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祁连山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祁连山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6-19 03:02:22

1、祁连山脉的南北两侧的气候类型为什么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高山气候呢?

?

2、中国气候影响因素

气候是由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理因素三大因子共同作用形成的。地理因素在中国气候特征和气候分异的形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地理因素

1.经纬度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中纬度为主体,南北所跨纬度大,以中纬度气候为主体。

2.海陆格局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形成了全球最典型的季风气候──东亚季风。

3.地形因素:中国山地众多且高大,走向复杂,对气团具有抬升、阻隔、分流等多种作用,致使气候分异复杂。

4.下垫面因素:中国地理空间下垫面环境复杂多样,且存在着许多性质较为均一的大地貌单元,形成了许多特征典型的地方性气候。

5.洋流因素:中国近海以黑潮暖流为主体,对过境气团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加强了夏季风的势力。

6.青藏高原的影响: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许多耸立于雪线之上、高逾6000~8000米的山峰。高原的外缘,高山环抱,壁立千仞,以3000~7000米的高差挺立于周围盆地、平原之上,衬托出高原挺拔的雄伟之势。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千米,东西长3000千米,南北宽1500千米,跨15个纬度。而且高原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1/3以上,成为中纬度大气环流中的一个庞大的障碍物。对中国气候的形成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

(1)阻挡高原两侧冷峻气流的交换,扩大西风带的影响范围

巨大的青藏高原就像河流中央没有露出水面的大石头对河流的影响一样,使冬季500mb(3~4千米)以下的西风带发生分支、绕流,形成南北两支气流。北支气流一部分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一部分沿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入河西走廊,二者在高原东部汇合成西北气流,流线呈反气旋弯曲,形成动力高压脊,使高原地面冷高压进一步加强,并有利于冬季风南下。高原的约束使冬季风的势力较强。南支气流在高原西南面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转为西南气流,流线呈气旋性弯曲,产生动力性低压槽,在槽前暖湿气流的影响下,我国南方与北方冬季气候有较大差异。南北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汇合,形成北半球最为强大的西风带。青藏高原的存在使冷空气由于受高原地形的阻挡和挤压,向我国东部地区倾泻到更南的纬度。高原东侧的西南地区,地处高原西风带的背风位置,风速较小,天气、气候别具一格。

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还表现在它对于近地面气流的屏障作用。东西方向上,它阻滞了随西风气流东移的天气

3、简述中国地形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大自然是个有机整体,地理环境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依存关系。只要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其他要素的相应变化,一个环节紧扣着另一个环节,一个过程向着另一个过程转化,最后必然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由量变发展到质变,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研究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正是地理科学的魅力所在,也是地理学这门科学的本质所在。

在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中,除了地理纬度以外,地形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地形可以影响气候的变化,造成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地形可以破坏或掩盖地理环境的纬度地带性,从而影响到农副业生产布局的不平衡性;而优美的地理环境的形成,更是与地形条件息息相关的。因此,对于中国地形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且对于如何根据各地的具体地形条件,因地制宜地合理配置农、林、牧、副、渔和旅游等事业的发展,以及在不断改造自然条件,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于中国地形的重要地理意义,至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造成了中国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中国的地形复杂多样,因此,也必然造成中国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地形对于中国气候的影响最显著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l)山脉常为南北暖冷气团的障壁,尤以东西走向的山脉最为显著,形成山脉南北不同的气候特点。例如秦岭南坡温暖多雨,北坡寒冷少雨,南郑和西安仅一山之隔,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变化就很明显。南郑1月平均气温为3℃,7月为26.7℃,平均年降水量为689.5毫米;西安1月平均气温为-0.5℃,7月为28.1℃,平均年降水量为566.3毫米。“一样春风有两般,南枝盛开北枝寒”则是形容南岭南北两侧气候差异的脍炙人口的名句。

(2)山地阻碍和影响了寒潮的路径,使得由北冰洋或西伯利亚流来的冷气团受层层山地的阻挡,路径因而迂回曲折。不像北美洲那样,由于山脉都是以南北走向为主,北方来的冷气团可以长驱南下。中国自西北侵入的寒潮最初是从西北向东南,以后又转成向南或向西南方向流动,而当寒潮到达中国东部平原后,则能一直深入到华南,这都是地形影响的结果。

(3)青藏高原的存在对空气运动的影响,正像响一样。青藏高原阻碍着高空西风急流,造成急流分支与会合等作用,这对于高原南北两侧的气压系统发生很大的影响,并且还影响到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大气环流,最明显的是加强了中国、印度和日本的季风。

(4)山地面向暖湿气流的一侧常为多雨的中心,如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四川盆地的西缘、台湾中央山脉南段的西坡;而背向暖湿气流的一侧常因焚风作用使气温增高。中国长江以南冬春多雨,则是由于江南丘陵的地形阻碍,冷空气易于堆积,造成半稳定性的锋面所致。

(5)在自由大气中,高度每上升100米,温度减低0.6℃。在山地也发生随高度升高而温度减低的现象,不过情况更要复杂一些。因为在山区影响温度变化的不仅是高度,而且还有地形形态和坡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句,他早就认识到庐山由于山高谷深,气候、物候与平地不同,从而产生春来晚、秋去早的变化。李白的《塞下曲》一开头写道:“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同样也是地形对气候、物候影响的极好的科学纪实。

此外,即使高度相同,而地形形态不同,气候差异也是十分悬殊的。如图63所示,A、B、C、D、E五地,它们的绝对高度相同,而地形形态却大异。A为高空,B为高原,C为高山,D为深谷,E为盆地,各地的气候大不一样。A点位于空中,昼夜气温的变化甚小,所以具有海洋性气候的特征;B点位于高原中心,白天吸热快,晚上放热也快,气温变化急剧,所以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的特征;C点位于山顶,与陆面接触少,而与空气接触较多,所以气候也显示为海洋性;D点居于深谷,E点位于盆地之中,两地气温均多变,气温较差大,大陆性气候特征就较为突出。所以,无论从大范围来看,还是从局部地区来看,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是明显的。 

4、影响中国气候的因素 600字论文 急!!!

气候是由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理因素三大因子共同作用形成的。地理因素在中国气候特征和气候分异的形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地理因素

1.经纬度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中纬度为主体,南北所跨纬度大,以中纬度气候为主体。

2.海陆格局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形成了全球最典型的季风气候——东亚季风。

3.地形因素:中国山地众多且高大,走向复杂,对气团具有抬升、阻隔、分流等多种作用,致使气候分异复杂。

4.下垫面因素:中国地理空间下垫面环境复杂多样,且存在着许多性质较为均一的大地貌单元,形成了许多特征典型的地方性气候。

5.洋流因素:中国近海以黑潮暖流为主体,对过境气团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加强了夏季风的势力。

6.青藏高原的影响: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许多耸立于雪线之上、高逾6000~8000米的山峰。高原的外缘,高山环抱,壁立千仞,以3000~7000米的高差挺立于周围盆地、平原之上,衬托出高原挺拔的雄伟之势。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千米,东西长3000千米,南北宽1500千米,跨15个纬度。而且高原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1/3以上,成为中纬度大气环流中的一个庞大的障碍物。对中国气候的形成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

(1)阻挡高原两侧冷峻气流的交换,扩大西风带的影响范围

巨大的青藏高原就像河流中央没有露出水面的大石头对河流的影响一样,使冬季500mb(3~4千米)以下的西风带发生分支、绕流,形成南北两支气流。北支气流一部分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一部分沿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入河西走廊,二者在高原东部汇合成西北气流,流线呈反气旋弯曲,形成动力高压脊,使高原地面冷高压进一步加强,并有利于冬季风南下。高原的约束使冬季风的势力较强。南支气流在高原西南面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转为西南气流,流线呈气旋性弯曲,产生动力性低压槽,在槽前暖湿气流的影响下,我国南方与北方冬季气候有较大差异。南北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汇合,形成北半球最为强大的西风带。青藏高原的存在使冷空气由于受高原地形的阻挡和挤压,向我国东部地区倾泻到更南的纬度。高原东侧的西南地区,地处高原西风带的背风位置,风速较小,天气、气候别具一格。

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还表现在它对于近地面气流的屏障作用。东西方向上,它阻滞了随西风气流东移的天气系统,南北方向上它直接阻挡着我国西部对流层冷暖空气的南北交流。冬季高原阻挡冬季风南下,使南侧的印度与同纬度其它地区相比温度高,气压低,气温年较差小。同时西风带气压系统受高原阻挡在其西侧停留、减弱、消亡,而东侧的四川盆地一带则又相对平静,气流扰动较少,风力较弱。高原北侧又不易受南来暖湿气流影响。有利于冷空气堆积,进一步加强蒙古高压的势力,进而产生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强寒流影响。而高原阻挡海洋湿润气流进入我国西北盆地,形成少雨的燥热天气,使我国新疆极端干旱,成为少有的少雨区和无流区。

(2)高原季风的出现,使我国季风性气候尤为突显

青藏高原表面的物理性质和同高度自由大气相比有很大差异。夏季高原成为热源,气流在高原面上辐合,形成青藏热低压,这个热低压从春季就逐渐发展、演化,到5、6月初基本形成,盛夏达到最强盛,它的形成破坏了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的连续分布。冬季高原面降温迅速,加上地势高,冰雪面积大,形成低温高压中心。夏季高原热低压的形成有利于高原面上气流的辐合,而冬季又有利于高原面上气流的发散。气压场的季节性变化引起了局部环流的季节性变换,夏季高原周围气流流向高原,冬季高原上气流又流向四周,从而形成高原季风。

冬季冷高压加强邻近地区气流的下沉,高原冷高压与蒙古高压的迭加使高原北侧的蒙古高压得以加强,势力尤为强盛,冬季风影响大半个中国。夏季高原热低压吸引大气向高原辐合,使高原南侧的印度低压进一步加强。与太平洋副高和南半球副高产生了更加强大的气压梯度,加强、加速西南和东南季风。冬夏季高原面上气压场的配置所形成的气流场与亚欧大陆冬夏季气压场及其所形成的气流场刚好吻合,从而加强了中国冬夏季风的强度。也改变了我国气压场的形势,增加了我国季风气候的典型性、广泛性和复杂性。

(3)独特的高原气候

青藏高原在整个中纬度地区的大气环流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使其所在地区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进而对整个中国乃至亚洲地区气候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

(4)青藏高原对中国气温分布的影响

受纬度、海陆分布和地势起伏的影响,我国气温分布总的特点表现为南暖北冷,温差较大,而青藏高原的影响,使我国气温分布产生极大的变化。

a.西部地区夏季出现了与南热北冷的纬度变化规律相反的南冷北热现象。夏季全国普遍高温,虽然等温线平行于海岸线,但仍有南热北冷的变化规律。而西部地区的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峻,夏季原面平均气温低于北部的塔里木盆地。同时高原北部边缘山地又对塔里木盆地热量散发产生阻滞作用,使之成为夏季全国最热的地方。而高原地区却成为夏季全国的冷极。

b.高原东部的云贵高原由于处于冬季西风带的背风位置,出现“死水区”,南部又受西风南支气流北上的影响,冬季不冷,气温较高,天气别具一格。昆明有“春城”之称,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此。

c.高原地区气温受地形影响,表现出等温线与等高线明显吻合的特点,打破了冬夏季我国气温的变化规律。

d.高原地区由于地高天寒,长冬无夏,7月份平均气温仍低于8℃。全年活动积温<2000℃,≥10℃的持续期少于100天,部分地区全年日均温都在0℃以下,活动积温为零。可以划分为高原寒带、高原亚寒带和高原温带三个温度带。

(5)青藏高原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我国的降水主要来源于夏季环流的西南和东南季风,比较丰实,且在地区分布上具有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规律。

a.高原边缘山地的地形降水比较明显,南坡降水达2000毫米以上,东部地区200~400毫米,东南边缘地区400~800毫米。

b.高原阻挡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使之无法进入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所以塔里木盆地成为我国极端干旱的地区。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部分地区在50毫米以下。

c.青藏冷高压建立的迟早和它消亡的快慢还直接影响到季风的强弱程度。冷高压建立早、强盛,冬季风迅速且大面积控制我国。消亡的迟,原面向外发散的气流阻挡夏季风北上,直接制约着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所以青藏高原原面冷高压和热低压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中国大气的降水强度甚至旱涝灾害。

二、辐射因素

中国年总辐射分布约为90~180×4.1868KJ/cm2,见教材第192页图8.1。最大值在青藏高原,最小值在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居中,在110~120×4.1868KJ/cm2之间。

中国地面有效辐射总量约为35~55×4.1868KJ/cm2,全年总辐射量多的地区,有效辐射量也多;辐射量少的地区,有效辐射量也少。所以,最大值在青藏高原,最小值在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在35~45×4.1868KJ/cm2之间。

中国年辐射差额约为45~80×4.1868KJ/cm2,最大值在青藏高原,最小值在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在50~60×4.1868KJ/cm2之间。各季的辐射差额:各季的辐射总量,一般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依次是夏、春、秋、冬季。但有例外,比如,云南省的腾冲,由于夏季多数为阴雨天,夏季辐射量少于春、秋季,与冬季相当,辐射量依次是春、秋、夏、冬季。各季辐射差额及其温度状况,多数地区的辐射差额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春、秋介于两者之间。各季的气温也是如此,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春、秋季介于两者之间。

三、环流因素

我国低层大气的环流方式主要是季风环流,支配季风环流的天气系统在一年各季中的表现是不同的。

冬季,支配我国大气运行的活动中心有3个: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和赤道低压。形成东低西高的气压形势,因此,我国冬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东北地区为偏西风,华北地区为偏北风。又由于我国南海上也有低压(赤道低压),我国南北也存在着气压梯度,有一部分冷空气会顺着海岸线南下,影响我国南方各省,这些地区的冬季风为偏北风。当阿留申低压较强时,冷空气大量东流,南下冷空气就较少,我国多数地区为暖冬;相反,阿留申低压较弱时,冷空气大量东流较少,南下冷空气就较多,我国多数地区为冷冬。

夏季,东南海面上的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我国西南方向的印度低压,形成了东高西低的气压形势,所以我国多数地区的夏季风为东南风;此外,夏季还有从我国西南孟加拉湾吹来的暖湿气流,因此,有时会吹西南风或偏南风。

同时,我国气候还深刻地受到北半球西风带的影响。

参考文献:

张航.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5、为什么在季风区的地图,祁连山在非季风区

要看具体是在祁连山的什么地方。

祁连山是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之间的山脉,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祁连山系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200~400公里,海拔4000~6000米,西端在当金山口与阿尔金山脉相接,东端至黄河谷地,与秦岭、六盘山相连,长度近1000千米,是一条庞大的山系。

正是因为祁连山脉太长,东西两端处于不同的气候区也是很正常的。

在祁连山脉东端,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与高原气候的交界点上。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第3期)曾就祁连山对中国的意义有着这样的描述:“东部的祁连山,在来自太平洋季风的吹拂下,是伸进西北干旱区的一座湿岛。”说明来自太平洋的夏季季风能够深入到祁连山东部(乃至青藏高原东部),并为那里带来较多的降水。这一点也可以从中国降水分布图中看出来,在图中,祁连山脉东部的年降水量明显大于中部和西部。

但到了秋季和冬春季,祁连山脉整体就都受到西北气流的控制,没有了季风气候的特点了。

但只有祁连山脉东部地区能够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而且其季风气候特点并不明显。但就祁连山脉整体来说,仍是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所以并没有把祁连山脉划到季风气候区。

在考察大型山脉的气候类型时,要把它们前后各段分开来看,不能一概而论。例如喜玛拉雅山脉,其中西部属于高原气候,但东部就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6、青藏高原对东亚气候的影响

在新近纪(即原第三纪后期)青藏高原及其附属的昆仑——秦岭、横断山脉——滇南山脉、阿尔金山——祁连山等等山脉崛起之前,中国各地的气候是这样的:
青海、西藏地区是湿润的亚热带阔叶林带;新疆和甘肃、内蒙西部是半湿润的落叶阔叶林——草原;云贵地区还是滨海、浅海的地方;四川、江汉平原是古湖;黄土高原还是和现在的长江中下游一带相同的温湿气候。。。其余地方的气候影响不大
然后,青藏高原及其附属山脉崛起了:
青藏地区海拔直升至3000-5000m以上,成为高寒区;新疆和甘肃、内蒙西部的降水越来越少,动植物也越死越少,成为荒漠;云贵等地随之隆起,由四季分明的滨海热带、亚热带森林变成四季恒温的小高原;四川、江汉平原的湖水随长江降深的增大而排泄,成为亚热带气候;黄土高原在甘新蒙等地演化为荒漠后,在新形成的蒙古高压的影响下,出来了大批量的沙尘暴,形成了黄土地貌。
另外,四川、贵州、湖南等地的阴湿气候也和青藏高原有很大的关系。本来强盛的东南季风被新隆起的横断山脉隔断,在迎风坡大量降雨,形成了雅安这个中国的湿极;部分湿润气团被横断山、秦岭阻隔后回旋到贵州、湖南等地,也造成了这些地方的多雨天。同时,这些气候也导致了这些地方爱吃辣椒的习惯。
还有外国的:
青藏高原导致了喜马拉雅山南坡的降雨量剧增,导致了乞拉彭齐这个世界雨极;直接决定了南亚低压和蒙古高压的位置,进而影响整个亚洲;对中亚的荒漠气候负有一定的责任;甚至影响了中南半岛的气候布局。

7、保护和恢复祁连山生态,为什么这么重要?

我认为保护和恢复祁连山很重要。

就像没有人真正了解过一片土地或河流一样,也没有人真正了解过山脉。

祁连山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甘肃省西部边境。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甘肃省西部边境。有许多西北-东南平行的山脉和宽阔的山谷。这是一个巨大的山脉系统。因地处张掖市河西走廊南侧,故又称张掖南山。有3306个冰川,面积2062平方公里。

根据中国国家地理的概念,祁连山就是祁连山。西面在当津山口与阿尔金山脉相连,东至黄河流域。与秦岭、六盘山相连,全长近1000公里。属褶皱断块山,最宽300公里,位于酒泉市与柴达木盆地之间,从北向南依次有大雪山、陀来山、陀来南山、野马南山、疏勒南山、当河南山、吐鲁根达坂山、柴达木山、宗武隆山等。

这些山峦相连,共同构筑了中国西部生态安全的防线。他们站在一起,为维护西部地区的生态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们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被誉为河西走廊的“生命线”和“母亲山”。

然而,这并不是祁连山的全部。对于祁连山的保护,从小角度看,祁连山蕴藏着河西走廊80%的水。单是全球变暖就可以导致祁连山大部分小冰川在2050年前融化。人类活动将加速冻土退化,河西走廊及下游地区将有500多万人失去供水。这只是河西走廊。

从规模上看,祁连山冰雪融水形成的河西绿洲和祁连山,构成了防止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南侵的防线,也是青藏高原乃至“中国水塔”三江源生态安全的屏障。如果这条山脉的生态得不到很好的保护,那就意味着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将握手言和,团结一致。到那时,不仅意味着整个河西走廊的丧失,也意味着我们要把新疆“送”出去,把青藏高原“孤立”在沙漠中,使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变成沙漠,沙漠自然会冲向兰州,甚至吞没宁夏,因为黄河的缘故,它在世界上很富有。

这样,我们所爱的西北,就会在沙漠中支离破碎,甚至,我们也会把它“扔掉”在咆哮的尘土中。它永远是我们心中的痛,比割肉流血更痛苦。祁连山,不仅影响着西部的生态,也影响着中国的生态。

然而,这并不是祁连山对中国的全部意义。两千多年前,当驼铃穿过祁连山脚下的河西走廊时,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流交融。《中国国家地理》曾这样描述:只有把祁连山放在更大的地理尺度上,才能真正理解祁连山对甘肃乃至中国的意义。如果你展开一幅中国地形图,你会发现祁连山是被干旱地区包围的高地。北部是戈壁和沙漠(北山戈壁和巴丹吉林沙漠),南部是柴达木干旱盆地,西部是库姆塔格沙漠,东部是黄土高原。祁连山是一个向西部干旱地区延伸的湿岛。祁连山冰川融水由山流向沙漠。如果没有祁连山,内蒙古高原和柴达木盆地的沙漠将相互连接,青藏高原将相互靠近。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祁连山?它不是一座山,没有它就没有它

8、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有什么影响?在哪几方面产生影响

一、对气温的影响
1.机械阻挡作用

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矗立在29°?D40°N间,南北约跨10个纬度,东西约跨35个经度,有相当大的面积,海拔在5000m以上,有一系列的山峰超过7000?D8000m,占据对流层中低部,犹如大气海洋中的一个巨大岛屿,对于冬季层结稳定而厚度又不大的冷空气是一个较难越过的障碍。从西伯利亚西部侵入我国的寒潮一般都是通过准噶尔盆地,经河西走廊、黄土高原而直下东部平原,这就导致我国东部热带、副热带地区的冬季气温远比受西藏高原屏障的印度半岛北部为低。表6?10中A、C、E三站位于印度半岛北部,其冬季各月平均气温皆分别比同纬度、同高度的B、D、F三站为高,其中尤以C、D两站的差异最大。这是由于D站沅陵正位于高原以东的平原上,寒潮畅通无阻,而C站德里又位于高原以南的正中地位,屏障效应十分显著的缘故。

冬季西风气流遇到青藏高原的阻障被迫分支,分别沿高原绕行。从冬季北半球700hPa与500hPa月平均气温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在高原北部冬季各月都是西北侧暖于东北侧,高原南半部,则东南侧暖于西南侧,这显然是受到上述分支冷暖平流的影响所致。因西风在高原西侧发生分支,于是高原西北侧为暖平流,西南侧为冷平流,绕过高原之后,气流辐合,东北侧为冷平流,东南侧为暖平流。

夏季青藏高原对南来暖湿气流的北上,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不过暖湿气流一般具有不稳定层结,比冷空气易于爬越山地。从夏季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可以看出,由巴基斯坦北部和东北部阿萨姆两个地区总是有两个伸向西藏方向的暖舌,其中有一部分暖湿气流越过高原南部的山口或河谷凹地,流入高原南部,这是形成雅鲁藏布江谷地由东向西伸展的暖区的重要原因。

青藏高原阻滞作用对气温的影响,不仅出现在对流层低层,并且波及到对流层中层。根据我国衢县与同纬度德里各高度上月平均气温的比较,可以看出在500hPa及其以下各层的气温皆是衢县低于德里,尤其是冬半年的差异更大。

2.热力作用

将青藏高原地面的气温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冬季高原气温偏低,夏季则偏高。根据观测资料分析计算表明,高原地-气系统逐月向四周大气输送的热量如表6?11所示。从11月至翌年2月是四周大气向高原地-气系统提供热量,这时青藏高原是个冷源,其强度以12月、1月份为最大,向四周自由大气吸收热量600多J/cm2d。春夏季青藏高原是个强大的热源,其强度以6、7月份为最大,向四周大气提供热量850J/cm2d以上。就全年平均而论,青藏高原地-气系统是一个热源。冬季青藏高原的冷区偏于高原的西部。夏季的暖区范围很广,整个对流层的温度都是高原比四周高,再往高层暖区范围扩大,到了100hPa层上,温度分布出现高纬暖、低纬冷的现象。

从青藏高原的地面气温看来,具有如下特点:

(1)地球的第三极地: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特别低,它虽位于副热带、暖温带的纬度上,但在高原主体北部祁连山以及巴颜喀拉山东部1月平均地面气温出现-16?D-18℃的闭合等温线,盛夏7月尚有大片面积平均气温<8℃,冬夏皆比同纬度东部平原平均气温低18?D20℃。

(2)气温日、年较差大:青藏高原上地面气温日较差比同纬度东部平原地区和四川盆地都大,比同高度的自由大气更大,气温年较差亦比同高度的自由大气为大,但因海拔高耸,比同纬度东部平原则稍小。

(3)气温季节变化急,春温高于秋温:青藏高原上春季升温强度大,特别是当积雪消融之后,雨季未到之前,高原因受强烈的日射,增温甚快,秋季降温速度亦快,春温高于秋温,例如高原上的班戈4?D10月气温差为2.8℃,而汉口同时期温差为-1.4℃。

以上这些情况都说明高原气温具有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二、高原季风

在青藏高原由于它与四周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所造成冬夏相反的盛行风系,称为高原季风。冬季高原上出现冷高压,冬季出现热低压,其水平范围低层大,高层小,其厚度夏季比冬季大。风的季节变化,一般是高原北侧开始最早,高原上次之,高原东侧再次,高原南部最迟。

高原季风对环流和气候影响很大,首先它使我国冬夏对流层低层的季风厚度增大。我国西南地区冬夏季分别处在青藏冷高压环流和热低压环流的东南方,应分别盛行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这与由海陆热力差异所形成的低层季风方向完全一致,两者叠加起来,遂使我国西南部地区季风的厚度特别大。

高原季风的更大影响还在于它破坏了对流层中部的行星气压带和行星环流。由于高原冬季冷高压和夏季热低压相当强大,冬季厚度可达5km,夏季可达5?D7km,因此从海平面至5?D7km高度,冬季空气由高原向外辐散,夏季向高原辐合,加之高原大地形的强迫作用,造成高原上深厚气层的升降运动,形成强的季风经圈环流。冬季出现与哈德莱环流圈相似的环流。夏季则出现与哈德莱环流圈相反的环流,空气在高原上升,到了高空流向低纬,下沉,到达地面后折向较高纬度流去,这对南北半球间空气质量的调整亦有很大的作用。

三、对降水的影响

一、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青藏高原对亚洲降水分布影响范围极广,据最新气候模式研究结果:如果没有青藏高原存在,夏季的西南季风只能到达印度洋的南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偏西风和西北风,受下沉气流控制。因此大陆将是水汽很少的干燥气候,即使印度和缅甸,也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充沛雨量。而青藏高原的存在,对大规模气流的影响,首先诱使热带西南季风向印度、缅甸侵袭,造成高原雨季,同时西南季风的一部分长驱深入,到达我国东部形成江南雨区。如果没有青藏高原,那我国西部的干旱将更为严重,东部也将属于干旱气候。在青藏高原隆起之前,大约距今几千万年以前,从我国北方到长江流域都是广阔的干旱气候带。
二、高原本身的降水分布
在夏季在青藏高原南坡正当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特丰,最著名的如乞拉朋齐其年平均降水量超过11000mm,最多年降水量高达26461.2mm,其中7月份的降水量就有9300mm。西南季风到达高原上空时,水分已经大大减少,因此高原夏季雨量不大。例如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主峰北麓的定日,海拔约为4300m,年降水量仅为318.5mm,[再跨过高原,降水量更少于100mm。

9、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影响:
1、加强东亚季风,形成东部湿润气候。
2、造成西北干旱。形成沙漠。
3、形成高原季风,加强高原季风环流。
4、造成四川盆地易出现梅雨季节。
如果没有青藏高原:
1、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是一片亚热带沙漠。
2、我国的新疆地区会直接受到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影响而降水丰富,西北地区将不会存在沙漠。
3、黄土高原不会形成。
4、世界其他地区的气候都将会发生巨变。

当然这只是气候方面的影响,青藏高原的存在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土壤,植被,水文等。
如有兴趣,请参考http://tech.sina.com.cn/d/2006-02-13/1617839565.shtml
以上内容仅为个人观点,如有不合适,请指出。

10、隆起的青藏高原对中国的气候有哪些影响

青藏高原隆起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1.青藏高原的巨大隆起——空间特征(3000m临界高度):
1)面积大:东西3000 km,南北1 500 km,占中国陆地面积1/4,南北占西风带宽度1/3
2)高度大:平均4500 m,占对流层高度1/3
3)中低纬度:25°N~40°N,处在西风带与副热带高压带的过渡区,青藏高原3000m的海拔高度对气流产生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改变了东亚大气环流格局,尤其对中国产生影响。
2.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
1)对季风的分支作用
冬季:青藏高原北部对冬季风分支的分点在95E附近,冷空气堆积并分化为两支:
一支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
另一支则沿着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向河西走廊,顺地势南下,形成冬季风通道,加剧了冬季风向东南的势力。
夏季:夏季,西南季风抵达孟加拉湾再向北推进时,碰到青藏高原,即分为东、西两支:一
支沿喜马拉雅山转为东风向西吹去;
另一支则沿着山脉的走向流向我国西南地区,加剧藏东南水汽通道作用,使高原边缘降水增多,并进而因雨影作用使高原内部干旱加剧。
2)对西风的分支作用
青藏高原西部,冬半年西风(西风带南移所致)气流受到高原阻挡,距地面3~4 km高度以下的气流被分为南、北两支。由于冬季西风带的位置主要在青藏高原的西端偏南,加之地形的影响,所以南支比北支气流强大得多,故称“南支急流”。南支在高原西南面,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转为西南气流,高原南侧成槽,加剧西南干暖气流势力。
北支在高原西北面,为西南气流,绕过新疆北部转为西北气流,进一步加强冬季风的势力;高原北侧成脊,盛行下沉气流,进一步强化西北地区的干旱化。
南、北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汇合,气流相对静止区正好处在四川盆地上空,使其成为我国著名的微风区,四川多云雾也与此有关。
受青藏高的阻挡,西风气流的分叉、绕行,东流与汇合,形成了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分支气流形成于10月,次年4-5月退出,它与东亚季风的进退有一定的关系。
3)屏障作用
东侧的四川、汉中一带,为气流的相对静止区,气流扰动少,风力弱,多小涡旋,少有发展。
西侧阻挡了从西来的西风带气压系统,有的在高原西侧滞留、减弱,甚至消亡。
南侧印度地区,由于高原阻挡了冬季风的南下,所以比同纬度地区温度高而气压低,温度的
年较差小。
北部蒙古一带很少受到南来的暖气流的影响,有利于冷空气的堆积,形成强大的蒙古高气压,
盛行下沉气流,加剧了蒙古高原的干旱。
3.青藏高原的的热力作用
高原季风:青藏高原面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有强大的热力差异,这对大气环流产生
明显的热力作用。这种由于高原同四周自由大气之间冬、夏冷热源作用差异所引起的特殊的
气压场变化,形成了独特的冬夏季风向变化的高原季风现象。
高原冬季的冷源作用,在高原地区海拔3 000~4 000 m高度形成一个冷高压,这就使高原空
气向外流动,呈反气旋性环流。必然加强邻近地区的下沉气流,加强地面高压,加强了由海
陆分布所引起的冬季风环流。夏季在青藏高原上出现了热低压,高原上温度是同纬度同高度最热的,对流旺盛,邻近地区的空流入高原,叠加在高原东侧的季风之上,增强了邻近地区低压的强度,加强了夏季风环流。
4.青藏高原隆起与气候区域分异
1)东部季风区形成与发展与青藏高原的隆升相对应高原隆升的3个主要阶段:距今10~9 Ma
的隆升,亚洲季风形成;距今3.6~2.6 Ma,高原加速隆升,亚洲冬、夏季风同时加强;距今
2.6 Ma以来,高原持续隆升,亚洲季风、冬夏季风变率加大,冬季风加强。
2)西北地区有干旱化的趋向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使下沉气流加强,特别是印度洋水汽被阻截,
加剧了干旱化。
3)青藏高原北侧和东北侧干旱荒漠的形成
北侧和东北侧,从新疆、甘肃、宁夏以至内蒙古,范围广大的现代温带干旱荒漠的形成,以
及华北地区干旱程度的增强,是高原隆起和现代季风环流形成与加强的结果。
4)青藏高原区寒旱化
青藏高原在抬升的过程中,一方面伴随降温过程,另一方面来自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
水汽被阻挡,边缘山地降水增加,内部则出现寒旱化。

与祁连山对中国气候的影响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