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小气候的变化特征

小气候的变化特征

发布时间:2021-06-22 12:01:59

1、草地小气候的特点和成因

草地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小气候环境的改善作用需定量评估.故于5月在北京使用涡度相关系统连续观测草地与裸地水热通量,CO2通量及其环境因素数值.结果表明晴天草地所获得的净辐射能量约1/2用于植被蒸腾和土壤蒸发,约13%用于显热;而裸地所获得的净辐射能量约1/3用于土壤蒸发,约2/5用于显热.中午草地温度比裸地温度最小低约10℃,比气温最大高约4℃.草地上水汽浓度比裸地最大高约3 g/m3,约高出1/3,具有增湿作用.在植被生长季节草地是CO2汇,是氧气的源,CO2通量日平均约-0.07 mgm-2·s-1.草地发挥着降温增湿,释氧固碳,调节小气候等生态效应。

草地是生长草本和灌木植物为主并适宜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土地。它具有特有的生态系统,是一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世界草地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2,是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基地。
草地是一种复合植物群落,由草、开花植物和喜光植物组成。开花植物和喜光植物所占的比例高低有所变化。草坪是长期维持低矮状态,而种类丰富的草地一年只修剪一次或两次,物种比较稀少的草地一年可以修剪多次,有时可以达到六次。除了当地因子(如土壤和气候)以外恢复性修剪也有助于调整物种组成。草地有其自有的生长、开花、结果和种子成熟的规律:一般来说,草地需要的维护管理很少.但是也不耐践踏。

2、池塘小气候特点

小气候有五大特点:
1,范围小,主要在2米以下,水平方向可以从几毫米到几十公里,因此,常规气象站网的观测不能反映小气候差异。对小气候研究必须专门设置测点密度大,观测次数多,仪器精度高的小气候考察。
2,差别大,无论铅直方向或水平方向气象要素的差异都很大,例如:在靠近地面的贴地层内,温度在铅直方向递减率往往比上层大2~3个量级。
3,变化快,在小气候范围内,温度、湿度或风速随时间的变化都比大气候快,具有脉动性。例如:M. N. 戈尔兹曼曾在5厘米高度上,25分钟内测得温度最大变幅为7.1℃。
4,越接近下垫面,温度、湿度、风速的日变化越大,例如:夏日地表温度日变化可达40℃,而2米高处只有10℃。
5,小气候规律较稳定。只要形成小气候的下垫面物理性质不变,它的小气候差异也就不变。因此,可从短期考察了解某种小气候特点。

3、近现代气候变化的特征

近百余年来由于有了大量的气温观测记录,区域的和全球的气温序列不必再用代用资料。由于各个学者所获得的观测资料和处理计算方法不尽相同,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完全一致。但总的趋势是大同小异的,那就是从 19 世纪末到本世纪40 年代,世界气温曾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
这种增暖在北极最突出, 1919 —1928 年间的巴伦支海水面温度比1912 —1918 年时高出8 ℃。巴伦支海在 30 年代出现过许多以前根本没有来过的喜热性鱼类,1938 年有一艘破冰船深入新西伯利亚岛海域,直到83 °05'N ,创造世界上船舶自由航行的最北纪录。这种增暖现象到40 年代达到顶点,此后,世界气候有变冷现象。以北极为中心的60 °N 以北,气温愈来愈冷,进入60 年代以后高纬地区气候变冷的趋势更加显著。例如1968 年冬,原来隔着大洋的冰岛和格陵兰,竟被冰块连接起来,发生了北极熊从格陵兰踏冰走到冰岛的罕见现象。进入70 年代以后,世界气候又趋变暖,到1980 年以后,世界气温增暖的形势更为突出。威尔森(H.Wilson )和汉森(J.Hansen )等应用全球大量气象站观测资料,将1880 年到1993 年逐年气温对1951 年至1980 年这30 年的平均气温求出距平值(图 8 ·4 )。计算结果为全球年平均气温从 1880 到 1940 年这 60 年中增加0.5 ℃, 1940 —1965 年降低了0.2 ℃,然后从 1965 —1993 年又增暖了 0.5 ℃。北半球的气温变化与全球形势大致相似,升降幅度略有不同。从 1880 年到1940 年年平均气温增暖0.7 ℃,此后30 年降温0.2 ℃,从 1970 年至1993 年又增暖0.6 ℃。南半球年平均气温变化呈波动较小的增长趋势,从 1880 年到1993 年增暖0.5 ℃,显示出自1980 年以来全球年平均气温增暖的速度特别快。1990 年为近百余年来年温最高值年(正距平为0.47 ℃),其余 7 个特暖年(正距平在0.25 ℃—0.41 ℃)均出现在1980 —1993 年中。琼斯(P.D.Jones )等对近 140 年(1854 —1993 年)世界气温变化作了大量研究工作。他们亦指出从19 世纪末至1940 年世界气温有明显的增暖,从40 年代至70 年代气温呈相对稳定状态,在80 年代和90 年代早期气温增加非常迅速。

自19 世纪中期至今,全球年平均气温增暖0.5 ℃。南半球各季皆有增暖现象,北半球的增暖仅出现在冬、春和秋三季,夏季气温并不比1860 —1870 年代暖。Briffa 和Jones (1993 )曾指出全球各地近百余年来增暖的范围和尺度并不相同, 有少数地区自19 世纪以来一直仍在变冷。但就全球平均而言,20 世纪的增暖是明显的。本世纪以来我国气温的变化与北半球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上亦是大同小异的,即前期增暖,40 年代中期以后变冷,70 年代中期以来又见回升,所不同的只是在增暖过程中,30 年代初曾有短期降温,但很快又继续增温,至 40 年代初达到峰点。另外,40 年代中期以后的降温则比北半球激烈,至 50 年代后期达到低点,60 年代初曾有短暂回升,但很快又再次下降,而且夏季比冬季明显, 70 年代中期后又开始回升,但80 年代的增暖远不如北半球强烈,在80 年代南、北半球和全球都是本世纪年平均气温最高的10 年, 而我国1980 —1984 年的平均气温尚低于60 年代 的水平。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40 年代,我国年平均气温约升高0.5 —1.0 ℃, 40 年代以后由增暖到变冷,全国平均降温幅度在 0.4 —0.8 ℃之间,70 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转为增暖趋势。

4、小气候特征?

?

5、简述果园小气候的特征

上空湿度增加,云量增加,降水增加,气候变得湿润,温差减少。

6、小气候的变化监测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进行裸岩、草地、灌丛三种目前龙何分布最广的植被类型的进行对比性小气候监测,进行不知同的立体农业覆盖5种模式进行小气候对比性小气候监测,部分结果如图25所示,-道5cm 深土层地温“牛心李+玉米”模式最低,地表温度“黄皮+花生”模式最高,单纯种植玉米和“牛心李+玉米”两种模式的温度随着群落高度略内有升高,而以及黄皮为乔木层的模式冠内温度比地表温度要低。

图25 不同农林复合经营模式温度因子变化

A—火龙果+板蓝根;B—牛心李+玉米容;C—黄皮+花生;D —玉米;E—黄皮+玉米

7、林地小气候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林地小气候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森林小气候指的是由森林以及树冠下的灌木丛、草被等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小气候。由于森林的树种、林龄、郁闭度以及灌木丛和草被等特性的变化,引起森林小气候中各种要素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研究森林小气候必须建立在分析森林特性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1] .

与小气候的变化特征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