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高考地理常考地区气候类型

高考地理常考地区气候类型

发布时间:2021-06-17 07:02:33

1、高中文科地理气候的知识总结及高考重点

气候专题答题理论要点
1、某区域气候特点
类型多样或单一,哪种类型为主,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
如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
2、某种气候类型特点
①气温:气温的高低,季节变化,最冷月、最热月气温高低,年温差大小
②降水:年降水总量多少 ,季节变化,年际变化
如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降水丰富,且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际变化小
3、某天气特点和成因
特点:①天气状况(晴、阴、雨、雪),②气温,③气压,④风(风向、风力,风的性质)
成因:考虑常见的天气系统影响
①气团:冷、暖气团。
②气压:高、低压。
③锋面:冷、暖锋和准静止锋。
④气流:气旋和反气旋。⑤锋面气旋)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技巧1:大气和地面的热量收入和热量支出
大气的热量收入:地面辐射为主,大气的热量支出:大气辐射
地面的热量收入:太阳辐射为主,地面的热量支出:地面辐射
技巧2:气温的日变化规律
没有天气、大气运动等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一般日最高气温出现在14点左右,日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技巧3:气温日较差的影响因素
(1)纬度: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
(2)季节: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 ,在中高纬度地区,最大值在春季
(3)地形: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平地,平地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
(4)下垫面性质: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
(5)天气: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
(6)地势:离地面越近,日较差越大
技巧4:气温年较差的影响因素
(1)纬度: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2)海陆:距海洋越近,受海洋的影响越大,气温年较差越小
(3)地形:一般情况下高地小于凹地、谷地。海拔愈高年较差越小
(4)天气:云雨多的地区小于云雨少的地区。
(5)植被:有植被的地区小于裸地。
技巧5:温差对农业生产影响
在农业生产上有时需要较大的气温日较差,这样有利于作物获得高产。因为,日较差大就意味着,白天温度较高,而夜间温度较低,这样白天叶片光合作用强,制造碳水化合物较多,而夜间呼吸消耗少,积累较多,作物产量高,品质好。
技巧6:青藏高原比我国同纬平原、盆地温差比较:
①气温年较差小 ,原因: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较凉;冬季因纬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气温不太低;
②日较差大 ,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密度小,大气的保温作用及削弱作用低,因此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
技巧6:气温水平分布规律:陆地北凸,7月;陆地南凸,1月。
(1)等温线与纬线平行,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影响因素:纬度;成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2)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冬季陆地低于海洋,夏季陆地高于海洋。影响因素:海陆位置;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3)等温线闭合或向高海拔突出。影响因素:地形(海拔);成因:海拔高气温低。
(4)等温线向低纬或高纬突出。影响因素:洋流;成因: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技巧7: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引起气流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上升或下沉,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的差异。气压的差异又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技巧8: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技巧9:水平气压梯度力:(1)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2)气压梯度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技巧10:风的受力和方向:
(1)近地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个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2)高空(1500米以上):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两个力的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技巧11:常见的热力环流: 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1、太阳高度角或纬度:
太阳高度角越大,穿越大气的路径就越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太阳高度角越大,等量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越小,太阳辐射越强。例如,中午的太阳辐射强度比早晚的强。
2、海拔高度:
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例如,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
3、天气状况;大气污染的程度;大气透明度:
晴天云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例如四川盆地多云雾阴雨天气,太阳辐射消弱强,太阳辐射成为我国最低值区。
4、白昼时间的长短:白昼长则太阳照射时间长。
注:日照时间主要与白昼时间和天气状况有关

影响气候三大要素的因素
1、影响某地气温高低的因素:
① 纬度对气温的影响: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
②下垫面
地形:地势越高,气温越低(-0.6℃/100米)。另外,高大地形往往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因此山间盆地、河谷气温往往偏高如四川盆地冬季气温比同纬度长江中下游高。山地同一高度,阳坡比阴坡气温略高。
洋流:暖流能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亚欧大陆东岸我国亚热带范围25—33度
海陆: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气温变化缓和;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相反。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而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日本气候就有海洋性的季风气候,而我国是大陆性季风气候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因其对太阳辐射的屏蔽作用和对蒸发量的影响,气温变化小于裸地(绿洲与沙漠)。
水文: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等由于热容量大,对太阳的反射率低,故温差小(海陆风成因)。
③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④人类活动:城市的热岛效应,大气的温室效应,人类营林与毁林、兴修水库与围湖造田等活动对气温都有很大影响。
2、影响某地降水多少的因素
① 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三圈环流中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其中低压带降水较多,高压较少;西风带内西岸降水多于东岸,信风带内东岸降水多于西岸。季风环流中,夏季风降水多于冬季风。
A:单一气压带、风带、气团影响下形成的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 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
冰原气候——极地高气压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带
B:不同气压带、风带、气团交替控制下形成的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干季受信风带控制
热带季风气候——雨季受赤道气团(西南季风)控制,旱季受东北季风控制
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夏季风(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控制,冬季受冬季风(西北季风或东北季风)控制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受东南季风控制,冬季受西北季风控制
②下垫面
地形:越向内降水越少,是内陆盆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天山和阿尔卑山北坡降水多,喜山南坡多);高大地形也会阻止水汽的进入,如新疆气候干燥的原因除了深居内陆以外,还由于周围高大山脉对水汽的阻挡。
洋流:澳大利亚的荒漠一直延伸到大陆西岸的广大地区,除副高控制外,还受信风和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再如,英国、挪威俄罗斯的海港终年不冻就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通常大陆内部干旱少雨。
植被和水文状况: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以及湖沼、水库周围,空气的湿度较大,相对降水较多。
③人类活动:城市湿岛效应是城市多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雨岛效应是城市尘埃多,凝结核多,雾和低云比效区多。
3、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
①、海拔高度: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②、海陆分布:因海陆存在热力性质差异,所以海陆间气温与气压随季节发生变化。北半球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海洋上形成高压;冬季相反。
③、气温:同一水平面上,气温高则气压低,反之气温低则气压高。
④、空气垂直运动:上升气流处往往气压比同一水平面略低;下沉气流处相反。
判断高压脊(线)、低压槽(线)和鞍部:
高压脊(线):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高指向低处为高压脊(类同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
低压槽(线):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低指向高处为低压槽(类同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
鞍部:鞍部国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的交汇处,其气压值比高压中心低,比低压中心高。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技巧1:气候的形成因子:
(1)太阳辐射:是造成气候差异最基本的因素。(不同纬度上分布不均匀,随着时间变化)
(2)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海陆差异、地形不同、植被覆盖不同)
 (3)大气环流:造成气候要素分布的直接原因(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显著地影响各地气候;本身是气候现象,主要通过大气环流形成的行星风带、大气活动中心,有的常年存在,有的在一定季节出现)
(4)人类活动: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对气候产生影响(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向大气释放热量改变地表的物理特性和生物学特性)
技巧2:气候类型判断
1.根据气温曲线图判断该地是在南半球还是在北半球。由于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因此气温的变化也是相反的。如下表半球名称 气温最高月 气温最低月 气温曲线形状
北半球 7月~8月 1月~2月 峰形(凸形)
南半球 1月~2月 7月~8月 谷形(凹形)
2.根据最冷月或最热月均温值,确定热量带。
(1)最冷月均温>15℃为热带。
(2)最冷月均温在0℃~15℃为亚热带,但有一特例,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最冷月均温>0℃。
(3)最冷月均温<0℃为温带。
(4)最热月均温<10℃为亚寒带和寒带。
3.根据降水量柱状图中年降水量(降水量柱状图上各月降水量相加)和降水季节分配(主要雨季)确定降水类型,最后确定气候类型。判断指标如下:
气候

类型 热带 亚热带 温带 亚寒带
寒带
雨林
气候 草原
气候 季风
气候 沙漠
气候 季风
气候 地中海
气候 季风
气候 海洋性
气候 大陆性
气候
降水量(mm) >2000 750~
1000 1500~
2000 <125 >1000
(>800) 300~
1000 500~600
(400-800) 700~1000 <400 <250
季节分配 年雨型 夏雨型 夏雨型 少雨型 夏雨型 冬雨型 夏雨型 年雨型 夏雨型 少雨型
注:少雨型:全年少雨或无雨。
年雨型:全年降水量较多,季节分配均匀,没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
夏雨型:夏雨较多,且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降水较少。
冬雨型:冬雨较多,且降水集中于冬季,夏季降水较少

技巧3:典型气候分布范围大小分析要点
如欧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范围最广,最典型原因
(1)、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规律(常规理论):纬度在40-60度的大陆西岸,而欧洲大部处于该位置。
(2)、下垫面(这是分布范围与其它地区差异主要原因):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温增湿导致其纬度可达北极圈;欧洲的地形地势(低平原、主要为东西向的山脉)、以及大陆轮廓(海岸线破碎)从而导致其向东延伸范围大

技巧4:区域地理中有关典型气候问题
(1)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景观差异原因: 受安第斯山脉阻挡的影响,山地东侧为西风带的背风坡,产生焚风效应和雨影效应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巴塔哥尼亚荒漠的成因)、西侧为西风带的迎风坡,降水丰沛,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非地带性现象)
(2)非洲缺失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原因:非洲同纬度是海洋.
(3) 同在北回归线附近,却出现了非洲的热带沙漠气候、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我国东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等气候原因是:北非受副热带高压及来自大陆内部的信风影响,全年炎热干燥;南亚受热带季风影响,我国东南部受亚热带季风影响。
归纳: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西岸的气候差异及成因:------海陆位置与大气环流形势不同.
(4)印度比同纬度我国气温高的原因是:高山屏障(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南下的冷气流)。
(5)欧洲海洋性气候比北美洲面积大的原因为:欧洲缺少南北延伸的高大山系,来自海洋的西风能深入大陆内部。受陆地形状及洋流势力的影响欧洲西岸受暖流影响较大。
(6)巴西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中美洲东北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主要是来自海洋的信风带来暖湿气流,受地形(山地)的影响,在信风的迎风坡,其次沿岸有暖流经过。
(7)赤道穿过东非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因地势高,气温低,空气对流不旺盛,降水少
(8)亚马逊平原形成世界最大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成因?
亚马孙平原面积广大,地势低平,又位于南美洲北部的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压和信风的控制,空气对流旺盛。它的北、西、南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向大西洋敞开,沿海又有暖流经过,从东北、东南方向海上来的湿热气流汇集内陆,并受西部山地抬升作用,终年降水丰沛。因此,亚马孙平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9)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原因是副高强弱不稳定,夏季风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10)我国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雨季来得早去的晚,雨季时间长;北方雨季较短。
(11)天山北坡、阿尔泰山南坡成半干旱区?
处于开口向西的槽状地形,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水汽到达天山北坡和阿尔泰山南坡后,受地形的抬升作用,多地形雨,故成为半干旱区
(12)为什么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热带山地环境与北半球其它地区相比,向北推进了5----6个纬度?①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有大山阻挡,谷口向南,形成巨大的暖湿气流通道;② 夏半年,强大的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大量暖湿气流,深入大峡谷内部,使峡谷底部等温线与同纬度相比明显向北推进。
(13)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有: 我国纬度跨度大,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我国越往南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昼越长,因此越往南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多,加之冬季风的频频南下,对我国北方的影响大。
(14)我国夏季普遍高温的原因有: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方虽比南方正午太阳高度小一些,但白昼时间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
(15)我国冬季比同纬度其它地区温度低的原因是:受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或受冬季风的影响) 。
(16)东部季风区雨带移动的时间和影响的地区?4~5月雨带控制在华南地区;5月下旬~7月上旬雨带控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雨带控制在华北、东北地区。
(17)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和伏旱的成因?(江淮准静止锋)
梅雨的成因:6月初至7月初,副热带高压脊第一次北跳,脊线在20~25°N,雨带停留在长江—淮河地区。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为该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汽。伏旱的成因:三伏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气流下沉,气候炎热干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每年都有的天气是:伏旱(最佳答案)

技巧5:副高与我国降水
春末:副高大约在北纬15°-20°,雨带常位于华南。
夏初:副高西伸北进到北纬20°左右,雨带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日本南部,形成长达1个月之久的梅雨;
7月上、中旬:副高再次北移,摆动在北纬25°~30°,这时黄河下游地区进入雨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结束,进入盛夏。由于副高的控制,出现伏旱;
7月末至8月初:副高跨越北纬30°,到达一年中最北位置,雨带随之北移,华北北部、东北地区进入雨季;
8月底或9月初:副高南退,雨带随之南移,北方雨季结束。
10月以后:副高退至北纬20°以南,大部分地区雨季结束。
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活动特点:夏季北进时,持续时间较长,移动速度较慢,而秋季南退时,却时间短,速度快。西太平洋副高活动的年际变化较大。当其活动出现异常时,常常造成我国较大范围的旱涝灾害。
副高的位置还会影响台风的路径,如果西北太平洋的台风发生在副高南侧,受到副高南侧偏东气流的引导,就会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很可能影响到我国。

影响天气的因素
1、气温和气压
①锋面活动:主要指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对气温和气压的影响。如冷锋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气压低;冷锋过境时大风降温;冷锋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气压高。暖锋相反。
②阴晴状况:白天多云,射削弱作用强,气温往往比晴天低;夜晚多云,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好,往往比晴朗的夜晚温暖;多云时,往往昼夜温差小,晴天时相反
2、降水
① 锋面:冷、暖锋、准静止锋(6、7月江淮梅雨、冬季贵阳天无三日晴、春季东南低温)过境时都易产生降水。
② 气流和气压:气旋对应的是低压,气流上升多阴雨;反气旋对应高压,气流下沉多晴天。
3、风
①风向:近地面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斜穿等压线;南半球向左斜穿等压线。在高空中,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受三力。高空受二力。水平气压梯度力为原动力)
②风力(风速):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
③风的性质:低纬向高纬暖风,反之冷风。海洋向陆地湿风,反之干风
(注风向成因分析理论:先说高压成因,然后分析目的地在高压相对方向和受的理论风,最后分析实际风成因)

2、高中地理气候类型及分布原因

下面是各种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及特征: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形成原因: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气候
形成原因: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
分布规律:南北纬10°到南北回归线之间
热带季风气候
形成原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
分布规律:北纬10°到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热带沙漠气候
形成原因: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少雨
分布规律: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
地中海气候
形成原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形成原因: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气候特点:终年温和多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温带季风气候
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分布规律: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
温带大陆性气候
形成原因:深居大陆内部,受大陆气团影响
气候特点: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干旱少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30°-60°之间的大陆内部
寒带
副极地大陆性气侯
分布在50°N或55°N到65°N的地区.这里年可能蒸散量在35cm到52.5cm之间.冬季长,一年中至少有9个月为冬季.冬季黑夜时间长,正午太阳高度小,在欧亚大陆中部和偏东地区又为冷高压中心,风小、云少,地面辐射冷却剧烈,大陆性最强,冬温极低.夏季白昼时间长,7月平均气温在15℃以上,气温年较差特大.全年降水量甚少,集中于暖季降落,冬雪较少,但蒸发弱,融化慢,每年有5~

3、高中地理气候类型

高中地理气候类型
一、气候的形成原因
(1)纬度位置不同

地球上不同的纬度,接收到的太阳光照不同,赤道地区最多,两极地区最少。这导致赤道地区高温炎热,两极地区寒冷。

高中地理必考点——12种气候类型
图1 地球经纬网

(2)海陆位置不同

陆地的扬尘较多,空气往往较为干燥。而海洋上拥有充沛的水汽,因此在沿海靠近海洋的地区,气候较为湿润,而在内陆地区,水汽匮乏,气候较为干燥。

(3)海拔高度的差异

在初中时我们便学习过: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度。气温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因此在高原高山地区,气候往往较为严寒;而在平原或者盆地地区,气候往往温暖湿润。

高中地理必考点——12种气候类型
图2 高海拔的雪山

(4)大气环流

地球上每时每刻都存在着风,风会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得不同地区间的气候差异变小。

二、12种气候类型
1. 气候类型的分类

气候类型共有12种,机械性地记忆难度太大,因此我们将其进行人为的归类:热带、温带、寒带

高中地理必考点——12种气候类型
图3 世界气候分布图

(1)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联想记忆:都是热带,本来是一片树林,一阵大季风掠过,树木被连根拔起,变为了草原。又一阵季风掠过,将小草全部带走,只剩下荒漠。

(2)温带(亚热带+温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联想记忆:夏季的季风,一点都不凉爽,吹到大陆上,大陆变得问问温热;吹到海洋,海洋也升温了。

(3)寒带(地中海+寒带)

地中海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寒带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联想记忆:老师带领同学们春游,刚开始划着小船,一会儿上岸了,发现了许多针叶林,继续往山上爬,越来越冷,但是却阻挡不了同学们看积雪和冰川的热情。

2. 气候类型的特点

各种气候类型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气温、降水。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1)气温

热带地区去年高温;温带地区和寒带地区,北半球7、8月高温,而南半球恰好相反,1、2月高温。

高中地理必考点——12种气候类型
图4 气候的温度与降水特点

(2)降水

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量差异很大,总结一下:热带雨林>热带季风>热带草原>热带沙漠,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地中海、温带海洋>温带大陆。

(3)雨热同期

雨热同期,指的是降水较多的月份,气温也较高。在这12种气候中,绝大多数都是与热同期,但地中海气候例外,在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3. 判断气候的技巧

(1)看气温,全年高温的肯定是热带四个气候中的一个,如果夏季高温,冬季寒冷,最低温度大于0度,则可能是亚热带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如果最低温度低于0度,则为其他温带气候。如果全年都较为寒冷,则为寒带气候。

(2)看降水。降水全年很多,分布均匀的为热带雨林气候,分布不均匀的则可能是季风气候、草原气候或者大陆性气候。

(3)看雨热同期。如果雨热不同期,则很可能为地中海气候。

4、高中地理 请问地中海气候 常考地名

地中海常考的是分布知规律,和气候成因、气候特点。典型城市一般不常考到,道多是根据降雨柱状图等判断是那个城市。

原来书上记得有。好望角,开普敦,罗马,开罗,雅典,旧内金山和洛杉矶。

建议你多看书,最好容能烂熟于心,以不变应万变

5、地理学中的气候类型分为哪几种?

一、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
全球气候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的。根据世界各地区气候基本特征及其成因的差异性,可将全球气候分成若干气候带。在同一气候带内,一方面气候具有某些相似性;另一方面,由于带内各地的海陆位置、距海远近、洋流性质、地势高低和局部环流状况等的不同,气候又存在差异性。据此,可将有的气候带分出若干气候型,例如,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内,一般都可划分出东岸、内陆和西岸三种气候型。

世界气候带分布特征

气候带与气候型的划分,关键是确定气候带与气候型的界线。然而迄今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这是因为在自然界所有的气候带和气候型都是渐变的,不存在明显的分界线,至于气候类型分布图上的分界线,是人为划分出来的,实际上是具有一定宽度的过渡带。当前气候带的划分通常以等温线为指标,而气候带内气候型的划分,通常考虑降水和地形因子等的作用。
气候学上通常用等温线作为划分气候带的界线。一般用最热月均温10º等温线作为寒带和温带分界线,用最冷月均温18º等温线作为温带和热带分界线。温带所跨纬度最宽,高、低纬之间气温差别很大,所以习惯上又在温带范围内进一步划分出亚寒带和亚热带。前者是温带向寒带的过渡地带,后者是向热带的过渡地带。在每个气候带内,根据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在空间上和时间上不平衡分布的特点,又进一步划分出各种气候类型。从世界气候分布图上可以看到,各大陆气候类型的排列、组合尽管复杂多样,但是纬向地带性规律的烙印仍然清晰可见,从赤道到极地,各种气候类型基本上是按纬度更替的。
在大陆的低纬和高纬地带,气候的纬向地带性表现得尤其明显,因为在这两个纬度地带,冷与暖的矛盾处于比较稳定有常的状态。前者接收太阳光热多,暖空气是矛盾主要方面,全年高温,长夏无冬;后者接收太阳光热少,冷空气是矛盾主要方面,全年低温,长冬无夏。因而在低纬和高纬地带,各种气候类型均按纬度南北更替,多呈带状分布,有的甚至横贯大陆东西。例如低纬地带的赤道多雨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高纬地带的极地冰原气候、极地长寒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等,都是体现纬向地带性较显著的气候类型。
气候分类法有多种,各有利弊。我国气候学家以斯查勒的动力气候分类法为基础,加以适当修改,将全球气候分为三个纬度带和高地气候,在各纬度带中又分若干气候型。

(一) 陆地低纬度气候
低纬度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的控制,全年高温,月平均气温最低也在15℃以上。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热带辐合带、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等。这些系统的季节移动,导致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陆地低纬度气候带包括赤道带和热带。它由赤道多雨气候、热带海洋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和热带干旱和半干旱等5种气候类型所组成。除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分布至南、北纬30°外,其他气候类型均出现在南、北纬25°之内。具体来说,陆地低纬度气候带包括:
1.赤道多雨气候
亦称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于赤道两侧南、北纬各5°—10°的范围内,包括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以及亚洲马来群岛的绝大部分地域。这里地处低纬,是赤道气团的源地,同时位于赤道低压带,南北半球的信风在此辐合上升,多对流雨。全年皆夏,各月平均温为25—28℃,日较差比年较差稍大。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 000mm以上,月降水量最少也超过60mm。地带性土壤为热带雨林砖红壤。

2.热带干湿季气候
亦称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于赤道多雨气候区的外围,一般可达南、北纬15°左右,也可伸至25°左右。包括非洲的苏丹草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的北部、南美洲的巴西高原和奥里诺科平原、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以及澳大利亚北部等地区。气候特点是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干季时受信风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干燥、少雨;雨季时则受赤道低压带控制,赤道气流辐合带移来时,湿润多雨。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稀树草原红棕色土。
3.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主要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内陆和西部,大体介于南、北纬15°—30°之间。典型的热带干旱气候区包括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卡拉哈里沙漠和纳米布沙漠,西亚的阿拉伯大沙漠,南亚的塔尔沙漠,澳大利亚西部和中部沙漠以及南美西海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等。这里常年处于副热带高压和信风控制之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候炎热干燥。例如,世界“热极”和“干极”都出现于本类型区内,非洲索马里半岛北部的柏培拉,曾有极端最高气温63℃的记录,成为世界“热极”;南美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年平均降雨量接近于0(阿里卡城实测为0.7 mm),从1845年至1936年的91年间从未下雨,被称为世界“干极”。至于热带半干旱气候则分布于干旱气候区的外缘,分别向热带干湿季气候区和亚热带夏干气候区过渡。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荒漠(或荒漠草原)荒漠土。

4.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在太阳高度角大的季节,赤道低压槽向北伸展到北纬30°左右,加上海陆热力因子的影响,在南亚次大陆的西北部形成一个热低压,此时盛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即夏季风,因降水量多,形成雨季;而在太阳高度角小的季节,赤道低压槽南移,再加上海陆热力的差异,次大陆的西北部有弱高压发育,此时就盛行东北季风,即冬季风,因降水量少,形成千季。此外,有的地区还可细分为凉季和热季。本区气候长夏无冬,年平均温在2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1 500—2 000 mm,甚至更多。
5.热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于南、北纬10°—25°信风带的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包括中美洲东岸和西印度群岛、南美巴西高原东侧沿岸的狭长地带、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沿岸地带以及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等。这些地区均处于信风的迎风海岸,终年盛行热带海洋气团,加之信风登陆后遇到沿海山地而抬升,故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具有海洋性的特点。这里形成的植被土壤类型与赤道多雨气候条件下相同,为热带雨林砖红壤。

(二)陆地中纬度气候
中纬度地带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交绥的地带,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均较大。陆地中纬度气候带是冷、暖气流相互角逐的地区,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非周期性变化都很显著。按热量情况,陆地中纬度气候带分为陆地温带和亚热带。由于全球大陆在中纬度地区被海洋分割得最为厉害,所以往往出现大陆东、西两岸和大陆内部不同的气候现象和特征,而表现出干湿带性,并由此影响到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
1.陆地温带气候
陆地温带主要分布在35°~60°N的地区,南半球由于只有较小的陆地延伸到40°N以南地区,所以温带面积不大。由于受大洋分割作用的影响,温带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东西分异现象。一般在大陆东岸为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或温带季风气候,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二者之间的内陆为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1)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主要分布在35°~55°N之间的北美大陆东部和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即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和北美大陆100°W以东大约在40°~60°N的地区等。这种气候的气温、降水状况与温带季风气候有些相似,但风向、风力的季节变化不如温带季风气候明显。在成因方面,它的冬季寒冷干燥不是由于大陆季风的作用所致,而是由于从海洋吹来的西风人陆已深,经过了大陆变性作用,故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夏季有对流雨,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如温带季风气候那样显著。

(2)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部,包括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和南部,西欧和中欧的大部,北美加拿大科迪勒拉山地以西的太平洋沿岸、南美智利南部安第斯山脉以西地区以及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等地。这里全年盛行西风和温带海洋气团,沿岸又有暖流经过,于是形成了冬暖夏凉、年较差小、全年有降水以及秋冬季雨量稍多的气候特点。此外,这里阴雨日较多,云雾多,日照也较少。

(3)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35°—55°N左右的东亚地区,包括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域、朝鲜半岛、日本的北部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南部。气候成因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相似。冬季受温带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且南北气温差别大;夏季受温带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且南北气温差别小。此外,四季分明、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显著,也是温带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由于上述几种温带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湿润(中国的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为半湿润),因此较普遍的发育了温带阔叶林景观(中国的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为森林草原景观),但也存在着某些差异。东亚的阔叶树种类较欧洲丰富,有蒙古栎、辽东栎以及槭属、椴属、桦属等杂木;欧洲西部往往形成单一树种组成的纯林,如山毛榉林、栎林等;北美洲的阔叶林景观(包括五大湖以南,直到阿巴拉契亚山脉、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大西洋沿岸低地)则以美洲山毛榉和糖槭为主。整个温带湿润阔叶林带主要发育有色棕壤和灰棕壤,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带发育的是褐土和黑土。
(4)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亦称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洲和北美大陆的腹地以及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和潘帕斯等地。亚洲和北美的此类气候区距海遥远,深入内陆,四周又有山地、高原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终年盛行温带大陆气团,于是形成了冬冷夏热、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一般而言,干旱气候的年平均降水量为250 mm以下,半干旱气候则为250—500 mm。南美的此类气候区地处西风带的大陆东岸,是西风带的雨影区域,且西岸有高大的安第斯山脉,西风过山后下沉,绝热增温,干燥少雨,加上沿岸又有寒流经过,空气稳定,降水稀少。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条件下植被稀疏,植被土地类型为温带荒漠土;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地带的植被土壤类型为温带草原栗钙土。
2.陆地亚热带气候
陆地亚热带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40°之间的地区。由于受到副热带高压和海陆位置等因素作用,在大陆东岸一般为亚热带湿润气候或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陆西岸为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式气候);二者之间为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
(1)亚热带湿润气候
主要分布于北美大陆东部25°—35°N的地带和南美的巴西高原东南缘、巴拉那河中、下游以东和潘帕斯东部。此外,在非洲的东南海岸和澳大利亚的东南岸也有分布,但面积较小。其主要特点是冬夏温差比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小,一年中降水分配也比季风区均匀。这些地区在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大陆东岸)方面,都与东亚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相似,但由于所处的大陆面积和相邻的海洋面积都较小,海陆热力差异不如后者突出,故未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
(2)亚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于亚热带的亚洲东部,主要包括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区以北的地带,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端。冬夏海陆气温不同引起气压配置的变化是形成本区气候的主要原因。冬季亚洲大陆为高气压所控制,盛吹由陆地向海洋的西北风即冬季风,降水较少;夏季亚洲大陆为低气压所控制,盛吹由海洋向陆地的东南风即夏季风,降水较多。
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和季风气候条件下的主要植被,与之相应的土壤类型为红壤和黄壤。
(3)亚热带夏干气候
亦称地中海式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地区的夏干气候范围最大,特征最明显,此外还包括美国西南部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非洲南端和澳大利亚南端等地。亚热带大陆西岸的行星风系正常分布,这里气候深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季节性交替控制。夏季本区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盛行温带海洋气团,气旋活跃,降水较多。因此,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便成为地中海式气候的主要特征。该类型气候区主要形成常绿硬叶林带,以常绿灌丛林为主,发育着褐色土。

(4)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大陆的内部,包括西亚的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亚高原、美国西部的内陆高原以及南美的格兰查科等地。干旱气候的形成是由于深居内陆距海远或因有山地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又兼这里地处亚热带,故夏季高温,冬季温和。半干旱气候属于由干旱气候向其他气候的过渡类型。这里的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三)陆地高纬度气候
陆地高纬度气候带主要包括北半球50’N以北的亚寒带和北极圈内的陆地寒带,以及南半球的南极大陆地区。北冰洋和南极冰原分别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西伯利亚和加拿大又分别是亚洲和北美洲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在冰洋气团与极地气团交绥的冰洋锋上有自西向东行进的气旋活动。这里气温低,有世界寒极、北半球寒极。主要气候类型为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长寒气候和极地冰原气候。几个气候带的特点是:
1.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亦称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一般分布于50°—70°N之间,大陆西岸则在60°—70°N之间,包括北亚大部,欧洲北部,北美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中北部。这里的气候主要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并为极地大陆气团产生的源地。在冬季,冰洋气团侵入机会很多;在暖季,热带大陆气团也能够伸入。气候特征是大陆性强烈,冬季漫长严寒,暖季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量少,集中在暖季,蒸发弱,属于冷湿环境。西伯利亚东北部的维尔霍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1月平均气温-50℃,绝对最低气温-73℃,成为北半球的寒极。维尔霍扬斯克的绝对年较差曾达101.8℃,成为全球气温年较差最大之地。

2.极地长寒气候
亦称苔原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及岛屿,纬度大致介于70°—75°N之间,这里已位于北极圈以内,所以极昼、极夜现象明显。气候特征为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月平均气温为0—IO~C,降水稀少,大都属于冰洋锋上的降水,多半为降雪,云雾多,蒸发弱。
3.极地冰原气候
主要分布于南极大陆、北冰洋、格陵兰岛的绝大部分地区。这里纬度最高,极昼和极夜最长的时间可达半年之久。长年处在极地高压控制下,为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全年严寒,降水量极少,暴风雪常见,因长年积累,形成巨厚冰原。南极地区是全球的寒极、风极和最干燥的冰雪大陆,北极地区则是冰盖和浮冰的大洋。

(四)高地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洲的喜马拉雅山系、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系以及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等地。由于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地势增高而呈垂直变化,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结构。不同的山地或高原具有不同的垂直气候带结构,即或是同一个山地或高原,由于其内部坡向、高度与位置等的差异,也往往具有不同的垂直气候带结构。

二、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

气候也与一切自然现象一样,它的分布和变化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异中有同,变中有常,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综合考虑形成气候诸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构成气候差异的基本矛盾,即冷与暖、干与湿以及高气压与低气压的矛盾,并结合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可以把错综复杂的世界气候加以简化和归纳,划分出若干气候型。具有相同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因而在全球大气环流中所处地位相同的地区,往往属于同一气候型,而各气候型之间的具体界线,则受制于地形等因素。所谓世界气候分布规律,直接体现在各气候型排列组合上。形成气候的主导因素,即太阳光热在地球表面的不均衡分布所引起的热力差异和由此产生的全球性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位移,导致各气候型普遍具有按纬度更替的趋向,这是世界气候分布的基本规律——纬向地带性。另一方面,海陆分布、洋流、地形等因素,又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气候的纬向地带性,使在同一纬度地带的气候,出现西岸、内陆和东岸的差异,以及由不同地形条件引起的差异,这是世界气候分布的非纬向地带性。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幅世界气候型分布图式,就是它们对立统一的产物。

(一)、气候的纬向地带性
按得到的太阳光热的多寡,地球表面被分为五个基本气候带:热带、南温带和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
在各大陆的赤道两侧,向南、北延伸5°—10°左右,如南美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亚洲东南部的一些群岛等,为赤道多雨气候(也称赤道雨林气候)分布地区,它以终年高温多雨为特征,没有季节变化,各月平均气温为25—28º,日较差比年较差稍大;年降水量在 2000 mm以上,最少雨月降水量也在60 mm以上,多雷阵雨。湿热的气候对植物生长非常有利,树种繁多,茂密成层,四季常青。

在赤道多雨气候区的两侧,大致到南、北纬15°的地带,属热带干湿季气候(也称热带草原气候),非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有大面积分布。这一气候类型的形成同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位移有密切关系。
以北半球为例,冬季阳光直射在南半球,这里处于东北信风带,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候干燥;夏季阳光直射在北半球,信风带相应北移,这里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吹来自赤道海面的西南风,降水显著增加。因此,气候有明显的干、温季之分,年降水量1000 mm左右;本带仍具有低纬地带高温的特色,但气温年较差已稍大于赤道多

雨气候。因受水分条件限制,树木渐稀,形成稀树草原景色,随着纬度升高,渐为草原取代。湿季时,生机旺盛,遍地生长稠密的高草和灌木,杂有稀疏乔木;干季来临,土壤干裂,草丛枯黄,树木落叶。

热带干湿季气候区以外,大致在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大陆内部直到大陆西岸,平均位置约在南、北纬15°—30°间,属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也称热带荒漠气候),以非洲北部、西南亚和澳大利亚中西部分布最广。热带干旱气候分布地区常年处于副热带高压和信风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流下沉,所以气候的主要特征为炎热、干燥。气温相当高,世界的“热极”(利比亚阿济济亚绝对最高气温58°)就出现在该气候类型区,但昼热夜凉,气温的日较差特别大。降水极为

稀少,一年不足 200 mm,且变率极大,甚至连续多年无雨,一年的降水往往集中在几次阵性暴雨中;加以终年万里无云,日照强烈,蒸发旺盛,更加剧了气候的干燥。热带半干旱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有一个短暂雨季,年降水量可增至 500 mm,它分布于热带干旱气候区外缘,分别向热带干湿季气候区和亚热带夏干气候区过渡。前者短暂雨季出现在夏季,其成因与热带干湿季气候相似;后者短暂雨季出现在冬季,气温不如前者高,其成因与亚热带夏干气候类同。
在极地及其附近地区,包括格陵兰、北冰洋诸岛和南极大陆,属极地冰原气候。整个冬季处于永夜状态,夏半年虽是永昼,但阳光斜射,所得热量微弱,因而气温终年在冰点以下,在南极极点附近已观察到-94.5°的绝对最低气温,是世界“寒极”所在。地面为巨厚冰层覆盖,多凛冽风暴,植物难以生长。
冰原气候以南,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缘,延伸着一条极地长寒气候带(也称苔原气候)。它的特征是冬季酷寒漫长,夏季凉爽短暂,一年中只有2—3个月的月均温在冰点以上,但不超过10°,年降水量约 200—300 mm,以雪为主,地面有永冻层,只有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尚能生长。

紧接极地长寒气候带的是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带(也称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约在50°—70°N间横贯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这里冬季仍然漫长严寒,但夏季已相当温暖,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高者可达18—20°,气温的年较差特别大;年降水量增至300—600 mm,以夏雨为多,因蒸发弱,相对湿度很高。在这样气候条件下,已适宜松、柏、杉一类针叶树的生长。
非洲轮廓较之世界其他大陆单一,地面起伏不大,而且主要位于低纬地区,所以气候纬向地带性体现,气候类型按纬度更替,排列近乎对称。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处于高纬,陆地宽广,气候纬向地带性也表现显明。各气候类型从北向南依次更替,特别是极地长寒气候和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均呈带状分布,横贯大陆东西。

二、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

海陆的分布以及由此引起的海陆间气温、气压、风向、降水等随季节的变化,产生了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基本差异,尤其是在中纬地区,同一气候带内可以明显区分出西岸、内陆、东岸三种不同类型的气候。海洋性气候主要特征为:冬暖夏凉,秋温高于春温,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小,一年中最冷月和最热月出现时间较迟(如北半球温带地区最冷月在2月,最热月在8月);湿度大,云雾多,降水丰富,季节分配均匀,冬雨较多。大陆性气候的主要特征大致和海洋性气候相反:冬寒夏热,春温高于秋温,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大,一年中最冷月和最热月出现时间较早(如北半球温带地区最冷月在1月,最热月在7月);湿度小,云雾少,降水不多,且集中于夏季。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在世界各大陆的分布也呈现一定的规律。一般来说,凡受海洋气团影响的地区,就带有海洋性气候特点;凡受大陆气团影响的地区,就带有大陆性气候特点。因此,由海洋走向内陆,气候的海洋性逐渐减弱,大陆性则逐渐增强。但实际情况还要复杂一些,这特别体现在沿岸气候差异上。大陆东岸和西岸同是濒临海洋,气候却截然不同,有的具有大陆性,有的具有海洋性,还有的是海洋性与大陆性气候的混合型或过渡型。这主要由大气环流所引起的海风的向、背决定的,同时沿岸洋流性质、地形因素也产生很大影响。其次,就各纬度地带来说,如前所述,在低纬和高纬地带,尤其是在赤道多雨气候、极地长寒气候和极地冰原气候分布范围内,冷与暖的矛盾处于比较稳定、有常的状态,因而气候的海洋性与大陆性对比不明显,东、西岸的气候差异也不大。而中纬地区,冷暖空气经常处于斗争转化状态,气温、降水等季节变化和非周期变化都十分明显,加以陆地面积特别宽广(北半球),因此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对比显著,大陆性气候尤为明显,大陆东、西岸气候有重大差异。在欧亚大陆西岸,40°N以上的地区,终年处在西风带,深受海洋气团影响,沿岸有暖流经过,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在22°以下,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小;全年都有降水,秋冬较多,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在山地迎风面可达 2000—3000 mm以上,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这里植物生长茂盛,林木郁闭,遍布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在40°—30°N的地区,由于副热带高压带的季节位移,冬季处于西风带,盛行极地海洋气团,温和湿润;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和东北信风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炎热干燥;年降水量约750mm,70%以上集中于冬季。这是亚热带夏干气候(也称地中海式气候),它冬季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夏季具有大陆性气候特征,相应的植被类型为硬叶常绿乔木和各种灌木丛。在30°N以南的地区,终年处在信风带,东北风从大陆吹向海洋,气候极端干燥,沙漠直抵海边。这是一种沿岸型的热带干旱气候,它与同纬度内陆型热带干旱气候的差异在于沿岸因有寒流经过,所以夏季不那么炎热,年较差较小,雾日很多,相对湿度亦高,有时称其为热带多雾荒漠气候。以上几种气候类型,在地球上各大陆西岸的相应纬度内均有分布,并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夏干气候—热带干旱气候的次序更替,在高纬地带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相接,在低纬地带与热带干湿季气候相连。但由于地形影响,它们分布范围却有很大不同。例如在美洲大陆西部,巨大的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南北纵贯,使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均成狭长的条带状分布,范围有限。亚欧大陆西部,地势平坦,海岸曲折,海风可以深入内陆,加之有地中海水体存在,所以西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亚热带夏干气候分布范围很广。在北非和澳大利亚西部也无巨大地形障壁,西岸热带干旱气候与内陆热带干旱气候连为一体。在欧亚大陆东岸,冬夏风向和洋流分布与同纬度西岸适成显明对照,因而气温、降水及其季节分配完全不同。40°N以北的地区,冬季因为大陆上有高压存在,吹西北和北风,盛行极地大陆气团,加以沿岸又有寒流经过,因此寒冷而干燥,气候具有大陆性;夏季,大陆上温度高气压低,可摄引海洋的东南风登陆,降水较多。由此可见大陆东部与同纬度西岸属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地区有很大差异。40°—30°N的地区,风向、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同纬度的西部地区类似,但因地处亚热带纬度,气温升高,降水增加,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冬季凉而干,夏季热而湿,这也显然有别于同纬度西岸属亚热带夏干气候。30°N以南的地区,因地处信风带东岸位置,终年面迎海风,沿岸又有暖流经过,所以气温高,降水丰沛,季节分配较均匀,但以夏雨为多,具有低纬海洋性气候特征,与同纬度西岸属热带干旱气候恰好相反。
各大陆由于面积广狭不一,在大陆东岸海陆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有一定差异。亚欧大陆东部地处世界上最大陆地和最大海洋之间,海陆的热力差异特别大,在季节性高压和低压控制下,冬夏风向、风力、气温和降水季节变化显著,形成特殊的季风。

6、2010高考地理要点(包括各重点国家气候,地形分析)

世界区域地理复习要点:
总论:
1、七大洲分界线(注意南美洲、北美洲、拉丁美洲的范围) 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大、地势最高的洲。
2、四大洋的位置(被哪些大洲包围);及大洋中著名的岛屿。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大的大洋。
3、世界主要的交通要道及其地位(包括运河、海峡)。
亚洲:
1、季风气候显著
2、日本自然环境的特点;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工业分布特点;主要工业区。
3、东南亚的国家;东南亚的热带经济作物;分析新加坡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4、印度的位置;主要物产;亚洲耕地最多。
5、中亚的位置;主要物产。
6、分析西亚在世界上的战略地位;(三洲五海之地、丰富的只有资源)
非洲:
1、东非裂谷带;气候类型南北对称分布。
2、埃及苏伊士运河;长绒棉产量世界第一。
欧洲:
1、海岸线最曲折(挪威峡湾------冰川侵蚀形成);地势最低。
2、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3、著名的河流------莱茵河、多瑙河、塞纳河、泰唔士河,及其流经的主要国家、著名城市、 主要工业区。 
4、熟悉欧洲各分区主要国家;欧洲联盟。
5、英国、法国的相对地理位置;各自主要的经济特色;英国的老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6、德国的位置;分析德国鲁尔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7、了解俄罗斯的邻国;莫斯科、摩尔曼斯克的位置。
8、了解巴尔干半岛上各国的相对位置。
北美洲:
1、北美洲三大地形区;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各地形区的矿产。
2、五大湖;及其周围的工业城市。
3、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4、分析美国电子工业中心"硅谷"高速发展的原因。
5、美国农业带分布;农业专业化生产的好处。
6、熟悉中美洲、西印度群岛的位置。
南美洲:
1、南美洲主要地形区、气候类型;安第斯山脉对南美洲气候的影响。
2、巴西的位置;著名物产。
大洋洲:
1、大洋洲的范围(注意所属的南北半球,180度经线的位置)。
2、澳大利亚自流井成因;半环状气候类型分布。
3、澳大利亚著名物产;堪培拉和悉尼的位置。
南极洲:
1、南极洲轮廓特点;外围大洋位置的判断。
2、我国中山站、长城站的位置。
3、南极科考的重要意义。(对比分析我国对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意义)

区域地理七大洲分界线(注意南美洲、北美洲、拉丁美洲的范围)
A、南美洲、北美洲自然分界线;北美洲、拉丁美洲政治分界线。
B、亚非分界线
C、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D、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大、地势最高的洲;欧洲是地势最低的洲;亚洲是面积最大的洲。
四大洋的位置(被哪些大洲包围);及大洋中著名的岛屿。
A、分别被哪些大洲包围
B、岛屿:太平洋------夏威夷群岛、新西兰南北二岛 太平洋--夏威夷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南北二岛 大西洋------格陵兰岛、冰岛 印度洋------科伦坡岛、马达加斯加 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大的大洋。
世界主要的交通要道及其地位(包括运河、海峡)。
A、苏伊士运河:通航能力26万吨;巴拿马运河------通航能力为5-10万吨。
B、马六甲海峡、直布罗陀海峡、麦哲伦海峡、非洲南端好望角、曼得海峡、霍尔木兹海峡、 土耳其海峡、白令海峡。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20多个,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大洋洲、亚洲的日本。
发展中国家:150多个,绝大部分是亚非拉国家。
二、亚洲:1、季风气候显著:(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大陆性季风、海洋性季风)
2、日本:(1)自然环境特点:  先熟悉地名:四大岛、濑户内海、日本海、太平洋、关东平原、东京湾、富士山、北海道渔场。A、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如横滨(最大港口)、名古屋、大阪、神户、北九州。B、3/4为山区;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温暖,夏季凉爽。)------森林覆盖率世界第一(68%); 水力丰富。C、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火山、地震。(富士山3776米活火山,1995年阪神地震)D、矿产贫乏------工业所需的燃料、原料需大量进口。 利用优越的海洋运输条件进口铁矿石、石油、煤炭: 铁矿石------由澳大利亚、巴西、印度进口  石 油------中东、东南亚 煤 炭------中国
(2)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A、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B、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多港湾、多人力资源优势、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 不利条件:矿产贫乏、市场狭小。C、进口原料,出口工业品,大力开拓国家市场。冶金、石化、汽车、造船、电子等工业是日本的主要工业部门。D、日本工业遵循"接近消费市场,接近对外贸易的海港"布局原则,工业区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四大工业区:京滨区、阪神区、名古屋区、北九州工业区、濑户内海工业区。
3、东南亚: (1)熟悉东南亚各国的位置 (2)熟悉东南亚的物产:天然橡胶、金鸡纳霜、锡(马兰西亚)、石油。------"单一经济"
A、分析东南亚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湿热的气候;肥沃的土壤。
B、分析东南亚单一经济的不利影响是什么?(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低廉,因而在国家贸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3)新加坡似东南亚新兴的工业国,其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A、扼马六甲海峡咽喉位置,且地处东南亚中心,成为东南亚各国相互贸易的集散地和转口中心。B、针对资源匮乏,面积小、市场狭小的缺陷,充分利用本国人口多,技术先进的优势,发展转口贸易(加工型贸易)。C、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优势("世界花园"城市)新加坡成为"世界花园"城市的原因?
A、热带雨林气候,适宜热带树木、花草的生长。B、市政规划合理:重工业集中在西部,有污染布局在远离市区的小岛上。C、环保工作做得深入、细致。
4、印度的位置 (1)熟悉南亚的位置: 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印度河、恒河三角洲、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新德里
主要物产:煤、铁、锰、棉花、小麦、水稻、黄麻
(2)独特的热带季风气候: 一年分三季:4-5月为热季(西南季风尚未来临,气温很高,降水稀少。)6-9月为雨季(盛行西南季风,降水丰沛,常出现洪涝灾害。)10-次年3月为凉季(盛行东北季风,天气温暖干燥。) 由于热季和凉季同属干季,因此,一年也可分为干季(10-5月)和雨季(6-9月)两季。
(3)印度耕地面积1.73亿公顷,居亚洲第一位,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但由于降水集中雨季,干季降水稀少,且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寒较频繁,因此发展水利灌溉对农业生产特别重要。
5、中亚 (1)中亚位置的重要性:自古以来是亚欧大陆东西交通的必经之地。 中亚深居大陆中心地区,远离海洋。 著名的古代"丝绸之路"从中亚南部穿过。"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和渭水流域,向西经河西走廊、新疆、阿姆河和锡尔河中上游,直到地中海东岸。"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促进了欧洲、亚洲和非洲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在现代,中国新疆境内的铁路已与哈萨克斯坦的铁路接轨,从而形成从我国江苏连运港向西横穿中亚,直到西欧的铁路线------亚欧第二大陆桥。(2)中亚是世界重要的棉花产地:乌兹别克斯坦有"白金之国"之称。(棉花)
中亚主要的出口物资:小麦、棉花、畜产品(细毛羊、羔羊皮)
6、分析西亚在世界上的战略地位 (三洲五海之地、丰富的只有资源)
(1)熟悉西亚地图,掌握主要产油国、海湾、霍尔木兹海峡等。 (2)西亚成为战略要地的原因: A、处五海三洲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土耳其海峡、霍尔木兹海峡、苏伊士运河) B、是世界石油储量最多、产量最大、出口量最多的地区。储量占世界一半以上,产量占世界1/3,出口量占世界60%。西亚石油主要出口到日本、美国和西欧。
(3)西亚发展农业离不开灌溉。(灌溉农业)
四、欧洲:海岸线最曲折 多半岛、岛屿、海湾。(地名:四大半岛、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冰岛、地中海、波罗的海、北海、巴伦支海、挪威海、英吉利海峡。)使欧洲大陆深受海洋的影响,与同纬亚洲地区相比,冬季比较温和,夏季较为凉爽,气温年较差较小,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挪威峡湾------冰川侵蚀形成。
2、面积第六(1000万平方公里);地势最低(平原地形为主)。3、拥有世界上最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1)分析温带海洋性气候典型的原因?(主要分布在西欧地区) 欧洲大部分地处盛行的西风带 (复习有关气压带、风带的知识)西部沿岸海域有势力强盛的北大西洋暖流,直达北冰洋巴伦支海西部。西风吹过暖流上空,将温暖湿润的空气带入欧洲大陆内部,使之温和多雨。欧洲海岸曲折,山脉多呈东西向延伸,有利于西风和海洋影响的深入。
(2)海洋性气候的特点: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有雨,秋冬较多,雨日多,日照少。由于日照少,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3)分析地中海气候的成因?(主要分布在南欧地中海一带)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 (复习有关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炎热干燥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叶质坚硬。 盛产油橄榄、柠檬、无花果、柑橘等
4、熟悉欧洲各分区主要国家
看图时,注意河流与流经的国家,河流与流经的城市,河流与流经的工业区之间的关系。(著名的河流------莱茵河、多瑙河、塞纳河、泰唔士河。)
5、简介欧洲联盟 原称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共同市场),简称"欧共体",是欧洲国际性经济组织,成立于1957年,成员国有爱尔兰、比利时、丹麦、德国、法国、荷兰、卢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希腊、意大利和英国等12国。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该条约1993年11月生效,原欧共体改称欧洲联盟。1995年奥地利、芬兰、瑞典加入欧洲联盟。欧洲联盟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已成为国际上的一支重要经济力量
6、德国 熟悉德国的位置;德国1990年10月统一,全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首都柏林。
分析德国鲁尔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德国是欧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贸易额与美国不相上下。鲁尔区是欧洲和世界著名的工业区。有利条件:A、煤炭资源丰富(褐煤产量世界第一)B、地处东欧和西欧、南欧和北欧铁路交通枢纽,莱茵河流贯全区,水源充足,航运便利。C、雄厚的科技力量。工业部门中以煤炭、钢铁、化工有名。德国的新兴工业正在向南部发展。如慕尼黑------宇航、飞机和电子工业。
7、英国与法国:英国与法国的相对地理位置:英吉利海峡 比较英国、法国的主要自然特征
英国 法国 首都(流经的河流) 伦敦(泰晤士河) 巴黎(塞纳河)最大海港 伦敦 马赛(地中海岸)
主要工业区和工业中心 英格兰中部区、苏格兰地区(电子)、伦敦(新老工业中心)、伯明翰(钢铁)、曼彻斯特(纺织)、阿伯丁(石油)
巴黎盆地(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敦刻尔克、福斯(钢铁)
在欧洲的经济地位是欧洲最大的石油出口国;海运发达。工业占绝对优势;
农业产值和谷物产量仅次于俄罗斯,是欧洲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出口小麦) 主要特产 葡萄酒(香槟、白兰地)
8、俄罗斯
(1)了解其邻国;掌握莫斯科、摩尔曼斯克(冬季不冻港,受暖流影响)的位置。邻国: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蒙古、中国、朝鲜
(2)重要的地理特色: A、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B、拥有欧洲最长的河流------伏尔加河。C、摩尔曼斯克濒临北冰洋,位于北极圈以北,终年不冻。D、西伯利亚是北半球的寒冷中心。E、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核工业、宇航工业占绝对优势)。轻工业不发达。农业不稳定,谷物需大量进口。F、主要工业区:莫斯科综合工业区、圣彼得堡(波 罗的海沿岸)、乌拉尔工业区(钢铁、机械)、新西伯利亚工业区(重工业、军事)。 G、目前工业、人口正向乌拉山脉以东迁移。
濒临的海域 波罗的海 南海
主要工业中心 莫斯科、圣彼得堡 广州珠海深圳
主要工业部门 机械、化学、多种轻工业 以出口为主的多种加工工业和制造业 9、巴尔干半岛上各国的相对位置。巴尔干半岛被称为"欧洲火药桶"。
四、北美洲(自然地理意义)
1、熟悉四组地名:(1)海洋、海湾、半岛、岛屿(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墨西哥湾、拉布拉多半岛、阿拉斯加半岛、佛罗里达半岛、纽芬兰岛。)(2)主要地形区(落基山脉、海岸山脉、大平原、阿巴拉契亚山脉)(3)河流、湖泊(密西西比河、科罗拉多河、五大湖(美洲大陆地中海)冰蚀形成、尼亚加拉瀑布)(4)著名城市(华盛顿、纽约、波士顿、费城、芝加哥、底特律、匹兹堡、休斯顿、旧金山、洛杉矶、西雅图、多伦多、渥太华、蒙特利尔、温哥华) 2、北美洲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
(1)分析三大地形区对气候产生的影响。A、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是北美洲大陆重要的气候分界线。)使太平洋和西风带的影响难以深入内陆。(使北美洲的降水来源主要来自大西洋。)使山系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呈南北延伸分布。B、中部广阔的大平原:(西部称大草原)冬季,北方寒潮可不受阻碍地南下。大面积地区夏热冬冷,气温年较差大,气候夏季,南部暖湿气候可长驱北上。 大陆性特征显著。C、东部低矮的山地高原: 由于地势低矮来自北方的干冷气流一直影响到东海岸。 夏秋季节,飓风常常袭击东南部。
3、美国:(1)美国是世界石油产量最大,进口最多的国家。工农业高度发达,生产消费量大。美国是世界上进口小汽车、钢铁、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美国农业属"石油农业",能源消费量大。人口多,高消费,高浪费。
(2)美国三大工业区: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高度发达的原因?东北部是欧洲移民最早迁入的地方,资本主义发展最早。
矿产资源丰富。如阿巴拉契亚山北部的煤炭,五大湖西部的铁矿。 大西洋沿岸有许多良港。如纽约、费城等。
五大湖水运便利。(保证了铁矿石、煤炭与主要城市高效率的运输联系) 平原肥沃,临近玉米带、小麦区、乳畜带,农业基础好。
拥有庞大的市场。(人口稠密、生活水平高,市场潜力巨大,发达的工业、农业、矿业、交通运输业本身就是重工业产品庞大的消费市场。)
东北部地区是美国数量技工和科技人员集聚的地方。
东北部主要工业城市:纽约------美国最大的工业中心、港口和金融中心。芝加哥------美国第二大工业中心,机械制造有名。也是国内最大的交通枢纽。底特律------四大汽车城之一。匹兹堡------著名的"钢都"。波士顿和费城------是重要的工业中心。小结:一个地区工业发展条件的分析规律。
a.历史基础;b.矿产资源;c.交通运输;d.农业基础;e.消费市场;f.科技力量;g.劳动力。
(运用以上分析规律,学会分析日本、德国、英国工业发展的条件。)
分析美国西部、南部地区工业发展的原因?西部、南部工业区是新兴工业区,工业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东北部工业区。东北部工业区已达饱和状态,且出现环境问题。西部、南部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如南部墨西哥湾沿岸,西部加利福尼亚洲。 西部、南部环境优美,旅游业发达,属于"阳光地带"。
建立了新兴的石油、宇航、电子、飞机等工业。
休斯敦------石油化工、宇航工业。是最大的石化中心和最大空间研究、发展中心。旧金山------附近有世界著名的电子工业中心"硅谷"。洛杉矶------西部最大的城市、工业中心和海港。其西北郊有电影业中心好莱坞。西雅图------飞机制造工业分析美国"硅谷"高速发展的原因?
美国"硅谷"是高技术工业发展的先驱和典范。"硅谷"以微电子工业为主导,集中了数千家电子工业企业,是美国以至世界电子工业的中心。微电子工业是电子工业的技术基础,因而成为高技术中的最高技术。"硅谷"的每一项重要发明,都会影响到全世界电子工业的发展。自60年代以来,世界电子工业更新换代的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几乎都出自"硅谷"。至70年代末,由于"硅谷"的土地被占尽,许多企业把新工厂建到国内的得克萨斯等州,以及东南亚、墨西哥等地,以充分利用这些地区劳动力、土地、住房都很便宜的优势条件。"硅谷"现在是美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富裕的地区。刺激"硅谷"迅速崛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硅谷"位于旧金山东南部,背靠海岸山脉,面金山湾。)
B、气候宜人。 C.有高等院校,智力和科技发达。(有斯坦福大学等) D.便捷的交通,临近旧金山航空港,高速公路贯通全境。
E.稳定的军事订货量。(美国国防部一直维持着对"硅谷"半导体元件稳定的订货量,其订货额一度占"硅谷"总产值的40%。)
(3)分析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和化学化。)
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生产率最高的农业国。 B、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水稻、燕麦等,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中国、
美国、中亚地区是世界产量最多的三大棉花生产国)、大豆、甜菜、烟草等,畜牧业很发达,以养牛、猪、鸡为主。)
C、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但进口热带农产品) D、农业生产实行了地域专门化。
 地域专门化------指农业生产中按地区进行的社会分工,即各地区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及历史地位,形成一种比较集中的特定农业部门,该部门以大量商品性农产品投入到区际农产品的交换中去。
地域专门化生产的好处是:a.充分发挥地区的环境和资源优势。b.充分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缺陷:加剧了农业生产不平衡的状况。主要的专业化农业区和农业带有:(参考地图)
棉花带:位于北纬350以南的美国东南部。得克萨斯州是美国棉田面积最大、棉花产量最多的州。
玉米带:位于乳畜带以南广大低平原地区。这里也是美国的大豆产区和重要的肉牛与猪的饲养区。
乳畜带:位于五大湖以南的东北部地区。(此处热量不足,土壤不肥沃,不宜发展种植业。)
小麦区:位于大平原中部(冬小麦区)和北部地区(春小麦区)。混合农业区:亚热带作物带:以种植柑橘、甘蔗和水稻为主。畜牧灌溉农业区:4、熟悉中美洲、西印度群岛的位置。了解中美七国的国名;西印度群岛中最大的为古巴岛(甘蔗)
六、南美洲
 1.熟悉地名:(1)海洋、海峡、岛屿:加勒比海、麦哲伦海峡、德雷克海峡、火地岛
(2)河流:亚马孙河(世界河流之王)、马拉开波湖(石油产区) (3)主要地形区:呈"K"字
安第斯山脉(世界最长)、巴西高原(世界最大)、巴塔哥尼亚高原、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拉普拉塔平原、潘帕斯草原
巴西高原与拉普拉塔平原交界处,多急流瀑布,如著名的伊瓜苏瀑布。巴西和巴拉圭在伊瓜苏瀑布以北合作建造了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伊泰普水电站。(4)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热带草原气候(巴西高原)、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巴西高原东南部、潘帕斯草原东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巴塔哥尼亚高原)2.安第斯山脉对南美洲气候的影响。
(1)使来自太平洋的水汽难以影响东部。如南段西侧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而山脉东侧为温带大陆性气候。破坏了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2)山脉西侧气候类型呈狭长的带状分布,且南北更替。(规律类似于北美大陆西岸)
3.巴西(1)掌握巴西的轮廓,和阿根廷的相对位置。(2)主要物产:矿产:铁、锰的储量占世界前列农产:咖啡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香蕉和蔗糖产量居首位。巴西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主要是热带经济作物)出口国。但粮食尚不能完全自给。
(3)首都:巴西利亚(政治职能)、圣保罗(南美最大)、里约热内卢(原巴西首都)。
七、大洋洲:熟悉澳大利亚、新西兰、夏威夷群岛、中途岛、关岛、火奴鲁鲁港的位置。 注意赤道、180度经线的位置。
太平洋中众多的岛屿在国际交通和战略上占有重要地位。
(1)是亚洲、南美洲、北美洲之间海上、空中航线和海底电缆的必经之地。(2)是远洋船舶的淡水、燃料和食物供应站。面积最小,人口最少。-----但人均资源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如人均水资源、人均粮食等。
澳大利亚 (1)显著特征:面积------768万平方千米,世界第六。 地广人稀,2人/平方千米。
人口------1600万(2)分为三个南北纵列的地形区。
西部高原(450~600米)中部平原(200米以下)------有大自流盆地
东部山地(800~1000米)------南北延伸的大分水岭
东北沿海有大堡礁大自流盆地的成因:自流井水盐度很高,不适合灌溉农田和人的饮用,可作为牲畜的饮水。(3)气候炎热干燥,气候类型呈半环状分布。植物也相应呈半环状分布,由外围的北、东、南三面森林带,向内陆过渡到草原带,到大陆中央和西部沿海为半荒漠和荒漠带。分析原因:
东部山地东侧面迎东南信风,降水丰富。且受到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湿的影响。南部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丰富。北部沿海夏季(1月份)受来自海洋的西北风的影响,降水也较多。
广大的中部和内地,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降水稀少,且西部沿海有西澳大利亚寒流经过,又起了降湿的作用。
(4)是农牧业和工矿业发达的国家: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羊毛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小麦出口占重要地位。养羊区和小麦产区基本一致,属于混合农业。
"躺在矿车里的国家":东煤西铁北铀。铀矿储量居世界首位,是世界铀原料的主要供应者。
(5)主要城市:首都---堪培拉,最大城市和海港---悉尼。注意两者的相对位置。
八、南极洲(纬度最高、海拔最高、跨经度最广)1、熟练标注南极洲周围的海洋:
(1)根据大陆轮廓判断:南极洲轮廓似"蝌蚪",头部沿印度洋,然后按顺时针方向为太
平洋、大西洋。(2)看经度位置判断:印度洋300E~1200E 太平洋1200E~900W 大西洋300W~200W
2、海拔最高的洲: 海拔:2350米,冰层厚2000多米。全部融化,全球海面将上升60~70米。
冰川类型:属大陆冰川,呈盾形,厚度大,体积占世界总体积的90%。大陆冰川向沿
海伸出巨大的冰舌,进入海面时就形成在海洋飘浮的冰山,有20多万座,给海上航行带来威胁。有些科学家提出将冰山拖到某些缺水的国家附近海域,以解决其供水合农业灌溉问题的设想。
3、南极洲气候特点:(属典型的冰原气候)酷寒------纬度高;海拔高;冰面的强反射;西风漂流形成的特殊"风壁",阻碍了南极地区与低纬地区的热量交换。干燥------处极地高气压带控制,属于极地少雨带,是全球降水最少的地方。但由于气温低,蒸发微弱,仍较湿润。烈风------吹极地东风,最大风速可达为100米/秒,被称为"风极"
4、资源: (1)固体淡水:冰川体积占世界90%
(2)矿产资源:具有世界上最大的铁矿和煤矿。(但开采困难,运输不便,目前还不能大规模开发。(3)海洋生物资源:磷虾(人类潜在的蛋白质来源)、鲸鱼(20多种)
5、南极考察的意义:1911年,挪威人阿蒙森等首次到达南极点。1959年12月,《南极条约》签订。中国1983年正式加入这个条约。条约规定:南极洲的利用只限于和平目的,禁止在南极洲进行一切军事活动和任何核爆炸或处理放射性废物。1985年2月,中国考察队在南极半岛尖端附近的乔治王岛建立了中国南极长城站。(在南极圈以北,靠近阿根廷,600W处。)
1989年2月,中国又在南极大陆上建立了第二个科学考察站中山站。(在南极圈以内,750E处)
对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在科学和经济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他大洲的矿产和生物资源正在逐步减少,南极洲的资源及其开发将日益显示出极大的重要性。
有利于各有关学科的发展。如对南极古地理和地质学的研究,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 有力的证据。
南极洲是南半球各大洲的中间基地,弄清楚其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方面的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7、高中常考的主要地区气候类型

?

8、高考地理必备气候类型有哪些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
(2)亚热带
(3)温带
(4)寒带
(5)高原和高山气候:气候垂直变化明显

9、求初二地理常考城市的气候类型。。

北京 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上海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伦敦,巴黎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暖湿润
罗马,雅典,巴塞罗那,开罗等 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高温少雨
东南亚城市,中非城市,南美中北部城市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新德里,孟买等南亚城市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
我想到的就这些了 有不足之处请多多包涵

10、高中地理 气候类型的成因

气候类型
一、 热带雨林气候:
地理位置:刚果河流域、马来群岛、大巽他群岛、亚马逊河流域。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
形成原因:受赤道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全年高温年多雨。

二、 热带草原气候:
地理位置:分布在南北纬5°~15°范围内,也有的地方延伸到25°,非洲大陆例外。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
形成原因: 一地区,当这一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较大或最大时,该地区受赤道低压带控制,降水充沛。当正午太阳高度较小或最小时,该地区受信风控制被抬升形成降雨。在内陆地区降雨稀少。

三、 热带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
形成原因: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东南信风向北偏移,在印度形成雨季;在亚洲高压控制下形成旱季。

四、 热带沙漠气候:
地理位置: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塔尔沙漠、澳大利亚中西部。
气候特点:全年降水稀少,气温年较差大。
气候成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五、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地理位置:分布在各个大陆的东南部。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形成原因: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低温少雨,夏季受海洋气团的控制高温多雨。

六、 温带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分布在亚欧大陆东部。
气候特点:夏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干燥。
形成原因:海路热力性质的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七、 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理位置:欧洲西部。
气候特点:东部冷,夏不热,全年降水均匀在700~1000mm之间。
形成原因:终年受盛行西风控制。

八、 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严寒带针叶林气候):
地理位置:亚欧大陆中部、北美大陆中部。
气候特点:冬季严寒,夏季暖热,年降水较少。
形成原因: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九、 地中海气候:
地理位置:地中海沿岸。
气候特点: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形成原因:夏季,副热带高压北移,使其位于副高控制之下,盛行下沉气流。 冬季,气压带南移,使其位于西风控制之下,西风从海洋上带来了热量和降水。

十、 极地气候(包括苔原合冰原气候):
地理位置:两极地区。
气候特点:严寒低温,降水较少。
形成原因:受极地高压控制,地表接受太阳辐射较少。

与高考地理常考地区气候类型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