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变暖为什么会导致极端气候?
原因: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
当全世界平均温度升高1℃,巨大的变化就会产生:海平面会上升,山区冰川会后退,积雪区会缩小。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就会导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
全球气候变暖使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的频率与强度增加。
(1)地球变暖恢复恐龙时代气候扩展资料
气候变暖因素
1、人口剧增因素
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21世纪,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
2、“复活”远古生物,能解决地球气候危机?
在地球上,冰川时期之前或者在之后,都存在一定的生物活动基础,不过随着气候的变化加剧,我们不少的生物开始走向灭绝。导致很多远古生物,如猛犸象走向最终的灭绝,到底生物在我们的冰川变化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而目前科学家们提出的就是要进行用生物改造环境来实施保护地球。
存在生命的生物都具有终结的一天,生命是存在一个循环过程,而近日科学家们就要打破死亡的信念,进行生物的复活,来至美国哈佛大学的一群遗传学家发表声明,他们正在研究复活猛犸象远古生物,实施生物计划,灭绝生物要复活了?可怕!因为他们想通过复活来达到我们阻止北极变暖的问题。说到这里我也就有点不明白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根据证据显示,猛犸象是跨越我们几个时代的生物。
美国科学家希望克隆含有一小部分合成的庞大DNA,来进行复活,重新利用荒凉地带,将这种类似猛犸象的动物重新引入北极苔原环境,可能有助于阻止温室气体从地面释放,并随着气候变化导致气温升高而减少未来的排放,解决地球气候危机。
原来他们是想改变北极地区被称为永久冻土的覆盖面积,来进行环境的改变,减少该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却是,冻土的污染气体排放是大气中是目前气候排放量大约的2倍左右哦,如果能够让微生物重新活跃起来,却是对环境的改造具有很好的作用,难道阻止全球变暖靠“它”?
但是在理论上来说,这种方法确实可以改变环境,但是作为新的生物出现,特别是对这个古老的生物进行复活,也将会产生更加恐怖的生物链大变化,这才是最为值得考虑的问题,虽然猛犸象具有不一样的特性,但是作为复活品之一,确实需要考虑的很多。
一些科学家和环保主义者质疑复活猛犸象是否真的值得,就我个人看来,确实不值得,灭绝生物的复活将会令生物界大变化。要是复活并没有产生效应,那么不又出现了危害地球的生物了吗?就如以前说复活恐龙一样的道理,这都是在违反自然规律进行反方向行走。
3、有什么办法能使变暖的地球变回老样的呢?
这个变回老样子是个什么程度,使地球降温到未工业化前的程度?还是使地球回到原始无人类足迹状态?
第一个点,仅追求降温,首先要说明的是,像一楼说的 现在地球正在变冷,正在进入冰河时期的那些都是**的胡扯,都是些个个人经验主义,变冷可不是仅仅北京下暴雪,伦敦下暴雪,美国下暴雪,就算全北半球全下暴雪,也不能说明在降温,要知道今年冬天北极却比往常跟温暖,有些地区高10-15度,这是特殊的气候问题。不能仅从北半球中维度低温,来证明全球降温。 从现实角度来讲这降温可能性很小,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这燃油,燃煤作为动能持续增加,冻土不冻大量碳释放,海洋温度上升融碳能力下降,全世界干旱持续扩大,森林燃烧增多......
可选择性办法(暂忽略办法的不良影响)
1。通过向海洋大量地撒铁,增加海洋中铁的含量,而像藻类这些生物当海水富含铁化合物,就会刺激其快速生长,在藻类生长时会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大气CO2,当然了藻类多了就会破坏海洋生态平衡,而藻类过多缺氧死了问题又会来了
2.在地球和太阳之间放些“镜子”反射,或吸收一些太阳能。目前科学家设想用一种含铝的镜箔材料制作太空的镜子,这种材料质地 对太阳辐射反射性好,长期承受机械力、宇宙射线、太阳风力等因素的影响而不改变性能。不过这个成本太高,不仅需要的量大,而且运到太空也很困难。
3.模拟火山爆发给地球降温,向上层大气(同温层)释放大量二氧化硫(SO2),使其生成H2SO4,起挡住太阳光的缓冲板作用
4.当然如果有本事像3楼说的改变地球轨道也是不错的!
第二点,地球回归原始,首先要消灭的是人类,等人类没了 ,也许几百年后,几千年后世界就回归原始了!
先到这
完了
4、重大地质历史灾变后,地球气候系统会自我修复吗?
重大地质历史灾变后,地球的气候系统会自我恢复复。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冷热转换的背景包括南北半球气候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机制。
为了公布这项研究的证据,来自中央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制院和洪兵以及第四科学和世界变化创新中心的研究人员与阿根廷、日本和其他国家的研究人员进行了合作。有证据表明,大量融化的洪水发生在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减缓或阻止大西洋中午的返回,导致全球系统中能量的重新分配。随着北半球变冷,南半球变暖,南半球出百现正常的温度梯度或温度比较,这意味着地球热带辐合区和南半球西部的平均纬度到达南极。度与此同时,南半球的印度洋夏季风也减弱了。
研究表明,当上一个冰河世纪发生一系列明显的寒冷事件时,致命的融化洪水影响了全球气候系统,全球气候系统的自我修复过程开始了。其结果不仅是从深海向大气中释放更多的二氧化碳知,还会导致北半球和南半球不同程度的变暖,并拉动南海的深海。北半球正在变暖,而南半球正在变冷。
结果突出了北半球和南半球气候系统的相关特征,特别道是西方在南半球的作用。它表明,面对地质历史上的重大灾害,地球的气候系统能够自我修复。这一成果对地球系统的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5、未来地球气候变暖是真的吗
全球气候变暖母庸置疑
全球变暖的证据是什么? 以往我们讨论气候变暖问题总是围绕地基气象站所记录的温度潜在剩余偏差。这些记录尤为重要,但是其表示的只是气候系统变化的单一指标。全球变暖更多的证据来源于对气候系统中许多其他要素的广泛测量结果,这种测量是独立进行的,在物理上具有一致性,而这些要素之间具有紧密联系。
在气候变化中,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是众所周知的指标,从气候统计意义上讲要有30年以上的线性趋势。虽然每一年甚至每10年的温度并不总是会比上一年或上个十年高,但自1900年起全球地表温度已大大升高了,1880-2012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85°C。气候变暖并不表示地球的任何区域、任何时期都在变暖,而是地球表面温度在至少30年以上的线性趋势是上升的。所以说在过去的百年或更长时间某个十年、二十年、某个季节或者某个地区温度下降、趋缓都是正常的。自1850年以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在1870年代—1900年代、1940年代—1970年代都曾出现了变冷的年代际变率,但这并不影响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持续上升的总体趋势。另外,1998年以来的全球变暖“趋缓”主要表现在全球平均地表温度的变化上,但从整个气候系统的变化来看,全球变暖并没有“趋缓”。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和城市地区的增温更高(称为城市热岛效应),但是仅局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研究表明,即使未经订正,其对全球温度的影响也不会超过10%,东亚地区可能会达到20%以上。全球陆地气温的测量是在全球几千个测站点观测到的数据基础上,并通过数学统计均一化处理后得出的,这就意味着剔除了测站空间的不均一、城市化等因素。
陆地温度变暖与观测到的海洋温度变暖趋势是密切一致的。许多独立分析结果证明,从船上测量到的海洋空气温度上升与海面温度上升是同时发生的。
大气和海洋都是流体,所以表面增温也在低层大气中看到,同时也可在海洋上层看出,而观测结果也证实了事情确实如此。从对无线电探空气球和卫星的观测资料分析中可以一致地看到,对流层升温可以促使大气层中的天气层变得活跃。至少自从上世纪70年代起,超过90%的热量被气候系统吸收,这点可以从1950年代起全球记录的海洋热含量中得到证实。
随着海洋变暖,海水本身也会膨胀。这种膨胀也是过去一个世纪独立观测到的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融化的冰川和冰盖也是导致海平面上升的原因之一,而陆地水的存储和使用上也起了相应的变化。
逐渐变暖的世界也是个逐渐潮湿的世界,因为温暖的空气可以锁住更多水汽。全球性分析表明,这种测量大气水汽含量的比湿在陆地上和海洋上都有所增加。
作为整个星球中的冰冻部分 ——总称为冰冻圈,既受制于局地温度,同时也能影响局地温度。全球冰川中的冰量每年都在下降,而且已经持续了20多年,消融的冰量是海平面上升的部分原因。积雪对于温度变化非常敏感,尤其是在春季冰雪消融之时。从上世纪50年代起,整个北半球的春季积雪开始退缩。自从有了卫星纪录以来,就观测到北极海冰已有重大消融,尤其是在最小覆冰期,即每年融冰季节结束之际的9月。相比之下,南极海冰的增加量一直要小些。
个别地看,任何单一的分析结果都可能会令人难以信服,但是对这些不同指标和不同资料集所作的分析结果令许多研究团体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从深海到对流层顶部,所有空气或海洋变暖、冰雪消融和海平面上升等等证据都确切地表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从19世纪后期开始,全球已经开始变暖
综上所述,全球变暖的证据来源于多项复杂而独立的气候指标,高到大气层上部,深至海洋底部。这些指标包括地球表面温度、大气温度和海洋温度的变化,还包括冰川、积雪、海冰、海平面和大气水汽等方面的变化。全球各地的科学家对此类证据已独立验证过多次,证实了自19世纪起全球就开始变暖是毋庸置疑的。为了更好诠释这一结论,本文将比较下历史气候和现代气候。
现代气候与历史气候变化的异同
首先回答:工业化时代之前出现的冰期和发生其它重要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地球的气候在所有时间尺度上都发生了变化,其中包括远在人类活动能够发挥作用之前。人们在认识这些气候变化的成因和机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地球辐射平衡的变化是过去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但这些变化的原因各不相同。任何一种情况,无论是冰期、恐龙时代的暖期或是过去一千年中的波动,其具体原因都必须单独确定。在许多情况下,现在已经能够很有信心地确定其成因,利用各种量化模式可以重建许多过去的气候变化过程。
从冰期开始到过去近300万年的周期中,有充分的证据显示,这些变化与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的周期变化有关,这些周期也即所谓的米兰科维奇周期(图3)。这些周期改变了每个纬度每个季节接收的太阳辐射(但几乎对全球年平均值没有影响),我们可以以天文精度计算出这些周期。目前仍就冰期具体从何时开始和结束进行讨论,但有许多研究表明,北半球各大洲夏季日照至关重要: 如果低于某个阈值,过去冬季的雪在夏季就不会融化,随着越来越多的雪积累下来,冰盖就开始增厚。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证实冰期的确可以这样开始,同时还利用一些简单的概念模式在轨道变化的基础上成功地“后报”了过去冰期的开始。与前几个冰期的开始相类似,下一次北半球夏季日射的大幅减少将在30,000年后开始。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虽然不是首要原因,但它在冰河期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南极冰芯资料显示,二氧化碳在寒冷的冰川时代浓度很低(~190 ppm),在温暖的间冰期浓度要高(~280ppm),大气CO2随着南极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滞后期约有几百年。由于从冰期开始到结束的气候变化持续数千年,这些变化多数是受到二氧化碳正反馈的影响; 即:由于米兰科维奇周期最初引发的小幅冷却随着二氧化碳浓度下降而被放大。只有在考虑到二氧化碳作用的情况下,冰期气候的模拟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
在上个冰期发生了20起突变的和剧烈的气候转迁,在北大西洋周边的记录中尤为突出。这些变迁不同于冰川间冰期的周期,在此周期内没有大的全球平均温度变化:格陵兰和南极的变化不同步,在南大西洋和北大西洋呈相反方向。这意味着已经不需要全球辐射平衡的重大变化就能引发上述变迁;在气候系统中的热量重新分布就足以触发变迁。事实上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海洋环流和热输送的变化可以解释很多这些突发事件的特征;沉积物资料及模式模拟显示其中一些变化可能是由那个时代环绕大西洋的冰盖不稳定性及与之相关的淡水释放到海洋所触发的。
在过去的5亿年期间,气候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偏暖的时期,地球可能完全没有冰盖(地质学家可从岩石上的冰叶标迹予以判别),而不像今天的格陵兰和南极被冰盖覆盖。追溯到过去一百万年以上的有关温室气体的资料,即超过南极冰芯年代的数据,仍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但对地质采样的分析表明无冰暖期与大气中二氧化碳高浓度相吻合。在百万年时间尺度上,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是由于地壳构造活动引起的,它影响到海洋和大气与固体地球的CO2交换。
过去气候变化的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太阳能量输出的变化。最近几十年的观测表明太阳能量输出在11年的周期中有略有变化(接近0.1%)。太阳黑子观测(可追溯到17世纪)以及从宇宙辐射产生的同位素资料证明了太阳活动的长期变化。数据相关性和模式模拟结果均表明,在工业化时代开始前的一百万年中,太阳变化和火山活动有可能是导致气候变异的首要原因。
这些例子说明过去不同的气候变化都有不同的原因。自然因子在过去引起气候变化的事实并不意味着目前的气候变化是自然的。如此类推,森林火灾长期以来一直是自然界雷击造成的,但并不意味着火灾不可能是由一位粗心的露营者引发。
全球气候是由地球辐射平衡所决定的。有三种基本途径可以改变地球的辐射平衡,从而导致气候变化: (1) 改变射入的太阳辐射(例如,地球轨道或太阳自身的变化);(2) 改变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该反射率称之为反照率,它可以通过云层的变化、被称为气溶胶的颗粒物或陆地层等来改变);(3) 改变辐射回空间的长波的能量(例如,通过改变二氧化碳的浓度)。此外,局地气候也取决于风和洋流如何分布热量。所有这些因素都在过去的气候变化中发挥了作用。
第二回答:与地球历史上的早期变化相比,当前的气候变化异常吗?
气候在整个地球历史中和所有时间尺度上一直在变化。当前的气候变化在某些方面并非异常,但在另外一些方面则属异常。与过去50多万年相比,大气中CO2的浓度现已经达到创记录的高值,并且还在以异常快的速度继续这种趋势。与至少过去五百年、甚至可能超过一千年相比,目前的全球温度是偏暖的。如果这种变暖持续下去,所引起的本世纪气候变化,用地质术语来说将是极端异常的。当前气候变化的另一个异常方面是它的成因:过去的气候变化源于自然原因,而过去百年特别是近60年的大部分变暖是因人类活动所致。
在对当前的气候变化和早期的自然变化进行比较时,必须区分三点不同。首先,必须明确是在对哪些变量进行比较:是温室气体浓度,或者温度(或者其它气候参数),是它们的绝对值,还是其变化速率?其次,切勿把局地变化同全球变化相混淆。局地气候变化通常比全球气候变化大得多,因为局地因子(如海洋或大气环流的变化)能够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点转移输送到另一个地点,局地反馈会产生影响(如海冰反馈)。相比之下,全球平均温度的较大变化需要某种全球强迫(如温室气体浓度的改变或太阳活动)。第三,必须区分时间尺度。与一百年的时间尺度相比,几百万年的气候变化可能要大得多,并且有不同的成因(如大陆漂移)。
当前关注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二氧化碳(CO2)(和其它一些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这种增加在第四纪(过去约两百万年)中是十分罕见的。过去650,000年间的CO2浓度是从南极冰芯准确获知的。在这段时期内,CO2浓度在冷冰川期的低值180 ppm和暖间冰期的高值300ppm之间变化。在过去一个多世纪里,浓度值快速增加而大大超出了这一范围,现在约为397ppm。相比之下,在上一个冰期结束时,CO2浓度约80ppm的上升花费了5000多年的时间。高于当前值的浓度值仅在几百万年以前出现过。
温度是一个比CO2(全球充分混合气体)更难重建的变量,因为它在全球各个地方的意义不尽相同,因此单一的记录(如冰芯)只具有有限的价值。局地温度的变化,即便是短短几十年的变化,都可能达到几摄氏度,这远远大于过去一个世纪中约0.8℃的全球变暖信号。
大尺度(全球或半球)平均分析对于全球变化更有意义,在这种尺度下,大部分局地变化达到平均值,变异较小。有足够覆盖范围的仪器记录仅能追溯约150年。在时间上做进一步追溯,对来自树木年轮、冰芯等代用资料进行汇编使得追溯时间超过一千年,其空间覆盖有所减少。尽管在那些重建结果中存在差异,以及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但所有已发表的重建结果表明,中世纪时期的温度是温暖的,17、18和19世纪降冷到低值,此后迅速变暖。中世纪的温暖水平是无法确定的,但在20世纪中期可能再次达到了这一水平,只是从那时起才有可能超过这一水平。这些结论也得到气候模拟的支持。在二千多年以前,温度变化没有被系统地汇编成大尺度的平均值,但它们也并未提供追溯到全新世(过去近11,600年)的比当前全球年平均温度偏暖的证据。有强烈的迹象表明,直到约3百万年以前,一直盛行着偏暖的气候,使得全球冰盖大大缩减,海平面更高。因此,目前的变暖从过去几千年的时间范围内看似乎是异常的,但站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看则并非异常,在这种尺度上,构造活动的变化(可能由温室气候浓度自然、缓慢的变化所驱动)变得有关系了。
一个不同的问题是目前的变暖速率。代用资料中记录的全球气候变化是否较快?过去一百万年间最大的温度变化发生冰川期,在这段时期,全球平均温度从冰期的4℃变化为暖间冰期的7℃(局部变化要大得多,如在大陆冰盖附近)。然而,资料表明冰期结束时的全球变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历时近5000年。因此很明显,根据以往的变化,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的速率要快得多,且十分异常。经常讨论的冰期气候突变绝不是反例,因为这种突变大概是由海洋的热量输送所至,它们不太可能影响到全球的平均温度。
进一步沿时间追溯到冰芯资料以前的时代,沉积物和其它档案资料的时间分辨率分辨不出当前这样快速的变暖。因此,尽管过去发生过较大的气候变化,但没有证据显示这些变化是以比当前气候变暖更快的速率发生的。如果认识到对本世纪变暖的预估约为5°C(范围的上限),则地球将如其在上一个冰期结束时那样,可能经历相同大小的全球平均增温;没有证据显示过去5000万年时间里的任何全球增温能比得上这一未来可能的全球变化速率。
综上所述,当代全球气候的变暖毋容置疑,无论是在变暖的速率上还是在全球尺度上。那么,大家又在寻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6、在恐龙的时代地球的气温是多少
在恐龙的时代地球的年平均气温超过14 ℃。
白垩纪时期地球二氧化碳浓度比工业革命前浓4—10倍,南北两极没有永久冰盖,平均气温高达14℃。即便如此,还是出现了数次气温“大跳水”的情况,波动时间基本都在一百万年左右。
在侏罗纪的植物群落中,气温比现在温暖,植被以及氧气更好,足以养活恐龙巨大的身躯,植物类型是以蕨类、裸子植物为主,裸子植物中的苏铁类,松柏类和银杏类极其繁盛,蕨类植物中的木贼类、真蕨类和密集的松、柏与银杏和乔木羊齿类共同组成茂盛的森林,草本羊齿类和其它草类则遍布低处,覆掩地面。
在比较干燥的地带,生长着苏铁类和羊齿类,形成广阔常绿的原野。侏罗纪之前,地球上的植物分区比较明显,由于迁移和演变,侏罗纪植物群的面貌在地球各区趋于近似,说明侏罗纪的气候大体上是相近的。
(6)地球变暖恢复恐龙时代气候扩展资料:
大约2.3亿年前,恐龙出现在中生代(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在此期间,地球不像以前原始地球时那样剧烈而恶劣的气候环境。虽然这些时代地质气候不稳定,但爬行动物的生存和繁衍相对稳定。
在二三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 气候十分干旱恶劣,没有冬季,属于轻度亚热带季节性变化。森林主要由高度发达的裸子植物组成,随着气候变得半干旱,恐龙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在约1.8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气候比三叠纪时期的气候要温和许多。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大部分的陆地被浅海包围。被子植物首次出现,并与裸子植物一起并存,后来大量繁殖发展,当时地球上的氧气含量很高,所有植物和昆虫异常的巨大。
在大约1.35亿年前的白垩纪期间,气候最初是十分温暖的,但后来变得更加寒冷,这使得冷血恐龙(也有理论认为恐龙是温血动物)的生存更加困难,沼泽地消失,并且随着气候越来越冷和干燥,作为草食动物的大部分恐龙的食物消失了,因此它们无法生存,大型恐龙也灭绝了。
7、南方爆发暖冬,气候正变暖,但科学家为何说地球无需人类拯救了?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地球的气候史,如果仅从冷热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矛盾的地方,去年的冬天比较寒冷,今年的冬天则比较温暖,特别是在我国的南方地区表现的尤为明显,去年的冬天阴冷潮湿,今天的冬天温暖如春,地球的气候好像是忽冷又忽热,那么,到底是全球气候变暖,还是全球气候变冷呢?其实,我们在讨论全球气候变化的时候,往往把两个概念弄混淆了,天气和气候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把天气当作气候,与此同时,气候的变化也有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的变化问题。
地球
第一:盖娅假说
地球本身的自我修复能力非常强,所以,现在有的科学家才认为地球不需要人类拯救了,人类需要拯救的是自己的文明,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我们的地球自身也在进化,地球生命的历史与地球自身的历史,并不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故事,而是紧急相连的故事。
地球的生物圈可以看作是一个大的生物体,科学家称之为“盖娅”,盖娅是古希腊神话中大地女神的的名字。“盖娅假说”的理论,简单来说,就是认为地球的生物圈有自我调节的作用,使得地球更加适合生命的居住,整个地球的生物圈是一个整体,可以看作一个超级巨大的生物体。“盖娅假说”的理论最早是由詹姆斯·勒佛洛克在1972年提出来的,当时并未得到主流科学界的认可,后来有了计算机模拟,人们更加相信“盖娅假说”的真实性。
地球的生物圈是一个超级生物
我们在宇宙中寻找生命,常常会提出“适居带”的说法,在一个行星系统中,行星距离恒星的地理位置要适中,温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但是,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对的,行星与恒星之间的距离并不是十分的重要。太阳系适居带是在0.725至3.0个天文单位之间,1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太阳系的适居带上的星球不仅有地球,还有月球、火星、谷神星和金星,月球和谷神星的体积太小了,重力无法守住大气层,火星和金星是最有可能出现生命的,然而,火星和金星的环境同样不适合生命居住。
就算地球处于最好的地理位置,太阳的热量也是有所变化的,太阳的热量在46亿年的时间里增加了40%,而我们地球的平均温度在46亿年的时间里,可谓是一直处于稳定状态,地球的地表平均温度现在是15℃左右。地球的温度能够做到恒温,就在于生物的自我调节作用。
金星与地球
第二:全球变暖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地球在一开始的时候,对生命是十分不友好的,今天的我们如果回到冥古宙时期(46亿年前至38亿年前)的地球上,会觉得这里的环境十分像今天的金星,到处都是炙热的岩浆,大气层中有高密度的二氧化碳,冥古宙时期的地球和月球,岩浆正在慢慢冷却,当时地球的地表温度在230℃左右,地球上的温度如果在100℃以上的话,海洋都沸腾了,为什么还会有水的存在呢?因为当时的二氧化碳浓度特别高,大气压强比现在大很多,气压越高,水的沸点就越高,所以,才有了液态水的存在。要说全球气候变暖的话,冥古宙的地球,全球温度是最高的。
冥古宙时期的地球表面就像今天的金星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出现于35亿年前的太古宙,太古宙的地表温度虽然比冥古宙要低一些,二氧化碳的浓度也降低了(海洋有溶解二氧化碳的功能),但是,同样不适合今天地球上的大部分多细胞生物的生存,当时的地球环境只适合细菌的生存。
地球在太古宙的漫长岁月里都是细菌的年代,最早的细菌是古菌,古菌生活在海底的底部或者是海底火山口的附近,它们吸取地表的化学物质为生,它们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地表的温度和化学物质,这些古菌仍然存在于当今的地球上,它们大部分都生存在海底火山口或者温泉的附近,这里的环境处于高温状态。
地球现在的古菌仍然生活在高温的温泉中
太古宙时期(40亿年前至25亿年前)的地球,氧气含量十分的少,二氧化碳的浓度特别高,当时的地球是生机盎然的,但是,我们必须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这个生机盎然的世界,这一时期的生命主要是细菌。这里的环境十分适合细菌和单细胞生物的生存,但是却不适合人类和哺乳动物的生存,因为没有足够的氧气。
我们人类不仅通过吃食物、喝水以获得能量,而且还通过吸收氧气获得能量,动物可以一天不吃食物、不喝水,但是,却一刻都离不开氧气,我们人类停止呼吸30秒都非常难受,可见,氧气是比食物还重要的能量。有了氧气,我们人类才能走路、跑步,鸟儿才能在天空飞翔,没有氧气,地球上的生命就永远停留在细菌的阶段了,不可能有多细胞的生物,因为多细胞的生物是非常消耗能量的。氧气的活跃性,我们通过简单的实验也可以知道,如果我们在氧气瓶内燃烧一根火柴,火柴的火焰会特别明亮,这就是氧气所蕴藏的能量。如果我们的地球,大气层中氧气的含量再增多一些,地球上就会出现一米长的蚊子和蟑螂。
多细胞生物一刻也离不开氧气
氧气之所以会增多,是因为出现了一种称之为“藻青菌”的细菌,这种细菌的细胞中富含有叶绿素分子,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地球上的细菌本来都是靠吸收地球本身的热量存活,后来,有一个细菌开始尝试利用太阳的能量,于是,就出现了藻青菌,藻青菌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蓝藻,如果一个池塘中的水是死水,没过多久,就会漂浮上一层绿色的生物,这些生物就是蓝藻,蓝藻其实不是植物,而是细菌。
藻青菌在20多亿年的时间里,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大量制造氧气,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下降,地球的温度开始慢慢降低,开始变得适合多细胞生物的生存,但是,富含氧气的大气层对细菌是有害的,我们的地球上和我们的身体上,有大量的厌氧性细菌,这些细菌是讨厌氧气的,氧气对于它们来说就是“杀手”,厌氧性细菌不能暴露在空气中,在空气中是很难生存的,它们只能存在于缺氧的地方,我们人体的肠道内、口腔内的一些地方,是缺少氧气的地方,于是,这些厌氧性细菌在这这些适合它们生存的地方繁殖。
显微镜下的蓝藻,蓝藻其实是细菌
所以,氧气的出现,杀死了地球上大量的细菌,留出了空余的生态位,多细胞动物由此进化,但是,细菌并没有完全灭绝,部分细菌仍然存活了下来,它们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里繁殖,仍然是地球上种类最多的生物体。厌氧性细菌在缺少氧气的地方生存,还有一些细菌适应了富含氧气的大气层,这就是吸氧菌。厌氧菌之所以不能在富含氧气的地方生存,就是因为它们缺少复杂的代谢系统,不能通过氧气获得能量,而是通过发酵、光合作用等方式获得能量,显然,这种获得能量的方式,其效率是非常低的,也就是说在缺氧的大气层中,是找不到像老虎、狮子、人类这样的多细胞动物的,低效率的能量获得方式,不足于支撑庞大的身体。
氧气的出现,还促使了臭氧层的形成,臭氧层能够遮挡紫外线,在没有臭氧层的时候,地球的陆地是不适合生命生存的,生命都在海洋里,臭氧层的形成为生命走向陆地创造了条件。
回顾地球的生命简史,我们不能发现,地球的生物圈也在进化,是地球上的生命让地球更适合生命的居住,而不是地球上的单个物种依靠遗传和变异,自身就适应了地球的环境。
当然,整个生物圈实现这种合作关系,就来源于生物的共生现象。
第三:地球的自我修复能力
因为地球的生物圈本身就是一个超级生物体,所以,当我们人类破坏了某个地方的生态环境之后,这个地方的生态环境是可以自我修复的,例如,我们建造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制造的高楼大厦,还制造了水泥路,使得城市的环境不适合植物的生长,也不适合野生动物的生存,但是,如果我们人类立刻离开这座城市,若干年以后,植物就会占领这座城市,植物会在墙壁的缝隙内扎根,为了争夺阳光,植物会逐渐长满整个墙壁,直到屋顶,随着植物根系的发展,墙壁就会松动,高楼就会发生坍塌,变成断壁残垣,植物占领了城市以后,野生动物也会慢慢进入城市,最后,这座城市会恢复到原始森林的状态。
人迹罕至的地方,往往野生动植物非常多
当人类离开一座城市之后,这里会变成什么样呢?在世界历史上其实是有例子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之后,人类是突然撤离了切尔诺贝利及其附近的城市和村庄,并且划了一个隔离区,若干年以后,这里的建筑物淹没在森林之中,变成了野生动植物的天堂,天鹅、棕熊、欧洲野牛、麋鹿、野猪、狼纷纷来的这里定居。虽然这里有核辐射,不适合人类的生存,但是,动物在这里却生活得挺好,它们似乎适应了这里的环境,也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这里的动物发生了基因突变,这就是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世界古代历史上,还有一些古城因为各种原因而遭到遗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古城的城墙、建筑物也都淹没在了杂草、森林之中。
即将被植物占领的切尔诺贝利
我们人类其实不需要拯救地球,我们也没有能力拯救地球,只要我们停止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就会慢慢恢复。如果我们真的想保护一个地方的生态环境,就在这里设置一个自然保护区,撤离这个地方,没有人类的干扰,这里的生态环境会变得非常美好,成为野生动植物的天堂。
那么,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也是如此,地球拥有自我修复生态环境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是非常强大的,超过了人类的想象力,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导致了全球平均温度的上升,然而,温室气体的排放,只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众多因素中的一个因素而已,改变了一个变量,并不会绝对导致明天的气候是变冷,还是变热。地球本身也在适应这种变化,在自我修复生态环境。
“盖娅假说”说明了地球生物圈的自我完善、自我调节的功能之重要性,在地球漫长的岁月里,不仅人类能够使得大气层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地球自身的地质运动,也会改变地球大气层的氧气含量和二氧化碳的含量。
地球上历史上有六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其中的泥盆纪后期灭绝事件(3.75亿年前至3.60亿年前)和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2.5亿年前)就是因为大气层中的含氧量发生了变化而导致的。
泥盆纪后期灭绝事件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在泥盆纪(3.5亿年前至4.1亿年前),地球上的植物开始大规模登上陆地,绿色植物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大规模扩张,裸露的地表开始覆盖起茂密的森林,陆地森林系统的出现,改变了地球大气层的成分,植物制造了大量的氧气,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由于温室气体的减少,地球的温度开始慢慢下降,并进入到冰河期,大量的生物灭绝。
泥盆纪的植物
植物进入到陆地以后,其根系还导致岩石分化,在雨水的作用下,土壤中大量的营养物质被带入到海洋,海洋中的营养物质一多,就出现了富营养化现象,大量的浮游生物疯狂生长,吸收了海洋中的氧气,造成海洋缺氧,导致大量的海洋动物灭绝。关于这一现象,在我们今天的地球上,我们也可以看得到,人类因为不合理地排放污水,导致自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过剩,大量的浮游生物生长,最后,整个湖泊的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大量的水生植物和动物死亡。
泥盆纪的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去哪里了呢?二氧化碳中的碳被固化到了植物内部,形成了煤,泥盆纪是煤大量形成的时期,现在,我们人类把这些煤都挖了出来燃烧,泥盆纪植物吸收的碳,又被我们人类释放了出来,这就是全球气候变暖。
泥盆纪的后期虽然发生了生物大灭绝事件,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地球还是重新调整了过来,地球上的生物又重新繁荣了。
到了2.5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地球又出现了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这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主要是由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所导致,上一次是减少,这一次是增加。2.5亿年前,地球上的温室气体为什么会突然增加呢?因为这一时期,地球上发生了最激烈的火山喷发事件,史称“西伯利亚玄武岩火山喷发事件”,这一火山喷发事件持续了100多万年,我们在今天的西比利亚依然能够找到当时大规模火山喷发时遗留下来的证据。
西伯利亚火山大喷发,导致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的排放,引起了连锁反应,随着地球气温的升高,邻近火山浅海地区的海水温度也升高,可燃冰大量融化,可燃冰富含甲烷气体,甲烷是比二氧化碳更厉害的温室气体,甲烷气体大量增加之后,地球的温度不断升高,最终导致深海的可燃冰也融化了,温度进一步升高,地球上的动物就大量灭绝了。
所以,地球曾经经历过水深火热,不过,最终还是依靠生物圈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到了正常,维持在15℃的恒温条件下。
回顾地球的历史,我们不能发现,现在的全球气候变暖,与地质时期的全球气候变化相比,其实不算什么。但这是不是意味着,人类可以大规模排放温室气体呢?答案是否定的!
过多地排放温室气体,会导致地球的温度升高,并发生生物灭绝事件,但是,地球不会灭亡,生物也不会灭亡,灭绝的是物种,而已经灭绝了的物种是不会重新出现的,恐龙灭绝了,永远不会来到地球上了,即使恐龙灭绝之后,地球上的生物重新繁荣了,但是,单个的物种是不会重新出现的,即进化不会重置。如果我们人为地改变地球的气候,那么,首先受到冲击的,其实还不是我们人类这个物种,而是人类的文明,人类的文明最先受到冲击,人类文明一旦崩溃,我们重新回到森林里,是无法生存的,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在地球上有可能消失。
三叠纪红色土壤,证明当时的气温非常高
人类一旦从地球上消失,植物会占领城市、村庄,在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作用下,森林再度繁荣,二氧化碳的含量会减少,地球的温度会慢慢下降,会变得重新适合生物的生存,可是,我们人类已经不存在了,进化不会重新来过。
所以,人为地、过多地排放温室气体,全球气候不是变冷,还是变热的问题,而是会发生极端天气,发生剧烈的气候变化。人类文明一旦承受不起这样急剧的变化,我们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现在的地球上,有的地方的冬天,往往是忽冷忽热的,这恰恰是这种剧烈的、极端的变化的反映。我们人类应该担心的不是明天会变冷,还是会变热的问题,冷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文明能不能承受得起气候的极端、剧烈的变化。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极端的天气,诸如台风、暴风雪、龙卷风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那么,人为改变气候,会不会造成比台风、暴风雪还厉害的极端天气呢?事实上是有可能的。这就是地球历史上发生的“新仙女木事件”。
“新仙女木事件”的具体内容,限于篇幅,兹不赘述,1.3万年前,地球上的气候本来是处于温暖状态的,当时的气候比现在要温暖得多,此时,人类正处于新石器时代的后期,随着温度的慢慢升高,北极、格陵兰岛的冰川开始大量融化,冰川融化之后,大量的淡水注入到北大西洋,阻断了北大西洋暖流。
北极冰川融化,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冷
我们都知道暖流能够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能够起到降温降湿的作用。北大西洋暖流停止流动之后,地球低纬度地区的热量,就不能通过北大西洋暖流被带到高纬度地区,于是,整个北美、西欧就发生了严重的气温下降事件,冰川大规模扩张。地球迎来了一个寒冷期,当时的气温比现在还要冷,随着植物、动物数量的减少,人类被迫开始从事农业,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了食物的生产者,人类恰恰就是在1.2万年前发明了农业。本来,人类生活在森林里是衣食无忧的,食物短缺之后,人类被迫从事农业。因此,全球气候变暖,并不会必然导致气温升高,有可能反而会导致气温下降,现在,全球气温升高,两极冰川融化,大量的淡水注入北大西洋,会不会造成北大西洋暖流停止流动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们保护环境,其实并不是在保护地球,而是在保护自己,是为了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理解了这一点,就不必纠结于全球气候到底是变冷,还是变热的问题了。破坏生态环境,污染环境,最后,会使得我们人类的文明承受不起这样的急剧的变化,要知道人为改变地球的生态环境,其变化速度是远远超过自然变化的。
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碳排放,其实也是在提高我们的科技水平,即使全球气候不是在变热,我们减少了碳排放,减少了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最后,受益的还是人类自身,因此,我们不需要拯救地球,而是要拯救我们人类自己,拯救我们人类的文明、科技。
8、全球变暖,冻土融化后,4.6亿年前的古生物重现于世,会引起什么后果?
现在全球气候都在变暖,南北两极已经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变化。曾经的南极最低气温可以达到零下90摄氏度,但是随着气候的不断变暖,南极的气候已经开始变暖,在今年,南极洲最热的温度已经超过了20摄氏度,这样的话,也就意味着现在南极洲的冰川面临大面积的融化。
而且不仅仅是南极,现在北极的情况更加糟糕,因为目前有很多北极存在了上千年的冰川相继消失,并且现在有很多冻土层开始解冻,这些冻土层还不断地向外面冒泡泡。有科学家预测,在本世纪末格陵兰岛将会彻底的没有冰川。并且现在北极的冻土层不断融化已经是不可逆的事情。当然了,在这当中有很多的古生物会被挖掘出来,这对于科学界来说肯定是有研究价值的。
在两年前,科学家在冻土层发现了一只远古生物。通过研究发现这个生物是百灵鸟。这只百灵鸟在冻土层已经封存了四万多年。并且除了这只鸟,普通居民也在冻土层当中发现了封存的物种。位于西伯利亚的一个女孩在雅库特地区的提尔克蒂亚河河岸发现了一直老鼠的尸体,后来又有人发现了史前狼。
虽然冻土层出土了很多生物,对于生物界来说研究确实有价值,但是冻土层融化带来的惊吓比惊喜还要多,因为冻土层融化的第一个影响就是让当地的道路发生了变化,冻土层融化影响道路建设,而且对铁路房屋等等都会有毁灭性的影响。据报道,目前已经有上百栋西伯利亚地区的房屋因为冻土层融化而出现倾斜的情况。而且在冻土层当中,还有更恐怖的史前病毒。这些病毒一旦释放到空气当中会给周围的环境带来很大的变化。
目前全球都在逐渐地变暖,在变暖的过程当中,南北两极的冰川融化速度越来越快,而且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情况,冻土层解冻也是一样,全球处于不可逆的全球变暖情况。如果北极的冻土层全部融化,那么地球将会面临什么呢?我们不敢想象,没有面对过的病毒,以及炎热的温度,这都让人感到非常无力。然而目前人类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毁灭地球,如此恶劣的环境,人类还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可能真的到了彻底不可逆的那一天,人类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把。
9、地球变暖之后,自然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
海平面上升,热带和亚热带沙漠地区干旱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