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候是什么
2、什么是辐射作用与气候?
海陆表面的热能主要来自太阳,太阳辐射能是大气中一切物理过程的原动力。各地气候差异的基本原因是太阳辐射能量在地球上分布不均匀。各地全年所得太阳辐射因纬度而异,即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减少。各地所得太阳辐射量的季节变化也因纬度而不同,即随纬度的增高季节变化加大。由此可看出都表现在纬度的差异上。
如果把地面和上面的空气柱看作是一个整体,那么收入的辐射(地面和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和支出辐射(返回宇宙间的地面和大气的长波辐射)的差额,就是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辐射差额赤道最大,向高纬度逐渐变小。由赤道到纬度30°地区为正值,在30°以上变为负值。它的绝对值向高纬度增加而到极地为最大。由此可见,热带和副热带热量收入大于支出,而温度和寒带则支出大于收入,因此必然会发生热量由赤道向两极输送的情况。
我们分析一下纬度所引起的辐射因子的最简单的情况,也就是在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情况,即天文辐射。因为大气上界排除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那么太阳光热的分布,只受日地距离、日照时数和太阳高度(即太阳入射角)三个因素的影响,尽管这是一种纯理论研究的理想情况,但它与今天地表面的实际辐射情况大体相似。而且,它是实际辐射情况的基础,是今天世界辐射分布和气候状况的基本轮廓。因此,它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1)天文辐射日总量的分布在纬度方向上是不均衡的。在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单位面积上所获得太阳光热最多,而且在南北半球各相当纬度的太阳高度角对称分布,大致相同,日照时间也相等,获得等量的太阳辐射,并向两极逐渐减少。故赤道地区全年有两个最高值(春分日和秋分日),使低纬度气温的年变化具有“双峰型”的特点。在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这时南极圈以内的地区出现极夜,日照时间自南极圈向北逐渐增大;太阳高度自南极圈的0°逐渐向北增大,至北回归线达最高,再向北又逐渐减小。因此,太阳辐射的分布自南极圈起向北递增。在北极圈附近,由于日照时数的增长大于因太阳高度角的减小而少得的太阳辐射,所以到达北极出现了最高值(冬至日情况与此相反)。这样,就使高、中纬度的气温年变化呈现“单峰型”的特点。
(2)天文辐射日总量的年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加大的。赤道上为109卡/厘米2·日,极地则为1110卡/厘米2·日,二者相差10倍。这和气温年变化随纬度的增高而加大的特点是一致的。
(3)天文辐射的年总量随纬度的增高而递减。最高值出现在赤道,最小值在极地。这正和赤道在一年之内太阳高度角最大,获得的热量最多,气温是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的规律相符合。
(4)太阳辐射最高值,夏半年在20°N~30°N附近的地区,由此向南、向北减少,且南北之间的辐射量差异小。这和夏季热赤道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南北温差较小的特点相吻合;而冬半年则出现在赤道,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且南北之间的辐射量相差较大。这与冬半年南北温差较大的特点是一致的。
(5)同一纬度地带,日、季、年辐射量到处都相同,这表明天文辐射具有纬向带状分布的特点。这就是气温呈纬向分布的基本原因。
天文辐射的纬向分布特点,使地球上出现相应的纬向气候带,如赤道带、热带、副热带、温带、寒带等,都称为天文气候带。这是理想的气候带,而实际气候远为复杂,但这已形成全球气候的基本轮廓。
3、为什么说气候形成的最基本因素是太阳辐射?
气候的形成因素有三个,即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面状况,各地的气候往往受三者的综合影响。但其中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不均,使地球上的热量随纬度增加或减少却是造成各地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因素。这是因为:
首先,太阳辐射是影响各地气温的基本因素。气候要素有气温、降水、气压和风等,但主要有两个,即气温和降水,而其中气温又是第一要素。固然,各地气温虽受地形、洋流、大气环流等综合影响,但纬度是基本因素。地球上的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就是例证。
其次,大气环流是太阳辐射分布不均的结果。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间、海陆之间热量和水汽的交换,调整了全球热量和水分的分布,是影响各地降水量的主要因素,有形成气候的基础之说。但众所周知,引起大气环流的基本因素正是太阳辐射在高低纬度间的分布不均。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部分,其形成固然不是太阳辐射的纬度性差异,但却也是热量分布不均的结果。即海陆间热力差异导致气压差,气压差异引起季风环流。西南季风是季风环流的一部分,西南季风的形成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但这只是现象,其实质仍是太阳辐射分布不均的结果。
综上可见,太阳辐射不但是各地气温高低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且也间接影响了各地的降水。所以说太阳辐射是气候形成的最基本因素。
4、气候是指什么?
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研究气候的科学是气候学。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5、不同气候类型的地区的太阳辐射强度
1、太阳辐射: 因陆地受阳光照射强地面气温高,阳光照射弱地面气温低,海水热传递强而温度稳定。当陆地受阳光照射强、地面气温高时,地面空气、水蒸气膨胀上升,由海面比重大的空气、水蒸气沿地面补充地面空气空间,海面温度低空气收缩。而地面上温度高空气膨胀上升的空气、水蒸气自高空补充海面空气空间。在海面温度高地面温度低时,海面空气上升,地面温度低空气比重大沿地面补充海面空间。因此各地的气温和降水状况等特征有所不同,根据这些特征而把各地不同的气候分为若干种类型。 2、大气环流 3、下垫面(海陆位置,洋流,地形) 气候类型即地区的自然条件,一般由阳光强弱、水、陆面积大小、海陆位置分布而产生。它是分地分类的,各个地方气候类型是不一样的。气候类型没有特定的纬度区域限制。全球气候可大致划分为11个类型:极地气候(包括冰原气候和苔原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6、什么是气候????
7、什么叫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层能量的主要来源。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的分布是由地球的天文位置决定的,称此为天文辐射。由天文辐射决定的气候称为天文气候。天文气候反映了全球气候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的基本轮廓。太阳辐射随季节变化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了四季。除太阳本身的变化外,天文辐射能量主要决定于日地距离、太阳高度角和昼长。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为椭圆形,太阳位于两个焦点中的一个焦点上。因此,日地距离时刻在变化。每年1月2日至5日经过近日点,7月3日至4日经过远日点。地球上接受到的太阳辐射的强弱与日地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它有日变化和年变化。太阳高度角大,则太阳辐射强。
白昼长度指从日出到日落之间的时间长度。赤道上四季白昼长度均为12小时,赤道以外昼长四季有变化,23.5°纬度的春、秋分日昼长12小时,夏至和冬至日昼长分别为14小时51分和9小时09分,到纬度66°33′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南北半球的冬夏季节时间正好相反。天文辐射的时空变化特点是:①全年以赤道获得的辐射最多,极地最少。这种热量不均匀分布,必然导致地表各纬度的气温产生差异,在地球表面出现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②天文辐射夏大冬小,它导致夏季温高冬季温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散射和反射。太阳辐射经过整层大气时,0.29μm以下的紫外线几乎全部被吸收,在可见光区大气吸收很少。在红外区有很强的吸收带。大气中吸收太阳辐射的物质主要有氧、臭氧、水汽和液态水,其次有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和尘埃等。云层能强烈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同时还强烈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云的平均反射率为0.50~0.55。编辑本段相关知识经过大气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称为太阳总辐射。就全球平均而言,太阳总辐射只占到达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45%。总辐射量随纬度升高而减小,随高度升高而增大。一天内中午前后最大,夜间为0;一年内夏大冬小。太阳辐射能在可见光线(0.4~0.76μm)、红外线(>0.76μm)和紫外线(<0.4μm)分别占50%、43%和7%,即集中于短波波段,故将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 太阳辐射试验是评定户外无遮蔽使用和储存的设备经受太阳辐射热和光学效应的能力。太阳辐射试验标准:GJB 150.7-86 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 太阳辐射试验GB 4797.4-1989 电工电子产品自然环境条件 太阳辐射与温度GB/T 2423.24-199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Sa:模拟地面上的太阳辐射目前能进行太阳辐射试验试验的实验室非常少,北京就环境可靠性与电磁兼容试验服务中心,另外就上海和广州各有一家。
8、什么是太阳辐射及太阳辐射分布规律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源源不断的向四周放射能量就是太阳辐射。分布规律,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太阳辐射及太阳辐射分布规律:
地球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虽然仅为太阳向宇宙空间放射的总辐射能量的二十二亿分之一,但却是地球大气运动的主要能量源泉,也是地球光热能的主要来源。
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能量称为天文太阳辐射量。在地球位于日地平均距离处时,地球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受到的太阳辐射的全谱总能量。
太阳常数的常用单位为瓦/米^2。因观测方法和技术不同,得到的太阳常数值不同。太阳常数值是1368瓦/米^2 。太阳辐射是一种短波辐射。
(8)气候是指在太阳辐射扩展资料:
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的分布是由地球的天文位置决定的,称此为天文辐射。由天文辐射决定的气候称为天文气候。天文气候反映了全球气候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的基本轮廓。
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弱。如我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温差不大,是因为纬度越高的地区,白昼时间长,弥补了因太阳高度角低损失的能量。
白昼长度指从日出到日落之间的时间长度。赤道上四季白昼长度均为12小时,赤道以外昼长四季有变化,23.5°纬度的春、秋分日昼长12小时,夏至和冬至日昼长分别为14小时51分和9小时09分,到纬度66°33′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南北半球的冬夏季节时间正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