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全球气候变暖有望结束

全球气候变暖有望结束

发布时间:2021-06-21 23:31:44

1、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主要影响:

(1)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和地区被淹。

(2)导致干旱、暴雨和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

(3)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4)大量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最终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

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1)全球气候变暖有望结束扩展资料

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

(1)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发展新能源;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场排放甲烷等。

(2)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植树造林;保护原始森林;采用固碳技术。

(3)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培育农作物新品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海岸堤坝,防止海水入侵。

(4)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2、现在全球气候变暖,将在本世纪人类将遭受世界末日,我们能否用自己的行动去阻止它?

少用电,尤其是少开空调。少开私家车,多用公共交通工具。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能这样做的话,会减慢变暖速度,我们可以多活几十年的。

3、全球气候变暖后的七大后果

全球变暖的后果:

1. 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带来灾难。

2.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

3.水温升高可能会给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将灭绝。

4.许多小岛将无影无踪;将感染疟疾等传染病……

5.因为还有热力惯性的作用,现有的温室气体还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

6.温度升高,会影响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7.卫星的运行速度也会加快,各大山脉会变高

4、全球气候变暖是个阴谋吗?

如果你不嫌看的累,我可以给你彻底解析下气候问题。

首先我明确一下,气候并没有任何问题,基本上这就是真实情况!!

从历史真实的数据来看,从二战结束,到75年,这段时间,全球气候是逐渐变冷,然后从75年,到2000年这段时间,气候是在变暖的,从2000年到2010年,气候没有继续变暖的驱使,有专家认为,气候已经逐渐开始变冷。

我们来解析下上面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二战结束后,工业高速发展,排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气候并没有变暖,反而在75年后到2000年,气温提高了,然后到目前为止,气温又没变化了,可见,气候是有一个曲线上下浮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大概是25年左右。而这与二氧化碳,没有直接关系。因为如果二氧化碳增加会导致气温升高,那么二战结束后就不可能会有气温变冷的过程。

然后我们在来说说二氧化碳,从理论上来看,二氧化碳的确是个“保温气体”,但是我想说的是,人类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事实上是很微不足道的,二氧化碳占据大气的含量是0.054%,每年,细菌和落叶腐化过程中产证的二氧化碳大约是1500亿吨,与人类有关的活动,包括呼吸,以及汽车尾气,每年产生的二氧化碳是65亿吨,这个数字,连每年火山喷发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都要少很多。

而且,从研究冰层样本中表面,地球上存在多次冰河期和高温期,但是这和二氧化碳含量的高低有明显的区别。历史上的气温,总是在到达巅峰之后数个世纪后,二氧化碳含量才会到达巅峰,但是二氧化碳到达巅峰后,气温已经逐渐趋于变冷的过程了。

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是,高气温时期,由于气温逐渐变高,所以海洋里大量的二氧化碳被释放,所以才引起了高二氧化碳含量,等到气温逐渐降低,二氧化碳的释放才逐渐停止,直到不释放,最后开始“回收”二氧化碳,所以,气温的高低才会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调。

通过这个结论,我们可以发现,我们以往理解的,二氧化碳引发高气温,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最终答案,是气温影响二氧化碳的含量。

另外再补充一点,说道保温气体,二氧化碳的保温效果其实相对是比较差的,比谁差呢?比水气差,而且是差很多~~

综合上面的说法,可以得出最终结论,气候变暖的过程,事实上是地球气候一个正常的变迁,从历史上看,地球上有比现在更温暖的时期,就是中世纪,那个时候的世界社会相当的富庶,欧洲大部分的知名教堂都是建造在那个时代,而在中国,正在经历封建社会的巅峰——开元盛世!(所以高温期代表着富庶)另外在工业革命时期,是历史上有名的冰河期,当时泰晤士河都结冰的,冬天经常有小贩在冰面上开店。所以气候并没有什么问题,气温的高低变化,就如同一年有四季一般正常

那么你可能会想了,为什么明明气候没有问题,现在“低碳”口号却喊的那么响呢?

那我来告诉你,哥本哈根会议,说是拯救地球的会议,其实,是经济发达的大国为了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而搞的政治阴谋,环境,只是被利用而已。

全球气候问题,起源于英国,倡导者是著名的英国首位女性首相撒切尔夫人,因为她在竞选的时候,英国有酸雨的现象,由此她提出了全球环境恶化,保护全球环境的竞选口号,这个口号正好迎合了民众的两个心理,一是二战后,因为原子弹的存在,人类对自身拥有巨大力量的盲目认识,自以为可以摧毁地球;二是对“自己拥有巨大力量”的恐惧,害怕被自身的力反过来毁灭。所以撒切尔利用了这个口号,成为了第一任英国女首相。而此法固然会被各国政客广为利用在各个政治、经济领域,尤其是经济。

世界经济好比一盘水,世界各国就好比托着水的盘子。如果你端平盘子,那么盘子里的各个部分的水含量就是一样的,如果你端不平,那么势必盘子里有一部分得到的水多,一部分地方得到的水少,而以美国为首的大国,就希望,这个盘子能倾斜,自己得到的水多一点。

所以,大国就丢出了“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正义旗帜,并且把这个口号喊的响亮,喊的正义,把环保列为道德的制高点,自己就可以"挟环境这个天子而令不臣”,谁要是不听他的,他就可以利用这个来制裁你,而且是师出有名手段还可以非常残忍,就如同中世纪教徒处罚异教徒一样,是可以动用火刑的。你要明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就意味着产量下降,经济发展减缓,你发展的慢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优势就更明显,经济这盘“水”,就会倒向美国这边,美国的“水”自然就会增加了。

美国作为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大战胜国,成功的划分了二战后的经济,其内容是,非洲,亚洲,南美出口原材料,廉价的粗加工商品,由美国为首的第一、第二世界国家(北美、西欧)负责物流、广告营销、设计、包装、零售。最终的产品,由本国消化,或者再出口到发展中国家,这当中,原材料的出口已经产品粗加工利润最为微薄,而物流、广告营销、设计、包装、零售利润最为丰厚,所以西方列强国家富庶,我们穷。这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所精心规划的。

但是发展中国家也不见得满足现状,都想办法发展,但是如果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会破坏西方发达规划的世界经济格局的时候,那西方就不会再容忍了。他们精心炮制出了“保护世界环境”这个可以载入史册的惊天大骗局!!

除此之外,还有更现实的问题,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产生了大量的失业人员,如何处理好就业率,是摆在奥巴马办公桌上的大难题,奥巴马本人是蓝领阶层的代表,所以自然是要增加工人的工作岗位,为此,美国打出了两计重拳。

第一击重拳,打向了日本,就是日本丰田事件,美国通过打击丰田及其他日本高档商品,减少了进口高档的销量,降低了美国商品的成本,增加了美国商品的销量和利润,这个不在这里多说,你可以自己去了解下。

第二击重拳,直击中国。由于增加了以汽车业为首的工业不足以满足美国的就业率,也达不到奥巴马许诺的增加300万就业岗位的承诺,所以有必要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就把目标定为了节能环保新能源行业。但是美国也要确生产出的节能环保新能源产品有地方可卖,美国就把目标定在了中国。

首先,美国打了一计虚拳,要求人民币升值。
那么人民币升值,对美国有什么好处呢,从表面上看,这是美国为了限制中国的出口,让美国的采购商买中国的廉价商品成本提高,从而把采购目光转回到国内,这样,美国自己的工厂就会开工。
然而,这对中国企业来说,是致命的,人民币只要再提高5~7%,中国工厂就要倒闭,而美国是希望人民币升值30%,这根本就是要中国企业去死。
之后,美国就威胁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并且成功的说服了欧盟共同给中国施压。
但是,美国所做的这一切,并不是要把中国马上置于死地,他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把中国拖到谈判桌上来谈判,并且增加了谈判筹码。
果不其然,中国就真的回到了谈判桌上,并且完全照着美国人的思路走。中美达成了以下共识
1、美国不再提人民币升值;2、美国考虑承认中国为市场经济体制(看清楚,是考虑,而且没说考虑多久);3、有中国出资,美国“帮助”中国制造三座第三代技术核电厂(中国目前已经拥有了更安全更经济的第四代核能产品)。

说道这里,你应该明白了吧,美国的这计重拳,其实是要为美国的节能新能源产品,找个买家,而且是强迫别人买,这个当年英国为了取得在中国的经商特权而打的鸦片战争,本质上没有任何差别。

所以,我的观点就是,所谓的气候危机根本不存在,存在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对抗,政治家永远是黑暗的,这依然是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如果说真的有气候危机,那是指美国为首的经济发达国家,制造气候恶化的假象,来剥削我们发展中国家。事实上,现在社会名义上是要保护环境,而实际上做的是破坏环境,太阳能电板所用材料是多晶硅,这东西在制造过程中是非常破坏环境的,我们的环境危机,真正来源正是这类东西,垃圾围城,水资源污染才是真正威胁我们和自然界的元凶!而不是二氧化碳。

为了保卫我们的经济(而不是环境),我建议大家,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我们要做的、我们能帮助国家的地方在于:在同等条件下,我们尽可能去购买国产货,去国内企业、商家消费,让人民的财富留在国内,而不是被外国人赚走。让我们国内企业多赚钱,他们才有条件给员工更多工资,有了更多的工资,才能更加促进消费,振兴中国的零售业,使得中国经济走入一个良性循环,这样我们的经济才会更发达,我们每个中国人才能受惠,我们的国家在对外谈判上,才有更多的底气!! 至于环境,我只是希望政府能尽快解决水资源污染和垃圾围城!

知识和观点是学习的,文章是自己写的,是非对错,我们心中自有答案

5、未来地球气候变暖是真的吗

全球气候变暖母庸置疑

全球变暖的证据是什么? 以往我们讨论气候变暖问题总是围绕地基气象站所记录的温度潜在剩余偏差。这些记录尤为重要,但是其表示的只是气候系统变化的单一指标。全球变暖更多的证据来源于对气候系统中许多其他要素的广泛测量结果,这种测量是独立进行的,在物理上具有一致性,而这些要素之间具有紧密联系。

在气候变化中,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是众所周知的指标,从气候统计意义上讲要有30年以上的线性趋势。虽然每一年甚至每10年的温度并不总是会比上一年或上个十年高,但自1900年起全球地表温度已大大升高了,1880-2012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85°C。气候变暖并不表示地球的任何区域、任何时期都在变暖,而是地球表面温度在至少30年以上的线性趋势是上升的。所以说在过去的百年或更长时间某个十年、二十年、某个季节或者某个地区温度下降、趋缓都是正常的。自1850年以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在1870年代—1900年代、1940年代—1970年代都曾出现了变冷的年代际变率,但这并不影响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持续上升的总体趋势。另外,1998年以来的全球变暖“趋缓”主要表现在全球平均地表温度的变化上,但从整个气候系统的变化来看,全球变暖并没有“趋缓”。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和城市地区的增温更高(称为城市热岛效应),但是仅局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研究表明,即使未经订正,其对全球温度的影响也不会超过10%,东亚地区可能会达到20%以上。全球陆地气温的测量是在全球几千个测站点观测到的数据基础上,并通过数学统计均一化处理后得出的,这就意味着剔除了测站空间的不均一、城市化等因素。

陆地温度变暖与观测到的海洋温度变暖趋势是密切一致的。许多独立分析结果证明,从船上测量到的海洋空气温度上升与海面温度上升是同时发生的。

大气和海洋都是流体,所以表面增温也在低层大气中看到,同时也可在海洋上层看出,而观测结果也证实了事情确实如此。从对无线电探空气球和卫星的观测资料分析中可以一致地看到,对流层升温可以促使大气层中的天气层变得活跃。至少自从上世纪70年代起,超过90%的热量被气候系统吸收,这点可以从1950年代起全球记录的海洋热含量中得到证实。

随着海洋变暖,海水本身也会膨胀。这种膨胀也是过去一个世纪独立观测到的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融化的冰川和冰盖也是导致海平面上升的原因之一,而陆地水的存储和使用上也起了相应的变化。

逐渐变暖的世界也是个逐渐潮湿的世界,因为温暖的空气可以锁住更多水汽。全球性分析表明,这种测量大气水汽含量的比湿在陆地上和海洋上都有所增加。

作为整个星球中的冰冻部分 ——总称为冰冻圈,既受制于局地温度,同时也能影响局地温度。全球冰川中的冰量每年都在下降,而且已经持续了20多年,消融的冰量是海平面上升的部分原因。积雪对于温度变化非常敏感,尤其是在春季冰雪消融之时。从上世纪50年代起,整个北半球的春季积雪开始退缩。自从有了卫星纪录以来,就观测到北极海冰已有重大消融,尤其是在最小覆冰期,即每年融冰季节结束之际的9月。相比之下,南极海冰的增加量一直要小些。

个别地看,任何单一的分析结果都可能会令人难以信服,但是对这些不同指标和不同资料集所作的分析结果令许多研究团体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从深海到对流层顶部,所有空气或海洋变暖、冰雪消融和海平面上升等等证据都确切地表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从19世纪后期开始,全球已经开始变暖

综上所述,全球变暖的证据来源于多项复杂而独立的气候指标,高到大气层上部,深至海洋底部。这些指标包括地球表面温度、大气温度和海洋温度的变化,还包括冰川、积雪、海冰、海平面和大气水汽等方面的变化。全球各地的科学家对此类证据已独立验证过多次,证实了自19世纪起全球就开始变暖是毋庸置疑的。为了更好诠释这一结论,本文将比较下历史气候和现代气候。

现代气候与历史气候变化的异同

首先回答:工业化时代之前出现的冰期和发生其它重要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地球的气候在所有时间尺度上都发生了变化,其中包括远在人类活动能够发挥作用之前。人们在认识这些气候变化的成因和机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地球辐射平衡的变化是过去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但这些变化的原因各不相同。任何一种情况,无论是冰期、恐龙时代的暖期或是过去一千年中的波动,其具体原因都必须单独确定。在许多情况下,现在已经能够很有信心地确定其成因,利用各种量化模式可以重建许多过去的气候变化过程。

从冰期开始到过去近300万年的周期中,有充分的证据显示,这些变化与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的周期变化有关,这些周期也即所谓的米兰科维奇周期(图3)。这些周期改变了每个纬度每个季节接收的太阳辐射(但几乎对全球年平均值没有影响),我们可以以天文精度计算出这些周期。目前仍就冰期具体从何时开始和结束进行讨论,但有许多研究表明,北半球各大洲夏季日照至关重要: 如果低于某个阈值,过去冬季的雪在夏季就不会融化,随着越来越多的雪积累下来,冰盖就开始增厚。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证实冰期的确可以这样开始,同时还利用一些简单的概念模式在轨道变化的基础上成功地“后报”了过去冰期的开始。与前几个冰期的开始相类似,下一次北半球夏季日射的大幅减少将在30,000年后开始。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虽然不是首要原因,但它在冰河期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南极冰芯资料显示,二氧化碳在寒冷的冰川时代浓度很低(~190 ppm),在温暖的间冰期浓度要高(~280ppm),大气CO2随着南极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滞后期约有几百年。由于从冰期开始到结束的气候变化持续数千年,这些变化多数是受到二氧化碳正反馈的影响; 即:由于米兰科维奇周期最初引发的小幅冷却随着二氧化碳浓度下降而被放大。只有在考虑到二氧化碳作用的情况下,冰期气候的模拟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

在上个冰期发生了20起突变的和剧烈的气候转迁,在北大西洋周边的记录中尤为突出。这些变迁不同于冰川间冰期的周期,在此周期内没有大的全球平均温度变化:格陵兰和南极的变化不同步,在南大西洋和北大西洋呈相反方向。这意味着已经不需要全球辐射平衡的重大变化就能引发上述变迁;在气候系统中的热量重新分布就足以触发变迁。事实上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海洋环流和热输送的变化可以解释很多这些突发事件的特征;沉积物资料及模式模拟显示其中一些变化可能是由那个时代环绕大西洋的冰盖不稳定性及与之相关的淡水释放到海洋所触发的。

在过去的5亿年期间,气候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偏暖的时期,地球可能完全没有冰盖(地质学家可从岩石上的冰叶标迹予以判别),而不像今天的格陵兰和南极被冰盖覆盖。追溯到过去一百万年以上的有关温室气体的资料,即超过南极冰芯年代的数据,仍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但对地质采样的分析表明无冰暖期与大气中二氧化碳高浓度相吻合。在百万年时间尺度上,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是由于地壳构造活动引起的,它影响到海洋和大气与固体地球的CO2交换。

过去气候变化的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太阳能量输出的变化。最近几十年的观测表明太阳能量输出在11年的周期中有略有变化(接近0.1%)。太阳黑子观测(可追溯到17世纪)以及从宇宙辐射产生的同位素资料证明了太阳活动的长期变化。数据相关性和模式模拟结果均表明,在工业化时代开始前的一百万年中,太阳变化和火山活动有可能是导致气候变异的首要原因。

这些例子说明过去不同的气候变化都有不同的原因。自然因子在过去引起气候变化的事实并不意味着目前的气候变化是自然的。如此类推,森林火灾长期以来一直是自然界雷击造成的,但并不意味着火灾不可能是由一位粗心的露营者引发。

全球气候是由地球辐射平衡所决定的。有三种基本途径可以改变地球的辐射平衡,从而导致气候变化: (1) 改变射入的太阳辐射(例如,地球轨道或太阳自身的变化);(2) 改变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该反射率称之为反照率,它可以通过云层的变化、被称为气溶胶的颗粒物或陆地层等来改变);(3) 改变辐射回空间的长波的能量(例如,通过改变二氧化碳的浓度)。此外,局地气候也取决于风和洋流如何分布热量。所有这些因素都在过去的气候变化中发挥了作用。

第二回答:与地球历史上的早期变化相比,当前的气候变化异常吗?

气候在整个地球历史中和所有时间尺度上一直在变化。当前的气候变化在某些方面并非异常,但在另外一些方面则属异常。与过去50多万年相比,大气中CO2的浓度现已经达到创记录的高值,并且还在以异常快的速度继续这种趋势。与至少过去五百年、甚至可能超过一千年相比,目前的全球温度是偏暖的。如果这种变暖持续下去,所引起的本世纪气候变化,用地质术语来说将是极端异常的。当前气候变化的另一个异常方面是它的成因:过去的气候变化源于自然原因,而过去百年特别是近60年的大部分变暖是因人类活动所致。

在对当前的气候变化和早期的自然变化进行比较时,必须区分三点不同。首先,必须明确是在对哪些变量进行比较:是温室气体浓度,或者温度(或者其它气候参数),是它们的绝对值,还是其变化速率?其次,切勿把局地变化同全球变化相混淆。局地气候变化通常比全球气候变化大得多,因为局地因子(如海洋或大气环流的变化)能够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点转移输送到另一个地点,局地反馈会产生影响(如海冰反馈)。相比之下,全球平均温度的较大变化需要某种全球强迫(如温室气体浓度的改变或太阳活动)。第三,必须区分时间尺度。与一百年的时间尺度相比,几百万年的气候变化可能要大得多,并且有不同的成因(如大陆漂移)。

当前关注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二氧化碳(CO2)(和其它一些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这种增加在第四纪(过去约两百万年)中是十分罕见的。过去650,000年间的CO2浓度是从南极冰芯准确获知的。在这段时期内,CO2浓度在冷冰川期的低值180 ppm和暖间冰期的高值300ppm之间变化。在过去一个多世纪里,浓度值快速增加而大大超出了这一范围,现在约为397ppm。相比之下,在上一个冰期结束时,CO2浓度约80ppm的上升花费了5000多年的时间。高于当前值的浓度值仅在几百万年以前出现过。

温度是一个比CO2(全球充分混合气体)更难重建的变量,因为它在全球各个地方的意义不尽相同,因此单一的记录(如冰芯)只具有有限的价值。局地温度的变化,即便是短短几十年的变化,都可能达到几摄氏度,这远远大于过去一个世纪中约0.8℃的全球变暖信号。

大尺度(全球或半球)平均分析对于全球变化更有意义,在这种尺度下,大部分局地变化达到平均值,变异较小。有足够覆盖范围的仪器记录仅能追溯约150年。在时间上做进一步追溯,对来自树木年轮、冰芯等代用资料进行汇编使得追溯时间超过一千年,其空间覆盖有所减少。尽管在那些重建结果中存在差异,以及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但所有已发表的重建结果表明,中世纪时期的温度是温暖的,17、18和19世纪降冷到低值,此后迅速变暖。中世纪的温暖水平是无法确定的,但在20世纪中期可能再次达到了这一水平,只是从那时起才有可能超过这一水平。这些结论也得到气候模拟的支持。在二千多年以前,温度变化没有被系统地汇编成大尺度的平均值,但它们也并未提供追溯到全新世(过去近11,600年)的比当前全球年平均温度偏暖的证据。有强烈的迹象表明,直到约3百万年以前,一直盛行着偏暖的气候,使得全球冰盖大大缩减,海平面更高。因此,目前的变暖从过去几千年的时间范围内看似乎是异常的,但站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看则并非异常,在这种尺度上,构造活动的变化(可能由温室气候浓度自然、缓慢的变化所驱动)变得有关系了。

一个不同的问题是目前的变暖速率。代用资料中记录的全球气候变化是否较快?过去一百万年间最大的温度变化发生冰川期,在这段时期,全球平均温度从冰期的4℃变化为暖间冰期的7℃(局部变化要大得多,如在大陆冰盖附近)。然而,资料表明冰期结束时的全球变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历时近5000年。因此很明显,根据以往的变化,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的速率要快得多,且十分异常。经常讨论的冰期气候突变绝不是反例,因为这种突变大概是由海洋的热量输送所至,它们不太可能影响到全球的平均温度。

进一步沿时间追溯到冰芯资料以前的时代,沉积物和其它档案资料的时间分辨率分辨不出当前这样快速的变暖。因此,尽管过去发生过较大的气候变化,但没有证据显示这些变化是以比当前气候变暖更快的速率发生的。如果认识到对本世纪变暖的预估约为5°C(范围的上限),则地球将如其在上一个冰期结束时那样,可能经历相同大小的全球平均增温;没有证据显示过去5000万年时间里的任何全球增温能比得上这一未来可能的全球变化速率。

综上所述,当代全球气候的变暖毋容置疑,无论是在变暖的速率上还是在全球尺度上。那么,大家又在寻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6、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

这些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在20世纪全世界平均温度约攀升0.6摄氏度。北半球春天冰雪解冻期比150年前提前了9天,而秋天霜冻开始时间却晚了约10天。

20世纪90年代是自19世纪中期开始温度记录工作以来最温暖的十年,在记录上最热的几年依次是:1998年,2002年,2003年,2001年和1997年。

(6)全球气候变暖有望结束扩展资料:

基本危害介绍:

1、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热能,会提供给空气和海洋巨大的动能,从而形成大型,甚至超大型台风、飓风、海啸等灾难。每年所遭受和面临的灾难越来越多,损失的生命和金钱数目越来越大,越来越让人难以接受。

台风海啸等灾难不单直接破坏建筑物和威胁人类生命安全,也会带来次生灾难,尤其是台风、飓风等灾难所带来的大量降雨,会导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严重威胁交通安全和居民生活安全。

2、气温升高不单会从海洋直接吸取水分,还会从陆地吸取水分,使得内陆地区大面积干旱,从而粮食减产,饲料也同样减产。粮食和肉类食品将面临匮乏,直接威胁国家稳定。为食物而引起的恐慌和争斗,将不再是落后村落中才会发生的事。

3、气温升高所融化的冰山,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淡水最主要的来源。我们的地下淡水储备很大部分来自冰山融水。在气温平衡正常时,冰山的冰雪循环系统,即冰山夏天融化,流向山下,流入地下,给平原地区积累淡水,并起到过滤作用。

天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回到山上,通过大量降雪重新积累冰雪,也是过滤过程。整个循环过程使得我们的淡水有了稳定平衡保障。而如今全球变暖使得冰山冰雪的积累速度远没有融化速度快,甚至有些冰山已不再积累,这就断绝了当地的饮用淡水。这将会带来因缺水而产生的冲突和战争。

4、气温升高使得自然界食物链逐渐断裂。

5、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会导致海洋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使海洋碳酸化,这会杀死大量微生物。海洋温度上升也会破坏大量以珊瑚为中心的生物链。最底层的食物消失,使海洋食物链从最底层开始,向上迅速断裂,并蔓延至海洋以外。

由于没有了食物,将有大量海洋生物,和以海洋生物为食的其他生物死亡。海洋中大量生物死亡,将会污染海洋,加速其他生物的死亡;同时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加速全球变暖,形成恶性循环。

7、全球变暖这一问题有希望被解决吗

1、硫的氧化物与氮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所以要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直接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石化燃料。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经净化处理后才能向大气排放。
2、臭氧层受到氟氯烃,氮的氧化物等气体的破坏。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氟氯烃等气体能产生“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对人类正常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要防止臭氧层继续遭到破坏,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节约能源,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洁净能源。限制并逐步停止氟氯烃的生产和使用,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保护湿地等。
3、厨房空气里既有燃料燃烧时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又有煎炒食物时产生的气体和悬浮物(油烟)。所以要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在厨房安装抽油烟机。新盖及新装修的居室也会有大量的有害气体,
4、吸烟危害健康,同时也污染环境。

8、全球变暖到底是不是一个骗局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全球气候变暖,有多种声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是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事实,一是认为全球气候变暖这个论调似乎被政治裹挟充满了阴谋论的意味。

全球气候变暖母庸置疑

全球变暖的证据是什么? 以往我们讨论气候变暖问题总是围绕地基气象站所记录的温度潜在剩余偏差。这些记录尤为重要,但是其表示的只是气候系统变化的单一指标。全球变暖更多的证据来源于对气候系统中许多其他要素的广泛测量结果,这种测量是独立进行的,在物理上具有一致性,而这些要素之间具有紧密联系。

在气候变化中,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是众所周知的指标,从气候统计意义上讲要有30年以上的线性趋势。虽然每一年甚至每10年的温度并不总是会比上一年或上个十年高,但自1900年起全球地表温度已大大升高了,1880-2012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85°C。气候变暖并不表示地球的任何区域、任何时期都在变暖,而是地球表面温度在至少30年以上的线性趋势是上升的。所以说在过去的百年或更长时间某个十年、二十年、某个季节或者某个地区温度下降、趋缓都是正常的。自1850年以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在1870年代—1900年代、1940年代—1970年代都曾出现了变冷的年代际变率,但这并不影响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持续上升的总体趋势。另外,1998年以来的全球变暖“趋缓”主要表现在全球平均地表温度的变化上,但从整个气候系统的变化来看,全球变暖并没有“趋缓”。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和城市地区的增温更高(称为城市热岛效应),但是仅局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研究表明,即使未经订正,其对全球温度的影响也不会超过10%,东亚地区可能会达到20%以上。全球陆地气温的测量是在全球几千个测站点观测到的数据基础上,并通过数学统计均一化处理后得出的,这就意味着剔除了测站空间的不均一、城市化等因素。

陆地温度变暖与观测到的海洋温度变暖趋势是密切一致的。许多独立分析结果证明,从船上测量到的海洋空气温度上升与海面温度上升是同时发生的。

大气和海洋都是流体,所以表面增温也在低层大气中看到,同时也可在海洋上层看出,而观测结果也证实了事情确实如此。从对无线电探空气球和卫星的观测资料分析中可以一致地看到,对流层升温可以促使大气层中的天气层变得活跃。至少自从上世纪70年代起,超过90%的热量被气候系统吸收,这点可以从1950年代起全球记录的海洋热含量中得到证实。

随着海洋变暖,海水本身也会膨胀。这种膨胀也是过去一个世纪独立观测到的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融化的冰川和冰盖也是导致海平面上升的原因之一,而陆地水的存储和使用上也起了相应的变化。

逐渐变暖的世界也是个逐渐潮湿的世界,因为温暖的空气可以锁住更多水汽。全球性分析表明,这种测量大气水汽含量的比湿在陆地上和海洋上都有所增加。

作为整个星球中的冰冻部分 ——总称为冰冻圈,既受制于局地温度,同时也能影响局地温度。全球冰川中的冰量每年都在下降,而且已经持续了20多年,消融的冰量是海平面上升的部分原因。积雪对于温度变化非常敏感,尤其是在春季冰雪消融之时。从上世纪50年代起,整个北半球的春季积雪开始退缩。自从有了卫星纪录以来,就观测到北极海冰已有重大消融,尤其是在最小覆冰期,即每年融冰季节结束之际的9月。相比之下,南极海冰的增加量一直要小些。

个别地看,任何单一的分析结果都可能会令人难以信服,但是对这些不同指标和不同资料集所作的分析结果令许多研究团体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从深海到对流层顶部,所有空气或海洋变暖、冰雪消融和海平面上升等等证据都确切地表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从19世纪后期开始,全球已经开始变暖

综上所述,全球变暖的证据来源于多项复杂而独立的气候指标,高到大气层上部,深至海洋底部。这些指标包括地球表面温度、大气温度和海洋温度的变化,还包括冰川、积雪、海冰、海平面和大气水汽等方面的变化。全球各地的科学家对此类证据已独立验证过多次,证实了自19世纪起全球就开始变暖是毋庸置疑的。为了更好诠释这一结论,本文将比较下历史气候和现代气候。

现代气候与历史气候变化的异同

首先回答:工业化时代之前出现的冰期和发生其它重要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地球的气候在所有时间尺度上都发生了变化,其中包括远在人类活动能够发挥作用之前。人们在认识这些气候变化的成因和机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地球辐射平衡的变化是过去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但这些变化的原因各不相同。任何一种情况,无论是冰期、恐龙时代的暖期或是过去一千年中的波动,其具体原因都必须单独确定。在许多情况下,现在已经能够很有信心地确定其成因,利用各种量化模式可以重建许多过去的气候变化过程。

从冰期开始到过去近300万年的周期中,有充分的证据显示,这些变化与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的周期变化有关,这些周期也即所谓的米兰科维奇周期(图3)。这些周期改变了每个纬度每个季节接收的太阳辐射(但几乎对全球年平均值没有影响),我们可以以天文精度计算出这些周期。目前仍就冰期具体从何时开始和结束进行讨论,但有许多研究表明,北半球各大洲夏季日照至关重要: 如果低于某个阈值,过去冬季的雪在夏季就不会融化,随着越来越多的雪积累下来,冰盖就开始增厚。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证实冰期的确可以这样开始,同时还利用一些简单的概念模式在轨道变化的基础上成功地“后报”了过去冰期的开始。与前几个冰期的开始相类似,下一次北半球夏季日射的大幅减少将在30,000年后开始。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虽然不是首要原因,但它在冰河期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南极冰芯资料显示,二氧化碳在寒冷的冰川时代浓度很低(~190 ppm),在温暖的间冰期浓度要高(~280ppm),大气CO2随着南极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滞后期约有几百年。由于从冰期开始到结束的气候变化持续数千年,这些变化多数是受到二氧化碳正反馈的影响; 即:由于米兰科维奇周期最初引发的小幅冷却随着二氧化碳浓度下降而被放大。只有在考虑到二氧化碳作用的情况下,冰期气候的模拟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

在上个冰期发生了20起突变的和剧烈的气候转迁,在北大西洋周边的记录中尤为突出。这些变迁不同于冰川间冰期的周期,在此周期内没有大的全球平均温度变化:格陵兰和南极的变化不同步,在南大西洋和北大西洋呈相反方向。这意味着已经不需要全球辐射平衡的重大变化就能引发上述变迁;在气候系统中的热量重新分布就足以触发变迁。事实上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海洋环流和热输送的变化可以解释很多这些突发事件的特征;沉积物资料及模式模拟显示其中一些变化可能是由那个时代环绕大西洋的冰盖不稳定性及与之相关的淡水释放到海洋所触发的。

在过去的5亿年期间,气候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偏暖的时期,地球可能完全没有冰盖(地质学家可从岩石上的冰叶标迹予以判别),而不像今天的格陵兰和南极被冰盖覆盖。追溯到过去一百万年以上的有关温室气体的资料,即超过南极冰芯年代的数据,仍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但对地质采样的分析表明无冰暖期与大气中二氧化碳高浓度相吻合。在百万年时间尺度上,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是由于地壳构造活动引起的,它影响到海洋和大气与固体地球的CO2交换。

过去气候变化的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太阳能量输出的变化。最近几十年的观测表明太阳能量输出在11年的周期中有略有变化(接近0.1%)。太阳黑子观测(可追溯到17世纪)以及从宇宙辐射产生的同位素资料证明了太阳活动的长期变化。数据相关性和模式模拟结果均表明,在工业化时代开始前的一百万年中,太阳变化和火山活动有可能是导致气候变异的首要原因。

这些例子说明过去不同的气候变化都有不同的原因。自然因子在过去引起气候变化的事实并不意味着目前的气候变化是自然的。如此类推,森林火灾长期以来一直是自然界雷击造成的,但并不意味着火灾不可能是由一位粗心的露营者引发。

全球气候是由地球辐射平衡所决定的。有三种基本途径可以改变地球的辐射平衡,从而导致气候变化: (1) 改变射入的太阳辐射(例如,地球轨道或太阳自身的变化);(2) 改变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该反射率称之为反照率,它可以通过云层的变化、被称为气溶胶的颗粒物或陆地层等来改变);(3) 改变辐射回空间的长波的能量(例如,通过改变二氧化碳的浓度)。此外,局地气候也取决于风和洋流如何分布热量。所有这些因素都在过去的气候变化中发挥了作用。

第二回答:与地球历史上的早期变化相比,当前的气候变化异常吗?

气候在整个地球历史中和所有时间尺度上一直在变化。当前的气候变化在某些方面并非异常,但在另外一些方面则属异常。与过去50多万年相比,大气中CO2的浓度现已经达到创记录的高值,并且还在以异常快的速度继续这种趋势。与至少过去五百年、甚至可能超过一千年相比,目前的全球温度是偏暖的。如果这种变暖持续下去,所引起的本世纪气候变化,用地质术语来说将是极端异常的。当前气候变化的另一个异常方面是它的成因:过去的气候变化源于自然原因,而过去百年特别是近60年的大部分变暖是因人类活动所致。

在对当前的气候变化和早期的自然变化进行比较时,必须区分三点不同。首先,必须明确是在对哪些变量进行比较:是温室气体浓度,或者温度(或者其它气候参数),是它们的绝对值,还是其变化速率?其次,切勿把局地变化同全球变化相混淆。局地气候变化通常比全球气候变化大得多,因为局地因子(如海洋或大气环流的变化)能够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点转移输送到另一个地点,局地反馈会产生影响(如海冰反馈)。相比之下,全球平均温度的较大变化需要某种全球强迫(如温室气体浓度的改变或太阳活动)。第三,必须区分时间尺度。与一百年的时间尺度相比,几百万年的气候变化可能要大得多,并且有不同的成因(如大陆漂移)。

当前关注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二氧化碳(CO2)(和其它一些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这种增加在第四纪(过去约两百万年)中是十分罕见的。过去650,000年间的CO2浓度是从南极冰芯准确获知的。在这段时期内,CO2浓度在冷冰川期的低值180 ppm和暖间冰期的高值300ppm之间变化。在过去一个多世纪里,浓度值快速增加而大大超出了这一范围,现在约为397ppm。相比之下,在上一个冰期结束时,CO2浓度约80ppm的上升花费了5000多年的时间。高于当前值的浓度值仅在几百万年以前出现过。

温度是一个比CO2(全球充分混合气体)更难重建的变量,因为它在全球各个地方的意义不尽相同,因此单一的记录(如冰芯)只具有有限的价值。局地温度的变化,即便是短短几十年的变化,都可能达到几摄氏度,这远远大于过去一个世纪中约0.8℃的全球变暖信号。

大尺度(全球或半球)平均分析对于全球变化更有意义,在这种尺度下,大部分局地变化达到平均值,变异较小。有足够覆盖范围的仪器记录仅能追溯约150年。在时间上做进一步追溯,对来自树木年轮、冰芯等代用资料进行汇编使得追溯时间超过一千年,其空间覆盖有所减少。尽管在那些重建结果中存在差异,以及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但所有已发表的重建结果表明,中世纪时期的温度是温暖的,17、18和19世纪降冷到低值,此后迅速变暖。中世纪的温暖水平是无法确定的,但在20世纪中期可能再次达到了这一水平,只是从那时起才有可能超过这一水平。这些结论也得到气候模拟的支持。在二千多年以前,温度变化没有被系统地汇编成大尺度的平均值,但它们也并未提供追溯到全新世(过去近11,600年)的比当前全球年平均温度偏暖的证据。有强烈的迹象表明,直到约3百万年以前,一直盛行着偏暖的气候,使得全球冰盖大大缩减,海平面更高。因此,目前的变暖从过去几千年的时间范围内看似乎是异常的,但站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看则并非异常,在这种尺度上,构造活动的变化(可能由温室气候浓度自然、缓慢的变化所驱动)变得有关系了。

一个不同的问题是目前的变暖速率。代用资料中记录的全球气候变化是否较快?过去一百万年间最大的温度变化发生冰川期,在这段时期,全球平均温度从冰期的4℃变化为暖间冰期的7℃(局部变化要大得多,如在大陆冰盖附近)。然而,资料表明冰期结束时的全球变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历时近5000年。因此很明显,根据以往的变化,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的速率要快得多,且十分异常。经常讨论的冰期气候突变绝不是反例,因为这种突变大概是由海洋的热量输送所至,它们不太可能影响到全球的平均温度。

进一步沿时间追溯到冰芯资料以前的时代,沉积物和其它档案资料的时间分辨率分辨不出当前这样快速的变暖。因此,尽管过去发生过较大的气候变化,但没有证据显示这些变化是以比当前气候变暖更快的速率发生的。如果认识到对本世纪变暖的预估约为5°C(范围的上限),则地球将如其在上一个冰期结束时那样,可能经历相同大小的全球平均增温;没有证据显示过去5000万年时间里的任何全球增温能比得上这一未来可能的全球变化速率。

综上所述,当代全球气候的变暖毋容置疑,无论是在变暖的速率上还是在全球尺度上。那么,大家又在寻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温室气体排放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观测到的气候长期变化(超过十年的时间尺度)的原因是通过确定预期的气候变化不同原因的“指纹” 是否存在于历史记录来进行评估的。这些指纹来源于对个别气候强迫所引起的气候变化的不同形态的计算机模型模拟。在数十年时间范围内,这些强迫包括诸如温室气体的增加或太阳亮度的变化等过程。通过将模拟的指纹形态与观测到的气候变化进行比较,我们能够确定观测的变化是否通过这些指纹形态或者自然变率(不由任何强迫引发)得到最好的解释。

在观测到的20世纪气候变化的形态中,人类引起的温室气体增长的指纹是明显清晰的。除此之外,这些观测的变化不能通过自然强迫或是由气候模型模拟的自然变率的指纹来解释。因此,归因研究支持这一结论,即“1951年至2010年间观测到的全球平均表面温度一半以上的增加极有可能是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

地球的气候一直在变化,而且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要确定所观测到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我们必须首先确定观测到的气候变化是否不同于完全不由任何强迫引起的其他波动。不同强迫引起的气候变率 – 所谓的内部变率 – 是气候系统中各个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大尺度的海洋变率,如太平洋的厄尔尼诺-南方(ENSO)涛动,是在十年至百年时间尺度上内部气候变率的首要来源。

气候变化还可能来自气候系统外的自然强迫,如火山爆发或太阳亮度的变化。诸如此类的强迫可引起那些地质记录中清晰记载的剧烈变化。人类造成的强迫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或大气颗粒物污染。这些强迫中任意一个,不管是自然的或人为造成的,都能影响内部变率,并导致平均气候的变化。归因研究试图确定观测到的气候中能检测到的变化的原因。在过去一个世纪中,我们知道全球平均气温已经升高,因此,如果观测到的变化是由强迫引起的,那么主要的强迫一定是导致气候变暖而不是变冷的强迫。

正式的气候变化归因研究都是通过气候模型的对照实验来进行的。经模型模拟的对特定气候强迫的响应通常被称为这些强迫的指纹。为了产生一个有意义的气候变化归因评估,气候模型必须可靠地模拟这些与单个强迫相联系的指纹形态以及无强迫的内部变化形态。没有模型能够完美地再现气候的所有特征,但很多详细的研究表明,采用当前模型的模拟对于进行归因评估确实是充分可靠的。

二氧化碳为何是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

科学家经过科学分析,温室效应首当其冲,温室效应是由温室气体实现的。温室气体有水蒸汽(H2O)、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s)及臭氧(O3)等。

水汽在地球大气层中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水汽相对于二氧化碳(CO2)对自然温室效应的贡献取决于核算方法,但可以认为比二氧化碳的贡献约大两至三倍。额外的水汽通过人为活动注入到大气中,主要是通过灌溉作物蒸发量的增加,同时还通过电厂降温,少量通过化石燃料的燃烧。因此,人们可能会问,谈及引发气候变化的强迫时,为什么对二氧化碳而不是水汽如此关注?

水汽的行为不同于二氧化碳的一个基本表现是:它能凝结和沉降。当高湿度的空气降温时,一些蒸汽凝结成水滴或冰粒并沉降。水汽在大气中通常会停留十天时间。水汽通过人为源头进入大气的流量比“自然”蒸发的要少得多。因此,它对整体浓度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并且对长期的温室效应没有显著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对流层水汽(通常低于10公里高度)不被认为是造成辐射强迫的人为气体的主要原因。

在平流层(大气层约10公里以上的部分),人为排放对水汽确实有显著的影响。通过氧化作用,由人类活动导致的甲烷(CH4)浓度的升高带来了额外的水源,这也部分解释了在平流层所观测到的变化。平流层中水的变化有辐射影响,被认为是一种强迫,并且可以进行评估。平流层水的浓度在过去几十年有显著不同。这些变化的完整范围还不是很清楚,可能与其说是一种强迫,不如说是加到自然变率中的反馈过程。平流层水汽对变暖的贡献,从强迫和反馈两方面来讲,都要比来自甲烷或二氧化碳的小得多。

空气中水汽的最大量由温度控制。极地地区从地表延伸到平流层的典型空气柱中每平方米可能只包含几千克水汽,然而热带地区类似的空气柱可以包含高达70千克的水汽。空气温度每升高一度,大气可以多保留7%的水汽(图6,左上插图)。浓度的增加放大了温室效应,并且因此导致更多的变暖。该过程被称为水汽的反馈过程,这很好理解,也得到了量化。它出现在用于估算气候变化的所有模型中,其优点是与观测一致。虽然已观测到大气中水汽的增加,但人们认为这种变化是一种气候反馈(来自大气温度的升高),不应解释为人为排放导致的辐射强迫。目前,水汽在地球大气中发挥着最大的温室效应作用。然而,其他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对维持水汽在大气中的存在是必要的。事实上,如果从大气中去除这些气体,其温度将下降到足以引起水汽减少,而导致温室效应下降失控,使地球骤然进入冰冻状态。所以,是温室气体而不是水汽提供了维持当前大气中水汽水平的温度结构。因此,虽然二氧化碳是主要的人为控制气候的按钮,但水汽是一种强有力并且迅速的反馈,它以一个介于2和3之间的典型系数放大任何初始强迫。水汽不是一个显著的初始强迫,然而却是气候变化的基本介质。

水汽作为自然温室效应的最大贡献者,在地球气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大气中水汽的总量主要是由空气的温度而不是排放所控制的。出于这个原因,科学家认为水汽是一个反馈介质,而不是引发气候变化的强迫。灌溉或电厂降温带来的人为水汽排放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微乎其微。

因此,二氧化碳是造成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

根据198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为当代和后代人类保护气候的决议,同年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建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是国际上公认的气候变化科学评估组织,其主要任务是组织科学家团队对气候变化科学认识、气候变化影响以及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对策进行科学层面的评估,迄今已经发布了五次评估报告。每次评估报告都是汇集了全球上千名科学家、基于公开发表的科学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并且期间要经历两次专家评审、两次政府评审,十一个环节。可以认为IPCC评估报告给出的结论是对气候变化科学、影响、适应和减缓的全面、客观的认识。当然,气候科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有些问题、某些结论的不确定还需要进一步加深研究。

9、全球变暖什么时候结束

到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成为第一资源的时候,现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才占能源比重的6%;如果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比重超过60%,全球变暖的趋势就会得到有效地遏制。据专家预计要200年以后,那时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渐渐枯竭了,而清洁能源的技术相当成熟了。

与全球气候变暖有望结束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