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祁连圆柏该地气候特征

祁连圆柏该地气候特征

发布时间:2021-06-21 03:04:04

1、海南常见的阔叶灌木有哪些?谢谢各位高人

我是华热农园艺的,如果答得不对,希望我的老师不会把我拖回去重修

我对灌木的理解不深,有些可能是乔木
有鸡蛋花,黄禅,洋金凤
海南龙船花,
小花紫薇不记得是不是乔木了
莲雾,番石榴,
海芋,朱槿

汗颜了,我也许该重修植物学实验了,

2、青藏地区的理解,气候特征,地形地貌,风土人情,交通,经济。

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南起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北至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北缘,西部为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东及东北部与秦岭山脉西段和黄土高原相接,介于北纬26°00′~39°47′,东经73°19′~104°47′之间。

青藏高原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宽约300~1500千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地形上可分为藏北高原、藏南谷地、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地、青海高原和川藏高山峡谷区等6个部分,包括中国西藏全部和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的部分以及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

青藏高原的自然历史发育极其年轻,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形成了全世界最高、最年轻而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紧密结合的自然地理单元。高原腹地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大片地区最暖月平均温度也不足10℃。 青藏高原一般海拔在3000-5000米之间,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为东亚、东南亚和南亚许多大河流发源地;高原上湖泊众多,有纳木措、青海湖等。

青藏高原光照和地热资源充足,矿产资源主要有铬、铜、铅、锌、水晶等等。高原上冻土广布,植被多为天然草原。青藏高原也是中华民族的源头地之一和中华文明的发详地之一,在华夏文明史上流传的伏羲、炎帝、烈山氏、共工氏、四岳氏、金田氏和夏禹等都是高原古羌人。青藏高原上的居民以藏族为主,形成了以藏族文化为主的高原文化体系。

地质地貌

●地质构造

青藏高原由北向南包括祁连-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冈底斯、喜马拉雅、羌塘-昌都等6个构造带,各构造带之间为蛇绿混杂岩所代表的缝合带隔开,大致以龙木错-金沙江缝合带为界。

高原北面的祁连-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构造带等属于欧亚古陆南缘的构造带,在早中元古代结晶基底上,发育了早古生代优地槽,加里东运动使地槽回返,形成褶皱基底,晚古生代转化为稳定的盖层。

高原南面的冈底斯、喜马拉雅构造带,在中晚元古代结晶基底上整合递变,从早古生代开始发育了地台盖层,海相沉积一直延续到始新世,其中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广泛发育了冈瓦纳相冰海杂砾岩和冷水型生物群,是冈瓦纳古陆北缘的微陆块。

●地层结构

青藏高原被若干条板块缝合带分为7个地层区。祁连地层区:主体由中下元古界结晶片岩组成的结晶基底和由下古生界变质基性、中基性火山岩夹变质碎屑岩组成的褶皱基底构成。柴达木地层区:被厚达6000~7000米的新生代碎屑岩所覆盖,基底岩系包括中下元古界结晶片岩和下古生界巨厚的中酸性火山-沉积变质绿片岩系。昆仑地层区:由下中元古界片岩、片麻岩、下古生界绿片岩和上古生界-中生界沉积盖层组成。巴颜喀拉地层区:在东昆仑-西秦岭以南,龙门山以西与金沙江之间,以广泛出露三叠系复理石砂板岩为特征。羌塘-昌都地层区:介于龙木错-金沙江缝合带与班公错-怒江缝合带之间的广大地区。冈底斯地层区:介于班公错-怒江缝合带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间的广大地区,中上元古界结晶岩系零星出露,叫念青唐古拉群和南迦巴瓦群。喜马拉雅地层区:中上元古界结晶片岩沿高喜马拉雅出露,称珠穆朗玛群和聂拉木群。

地层

●地壳结构

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介质在纵向与横向上均呈现出明显的不均一。岩石圈存在着清楚的块-层结构:纵向分层,横向分块。岩石圈厚度约140~170公里,地壳平均厚度70公里左右。地壳厚度在东西方向上较均匀,变化不大,而南北方向上变化较大,在几个主要断裂带上,莫霍面均发生错断。例如,雅鲁藏布江断裂带北侧,莫霍面比南侧抬升了8公里。同周围的地块相比,青藏高原地壳厚度要大一倍。

1.祁连构造岩浆带 

祁连构造岩浆带除早古生代有巨厚中基性火山喷溢外,沿中祁连隆起带还发育了两条花岗岩带,以花岗岩、片麻状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为主,形成巨大岩基。

青藏高原(4张)

2.柴达木构造岩浆带 

柴达木构造岩浆带的岩浆活动主要见于盆地边缘,下古生代堆积了巨厚的中酸性熔岩及其凝灰岩,成为褶皱基底的主体。

3.金沙江构造岩浆带 

金沙江构造岩浆带有两条花岗岩带与金沙江蛇绿混杂岩及三叠纪巴塘群中基性火山岩带相伴。主要为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具同熔型特征。

4.唐古拉构造岩浆带 

唐古拉构造岩浆带与班公错-怒江蛇绿岩带相伴,在其南侧以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为主,形成岩基;在其北侧,以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主,呈小岩株,侵入于侏罗系中。

5.冈底斯构造岩浆带

冈底斯构造岩浆带由钙碱性中酸性-酸性侵入杂岩组成巨大岩基,南北宽50~100公里,沿冈底斯山东西绵延千余公里,向西与拉达克花岗岩相连。

6.拉格岗日构造岩浆带

拉格岗日构造岩浆带沿喜马拉雅低分水岭,东起康马,向西经拉格岗日,至马拉山,展布着一个穹隆带。穹隆核部为花岗岩。

青藏高原

●地震活动

青藏高原地区是世界上发生大陆内地震的主要地区,不但地震强度大、频次高、而且活动规律性强。青藏高原十分强烈的地震活动,是现代构造活动的表现,高原四周都是逆冲事件,内部散布着拉张性的地震活动,这一地震活动规律表明,高原的隆生是现今青藏地区地质构造活动的主要形式和地震活动的背景。此外,青藏高原南部位于板块碰撞边界,但近代地震活动并不强烈。而高原西缘的逆冲性地震活动非常强烈。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总体地震活动总体呈现4大特点。一是分布面广,并伴有少量火山活动;二是地震活动强度高,截至2013年的近50年间,青藏高原7级以上地震多达40余个,历史最高震级达8.5级(1950年察隅地震);三是地震密集发生在青藏高原和天山两大特殊构造区,壳内强震活动基本位于地壳厚度大于35千米的地区;四是有两个中深源的地震活动中心,分别是帕米尔一兴都库什地区和缅甸地区,最大震源深度383千米。

地貌特征

青藏高原高山大川密布,地势险峻多变,地形复杂,其平均海拔远远超过同纬度周边地区。青藏高原各处高山参差不齐,落差极大,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占青海全省面积的60.93%,占西藏全区面积的86.1%。区内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也有海拔仅1503米的金沙江;喜马拉雅山平均海拔在6000米左右,而雅鲁藏布江河谷平原仅有3000米。总体来说,青藏高原地势呈西高东低的特点。相对于高原边缘区的起伏不平,高原内部反而存在一个起伏度较低的区域。

青藏高原是一个巨大的山脉体系,其由山系和高原面组成。由于高原在形成过程中受到重力和外有引力的影响,所以高原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形,使整个高原的地势呈现出由西北一东南的倾斜的趋势。高原面的边缘被强烈切割形成青藏高原的低海拔地区,山、谷及河流相间,地形破碎。青藏高原边缘区存在一个巨大的高山山脉系列,根据走向可分为东西向和南北向。东西向山脉占据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是主要的山脉类型(从走向划分);南北向山脉主要分布在高原的东南部及横断山区附近,这两组山脉组成了地貌骨架,控制着高原地貌的基本格局东北向的山脉平均海拔高度普遍偏高,除祁连山山顶海拔高度为4500米-5500米之外,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喀喇昆仑山等的山顶海拔均在6000米以上。许多次一级的山脉也间杂其中。两组山脉之间有平行峡谷地貌,还分布有数量广泛的宽谷、盆地和湖泊。

冰川

青藏高原分布着世界中低纬地区面积最大、范围最广的多年冻土区,占中国冻土面积的70%。其中青南一藏北冻土区又是整个高原分布最为广泛的,约占青藏高原冻土区总面积的57.1%。除去多年冻土之外,青藏高原在海拔较低区域内还分布有季节性冻土,即冻土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冻结、融化交替出现,呈现出一系列融冻地貌类型。另外,青藏高原上冰川及其雕塑的冰川地貌也广泛分布。

区域范围

位置境域

青藏高原介于北纬26°~39°,东经73°~104°之间,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横断山,北界为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抵喜马拉雅山,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宽约300~1500千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除西南边缘部分分属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不丹及缅甸等国外,绝大部分位于中国境内。

区域划分

根据青藏高原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特点,可将其分为6个亚(高原)区。

藏北高原  藏北高原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冈底斯山、昆仑山和唐古拉山之间。海拔一般在4500米左右,是青藏高原的核心部分。地面起伏不大,分布着一系列海拔很高的山脉,但它们的相对高度不大。很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

藏南谷地  藏南谷地又称藏南山地。在西藏自治区南部,喜马拉雅山同冈底斯山间。为雅鲁藏布江等河上游河谷地。东西长约1200千米,南北宽约300~500千米。海拔3000~4000米。河谷沿岸多局部平原。  

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地处东经90°16′~99°10′、北纬35°20′~39°25′之间,是青海省内最大的高原盆地。东西长800公里,南北最阔处400公里,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属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辖区。  

祁连山地  祁连山地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北与东同甘肃省河西走廊为邻,南靠柴达木盆地,由断块山脉与谷地组成。东西长1200千米,南北宽250~400千米,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山间盆地和谷地海拔一般在3000~4000米之间,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很多,西段地势高,平行岭谷紧密相间。 

青海高原  青海高原为青藏高原东北部分。在今青海省中、南部。北起布尔汗布达山、祁连山,南至四川西北边境,东到西倾山,西南抵唐古拉山。高原海拔4000米左右,最高点为昆仑山的布喀达坂峰,海拔6860米,最低点在民和县下川口村,海拔1650米。  

川藏高山峡谷区  川藏高山峡谷区在四川省西部、西藏自治区东部和云南省西北部。为青藏高原东南部,山河相间。自东向西,有九顶山、岷江、邛崃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砻江、沙鲁里山、金沙江、宁静山、澜沧江、怒山、怒江等。海拔3000~4500米。

气候特征

总体特点

青藏高原气候总体特点: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气温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

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由东南的20℃,向西北递减至-6℃以下。由于南部海洋暖湿气流受多重高山阻留,年降水量也相应由2000毫米递减至50毫米以下。喜马拉雅山脉北翼年降水量不足600毫米,而南翼为亚热带及热带北缘山地森林气候,最热月平均气温18~25℃,年降水量1000~4000毫米。而昆仑山中西段南翼属高寒半荒漠和荒漠气候,最暖月平均气温4~6℃,年降水量20~100毫米。日照充足,年太阳辐射总量140~18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总时数2500~3200小时。冰雹日最多,如那曲年冰雹日20~30天以上。

气候分区

青藏高原可分为喜马拉雅山南翼热带山地湿润气候地区、喜马拉雅山南翼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区、藏东南温带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地区、雅鲁藏布江中游(即三江河谷、喜马拉雅山南翼部分地区)温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地区、藏南温带半干旱高原季风气候地区、那曲亚寒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地区、羌塘亚寒带半干旱高原气候地区、阿里温带干旱高原季风气候地区、阿里亚寒带干旱气候地区及昆仑寒带干旱高原气候地区等10个气候区。

产生影响

青藏高原是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张器和调节器。该区的气候变化不仅直接驱动中国东部和西南部气候的变化,而且对北半球具有巨大的影响,甚至对全球的气候变化,也具有明显的敏感性、超前性和调节性。

水系状况

概况

青藏高原的河流分布主要受到气候和自身地形地势的影响。除东南部降水丰富外,内陆区的河流补给,主要依靠冰川或积雪的融化。区域内祁连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念青唐古拉山和一冈底斯山是内外水系分界线。这条内外水系的分界线将青藏高原的河流分为外流区与内流区两部分。外流区主要位于高原东部及东南部,如注入太平洋的黄河、长江,以及注入印度洋的西南水系如雅鲁藏布江、怒江等;内流水系大多位于高原西北部,主要指的是羌塘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及局部小块的封闭湖盆。大多数内流河的河水会注入这些洼地中,形成为数众多的咸水湖。

内流区由于受到高大山脉的阻挡,使得暖湿空气难以到达,降水稀少;而日照充足,又使蒸发量相对较大,因此内流河大都径流量较小且流程较短;内流河大多以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水源,因此季节性变化明显,夏季为汛期,冬季普遍结冰,常发生断流现象,也就是说间歇性河流多;因内流河大多注入盆地或洼地,因此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咸水湖泊,如著名的青海湖、纳木错等。

外流区可分为黄河水系、长江水系和西南水系长江和黄河均注入太平洋,属于太平洋水系;西南水系有4个分支,包括澜沧江、怒江、恒河一雅鲁藏布江和印度河(起源于藏西南边缘),均注入印度洋,属于印度洋水系。在外流河水系中,黄河、长江、雅鲁藏布江支流众多,流域宽广,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外流水系类型。由于外流水系大多起源于藏东南或东部,所以其补给的主要方式是雨水补给。因此与内流河相比,外流河水量巨大,流程也长,其流经地的两岸,常因为侵蚀、堆积而形成大小不一的冲击平原或台地。

主要河流

青藏高原是中国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南部与东部的边缘山区河网密集,较大的外流河有属于印度洋水系的雅鲁藏布江(大支流有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曲与帕隆藏布等)、怒江、朋曲及属于太平洋水系的长江、黄河与澜沧江等大河的上游段。

重要河流   

长江  

长江源于世界屋脊的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冬南侧的冰川。海拔6621米,是唐古拉山脉最大的冰川分布中心。

黄河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海拔4980米),以卡日曲为正源,向东北和玛曲、扎曲汇合后,东流注入扎陵湖、鄂陵湖。

黄河   

澜沧江  澜沧江是中国西南地区大河之一。源出青海省唐古拉山、纵贯西藏东部和南西部,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南部流出中国国境。

澜沧江  

雅鲁藏布江  雅鲁藏布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大河之一,流贯在青藏高原南部、喜马拉雅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

雅鲁藏布江  

怒江  怒江又名潞江,古称黑水、泸水,为中国西南地区大河之一。它发源于青藏边境唐古拉山中段南麓,向南流经西藏东部和云南西部。

怒江  

主要湖泊

青藏高原湖区共有大小湖泊1500多个,其中,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091个,面积44993.3平方公里,大于10平方公里湖泊有346个,总面积为42816.10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49.5%。该区湖泊以咸水湖和盐湖为主,较著名的湖泊有纳木错、青海湖、察尔汗盐湖、鄂陵湖等。

高原文化

象雄文化

象雄,是青藏高原在吐蕃还未崛起之前的名称,它分为里、中、外象雄三部分,分别为以今天西藏阿里地区扎达县穹隆银城、那曲地区尼玛县当惹琼宗、昌都市丁青县琼波孜珠山为中心的历史疆域。象雄文化以阿里冈底斯山一带冈仁波齐为中心而发端,从初期敬畏宇宙自然,开始对神山、圣湖、神灵等原始崇拜,列为原始的“本”的意识形态,然后逐渐形成了象雄

象雄文化遗址

文化中各个有所仪式或内容区别的“本教”,例如笃本、恰本等等,比较混乱的存在在象雄文化中。萨满教就是属于象雄文化中本教早期的一类教派,以杀生祭祀、巫术、占卜等为主要的仪轨。

象雄文化包括医学、建筑学、声明学、因明学、佛学、哲学,以及天文学等体系,经过数千年的沉淀积累,成为青藏高原祖先文明智慧的结晶。

生活习惯

●穿着

在藏族集镇与农村,男女上身都以藏袍为主,男子下身穿长裤,妇女

藏袍

下身穿长裙。藏袍大多以氆氇(以牦牛织成的布)、毛料或呢料制成,颜色多为黑、褐或深灰,大襟宽腰,领口袖口镶有花边,因袍长过人,穿时将腰部提起系上腰带。

●饮食

1.酥油

酥油是由牦牛奶或羊奶提炼出来的,营养价值很高。将牦牛奶或羊奶稍微加温,然后倒入“雪董桶”中,搅拌至表面浮上一层脂肪,把脂肪舀起装入袋中,冷却后即成酥油。酥油可制酥油茶,或加入糍粑中食用。

2.酥油茶 

酥油茶是藏族最普通的饮料。制作方法是,先将茶砖熬煮成浓稠的茶汁,然后与酥油、佐料一起倒入酥油茶桶中,搅至水乳交融后煮开饮用。青藏高原气候干燥,缺少蔬菜,而藏民多以肉食为主,所以清热败火的酥油茶是他们日常必不可少的饮料。

3.糌粑

青稞属于大麦的一种,耐寒、耐旱,生长期短,是青藏高原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将青稞晒干、炒熟、磨成粉状,加入酥油撮捏成团,成为“糌粑”,是藏民的主食。

4.青稞酒

青稞酒以青稞酿成,酒精成分在10度左右,味道酸甜,似内地的米酒,更象是四川一带的醪糟。青稞酒是藏民喜庆宴会不可缺少的饮料,内地入藏的游人,即使不会喝酒的,也能痛快地喝上几大碗。 藏族传统的食品还有“包子”(藏式饺子)、酸奶酪及风干的牛羊肉等。

●住居

1.拉萨 

拉萨等大城市一般常见的住宅形式为2-3层的石砌碉楼,人住上层,一楼为仓库或圈养牲口家畜。墙壁粉刷成白色,阳台、窗前种植花草,在高原晴空万里的衬托下显现出一种迷人的油画般的绚丽色彩。

2.农村 

农村的建筑多为木石结构的平房,屋顶以夯土打实抹平,堆放牦牛粪及木材等燃料,屋角还插有五颜六色的经旗,在风中飘扬。

3.游牧区 

帐篷是藏民夏天游牧期间的居所,为了便于游牧的搬迁,帐篷设计简单、拆迁容易,中央以木杆支撑,周围以毛绳拉开钉在地上即可。帐篷内的空间大约在10-15平方米,内有以石头围成的灶台,可作简单炊煮。帐篷以氆氇缝制而成,质地粗厚坚韧,相当保暖。

●传统娱乐 

1.藏族歌舞

传统民歌是藏族民间文学的结晶,运用比喻、联想、拟人等手法,

藏族歌舞

描写藏民的生活、风俗、男女感情或历史故事。一般分“跳果谐”、“跳弦子”、“卓”和“热巴”等几种。

2.藏戏

藏戏,藏语叫“阿吉拉姆”,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17世纪时,藏戏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表演。

文化节庆

●藏历年

藏族的节庆中,以藏历过年最隆重。从藏历12月初,藏人就陆续开始过年的准备,培养青稞苗,准备“卡赛”(以酥油炸制的面粉点心)、“鲁过”(以酥油花雕塑而成的羊头)、“切玛”等供品,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雪顿节

“雪顿”汉意为“奶酪宴会”,又称藏戏节,西藏自治区藏族传统节日,每年藏历七月一日开始举行,节期五至七天不等。

●沐浴节

藏族传统节日。藏语称“嘎玛日吉”,意为洗澡。流行于西藏自治区。节期是每年藏历七月六日至十二日,为期7天,故又称“沐浴周”。

●跑马射箭盛会

跑马射箭相传起源于十五世纪,原本只是宗教性质的祭祀活动,后来加入跑马、骑射角力、负重等娱乐活动,而演变成跑马射箭盛会。


资源概况

水资源

青藏高原的水资源以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多种水体形式存在,并以河川径流为主体。外流水系流域面积占高原总面积的53.56%。青藏高原南部和东南部河网密集,为亚洲许多著名大河发源地,如长江、黄河、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等。青藏高原地表水以河川径流为代表,年均总资源量为6383亿立方米。高原冰川总面积4.9万平方千米,多年平均融水量约为350亿立方米。高原湖泊总面积36889平方千米。青藏高原地表水和地下水总量6386.6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占28.35%。水资源总量占中国的22.71%。

土地资源

青藏高原土地资源地域分布明显,数量构成极不平衡。宜牧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53.9%,宜林土地占10.7%,宜农土地占0.9%,暂不宜利用的土地面积占34.5%。宜农土地资源主要集中于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干支流谷地,东南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干支流谷地,东北部黄河及湟水谷地,北部柴达木盆地周围。按气候、水利、土质、坡度等限制因素划分耕地资源,一等土地占17.7%,二等土地占27.6%,三等土地占53.1%,其余1.5%等外地属退耕土地。宜牧土地资源分布在人口稀少的高寒无林地域,草地生态环境不一,宜牧的性能差别也很大。宜林土地中有95%集中于南部喜马拉雅山地和东南部横断山区,在高原东北部的祁连山、东昆仑——西秦岭及河湟谷地也有零星分布。

动物资源

低等动物方面,仅西藏有水生原生动物458种,轮虫208种,甲壳动物的鳃足类59种;昆虫20目、173科、1160属、2340种。脊椎动物方面,在整个青藏高原有鱼类3目、5科、45属、152种;陆栖脊椎动物共有3生3属、1047种,占中国该类动物总数的43.7%。在己列出的中国濒危及受威胁的1009种高等植物中,青藏高原有170种以上,高原上濒危及受威胁的陆栖脊椎动物已知有95种(中国现列出301种)。

植物资源

青藏高原有维管束植物1500属、12000种以上,约占中国维管束植物总属数的50%以上、总种数的34.3%。

●草地

青藏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牧区,全区天然草地类型归结为高山草甸草地类、高山灌丛草甸草地类、亚高山疏林灌木草甸草地类、高山草原草地类、高山山地荒漠草地类、高寒沼泽草地类、山地灌丛草地类和高山稀疏及垫状草地类八类。高山高寒草地是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草地类型。

●森林

青藏高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林区,还是中国少有的原始林区,常见的树种有乔松、高山松、云南松、铁杉,大果红杉、西藏柏和祁连圆柏等,其森林类型主要有亚高山暗针叶林带、松林、亚热带长绿阔叶林、低山热带森林、落叶阔叶林和落叶松林等。青藏高原虽然森林类型多样、树种繁多,但森林覆盖率低,而且分布不均匀;森林面积也较小,但其森林蓄积量和单位面积蓄积量较高,特别是西藏,森林蓄积量达到22.66亿立方米。

●经济作物

青稞藏语称为“乃”,也称裸大麦,米大麦。青稞产于西藏、青海、甘肃和四川等藏区,是藏民的重要食物之一。青稞在藏区栽培的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大,最多可达到80%以上。青稞属大麦类,分为白色和黑色两种,生长期约四个月,具耐寒、耐旱的特性,所以适宜生长在寒冷、干旱、无霜期短的青藏高原地区。

高原草地

矿产资源

青藏高原地域广阔,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历史,有形成于各种环境下的丰富物质。已发现的100多种矿产资源中,已探明部分储量的有近70种,其中铬、铜、铅、锌、水晶、石棉、盐湖、水热矿产储量较大;银、金、锡、铂族元素、稀土元素矿产储量也比较可观。

青藏高原的铜矿分布广泛,规模和储量都较大,矿床类型多,伴生矿种多,常常是与铅、锌、钻、银等矿共生的复合型多金属矿床。最典型的铜矿是藏东的玉龙铜矿,初步探明铜金属资源储量达650万吨。

光照资源

青藏高原光照资源丰富。年太阳总辐射量为5000~8500兆焦耳/平方米,多数地区在6500兆焦耳/平方米以上,只有东南部和东部少数地区在6500兆焦耳/平方米以下。年日照时数除东部、南部少数地区少于2500小时外,大多数地区为2500~3400小时。光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季节分配较均匀,有利于农业和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

地热资源

青藏高原的地热资源特点是热田多、分布广、热储量高。青藏高原的温泉多达600多处,其中许多都是高温沸泉,温度超过了当地的沸点,特别是藏南沿雅鲁藏布江及其两侧,大量的高温沸泉、间歇泉和喷气孔广泛分布。羊八井地热田成为中国较早开发的一个地热田,被用来发电、取暖和温室灌溉等。

3、圆柏有哪些品种

粉柏 方枝柏 密枝圆柏(原变种) 铺地柏 北美圆柏
垂枝圆柏 高山柏 新疆方枝柏 密枝圆柏 叉子圆柏
垂枝香柏(原变种) 高山柏(原栽培变种) 小花密枝圆柏 滇藏方枝柏 大果圆柏
垂枝香柏 金球桧 小果垂枝柏 香柏 匐地龙柏
垂枝祁连圆柏 金叶桧 昆明多子柏 球柏 塔枝圆柏
垂枝柏(原变种) 喀什方枝柏 龙柏 祁连圆柏(原变型) 塔柏
叉子圆柏(原变种) 昆仑方枝柏 鹿角桧 祁连圆柏 松潘叉子圆柏
垂枝柏 昆明柏

4、请简要介绍三江源保护区的自然景观(山脉.河流.植被.动物).人文景观(民族风情.聚落特点等)?

请去参考百科里的三江源保护区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西南与西藏自治区接壤,东部与四川省毗邻,北部与青海省格尔木市都兰县相接。总面积31.6平方千米,包括17个县市,占青海省土地总面积的43.88%,总人口占55.72万,居民以藏族为主。目前优质牧草逐渐被毒、杂草所取代,一些草地危害动物如鼠类乘虚而入,导致草地载畜量减少,野生动物栖息环境质量减退,栖息地破碎化,生物多样性降低。2000年8月19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正式落成揭碑,它标志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正式成立。
目录

简介
地理位置
生态资源
主要特点
地质地貌
气候
人口及民族??
湿地与水文
展开
编辑本段
简介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3张)青海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的西部、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地理位置为北纬31°39'~36°12'东经89°45'~102°23',行政区域涉及包括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总面积为30.25万K㎡,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3%,占16县1乡总面积的97%。现有人口55.6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0%以上,其他还有汉,回,撒拉,蒙古等民族。[1]
编辑本段
地理位置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美景1(18张)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长江、黄河和国际河流澜沧江——湄公河的发源地,位于青海省南部,属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腹地,包括青海省的玉树、果洛两个藏族自治州全境以及黄南、海南、海西、三个藏族自治州所辖的泽库、河南、兴海、同德四县以及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唐古拉山,总面积达31.8万平方千米。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为野牦牛、野驴、藏羚羊、黑颈鹤等大批珍惜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是我国江河中下游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规划图“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被称为地区的第三“极”,是欧亚大陆发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区域,孕育了国内外许多著名的河流。三江源地区地处中纬度的青藏高原腹地,这里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沼泽地分布较广。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的西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现代冰川,形成了巨大的冰库,是各江河径流补给的主要源泉之一。据资料,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长江总水量的相当部分都来自青海省境内,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国水塔”是当之无愧的。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江河源区和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具有独特而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是中亚高原高寒环境和世界高寒草原的典型代表。三江源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环境类型多样,具有多种植被类型,为动植物资源的分布提供了极其独特的环境条件,使三江源地区成为世界海拔最高、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据统计,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共有兽类83种,鸟类197种,两栖动物8种和爬行动物7种。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美景2(14张)
一些耐寒喜凉的动物在与大自然的残酷斗争中,得到繁殖和发展,成了三江源地区的特有物种。该地区共有珍惜野生动物70余种,藏羚羊、野牦牛、藏原羚、喜马拉雅旱獭等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在这里繁衍生息。其中,仅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就有20多种。
这一地区的野生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数量丰富,用途广泛,经济价值较高。据初步调查,青海的药用植物约有370种,其中常用的中草药有259种。冬虫夏草驰名中外,药用价值极高,高耸入云的冰峰雪山、大河、盆地、荒漠、冰川、湖泊、沼泽等奇异复杂的地域类型,美丽如画的辽阔草原,奔腾不息的江河源流,熠熠发光的大小湖泊,神出鬼没的野生动物、茂密的原始森林与藏族人民用勤劳双手创造的光辉灿烂的高原文化、历史遗迹、宗教寺庙、民族风情、乡土习俗,构成世界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综合体。
藏族全民信仰佛教,宗教气息浓烈,是三江源地区最显著的一大人文景观。三江源地区藏传佛教寺院比较正规的约有340余座,占青海省藏传佛教寺院的54%以上。三江源地区佛寺之多,信教群众之广泛,僧侣之众,广大藏族同胞对佛教信仰之虔诚,花费之巨大,是世界上任何地区、任何民族中不多见的。
长期以来,青藏高原被称为生态“处女地”。但是,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逐渐退化。位于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也趋于恶化。如一些地区超载放牧,掠夺性的利用草场,滥采乱挖黄金、冬虫夏草,盗猎珍惜濒危野生动物,使得草场大面积退化,畜牧业水平降低,植被破坏,优良牧草减少,有毒杂草增加;鼠害肆虐,有些丰美草场已经变成寸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草不生的黑土滩;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不断加剧,面积逐年扩大,沙尘暴天气增多;冰川退缩,水位下降,江河断流,湖泊干涸;自然灾害频发,雪、旱、风沙等灾害加剧,防灾抗灾能力低下。三江源的冰雪、湖泊及沼泽地均为江河的重要补给源和水源涵养区,如果环境持续恶化,不仅直接威胁当地群众的生活,甚至会影响中华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这里独特的生态环境及其孕育的珍惜野生动植物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都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保护三江源,就是保护了地球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物种基因库,保护了人类的珍贵遗产和生存环境。这些自然资源的开发必须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否则将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遗患无穷。这也正是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编辑本段
生态资源

长江源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特点最显著的地区,被 藏野驴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三江源地区具有独特而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为中亚高原高寒环境和世界高寒草原的典型代表。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草甸、草原、沼泽及水生植被、垫状植被和稀疏植被等9个植被型,可分为14个群系纲、50个群系。区内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油麦吊云杉、红花绿绒蒿、虫草3种,列入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的兰科植物31种;青海省级重点保护植物34种。野生动物有兽类85种,鸟类237种(含亚种为263种),两栖爬行类48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6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有藏羚、野牦牛、雪豹等1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岩羊、藏原羚等35种。另外,还有省级保护动物艾虎、沙狐、斑头雁、赤麻鸭等32种。
此外还有9个植被型,以及众多的溪流、湖泊等秀美的水体和雪山、冰川以及沼泽等湿地。区内独特的地貌类型、丰富的野生动物类型、多姿多彩的森林与草原植被类型和秀美的水体类型,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自然风景。随气象条件的变化而产生的各种天象景观、随季节变化而产生的林相及水体大小、形状的变化,更增添了自然景观的多样性。
编辑本段
主要特点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有四个显著特点: 1、中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2、中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美誉,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
3、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
4、三江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
编辑本段
地质地貌

三江源区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体,以山地地貌为主,山脉绵延、地势高耸、地形复杂,海拔为3335~6564m,最低海拔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东南部的金沙江江面,平均海拔4400m左右。海拔4000~5800m的高山是保护区地貌的主要骨架。主要山脉为东昆仑山及其支脉阿尼玛卿山、巴颜喀拉山和唐古拉山山脉。由于受第四纪冰期作用和现代冰川的影响,海拔5000m以上的山峰可见古冰川地貌。
保护区中西部和北部呈山原状,起伏不大、切割不深、多宽阔而平坦的滩地,因地势平缓、冰期较长、排水不畅,形成了大面积沼泽。东南部高山峡谷地带,切割强烈,相对高差多在1000m以上,地形陡峭,坡度多在30°以上。
编辑本段
气候

区内气候属青藏高原气候系统,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表现为冷热两季交替,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烈,无四季区分的气候特征。冷季为青藏冷高压控制,长达7个月,热量低,降水少,风沙大;暖季受西南季风影响产生热气压,水气丰富,降水量多。由于海拔高,绝大部分地区空气稀薄,植物生长期短。
全年平均气温为-5.6~3.8℃。其中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6.4—13.2℃,极端最高气温28℃;最冷月1月为-6.6~-13.8℃,极端最低气温-48℃。年平均降水量262.2~772.8mm,其中6—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而夜雨量比例则达55%~66%。年蒸发量在730~1700mm之间。日照百分率为50~65%,年日照时数2300~2900小时,年辐射量5500~6800兆焦耳/平方米。沙暴日数一般19天左右,最多达40天(曲麻莱)。
编辑本段
人口及民族??

保护区内总人口为约76000人,占三江源地区总人口的13.7%。在保护区总人口中,藏族人口占90%以上,其它还有汉、回、撒拉、蒙古等民族。保护区平均人口密度只有0.5人/平方公里。
编辑本段
湿地与水文

三江源区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湿地总面积达7.33万平方公里,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4%。
河流湿地
三江源区河流主要分为外流河和内流河两大类,有大小河流约180多条,河流面积0.16 平方公里。外流河主要是通天河、黄河、澜沧江(上游称扎曲)三大水系,支流有雅砻江、当曲、卡日曲、孜曲、结曲等大小河川并列组成。流域总面积为237957 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总流量为1022.3 立方米/秒,年总径流量324.17亿立方米,理论水电蕴藏量为542.7万kw。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北麓格拉丹冬雪山,三江源区内长1217km,占干流全长6300km的19%。除正源沱沱河外,区内主要支流还有楚玛尔河、布曲、当曲、聂恰曲等,年平均径流量为177亿立方米;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雪山,省内全长1959km,占干流全长5464km的36%,主要支流有多曲、热曲等,年平均径流量232亿立方米,占整个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的49%,占三江源区总径流量的42%;澜沧江发源于果宗木查雪山,三江源区内长448km,占干流全长4600km的10%,占国境内干流全长2130km的21%,年平均径流量107亿立方米,占境内整个流域水资源总量的15%,占三江源区总径流量的22%。
湖泊湿地
三江源区是一个多湖泊地区,主要分布在内陆河流域和长江、黄河的源头段,大小湖泊近1800余个,湖水面积在0.5 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有188个,总面积0.51万平方公里。其中,矿化度1~3g/l以下的淡水湖和微咸水湖148个,总面积2623 平方公里。盐湖共计28个,总面积1480 平方公里,矿化度大于35g/l。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的有扎陵胡、鄂陵湖、玛多湖、黄河源区岗纳格玛错、依然错、多尔改错等。其中扎陵湖、鄂陵湖是黄河干流上最大的两个淡水湖,具有巨大的调节水量功能。
沼泽湿地
本区环境严酷,自然沼泽类型独特,在黄河源、长江的沱沱河、楚玛尔河、当曲河三源头、澜沧江河源都有大片沼泽发育,成为中国最大的天然沼泽分布区,总面积达6.66万平方公里。沼泽基本类型为藏北嵩草沼泽,而且大多数为泥炭沼泽,仅有小部分属于无泥炭沼泽。
长江源区有沼泽面积约1.43万平方公里,占江源区面积的13.9%。沼泽大多集中于江源区潮湿的东部和南部,而干旱的西部和北部分布甚少。从地势方面看,沼泽主要分布在河滨湖周一带的低洼地区,尤以河流中上游分布为多,当曲水系中上游和通天河上段以南各支流的中上游一带沼泽连片广布。以当曲流域沼泽发育最广,沱沱河次之,楚马尔河则较少,显示长江源区的沼泽东部远多于西部地区。在唐古拉山北侧,沼泽最高发育到海拔5350m,达到青海高原的上限,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沼泽。黄河河源区沼泽发育受到半干旱特征限制,主要分布于河源约古嵩到曲、两湖周围及星宿海地区。澜沧江源区大小沼泽总面积为325 平方公里,占江源区土地总面积的3.1%。主要集中在干流扎那曲段和支流扎阿曲、阿曲(阿涌)上游。其中,较大的沼泽群有扎阿曲、扎尕曲间沼泽、阿曲、干流扎那曲段流域内沼泽。
雪山冰川
三江源内雪山、冰川约2400平方公里,冰川资源蕴藏量达2000亿立方米,现代冰川均属大陆性山地冰川。长江流域主要分布在唐古拉山北坡和粗尔肯乌拉山西段,昆仑山也有现代冰川发育。以当曲流域冰川覆盖面积最大,沱沱河流域次之,楚玛尔河流域最小,冰川总面积1247 平方公里,冰川年消融量约9.89 立方米。雪山冰川规模以唐古拉山脉的各拉丹冬、尕恰迪如岗及祖尔肯乌拉山的岗钦3座雪山群为大,尤以各拉丹冬雪山群最为宏伟。黄河流域在巴颜喀拉山中段多曲支流托洛曲源头的托洛岗(海拔5041m),有残存冰川约4 平方公里,冰川储量0.8亿立方米,域内的卡里恩卡着玛、玛尼特、日吉、勒那冬则等14座海拨5000 m以上终年积雪的多年固态水储量,约有1.4亿立方米。澜沦江源头北部多雪峰,平均海拔5700米,最高达5876米,终年积雪,雪峰之间是第四纪山岳冰川,东西延续34km长、南北12km宽的地带。面积在1 平方公里以上的冰川20多个。澜沧江源区雪线以下到多年冻土地带的下界,海拔4500m~5000m,呈冰缘地貌,下部因热量增加,冰丘热融滑塌、热融洼地等类型发育。山北坡较南坡冰舌长1倍以上,冰舌从海拔5800m雪线沿山谷向下至末端海拔5000m左右,最长的冰舌长4.3km。源区最大的冰川是色的日冰川,面积为17.05 平方公里,是查日曲两条小支流穷日弄、查日弄的补给水源。
地下水
三江源区不但水资源蕴藏量多、地表径流大,而且地下水资源也比较丰富,据估算,仅玉树州的地下水贮量就约达115亿立方米。地下水属山丘区地下水,分布特征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和碎屑岩空隙水。地下水补给方式主要为降水的垂直补给和冰雪融水。
编辑本段
土壤

三江源区土壤属青南高原山土区系。由于青藏高原地质发育年代轻,脱离第四纪冰期冰川作用的时间不长,现代冰川还有较多分布,至今地壳仍在上升,高寒生态条件不断强化,致使成土过程中的生物化学作用减弱,物理作用增强,土壤基质形成的胶膜比较原始,成土时间短,区内土壤大多厚度薄、质地粗、保水性能差、肥力较低,并容易受侵蚀而造成水土流失。
三江源区地域辽阔,受地质运动的影响,海拔差异很大,并且高山山地多,相对海拔较高,形成了明显的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随着海拔由高到低,土壤类型依次为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山地草甸土、灰褐土、栗钙土和山地森林土,其中以高山草甸土为主,沼泽化草甸土也较普遍,冻土层极为发育。沼泽土、潮土、泥炭土、风沙土等为隐域性土壤。
高山寒漠土:分布于4700m以上、雪线以下分水岭脊的陡坡地段,三江源区内面积约194.23万公顷,主要集中分布于玉树、果洛州。植物种类单调、盖度不超过15%,但分布有雪莲、贝母等高山特有珍贵药材。
高山草甸土:分布于4000~4700m山地阳坡,是区内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之一,总面积达1445.61万公顷。植物以莎草科的蒿草、禾本科为主,有少量的豆科植物,是适宜的牧草资源。
高山草原土:是森林郁闭线以上和无林山原高山带较干旱区域发育的土壤,分布于海拔4000m以上的宽谷、湖盘阶地和缓坡,面积约为648.28万公顷。主要植被为紫花针茅、异针茅等疏丛禾草建群种类,盖度达60~80%,鲜草产量约500~1200kg/公顷,是良好的天然牧草资源。
山地草甸土:分布于海拔3400~4300m的低山丘陵的中上部、浑圆山顶、河谷阶地以及较高海拔的山前滩地,降水量较高,达387~650mm。主要植被为蒿草、垂穗披肩草、早熟禾等,阴坡、半阴坡还长有杜鹃、金露梅、锦鸡儿、小蘖等灌丛。盖度75~80%,鲜草产量达2600kg/公顷以上。宜作牲畜四季草场。
高山灌丛草甸土:分布于林区乔木线以上、海拔3400~4200m的阴坡半阴坡的冷湿地带,植被类型为密集高寒灌丛,主要建群种类为百里香杜鹃、头花杜鹃、山生柳、金露梅、鬼箭锦鸡儿等,草本有蒿草属(Kobresia)、苔草属(Carex)等。草本根系较多,腐殖质厚约5cm,有机质含量多在10%以下。
灰褐土:分布于三江源区的东南部、海拔4300m以下的中低山谷地,植被有云杉、青海云杉、川西云杉、祁连圆柏、大果圆柏等,是亚热带和温带山地垂直带向高原沿河谷指状延伸的地带,有腐殖质累积、钙化和淋溶过程。
山地棕色暗针叶林土:分布于玉树、果洛各林区海拔3300~4100m的阴坡,乔木树种主要有紫果云杉、川西云杉、鳞皮云杉、红杉、白桦和红桦等。土壤剖面为暗棕色或棕色,有腐殖质积累、粘化和棕壤化过程,土壤层次过渡不明显其它如栗钙土主要分布于河谷阳坡、半阳坡、阶地、中小河流下游的阶地、洪积扇上。沼泽土分布于河流两侧的河漫滩、河流交会处低洼地带、高海拔滩地和河流上源。泥炭土分布于河源地区缓坡下部、宽谷洼地及大滩的低洼地段,地表长期积水、多热融坑和冻胀丘或塔头草墩,以高山带、亚高山带的多年冻土或岛状冻土区较多。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泥炭层发育深厚。植被生长茂密,盖度达90%,种类以藏蒿草为主,产草量1500~2000kg/公顷。
编辑本段
植被

植被类型
三江源区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草甸、草原、沼泽及水生植被、垫状植被和稀疏植被等9个植被型,可分为14个群系纲、50个群系。
森林植被以寒温性的针叶林为主,主要分布在三江源区的东部、东南部,属于我国东南部亚热带和温带向青藏高原过渡的山峡区域。主要树种有川西云杉、紫果云杉、红杉、祁连圆柏、大果圆柏、塔枝圆柏、密枝圆柏、白桦、红桦、糙皮桦。
灌丛植被主要种类有杜鹃、山柳、沙棘、金露梅、锦鸡儿、锈线菊、水荀子等。
草原、草甸等植被类型主要植物种类为蒿草、针茅草、苔草、凤毛菊、鹅观草、早熟禾、披碱草、芨芨草以及藻类、苔藓等。
植被类型的水平带谱和垂直带谱均十分明显。水平带谱自东向西依次为山地森林、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沼泽植被和垫状植被则主要镶嵌于高寒草甸和高寒荒漠之间。高山草甸和高寒草原是三江源地区主要植被类型和天然草场,高山冰缘植被也有较大面积分布。
植物区系
三江源区植物区系属泛北极植物区。源区的玛多、杂多、治多、曲麻来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山乡(大致为源区的西部)的植物区系属青藏高原植物亚区的唐古特地区,主要由东亚中国—喜马拉雅和中亚区系衍化而来,在高原环境下特化的本地特有种组成。源区其它地区的植物区系则属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的横断山脉地区,垂直分布明显,是世界高山植物最丰富的区域。
三江源植被区系以北温带成分为主,因受冻土地貌、高海拔和高原气候的影响,大多数地区植被区系成分简单,群系内部组成较为单一,多为单优势结构,建群种和优势种明显,伴生种不多,适应高寒半湿润环境的高寒草甸得到了最广泛发育。植被的原始性和脆弱性十分突出,部分地区仍保持原始状态。
植物种类
三江源区的野生维管束植物有87科、471属、2238种,约占全国植物种数的8%,其中种子植物种数占全国相应种数的8.5%。在471属中,乔木植物11属,占总属数的2.3%;灌木植物41属,占8.7%;草本植物422属,占89%,植物种类以草本植物居多。
保护区内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油麦吊云杉、红花绿绒蒿、虫草3种,列入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的兰科植物31种;青海省级重点保护植物34种。
编辑本段
野生动物

5、南部祁连山生态区(Ⅰ)

南部祁连山生态区位于黑河干流莺落峡以上的祁连山区,包括青海省祁连县大部和甘肃省肃南部分地区。祁连山走向北西,延绵起伏近千千米,地势高亢,平均海拔高度在3000 m以上,大部分地区有多年冻土分布。受青藏高原气候和蒙新荒漠气候的双重影响,气候寒湿,降水量随高程增高而增大,水资源较为丰富,使祁连山北麓成为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的发源地,为河西走廊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水资源。

1.植被特征

景观类型:位于青藏高原北缘,区内,基岩裸露的山脊、雪山、冰川、草原、森林、河流及农田等景观要素,各自构成不同特征的非线性斑块。裸露基岩斑块,沿山脉走向,呈数条带状北西向展布,延绵数百千米;雪山、冰川以不规则块状镶嵌在裸露基岩斑块之中;高山草甸斑块,带状展布于裸露基岩斑块两侧的平缓坡地、沟谷及河谷中;高山灌木草原和干草原斑块成条带状,分布在靠河西走廊一侧的中山区;云杉林带呈块状镶嵌在高山灌木草原之中。景观分带性明显。

群落类型:祁连山区分布着草原和森林两大植被群落,草原群落可分为高山草甸草原、高山灌丛草原、干草原;森林为云杉林和灌丛林。高山草甸以藏嵩草、高山嵩草和矮嵩草为主要建群种,伴生有火绒草、苔草等。高山灌丛草原以山生柳、箭叶锦鸡儿、金露梅等为主要建群种,灌丛下植物较为复杂,有矮嵩草、火绒草、苔草等。森林主要建群种为青海云杉,个别地方还有祁连圆柏,林下分布有山生柳、黄、栒子等灌木。2.植被分区

植被群落分布受海拔高程和降水量等因素控制,垂向分带明显,可分为6个亚区。

ⅠA亚区:为雪山、冰川带,位于海拔4800m以上的高山,降水量在500mm以上,为多年冻土分布区,终年为冰雪覆盖,无植被,生态条件极恶劣。

ⅠB亚区:为高寒高山荒漠带,位于海拔4500m以上的山脊地带,基岩裸露,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多碎石组成的倒石堆,表层为寒漠土,植被类型以垫状植物为主,有点地梅、水母雪莲、蚤缀、红景天等,群落盖度小于15%,生态条件极恶劣。

ⅠC亚区:为高寒草甸带,位于海拔3300m~4000m的沟谷及缓坡,降雨量400~500mm,在沟谷低洼地带多为高寒沼泽草甸,地下水埋深0.5~2.0m,属多年冻土季节融化带,表层为高山草甸土,植被类型为藏嵩草、高山嵩草、苔草、拂子茅,群落盖度为70%~90%,生态条件良好。

ⅠD亚区:为高山灌丛草原带,位于海拔3200~3800m的山区,降雨量330~500mm。地下水埋深大于100m,富水性小于100m/d3,包气带岩性为季节冻土,水化学类型为HCO3型,矿化度小于1.0g/L,表层为亚高山草甸土,灌木类型为高山柳、金露梅、箭叶锦鸡儿,灌丛下草类主要是苔草、嵩草等,生态状态良好。

ⅠE亚区:为云杉林带,位于海拔2500~3300m,降雨量250~350mm。地下水埋深大于100m,富水性小于100m/d3,水化学类型为HCO3型,矿化度小于1.0g/L,表层为灰褐土,阴坡植被类型为青海云杉,林下有黄、栒子等灌木,阳坡有祁连圆柏,生态状态良好。

ⅠG亚区:为干草原带,海拔2300~2800m,降雨量200~300mm。地下水埋深大于100m,富水性小于100m/d3,表层多位栗钙土,植被类型为紫花针茅、岌岌,羊草、律律蒿等,覆盖率多在50%~70%,生态条件较好。见表9-8。

表9-8 黑河流域生态地质分区表

3.植被的水源养涵功能

祁连山区植被覆盖条件良好,分布在黑河河谷、支流和缓坡上的高寒草甸,覆盖度高,具有良好的水源养涵功能。发育在坡地上的林地、灌丛草原及干草原具有减缓片流流速、增加降水渗入、延长径流历时过程、削减洪峰的作用。其中盖度高、分布面积最广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和云杉林生态系统水源养涵能力最好。黑河上游地区,森林被覆率65%的流域比森林被覆率32%的流域枯水期径流量增加28.87mm,洪水期径流减少98.90mm,并使单次降水(26.6mm)形成的洪峰滞后2.5h;森林植被自始至终对径流过程产生影响,并且森林植被不会减少河川径流总量(王金叶等,1998)。祁连山区植被生态系统良好,在保证黑河水系的水量稳定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6、祁连山 自然保护区 所在地区在哪里面积有多大重点保护对象有什?

甘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蒙新知,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的祁连山北麓,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道保护区,该保护区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专然保护区,总面积265.3公顷,以青海云杉,祁连圆柏,蓑羽鹤属等生物为保护对象。

7、祁连山草原

祁连山草原位于武威张掖两地区和金昌市部分地区,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120公里,总面积26530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祁连山水源涵养林、草原植被。区内有高等植物1044种,水源涵养林主要树种是青海云杉、祁连圆柏,以及零星的山杨和桦木;灌木主要有金露梅、箭叶锦鸡儿、吉拉柳等。林地面积约1110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较低,但是在整个干旱区域内,却显得异常重要和珍贵。正是由于祁连山森林的存在,才使得冰川融水及降雨蓄存下来,缓慢地补给江河,起了调节径流、削减山洪、保证年径流量相对稳定的作用。对水源林的重要作用,古人早有清楚的认识,把它概括为"雪山千仞,松杉万本,保持水土,涵源吐流"。 

祁连山下有一片水草最为丰美的草原,那就是夏日塔拉(也叫黄城滩、皇城滩、大草滩)。这里曾是匈奴王的牧地,回鹘人的牧地,元代蒙古王阔端汗的牧地。夏日塔拉是一片四季分明、风调雨顺的草原。清人梁份所著的地理名著《秦边纪略》中说:“其草之茂为塞外绝无,内地仅有。”作者是将此地看作内地是因为当时游牧人和农耕人正在争夺这一地区。藏族史诗《格萨尔》中说这一片草原是“黄金莲花草原”。而尧熬尔人和蒙古人均称之为“夏日塔拉”,意为“黄金牧场”。

与祁连圆柏该地气候特征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