阳回归年可以很好的反应地球上的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对指导人们生活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因此一直以来都是地球人制定年份的基础依据。然而,自地球出现以来,一太阳回归年所包含的天数就一直在变化。虽然目前地球公转一周约365天余,但是在远古,一次太阳回归(以下将“一次太阳回归”简称“一年” [7] )伴随着四五百次昼夜更替(以下将昼夜更替称为“天”)的现象也曾出现过。比如:在距今约十三亿年前的元古代中期,每年大约有五百天;在距今五亿七千万年前的古生代初期,一年大约为421天;在距今四亿年前到三亿五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纪,一年大约有400天;在距今三亿五千万年前到二亿八千万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纪,一年大约为395天;到了二亿三千万年前的中生代三叠纪初期,一年大约为385天;在一亿三千五百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初期,一年是376天左右;直到距今六千五百万年前新生代初期,一年又变成了370天左右。而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早就发现了“岁实古大今小”(岁实即今人所说的“回归年”)现象。而我国现行的格里高利历却采用的一年平均长度为365日5时49分12秒 [8] 的计算方法。由于没有考虑太阳年内的天数变化,所以该历的纪年与地球的四季更替的步调并不一致,因而在推行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出现严重的偏差。由此可见,格里高利历的纪年方式与并不能正确反应地球的运转以及地球上的季节变换。为了较正这种偏差,该历法只能采用四年一润、百年不润、四百年再润的复杂计算方法,然而,这种方法依然比当前的太阳年长了26秒,因此每隔三千年就会出现一天的误差。然而,由于回归年所包含天数的减少,这种三千多年一天的误差仅是理论上的,所以使用格历倒推古代日期,其实际误差要大于这一理论值。因此,近年来,改历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9] 。而本书所提倡的伏羲历使用的是均气纪法,其正月初一总是包含“冬至”这个节气,也就是说冬至是一年的时间校正点,而这个校正点总是非常确定的,无关地球的自转速度和公转速度,也无关岁差与章动 [10] ,因此不论从太阳回归一次需要多少天,伏羲历将永远与之保持一致。而不会出现多算一个天或少算一天的情况。
第三、在记录古代日期之时,伏羲历比西历更为简便实用,且具有连贯性与一致性。
目前常用的西历纪年,使用的并不是同一种历法,而是在西历1582后使用格里高利历标识日期,在西历1582之前却是使用儒略历标识日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混乱的情况,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西元前43年,罗马共和国独裁官儒略·恺撒在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的帮助下制定了儒略历。在儒略历中,一年的平均长度为365.25日。由于这种历法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累积的误差随着时间越来越大,所以在西元1582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以儒略历为基础改善而来的格里历。其具体方法是,将西元1582年10月4日后的一天定为10月15日。而此后的西历,一般采用1582年后以格里高利历标识日期,1582年前以儒略历标识日期的方法。也正因为如此,西方历法并不是连贯一致的,而是双轨制的,并且没有1582年10月5日至14日这几天的。这种历法双轨制不仅计算麻烦、换算不便,而且传播困难,也非常容易给人带来误解。因此,使用西历描述历史时间时,往往会使人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比如,我们知道,冬至是研究天文、确定历史日期的最重要的关键点。现在的冬至日(太阳在到达地球南回归线的那一天)大约在西元的12月21到23日之间。然而由于这种历法双轨制的存在,平常人对于冬至的认知在西元1582年前便行不通了。因为,按照西历的纪日方法,西元1280年,冬至应当是12月14日,而在西元前883年,冬至是12月28日 [11] 。在西元前4375年,冬至又到了1月22日 [12] 。而对于没有专门研究过历法的普通人而言,如果仅仅通过史料上标注的时间,是无法准确判断当时的所处的季节。
出现这一尴尬现象的原因,当然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然而,历史原因背后的更深层次原因却是:西方历法在制订之初,便缺少与地球客观现象之间的内在的联系。因此只要时日稍长,该历法在就会出现偏差,不得不加以修正。而修正的结果,使得这个历法象一件打了补丁的衣服,不仅难看,而且容易漏风。而我国的伏羲历总是以冬至之日为岁首,以冬至到冬至为一年,这种纪年方法实际采用的是以“回归年的定义”来定义“日历中的年”,因此一定是正确的,真正实现了纪年0误差,只要不出现地轴躺到、地球平转的现象,这一标定年份的方法便可以一直使用。即使地球公转加快、自转减慢,也不需要对其进行重新标定,可以一直推算到地球形成之日与终结之时,所以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第四、伏羲历的均气纪法比格里高利历法更能反应地球物候的变化。我们知道格里高利历小月最少二十八天,大月三十一天,排列即不整齐,也没有规律。而均气纪法则不同,它在纪月方面采用了更为科学的方法。
前面讲过,均气法安排日月的方法是,将先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气月,临近近日点的月份,每月的天数为一年总天数的十二分之一再取整,临近远日点的月份,每月的天数为一年总天数的十二分之一再取整再加一。然后用此方法将一年的天数进行分配尽,即可得到每月天数。也就是说,若:冬至日到冬至日包含365日,近日点在冬至与小寒之间,则1、2、3、9、10、11、12每月三十天。4、5、6、7、8每月31天,若:冬至日到冬至日包含366日,近日点在冬至与小寒之间,则1、2、3、10、11、12每月有三十天,4、5、6、7、8、9每月31天。
伏羲历的这种设计主要是为了适应地球公转速度不均匀的特性。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对于任何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扫过相等的面积。地球处在远日点时,它与太阳的连线最长,为了使扫过的面积相等,所以线速度必然减慢。所以,当地球公转到达近日点时,速度最快;到达远日点时,速度最慢,目前地球的近日点正好在冬至附近。所以地球从春分经夏至到秋分的日数约为186天,而从秋分经冬至到春分的日数约为179天,而天文学家发现,地球这种非均速的运行规律,直接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变化,而气候变化是农业生产、物候研究、气候研究、以及保护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等领域的重要根据,因此不应忽略。我国现行的格里高利历对此现象并无反应,而我国古人通过节气测量,很早就已经发现了这一现象。目前,对这种现象规划最精确的历法是我国的干支历。干支历以节气为纪月的基础,节气的划定以地球在黄经的角度为依据,具体操作是:以春分时刻的黄经为0度,再将黄经的角度进行二十四等分,每份15度,为一个节气,或一个中气,节气与中气相间分布。干支历的一个月一定包括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每月的第一天即为节气所在之日。如果地球公转是速度的均匀的,那么,干支纪月法中的每个月都应当是一样长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完美,由于地球转速的不均衡性,以至于若严格的按干支历纪月,就可能会出现冬一月28天,夏七月32天的情况,而且每个月的天数都是不固定的,难以记忆。考虑到这种情况,伏羲均气法将这些月份做了适当的平均,将近日点附近的月份设为每月30天,而将远日点附近的月份设为31天。这种以节气为依据的均简设计,即能反应地球季节与物候变化的实际情况,又体现了日历设计删繁就简的实用原则,因此更加符合日常生产生活与科学研究、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需要。
第五,均气历比现有的历法具有更加美观整齐的日历形式。
日历的美观整齐是人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为此历史上人们付出了很多努力,西历由于是以七日为作息周期,因此人们虽然想了很多办法,也一直没有能够实现这一理想(比如世界历 [13] )。而伏羲历的均气法以五日为一候,十日为一旬,一月总是三旬六候,每候第五日为休沐之期,每个月都可以排成5*6的形式,大月的31日可并入该月的尾候,作为休沐日。这种日历,不仅排列非常整齐,而且非常简便。普通人即使不经过学习,也可以通过日历上的日期迅速了解某日是否该休沐。而这一点,是西历的星期所做不到的。此外,节气在伏羲历均气法中,必在每月的初一与十六日附近,因此,即使没有日历在手,普通人也可以通过日期可以了解当时的节气,进而了解当时的气候。
需要强调的是,我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不应被后人遗忘,因此在制作日历过程中,均气法制定的日期只是日历的主表部分,用以替代现行的格里高利历,给大众一个更为科学和简单易行的日从时间依据。为了更加精确的指导生产生活与学术研究,在制作日历时还应当增加一些的副历。比如:月的阴晴圆缺对潮夕具有重大的影响,而且我国自古以来对于月的崇拜由来已久,月象的变化也是我们开展民俗活动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不应丢弃,所以,可以将每月的朔望晦等月历现象作为日历的副表列出,或以旧有农历的方式标注出来;同时为了更详细的标示太阳回归的位置,因此节气的具体时间点也应当作为副表列出(以定气法为准);干支历是易理的主要依据,也应当作为副表列出,传统节日与现行节日是人们生活的重要时节,因此也应作为副表列出;为了更好的指导农时、研究物候与保护自然环境生态,七十二候也应在日历中进行标注;为了促进国际交流,其它国家现行的主要历法(比如:格里高利历、回历等),也可以作为对照表列出。
均气法纪月中关于近点进动 [14] 的处理:
由于近远日点也是移动的,在伏羲52727年(即西元1250年)近日点大概在冬至,今天靠近了小寒,尚未走到小寒,以后还会越过小寒走向大寒。所以均气法的大小月份是不永远固定的,而是随着近日点的移动而移动,但大小月移动是有规律的。比如今天均气法是4、5、6、7、8月大,9月润,等近日点过了小寒就变成5、6、7、8、9大,4月润,过了大寒则是5、6、7、8、9月大,10月润。向前推也是一样。这种调润法就象走步一样,跟着太阳,交替前进,可以反应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关系。这个调整看起来虽然有点麻烦,但是其实是很规律的,而且近千年才调一次置润,所以对于普通人而言应当够稳定了。
排法表及副历的具体操作方法见《华夏神序》历篇及副表。

伏羲甲历53489年
岁在壬辰,写于南京

[1] 注意,这里的太初,是最初之意,在本文指是华夏先祖伏羲治世时期,也是后来祖冲之用大衍求一术所计算的“太初”,并非指汉朝的“太初”。
[2] 《祖冲之大衍法新解》,作者:左铨如,朱家生。发表于《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3卷第3期,2010年8月,P12-45。
[3] 据科学家考查,五万年前地球上曾出现过一系列的科学难以解释的现象,比如人造心脏,以及外星的求救信号。
[4] 节气是个时间点而不是一天。所以说以包括冬至的那天为正月初一,而不是以冬至为正月初一。
[5] 北半球的冬至在最好测定,所以我国古代每年历日的推算和安排,冬至日一直是历法测算的关键点,总是先算定冬至,才推及其余。我国在有史料记载的,周朝便是以冬至为岁首,天子在这天带领群臣祭天。因为华夏信仰以天道为尊,所以本书也定以冬至为岁首。
[6] “气月”是阳历下的月份,区别于阴历“月”。“气月”不以月亮的朔望为依据,而是来自于节气,以干支历的中气为月首。所以称为“气月”。
[7] “太阳年”也称“回归年”指平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即太阳中心自西向东沿黄道从春分点到春分点所经历的时间。
[8] 即使地球的公转周期不改变,这种计算方法也比回归年长了26秒,三千年也会出现一天的误差。因此说,格里高历利并不精确。
[9] 2028年就应减闰,宣传128年减1闰具有科学性紧迫性和前瞻性--作者:周书先,四川省仁寿县科协华夏历法研究会。
[10] 岁差与章动等因素其实还是影响实际回归时间的,但影响非常小,变化缓慢,而且由于均气历的一年的起始时间只要求精确到天,因此这些因素在实际实行过程中并不影响对冬至日的计算。
[11] 参见《论我国古代冬至时刻的测定及郭守敬等人的贡献》作者:陈美东,发表于《自然科学史研究》1983年第2卷第01期。
[12] 参见《黄帝年代之历法钩沉》作者:赵永恒、王先胜。
[13] 世界历是1843年由意大利神父Marco Mastrofini向日内瓦的国际联盟委员会递交的一种历法。这种历法大致上和目前使用的格里高利历一样。但每年以三月为一历季。每历季第一月为31日,其余两月为30日,一历季共91天,共包含13周。每个历季均以星期日开始,以星期六结束,四个历季计364天,第365天没有日期,置于12月30日之后,作为世界性节日(在闰年,第366天没有日期,置于6月30日之后)。这种作法无疑是为了协调月与周之间的差异,然而却搞得非常复杂,因此没有得到实施。
[14] 太阳系中的行星,不只受到太阳引力的作用,也受其他的行星施加的作用。由于其他大行星(主要是木星)的摄动影响,地球公转轨道的近日点存在进动现象,周期约为21000年,每年约1.03',也就是说每58年地球推迟一天到达近日点,比如公元1250年地球到达近日点的时间在冬至附近,而现在目前则是每年1月3日或4日到达近日点。从长期来看,地球近日点的进动虽然微小,但也是造成地球气候冷暖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南斯拉夫天文学家米兰科维奇(Milankovich)于1930年提出地质时期气候变化与地轴倾斜度的变化、地球轨道偏心率的变化和近日点的位置变化有关。

4、下雨之前动植物会有哪些变化

能预报天气的植物

“人不知春鸟知春,鸟不知春草知春。”人们发现,不仅许多动物有洞天察地的本领,而且一些植物也有这种“奇术”。在植物王国里,有些成员竟能像气象台那样预报天气。

在我国西双版纳生长着一种奇妙的花,当暴风雨将要来临时,便开放出大量的花朵,人们根据它的这一特性,可预先知道天气的变化,因此大家叫它“风雨花”。风雨花又叫红玉帘、菖蒲莲、韭莲,是石蒜科葱兰属草本花卉。它的叶子呈扁线形,很像韭菜的长叶,弯弯悬垂。鳞茎呈圆形,较葱兰略粗。春夏季开花,花为粉红色或玫瑰红色。风雨花原产墨西哥和古巴,喜欢生长在肥沃、排水良好、略带粘性的土壤上,不耐寒冷。

那么,风雨花为什么能够预报风雨呢?原来,在暴风雨到来之前,外界的大气压降低,天气闷热,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大,使风雨花贮藏养料的鳞茎产生大量促进开花的激素,促使它开放出许多的花朵。

无独有偶。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生长着另一种奇花,也能预报晴天还是下雨,所以人们称它为“报雨花”。这种花非常像我国的菊花,花瓣呈长条形,有各种不同的颜色和花姿,二者所不同的是,报雨花的花朵比菊花大2—3倍。

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报雨花能预报晴雨的奥秘是,它的花瓣对湿度比较敏感,当空气湿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其花瓣就会萎缩,把花蕊紧紧地包起来;而当空气湿度减少时,它的花瓣又会慢慢地展开。当地居民在出门之前,总是要看一下报雨花,如果花开就不会下雨,如果花萎缩,就预示着将会下雨,因此人们亲切地称它为“植物气象员”。

花儿知晴雨,草木报天气。多年生草本植物结缕草和茅草,也能够预测天气。当结缕草在叶茎交叉处出现霉毛团,或茅草的叶茎交界处冒水沫时,就预示要出现阴雨天。因此,有“结缕草长霉,天将下雨”;“茅草叶柄吐沫,明天冒雨干活”的谚语。

有趣的是,草不仅能预报天气,而且还能测量气温。在瑞典南部有一种“气温草”,它竟能像温度计一样测量出温度的高低。这种草的叶片为长椭圆形,花为蓝、黄、白三色,所以又叫它“三色堇”(图19)。它的叶片对气温反应极为敏感,当温度在20℃以上时,叶片向斜上方伸出;若温度降到15℃时,叶片慢慢向下运动,直到与地面平行为止;当温度降至10℃时,叶片就向斜下方伸出。如果温度回升,叶片又恢复为原状。当地的居民根据它的叶片伸展方向,便可知道温度的高低。

更为有趣的是,大树也能预报天气。在我国广西忻城县龙顶村,有一棵100多年树龄的青冈树,它的叶片颜色随着天气变化而变化:晴天时,树叶呈深绿色;久旱将要下雨前,树叶变成红色;雨后天气转晴时,树叶又恢复了原来的深绿色。当地居民根据树叶的颜色变化,便可知道是阴天还是晴天,故人们称它为“气象树”(图20)。

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这棵青冈树叶色变化能预报天气之谜。原来,树叶中除了含有叶绿素之外,还含有叶黄素、花青素、胡萝卜素等。叶绿素是叶片中的主要色素,在大树生长过程中,当叶绿素的代谢正常时,便在叶片中占有优势,其它色素就被掩盖了,因此叶片呈绿色。由于这棵青冈树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在长期干旱即将下雨前,常有一段闷热强光天气,这时树叶中叶绿素的合成受到了抑制,而花青素的合成却加速了,并在叶片中占了优势,因而树叶由绿变红。当雨过干旱和强光解除后,花青素的合成又受到抑制,却加速了叶绿素的合成,这样叶色又恢复了原来的深绿色。

在安徽和县大滕村旁的一棵奇树(当地人叫它“朴树”),株高7米,树围3米多,树冠覆盖面积达100多平方米,它也是一株名副其实的“气象树”。根据其发芽的早迟和树叶疏密即可知道当年雨水的多少。如谷雨前发芽,且芽多叶茂,即预示当年雨水多,往往有涝灾;如正常发芽,且叶片分布有疏有密,即预示风调雨顺;如推迟发芽,叶片也长得少,则为少雨年份,常常出现严重旱灾。

5、为什么现在的天气完全反常了,春天很少下雨了,秋天反而一年中下雨最多

气候变化是周期性的,在历史上出现异常天气的年份并不少见,不同地区也会出现不同的异常天气,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春天干旱,秋季多雨。

6、秋季的六个节气依次是什么?各大约是什么时候?

立秋:8月7-8日

处暑:8月22-24日

白露:9月7-9日

秋分:9月22-24日

寒露:10月8-9日

霜降:10月23-24日

7、中国 今年 气候 历史 全球变暖 旱涝灾害

说远一点会导致下一次冰河期。

全球变暖的后果
1.对气候的影响
随着温度的上升,预计有些地区的水灾、旱灾、火灾及热浪冲击的发生率也会上升。

——IPCC1995年报告

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并进一步发展,有些国家的整个国土最终将变得不适于人类居住。

——兰姆

将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所造成的危害,谁也无法确切地说明将来会有多严重?科学家正在估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害。按目前的技术水平计算,2004年才能阐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机理,这样就能发现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2006年才能准确的预知因地球升温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然而真正理解这一切要到2050年。显然,科学家和政治家都不会等到进一步的结果出来才采取防治措施,现在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应该都让公众了解,才不至于使人们不得不在50年后自咽苦果。

温室效应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就会寒冷无比,温度就会降到零下20摄氏度,海洋就会结冰,生命就不会形成。因此,我们面临的不是有没有温室效应的问题,而是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把大量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致使温室效应与地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的问题。

温室效应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黄荣辉院士说:“由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温室效应,在过去100年里,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大约已升高了0.3——0.6摄氏度,到2030年估计将再升高1——3摄氏度”。

当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升高1摄氏度,巨大的变化就会产生:海平面会上升,山区冰川会后退,积雪区会缩小。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就会导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如西非的萨赫勒地区从1965年以后干旱化严重;我国华北地区从1965 年起,降水连年减少,与50年代相比,现在华北地区的降水已减少了1/3,水资源减少了1/2;我国每年因干旱受灾的面积约4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

由于气温升高,在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预计到2050年海平面将继续上升30——50厘米,这将淹没沿海大量低洼土地;此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旱涝、低温等气候灾害加剧,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约数百亿以上美元的经济损失。

因此,全球气候变化预测不仅成为国际上重要的科学研究课题,而且已成为我国政府在制定政策与进行经济建设决策的依据。特别是1992年6月联合国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许多国家已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5年3月已开缔约国第一次大会,这标场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为促进本国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所发须考虑的一个重要的科学和有关环境政策问题。

早在1987年的气候分析就说明,发生在埃塞俄比亚、苏丹和索马里等非洲国家的日益严重的饥荒和降雨模式的巨变是一致的。据4月27日法新社记者报道,位于埃塞俄比亚南部的欧加登地区是一个生活着约300万游牧民的半荒凉地区,3年来一直没有下雨,牛、羊,甚至骆驼都已渴死。1984年——1985年的干旱夺走近100万人的生命。现在,800万人等待着食品紧急援助。在将一个半世纪以来的气候测量资料与近几十年降水模式的巨大变动对比后,结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降水量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到了50年代,经过相对雨水较多的一段时期之后,北非和中东降雨量极大地减少。”近40年来,干旱持续,并且出现得更加频繁,同一时期“欧洲的降水量显著增加”。这40年的气温变化趋势是造成反复、持久饥荒的因素之一。研究人员担心,这一趋势只是全球变暖的早期结果。

西班牙气象局的数据显示,2000年初是自1947年以来西班牙最干旱的冬天。大量种植区已不可能恢复在今后几个月中形势将更加恶化。水库的蓄水量仅达到50%,水消费量的80%已用于农业。事实上,目前每7名欧洲人中就有1人不能饮用自来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水的缺乏将成为今后25年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必须立即改变目前导致生态系统恶化的习惯。”

气候专家兰姆针对上述萨赫勒地区最近4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及随之而来的饥荒和逃亡状况说,“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并进一步发展,有些国家的整个国土最终将变得不适于人类居住”。尽管气候学家们还是不愿意把全球变暖和这些灾难明确地联系起来,但这并不影响以下的必然结论:不管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现代化的、富裕的全球文明之中,仍有一些脆弱的社会正多多少少由于气候型态的变化而承受巨大的苦难。目前,对于受难的人们,世界上其他地区除了修修补补之外,提不出真正的解决办法。而且,虽然几乎全世界的科学界都在大声疾呼,人类文明的现行模式正在使星球气候条件发生巨变,其后果很可能数倍于近10000年来人类所经历过的后果,我们对于正在形成的灾难的主要成因却仍然毫无作为。

事实上这一结果现在已经明显感觉到了,正如IPCC1995年报告中说:“随着温度的上升,预计有些地区的水灾、旱灾、火灾及热浪冲击的发生率也会上升”。

2.冰川融化
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塞义德·哈斯内恩

如果全球变暖趋势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国将近20%的地区在15年内可能被水淹没。

——赛义达·乔杜里

1998年是美国东部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温暖的年份,这一年南极2850平方千米的冰盖从威尔金斯和拉尔森冰架上分裂出去。南极巨大冰盖的其他部分也在全线后撤之中。

印度尼西亚的卡斯坦兹山是热亚洲唯一山顶常年积雪的山峰。但在最近几个世纪以来,卡斯坦兹山的冰川已明显地缩小,结果使雪线上升了大约100米。

除两极地区的冰冠以外,喜玛拉雅冰川是世界冰体最大的组成部分,共约有1.5万条冰川。这些冰川的融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河流——印度河与恒河的水源。如果这两条大河的水源枯竭或者逐渐减少为涓涓细流,农业社会的基本组成元素就会遭到彻底的破坏。

近年来,人们对从巴塔哥尼亚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冰川因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普遍认为的温室效应而融化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在南亚地区,问题并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虽然全球变暖的许多不良影响可能要到21世纪末才会变得非常严重,但是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会给人们造成麻烦。

国际冰雪委员会(ICSI)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喜玛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国际冰雪委员会负责人塞义德·哈斯内恩说:“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位于恒河流域的喜玛拉雅山东部地区冰川融化的情况最为严重,那些分布在“世界屋脊”上的从不丹到克什米尔地区的冰川退缩的速度最快。以长达3英里的巴尔纳克冰川为例,这座冰川是4000万——5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而形成的许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来,它已经后退了半英里。在经过了1997年严寒的亚北极区冬季之后,科学家们曾经预计这条冰川会有所扩展,但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进一步后退了。

孟加拉国环境与森林部长赛义达·乔杜里指出:“如果全球变暖趋势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国将近20%的地区在15年内可能被水淹没。”

华盛顿州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的研究员、气候专家鲁比·伦发现,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山区从11月下旬到来年3月下旬的降雪将变为降雨,从而使如今900多米的平均雪线上升到1250米。这将不仅仅使卡斯卡德山脉中部的滑雪胜地变为泥浆,重要的是将给干燥的山脉东侧的农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因为这些农民依靠山上春季的融冰雪水流下来灌溉他们的苹果树和小麦。

3.疾病肆虐
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海拔较高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

——保罗.受泼斯坦

哈佛大学新病和复发病研究所的保罗.受泼斯坦注意到,植物也随雪线而移动,全世界山峰上的植物都在上移。随着山峦顶峰的变暖,海拔较高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

1985年之后在卢旺达.赞比亚.埃塞俄比亚.斯威土兰和马达加斯加的高海拨地区都出现过传染性疟疾。1988年马达加斯加高地的一次爆发杀死了10万多人。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的气象影响专家欧文.杰元逊认为,升温和降雨的增加,再加上不断增加的抗药性,这几种因素的协同一致,促成了这些疾病的流行。

在疟疾、黄热病和登革热这样的疾病向上、向外的扩散中,气候是个关键的因素,因为它既影响带病昆虫的安居之地,也影响疾病的传染性本身。传播疟疾的按蚊通常在冬天需要平均温度15.5摄氏度以上才能存活,疟原虫的活跃与感染,需要17.75摄氏度,如果平均温度增加2.5至3.7517.75摄氏度,就会使登革热的传播速度加倍。同时迁移的还有携带黄热病和登革热的伊蚊,它们此前局限于赤道两侧纬度大约35度的区域,全球升温将使它的活动范围扩展到纽约、芝加哥、北京、伊斯坦布尔和马德里。

这并非耸人听闻,1999年7月,西尼罗病毒首次登陆西半球,袭击了纽约市,令市民和医疗卫生组织大为震惊,当局动用直升机和地面人员在市内大面积喷洒杀虫剂来消灾灭病。长期跟踪研究这种疾病的流行病学家和卫生专家把这种疾病的爆发流行照咎于全球气候大规模长期变化对当地气候的影响。专家们对一个日益谈暖的地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担以,并提醒人们应该人新的疾病的爆发和它因气候变化的关系中吸取教训。据2000年元月报道,一个目前在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和亚利桑那州出现流感以后,包括纽约、宾夕法尼亚、新泽西、弗吉尼亚、马里兰和首都华盛顿在内的19个州都有这种疾病流和。引发上次流感的是一种称作“悉尼A型流感”的病毒,流感导致的死亡率在美国呈上升之势,据一周内122个美国城市的数据,因患流感或肺炎而死亡的人数占死亡总数的7.8%。这不啻是2000年给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大国的一个警告。

西尼罗病毒、疟疾、黄热病等热带传染病自1987年以来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密西西比、德克萨斯、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和科罗拉多等地相继爆发,一再证实了专家们关于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的科学推断。

4.新冰河期
现在的物种灭绝率已经 “达到地质史上一次巨大灭绝性一半的水平”。

——戴维·蒂尔曼

关于全球变暖的另一项研究结果更令人吃惊,由北极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风的类型的不断改变,大量淡水正汇入北西洋,从而对墨西哥湾暖流造成破坏。正是这些暖流把温暖的表层水从加勒比海带到欧州西北部,并使欧洲形成温暖的气候。而墨西哥暖流一旦因全球变暖被切断后,欧洲西北部温度可能会下降5-8摄氏度之多,欧洲可能面临一次新的冰河时代!

这项研究是位于阿伯丁的苏格兰海洋实验所分析了设在兰群岛海域到法罗群岛海域之间自1893年以来的1.7万多次海水盐度测量结果得出的。在过去的每20年中,流向南部的深层海水盐度变得越来越小,浓度越来越低,这表明有更多的淡水从大西洋北部汇入了该地区。这些新数据第一次充分证明了德国科学家在大约3年前设计的计算机模型。

对这一问题严重性的认识,用哈佛大学生物学家受德华·O·威尔逊的话来说,现在的物种灭绝率已经 “达到地质史上一次巨大灭绝性一半的水平”。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升高,而世界人口将在2050年之前达到100亿。“我们的世界正在朝着由人造设施来代替现有免费自然资源的方向发展”,明尼苏达大学的戴维·蒂尔曼说。但是,我们还没有掌握自然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在2.45亿年前的二叠纪大灭绝中,96%的物种灭亡了。后来随着许多新物种的出现,地球上终于恢复了丰富的种群,但是这个过程足足经历了一亿年。威尔逊说:“一些人认为,自然界会复兴人类所毁灭的一切” 。谚语云:“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万物皆可应运而生。”或许自然界真的能够恢复一切,但这个漫长的过程对于现代人类无论如何是没有意义的。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天气最动人的特质就在于它的变化多端。1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仍然在为准确预报天气情况而努力,在控制气候方面却收效甚微;然而,对环境的破坏却是史无前例的。

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主任迈克尔·麦克拉说,或许有一天人类将不得不认真考虑做一种完全不同的气候实验。全球变暖是由于燃烧化学物燃料,过量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太空中设置巨大镜子来使阳光辐射解度发生偏转。然而,正如新泽西州拉特洛斯大学环境预测中以主任罗尼.阿维萨说,“要控制气候的想法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在对气候的控制走出科幻小说前,我们必须做力所能及的事。

还多久水会淹没北京? ------不能推算

8、人类历史中气候经过那些变化?气候的每一次变化对地球上的动植物和人类有何影响?

气候与人类文明:简短的历史回顾

选自《频临失衡的地球—生态与人类精神》第三章

(美)阿尔·戈尔

《频临失衡的地球—生态与人类精神》
Earth In The Balance (美)阿尔·戈尔著
中共编译出版社出版

从被称作“没有夏天的一年”的1816年开始,广泛的农作物歉收使欧洲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出现了“粮食骚乱”,激发了席卷欧洲大陆三年的革命激情。法国政府倒台,保守的黎塞留公爵应邀组织新政府。在许多城市,犯罪事件像瘟疫一般蔓延,史无前例,各国政府都极力挣扎以维持社会秩序。瑞士人简直要被犯罪活动的浪潮淹没了。甚至自杀数字也急剧上升,不少妇女因杀婴罪被处死。

历史学家叙述说,“蜂群一般的乞丐”堵塞了道路,向过路人哀求。1817年,一位经过勃艮第的旅行者的叙述很有代表性:“乞丐本来已经很多,现在数量猛增;每到一站都有成群的妇女、儿童和老人聚集在马车周围。”另一位从不列颠群岛来到勃艮第的旅行者补充说,这里的乞丐数量虽大,“但绝对没有在爱尔兰包围旅行者的人数那么多”。在瑞士,目击者说,大批乞丐挤满了道路,像一支军队一样。他们的目光充满绝望。用当地编年史家R.佐力科弗的话说:“他们的面颊上泛着死者的苍白。”

有一些国家害怕发生革命,调遣军队去控制日益增加的要求得到食品的人群。从未有过的纵火浪潮袭击了几乎所有国家。 1819年夏天,巴伐利亚城镇维尔茨堡爆发了德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不祥的反犹太人骚乱。饥馑和革命激情又加重了紧张关系和愤怒情绪,使这种骚乱蔓延到全德国,并向北发展至阿姆斯特丹和哥本哈根。

欧洲刚从拿破仑战争中恢复过来,经历了许多变迁。并没有人知道,引起这次灾难和社会动乱的直接原因是地球大气层的组成成分有了变化,是1815年春天印度尼西亚松巴瓦岛上的坦博拉火山不寻常的一系列爆发的结果。科学家估计火山爆发时约有 10000人丧生,在随后的几个月中有将近82000多人死于饥饿和疾病。对世界其它地区的最严重的影响在一年以后才能感觉到,这时喷射入空中的火山尘埃弥漫到整个大气层,大大减少了投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光线,致使气温下降。

在新英格兰,1816年6月普遍下雪,整个夏天都有霜冻。《老农历书》备受欢迎,由于印刷上的错误,历书预报1816年7月份有雪——却真说中了。从爱尔兰经英格兰直到波罗的海沿岸各国,从5月至10月几乎不中断地下雨。气候型态的扰动准确地预示了社会后果:粮食歉收,食品骚乱,从不列颠群岛到欧洲,社会几乎崩溃。历史学家J.D.波斯特称之为“西方世界最糟糕的一次生存危机”。

促使这次危机发生的气候变化持续了不到三年,可能因为火山喷射到大气层中的物质在较短的时间内落下来了。所以即使是涉及全球的最大的火山爆发,其持续影响一般不超过一至两年。如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对全球有显著的冲击,但时间短暂,它使地球变凉了一些,暂时缓冲了人类社会产生的巨大热量,短暂地使臭氧层加速损耗。

历史上有记录的大型火山爆发的长期影响对人类的启发有三个重要方面。首先,它显示出人类文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最近 10000年以来的通常稳定的气候状况。第二,它说明冲击世界某个地方的悲剧可能由距离遥远的世界另一角落的气候变化所引起。第三,它表明人为地对地球气候型态作突然而巨大的改变会引起的破坏性结果。

古代人对本土疆界以外的事知之甚少,不可能理解地球另一方的火山爆发和他们本土的气候剧变之间的因果关系。但近年来,来自格陵兰和南极洲冰芯的详细天气记录已经可以确定自古以来重大火山爆发的日期。科学家们又从树木年轮、地质学和考古学获得证据,并且对古代社会关于气候变迁的文件作细致分析,把这些情况和目前的记录结合起来研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保存有36个世纪以前的气候记录。

科学家把来自树木年轮和冰芯的记录,和中国历史学家留下的史料相结合,说明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火山爆发的毁灭性影响:克里特以北70英里的桑托里尼火山于公元前1600年左右爆发,其力量是1883年著名的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的100倍。桑托里尼火山爆发对气候的影响很可能导致不久后米诺斯文明的突然消失,这一文明曾经在青铜器时代在地中海东部占领先地位达千年之久。(有些历史学家相信米诺斯文化的消失是柏拉图在寓言中描写亚特兰蒂斯在一天之内消失的依据。)

5个世纪后,大约在公元前1150年至公元前1136年间,冰岛的赫克拉三号火山爆发,把数以百万吨计的尘埃和颗粒物抛进大气层。根据中国保存的原始竹简所述,与此同时“在毫这个地方曾下尘雨”。另一位中国作家说:“天空下了十天带灰分的雨。雨是灰色的。”第三个人说:“六月份下雪,雪有一尺多深……霜冻使五种谷类作物死亡……纤维类作物不能成熟……下暴雨。”考古学家也在西方世界发现同一时期的毁灭性后果的证据。苏格兰考古学家断言在同一时期,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90%的人口都消失了。而且土壤分析表明,极端的暴雨和低温迫使农业耕作暂时停止。

公元前209年左右,据信是冰岛火山的一次大爆发,在覆盖格陵兰的冰雪年层深处和爱尔兰栎树被霜打损毁的年轮上找到了证据。中国历史学家司马迁说,两年后“庄稼失收”,没有人知道原因。中国历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写道,又两年后,“大饥荒”饿死了半数人口,出现“人吃人”的现象。皇帝解除关于出卖儿童的禁令。正在这一时期,根据中国《历代纪事年表》所说,公元前208年 “有三个月看不见星辰”。

罗马诗人把公元前42年西西里埃特纳火山的著名爆发记录下来,但最近历史学家阅读新翻译的版本时才把这次爆发和影响中国的灾难性天气变化联系起来。班固描写道:“太阳被遮蔽,模糊不清”,并说庄稼失收,粮价上涨10倍。他提到当年夏天发布的命令说:“众多农民辛辛苦苦耕地、除草,却颗粒无收。他们忍受饥荒,没有办法能解救他们。”

使人惊异的是,火山爆发引起的较小的天气变化,也曾在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法国革命——中起了重大作用。E.R.拉杜里在他的开拓性的气候史《筵席的时代,饥荒的时代》中细致地描绘了1789年大革命以前的6年,法国庄稼死亡、收成极差的可怕景象,以1788-1789年酷寒的冬季和历史上最冷的5月之一为顶峰,紧接着发生了巴士底风暴。那一年,葡萄酒的酿造“完全失败”。

关于那几年天气的最佳报告来自B.富兰克林,他正好自 1776年12月起就在法国。1784年5月他写道:

1783年夏季的几个月,在北方地区应是太阳光照最强烈 的季节,欧洲和北美部分地区却始终为雾气所笼罩。这雾具 有持久性质,它是干燥的雾,太阳光不能像驱散从水中升起的 潮湿雾气一样驱散它。太阳光线通过雾气时显得十分微弱, 用凸透镜聚焦时,连一张纸都点燃不了。夏季使地球升温的 效应当然就大大减弱。因此地表近乎冰点,雪留在地面上不 融化,越积越多……。也许1783-1784年冬季的寒冷比多年 来要严酷得多。

富兰克林机敏地推断“这次世界性雾气的起因还不能肯定 ……也许是冰岛赫克拉火山整个夏季持续喷发的巨量烟尘,也许是冰岛附近升出海面的另一座火山(斯卡普塔尔-约库尔)喷出的烟尘随风散播。这些都还不清楚。”他不知道的是,除冰岛的火山爆发外,同年晚些时候,日本的浅间火山有一次有史以来最猛烈的爆发,而且十之八九是18世纪80年代中期不正常的酷寒年份的起因,致使法国大革命前农作物失收、社会动荡。而这一革命则对重塑近代社会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人类历史形成的过程中气候的作用当然是极其复杂的,气候历史学家常常争论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认为气候起了决定性作用。气候总是和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因素交织在一起,而我们传统上主要是从这些因素来看待历史的。但是有些气候剧变,从详细证据来看极其重要,甚至是在政治剧变之前激起群众情绪和态度的主导因素,正像1816至1819年气候诱发的巨大灾难导致欧洲诱发政治动荡一样,1783至1789年,气候变化在法国诱发的灾难在恶化政治情绪方面起了主要作用,从而触发了法国大革命。但是,气候变化只是引发这些事件的原因之一,这一点也是很清楚的。正规的历史忽视了气候因素,但我们也不可把它忽然说成是唯一的因素。

无论如何,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政治和经济稳定的影响是强有力的,如能考虑到目前人类改变全球气候的程度可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深得多,而且快得多,仔细研究一下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教训,我们处理问题可能会更得当一些。

除了引起饥荒和政治动乱外,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巨大影响还有大规模迁徙,从一个地理区域迁移到另一地理区域。人类来到北美洲和南美洲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迁徙之一,这次转移就是气候变化的直接结果。大约20000年前,最后的冰期期间,巨量海水结冰,海平面比现在低大约300英尺。我们现在称之为大陆架的那部分洋底,大面积暴露为干旱的土地,一些浅的海峡如白令海峡和卡彭塔利亚湾变成了陆桥。现在称作澳洲土著的人,以及现在在北美称作美洲土人、在南美称作印第安人或土著的亚洲游牧民,都是沿着陆桥的路线迁移的。10000年前,冰川后退,海平面又上升,美洲土著和澳洲土著就滞留在新大陆。与此同时,气温上升,全球气候转入新模式,大致一直维持到现在。

事实上,深刻影响到南、北美洲的冰期,培植了人类文明的最初的根。洞穴绘画代表了人类已知最早的文象资料,这出现于 17000年前,那是人类在最恶劣、最寒冷的一个千年期中寻找温暖的避难处的地方。

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在100万年前到4万年前连续出现的冰期以及温暖的间冰期提供了最初的社会组织发展的动力。考古学及人类学的记录都说明,每次冰川后退时期,欧亚之间大陆上原始种族的人口就更稠密,文化就更发展。

在公元前8000至公元前7000年间,气候条件普遍良好,冰川融化、后撤至目前位置,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出现了农业剩余。这些剩余农产品的交易为货币的出现、最早社区内砖石建筑技术的应用以及艺术和手工艺品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例如,已知最古老的城市杰里科就建立于这一时期,而这一时期的欧洲则刚开始从冰川期复苏。

往后,较小但依然明显的气候波动塑造了更加复杂的社会形式。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在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和尼罗河的肥沃河谷中最早出现有高度组织的社会,是大约3000年前一次重要的气候变迁所致。一种新的气候型态——其特点是一年中大多数时候干旱,每年都有洪水泛滥——迫使人类社区集中于河谷。保存和分配灌溉用的泛滥河水、收藏每年的粮食收获、分发食品等任务都要求人类社会的基本机能要设置得当。《圣经》上说,约瑟夫告诫法老在7个丰年之后要准备应付7个凶年,这反映了人类开始认识到在气候型态改变时自己是很脆弱的。在约瑟夫解释了法老之梦的生态含义后,法老便委派约瑟夫视察对付凶年的准备工作,他的决定反映了人类要掌握预报气候并应付气候变迁的能力的坚定态度。

然而,气候对于人类发展所起的作用甚至还要更为基本。这一点已变得越来越明确。E.S.弗尔巴、F.E.格里纳、R.G.克兰、D.皮尔比姆等人类学家、进化论生物学家和气候专家们最近把气候变迁史和人类学事件结合起来,得出新的一致意见:人类进化本身就是由最近600万年内全球气候型态的剧变塑造出来的。 w.K.史蒂文斯说:“科学家们正在勾画一幅气候和生态在塑造人类进化方面的重要作用的草图。论文像潮水般涌现。”

500多万年前逐渐发生的重要的全球气候变冷时期和称作南方古猿的最早人科动物的出现相一致。按照许多科学家的意见,这是因为树栖猿类里至少有一个种属适应了森林环境的消失,学会在地面寻找食物,并用两腿走路,使双手(原已进化到能抓住树枝)能自由握住及搬运食物和物品,有些物品后来成为工具。

大约250万年前更严酷、更突然的第二次全球变冷解释了产生粗壮南方古猿一个新的先进分支的进化促进因素。这一分支最终被“人属”所取代。人属出现于约10万年前4个相对短暂(从地质学角度看)而严酷的冰期之后,并且就在最后一次冰期之前。这一不可思议的生态变化使大脑增加一种新机能以适应急剧变化的气候条件。将现代人的出现与全球气候变化相联系这一新发现解决了人类起源之谜的一个方面,至少从生态学的角度提供了进化史上断缺的一环。然后,4万年前,由工具与装饰物猛增而形成的所谓文化暴涨正好与欧洲出现一个异乎寻常地温暖的千年期相一致。

在较大的冰期和间冰期内还有一些明显的起伏。这些起伏与冰期相比或与现在可预料到的人为温暖时期相比是较小的,但对于人类社会已足以造成巨大影响。

例如,被称为亚大西洋恶化期的公元前500至公元前400年的气候变动,导致遍布欧洲的风和温度分布的变化以及低温,一般认为这些变化促使北方结束了青铜器时代,刺激日耳曼人从斯堪的纳维亚向东南欧入侵。不到一个世纪后,移民浪潮继续向东南推进,而这恐怕不止是个巧合。就在这一时期,马其顿人征服了希腊。紧接着下一代,约公元前300年,整个世界都开始变暖,而亚历山大大帝就在这一时期征服了“已知的世界”,将希腊文明传遍地中海及其周围地区。

在这相对温暖的同一时期,原来隔开了意大利和欧洲其它地方的阿尔卑斯山各山口变得畅通了,这相应地激发了罗马的帝国野心。与此同时,亚洲一些山口也畅通了,这促进了中国文明的扩散,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大约750年以后,这一温暖时期的末期与罗马帝国的最后年代相吻合。在罗马衰亡原因的众多说法中,气候历史学家加上了一条:在公元450年至500年间,全球气候型态突然改变,导致中欧出现冰冷的持续干旱,这可能引发了后来称之为异族入侵的大规模移民浪潮。

16世纪,印度完全放弃了当时的都城法特普尔西克里,这正好发生在西南季风模式突然改变,剥夺了该城水源之后。该城的居民被迫迁往他乡,这只不过是在印度次大陆早已出现的情况的重复。事实上,主要因气候改变而造成帝国崩溃的先例之一出现于24个世纪之前,就在法特普尔西克里以西数百英里处。在公元前1900年以前的上千年时间中,伟大的印度河文明在现今的印度西北部及巴基斯坦一带十分繁荣。然后,突然间,在气候历史学家所说的极地冷空气南下进入加拿大之时,印度河一带的气候型态改变了,曾经是大城市及居民点的地方被埋在拉杰普塔纳沙漠的沙丘之下,居民被迫迁移它处。据气候历史学家分析,类似的还有 14世纪西非马里文明的崩溃。

还有那神秘的迈锡尼。迈锡尼源自荷马史诗中阿伽门农国王的故乡米诺斯。精致的迈锡尼文化统治了爱琴海两个多世纪以后,迈锡尼在公元前1200年稍后突然消失了。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推测有来自北方的民族入侵,也找到了迈锡尼人向南、向东逃亡的证据。但迈锡尼文化突然崩溃的原因始终是个谜。然而,近代的气候分析提供了一项有趣的证据:刚好在迈锡尼文明消失之前,当时影响欧洲、地中海、北非和中东的风向和温度模式出现剧变,突然改变了迈锡尼赖以生存的降雨规律。新的气候型态仍从西方经地中海送来水汽,但更向南移至低纬度地区,以致雨量集中到伯罗奔尼撒半岛边缘山脉的西侧。迈锡尼在山脉东侧,于是出现了持续的严酷干旱,河流及井水枯竭,庄稼死亡,最后居民被迫离去。

有些气候历史学家还认为这同一组地中海天气模式的变化是匈牙利平原灾难性的洪水泛滥的罪魁祸首,这一事件又导致青铜器时代各民族自巴尔干跨越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进军。这些从现在的亚美尼亚出发的弗里吉亚人和其它民族的大批移民造成公元前 1200年左右小亚细亚的赫梯文明的崩溃,激发了向塞浦路斯、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各处进发的大迁徙,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起了破坏作用,在《旧约全书》中处处都能找到对此事的记载。来自匈牙利平原的同一移民浪潮中的另一部分人转向西南,越过各山口进入意大利,成为后来的埃特鲁斯坎人,撒播的文化种子日后演变为罗马文明。

在西半球,对全球气候记录的新分析也许能说明古代玛雅文化的神秘兴衰。玛雅文化在公元250至300年前后在墨西哥南部现今的尤卡坦地区以及中美洲繁荣发展。由于目前尚不清楚的原因,玛雅文化于950年前后突然衰亡,这在考古学家及历史学家中引起了激烈争论。玛雅人建造了神奇的城市,内有精美的地下储藏所以及与同期世界各处规模一样的大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包括复杂的天文台,玛雅天文学家在此计算出太阳年和太阴月的精确天数。他们知道金星的精确运转轨道,并能预报日食、月食等现象。他们的数学家独立地获得了零这个数学概念。然而这样博大而复杂的文化居然突然终结了。不知什么原因,城市并没有遭受毁坏,却被遗弃。精美的陶器生产和雕刻生产、纪念碑和寺庙的建造都突然停止,各种记录、历法和写作都一下子中断,各典礼中心和乡村的人口急剧减少。所有这一切都发生于50至100年之间。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理论:从自相残杀的暴力行动和社会瓦解到飓风、地震的袭击、土壤肥力耗尽、水源枯渴、稀树草原的生存竞争和人口过多,都提到了。

唯一没有研究的是全球气候型态的改变是否能说明玛雅的消亡。但西半球气候历史记录表明,950年左右气温曾升高,气候曾变动。就在玛雅崩溃的完全同一时间,在遥远的北方,L.埃里克松乘船穿过格陵兰(他父亲埃里克在此创建了新移民点)和北美之间的拉布拉多海,踏上了一片新土地,他是踏上这片土地的第一个欧洲人,并把它命名为文兰。

由此开始了称为中世纪温暖期的全球气候变动。虽然它被视为欧洲范围的自然现象,但从第一批欧洲人这时到达北美洲来看,它显然是全球气候型态的变动。只有气候变化才能说明他们得以到达北美洲的原因。在约公元900年以前,从斯堪的纳维亚和冰岛到格陵兰新移民点的北大西洋海路一直是完全冰冻而无法通过的。到1300年前后温暖期结束时,气温开始下降,海面再次结冰,堵塞航路。去文兰的零散航行已经停止,不久船只不能再从格陵兰返回冰岛获取补给。一代人以后,最后一批移民被冻死。此后,埃里克松航海的历史光辉也就被南欧人哥伦布遮盖了。

那么950年前后,尤卡坦的气候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新的气候型态使格陵兰和北美的移民点得以建立(不管时间多么短暂),这种模式是否会使中美洲的玛雅社会突然无法生存?气候变化会引起动植物分布的变化,害虫会自赤道向北蔓延,降雨规律会改变,一向在略为凉爽宜人的气候中生长的玛雅人是否会被可怕的热带阳光夺去了生命?气候因素至少可能部分地解答玛雅人消失之谜。

温暖期过后,气温于14世纪初再度下降,在欧洲和亚洲引起了重大问题。首先,气候的转变突然反复使大量湿气从北大西洋横扫不列颠群岛及欧洲大陆的广大地区。将近10年,西欧人民因庄稼腐烂、河水泛滥而连续遭灾,以1315至1317年的大饥荒为顶点。G.德南吉斯自鲁昂和沙特尔报导说,“可怜的、面容憔悴的男男女女成群结队地来到教堂,祈求从无情的雨水中获救”。他又说道,“我们在圣殉教者教堂看见大批男男女女,不仅来自附近,还有来自5里路以外的,都赤着脚,除妇女外,许多人甚至赤身露体,他们的牧师也在队伍之中。”那一年及次年,欧洲的谷物收成完全被毁。拉杜里报导说,1316年夏天“潮湿得连剪羊毛的好天气都没有”。连年灾荒使死亡人数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但最糟糕的情况还是30年后的黑死病。

就在黑死病发生之前,连续4年的恶劣天气和庄稼失收造成普遍营养不良及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使有些人害怕大饥荒重现。这种惧怕促使人们从小亚细亚进口粮食,把染病的老鼠首先带到君士坦丁堡,再进入墨西拿和马赛各港口。这些老鼠及所携带的鼠疫只用两年时间便席卷西欧,夺去了1/3人口的生命。

鼠疫本身实际上起源于中国,1333年首次发现死亡者。造成欧洲持续下雨的同一次全球性天气变化也使中国出现异常的暴雨,导致黄河不断泛滥,自1327年起,情况越来越坏;至1332年,发生了中世纪最大的一次洪水,据报导当时死亡人数为700万。气候学家H.兰姆写道:“毫无疑问,洪水不仅迫使人类迁徒,野生动物也要另觅栖息地,其中包括携带鼠疫的鼠类。”他的结论是: “最后席卷全世界的黑死病,就是1333年发生于中国的淋巴腺鼠疫。”而1333年是造成中国尸横遍野的黄河大洪水的第二年。

小冰期(1550-1850)是最重要而有完好记录的气候波动之一,欧洲各处的明显的社会变化与小冰期有关系。人们更多地呆在户内,围绕着突然流行的壁炉取暖,演变为一种新的社交。人们更多地围绕科学这样的话题交流思想。艺术领域逐渐兴起浪漫主义,政治领域也出现一些独立见解。对一些北欧人来说,新的天气状况太严酷,不宜于户外活动。

1690年,在苏格兰阿伯丁市,一个爱斯基摩人划着独木舟出现在唐河上,人们都惊呆了。欧洲人向格陵兰移民的活动早已完全停止,但爱斯基摩人所习惯的生存环境却向南延伸,直达奥克尼群岛和苏格兰北部。

苏格兰人由于鳕鱼捕捞业无法进行及农业歉收,在连年遭灾后陆续离开家园,到1691年,占人口1/10的苏格兰人定居于爱尔兰的阿尔斯特(现称北爱尔兰,离苏格兰最近),取代并驱逐土生土长的爱尔兰人,由此逐渐形成的大量问题及难以解决的暴力行为,一直延续到今天。

在苏格兰人移民之后的数年,爱尔兰人口继续增长。历史学家普遍认为爱尔兰在社会和政治方面都一团糟。英国的统治者作出了一些愚蠢的决定,国王詹姆斯六世关于促进苏格兰人移民的决定只是个开端。陈旧的土地所有制只能产生低水平的文化,这反过来又助长早婚和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在1779至1841年间,人口增加172%。据迪斯雷利估计,爱尔兰是欧洲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决定把马铃薯作为维持生存的唯一粮食作物是一个致命的决定,后来竟发生了“马铃薯大饥荒”这一可怕的悲剧。

在小冰期即将结束时,平均温度略有上升,出现有利于马铃薯枯萎病滋长的多雨而温暖的气候条件。现代实验室研究说明,袭击爱尔兰的那种枯萎病是疫霉属感染,它所需的条件是:相对湿度 90%以上,温度10℃以上并持续至少12小时,还要向马铃薯叶子上浇水至少4小时。在小冰期期间爱尔兰开始依靠马铃薯为生,但那时出现这种综合条件的可能性很小。19世纪40年代中期出现新的暖和大气时,这种可能性就增加了。

这种枯萎病来源于秘鲁马铃薯的一个新品种;1843年在美国东北部首先发现,次年又在佛兰德发现。至1845年夏天,其种子传播至爱尔兰。那年冬天是爱尔兰人记得的最暖和的冬天,春天也很温暖,6月气温比百年来同期平均气温高出3至4度,夏季总的说是19世纪第二热的夏天。使情况更糟的是,7月、8月、9月共下了64天雨,仅8月就下雨24大。

枯萎病毁灭了决定爱尔兰命运的唯一粮食作物。以后几年,爱尔兰有100多万人死于饥饿或与营养不良有关的疾病。幸存者的可怕叙述使我们体会到饥馑对人类意味着什么。1846年12 月,科克郡两个孩子的父亲死于饥饿(母亲早已饿死了)。调查报告记录说,“这两个孩子摇摇晃晃走进舒尔村时人们才知道此事。他们饿得直哭,说他们的父亲已经四天没有向他们说话了,并说他像石板一样冰凉。人们还查看了另外两具尸体,一个母亲和一个孩子,都死于饥饿,遗体都被老鼠咬过。”

当时报纸刊登的一份目击者叙述说:“在一个卷心菜园里我看见巴里及她两个孩子的尸体用薄薄的土掩埋着,她的手和脚完全暴露在外,肉被狗吃光了,离头颅两码远有一些头部的皮肤和头发;开始我一看还以为是马尾的一部分……。我用不着详细评论了,但我不禁要问:我们是生活在联合王国的一部分吗?”在广阔地区种植单一作物而不是多种植物的做法称为单作制。这种做法的问题是一旦出现植物疾病或一种抗逆病虫害时就会致全部作物于死地,难以抵挡。如果只选用单一作物的单一品种,这种脆弱性就更突出了。爱尔兰人曾依赖马铃薯的单一品种作为他们唯一的粮食来源,这个品种在过去300年的气候条件下产量最高。马铃薯饥荒事件提醒我们,像单作制这样人为地改变我们与自然的关系而不考虑气候的变幻莫测,就会削弱社会养活其人口的能力。这件事还说明了急剧变暖会引发灾难。

从历史上看,造成马铃薯饥荒这样的气候悲剧曾导致向富国,特别是向美国的大量移民。此次饥荒前30年,1816-1817年的生存危机也激发了移民潮,不仅从欧洲移民至美国,在美国国内人口也在流动,因为气候变化的影响在欧洲以外同样感受得到。例如,从缅因州向西迁徙的历史记载说:“在异常寒冷和不祥的”1816 和1817年春天过后,对饥荒的恐惧成为“向外迁移的魔术一般的新动力。数以百计的有家园的人,不加考虑地把家卖了,匆忙离去,奔向遥远的地方”。从缅因出走的移民潮与1816-1817年坦博拉火山爆发引起的异常气候型态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资料得到印证:1818年,异常气候刚一结束,火山灰自大气层落回地面,缅因的人口就恢复了稳定增长的势头。同样的情况在新罕布什尔、佛蒙特、康涅狄格和南、北卡罗来纳等州都有记载。一位目击者写道:“1817年夏天……发生像溃退一样的情况。”

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被迫移民潮也许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初“干旱尘暴”时期,大批大批的人从堪萨斯、俄克拉荷马、得克萨斯、新墨西哥的一部分、科罗拉多、内布拉斯加和其它平原州弃家出逃。和马铃薯大饥荒一样,产生干旱尘暴的原因是错误地使用土地,结果使土地及其人民对不测风云更加难以承受。20世纪 20年代,在

9、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三个最暖年份之一,这是全球变暖导致的吗?

当然是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三个最暖年份之一,就说明全球变暖一直在变化,而且对于我们现在人类的生活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之所以全球变暖会成为我们人类特别担心的事情,是因为确实已经有一个国家因为全球变暖,冰川融化的结果造成了直接的影响,甚至这个国家举国搬迁非常明显,能够看得出来全球变暖对于整个人类的发展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我们整个地球的组成部分其实是海洋。

整个地球我们在外太空看的时候是蓝色的,而这个蓝色就是我们地球上的冰川和海洋。如果我们对于这些冰川海洋不是太过于重视的话,很有可能造成直接的危害,甚至对于我们人类有直接的影响。这一点是非常可怕的。地球是不可再生资源,地球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难以生存的家园,是我们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

所以我们能够明确感觉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状态之下发生的变化。比如说我们的冰川融化,环境保护做的不到位,植树造林做的不到位,所以乱砍滥伐的现象频频发生。因此对于于整个地球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会严重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我们一定要对于自己的一种现状有自知程度,2020年成为了最暖的气氛,所以就在2021年的时候,我们很明显的能够感觉得到非常的危险,甚至感觉到了很大的威胁。

2021年的气候已经发生了非常严重的变化,沙尘暴,地震的各种一些自然灾害接踵而来,能够明显的感觉的到我们人类造成的直径环境危害给我们所有人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生活当中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北方地区的人民来说,已经感受到了沙尘暴的危险。北京,河北甚至山西都能够明显感觉到沙尘暴来临之时。下午的时间就已经接近晚上不止刮风下雨,甚至还电闪雷鸣,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可能大部分的人对于全球气候变得并没有什么非常大的概念。

但是当我们真正感觉到整个地球的气候发生了严重变化,严重影响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生活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大自然的力量相对于一个人类的力量而言。简直是没有任何的可比性,甚至人类已经可以弱小到忽略不计。

10、人类从何时开始关注气候变暖问题?

是在撒切尔夫人刚刚上任的时候她第一个提出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其实也就是他的幕僚为了让她在国际上争得一定的发言权而提出的言论。我想反问你去掉网上所有关于气候变暖的言论,就你个人而言你觉得气候变暖了么?我到是觉得气候变冷了,美国把北极熊列为濒危保护动物,但是据我所知美国的北极熊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是增加了。我提出质疑,质疑全球气候变暖完全是西方国家提出的幌子,为了遏制发展中国家在工业上的大发展,而让他们自己在建立起一个新的工业体系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我们的一种打压行为,打着环保的旗号,制止我们的工业生产。何况环保确实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特别是在我们中国,但是我们中国所真正需要关注的环保问题还轮不到气候问题,而是水资源的紧缺和垃圾问题

与气候变化下雨最早的年份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