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反常的气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近些年来天气变化非常大,最明显的就是气温的增加和厄尔尼诺现象的案例增加.许多高山上的冰水也已经开始融化了.海域里珊瑚礁的人为破坏,也导致了海位不断上涨.高温带来了许多森林火灾的发生,也会直接的加剧年度性的暴风雨.不过这种情况正在逐步得到改善,但是要恢复到以前至少还要很多年几十年或是上百年吧.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是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了.但是我们的国家还没有严令禁止生产一次性筷子.各大工厂还有许多排污问题需要处理或是还没有得到处理.这都是些不容乐观的事实啊.我想在利益能够迷糊人们眼睛的今天,说再多也是没有用的,要想真正取得效果,光靠说也是没有用的.要想让地球活到100万亿年,要做的事情还多呢?
随着全球变暖,气候异常带来的极端天气现象,如暖冬、大雾、暴雨等频发。就拿南京的梅雨天气来说,十年来频频出现旱、涝梅,旱涝周期变短,正常的梅雨越来越少见。去年出现厄尔尼诺现象之后,今年以来全省气温就一直偏高,夏季我省北部雨涝、南部干旱不断。而前段时间冷空气不断南下,今年“拉尼娜”发生之后,江苏省今年冬天会否偏冷?
对此,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余志豪教授分析说,根据他的经验,10次“拉尼娜”大约有6次左右,冬天的冷空气会比较活跃,会出现冷冬。
“拉尼娜”是一种与“厄尔尼诺”截然相反的气候现象,这个名词听起来比较陌生,但是同样也会带来一系列反常的气候现象。根据中央气象台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报,目前,赤道中东太平洋已进入“拉尼娜状态”。
气象专家解释说,所谓“拉尼娜状态”即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指数连续6个月低于-0.5℃。由于海表水温异常降低的现象,正好与厄尔尼诺相反,所以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
从上世纪初到1992年期间,拉尼娜现象共发生了19次,大约每3年-5年发生一次,但也有时间间隔达10年以上的。上次发生拉尼娜现象是在2003年,距今刚好4年。拉尼娜多数是跟在厄尔尼诺之后出现的,前述19次拉尼娜现象,有12次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
与厄尔尼诺相比较,拉尼娜的发生次数相对较少,一次拉尼娜过程持续时间也相对较短,一般为几个月,极少出现跨年度的情况,19次拉尼娜现象中跨年度的仅一次。所以,拉尼娜发生的频率要比厄尔尼诺低,规模要比厄尔尼诺小。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统计,1962、1967、1974、1984和1995年的下半年都出现过“拉尼娜现象”。根据统计发现,它都造成了当年秋季我国黄河和淮河流域降水偏多,其中黄河中游部分地区降水比常年同期要偏多5成。它还会造成冷空气频繁,形成阶段性的严寒,给我国南方越冬作物带来冻害。在拉尼娜期间,西太平洋(包括南海)活动的台风和影响我国的台风都比较多,这与厄尔尼诺期间恰好相反。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有些地方、有些时候会变热,另一些地方、另一些时候却是变冷。温室效应并不意味着温度一直升高,在欧洲,全球变暖会表现为夏天越来越热,冬天越来越冷。
温室效应减缓洋流速度欧洲冬天越来越冷
11月底,欧洲各国遭受暴风雪和寒流袭击,从英国到波兰,从德国到希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突然降温的影响。大雪造成交通混乱、电力中断、学校关闭,有人在严寒中冻死……为什么欧洲的冬天越来越冷呢?
欧洲今年冬天特别冷
在德国人口最多的北威州,降雪厚度最高达20厘米,机场被迫关闭。机场发言人托尔斯滕·希尔曼对记者说:“在这个机场工作了11年,我想不起过去曾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在法国,大雪造成部分公路堵塞,某些地段拥堵车流达到约50公里长。严寒使3名法国人冻死街头,目前政府已宣布进入2级警备状态。英国有关部门也发出警告,要人们做好准备,“迎接数十年来最冷的冬天”。
实际上,寒冷天气已经成为欧洲人的“家常便饭”。今年3月,巴黎、柏林、维也纳等城市的气温都比常年同期下降5度以上。
天气寒冷事出有因
德国气候变化研究所的斯坦芬·拉姆斯道夫教授告诉记者,欧洲城市的冬季气温能普遍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9摄氏度—18摄氏度,这要归功于北大西洋暖流。而欧洲冬天越来越冷,也是由于大西洋洋流循环出了问题。
右侧的图片是大西洋洋流循环示意图。如图所示,在中大西洋,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环流中会分出一支洋流向北运动,当这个支流运动到挪威附近海域后,其温暖的海水已冷却下来,由于温度太低,这股海流开始下沉,然后向南回流,回到赤道以南的地区后又被加热,进而推动温暖的洋流再向高纬度的北方流动,所以这股洋流会源源不断地把热量带到北大西洋地区,使得中、西欧地区有着温和的气候条件。
可如今,科学家发现给欧洲冬季带来温暖的大西洋洋流流速正在减慢。11月30日,英国南安普敦国家海洋学中心科学家哈里·布莱登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2004年,由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巴哈马群岛和加那利群岛间沿北纬25度进行取样调查,检测水的盐分和密度。并把检测数据与 1957年、1981年、1992年和1998年的记录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自1957年来,深海的冷水回流速度显著地下降了,尤其是自1992年以来下降速度更快,如今,北大西洋暖流的流速已经比50年前下降了31%。
全球变暖是罪魁祸首
大西洋洋流速度减慢意味着北大西洋和附近大陆块的温度下降。这就是欧洲冬季越来越冷的原因,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北大西洋暖流流速减慢的呢?
据英国气象办公室哈德利中心的科学家说,大西洋洋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由于人类导致的温室效应让流向大西洋的淡水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格陵兰岛的冰盖和北极的冰雪融化速度加快,大量的淡水注入北大西洋。而水的下沉速度与含盐量和密度有关,盐分多密度大,水的下沉速度就快。淡水比含有盐分的海水要轻而且密度也低,即使是冷水也不会沉得太深,所以在北大西洋中融化的冰水下沉速度急剧下降,大量淡水积聚在洋面上,导致从大西洋环流中分出的那股洋流缺乏向北运动的动力,速度减慢,甚至最终会停止。
欧洲冬季会不会冷下去
据古代的气象记录显示,由于洋流速度减慢或者停止,北方的空气温度曾出现过在几十年里下降10度的现象,而过去的冰河期就是由于大西洋的环流系统不再运作而导致气候发生突然而急剧的变化。包括哈里·布莱登在内的科学家预测,如果洋流流速减慢的现象持续下去,英国冬天的温度将在未来10年里下降2 度,而如果洋流完全停止的话,在未来20年里,北欧和西欧的平均气温可能会下降6度甚至10度,这是非常明显的变化,会让冬天变得异常寒冷。
科学家说,全球变暖并不意味着温度一直升高,在欧洲,全球变暖会表现为夏天越来越热,冬天越来越冷。也有科学家认为,目前地球正在接近太阳温度上升周期的结束阶段,全球变暖最终会使地球进入下一个寒冷期。可以预料,如果全球变暖持续下去,欧洲的气温将会进一步下降,迎来严寒的冬季,温暖的西北欧地区的温度将会像现在的西伯利亚一样寒冷,而且这个过程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汉堡大学海洋学家奎德菲斯说,这一现象表明,“我们的确在改变气候,制定保护环境政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有些地方、有些时候会变热,另一些地方、另一些时候却是变冷。温室效应并不意味着温度一直升高,在欧洲,全球变暖会表现为夏天越来越热,冬天越来越冷。
温室效应减缓洋流速度欧洲冬天越来越冷
11月底,欧洲各国遭受暴风雪和寒流袭击,从英国到波兰,从德国到希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突然降温的影响。大雪造成交通混乱、电力中断、学校关闭,有人在严寒中冻死……为什么欧洲的冬天越来越冷呢?
欧洲今年冬天特别冷
在德国人口最多的北威州,降雪厚度最高达20厘米,机场被迫关闭。机场发言人托尔斯滕·希尔曼对记者说:“在这个机场工作了11年,我想不起过去曾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在法国,大雪造成部分公路堵塞,某些地段拥堵车流达到约50公里长。严寒使3名法国人冻死街头,目前政府已宣布进入2级警备状态。英国有关部门也发出警告,要人们做好准备,“迎接数十年来最冷的冬天”。
实际上,寒冷天气已经成为欧洲人的“家常便饭”。今年3月,巴黎、柏林、维也纳等城市的气温都比常年同期下降5度以上。
天气寒冷事出有因
德国气候变化研究所的斯坦芬·拉姆斯道夫教授告诉记者,欧洲城市的冬季气温能普遍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9摄氏度—18摄氏度,这要归功于北大西洋暖流。而欧洲冬天越来越冷,也是由于大西洋洋流循环出了问题。
右侧的图片是大西洋洋流循环示意图。如图所示,在中大西洋,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环流中会分出一支洋流向北运动,当这个支流运动到挪威附近海域后,其温暖的海水已冷却下来,由于温度太低,这股海流开始下沉,然后向南回流,回到赤道以南的地区后又被加热,进而推动温暖的洋流再向高纬度的北方流动,所以这股洋流会源源不断地把热量带到北大西洋地区,使得中、西欧地区有着温和的气候条件。
可如今,科学家发现给欧洲冬季带来温暖的大西洋洋流流速正在减慢。11月30日,英国南安普敦国家海洋学中心科学家哈里·布莱登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2004年,由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巴哈马群岛和加那利群岛间沿北纬25度进行取样调查,检测水的盐分和密度。并把检测数据与 1957年、1981年、1992年和1998年的记录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自1957年来,深海的冷水回流速度显著地下降了,尤其是自1992年以来下降速度更快,如今,北大西洋暖流的流速已经比50年前下降了31%。
全球变暖是罪魁祸首
大西洋洋流速度减慢意味着北大西洋和附近大陆块的温度下降。这就是欧洲冬季越来越冷的原因,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北大西洋暖流流速减慢的呢?
据英国气象办公室哈德利中心的科学家说,大西洋洋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由于人类导致的温室效应让流向大西洋的淡水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格陵兰岛的冰盖和北极的冰雪融化速度加快,大量的淡水注入北大西洋。而水的下沉速度与含盐量和密度有关,盐分多密度大,水的下沉速度就快。淡水比含有盐分的海水要轻而且密度也低,即使是冷水也不会沉得太深,所以在北大西洋中融化的冰水下沉速度急剧下降,大量淡水积聚在洋面上,导致从大西洋环流中分出的那股洋流缺乏向北运动的动力,速度减慢,甚至最终会停止。
欧洲冬季会不会冷下去
据古代的气象记录显示,由于洋流速度减慢或者停止,北方的空气温度曾出现过在几十年里下降10度的现象,而过去的冰河期就是由于大西洋的环流系统不再运作而导致气候发生突然而急剧的变化。包括哈里·布莱登在内的科学家预测,如果洋流流速减慢的现象持续下去,英国冬天的温度将在未来10年里下降2 度,而如果洋流完全停止的话,在未来20年里,北欧和西欧的平均气温可能会下降6度甚至10度,这是非常明显的变化,会让冬天变得异常寒冷。
科学家说,全球变暖并不意味着温度一直升高,在欧洲,全球变暖会表现为夏天越来越热,冬天越来越冷。也有科学家认为,目前地球正在接近太阳温度上升周期的结束阶段,全球变暖最终会使地球进入下一个寒冷期。可以预料,如果全球变暖持续下去,欧洲的气温将会进一步下降,迎来严寒的冬季,温暖的西北欧地区的温度将会像现在的西伯利亚一样寒冷,而且这个过程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汉堡大学海洋学家奎德菲斯说,这一现象表明,“我们的确在改变气候,制定保护环境政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2、历史上发生的气候异常变暖造成哪些危害?
历史上发生的气候异常变暖曾造成严重的干旱,转瞬间就令以往肥沃的农田颗粒无收。由于灾害常常持续很长时间,其后果往往导致大范围的饥荒和社会动荡。实际上,一些古代社会的灭亡,以往人们常归结为经济和政治上的原因,而现在才知道,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天气异常造成的。例如在大约1100年前发生的持续了两个世纪的干旱,最终结束了墨西哥和中美洲各地的古玛雅文明。
3、怎样看待气候异常
若将地球视为一个系统,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这个系统与外界形成了稳定的能量交换体系,是一个平衡系统。当能量交换体系当中的某一环节或多个环节出现异常甚至紊乱时,导致整个系统的异常随之也出现,同时这种异常是紊乱的,因此难以形成新的平衡。问题出现了,平衡被打破,但却一直没有形成新的平衡,而是处在一个紊乱状态之中,随之带来的一系列现象包括: 1、全球气候异常 2、板块运动异常 3、大洋流动异常 …… 等一系列异常现象 所有这些异常,归根到底都遵循最基本的物理学定律,可以通过基本的物理学定律建立数学模型,推算得来,这就是地球物理学的魅力所在。 中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地球表面植被覆盖不断减少与全球气候异常两者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首先对这一数学模型作一简单介绍。 背景知识 首先必须介绍几个简单的物理常识: 第一,力学; 第二,焦耳定律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做了大量的实验于1840年最先精确地确定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这个规律叫做焦耳定律. 焦耳定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Q=I2Rt 表示 第三,光电效应; 光照射到某些物质上,引起物质的电性质发生变化,也就是光能量转换成电能。这类光致电变的现象被人们统称为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 光电效应分为光电子发射、光电导效应和光生伏特效应。前一种现象发生在物体表面,又称外光电效应。后两种现象发生在物体内部,称为内光电效应。 赫兹于1887年发现光电效应,爱因斯坦第一个成功的解释了光电效应。 第四,尖端放电效应; 第五,电磁感应定律; 第六,场分布概念…… 总之,其实就是力、热、光、电四大力学,近代物理等一些理论,还要知道高等数学、地质构造板块运动等方面的一些知识。 理论推导 有了这些知识之后可以理解下面的话 (1)大前提 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地同时进行自转,黄赤夹角是23度26分,在太阳辐射的照射下,由于光电效应,地表物体的电子被不断电离,形成的负离子随着热空气上升,使得地表带上正电荷,带电量与太阳辐射强度以及时间成线性关系,也就是说,太阳在不断为地表充正电荷,负电荷则上升至高空,整个地表与大气层构成一个超级巨大电容器。 (2)电荷在地表将如何分布? 由于海水是良导体,相比之下,大陆板块是不良导体,因此电荷在海平面能够迅速流动,而在大陆上则流动相对缓慢一些,由于尖端效应,电荷将向地球表面海拔较高的地区不断聚集,因此,海平面总的电流效应为零,电流效应将主要体现在大陆板块之中。这样就可根据地球板块分布、地表详细地形地貌、地球自转情况以及太阳辐射角度等基本参数建立一个地球的电流及电荷模型,可计算出分布情况,理论上能够得出与实际非常吻合的结果,视参数选择的精确度以及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 (3)所带来的电流场分布情况以及地磁场产生机理 当地球一侧面对太阳时,根据此理论模型,若外界太阳辐射全部屏蔽,则地球表面的电荷运动趋势是不断向尖端地带运动,产生电流场1,称之为磁场1(这个电流场与地表大陆分布情况以及大陆海拔情况有关,且电流各向同性,所以其总体效应为零,但可在局部地区对地磁场的分布造成影响);与此同时地表在不断地放电,因此在太阳辐射存在的情况下,地球正对太阳一面的电荷分布(主要分布在大陆上)是东面电荷最多,西面电荷最少(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因此在面对太阳一侧形成了自东向西的电流,称之为电流分布2,这个电流产生一个磁场,称之为磁场2,且可知面对太阳一侧,磁场较强,背对太阳一侧磁场发散;此外地表尖端地带聚集的正电荷随着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磁场大小可称为磁场3;而地表上空的负电荷也在随着地球自转产生电流场4,对应一个磁场,可称为磁场4,由于正负电荷总量相等,因此磁场3和磁场4总体效应为零。综上所述,磁场2是地磁场的主要来源,具体数据则需要根据太阳辐射情况、大陆板块分布情况等详细数据建立模型计算。 (4)地球如何实现电荷平衡 可将地球视为一个超级电容器,在太阳为这个超级电容器以1600A持续充电的同时,也在进行着1600A的放电(见费曼物理学讲义闪电平均电流1600A,可推知充电电流是1600A),这个放电,就是闪电,所以,地球上现在闪电的平均电流就是1600A,闪电的电流则是自地表向高空,自下而上。闪电需要将空气击穿,因此多发生在空气湿度较大的地带,如阴雨大风天气、以及较高海拔火山口地带等。地球的表面电场强度自下而上超过100V/m(见费曼物理学讲义),电场分布应该是,地表直到电离层,因此,可以推算出地球这个超级电容器蕴藏着很大的能量。既然电荷量很大,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因为我们所处的位置,在同一电位上,而干燥的空气又是极佳的绝缘体,所以没有什么感觉。 (5)若地表植被减少会出现什么问题? 由以上几点可知,地球大电容是一个平衡系统。长期以来,地球上生态环境,植被覆盖情况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地表的含水量相对稳定,因此,地表的电导率相对稳定。按照此理论,当地表植被减少时,地表的电导率下降,即表现为电阻加大,也就是说,地球电容器的内阻增大,而充电功率即太阳辐射情况相对较稳定,根据焦耳定律,这在一定成都上使得地表的发热量增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球变暖。 (6)若地表植被大量消失或者出现大范围干旱将出现什么情况? 如方圆上千公里植被大量消失或者干旱,造成地表大片地区成为绝缘体,使得无法按照原来的电流场进行流动而大量电荷聚集在地表。由于电荷之间的库仑力,直观上表现为土地表面形成裂口,宏观上则表现为所在大陆板块的张力,能量形式则是弹性势能。干旱的时间越长,则能量聚集量越大。当潮湿的空气运动到这一地区时,由于雨水的湿润,大地又重新成为较好的导体,地表积聚的大量电荷迅速向尖端地带运动,于是倾盆大雨,伴随着大量的闪电,能量迅速释放,造成大陆板块的异常运动。这种能量释放对于地球来说微不足道,但是对于人类来说则破坏力巨大。 可以由这个模型得知,地表植被不断减少是全球气候异常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在地表温度缓慢上升的同时,各类异常天气现象也日益频繁发生,其中有着复杂的相互作用,需要更多更详尽的数据,如大气、洋流、地质等多方面,这个模型可以作为地球物理学的基本模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可以推广至其他天体、星系。 人类活动的无节制造成两大主因,一方面是造成温室气体的排放引发温室效应,另外一方面则是大量酸雨使得植被减少,双重作用使气候异常加剧
4、气候异常说明什么?
是对气候正常相对而言的。所谓气候正常,是指气候的变化接近于多年的平均状况,比较合于常规和较适宜于人类的活动和农业生产。异常:是不经常出现的,如奇冷、奇热、严重干旱、特大暴雨、严重冰雹、特强台风等。它对人类的活动和农业生产有严重的影响。
气候异常:
位于南半球的秘鲁,是世界上产鱼的大国之一。这个国家的鱼粉产量占世界首位。这是由于秘鲁沿海存在着一支旺盛的上升流,不断地从深层向海面涌升,能把海底丰富的磷酸盐类和其他营养成分带到海洋上层,成为众多鱼类的生活区域,自然也就变成了闻名于世的秘鲁渔场。如果这支上升流减弱或是消失,赤道附近的暖流就会侵入,引起秘鲁沿岸海域水温升高。这种现象,大约每隔几年就会在圣诞节前后发生一次。当地居民把这种暖流的季节性南侵,以及由此引起的异常现象称为"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圣婴"的读音,每当这种现象发生时,不仅给秘鲁沿岸带来灾害,也给全球气候造成异常。一些地区暴雨成灾,洪水泛滥;而另一些地区则久旱无雨,农业歉收。海洋学家把这种全球气候异常与厄尔尼诺现象联系起来研究,发现它们之间有着很紧密的关联。全球气候异常的前兆,往往可以从上年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中找到线索。
通过研究大量观测数据,海洋学家得出结论:厄尔尼诺现象是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产物。
经过进一步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不久,还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紧跟厄尔尼诺的步伐,不过它的作用几乎与厄尔尼诺相反,在刚刚饱受干旱的土地上泼下倾盆大雨,使洪水泛滥成灾。使原本雨量充足的地方烈日当头,干旱无雨。经过研究证实,厄尔尼诺是一个循环中暖的部分,拉尼娜是一个循环中冷的部分。
5、气候发生异常会给生产带来什么危害
整个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而气候要素属于发生因子,因为植被、zd土壤及至地表形态的变化都与气候特征有关。所以气候发生异常常常会使得生态系统发生紊乱,植版被土壤河流地下水等等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对应的异常天气现象会使得各种自然灾害的权发生频率增加。
6、全球气候异常的后果与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低地被淹:
英国加高堤坝应对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政治面目 加高防洪堤坝。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政府机构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据悉,人们现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坝。据估计,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坝的频率会达到每年30次。钟和 中国环境报2004-10-19
(2) 海岸被冲蚀
(3) 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
(4)地下水位升高。
(5) 旅游业受到危害(海平面上升50米,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向后31-366料,沙滩损失24%,北戴河沙滩损失60%。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报道,沿海旅游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为2503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4.6%。
(6) 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胁。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也将难逃厄运。
2、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竟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
失,而人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
天敌也可能减少。比如说桔子,过去20世纪70年代,它的最北的边界线是在黄
山一线,宣城市也曾经试种过,但到冬天的一场大雪,树木就冻死了。但现在我
们校园里的桔子树都长得很好。又如,扬子鳄只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这样狭
小的地带,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会自然绝种。这是从我省的局部地区来
讲。从全国来讲,我国把冬季1月0度等温线作为副热带北界,目前这一界线处
于我国秦岭-淮河一带。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会使这一界线北移至黄河以北,徐
州、郑州一带冬季气温将与现在的杭州、武汉相似。
3、对农业的影响
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
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
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
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些目前主要
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7、有时,气候发生异常变化,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从而产生什么?
从而产生温室效应,气候变化,
8、气候异常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全球和我国生态系统现状
全球范围内,超过80%的物种的物候期(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生物的生命活动随气候变化发生相应的规律变化)每10年提前或延后了2.3-5.1天。仲夏之前开花的物种物候期提前,而仲夏之后开花的物种物候期延迟,导致群落植物物候期出现空白,可能引起其它物种的入侵及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变化。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全球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其中50%为我国特有种,脊椎动物6347种,分别占世界总数的10%和14%。目前有15%—20%的物种受到严重威胁,遗传多样性大量丧失。我国作为世界三大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有相当数量的、携带宝贵种质资源的野生边缘种分布,其生境也受到了严重破坏,形势十分严峻。
全球和中国生态系统已发生的变化
上半个世纪森林面积的减少是地球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最为迅速的环境变化之一,它对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机械性的和严峻的。栖息地面积的减少导致了栖息地所能支持的物种数量的减少。当栖息地的面积减少到它原来面积的十分之一时,将最终导致动植物的数量减少一半。
热带雨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尽管它们只覆盖了地球表面积的6%,但热带雨林中的陆地和水生生境生存着人们所知的一半以上的物种。动植物的分布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推移、生物的物候期提前、极地部分生态系统发生变化;高纬海洋藻类、浮游生物和鱼类的地理分布改变;高纬和高山湖泊中藻类和浮游动物增加;河流中鱼类的地理分布发生变化并提早迁徙等。
近20年来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系统多样性呈增加趋势,是我国的重要碳汇,但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驱动力的作用,永久冰雪面积持续减少,荒漠面积增加,各类生态系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就生态系统承载力而言,整个西部地区整体上还有少量承载潜力,但部分地区有超载现象。
全球变暖背景下,全球和中国生态系统未来变化
专家预测2100年,自然界将遭受严重的损害。未开发的森林大都会消失,随同它们一块消失的还有大多数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珊瑚礁、河流及其它的水生生境将会严重受损。随着这些生态系统的消失,地球上一半或者一半以上的动植物种将消失,只是在这里或那里留下小片野生生境的残片,随着人类潮流席卷整个地球,它们被明智的且足够富有的政府或私有者迅速保护起来。
气候变化和其它因素的综合作用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恢复的影响
如果全球平均温度增幅超过1.5℃-2.5℃,现评估到的约20%-30%的物种可能会灭绝,加上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生态系统将发生重大变化,对生物多样性、水和粮食供应等多方面产生不利影响。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引起的海水酸化,还可能会对一些海洋生物产生不利影响。珊瑚礁和红树林等沿海生态系统将受到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带来的负面影响。
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西南、华中和华南等地区的森林影响最大。森林生产力虽呈现不同程度增加,但由于气候变化后病虫害爆发范围可能扩大、森林火灾发生频率可能增加,因此森林生物量不一定增加,某些树种适宜面积还将缩小。年平均气温增加4℃,降水增加20%时,我国各植被地带都将变得干热,森林地带的水分仍能满足森林生长,西部草原大部将变为荒漠区,荒漠地带沙漠化加剧,青藏高原各植被地带的干旱程度大幅度增加,沙漠化趋势加强;但各植被地带的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均有所增加。
9、气候异常对生态系统有哪些影响?
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是如何产生相互作用的
简单地说,气候变暖使水汽蒸发量加大而导致洪涝、干旱,破坏了地表下垫面状态使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系统又反馈变化,使地球水圈的水循环的周期缩短(延长)而导致洪涝、干旱频繁发生和强度加激。因此,生态系统根本无法进行自然的迁移,致使原生态系统内物种的重大损失。
全球和我国生态系统现状
全球范围内,超过80%的物种的物候期(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生物的生命活动随气候变化发生相应的规律变化)每10年提前或延后了2.3-5.1天。仲夏之前开花的物种物候期提前,而仲夏之后开花的物种物候期延迟,导致群落植物物候期出现空白,可能引起其它物种的入侵及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变化。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全球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其中50%为我国特有种,脊椎动物6347种,分别占世界总数的10%和14%。目前有15%—20%的物种受到严重威胁,遗传多样性大量丧失。我国作为世界三大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有相当数量的、携带宝贵种质资源的野生边缘种分布,其生境也受到了严重破坏,形势十分严峻。
全球和中国生态系统已发生的变化
上半个世纪森林面积的减少是地球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最为迅速的环境变化之一,它对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机械性的和严峻的。栖息地面积的减少导致了栖息地所能支持的物种数量的减少。当栖息地的面积减少到它原来面积的十分之一时,将最终导致动植物的数量减少一半。
热带雨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尽管它们只覆盖了地球表面积的6%,但热带雨林中的陆地和水生生境生存着人们所知的一半以上的物种。动植物的分布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推移、生物的物候期提前、极地部分生态系统发生变化;高纬海洋藻类、浮游生物和鱼类的地理分布改变;高纬和高山湖泊中藻类和浮游动物增加;河流中鱼类的地理分布发生变化并提早迁徙等。
近20年来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系统多样性呈增加趋势,是我国的重要碳汇,但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驱动力的作用,永久冰雪面积持续减少,荒漠面积增加,各类生态系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就生态系统承载力而言,整个西部地区整体上还有少量承载潜力,但部分地区有超载现象。
全球变暖背景下,全球和中国生态系统未来变化
专家预测2100年,自然界将遭受严重的损害。未开发的森林大都会消失,随同它们一块消失的还有大多数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珊瑚礁、河流及其它的水生生境将会严重受损。随着这些生态系统的消失,地球上一半或者一半以上的动植物种将消失,只是在这里或那里留下小片野生生境的残片,随着人类潮流席卷整个地球,它们被明智的且足够富有的政府或私有者迅速保护起来。
气候变化和其它因素的综合作用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恢复的影响
如果全球平均温度增幅超过1.5℃-2.5℃,现评估到的约20%-30%的物种可能会灭绝,加上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生态系统将发生重大变化,对生物多样性、水和粮食供应等多方面产生不利影响。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引起的海水酸化,还可能会对一些海洋生物产生不利影响。珊瑚礁和红树林等沿海生态系统将受到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带来的负面影响。
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西南、华中和华南等地区的森林影响最大。森林生产力虽呈现不同程度增加,但由于气候变化后病虫害爆发范围可能扩大、森林火灾发生频率可能增加,因此森林生物量不一定增加,某些树种适宜面积还将缩小。年平均气温增加4℃,降水增加20%时,我国各植被地带都将变得干热,森林地带的水分仍能满足森林生长,西部草原大部将变为荒漠区,荒漠地带沙漠化加剧,青藏高原各植被地带的干旱程度大幅度增加,沙漠化趋势加强;但各植被地带的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均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