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气候变暖对动物有什么危害?
全球持续升温导致南极冰架崩解,从而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生活环境。由于全球变暖导致南极的两大冰架先后坍塌,一个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的海床显露出来,在此考察的来自14个国家的科学家因此得以发现很多未知的新物种,有95%的生物是南极本土的,另外5%的生物是在冰架崩解后新生的。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中国东北气温升高,夏天延长,这种鸟离开东北的时间相应变迟,再次回到东北的时间也相应延后。结果导致这种候鸟所吃的一种害虫泛滥成灾,毁坏了大片森林。
(1)气候变暖海洋动物扩展资料
冰山融化:
科学家发现,若全球气温持续上升,北极冰山融化将释放大量被捕获、截留在冰和冷水中的有毒化学物质。研究者警告这些聚集在极地的大量的毒物是未知的,它们的释放将严重危及海洋生物和人类生存环境。这些将渗出的化学物质包括杀虫剂DDT、氯丹等。
所有这些都是持续性的有机污染物,或会导致癌症和先天缺陷,此前被北极的冰层和冻水捕获。但挪威和加拿大的科学家在监测1993年和2009年空气中有机污染物的测量结果时发现,全球变暖正在使这些污染物重获“新生”。
2、请问谁知道全球变暖对海洋的影响?
当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升高1摄氏度,巨大的变化就会产生:海平面会上升,山区冰川会后退,积雪区会缩小。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就会导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如西非的萨赫勒地区从1965年以后干旱化严重;我国华北地区从1965 年起,降水连年减少,与50年代相比,现在华北地区的降水已减少了1/3,水资源减少了1/2;我国每年因干旱受灾的面积约4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
由于气温升高,在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预计到2050年海平面将继续上升30——50厘米,这将淹没沿海大量低洼土地;此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旱涝、低温等气候灾害加剧,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约数百亿以上美元的经济损失。
1、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低地被淹:
英国加高堤坝应对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政治面目 加高防洪堤坝。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政府机构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据悉,人们现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坝。据估计,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坝的频率会达到每年30次。钟和 中国环境报2004-10-19
(2) 海岸被冲蚀
(3) 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
(4)地下水位升高。
两外有几篇文章:
海洋漩涡增强全球变暖
科学时报2007-5-21 作者:群芳
中等规模漩涡能够导致大规模的浮游生物爆发,图中展现的是从太空中观测到的佛罗里达州西南海域的景象。(图片提供:NASA)
洋流能够把海底的碳和营养物质“吸”上来,从而促进海洋有机物的生长。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洋流似乎不能减少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生成,恰恰相反,它很可能最终成为温室气体的一个稳定来源。
那些微小的植物和动物被统称为浮游生物,它们构成海洋食物链的基础。通常情况下,浮游生物的数量也会有“盈亏圆缺”。有时,大量出现的浮游生物能够覆盖数千平方公里的海面——其规模在太空中都能观测到。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便是一种普遍存在且间歇发生的洋流——中等规模漩涡。这类漩涡通常直径为100公里至200公里,它们受到风与热量对流的剧烈影响。中等规模漩涡能够使海底的沉渣泛起,并且沿着浮游生物生长和繁殖的海面迅速蔓延。
与持续存在的洋流——例如墨西哥湾流——不同,中等规模漩涡的形成和消失几乎是不可预知的,这也使科学家很难对其进行研究。然而通过寻找在一些特殊区域重现的中等规模漩涡,研究人员曾经尝试观测其对海洋浮游生物造成的影响,以及它们在地球碳循环中扮演的角色。如今,两个研究小组分别在美国夏威夷附近的太平洋海域和大西洋的马尾藻海曾经出现中等规模漩涡的许多区域进行了采样。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海底的碳的情况以及它对当地浮游生物种群数量构成的影响。他们发现,其中大量的碳并没有重新沉落海底。事实上,这些碳作为有机物质进行了再循环——它们残留在海水的表面,并且最终以二氧化碳的方式进入地球大气。领导夏威夷研究项目的哥伦比亚市南卡罗来纳大学的化学海洋学家Claudia Benitez-Nelson这样说。实际情况是,在许多案例中,中等规模漩涡能够从海底带上来大量的碳,而重新沉积回海底的碳只占很小一部分。两个研究小组分别在5月18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报告了相关的研究结果。
为科学研究提供资助的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县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海洋科学家Donald Rice指出,这些工作表明,自然系统——例如中等规模漩涡——并不会自动地捕获以及隔离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他说,中等规模漩涡非常复杂,因此在对其进行更多的了解之前,便指望它们能够阻止全球变暖是非常愚蠢的想法。
全球变暖导致海洋沙漠扩张加剧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7日 13:59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7日消息,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海洋生物很难在海洋“沙漠”区域生存,然而受海洋水温逐渐升高的影响,海洋“沙漠”的扩张速度已超出了科学家的预测。
海洋“沙漠”是海洋中贫瘠的区域,约占全球海洋面积的20%,存在于亚热带环流(也被称为赤道两侧海域的永久旋涡流)。根据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地球物理学研究快报》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与1998年相比,2007年太平洋和大西洋海洋生物稀少的盐水区增加了15%,海洋“沙漠”扩张了250万平方英里(660平方公里)。
这种海洋“沙漠”扩张化同时导致海水表面温度平均每年递增1%,相当于0.02-0.04摄氏度。海水升温使海水不同水层屏障现象更加恶化,阻止深度海域的营养物质上升到达海洋表面向植物生命提供食物。
该研究合著作者、美国国家海产渔业服务(NMFS)海洋学家杰弗里·J·波洛维那(Jeffrey J. Polovina)说,“事实上我们所发现的海洋低生物区域扩张化是亚热带环流受全球转暖效应影响所造成的。以上是我们9年为一周期进行的研究,很难排除在未来一年里也会有变化。”
波洛维那和研究同事使用美国宇航局“海星”卫星进行勘测,该卫星对全球范围内海洋“生物生产率”进行统计,这里的海洋生物“生产率”是指海洋基础食物链中微生浮游植物所生成的叶绿素的数量。
“海星”卫星统计显示,太平洋低生物“生产率”从中部向夏威夷延伸,大西洋主要集中于加勒比海延伸至非洲的海域,其扩展速度比太平洋更快。两个大洋的海洋“沙漠”总面积大约为2000万平方英里(5100万平方公里)。(魏冬)
海洋暗藏生态危机 全球变暖影响浮游生物生存
发布日期:2006年12月16日 点击数:152 【字体:大 中 小】
--------------------------------------------------------------------------------
海洋生命系统的存在依靠一个平衡的生态链,这一生态平衡的微妙程度超过了任何人的想象。据《科学》杂志在线报道,科学家研究发现,即使是海洋水温的小幅度升高也会扼杀某些海洋微生物的光合作用。如果温度持续升高,将会对以浮游生物为食的生物甚至全球气候产生巨大影响。
浮游生物是一种充斥整个海洋的微型生物,位于整个海洋食物链的末端。这些海洋浮游生物每年会从地球大气层中吸收多达500亿吨的二氧化碳,这几乎相当于陆地上所有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总和。因此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的存在是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关键。
从1997年至今,位于考瓦里斯的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海洋植物生态学家Michael Behrenfeld和他的同事一直从事水温变化对海洋浮游生物影响的研究。通过美国宇航局(NASA)GeoEye卫星上搭载的“宽视场水色扫描仪”(SeaWiFS),Michael Behrenfeld的“海洋浮游生物研究小组”可以每两天校准一次海洋水色。
正如人眼看到的不同水体具有不同的颜色一样,海洋水体在可见光下(近红外波段)也有一定的光谱特性,科学家们称之为海洋水色。海洋水体呈现绿色代表浮游生物活动频繁,海洋水体呈现蓝色则代表浮游生物活动减少。
“宽视场水色扫描仪”的绝对误差小于5%,相对误差小于1%。”海洋研究学家Gene Carl Feldman是“海洋浮游生物研究小组”的成员之一,他同时也是NASA位于马里兰的Goddard空间飞行中心的研究人员,他说:“‘宽视场水色扫描仪’工作1分钟获得的数据是一艘观测船航行10年获得的数据的总和。”
Behrenfeld近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说,他的研究小组发现,海水的温度即使上升一点点,海洋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也会明显下降。温度越高,这种下降的趋势越明显。
“海洋浮游生物活动所需的氮、磷、铁等营养物存在于海洋深处的冷水之中。而气候变暖使得海洋表面的水温上升,这一原因导致浮游生物和它们生长所需的营养物之间产生了一个屏障,水温越高这个屏障越坚固。这一屏障的形成使海水难以和大气层进行必要的流通,浮游生物也因此吸收不到足够的营养物。”Behrenfeld解释说。
但Behrenfeld同时也强调说:“并非所有的消息都是坏消息,海洋水温变暖可能会导致浮游生物在地球两极频繁活动,同时水温升高也可能会增加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但这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研究来证明。”
“这是一项难以置信的研究,因为这些浮游生物产生了地球生物所需的一半氧气,并且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一旦这些微生物有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对地球上的生命产生影响。‘宽视场水色扫描仪’将帮助科学家了解气候变化的最大影响。”新泽西州洛特格斯大学新布朗斯威克分校水栖生物学家Oscar Schofield说。
美国科学家称全球变暖可能影响到了海洋深处
美国科学家日前介绍说,他们在考虑到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前提下,重新检验了燃烧化石燃料、温室气体和深海变暖之间的联系,结果发现人类确实正在让地球变暖,甚至影响到了海洋深处。
据美国《科学》杂志网站报道,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气候学家蒂姆·巴尼特和同事于2001年使用了一个新的气候模型,测算了一个世纪内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大气变暖的影响,以及这种变暖对海洋的影响。之后,科学家将测算结果与海洋温度的真实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两者能较好地吻合。
科学家介绍说,由于上述研究中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因此他们在新近的研究中对之前的模型和数据进行了完善和更新,结果同样得出了全球变暖已经影响到了海洋深处的结论。巴尼特说,此次研究得到的数据的可信度很高。
据悉,同时进行的其他一些利用不同模型展开的模拟试验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多个模型模拟出了一个可比较的海洋变暖情况,这一事实让研究结果很可靠”,美国普林斯顿地球物理流体力学实验室的托马斯·德尔沃思说。不过对此结论也有科学家表示出了怀疑,认为研究中还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没有消除。
3、全球气候变暖对海洋动物生存有哪些威胁?
人们焚烧化石矿物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2009年12月公布的最新报告强调,全球气候变暖正在威胁野生动物的生存,海洋动物又占多数。报告列出了具有代表性的物种,其中包括斑纹海豹、帝企鹅以及白鲸;这种升温幅度意味着数千种物种将灭绝。
根据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基金和鲸豚保护协会最近发布的报告,鲸、海豚等动物正因为气候变化而越来越受到威胁。生活在极地冰水中的白鲸,更是由于栖居地和食物资源的变化而备受影响。在这些海区,由于海水温度的升高,一方面海冰不断消融,另一方面像磷虾这样的处在食物链基部的海洋动物数量也在不断下降。这些对于依赖这种环境条件生存的大型海洋生物来说,无疑都是致命的伤害。
生物学家对所采集的数百个蝴蝶标本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许多种类不仅仅出现的时间提早了,而且它们向北方所能达到的地理范围也远远扩大了。有些原本生活范围狭窄的种类,目前已经蔓延到了北部的一些地区。这都说明,气候变化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能够证明人类活动影响全球平均气温和气候的证据。专家还指出,即使温室气体排放量一直控制在2000年的水平,“在今后的20年当中,气温仍会以每10年升高0.1度的速度升高,进一步变暖的趋势并不会被改变”。当然,现实情况是这些气体的排放水平并非保持在2000年的水平,因此,“全球变暖”的列车并没有在某个站点停靠,而且它的影响已经通过更多的渠道降临在人类的生活中。
一个由全球2500名顶尖气候科学家组成的学术团体得出结论,全球变暖绝对不是危言耸听,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甲烷这两种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已经远远超标。
4、鲸鱼可对抗全球变暖吗?
说起世界上最大的动物,相信多数人都知道是蓝鲸,这种鲸鱼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鲸鱼种类,还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生物种类。从公开资料显示,蓝鲸的体长最大可达33米,体重181吨。有网友可能会想,181吨是什么概念?如何换成非洲象的体重,相当于是25只,如果折换成人类的体重,那么相当于是2000-3000人。如果一个人在海洋中游着游着,遇到蓝鲸从正面游过来,从正面看过去,可能会有一座大山压过来的既视感。当然,这只是一次举例,事实上,蓝鲸十分温顺,它们不会伤害人类,也不以人类为食,虽然体型庞大,但却只以浮游生物为食,可以说是一种憨厚可爱的海洋生物。
但或许很多人都没想到,这么一种憨厚可爱,体型庞大的动物,竟然会和全球变暖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如果地球上没有了蓝鲸,那么,全球变暖的趋势可能会更加严重。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说法,鲸鱼是一种能够保存天然碳元素的动物,虽然他是哺乳动物,但是却能够在大气中带走大量的二氧化碳,如果平均计算的话,每头大型鲸鱼能够从大气中带走33吨的碳元素,这个数值需要1000颗吸收二氧化碳才能达到。
而蓝鲸的体型更大,其所能够带走的碳元素更多,在其漫长的寿命中,这些碳元素会被保存在身体内。即使死后,也能够封存好几百年或是几千年。而除了这个以外,鲸鱼的粪便也被认为有抵抗全球变暖的效果。 这是澳大利亚南极司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其中提到鲸鱼的粪便中存在大量的铁元素,这是浅水层的重要养料,除了铁元素以外,还有氮,这都是海洋浮游生物的主要食物,像浮游生物中的藻类,就是以鲸鱼风粪便为食,而藻类的作用非常的大,据公开资料显示,在地球大气中氧气含量有50%-85%是由来自藻类以及其余的浮游生物提供,像全球的森林加起来都没有海洋浮游生物产生的氧气多。
5、全球气候变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影响有多大?
作为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霍金在黑洞研究和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融合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然,一个人可以扮演很多角色,霍金就是这样。霍金除了是著名的科学家外,还是一位杰出的科普作家。《时间简史》并没有成为很多人的物理启蒙书。当然,霍金的身体残疾和毅力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在地球的平均温度比19世纪末高1.2摄氏度。论文提到,如果全球气温在工业时代之前上升1.5摄氏度,部分地区的极端高温可能影响5亿人;如果气温上升2摄氏度,8亿人将受到威胁;科学家推测,按照目前温室气体排放到2100年(22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上升3摄氏度,届时全球12亿人将面临过热问题,出现热应力反应。人类是温血动物。如果环境温度处于热区,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系统来控制温度,但是当环境温度长期处于身体的热区时,人体就会遭受热应激。
总的来说,中国是全球变暖的受益者,这主要体现在干旱地区降水量的增加。华北和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这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即降水量的增加。
不利影响,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水旱灾害频发,病虫害增多。国际上两极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海平面上升,一些较低的国家有被海水淹没的危险。
我们如此关注全球变暖的原因是我们的适应性降低了。在历史上,有过比现在更严重的全球变暖事件,当然,也有过严重的全球变冷事件,我们都延续了下来。比如唐朝时期是暖期,明朝末年是小冰期。所以,不用太担心。根据历史经验,全球变暖有可能继续加强。我们关心的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因素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地球会变得多暖?全球变暖会变得无法控制吗?
气候变暖将导致干旱和台风等极端天气的增加。哪里可能发生干旱,哪里就会有更多的干旱,哪里就会有更多的洪水。山火、极端干旱、洪水都是气候变暖带来的极端现象。
6、全球气候变暖对海洋生物有哪些主要的威胁
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CO2(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对海洋生物主要的威胁:
CO2(二氧化碳)排放过多,溶解在海水里形成碳酸(H2CO3),所以海水就显酸性了。 在酸性的环境下,由碳酸钙构成壳体的生物体首当其冲,它们的壳体会在酸性水域中被消解掉。蛤蚌、贻贝和扇贝在极酸的水域未见踪影;生活在附着于岩石的碳酸钙导管中的小蟹类、海胆、基围虾也消失不见;在酸度比周围水域适度高些的中间地带,一些蠕虫也难觅踪迹。而且,从一个水域到另一个水域,变化更加明显,在酸性最强的地方,即使相距一米,变化也非常显著。
同时,由于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每个物种会以不同比例在生态系统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任何一个物种的变化,都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重要影响,如降低其稳定性等。
7、鲸鱼对全球变暖有什么影响,它可以帮助对抗全球变暖吗?
说起世界上最大的动物,相信多数人都知道是蓝鲸,这种鲸鱼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鲸鱼种类,还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生物种类。从公开资料显示,蓝鲸的体长最大可达33米,体重181吨。有网友可能会想,181吨是什么概念?如何换成非洲象的体重,相当于是25只,如果折换成人类的体重,那么相当于是2000-3000人。
如果一个人在海洋中游着游着,遇到蓝鲸从正面游过来,从正面看过去,可能会有一座大山压过来的既视感。当然,这只是一次举例,事实上,蓝鲸十分温顺,它们不会伤害人类,也不以人类为食,虽然体型庞大,但却只以浮游生物为食,可以说是一种憨厚可爱的海洋生物。
但或许很多人都没想到,这么一种憨厚可爱,体型庞大的动物,竟然会和全球变暖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如果地球上没有了蓝鲸,那么,全球变暖的趋势可能会更加严重。
蓝鲸是如何抵抗全球变暖的?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说法,鲸鱼是一种能够保存天然碳元素的动物,虽然他是哺乳动物,但是却能够在大气中带走大量的二氧化碳,如果平均计算的话,每头大型鲸鱼能够从大气中带走33吨的碳元素,这个数值需要1000颗吸收二氧化碳才能达到。
而蓝鲸的体型更大,其所能够带走的碳元素更多,在其漫长的寿命中,这些碳元素会被保存在身体内。即使死后,也能够封存好几百年或是几千年。而除了这个以外,鲸鱼的粪便也被认为有抵抗全球变暖的效果。
这是澳大利亚南极司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其中提到鲸鱼的粪便中存在大量的铁元素,这是浅水层的重要养料,除了铁元素以外,还有氮,这都是海洋浮游生物的主要食物,像浮游生物中的藻类,就是以鲸鱼风粪便为食,而藻类的作用非常的大,据公开资料显示,在地球大气中氧气含量有50%-85%是由来自藻类以及其余的浮游生物提供,像全球的森林加起来都没有海洋浮游生物产生的氧气多。
在鲸鱼生活的地方,藻类生物也就十分发达,所以说,鲸鱼不仅本身会消耗大量的碳元素,就连它的粪便也都在为全球减碳做贡献。二氧化碳浓度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而蓝鲸能够消耗并储存这么多的碳,说它是抵抗全球变暖的重大利器也不为过。
:
还记得之前网络上提到的“鲸落”,有人都说这种现象很优美,很浪漫,但在这优美浪漫的背后,却是鲸鱼的温柔在支撑。蓝鲸一生中虽然以浮游生物为食,但它也在用它的方式滋养其它浮游生物,纵然死后,也让海洋万千生命可以饱腹,所以,这才有“一鲸落,万物生”的说法。
即使最后只剩下一堆硬骨,也能够一些鱼类提供保护,所以,像这类“充满良心”的生物,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不要让鲸鱼继续减少了。
8、全球变暖北极的动物有什么影响?
1.中国日报网站消息:人们都知道北极熊是冰雪世界的“王者”,身为游泳高手的它们怎么会被淹死?但科学家的最新调查发现,由于全球变暖、北极冰层融化速度加快,北极熊的“传统领地”受到严重影响,它们不得不到更远处寻找食物,漫长的海上跋涉导致少数北极熊因精疲力竭而被淹死!痛心的事实再次给人类敲响气候变化的警钟。据英国媒体2005年12月18日报道,带领这项调查的是海洋生态学家查尔斯·莫奈特博士,他近日在美国加州举行的海洋哺乳动物会议上提交了最新研究成果。
参与调查的科学家指出,北极熊的数目正在下降!在美国阿拉斯加北部海岸,他们短短1个月间发现了4具北极熊尸体。经过详细考证和研究,他们震惊地发现:这些北极熊很可能是因为长途跋涉觅食而被淹死在途中的。
原来,随着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北极周围冰层融化速度加快,北极熊的地盘不断受到“蚕食”,找寻食物也越来越困难。很多时候,为了觅食,它们不得不在海里游上大约100公里。
虽说北极熊也算游泳能手,但它们其实擅长在靠近海岸的地方游。而且,漫长的海上寻食路导致它们精疲力竭、体温降低、抵抗力相当虚弱,如果碰到海里的大风浪,就很容易被淹死在海里。
莫奈特等科学家认为,在北极,类似这样的北极熊被淹死的情况很普遍,因为近20多年来,随着北极冰层不断融化,被迫长途寻找食物的北极熊数目已经明显增多。莫奈特说,因长途跋涉觅食导致的死亡可能是北极熊死亡的重要原因,如果未来北极的冰层进一步融化,此类北极熊死亡事件或许还会增加。
此前的一些研究也认为,北极熊是气候变暖最大的受害者。以加拿大的哈德逊湾为例,那里的北极熊夏天在岸上生活,这时捕食海豹必须跋涉将近100公里,非常辛苦。在过去的15年中,由于海面结冰时间不断推迟,母北极熊的体重越来越轻,随之而来的是生殖率和幼崽成活率的下降。
北极熊遭遇的生存危机是全球变暖的又一证据,气候变化问题也再次摆在全人类面前。2005年10月,科学家提出,最新研究数据表明,今年夏天北极冰盖的缩小幅度比往年都大,这表明北极地区夏季气温已经升到历史最高纪录。
有些学者甚至预言,如果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得不到改善,那么到本世纪末,北极的冰盖夏天将会消失,未来唯一能看到北极熊的地方就只有动物园了。
2.“大汗淋淋的”北极也让生物家们紧张起来,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的专家指出,海洋冰面对野生动物十分重要。例如,以海豹为主要食物的北极熊,主要依靠在海洋冰面上捕捉海豹;而母海豹也通常是在冰面上产下海豹宝宝的。而北极气候的变暖、海面冰块消失,直接威胁到北极熊和其他北极野生动物的生存。
加拿大野生生物学家伊恩·斯特林博士也提出了同样的担心。他说,刚出生的熊宝宝比新生儿还要小,而且视力低下,它们必须乖乖地在洞穴中待好几个星期,才能跟着妈妈出去走走。然而,气候一天天变暖,洞穴相继融化倒塌,可怜的熊宝宝们还没来得及看看外面的世界,就要被活活压死了。
现在,“北冰洋之王”北极熊所赖以生存的“国土”正在一天天缩小。人们担心这些孤独的“君王”会遭遇和恐龙一样的命运。
3.野生动植物研究人员已经发现新的证据,因全球变暖栖息地受到严重威胁的北极熊,现在又受到化学化合物的危害。这些化合物主要是欧洲用来降低沙发、衣服和地毯等家庭用品可燃性的有毒化学物质。来自加拿大、美国阿拉斯加、丹麦和挪威的一组科学家发出警告称,他们最近发现一种叫做多溴联苯(PBDEs)的阻燃剂开始出现在北极熊的脂肪组织中,尤其是生活在东格陵兰岛和挪威萨瓦尔伯特群岛的北极熊。
关于这些化学物质会对北极熊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研究仍在进行中。
但是在小白鼠身上进行的试验显示,这些有毒化学物质对动物的影响是巨大的,包括它们的性别、甲状腺、运动技能和脑功能。
有证据显示,那些和多溴联苯相似的化合物导致出现了惊人比例的雌雄同体北极熊。在萨瓦尔伯特群岛,大约每50只母熊中就有1只长着两种性器官,科学家们将此直接与污染联系到了一起。
“全球自然基金会”的领导人柯林-巴特菲尔德称:“北极现在成了一个化学制品接收器。我们日常使用的居家产品中的化学物质正在污染北极的野生动植物。”这些污染物质主要来自美国和西欧等工业发达地区,水流和北行风将它们带到北极后,在北极寒冷的气候下浓缩、沉淀下来并进入食物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