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气候变化的两大观点

气候变化的两大观点

发布时间:2021-06-23 10:01:47

1、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中方的观点和立场。

气候变化问题是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事关人类生存和各国发展,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努力、合作应对。中国充分认识到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一向本着对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布实施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采取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和行动,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中国将继续采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和行动。尽管金融危机当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不会动摇,行动不会松懈。
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缔约方,中国一向致力于推动公约和议定书的实施,认真履行相关义务。目前,国际社会正在就落实“巴厘路线图”、加强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进行谈判,以于年底举行的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取得积极成果,中国将在这一谈判进程中继续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为此,谨提出中国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落实“巴厘路线图”的有关立场。
一、原则
(一)坚持公约和议定书基本框架,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授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框架和法律基础,凝聚了国际社会的共识,是落实巴厘路线图的依据和行动指南。巴厘路线图确认了加强公约和议定书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的授权,一是为确保公约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就减缓、适应、技术转让、资金支持等做出相应安排;二是确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进一步量化减排指标。
(二)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要对其历史排放和当前的高人均排放负责,改变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大幅度减少排放,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的过程中,采取积极的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手段。应当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消除贫困、保护气候,实现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确保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的实现。
(四)减缓、适应、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应当同举并重。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应当予以同等重视。减缓是一项相对长期、艰巨的任务,而适应则更为现实、紧迫,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资金和技术是实现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必不可少的手段,发达国家切实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是发展中国家得以有效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根本保证。
二、目标
哥本哈根会议的目标是在进一步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方面取得积极成果,重点是就减缓、适应、技术转让、资金支持做出明确、具体的安排,一是要确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应当承担的大幅度量化减排指标,确保未批准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承担可相与比较的减排承诺;二是作出有效的机制安排,以确保发达国家切实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承诺;三是发展中国家在得到发达国家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情况下,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根据本国国情采取适当的适应和减缓行动。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公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
(一)共同愿景
应对气候变化长期合作行动的“共同愿景”就是要加强公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实现公约的最终目标。这一“共同愿景”应当以公约的最终目标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公平原则为指导。公约已对应对气候变化的最终目标做出了明确规定,当务之急是落实各国应当采取的实际行动。长期合作行动的目标应当是包括可持续发展及减缓、适应、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就减缓目标而言,作为中期目标,发达国家作为整体到2020年应在其1990年水平上至少减排40%。
(二)减缓
1、发达国家减排承诺
(1)发达国家应当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大幅度的、量化的“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减排义务。
(2)基于历史责任、公平原则、发展阶段的考虑,发达国家作为整体到2020年应在其1990年水平上至少减排40%,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
(3)发达国家的减排指标及相关政策、措施和行动应当满足“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要求。
(4)“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要求适用于发达国家的减排承诺和相应行动的履行情况及实际效果,具体程序和方法可以参考京都议定书遵约和监测机制的相关规定和程序。
(5)发达国家之间的减排努力要具有可比性,一是全面性,要体现在政策、措施、行动和目标等多个方面;二是性质的一致性,都应当是量化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三是强度上的相近性;四是遵约和监督核查机制的相同性。
2、发展中国家国内适当的减缓行动
(1)发展中国家适当的减缓行动要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进行,要与实现发展和消除贫困的目标相协调。
(2)发展中国家国内适当减缓行动与发达国家量化的减排义务有本质的区别:一是发展中国家国内适当的减缓行动由发展中国家自主提出,有别于发达国家强制性的条约义务;二是发展中国家国内适当的减缓行动包括具体的减缓政策、行动和项目,有别于发达国家的减排承诺和减排指标;三是发展中国家国内适当的减缓行动要符合国情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由发展中国家自主决定开展行动的优先领域;四是发展中国家国内适当的减缓行动以发达国家提供“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支持为条件。
(3)为发展中国家的减缓行动提供技术、资金支持和能力建设支持,是发达国家政府在公约下承担的义务,发达国家的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不应推卸责任。
(4)可以通过建立适当的机制,对发展中国家国内适当减缓行动和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进行匹配。发展中国家提出具体的减缓行动和项目以及所需的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支持;发达国家通过公约下有关资金和技术转让机制提供“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支持。
(5)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国内适当减缓行动提供的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支持所产生的减排量不能用于抵消发达国家所承担的量化减排指标。
(6)“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要求仅适用于获得“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支持的相关行动。
3、减少发展中国家毁林排放
(1)在制定技术方法和激励政策等方面同等对待发展中国家减少毁林、森林退化导致的碳排放,以及通过森林保护、森林可持续管理和森林面积变化增加碳汇。
(2)减少发展中国家毁林、森林退化导致的碳排放,以及通过森林保护、森林可持续管理和森林面积变化增加碳汇的行动,是推进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消除贫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部分,不能用来抵消发达国家减排承诺目标,也不能成为引入发展中国家减排义务的手段。
(3)发达国家有义务根据公约相关条款提供充足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以使发展中国家能够自愿实施减少毁林、森林退化导致的碳排放,以及通过森林保护、森林可持续管理和森林面积变化增加碳汇的行动。
(三)适应
1、适应的机制框架。要建立综合的适应机构,以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提供支持。
2、建立附属机构。在公约缔约方会议的指导下,负责规划、组织、协调、监督和评估适应气候变化国际行动并支持发展中国家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建立适应气候变化区域中心。
3、在公约下建立新的“适应基金”。基金将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主要用途包括:(a)加强能力建设,包括数据收集和脆弱性评估;(b)涵盖制定国家适应行动计划的所有成本;(c)实施适应行动、项目和规划;(d)实施风险管理和减少风险战略;(e)通过经济多样化增强适应能力;(f)促进适应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g)促进气候变化相关的教育、培训和公众意识提高。
4、建立相应的监督和评估机制。该机制用于监督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并评估所提供支持是否充足。
(四)技术开发和转让
1、机构设置。技术开发和转让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具有关键性作用,当务之急是建立相应的机制安排,以具体落实发达国家在公约下所承担的相关义务。
2、在公约缔约方会议下设立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附属机构。在公约缔约方会议的指导下,负责规划、组织、协调、监督和评估国际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活动,包括:(a)制定和实施重要气候友好技术的联合研发计划;(b)评估技术需求;(c)提供可转让的技术清单;(d)确定技术转让中的障碍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e)确定推动技术转让的激励措施;(f)管理技术信息及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活动;(g)处理知识产权相关问题;(h)加强能力建设;(i)进行绩效监测和评估。
3、建立多边技术获取基金。该基金主要来源于发达国家公共财政资金,用于支持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开发及技术转让。
4、绩效评估与监督。定期对技术转让的进展,包括范围、规模和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估。
(五)资金支持
1、机构设置。为有效运作公约下的资金机制,要分别设立适应基金、减缓基金、多边技术获取基金和能力建设基金。资金机制的管理应接受公约缔约方大会统一指导,体现公平性、透明性和有效性原则,确保资金易于获取且管理成本较低。
2、资金来源。发达国家缔约方政府有义务提供新的、额外的、充足的和可预期的资金。私营部门和碳市场资金资源可作为发达国家缔约方资金的有益补充。
3、资金比例。发达国家缔约方每年应至少拿出其GDP一定比例(如0.5-1%)的资金用于给上述基金提供资金支持。
四、关于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进一步量化减排指标
(一)紧扣谈判授权。根据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决定(1/CMP.1),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应当就发达国家在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进一步量化减排指标达成协议,并通过议定书附件B修正案的方式加以确定。
(二)议定书是长期有效的条约。为落实“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议定书确立了发达国家率先减排的模式,是实施公约的一项重要法律文件。议定书确定了发达国家2008至2012年第一承诺期量化减排指标,并就确定发达国家在后续承诺期的减排指标作出了安排。议定书是一项长期有效的法律文件,并不因第一承诺期的结束而失效。确定发达国家第二承诺期进一步减排指标的工作组授权简单明确,就是要通过修改附件B确定发达国家第二承诺期的减排指标,绝非全面修改议定书。
(三)议定书工作组是双轨制的重要一轨。议定书工作组是落实“巴厘路线图”双轨谈判机制的重要一轨,应尽快完成谈判任务,确保议定书第一、第二承诺期不出现空档。只有明确了议定书发达国家缔约方的进一步减排指标后,才能为公约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下非议定书发达国家缔约方确定可比的减排指标。否则,发达国家减排义务之间的可比性就无从谈起。工作组能否如期确定发达国家第二承诺期的减排指标,直接关系到哥本哈根会议能否取得成功。
(四)发达国家第二承诺期减排指标。发达国家作为整体到2020年应在其1990年水平上至少减排40%。

2、地球变暖的各大观点及政治原因

这是南方周末里的文章 如果找更大众的观点可以看网络

众多学者一直在质疑“人类活动导致地球变暖”这一命题

“哥本哈根不会欢迎我们”

当丹麦小城哥本哈根被心怀忧虑的各国领导人、多方组织代表、专家和众多媒体挤满时,哈佛大学威利孙教授,这位全球变暖领域的知名科学家,选择在波斯顿过着平静的周末。

他没有接受到任何来自哥本哈根的邀请,尽管这与他在圈子内的声望不太匹配,但他似乎很释然,“大会没有正式邀请过任何一位对气候威胁论持怀疑态度的科学家。”但他也不打算采取什么行动。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林德森也没有接到过邀请,或者说即便接到,他也不打算动身,在他眼里,哥本哈根会议不过是在浪费时间而已。

也有愤愤不平者,“哥本哈根不会欢迎我们。”普林斯顿大学的威廉·哈勃教授对南方周末记者倾诉烦恼:“我和许多人一样,尽最大努力希望能被重视,可是这真的很困难。欧美政府和主流媒体早被危言耸听的气候威胁论控制了。”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地球系统科学中心主任克里斯特倒是接到一个非正式的邀请,但他拒绝了。他很清楚,对气候变暖理论持否定态度的人在会上是不受待见的,没有资助,自然也无力去承担媒体宣传费用,只能尽其所能地发表论文,阐述气温变化的真正原因。

在气候威胁预警响遍全球的今天,这些一直在“气候是否异常变暖”和“气候变暖是否人类造成”上争论不休的怀疑论者们并不受宠,甚至被另眼相待。

他们早被哥本哈根遗忘了,却因为最近发生在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下文简称CRU)的邮件门事件重新获得关注。

就在上个月末,,哥本哈根大会召开前夕,CRU的一千多封往来于多位世界顶级气候学家的关于气候变暖研究的邮件和三千多份文件被公之于网络。“从泄露邮件里的一些言语就可看出支持气候威胁论者在‘党同伐异’:他们拒绝与怀疑论者共享数据,操纵破坏原始数据,威胁持分歧意见的科学家,抵制不利言论。”威廉·哈勃说。

英国政府气候科学顾问理查德博士甚至意外地发现,6年前自己与CRU成员的几封往来邮件也在被泄露的邮件之中,内容充斥着学术争吵。他和他的几个同行,曾想把这些异议发表出来,却屡屡受阻。最终,这些争论止于邮件之内,如果不是邮件被窃取,连他自己也要遗忘了。“论文总过不了审查关,借口千奇百怪。”理查德说。后来他发现了,并不是自己引用数据错误,而是地球平均温度数据库一直在更改自己发布过的数据,“有时一连好几个月,每个月都改。”巧合的是,这些数据库更改总是在他论文提交之后,评审结束之前。

“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操纵数据”———正是此次邮件门事件暴露出来最严重的嫌疑,CRU的当事人辩称这些内容被曝光者移花接木了,而林德森则说:“任何一个真正了解这些邮件的人,都会明白这是一个巨大的丑闻。”如今,CRU的成员对此话题讳莫如深,南方周末记者发出的30封采访邀请,一直未得到回复。最后该校新闻办公室回复说:“学校有规定,未经许可,一切关于邮件失窃事件的‘放风’行为,将遭受调查。”关于涉嫌数据操纵问题,二等爵士、爱丁堡皇家学会会员罗素将带领一个独立审查小组进行调查。

真相尚未明了,但已经给正在热闹中的哥本哈根带来稍许尴尬,尽管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的简称)副主席范伊佩舍勒不得不一再断言邮件失窃是一次复杂的、有预谋的、有赞助的,试图打击全球变暖科学的行动,并且明确指出全球变暖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少部分深信不疑者仍旧拿着邮件门的材料在小城四处散发,还不忘强调一句,“这是大英帝国的阴谋”。

至于气候学界的“操纵数据”问题,确实历来不乏争议。即使IPCC,也曾遭到“操纵数据”的指责。日前,气候监测网(ClimateAudit)上就有文章指出,IPCC采用的气温模型,在1960年后也出现了气温下滑的趋势,在第三期和第四期的评估报告中,或许是为了掩饰这段下滑,1960年以后的数据全部被删除。IPCC对全球变暖问题的评估报告,一直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重要的科学咨询意见。

威廉·哈勃教授说:“很少有政客、市民或者科学家会耗费太多的精力去钻研这些支持全球变暖的数据,这是费心费力的工作,但只要坚持钻研的人,最终会变成怀疑论者。”他坚持认为,目前支持全球变暖趋势的数据和模型上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当然,怀疑论者们也承认150年来全球气温确实有着一定的上升,他们也无法解释,那些真切地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极端气候事件,以及不断被曝光的因为气温升高而导致的区域灾难。但怀疑论者仍认为这是微小的,或许可视为一种自然界的周期波动。林德森说,实际上气候一直在变暖和降温间反复,气候是否异常变暖,尚无定论。

至于气候变暖是否人为原因造成,二氧化碳排放是否为元凶,在怀疑论者眼里,也是问题。威廉·哈勃说过去地球曾有更大的变暖现象,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没有增加。

这个观点与林德森不谋而合,林称,地球大气中的温室物质实际主要是由水蒸气和高空云层构成的,即使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变暖有直接关系,那也无需恐慌,因为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所占温室物质比重实在太小。

林德森认为,因为IPCC所采用的模型目前无法再复制出像1978年到1998变暖趋势,他们必须寻找一个没测量到的外力因素来解释这个模型结果,最后归咎于人为影响。

南京大学气象学博士谢旻一言概括,其实科学界在“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上一直很纠结: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气候温度上升?气温上升导致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这是个问题。

给撒切尔夫人的建议

怀疑论者还认为,正是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卷入气候科学,局面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理查德则直接称:“全球变暖纯粹是个政治问题。”在英国,全球变暖理论的主要推动国家,这样的指责总是如影随形。

1980年,酸雨恐慌影响了英国煤矿行业发展,当时理查德受邀研究煤矿行业未来可能还会面临什么恐慌。他称由此接触到许多政治人士,英国驻联合国大使克里斯宾是其中之一。

下面这段内容完全出于理查德的个人分析,他愿意为之负责。克里斯宾曾向理查德透露,新上任的首相撒切尔夫人很犯愁,作为西方主要国家的第一个女首相,在国际上没能得到重视,于是克里斯宾建议———撒切尔夫人拥有化学专业背景,如果能让一个化学问题能够获得国际意义,那么在到处都是科学文盲的政治圈中,很容易担起重要角色。他提议撒切尔夫人在每次首脑会议上宣传全球变暖。

英国政党支持撒切尔夫人也非随性的选择。1974年煤炭工人大罢工导致英国保守党政府垮台,1979保守党重新掌权之后,期望有个借口削弱英国的煤炭工业的影响力,气候威胁论被当成绝佳由头。
同时,保守党想要英国建立起大型核电工业,但遭到工党的强烈反对。英国供电业又向外公布核能发电成本比燃煤发电多4倍,而减缓全球变暖成为发展不受欢迎的核能的惟一借口。

如今,理查德这段具有“秘史”韵味的言论公诸于众时,更多人指责其为“阴谋论”的一种。

林德森则揣测气候变暖背后更多元的利益动机,他说,IPCC第一任主席的柏林(BertBolin)就曾公开地宣称全球变暖或许会是一个重新划分南北的好工具;投机者和银行明显看到,碳交易可以产生一个数万亿美元的市场,像高盛成为气候变暖热情游说者;而对于一些政治家而言,迎合选民的气候信仰,是拉拢选票的法宝。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环境史毛达博士认为“气候威胁论”之所以被普通民众接受,或许也是契合当今的人类文化。自工业革命来,人类肆意破坏环境,人类开始反省会招来自然的报复,气候威胁或许正符合这种自惩的心理。

孤独的异教徒

尽管微弱,甚至被充耳不闻,但全球变暖的预警响彻全球的过程,始终不免这些刺耳的怀疑论的“杂音”。

日前,英国保守党的前任内阁大臣劳恩斯就公开表达惶惑:“气候变化问题并没有得到正常的讨论,因为所有的政党在这一问题上似乎都站在同一边,他们不能容忍任何人在这一问题上争辩。气候变化论已经由政治问题变成了一种宗教信仰。”然而这个宗教信仰并没有征服所有的异教徒,持怀疑意见的科学家总是固执地存在,甚至包括了该领域最杰出的专家,比如,美国斯克里斯海洋研究所所长威廉·尼伦贝格;长期气候预测学奠基人杰罗·姆纳米亚;现代气候学的创始人休伯特拉姆,但他们都已过世。这也成为怀疑论者声音日渐微弱的原因之一。

而现在,作为一个气候变暖怀疑论者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理查德愤怒地说:“一个荷兰科学家和两个美国科学家,因为支持怀疑论而丢了工作。当然,他们不会炒每一个变暖怀疑者的鱿鱼,但一旦有人想发布这样的观点,就得冒着丢掉工作的风险。我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即便知名如哈佛大学的威利孙教授,同样感觉无奈,他自称有太多受挫的经历,比如IPCC历来只采用他研究中对它有利的成果,对它不利的研究成果一概忽视。现任奥巴马科学顾问JohnHoldren也曾直接驳回了他的科学成果,而不加分辨采用其他人带有明显瑕疵的研究。“从来没有人给我解释的机会,反对我研究的言论往往带有严重的偏见和政治色彩论。”威利孙说,“我无权对政治事务作出评判,但是作为一名科学家,我有资格说科学政治化,会是一场灾难。”邮件门事件发生后,英国泰晤士报报道了最新的一个民意调查显示,41%的人支持全球变暖正在发生而且主要是由人类造成的。32%的人认为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得到证实。15%的人认为地球并没有变暖。

对此,威廉·哈勃平淡地期待,这次邮件门事件,或许能揭开一些事情,让怀疑者拥有更多的空间。当然,他从没指望哥过本哈根大会。

3、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在对近几百年和几千年的气候变化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对未来气候变化趋势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即增温说和降温说。

1. 增温说

气象记录表明,近 100a 全球的年均温度是在上升的,尽管幅度不是很大(0. 3~0. 6℃),但这是事实。认为导致近 100a 温度上升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主要为 CO2,自工业革命以来排放的 CO2在不断地增加(图 11-38),而且未来还会继续增加。而同时,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强,陆地森林覆盖面积在不断地减少,使 CO2的吸收也在减少。除了大气中CO2浓度增加能说明气候升高以外,高山和两极地区的冰川也在融化、面积缩小,海平面上升都在说明地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

图 11-38 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变化曲线示意图(据陶世龙等,1999)

该观点最根本的依据就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一种物理现象,简单来说就是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吸收了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而使气温升高的现象。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主要有 H2O、CO2、CH4、N2O 等,其中前三种最为主要,是温室效应最重要的贡献者,其中 CO2的贡献占56. 7% 。当太阳短波辐射(在可见光和紫外光波长范围内)穿过大气层时,除约 1 /3 被反射回太空,很少部分被大气中气体所吸收外,其余的到达地面。地面物质吸收了太阳辐射后其温度升高,又以长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而大气中的 H2O、CO2、CH4、N2O 等气体对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从而把热量截留下来,使气温升高,这就是温室效应的过程。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既有来自自然作用过程,如火山爆发喷出的气体,沼泽地生物化学过程释放的气体,水体蒸发和植物蒸腾等; 也有来自人类活动,如工业生产、交通、有机物质燃烧等。但是前者通过自然作用过程可以达到平衡,而后者是 “额外”增加的,这就引起气候变化。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确增加了不少,其中 CO2从工业革命前的 280 × 10- 6到1998 增加到 365 × 10- 6。根据温室气体增加的速率估算,预计本世纪 2020 年大气中 CO2浓度较工业革命前将增加 1 倍,全球年均温升高 1. 8℃(在 1. 3~2. 5℃ 之间),到 2070 年将升高3. 5℃(在 2. 4~5. 1℃ 之间)。与此同时,降水将增加 15% ,而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以 0. 6cm /a 的速度上升,到 2050 年将升高 20cm。

但是,有些研究者认为由于海洋和森林对大气中 CO2具有净化作用,而且也不清楚大气中CO2净增量及其多少数量用于大气气候增温上,以及一些预测模型未考虑尘埃和气溶胶的制冷作用,人类也在想办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因此,对 CO2的增加是否一定就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或者升温的幅度是否有预测那么大,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

2. 降温说

这种观点不同于增温说,其基础是对第四纪气候自然变化规律研究的成果。对近几万年和几千年的气候研究发现,温暖的间冰期或间冰阶有的只有 10ka,而全新世是一个温暖的间冰期,这个温暖的时期将要结束; 对地球吸收太阳辐射影响较大的黄赤交角现在正往变小方向移动(图 11-39)。在天文周期的影响下,今后地球气候有往变冷方向发展的趋势,一个新的冰期将要来临。

图 11-39 近 0. 25Ma 来黄赤交角变化趋势图(据 H. 海斯,1976)

这个新的冰期从何时开始? 是从今后一百年或两百年开始,还是几千年开始,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后地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尽管人类活动释放温室气体,在短时间内可造成气候的升温,甚至可升高数度。但是地球气候的冷暖波动是一个最基本的规律,现今是一个温暖的间冰期,那么今后必将出现冷的冰期,人类活动是不能改变在自然因素作用下地球气候变冷的总趋势的(图 11-40)。

图 11-40 今后 25ka 气候变化预测示意图(据米切尔,1977)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第四纪气候标志? 为什么这些指标可作为第四纪气候标志?

2)在应用第四纪气候标志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3)第四纪气候波动有哪些特征?

4)为什么通过气候指标得到的全球气候变化不完全同步?

5)影响第四纪气候波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为什么?

6)对未来的气候变化(不同时间尺度)如何预测?

4、气候变化原因是什么

一 社会经济因素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被破坏,10公顷土地沙化,4.7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灭绝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二 自然因素

1.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
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形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2.全球正在处于温暖期。

5、气候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关于气候变化的原因、趋势及其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如何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认识。这些认识大致可以归为两种。

一种观点认为,全球气候变暖与“温室效益”(greenhouseeffect)有直接关系。由于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氟里昂、氮氧化合物等)的含量迅速增长,阻挡了地面辐射热的散失,致使大气温度升高。根据近30多年来的观测结果,人们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时空变化已有所了解。据研究,在工业革命以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体积分数约为(270~290)×10-6,而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体积分数已增加到340×10-6。尽管世界各地上空的二氧化碳含量有所不同,但有两点则是共同的。一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在逐年增加,其年度变化率比较一致。二是,各地二氧化碳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据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体积分数正在以每年0.8×10-6的速度增长。有人估计,按此速度在今后50年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将比工业革命以前增加1倍,由此而引起的大气温度将升高1.5~3.0℃,地球气候将产生明显的变化。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的预测,如果人类对环境不采取任何保护措施,100年以后全球地面气温将增加4℃多,海平面每10年升高3~10cm,到21世纪末将升高0.3~1.0m。甚至有的科学家认为,今后50~200年内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南极西部冰的融化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5m,地球上可能出现像中生代那样的世界性的动物灭绝。尽管这些预测都有一定的根据,但又都是不确定的。人们现在可以肯定的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在迅速增加,气候在变暖,如果这个过程继续下去的话,地球气候无疑将发生明显的变化。

另一种观点认为,目前的气候变暖与“温室效应”并无直接的关系。它与地球上一个温和的冰后期一致,也许是19世纪末结束的“小冰期”的后果。也就是说,全球增温是地球气候循环中的自然现象。关于全球变暖的发展趋势,他们根据极地区域冰核中氧同位素资料,推测出地球气候的自然循环,认为目前地球气候处于自然冷却期,这将抵消二氧化碳的影响。还有人指出,地球上已知的化石燃料只够使用100~200年,人类不可能无休止地使用化石燃料;同时考虑到海洋、植被等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全球二氧化碳循环将达到新的平衡。在这种情况下,今后地球生态环境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但不可能会招致毁灭性的灾难。

6、两大观点,三大规律,四大范畴是什么?

两大观点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三大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讲的是一切物质都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事物与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对立统一规律(事物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讲的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基本动力”,矛盾有两点论和重点论,所以我们做事要既抓主要矛盾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或者是既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注意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2、质量互变规律是指事物发展的规律,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告诉我们做事要注意平时量的积累,当量积累的一定时,突破了度的限制,就达到了质的飞跃。
3、否定之否定规律指明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新的事物替代旧事物是历史不必然,但我们对待旧事物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事物的发展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正所谓“前途是美好的,道路是曲折的。”

四大范畴:
由外到内阐述了对事物普遍联系的认识;现象和本质阐述了事物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的关系;原因和结果阐述了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阐述了事物发展中两种不同趋势之间的关系;可能性和现实性阐述了可能事物和现实事物之间的关系。

7、如何看待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造成的观点?

确实如此,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而当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8、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核心问题是什么

?

9、丹麦关于气候变化的立场与观点?

不得不佩服你啊...10分找论文太少了...你可以去各个论文网找找,我知道的一些信息也顺带给你好了。丹麦属于北欧,国内有很多产业是依赖于当地气候的,而且丹麦的工业并不是主要产业。所以,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丹麦肯定是优先注重环境的。当然,作为欧盟成员,丹麦可能会做出一些姿态,那只是政治需要,从本国利益出发,他们一定不会破坏环境来获取利益的。

与气候变化的两大观点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