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寒达特气候变化

寒达特气候变化

发布时间:2021-06-22 04:00:59

1、加拿大海港的大爆炸是怎么发生的?

1917年12月6日,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市发生了一次在原子弹出现以前人类历史上最激烈、最悲惨的爆炸事件。爆炸几乎毁灭了这个美丽的港口城市,并使1963人丧生,约9000人负伤,2000余人失踪,500人由于碎片飞溅而失明,3000户住房被毁,2.5万人无家可归。总计损失达3000多万美元。

1917年12月6日,载着5000吨炸药的蒙特布兰克号与伊莫号救护船在加拿大哈利法克斯海港通往贝系福德盆地的狭窄航道上相撞,引起船上炸药大爆炸,哈利法克斯市里士满郊区被夷为平地,1963人丧生,9000人受伤,3000户住房被摧毁,2000多人失踪,总计损失达3000多万美元。

这场悲惨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比利时救护船伊莫号船长的指挥失误。伊莫号造于1889年,在一战期间被比利时政府租用。1917年12月6日,伊莫号起锚驶往欧洲。上午8时40分,驶进哈利法克斯和贝尔福德之间的海峡。这时蒙特布兰克号从对面开来,上面满载数干吨运往欧洲的烈性炸药。

蒙特布兰克号货轮建于1899年,属于法国航运公司。它后舱满载3000吨梯恩梯炸药,前舱装着易燃性化学制品和火捻,中舱还装了数十桶汽油,它简直可以说是一枚航行着的巨型炸弹。

当时,伊莫号船长指挥失误,结果两艘船驶在了同一条航线上,互相迎头行驶。伊莫号船长发现情况不妙,忙令倒车。法国船长莱蒙德克也忙下令转舵,但为时已晚,伊莫号船头把蒙特布兰克号的右舷扯开了一个大口子。汽油与化学制品开始漏露,进而引起了熊熊大火。

莱蒙德克船长进行了几分钟徒劳的灭火努力后,慌忙中领船员纷纷跳上救生艇,疯狂地划向岸边,然后抱着头,一路嚎叫着钻进附近的树林。伊莫号则只受轻伤,一头冲向对面的达特劳斯海岸。

两船相撞后只17分钟,一声惊天动地的大爆炸发生了。

这是历史上最严重的爆炸事件之一。

顷刻之间,蒙特布兰克号荡然无存,巨大的爆炸冲击波把伊莫号从水中掀起,最后落在达特劳斯岸边,船上的一些船员和货物被抛到了两英里以外,停泊在哈利法克斯港的船只无一幸免地受到损坏,许多船员当场毙命。海港城市哈利法克斯的一半几乎被爆炸夷为平地,房屋、人、牲畜不断被气浪抛向天空。巨大的爆炸声传到60英里之外。

里士满和达特劳斯500多名正在上课的学生,只有10人幸免于难,其余全部砸死在倒塌的教室里。4英里之外的约翰·罗杰斯竟也被一枚破窗而入的金属片杀死。

哈利法克斯用花岗后建成的气势雄伟的多米老大厦连同它那价值连城的印第安艺术宝藏一起在爆炸声中化为灰烬,爆炸也摧毁了百余年历史的省府大楼,大戏院及一座座古典建筑及古老教堂。爆炸发生后海峡两岸都燃起了大火,海风使火势难以控制,席卷了里士满和达特劳斯两个居民区,甚至把消防队的设施一并烧毁。使哈利法克斯对大火失去了自卫能力,只能听任大火肆虐。

遇难者总数达1963人,他们有的丧生于瓦砾堆中,有的被炸得血肉横飞。但在死亡和灾难面前,哈利法克斯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英雄气概。有位铁路工人在浓烟烈火中坚守岗位,向一列进站的客车发出警报,以自己的生命挽救了整辆列车。一位英勇的码头工人,数十次冲进一座正在燃烧的大楼,抢救出十几名伤员;自己的一只眼睛被烟熏瞎了,仍然在不停地奔忙着。一位小伙子开着汽车运送伤员,几进几出医院,抢救了许多人的生命,而他自己的肋骨骨折却迟迟没有得到处理。

灾难发生后不久,外地的救援物资开始源源不断运到哈利法克斯。大火尚未熄灭,邻近的美国缅因红十字会的救灾列车就赶到了,运到了大量的毛毯、救灾物资。爆炸的当晚,一列满载医疗器械和药品的救灾货车就从450英里以外的麻省出发星夜驰往灾区,后边跟着一支由25名医生和68名护士组成的特别医疗救护队。人类友爱减轻了灾民的劫难和痛苦,他们重新树立了生活的信心。

但是,这出悲剧却直接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因为蒙特布兰克号所载炸药全是运往欧洲战场的,结果确使远在北美的加拿大遭受了巨大损失。这虽然是一次意外,但是,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无疑是这场该死的战争。这一事件也使加拿大蒙受了在一战中的最大损失。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相联系的。现代一些混沌学者说过:一块损坏的马蹄铁会使一支军队覆灭,一只美国蝴蝶扇动翅膀会引起南美的气候变化。这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使每一个事物不能孤立于系统之外。

隔海观斗的加拿大做梦也不会想到这次一战所引发的重大灾难。我们当然批评那场夺走数千万人生命的世界大战,更痛恨那些坐山观虎斗,暗中资助一方,借此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的一些个人和国家,他们的行为无疑是最见不得人,也是爱好和平的人们所不愿看到的。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题,脆弱的地球也再禁不起一场世界战争,因为那不仅仅只是使人类倒退几十年的问题,如果爆发核大战,人类会将面临灭亡的灾难。这种情况无疑是任何人都不愿看到,不愿设想的。只有和平和发展,才能使人类共同繁荣,才能使当今那些积贫积弱的国家站立起来,得到与人平等的国际地位。

不要忘记,到目前为止,只有战争才会给人类带来最大灾难;只有战争,才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2、太阳磁场和地球气候有什么关系

科学家曾认为,每当地球冰河期过后,会有1~2万年的间冰期,随后冰河期又会来临。这是过去100万年中,地球气候在冰河期和间冰期之间循环变换的规律。通常,科学家把这种漫长的气候变化周期归于地球轨道的晃动。然而,这种观点并不能圆满解释100万年来冰河期的循环规律。
美国达特默斯学院的地球化学家马库尔·沙马声称,已经发现了地球气候与太阳磁场活动之间的关系。
为了绘制过去20万年间的太阳磁场活动图谱,沙马着重研究了太阳的调节系数,该系数主要表示太阳对银河系高能宇宙射线产生的影响。沙马说:“可以把太阳想象为向空间释放带电粒子磁棒,并产生巨大的磁场。这个磁场连同地球自身的磁场,可以导致宇宙射线发生偏斜。”
沙马对氧的一种同位素——氧-18所占的比例作了观察和分析,这种同位素的上升与下降取决于地球上冰盖和冰川中的含水量。沙马发现,在为时10万年的周期中,地球平均气温的升降和太阳磁场活动始终保持一致。
迄今为止,天文学家已经就太阳磁场与地球气候之间的相关规律提出了各种假说。科学家认为,10万年的冰河期循环距离现在还很遥远,但太阳磁场周期可能在短时期内引起地球的气候变化。为了弄清地球气候的变化规律,就必须认识太阳的作用。

3、谁看过《2012地球悬念》这本书?告诉我一下吧。

内容提要
中国西南大旱、全国沙尘暴、智利海地强震、2010年北半球罕见全线冰封、新奥尔良水灾、印尼海啸、汶川地震、北冰洋罕见裂缝……极端地质现象超速度超规模发生,其背后都是几乎一致的一种力量作祟?它是什么?它还将带来什么?
玛雅、埃及、基督教、伊斯兰教文明,《易经》、《圣经》、星相学、西方神谕学、《推背图》、现代电脑高速预言程序……人类几乎所有文明的终极预言指向了2012,是巧合还是另有玄机?
诸多科学家推演,2012年将会出现极其罕见的天文现象:地球与太阳磁极倒转,天王星异常逼近地球,26万年出现一次的银河系同化现象……如此罕见异象到底预示着什么?
为什么哥本哈根大会指中国三大三角洲均会沉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被视为人类最后一次自救的机会,为什么十五天激辩各国元首依然无法达成有效协议?错失良机,人类还有没有希望?
权威研究机构披露:2℃是地球气候不可逆转的临界点,而气温再上升6℃,地球即遭遇末日。事实上前100年工业化,全球气温上升1℃,而正在进行更庞大工业化的这100年,人类还有多少机会?
如果2012不是世界末日,那会是什么时候?
《2012地球悬念》中国第一部洞察世界知名预言真意求解人类命运之书。

特别增补
一切似科正在发生
相信每一个人现在心中都有一个问号——我们的地球怎么了?
进入2010年后,仿佛一下都变了样,地球异动,气候异常!强震、暴雪、大旱、洪水、火山、沙尘暴肆虐全球,而且大多等级都是百年一遇级的!
1月13日,海地遭遇200年来最强地震,造成了首都太子港面目全非,死亡人数估算高达35万人。
2月27日,智利遭遇8.8级地震袭击,这是智利25年来最大的地震。
2月25日——3月28日,一个月间,全球发生大小地震共73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19次。
2月下旬,中国新疆遭受60年不遇的低温强降雪天气。同时,美国东北部地区1个月内三度遭暴风雪吹袭,纽约降雪量创下114年来最高水平。
2月下旬,一个重10亿吨的冰山从南极脱落,大约2500平方公里,预计会向北漂移。
3月中旬,中国乌鲁木齐突遇融雪洪水,17日乌鲁木齐最高温度爬升至18.2℃,突破历史极值。
3月20日,冰岛火山、日本强风、中国沙尘、哈萨克斯坦洪水几乎同时发生,其中罕见强风给日本带来了今年以来规模最大的沙尘暴,大阪和京都等地能见度不到两公里。 19日—21日,一次超大规模的沙尘暴席卷中国21个省区,连台湾地区都没有放过。
3月,中国西南地区大旱,云南、广西部分地区已达特大干旱等级,贵州秋冬连旱出现80年一遇严重干旱。中国民政部统计,截至本书出版时严重旱情已导致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区6130多万人受灾,农作物绝收面积110多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236亿多元。
中国各地气候均显异常迹象:东北暴雪,辽宁3月飞雪连天;中南武汉郑州“高烧”近30℃;江浙地区甚至出现了边出太阳边下雪的怪异天气。
难道2010年或将成为气候突变的临界点吗?
在特别背景之下,一份美国五角大楼的“秘密报告”时隔多年再次引起高度关注——“今后20年内,全球气候将发生突变,一场全球性灾难就摆在我们面前,成百上千的人将在自然灾害中死亡” 。
这份由GBN公司2004年完成的《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报告,耗资10万美元,该报告对2010年全球气候变化有比较详细的预测:
在欧洲和北美洲东部人口密集的农业产区和水资源供给地区,干旱将持续几十年;冬季暴风雪和大风增强,西欧和太平洋北部将遭受更强烈的大风天气。
同时,报告中还特别提到了2010年的中国气候状况:
季风降水可靠性的降低将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中国现在“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时候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降水分布型。
目前,上述说法尚未得到更多的认同和支持,但在国际学者看来,气候引发的危机还要严重得多。
格温尼·戴亚,一名很有影响力的国际事务专家最近警告称:“如果气候继续像现在这样频繁变化,10年之内会发生全球性的冲突。那些气候条件恶劣的国家可能会使用军事力量来争夺陆地、食物和水源。”
怎么办?
电影《2012》似乎在启发人类的某些行动。有媒体3月报道,位于俄罗斯伏尔加河地区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州政府日前通过一项五年期的规划,计划建造一种被称为“飞碟”的巨型航空器,平时可以做交通工具,灾难时可以做“诺亚方舟”。
人类密谋自救的行动当然不止于此。
这是本书试图探寻的因、果以及答案。

4、世界上为什么会有人?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

因为进化的演变所以会有人;人是由古人猿一步一步进化而成的。

进化论研究表明认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从灵长类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一步一步发展而来。DNA与化石证明,人类大约于30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复杂的抽象思维、语言、自我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类直立的身体构造使得人类的前肢可以自由活动,这让富有智慧的人类得以掌握远超出其它任何物种的工具使用能力,并最终发展出强大的劳动能力和创造性。人是一种高级社会动物。

人有四大人种:四大人种为黄色人种(蒙古利亚人)、白色人种(高加索人)、黑色人种(尼格罗人)、棕色人种(澳大利亚人)。

(4)寒达特气候变化扩展资料:

自1924年达特首次发现南方古猿化石起,至今发现的南方古猿化石已达7个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新的南方古猿化石的不断发现,以及对所发现的化石进行的多学科研究,使学术界对涉及早期人类起源与演化的过程有了新的理解。

首先,确立了南方古猿在整个人类演化系统上的地位。使得南方古猿的生存年代与遗传学家通过DNA研究计算出的人猿分离时间更为接近。

其次,南方古猿属内各个种,在化石特征、生存年代、与后期的人属在演化上的关系等方面的特点,使得人类学家认识到,人类的演化过程比原来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在相同的时间范围内,南方古猿的几个种同时生存,但只有一个种群向人属的方向演化,而其余的种群最终都灭绝了。这说明人类的演化是按照"树丛(bush)"的方式进行的,而不是按照传统的直线状方式进化的。这一点对于丰富生物进化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方古猿的发现与研究,加深了人类对自身起源与演化过程的了解,推动了古人类学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利基家族对东非古人类的发现和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5、关于人类起源学说的新问题

关于人类起源学说,人们提出有以下几种:
神创论
亚洲起源论
大海起源论
非洲多源论
非洲单源论
外星起源论

神创论:意思就是神创造了人,其中最有名的传说就是"上帝造人",在中世纪的欧洲,谁敢质疑这一传说的真实性就要被.....好了,不继续阐述了,不知这里有多少人支持这一学说呀?

亚洲起源论:由于亚洲是高级猿类的起源地,所以有些人便认为人类也起源于亚洲,随着爪哇猿人,北京猿人等一系列发现,这一学说盛极一时.但是,随着非洲古人类考古的全面展开,以及中国的古猿化石(如禄丰古猿,巨猿)被认为并非是人类的祖先,"亚洲起源论"已经衰落,不知这里还有多少"爱国者"支持这一学说?

大海起源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没有发现距今800万年至400万年的人类化石,再加上人类的某些生理特征接近海洋哺乳动物,有些人便认为这段时间里人类的祖先在大海里生活.不过,随着近年来的一系列发现,所谓的"化石空白期"已被填平,还有谁会支持这一学说呢?

非洲多源论:随着非洲古人类考古的全面展开,在非洲发现了许多古人类和人科动物的化石,"非洲是人类的起源地"这一学说在主流科学界已无人反对.非洲起源论有"多源论"和"单源论"之分,多源论认为,人类在进化到直立人阶段后,便扩散到全世界,然后各自进化,随着人类交往的频繁,不同的古人类之间开始混居杂交,便变成了现在各种各样的现代人.照"多源论"的说法,北京猿人等中国直立猿人依旧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非洲多源论"是目前中国人类起源的主流学说.

非洲单源论:在"多源论"盛行的年代里,许多人搞不懂,世界各地那差距巨大的各种古人类是如何共同进化为现代人这相差不大的物种的?现在世界各地的现代人虽外貌差距很大,但身体本质上是差距很小的,不可能是由不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呀!随着DNA技术的发展,人们终于解开了这个未解之迷.人们发现,所有的现代人的祖先均为20万年前的一位东非女子,代号为"夏娃",后来,"夏娃"的后代们扩散到全世界,消灭了世界各地原来的各种古人类,便成了现在这统治整个地球的现代人.最近几年的一系列发现(如先驱人,长者智人)也证明了"单源论"的正确性.照"单源论"的说法,现代中国人的祖先在5万年前到达中华大地的时候就一点都不像猴子了,北京猿人并非我们的直系祖先!"单源论"是目前世界上人类起源的主流学说.

外星起源论:这个.....叫我说什么好呢?????

而学者比较集中争论“非洲起源说”和“多地区进化说(非洲多源论)”。非洲起源说认为,现代人最早起源于非洲,大约13万年前走出非洲,扩散到亚洲、欧洲等地,并取代了当地的原住民。多地区进化说认为,100万至200万年前,直立人由非洲扩展到其他大陆后,分别独立演化为现代非洲、亚洲、大洋洲、欧洲人。然而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几次基因研究的成果,使多地区进化说失去说服力。人类起源于非洲已经得到国外人类学家的基本认同,但我国人类学家多倾向于“多地区起源说”。

6、澳大利亚研究人员称,在南非发现200万年前的头骨,此次发现有何意义?

澳大利亚研究人员称,在南非发现的一个200万年前的头骨,将为人类进化提供了更多信息。

 这块头骨来自罗百氏傍人,罗百氏傍人是直立人的近亲,而直立人被认为是现代人类的直系祖先。这两个物种生活在同一时期,但罗百氏傍人灭绝得更早。研究团队称,新发现令人兴奋。“大部分化石都是零散的一颗牙齿,所以能发现这样的化石非常罕见,也非常幸运,”博士利斯(Angeline Leece)表示。

 2018年,墨尔本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北部德里默伦(Drimolen)考古遗址,发现了这块头骨碎片。2015年,在该地几米外,曾发现一块儿童直立人头骨。

 然后,考古学家们在过去几年对化石进行了拼凑和分析。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2020年11月10日的《自然生态与进化》杂志上。 研究人员马丁(Jesse Martin)表示,处理化石碎片就像处理“湿纸板”,并说他用塑料吸管吸掉了最后一点污垢。

 报道称,三种早期人类据称同时生活在南非,并且相互竞争。马丁表示,就这点而言,头骨的发现,是人类谱系内“微进化”的一个罕见例子。

 罗百氏傍人牙齿大、脑部小,不同于直立人的大脑小齿。据信前者主要是吃硬的植物,比如块茎和树皮。利斯说,随着时间推移,罗百氏傍人很可能进化到,在咬和咀嚼食物时,能够发出并承受更大的力量。科学家称,气候变化导致环境更潮湿,可能减少了罗百氏傍人的食物供应。

 同时,牙齿较小的直立人更有可能同时吃植物和肉。“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物种,代表了不同的进化实践”,利斯说,“虽然我们是最终‘胜出’的谱系,但200万年前的化石纪录表明,在陆地上,罗百氏傍人比直立人要常见得多。”

罗百氏傍人估计是属于200-120万年前。它有大的矢状嵴、颚骨、颚肌及后犬齿牙齿,故适合生活在干旱的环境。

在雷蒙·达特(Raymond Dart)发现非洲南猿后,罗伯特·布鲁姆支持达特指非洲南猿是智人的祖先。布鲁姆在南部非洲进一步发现了更多非洲南猿的标本。于1938年,布鲁姆以70岁的高龄,在南非斯瓦特克朗发现一个很像非洲南猿的头颅骨及牙齿,但却更为粗壮。这个化石包括了部份头颅骨及牙齿,全部可以追溯至200万年前。

发现类似化石的位点包括有南非的克罗姆德莱、斯瓦特克朗、德里莫伦、冈多林及Coopers洞穴。在斯瓦特克朗的洞穴中,一共发现了130个个体。人科齿列的研究发现这些化石很小是老于17岁。

罗百氏傍人是较鲍氏傍人及埃塞俄比亚傍人更早发现的人科粗壮种。布鲁姆的这个发现是首个粗壮南方古猿,并是继达特的非洲南猿后第二个南方古猿。布鲁姆从南方古猿发现智人的演化并非单一直线,而是复杂的分化而成。

7、人类在地球上生活有多久了

200万年了

8、内蒙古皂火壕特大型铀矿床

彭云彪 苗爱生 李强 王贵 王龙辉

(核工业二〇八大队,内蒙古 包头 014010)

[摘要]皂火壕特大型砂岩铀矿床的落实经过了编图预测研究、钻探查证、1∶25 万区域评价、普查和铀矿详查等勘查阶段,首次取得了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找矿的重大突破。该矿床具有规模大、矿体连续性好、品位高和埋藏浅等特点,是我国第一个特大型砂岩型铀矿床。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为主要赋矿层位,矿体受古层间氧化带控制,属古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床。

[关键词]皂火壕;特大型;古层间氧化带;砂岩铀矿床

皂火壕特大型铀矿床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境内,西距伊金霍洛旗约50km,北距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约20km,行政上归伊金霍洛旗管辖,矿区内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达。属于高原丘陵区的剥蚀堆积及河成地形组成的地貌景观,地形切割强烈。

1 发现和勘查过程

鄂尔多斯盆地铀矿找矿工作始于1958年,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以前主要是就点找矿,发现了大量的地表铀矿化点和异常点;1993~1997年原核工业西北地勘局所属部分地勘单位,在鄂尔多斯盆地开展了综合编图与铀资源评价工作,认为盆地北部下白垩统华池—环河组具备良好的砂岩型铀矿找矿前景。上述工作为后期找矿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和经验。

1.1 综合编图与钻探查证

2000年,为了寻找大型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核工业二〇八大队选定盆地东北部皂火壕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收集了前人基础地质资料和水文、石油、煤田等部门钻孔资料,进行了综合研究与编图,认为鄂尔多斯盆地现在虽然表现为渗出型盆地,但在中生代为大型内陆坳陷盆地,在河套以及周边断陷形成以前为一个具有完整地下水补、径、排系统的渗入型盆地,直罗组具有利于层间氧化带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及岩性岩相发育条件,并且创新性提出了绿色砂体是下伏煤层气或油气后生还原改造形成的“古层间氧化带”,建立了“绿色砂岩与灰色砂体接触部位”是砂岩型铀矿床形成的新的岩石地球化学标志,由此圈定了一条由东至西的孙家梁—沙沙圪台—皂火壕—大成梁—纳岭沟—杭东规模巨大的区域型层间氧化带前锋线。

同年,为了对层间氧化带前锋线的含矿性进行初步探索,在其中的孙家梁—沙沙圪台—皂火壕一带,沿“前锋线”两侧进行了钻探查证,完成钻探工作量1300m,施工钻孔8个,发现工业铀矿孔2个、铀矿化孔4个[1]。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后来相继在盆地北东部皂火壕地区开展了1∶25万铀资源评价、普查及详查工作。

1.2 区域评价

2001~2002年,为尽快评价孙家梁—沙沙圪台—皂火壕一带砂岩型铀资源的成矿潜力,落实可供普查的铀矿产地,核工业二〇八大队承担了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下达的《内蒙古东胜地区1∶25万铀矿资源评价》项目,采用“区域潜力评价与局部解剖相结合、成矿环境评价与总结规律相结合”的技术思路,在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开展了1∶25万铀矿资源评价,通过大间距钻探查证与有利地段加密解剖,落实了孙家梁、沙沙圪台和皂火壕3个成矿有利地段[2] 。完成钻探工作量32000m,施工钻孔127个,发现工业铀矿孔55个、铀矿化孔45个,落实可供普查的大型砂岩铀矿产地一处,在其中的孙家梁地段A0—A3号勘探线按200m×100m的工程间距提交了首采段。基本控制了孙家梁—沙沙圪台—皂火壕一带的中侏罗统直罗组的砂体规模及区域层间氧化带前锋线的展布特征。

1.3 普查

2003~2011年,因矿床规模大、东西跨度长,为大致查明矿床的地质特征,落实铀资源量,按照“逐年分段普查,控制矿带,扩大外围,落实资源”的勘查部署思路,核工业二〇八大队先后承担了由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下达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皂火壕地区铀矿普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皂火壕—沙沙圪台地区铀矿普查》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皂火壕铀矿床及外围普查》等项目,对皂火壕铀矿床孙家梁、沙沙圪台、皂火壕铀成矿地段分年度进行了普查,同时,对矿床外围铀成矿环境进行了探索。完成钻探工作量166000m,落实为我国第一个特大型砂岩型铀矿床。通过矿床外围铀资源环境评价,落实了新庙壕中型矿产地和乌兰色太有利成矿远景区[3] 。

1.4 详查

2007~2010年,为进一步查明矿床的地质特征,落实铀资源量,为矿床的开发提供依据,核工业二〇八大队先后承担了由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下达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皂火壕铀矿床孙家梁A0—A7线详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皂火壕铀矿床孙家梁地段A9—A23线详查》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皂火壕铀矿床沙沙圪台地段A27—A79线详查》等项目,按照“矿体控制、分段加密、落实资源”的技术思路,完成钻探工作量40500m, A32—A79线按照硬岩型一般工业指标提交铀资源量,A83—A183线按照地浸砂岩型一般工业指标提交铀资源量,最终矿床达到了特大型规模。

2 矿床基本特征

2.1 构造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板块西部,属华北地台的一部分,其形成历史早、演化时间长,是中国现存的较为稳定、完整的构造单元,是中生代发育起来的大型内陆拗陷盆地。皂火壕铀矿床位于伊盟隆起的东南部(图1),该构造单元与陕北斜坡呈过渡关系,地层北部向南倾斜、倾角0°~5°,南部向西倾斜、倾角0°~3°,为一总体向南西缓倾斜的大型斜坡带,为赋矿砂体的稳定展布奠定了基础[3,4]。

图1 鄂尔多斯盆地及周边构造分区略图

(据张抗,2001)

1—河流;2—二级构造单元分界线;3—三级构造单元分界线;4—中朝大陆板块:Ⅱ—兴蒙褶皱带,Ⅲ—秦祁褶皱带;5—鄂尔多斯地块:

—伊盟隆起,

—西缘逆冲带,

—天环向斜,

—伊陕斜坡,

—晋西挠褶带,

—渭北隆起,

—河套断陷,

—汾渭断陷,Ⅰ3—阿拉善断块,Ⅰ4—阴山断块,Ⅰ5—山西断块,Ⅰ6—豫皖断块;6—砂岩型铀矿床、铀矿产地

2.2 地层特征

中侏罗统直罗组(J2z)是皂火壕铀矿床的赋矿层位,根据直罗组沉积时期古气候变化和岩性发育特点,将其分为上段(J2z2)和下段(J2z1)(图2,图3)。

直罗组下段为潮湿气候环境下沉积的以砂岩为主的粗碎屑岩建造。根据其在沉积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沉积特点及岩性岩相特征,又可分为上亚段(J2z1-2)和下亚段(J2z1-1)。

图2 皂火壕铀矿床中侏罗统直罗组综合柱状图

直罗组下段下亚段为潮湿气候环境下的砂质辫状河沉积体系,表现为砂体多出现在深切谷的位置,具有填平补齐的沉积特征,在垂向上由多个自粗砂岩到细砂岩(或粉砂岩、泥岩)的正(半)韵律层叠置而成,该亚段在皂火壕地区分布较广泛,砂体呈泛连通,是区内铀矿化的主要赋存层位(图3)。

图3 皂火壕铀矿床A123勘探线地质剖面图

1—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上亚段;2—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下亚段;3—中侏罗统延安组;4—泥岩;5—绿色砂岩;6—灰色砂岩;7—工业铀矿体;8—氧化前锋线;9—钻孔位置、孔号及孔深(m);10—地形、地层整合和岩性界线及平行不整合界线;11—地层省略符号

直罗组下段上亚段为潮湿气候环境下沉积的低弯度曲流河沉积体系,砂体呈条带状,相变大,分布较局限,具有洪泛平原发育、“二元结构”明显、砂泥互层频繁出现等特点,局部有铀矿化显示,是铀矿找矿的次要目的层。

直罗组上段为沉积晚期的高弯度曲流河沉积体系,为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杂色沉积,洪泛平原沉积发育,岩性组合为砂泥互层频繁出现,“二元结构”特征明显[3]。

2.3 水文地质特征无规律性,与含矿含水层岩性、厚度、胶结程度等因素有关[3,5]。

中侏罗统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为皂火壕铀矿床主要地下水,直罗组下段下亚段含水层为皂火壕铀矿床的含矿含水层。由矿床水文地质孔抽水试验成果表明:矿床东部(A32—A79线)含矿含水层地下水位埋藏浅,承压水头低,均小于50m,涌水量为6.82~30.51m3/d,渗透系数为0.010~0.025m/d,涌水量小,有利于常规开采;中部(A83—A183线)含矿含水层地下水位埋藏深,承压水头增高,在53.10~85.73m之间,涌水量为34.34~128.04m3/d,渗透系数为0.013~0.164m/d,较有利于地浸开采[3];西部(A207—A349线)单孔涌水量为19.91m3/d,含矿含水层渗透系数为0.016m/d。总体而言,矿床地下水位埋深与地形有关,承压水头具有由东向西逐渐增大的趋势,涌水量变化

2.4 古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

直罗组下段下亚段辫状河砂体中发育控矿的古层间氧化带,具有区域性产出的特点。矿区内发育方向总体由北向南,氧化带发育距离近100km,呈宽缓带状,古层间氧化带前锋线位于孙家梁—沙沙圪台—皂火壕—新庙壕一带,总体呈近东西向展布,长约40km,受辫状河主河道砂体展布方向及河道间湾发育情况的影响,古层间氧化带前锋线局部改变较大(图4),氧化砂体前锋向南多呈舌状突出。

图4 皂火壕铀矿床矿体平面展布示意图

1—灰色砂岩尖灭界线;2—层间氧化带前锋线;3—氧化带;4—过渡带;5—还原带或灰色残留体;6—工业铀矿体;7—工业铀矿孔;8—勘探线及编号;9—铀矿化点;10—居民点

古层间氧化带的剖面特征在各勘探线上具有类似的特点,形态较为复杂,以平整的单层板状为主(图3),见舌状、透镜状等。矿床内不同地段因直罗组下段下亚段沉积环境不同,层间氧化-还原过渡带发育特征也有较大的差别,总体表现为宽度由东向西逐渐变窄,埋深由东向西逐渐加深,东部孙家梁地段一般为120~160m,向西到新庙壕地段达300m以上,标高变化趋势与地层的倾向基本一致,亦由北东向南西缓倾斜。孙家梁、沙沙圪台地段氧化前锋线形态表现为东西两侧复杂、中部相对简单,发育方向总体上与古层间地下水运移方向一致,基本为由北向南单向发育,仅在局部地段受河道砂体展布方向变化影响有所改变,呈现为由河道主砂体向两侧氧化,呈舌状延伸;皂火壕地段辫状河砂体沉积相变大,受其控制的古层间氧化带前锋线形态复杂;新庙壕地段古层间氧化带前锋线沿多个灰色砂岩残留体分布,氧化-还原过渡带发育规模小,矿体规模较小。

2.5 矿体特征

皂火壕铀矿床矿体平面形态呈沿层间氧化带前锋线断续展布的带状(图4),在层间氧化带前锋线北侧矿体稳定、连续性好,层间氧化带前锋线南侧矿体规模相对较小,各地段矿体平面形态存在差异,孙家梁地段呈饼状;沙沙圪台地段呈两条近平行的带状;皂火壕地段矿体分散,呈带状、透镜状;外围新庙壕地段呈透镜状、带状。其中孙家梁—沙沙圪台地段矿体为主矿体,体宽0.10~1.56km,长10.80km,规模巨大。

剖面上矿体形态以板状、似层状、复卷状为主(图3),少数为透镜状。下翼矿体尾部具有薄而长的特点,矿体连续性好,厚度小,延伸距离长;上翼矿体呈透镜状,近顶板产出,厚度薄,连续性差。矿体总体上由翼部向头部逐渐收敛、矿体由薄变厚,在层间氧化带前锋线附近矿体累计厚度大,层数多,向两侧层数减少、累计厚度变薄。倾向上向南端翘起,中部下凹,即矿体尾部接近砂体底板产出,向氧化带前锋线方向逐渐翘起而位于砂体中上部。走向上矿体自东向西缓倾,在氧化带前锋线附近矿体发育,矿段增多,形态复杂,倾角大体与地层一致。矿体总体上由北东向南西缓倾斜,矿体标高由北东向南西逐渐降低,矿体埋深受地形控制明显,但总体上仍显示由东向西逐渐加大(表1)。

表1 皂火壕铀矿床各地段矿体产出特征参数统计

皂火壕铀矿床矿体厚度变化总体表现为中间厚、向东西两侧逐渐变薄,平均品位及平米铀量总体表现为自东向西逐渐变小,矿体厚度变化相对较大,一般在层间氧化带前锋线突变部位厚度大,翼部矿体厚度相对较小。矿体品位总体具有自西向东逐渐增高的趋势(表2),高平米铀量矿体主要分布于层间氧化带前锋线附近,总体呈东西向展布,与层间氧化带前锋线展布形态及河道砂体发育方向相吻合。

表2 皂火壕铀矿床各地段工业铀矿体厚度、品位、平米铀量变化特征

2.6 矿石特征

皂火壕铀矿床矿石为疏松、较疏松的浅灰色、灰色砂岩。以中砂岩为主,占50.96%,矿石中碎屑含量高,占全岩总量的88%左右,碎屑成分以石英为主,其次为长石和云母。黏土矿物主要以杂基的形式产出,成分主要为蒙皂石,相对含量为73.46%其次为高岭石、伊利石,少量为绿泥石,未见混层矿物。化学成分与围岩基本相同,SiO2、Al2O3、CaO 为主。铀的存在形式有两种,即吸附态与铀矿物,以吸咐态存在的铀为主,呈超显微状(图5,图6);铀矿物以铀石为主,铀石主要呈细分散状[4]、胶状局部可见少量的自形晶(图7,图8)。

图5 含黄铁矿的炭质物中吸附状铀,100×

图6 α径迹,100×,45d

图7 铀石的U元素X射线图像,400×

图8 电子显微镜照片,铀石晶体呈自形的柱状,个体最大1μm×4μm,一般直径小于1μm,呈晶簇产出于碎屑的表面

3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3.1 主要成果

1)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发现了我国首个特大型砂岩型铀矿床,其中,孙家梁地段(A32—A79线)按边界品位0.0300%、边界米百分值0.021m%、最低工业品位0.05000/一般工业指标估算(332+333)铀资源量达特大型铀矿床规模;沙沙圪台地段(A83-A183线)按地浸砂岩型一般工业指标估算(332+333)资源量达大型铀矿床规模,皂壕地段(A207—A349线)按地浸砂岩型一般工业指标估算资源量(333+334?)达中型铀矿床规模[3,5]。

2)基本查明皂火壕铀矿床中侏罗统直罗组辫状河砂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在砂体厚度变化、韵律变化以及非渗透性夹层数量与厚度突增的前缘部位,控制了古层间氧化带前锋线的空间位置和铀矿体的产出特征[3] 。皂火壕铀矿床砂体厚度在15.80~53.00m之间,其中,厚度在30.00~35.00m之间最有利于成矿,砂体厚度小于20.00m对铀成矿不利。层间氧化带前锋线基本呈近东西向展布,其形态受辫状河砂体的展布特征控制,在辫状河砂体厚度增大部位,层间氧化带呈舌状体向南延伸。

3)大致查明了皂火壕铀矿床含矿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对矿床的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条件进行了系统评价;孙家梁地段水文地质孔单孔涌水量较小;直罗组下段上亚段、上段曲流河沉积砂体主要表现为上层滞水,富水性弱,对矿床常规开采较为有利,在矿山开采前应加强水文地质条件研究。沙沙圪台地段全面收集了地浸水文地质参数,结合早期原内蒙古东胜铀业有限责任公司在该区进行地浸可行性条件试验的初步成果,概略评价了沙沙圪台地段铀矿体的可浸性,初步认为其铀矿资源基本有利于地浸开采。

4)基本查明了皂火壕铀矿床古层间氧化带的分带特征以及各亚带的矿物组合特征。各亚带矿物成分的最大差别在于黄铁矿与炭化植物碎屑的含量上,完全氧化带的矿物组合为褐铁矿、针铁矿、高岭石、白云母、蒙皂石与绿泥石;氧化-还原过渡带的矿物组合主要为黑云母、黄铁矿、铀矿化、白云母。

5)初步查明铀在矿石中主要以吸附形式存在,少量为铀矿物。铀矿物以铀石为主,多呈胶状结构,仅局部见铀石呈柱状或针状,多与黄铁矿伴生,围绕黄铁矿边缘沉淀,并部分交代黄铁矿。有时见铀石与硒铅矿、锐钛矿伴生,另见有少量的钛铀矿。铀矿石中吸附铀在矿体卷头部位含量较高。铀成矿具有长期性和多阶段性的特点。

3.2 主要创新点

1)对“次造山作用”有了新的认识。砂岩型铀矿的形成往往受次造山带的控制,而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不存在明显的次造山带。通过对盆地北部大地构造背景的深入分析,认为盆地内大型单斜构造及其相对稳定的继承性构造演化是砂岩型铀矿形成的有利因素,砂岩型铀矿的形成并不一定受次造山作用的控制。

2)提出了新的找矿盆地类型。砂岩型铀矿通常形成于“渗入型盆地”中,传统的“正向盆地渗入说”为砂岩型铀矿找矿的主导思想,而鄂尔多斯盆地现在为典型的“渗出型盆地”。通过对该盆地地质构造和沉积演化历史的系统分析,打破了传统找矿思想的束缚,提出了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新的找矿思路。

3)总结了皂火壕铀矿床“古层间氧化带”成矿模式。皂火壕铀矿床为古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可将成矿作用过程划分为含矿岩系沉积预富集阶段、古层间氧化作用阶段、后期还原改造作用阶段、后期氧化改造作用及再富集阶段[6](图9)。

预富集阶段(图9-A):中侏罗统直罗组辫状河含铀灰色砂体是铀成矿的物质基础,还原介质的发育有利于铀的预富集,为后期层间氧化成矿作用创造了铀源基础。U-Pb同位素测定年龄为(177±16)Ma[7]。

古层间氧化作用阶段(图9-B):晚侏罗世—晚白垩世早期直罗组长期暴露地表并遭受长期的风化剥蚀,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沿直罗组辫状河砂体由北西向南东运移的含氧含铀层间水。含矿砂体原生固体还原剂、河道两侧的中侏罗统延安组煤层产生的烃类气体和下伏地层产生的油气在铀成矿作用过程中起到了还原障的作用,由铀的不断沉淀而富集成矿。U-Pb同位素测定年龄为(149±16)Ma、(120±11 )Ma、(85±2)Ma和(76±4)Ma。

图9 皂火壕矿床铀矿成矿演化图

1—灰色泥岩;2—灰色砂岩;3—绿色砂岩(二次还原带);4—黄色砂岩(早期氧化带);5—黄色砂岩(二次氧化带);6—紫红色砂岩;7—泥岩透镜体;8—灰绿色砂岩残留体;9—含氧含铀水运移方向;10—油气运移方向;11—煤成气运移方向;12—固体还原剂;13—铀预富集体;14—矿体。A—预富集阶段;B—古层间氧化作用阶段;C—后期还原改造作用阶段;D—后期氧化改造作用及再富集阶段

后期还原改造作用阶段(图9-C):晚期油气活动最强时期是处于新构造运动河套断陷发育期间,煤层气、油气等还原流体上升扩散到含矿砂体中并受到顶部隔水泥岩的屏蔽作用,使得还原气体得以在砂岩层中横向运移和扩散,造成对古层间氧化带的二次还原,形成了广泛分布的二次还原带(绿色砂岩),使铀矿体完全处于还原环境中,起到了较好的保矿作用。

后期氧化改造作用及再富集阶段(图9-D):仍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再次产生了强烈的含氧水渗入作用,一方面早期形成的铀矿体遭受破坏,另一方面沿含氧水运移方向形成了铀的重新沉淀和富集。氧化改造作用可能不止一次被油气等还原流体渗入还原作用所终止,使氧化改造作用迁出的铀不止一次地重新富集,在卷头矿体U-Pb同位素测定年龄为(20+2)Ma和(8±1)Ma。

4)建立了新的找矿岩石地球化学标志。砂岩型铀矿的形成受岩石地球化学环境的控制,铀矿体赋存于氧化岩石与还原岩石之间的过渡岩石中,而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皂火壕地区现在并不存在氧化岩石及特征的过渡岩石。通过对该地区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铀矿化关系的深入分析,结合盆地能源地质和油气地质等边缘学科及能源盆地油气沿断裂构造后期渗入作用的特点,认为绿色砂岩与灰色砂岩的接触部位是铀的富集部位。

4 开发利用状况

4.1 皂火壕铀矿床孙家梁地段

原核工业东胜铀业有限责任公司在皂火壕铀矿床孙家梁地段(A32—A79线)完成了室内搅拌试验、柱浸试验、吸附试验及淋洗试验。试验结果显示,矿石粗粒级直接堆浸和混合粒级造粒堆浸的效果均较好,浸出率达90.00%以上。

4.2 皂火壕铀矿床沙沙圪台地段

在矿床(A83—A183线)进行了地浸采铀条件试验,试验段位于ZK A143-47勘探孔附近,形成了3抽12 注的抽注浸出单元。日总抽液量为85.00m3 左右,日总注液量为83.00m3左右。各钻孔抽液量平均为1.03m3/h,出液量稳定。在现场抽注浸出试验过程中,采用CO2+O2浸出,最高达到50.00mg/L。由于多种原因,采矿试验目前处于停顿阶段。

5 结束语

皂火壕铀矿床通过区域评价、普查及部分地段详查等工作,对矿床地质、岩石地球化学、矿体等特征及成矿模式进行了系统总结,但是,对于矿床南部遥感解译断裂构造对古层间氧化带前锋线与铀矿体的空间定位作用还需作深入的研究。

皂火壕铀矿床资源规模大,矿体埋藏浅,矿石采冶试验表明,孙家梁地段(A32—A79线)有利于常规开采;沙沙圪台地段(A 83—A183线)还需作进一步开展地浸试验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张金带.进入新世纪以来铀矿地质工作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3:160-169.

[2]陈安平,彭云彪,等.内蒙古东胜地区1∶25万铀矿资源区域评价报告[R].核工业二〇八大队,2005:83~112.

[3]陈安平,彭云彪,苗爱生,等.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皂火壕铀矿床普查地质报告[R].核工业二〇八大队,2011∶12~138.

[4]张珂,等.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新构造运动及其与砂岩型铀矿化关系[R].核工业二〇八大队,2005:32-56.

[5]彭云彪,苗爱生,等.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皂火壕铀矿床(A32—A183线)详查地质报告[R].核工业二〇八大队,2008:74-96.

[6]陈安平,彭云彪,等.内蒙古东胜地区砂岩型铀矿预测评价与成矿特征研究.见:中国国防科学技术报告[R].核工业二〇八大队,2004:142-166.

[7]夏毓亮,刘汉彬,等.东胜地区砂岩型铀矿成矿年代学及成矿铀源研究[J].铀矿地质,2007,23(1):107-109.

我国铀矿勘查的重大进展和突破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发现和探明的铀矿床实例

[作者简介]彭云彪,男,1965年生,博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现任核工业二〇八大队副大队长、总工程师。1989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化学专业,一直从事铀矿地质勘查工作。承担的重大项目于2005年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2011、2013年分别获评为“全国十大地质找矿成果”;2013年获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2012年分别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获科技部“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10年获“第五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201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与寒达特气候变化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