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分二至日昼夜情况示意图
左图夏至,右图冬至
2、二分二至日我国日出日落时间,北京时间
日出日落时间不同纬度不同;
由于中国统一采用北京时间,同纬度不同经度的日出时间也不同。
中国这么大,只说个范围也没什么意义。
3、二分二至这一天光照情况
?
4、北京(40`N)二分二至日时的正午太阳高度各是多少?怎样算的?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是90°减去直射点纬度与所求地纬度的纬度间隔。
二分日:90°-(40°-0°)=50°
夏至日:90°-(40°-23°26’)=73°26’
冬至日:90°-(40°+23°26’)=26°34’
5、北京气候特点
北京市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6、地球公转二分二至北半球的现象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随纬度变化
(1)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东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随季节变化
(1)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
(2)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
(3)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当太阳直射时,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1.夏半年(春分至秋分)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2.冬半年(秋分至次年春分)
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3.春、秋分日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三、四季的划分
1.天文四季
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3)春、秋:冬、夏两季的过度季节
2.气候四季
北半球: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
四、五带的划分
1.依据:太阳辐射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
2.划分:
(1)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
(2)南、北温带:回归线到极圈之间
(3)南、北寒带:极圈到极点之间
7、读北京地区(北纬40°)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照射角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示意图,回答12-21题.四图中,反映
丙图太阳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日出时间为7:30,日落时间为16:30,昼长为9小时,昼短夜长,为冬至日,冬至日,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为一年中最小值,正午阳光照射下形成的物影为一年中最长.
故选:C.
8、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的变化规律
变化情况:
1. 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赤道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为90°,从赤道向两侧递减。
过了春分日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半球移动。
2. 夏至日:太阳直射点移动到了最北端——北回归线,即北纬23°26′,此时北回归线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为90°,从该线向两侧递减。
过了夏至日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3. 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南移到了赤道,赤道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为90°,从赤道向两侧递减。
过了秋分日之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
4. 冬至日:太阳直射点移动到了最南端——南回归线,即南纬23°26′,此时南回归线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为90°,从该线向两侧递减。
过了冬至日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到春分日重新直射赤道。
如此循环往复。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总结如下:
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所以:
1、在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机会,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时出现极小值。其中除赤道两个极小值都是最小值外,其它地区以太阳直射另一半球回归线时最小。
2、在回归线之外的地区,可含南北回归线,在太阳直射本半球回归线时最大,直射另一半球回归线时最小。
例如,北京约在北纬40°,在北半球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这里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约为73.5°;在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这里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约为26.5°。
因为地球的公转致使一年内太阳在地球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复一次。以北半球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为例:一年中当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时,正值我国北方的夏至节气,正午太阳在头顶正上方,即太阳高度角为90°,为一年中的最大值;当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时,正值我国北方的冬至节气,此时的太阳高度角为23.5°,为一年之中的最小值。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太阳的视运动现象(东升西落),即太阳高度的日变化。
由于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从而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现象。
9、二分 二至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各是多少
北京北纬40 二分日 50度 夏至 90-(40-23.5)=90-16.5=73.5
冬至 90-(40+23.5)=90-63.5=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