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气候变暖古生物

气候变暖古生物

发布时间:2021-06-27 10:31:01

1、地球上似乎抽不完的石油,真的是古生物变的吗?

有人不认可“化石能源”这个提法

我们的地球是一颗碳星球,因为有太多碳。环顾周围,咱们的吃穿住用、读的书本、甚至包括咱们自己,没有哪一样里边没有碳元素。我们吸进去氧气,呼出来二氧化碳,空气中二氧化碳太多会导致气候变暖,这让科学家们头疼。所以我们要种树,树能吸收空气中的碳并把它固定到地面。如果哪一天树变成了煤,煤可以燃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化石能源。

地球上的碳一直在不停地循环,从土壤到空气,再从空气回到土壤。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正在打破这种平衡,因为我们把地底下的石油和天然气抽出来、把煤炭挖出来烧,几千万年甚至几亿年前被封存在地底的碳变成二氧化碳回到大气中。

有些朋友对“化石能源”这种提法总是心存怀疑,全球石油产量每年40多亿吨,年年都说石油会耗尽,但地底下的石油储量却似乎并不见少,现在已经探明的石油达到了2300亿吨。科学家们还说在地底下总共封存了1.5亿亿吨碳,如果说这些都是化石能源,是由细菌和动植物的尸骸堆出来的,细菌怎么变成石头和油?它们不会腐烂或被吃掉吗?古时候哪来那么多细菌呀?

地球大气曾经充满二氧化碳

碳并不是在地球上产生的,它来自古老恒星,是核聚变的产物,也是恒星毁灭的象征。未来太阳烧光它内核里的氢,内部的能量无法抵抗外壳压力时,它外面的物质会向内剧烈坍塌,造成强烈爆炸,这就是氦闪。经历几次氦闪之后,太阳将正式走向死亡。

在氦闪的过程中,太阳内部物质会经历一种“三重α过程”,氦在这个过程中聚变成碳,这正是宇宙中碳的起源,地球上所有的碳也是来自于太阳诞生之前一次剧烈爆炸的残骸。

在地球诞生之初,碳以原子的形式存在地下,大气中既没有碳也没有氮气更没有氧气,原始地球空气里含量最多的是氢气和甲烷,这是太阳系星云中普遍存在的两种气体。

随着放射性物质不断衰变发热,地球变得滚烫,岩石熔融,大部分铁和重元素下沉到地心,而碳被氧化成二氧化碳,与水和氮气一起随火山喷发出来。水汇聚成湖泊和海洋,大气中充斥着几亿亿吨碳,氧气几乎为零,那时候的地球不适合今天的生物生存。

生命的出现改变了地球面貌

大约40亿年前,在地球表面的海洋与湖泊中诞生了最早的单细胞生命,这些原核生物不需要氧气就能生存。到了大约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更高等级的单细胞生物——蓝藻细菌,这种细菌吸入二氧化碳,再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氧气释放到水里后与游离的金属(主要是铁)产生氧化物,今天绝大多数的铁矿就是那个时候产生的。

当水里的金属原子差不多耗尽,氧气就从水里释放到空气中,大气的二氧化碳和甲烷越来越少,氧气越来越多。水里大量的厌氧细菌都被氧气给毒死了,这就是地球历史上的第一次“大氧化事件”,又被称作“氧气大屠杀”。三十多亿年间海洋和湖泊里的细菌去哪了?它们死后都沉到了水底。由于水中氧气含量极低,它们不会腐烂,也没有别的生物吃掉它们,这些细菌和藻类携带着亿亿吨计的碳一点点沉积、被沙土和矿物质掩埋起来。

细菌和藻类清除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出氧气、净化了海洋与湖泊的水质,也为更高级生命的出现和演化创造了条件。

沉积和板块运动制造石油

随着大量泥沙倾泻,水底沉积的物质被越埋越深,在亿万年的时间里埋深达数百甚至几千米。地球的中心是一颗炙热的大铁核,它的温度高达5000℃。地心强大的热力使地幔物质翻滚对流,地幔又推着地球表面的地壳来回移动。一部分地壳被挤压到另一块地壳的下面,在高温高压下,沉积的细菌残骸发生了变质。

地质学家们对一种名为“干酪根”的沉积岩十分感兴趣,干酪根是一种黑色或棕色的石头,又被称为油母质。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可以产生石油的石头,它实际上就是古代生物残骸在地底高温高压下经亿万年变性的产物。

科学家在形成时间比较短的油母质中发现了大量的动植物化石,主要是远古时期的水草和鱼类的残骸。而更早期的油母质中却什么也找不到,因为细菌太小,它们的个头普遍在1微米以下,在亿万年的高温高压下,糖类、脂肪酸和氨基酸被分解清除,细菌化为乌有,仅剩下高分子含碳有机混合物存留在岩石缝隙中。如果地下的温度合适,一部分油母质会分解,释放石油或者天然气。

煤炭也是一种干酪根,从本质上讲它与几十亿年前沉积在水底的小生物是一样的。地球上有些森林持续存在了几千万年,有一部分树木倒下后并不会完全腐烂,它们一层一层地堆积,新的树木在上面生长,倒伏的树木逐渐碳化成泥。随着岁月变迁,森林被埋藏在地下,慢慢变成干酪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煤矿。

结论:

许多人纠结于地层下石油与碳储存的庞大数字,觉得这些不可思议的结果不可能是生物创造的,那是他们无法想象我们的地球之大、生物总量之庞大、历史之漫长。打个现实的比方,我们大气层里目前二氧化碳的浓度大约为622ppm,也就是万分之六多一点,这是个极低的比例。然而考虑到大气层的总质量为5.15×10¹⁸千克,这意味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总质量约为32033亿吨,其中元素碳的质量达到8736亿吨!由此可见,微生物和动植物用几十亿年的时间将1.5亿亿吨碳固定在地下,这是一点也不奇怪的事情。

2、4000年前的史前生物猛犸象被解冻,为什么科学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吃掉它?

在人类诞生之前,地球带来了丰富的生态系统,但与此同时,地球孕育了生命,自然带来了可怕的灾难,地球上有五个可怕的物种灭绝。该活动几乎每六千万年进行一次。此外,每次发生重大灭绝事件时,就会有80%以上的物种消失,而像恐龙这样的凶猛生物,包括最近最接近人类的大规模灭绝事件,都已被陨石从地球上袭击,并永远消失了。


据了解,当时所包括物种的比例超过了90%,这可以说是历史上最严重的灭绝事件。很难找到许多已经消失的生物,但是考古学家仍然理解基于地球气候而生的生物以及埋在地下的动物化石或植物化石,猛犸象是史前的。生物学是大多数科学家关注的动物之一。

猛犸象在4000年前在地球上已经灭绝,跟猛犸象一样的生物被浓密的头发覆盖着,是冰河时代的产物。对于科学家来说,研究4000年前的生物并不容易,但是幸运的是,自然界拥有天然的“冰柜”-冷冻地。

考古学家在冰冻的土壤中发现了许多史前动物的尸体,某些史前生物的血液仍然是液体,这对科学研究项目具有重要意义。全球变暖的影响已导致西伯利亚许多地区的冻土融化,科学家发现冻土下有1500多个猛犸象。

面对如此众多的史前生物,许多科学家都为之兴奋。中国地质大学教授邢立达和两名外国科学家计划疯狂尝试并吃掉一个大腿并品尝它。当这些科学家将猛犸的肉完全融化并在高温下煮熟时,开始有一点的味道,但是令人失望的是,猛犸象的味道不好。科学家说,猛犸象肉的味道像野猪肉或泥和沙的混合物,但味道不如预期的好,但可能与保持肉质有关。

3、北极已经数次出现史前生物,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地球的两极地区温度非常低,所以常年处于冰天雪地的状态,再加上南北极地区非常遥远,所以人类对南北极的影响应该是比较少的。不过这些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南北极地区受到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大了。我们最常说的一个问题就是南北极的冰川加快融化。伴随着南北极冰川加快融化,一系列的问题也相继出现。如在北极地区存在大量冻土层,由于温度低,所以这些冻土层本身就相当于一个天然冰箱,埋藏在冻土层内的生物遗体能够保存比较完好。当冻土层出现融化以后,埋藏在冻土层内的生物残骸就会重见天日,这些并不是什么好现象,我们人类应当警惕了。



北极再现史前生物

发表在《当代生物学》上的一篇新研究论文指出,科学家在北极加拿大地区发现了一具狼崽尸体。或许有一些朋友认为,在荒郊野外发现这些动物尸体,这有什么稀奇的吗?事实上,这一次发现的狼崽尸体与我们常见的动物残骸不同,因为这一具狼崽尸体的时间已经非常久远,大约可以追溯到5.7万年前。



虽然已经死亡57000年,但这一具狼崽残骸保存得非常完好,由于受到冻土层的保护,所以这一具史前动物残骸能够保存至今。也是因为残骸保存完好,所以有助于科学家研究当地史前犬类动物的生存情况。至于这一只狼崽的死亡原因,由于我们当年没在现场,所以并不清楚真相如何。不过,科学家猜测,这一只狼崽在死亡时,可能遇到沉积物坍塌将洞穴掩埋,导致这一只狼崽被活埋了。



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狼崽的毛发依旧完好,牙齿以及一些器官都仍然完整,科学家甚至连它胃里的东西都被检查了出来。研究这一只狼崽胃内的东西,研究人员甚至有可能知道它最后吃过什么食物。



地球正在发生变化

这不是第一次在北极地区出现这些埋藏在冻土层内的史前动物残骸,之前我们就有分享过不少相关的话题。这些现象表明,北极正在发生变化。虽然夏季北极地区的气温会出现上升而导致冰川的融化,但是当冬春季节到来时,北极地区的气温下降会让冰川恢复,所以正常情况下北极的冰川面积是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但这些年来,随着地球的气温上升,南北极地区的冰川融化的速度加快,而季节性恢复的冰川却没法抵消冰川的融化量,也就是说,冰川在加快流失,最后会导致冰川的面积越来越小。有研究表明,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会看到夏季没有海冰的北冰洋。如果北冰洋的冰川消失,意味着北极的生态系统等都会发生巨变,对生存在北极地区的生物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隐患。如北极熊需要依靠海冰来觅食、繁殖,如果冰川减少,这些北极熊的觅食、繁殖都会受到影响。



北极的情况是如此,南极等地区也不例外。在今年年初,南极地区出现创纪录的高温,伴随着南极地区出现高温,冰雪加快了融化的速度,导致南极出现了“血雪”。这是因为在雪地上有一些名为“Chlamydomonas nivalis”的红色衣藻。一般情况下,这些衣藻会处于休眠的状态,不过当气温上升、冰雪融化时,这些衣藻就会开花,长出红色的花状孢子。当大量的红色衣藻在白皑皑的雪地上绽放时,看起来就像南极地区出现了“血雪”。在今年夏季,阿尔卑斯山也出现了类似的“血雪”。



不管是前文的冻土层融化出现史前生物,还是南极、阿尔卑斯山出现“血雪”,这些现象都与冰川的融化有关,而冰川的加快融化又与我们人类有关系。因为这些年来,地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了一个趋势,地球越来越热了。世界气象组织(WMO)的科学报告指出,2020年可能会成为有记录以来第二热的年份,仅次于2016年。这不是一个好消息,人类应当警惕了。



气候变暖需要引起重视

因为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当前的气温不会是终点,随着气候变暖持续,在未来我们还会看到不断出现创纪录高温的情况。伴随着地球气温的上升,除了保持加快融化以外,还有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干旱、洪涝、野火肆虐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我们人类的生存。所以,如何缓解气候变暖的趋势,确实是值得我们重视。



事实上,这些年来,我们人类也已经知道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所以我们已经采取很多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如我们经常说的植树造林,绿色的森林可以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吸收下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气候变暖的趋势。除此之外,我们还在大力开发各种清洁能源,如太阳能、潮汐能、风能、水力发电等,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一样可以减缓气候变暖的趋势。不过,由于气候变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到明显的成效,另一方面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所以,为了美好的地球家园,我们一起为减排出一份力吧,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4、气候的变化+温度的变化+空气的污染+地壳运动(火山喷发)=恐龙灭绝?

按目前的研究数据我们还不能知道恐龙灭绝的真实原因,只是存在很多没有被证实的假设!对恐龙灭绝的质疑与解释 最后的王朝 在我们的地球上,曾经有很多生物种类出现后又消失了,这是一个生物演化史中的必然阶段。但是像恐龙这样一个庞大的占统治地位的家族,为什么会突然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种种猜测。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恐龙和另外一大批生物统统死去,科学家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说是地球在那个时候发生了地质上的造山运动,因为平地上长出许多高山来,沼泽便减少了,气候也变得不那么湿润温暖了。恐龙的呼吸器官不能适应干冷干热的空气,而且一到冬天,恐龙的食物也没有了,所以就走上了绝路。有的说是超新星爆发引起地球气候发生强烈变化,温度骤然升高后又降得很低的缘故。还有的说是恐龙吃了大量的有花植物,这些花中有很多毒素,恐龙又食量很大,所以中毒而死。证据是那个时候开始出现了有花植物。还有人别出心裁地说,是因为恐龙这种巨大的动物因吃的太多且不断放屁,向空中释放大量的甲烷气体。由于它们数量太多,生存时间又长,所以破坏了地球的臭氧层造成毁灭性气候。甚至还有人说是外星人跑到地球来猎取的结果,因为它们觉得恐龙肉特别好吃。证据是他们在北极发现的恐龙骨胳化石有像被激光切割的痕迹。总之,真可谓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但是,普遍被大家认可的是陨石撞击说。
1980年,美国科学家在65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几十甚至数百倍。这样浓度的铱在陨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学家们就把它与恐龙灭绝联系起来了。根据铱的含量还推算出撞击物体是相当于直径10公里的一颗小行星。这么大的陨石撞击地球,绝对是一次无与伦比的打击,以地震的强度来计算,大约是里氏10级,而撞击产生的陨石坑直径将超过100公里。科学工作者用了10年的时间,终于有了初步结果,他们在中美洲犹加敦半岛的地层中找到了这个大坑。据推算,这个坑的直径在180公里到300公里之间。现在,科学工作者们还在对这个大坑做进一步的研究。
科学家们开始为我们描绘6500万年前那壮烈的一幕。有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中无忧无虑地尽情吃喝,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刺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冲天大水横扫着陆地上的一切,汹涌的巨浪席卷地球表面后会合于撞击点的背面一端,在那里巨大的海水力量引发了德干高原强烈的火山喷发,同时使地球板块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
那是一场多么可怕的灾难啊。陨石撞击地球产生了铺天盖地灰尘,极地雪融化,植物毁灭了,火山灰也充满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在以后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生物史上的一个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对于恐龙的灭绝,当然不止这些说法。其余的例如: 气候变迁说
 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 物种斗争说
 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大陆漂移说
 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地磁变化说
 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被子植物中毒说
 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 酸雨说
 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 陨石撞击说
 在白垩纪与很多的恐龙因为是冷血动物,夜间气温下降,无法自如的活动,被白垩纪末期成群的小型哺乳 陨石撞击 动物集体吃掉,因而慢慢步入灭亡的道路。
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上有一个叫做希克苏鲁伯的陨石坑(Chicxulub Crater),它和65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有什么关系?答案就隐藏在这层白白的岩石里。
这层岩石被地质学家称为K-T边界(K-T boundary),意思是白垩纪-第三纪界限的标记线。下层岩石中含有丰富的恐龙化石,但在K-T边界以上,恐龙消失了。
K-T边界岩石中含有铱,铱是一种稀有金属,在地球中的平均含量只有十亿分之一。然而这个岩层中的铱含量是正常含量的200倍。还能在哪里找到这么多的铱呢?在太空中。
太空中的铱含量比地球高出1千倍。人们还在这层白色岩石中找到了冲击石英的证据,只有小行星才会留下这样的标记。高含量的铱和冲击石英,出现在地球上许多地方的第三纪界限岩层里。这种全球性的痕迹,只可能来自最猛烈的撞击。撞击的地点就在现在墨西哥的犹卡坦半岛。
6千5百万年前的这次撞击非常猛烈,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事件都没法和它比。那时撞上地球的小行星或彗星,宽度大约是6英里。它以超过40倍音速的速度冲向地球表面。它的体积非常庞大,所以当它撞上地球时,前端已经碰到了地表,尾部却还在3万5千英尺的高空,相当于喷气式客机的飞行高度。撞击地球的是高山一样大小的一块巨岩。
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说,远不止上述这几种。但是上述这几种假说,在科学界都有较多的支持者。当然,上面的每一种说法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气候变迁说”并未阐明气候变化的原因。经考察,恐龙中某些小型的虚骨龙,足以同早期的小型哺乳动物相抗衡,因此“物种斗争说”也存在漏洞。而在现代地质学中,“大陆漂移学说”本身仍然是一个假说。“被子植物中毒说”和“酸雨说”同样缺乏足够的证据。因此,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还要人们的进一步探究。 造山运动说
 在白垩纪末期发生的造山运动使得沼泽干涸,许多以沼泽为家的恐龙因此无法再生活下去。因为气候变化,植物也改变了,食草性的恐龙不能适应新的食物,而相继灭绝。食草性恐龙的灭绝使肉食性恐龙也失去了依持,结果也灭绝了。此一灭绝过程,持续了一千至两千万年。到了白垩纪末期,终至在地球上绝迹。 气候变化说
 由于板块移动,海流产生改变,更引起气候巨幅的改变。严寒而干燥的气候使植物死亡,恐龙缺乏食物而导致了灭亡。 火山爆发说
  火山爆发 因为火山的爆发,二氧化碳大量喷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温室效应,使得植物死亡。而且,火山喷发使得盐素大量释出,臭氧层破裂,有害的紫外线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灭亡。
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安东尼奥-齐基基最近提出,造成恐龙大绝灭的原因很可能是大规模的海底火山爆发。
齐基基教授认为,白垩纪末期,地球上在海洋底下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从而,影响了海水的热平衡,并进而引起了陆地气候的变化,因此影响了需要大量食物维持生存的恐龙等动物的生存。他的理由是,现代海底火山爆发对海洋和大气产生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只是其影响程度比起6500万年前发生的海底火山爆发的程度小多了。
齐基基教授认为,过去,科学界对海底火山爆发的情况了解得很少,现在需要对这种严重影响地球环境的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他举例说,格陵兰过去曾经生长着茂密的植被,但是当全球性的海洋水温平衡变化以后,寒冷的洋流改变流向后经过了格陵兰,从此把这个大大的岛屿变成了冰雪覆盖的大地。这是海洋水温平衡变化对气候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典型实例。海底火山活动是影响海洋水温平衡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齐基基教授认为应该将海底火山的大规模爆发引起的海洋水温平衡变化作为研究恐龙绝灭问题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 海洋退潮说
 根据罗伯特-巴克的说法,海洋退潮,陆地之间相接壤时,生物彼此相接触或影响,因而造成某种类的生物绝种。例如袋鼠,袋鼠能在大洋洲这种岛屿大陆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陆上遇见别种动物就宣告灭亡。除了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以外,还有疾病与寄生虫等的传染与传播问题,恐龙有可能因此灭绝。 温血动物说
 过去,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恐龙像其他爬行动物一样是冷血动物或变温动物,但是随着化石资料的不断增多,人们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有人提出,有些恐龙可能是温血动物。首先,他们认为有些恐龙行动极为敏捷,也不是像蛇一样在地上爬行,而是靠两条后腿在地面上跑动,其速度可达每小时20至90多公里。这就需要有强壮的心脏并且维持较高的新陈代谢,这些显然冷血动物是做不到的。其次,恐龙的食量都相当大,据推测,一头30吨重的蜥脚类恐龙,每天可能要吃掉近2吨食物,只有温血动物才需要这么多的能量。从食肉恐龙远远少于食草恐龙来看,这一点也是合理的。另外,还有一些身体较小的恐龙,它们身上覆盖着一层羽毛或毛发,这也是为了防止体温散失。其它方面,如骨胳的研究,也初步表明一些恐龙是温血动物。温血恐龙的说法一提出,就受到强烈抨击,但到底结论如何,目前还难下定论。
有些人认为恐龙是温血性动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垩纪晚期的寒冷气候而导致无法存活。因为即使恐龙是温血性,体温仍然不高,可能和现生树懒的体温差不多,而要维持这样的体温,也只能生存在热带气候区。同时恐龙的呼吸器官并不完善,不能充分补给氧,而它们又没有厚毛避免体温丧失,却容易从其长尾和长脚上丧失大量热量。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如果体温降到一定的范围之下,就要消耗体能以提高体温,身体也就很快地变得虚弱。它们过于庞大的体驱,不能进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续几天,可能就会因为耗尽体力而遭到冻死的命运。但是,这种学说有一个疑点,那就是恐龙不都是那么庞大的,也不一定都不能躲进洞里避难,所以这种学说也已不完善的地方, 自相残杀说
  自相残杀
因为气候问题,使植物大量灭绝,从而使以植物为食的食草龙渐渐灭亡,而肉食者,也因为没有了食物,而变得地疯狂,自相残杀而灭绝。(疑点:既然是植物灭绝导致了恐龙的灭绝,为什么吃昆虫等的杂食性恐龙亦一同灭绝了,而其他的一些动物却安然无恙呢?) 压迫学说
 恐龙的数目急增,在植物有限的情况下,造成了草食性恐龙的灭绝,接着靠食用草食性恐龙为生的肉食性恐龙也因为食物的不足而跟着死亡。(疑点:何以恐龙会在历经了长达约2亿年的生态平衡之后突然增加?为此学说成立的重要关键,也直接地造成了许多学者对恐龙异常增产的原因的探讨。) 哺乳类进化说
 在中生代后半,已有哺乳类的祖先生存。根据化石的记录,当时的哺乳类体型甚小,数量也十分有限,直到白垩纪的后期,数量才开始急速增加。推测它们属于以昆虫等为主食的杂食性,这些小型哺乳类发现恐龙的卵之后,即不断取而食之,最终导致恐龙的生育危机,导致恐龙灭绝。 物种的老化说
 认为恐龙由于繁荣期间长达1亿6千多万年,使得肉体过于巨体化。而且,角和其它骨骼也出现异常发达的现象,因此在生活上产生极大的不便,终于导致绝种。
恐龙中最具代表性的迷惑龙,体长二十五米,体重达三十吨,由于体型过于庞大,使动作迟钝而丧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龙等则因不断巨大化的三只角以及保护头部的骨骼等部位异常发达,反而走向自灭之途。
(疑点:并非所有的恐龙体型都如此庞大,也有体长仅一米左右的小恐龙。另外,也有骨骼像鹿一般,能够轻快奔跑的恐龙。但为什么这种恐龙也同时绝种了呢?而且,异常发达的骨骼等部位,在冷血动物体内,推测能够吸收外界的温度,也能放出体内的热,以调节身体的温度,具有非常有利的功能。由此,我对于恐龙因种的老化而绝种的说法表示怀疑。) 生物碱学说
 这种学说认为恐龙繁盛的最后时期─亦即白垩纪,开始出现显花植物,其中某些种类含有有毒的生物碱,恐龙因大量摄食,引起中毒而死亡。因为,哺乳类能够藉味觉和嗅觉来分辨有毒的植物,但是恐龙却没有这种能力。
不过,含有生物碱的植物并非突然出现于白垩纪后期,在恐龙绝种的五百万年前已经可以见到。此学说未说明何以恐龙在这段期间内仍能生存。所以,这种说法也不能单独成立。 繁殖受挫理论
 目前已经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陆续发现了古老爬行类的蛋化石,尤其是恐龙的蛋化石。按照形态结构,可以把恐龙蛋分为短圆蛋、椭圆蛋和长形蛋等种类。恐龙蛋的大小变化范围很大,蛋壳厚度及其内外部“纹饰”、蛋壳结构及其壳层中的椎状层和柱状层比例变化范围都存在不同的差异。为了深入开展恐龙蛋内部特征的研究,科学家已经采用了很新的技术和多种方法,如扫描隧道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偏光显微镜,CT扫描仪等等。近年来,我国科学家首次采用CT技术对山东莱阳出土的恐龙蛋化石进行了无损伤内部结构特征的研究,发现了山东莱阳的一些恐龙蛋化石具有其它方法无法观察到的恐龙胚胎。 气候骤变理论
 根据深海地质钻探得到的资料,一些科学家认为在6500万年前的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异常的变化,温度忽然升高。这种变化使恐龙等散热能力较弱的变温动物无法很好地适应环境,引起其身体中的内分泌系统紊乱,尤其是造成雄性个体的生殖系统严重损坏。结果,恐龙无法繁殖后代,从而走向了最终的绝灭。
还有一种理论,虽然同样是认为气候骤变引起恐龙绝灭,但是推测的过程却不一样。这一派学者认为,在距今大约7000万年前,北冰洋与其它大洋之间被陆地完全隔开,并在最后的日子里,那咸咸的海水因各种因素的作用渐渐地变成了淡水。到了距今6500万年前,分隔北冰洋与其它大洋的“堤岸”突然发生了决口。大量因淡化而变轻的北冰洋的水流入其它大洋。由于北冰洋的水温度很低,这些“外溢”的冷水形成了一层冷流,使得地球大洋的海水温度迅速地下降了大约20度。海洋温度的下降又严重影响了大陆气候,使大陆上空的空气变冷。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也迅速减少,引起了陆地上普遍的干旱。陆地上的这些气候变化产生的综合结构就是,恐龙灭绝了。
气候骤变造成恐龙绝灭的一条可能的途径是严重影响恐龙的卵。一些科学家发现,在恐龙灭绝之前的白垩纪末期,恐龙蛋的蛋壳有变薄的趋势,说明在恐龙大绝灭之前有气候急剧变化造成的作用。我国的一些古生物学家也发现,在一些化石地点产出的恐龙蛋中,临近绝灭时期的那些恐龙蛋蛋壳上的气孔比其它时期的恐龙蛋蛋壳中的气孔要少,这很可能与气候变得寒冷干燥有关。 大气成分变化理论
 白垩纪末期的恐龙大绝灭是生物历史上的一个千古之谜,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理论来试图解释其原因,但是至今没有一个让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定论。较为流行的的说法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的灾难导致了恐龙的灭绝,但是这一理论并不完善。因为恐龙是当时地球上最成功的动物,其丰富的多样性更是表现得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生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如果是小行星撞击造成的灾难引起了恐龙的灭绝,那么为什么鸟能够度过劫难而一直生存的现在呢?这不能不促使人们再去寻找其它的思路来分析恐龙绝灭的原因。
现代科学分析使我们了解到,在地球刚刚形成的遥远年代里,空气中基本上没有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却很高。后来,随着自养生物的出现,光合作用开始了消耗二氧化碳和制造氧气的过程,从而改变了地球上的大气环境。同时,二氧化碳一方面通过生物的固定以煤、石油沉积在地层里,另一方面也通过有机或无机的过程以各类碳酸盐的形式沉积下来。这种沉积是一直进行的。
有证据表明,恐龙生活的中生代二氧化碳的浓度很高,而其后的新生代二氧化碳的浓度却较低。这种大气成分的变化是否与恐龙灭绝有关呢?
众所周知,每种生物都需要在适当的环境里才能够正常地生活,环境的变化常常能够导致一个物种的兴衰。当环境有利于这一物种时,它就会兴旺发展﹔反之,则会衰落甚至绝灭。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水等因素,还包括大气的成份。那么,大气成份的变化会不会影响生物的生活呢?答案是肯定的。例如,人处在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环境下会有生命危险,而有些动物甚至比人对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更为敏感。
恐龙生活的中生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说明恐龙很适应于高二氧化碳浓度的大气环境。也许只有在那种大气环境中,它们才能很好的生活。当时,尽管哺乳动物也已经出现,但是它们始终没有得到大发展,也许这正是由于大气成分以及其它环境对它们并不十分有利,因此它们在中生代一直处于弱小的地位,发展缓慢。随着时间推移,到了白垩纪之末,大气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氧气的含量增加,这种对恐龙不利的环境可能体现在两个方面:1、恐龙的身体发生了不适,在新的环境下,很容易得病,而且疾病会象瘟疫一样蔓延。2、新的大气环境更适于哺乳动物的生存,哺乳动物成为更先进、适应性更强的竞争者。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恐龙最终灭绝了。而那些孑遗的爬行动物则是少数既能适应旧环境,又能适应新环境的少数爬行动物物种。
大气成分变化造成恐龙灭绝这一理论有两个出发点,一个是中生代的大气成份与现代不同。现代科学已能证明这一点。另一个是每种生物需要合适的大气环境才能生存。现代科学也不难对此进行验证。
远古时代的大气中几乎没有氧气,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很高。后来由于生物的出现,在光合作用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减少、氧气的含量逐渐增加的这一过程也许可以解释生物进化史中的很多现象。例如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这也是进化史中的一个难解之谜。大气成份变化也可以对此作出解释,因为动物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进行光合作用,它的起源落后于植物的起源,必须发生于大气中的氧气含量达到相当的程度时。因此,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必须以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做保障,而这一点已经被科学所证明。
因此,对于恐龙绝灭来说,小行星的撞击也许起了一定作用,但看来并非是最关键的因素。 
除了上述的22种比较著名的说法之外,还有许多较鲜为人知的说法(如太阳黑子爆发、电磁扰动、地球磁场方向及强弱发生变化),至于哪一个才是最好的说法,全凭各人的想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没有一定的对与错,毕竟恐龙灭亡之谜还没有真正解开呀! 综合原因说
 因为恐龙的灭绝只有在各种内外界因素共同作用下才会发生,所以这种理论认为恐龙灭绝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单一的原因很难导致恐龙灭绝,恐龙灭绝是多方面造成的。
但是无论当时发生了什么,至少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恐龙对所发生的事件无法适应或改变。如果它们能够适应或改变环境,那么,它们还会那么神秘地灭绝吗?

5、全球变暖,冻土融化后,4.6亿年前的古生物重现于世,会引起什么后果?

现在全球气候都在变暖,南北两极已经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变化。曾经的南极最低气温可以达到零下90摄氏度,但是随着气候的不断变暖,南极的气候已经开始变暖,在今年,南极洲最热的温度已经超过了20摄氏度,这样的话,也就意味着现在南极洲的冰川面临大面积的融化。

而且不仅仅是南极,现在北极的情况更加糟糕,因为目前有很多北极存在了上千年的冰川相继消失,并且现在有很多冻土层开始解冻,这些冻土层还不断地向外面冒泡泡。有科学家预测,在本世纪末格陵兰岛将会彻底的没有冰川。并且现在北极的冻土层不断融化已经是不可逆的事情。当然了,在这当中有很多的古生物会被挖掘出来,这对于科学界来说肯定是有研究价值的。

在两年前,科学家在冻土层发现了一只远古生物。通过研究发现这个生物是百灵鸟。这只百灵鸟在冻土层已经封存了四万多年。并且除了这只鸟,普通居民也在冻土层当中发现了封存的物种。位于西伯利亚的一个女孩在雅库特地区的提尔克蒂亚河河岸发现了一直老鼠的尸体,后来又有人发现了史前狼。

虽然冻土层出土了很多生物,对于生物界来说研究确实有价值,但是冻土层融化带来的惊吓比惊喜还要多,因为冻土层融化的第一个影响就是让当地的道路发生了变化,冻土层融化影响道路建设,而且对铁路房屋等等都会有毁灭性的影响。据报道,目前已经有上百栋西伯利亚地区的房屋因为冻土层融化而出现倾斜的情况。而且在冻土层当中,还有更恐怖的史前病毒。这些病毒一旦释放到空气当中会给周围的环境带来很大的变化。

目前全球都在逐渐地变暖,在变暖的过程当中,南北两极的冰川融化速度越来越快,而且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情况,冻土层解冻也是一样,全球处于不可逆的全球变暖情况。如果北极的冻土层全部融化,那么地球将会面临什么呢?我们不敢想象,没有面对过的病毒,以及炎热的温度,这都让人感到非常无力。然而目前人类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毁灭地球,如此恶劣的环境,人类还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可能真的到了彻底不可逆的那一天,人类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把。

6、全球在逐渐变暖,为什么会让蛇的体型变大?

无论哪一行,都需要职业的技能。天才总应该伴随着那种导向一个目标的有头脑的不间断的练习,没有这一点,甚至连最幸运的才能,也会无影无踪地消失。 —— 德拉克罗瓦

在距今5500万年前的古新世-始新世时期,地球温度经历了一波恐怖的上涨,平均温度比如今还要高出许多,不仅导致南北极地区没有永久冰川,还使得当地呈现出郁郁葱葱的温带森林景观。这一时期也被科学家们称之为“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



极热事件

我们知道,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公里左右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撞击将地球大量土壤、灰尘等带入到了大气层中,使得大气层中通透性降低,阻挡太阳光子的进入,以至于地球温度不断降低。然而撞击又导致地球火山大量喷发,喷发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得地球又开始逐渐变暖,最终在古新世始新世时期达到了高潮,全球气温普遍上升,其中高纬度地区的温度上升了7摄氏度左右。



每当地球平均气温增高时,冷血动物就会出现刷一波存在感,泰坦蟒就是在这个时期怒刷存在感的大型蛇类,它们平均体长达到了12-15米左右,重约1.1吨左右,是目前已知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蛇。

最初发现泰坦蟒的地方是塞雷洪煤矿,该煤矿位于哥伦比亚地区,是一座大型的露天煤矿,非常便于科学家们开展古生物研究工作。



最先来到这里的是古植物学家,他们想要通过研究这里的古植物从而研究当地的气候变化,然而他们不仅仅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植物化石,还发现了许多巨型鱼类、乌龟和鳄鱼的化石。为此古生物学家乔纳森.布鲁赫和卡洛斯·哈拉米略来到这里,他们共同发掘了大量的生物化石,并寄回到实验室,交给乔纳森的研究生来做清理工作。

乔纳森的一个学生在研究一块标着“鳄化石”的标签化石时,发现该化石并不符合鳄鱼的特征,刚好一位研究蛇的同事来实验室找他,于是他们就研究起这块化石,经过最终研究得出结论,这是一种大型的蛇类,而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泰坦蟒”



我们知道,泰坦蟒属于冷血动物,冷血动物的优势在于它们不用消耗能量维持体温,所以比恒温动物更节能。但冷血动物的劣势在于,温度过高或者温度过低都不利于它们生存,温度过高会导致它们无法有效散热而死亡;温度过低又会导致体内的生物酶停止工作,以至于生产能量效率降低,使得它们行动能力、反应能力下降。所以当外界温度过低时,蛇就会进入冬眠。

研究表明,以泰坦蟒的体型,需要生活在33摄氏度-38摄氏度的环境之中,而古新世始新世时期的温度刚好符合它们对环境的需求。



泰坦蟒

泰坦蟒是大型蛇类,科学家们认为它们主要栖息在湿地、河流等环境之中,这是因为泰坦蟒的体重较重,但它们在陆地上行走时摩擦力较大,以至于行走速度并不快,捕猎效率大幅度下降。

而水中可以提供一定的浮力,能够提高它们的行动速度。同时其他动物需要到水边饮水,泰坦蟒就可以在此时发动攻击,吞噬猎物。



泰坦蟒最初是在哥伦比亚的塞雷洪煤矿被发现的,和泰坦蟒一起被发现的还有巨龟和鳄鱼,成年体重在半吨左右,泰坦蟒虽然无法以半吨的巨鳄或者是巨龟为食,但会以它们的幼崽喂食。

泰坦蟒没有牙齿,所以它们只能将猎物整个吞下,吞下猎物之后的它们身体较为脆弱,行动能力也不快。为此,它们会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慢慢消化体内的猎物。




泰坦蟒虽然是当时的霸主,但是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不强,在一些温度没那么高的地区就无法满足它们的生存。再加上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以至于在全球气温逐渐变低之后,它们逐渐消失了。

现如今虽然也有一些体型较大的蛇,但由于地球温度相对于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而言较低,因此现代蛇类的体型都没能超过泰坦蟒。如果全球变暖持续进行,或许未来还会出现类似于泰坦蟒一样的恐怖巨蟒。

7、如何解开史前气候变化之谜?

地质考古学家都同意这样的观点:在大约1万多年前的人类史前时期,现在的北冰洋地区还十分温暖,北冰洋像其他的海洋一样完全没有被冰层覆盖。

19世纪,去北极探险的地质学者就在北极圈内发现了煤层,而这个煤层是由东方的松树和沼泽类柏树形成的,而目前这些树种只生长在中国北方的一些地区。

1985年8月,加拿大地质学家泊尔驾驶直升飞机来到了加拿大北部距北极点只有200英里的阿克塞尔和海纳格岛,泊尔惊奇地发现,在光秃秃(tū):(树木)没有枝叶,(山)没有树木。秃的砾石上竖立着大片的奇怪的东西,很像是树木化石构成的森林,泊尔将他的发现向加拿大政府作了书面报告。1986年6月25日,加拿大政府组织萨斯卡彻温大学成立了考察队,由巴森哥教授率领,一行六人再次来到了阿克塞尔马,经多学科的研究,他们作出了这里的确是一片化石森林的结论。这片化石森林中的许多树木尚没有完全石化,很多看上去就像刚砍倒后不久,有的部分还呈现软木质的纹理,木质为红色。这些树种非常庞杂,有自柞、落叶松、冷杉等温带树种,巴森哥教授将一些树木切片带回萨斯卡彻温大学进行鉴定,最后证实,这片化石森林的形成时间在1.3万—1.4万年前。这说明,北极圈附近史前文明的某个时期的确曾是一片温和地带。

1902年,地质学家在俄罗斯西伯利亚毕莱佐大卡地区居然发现了一具猛犸尸体!由于这一带是冻土地带,这头猛犸猛犸(měnɡmǎ):古哺乳动物,形状和大小跟现代的象相似,全身有长毛,门齿向上弯曲。尸体保存得相当完好,它身上的肉虽然被冷冻了一万多年,但看起来仍像新鲜的冻牛肉一般,它的口内甚至还有一些没有咀嚼完的金风花。

我们现在知道,猛犸象是古代的一种大象,浑身长满了长毛,主要生活在亚、欧和北美的北部温带地区,大约在1—l.5万年前灭绝。随着这具猛犸尸体的发现,后来在其他地区也多有发现。这些猛犸的肉体保存得如此完好,以至于苏联科学院还曾用它们的肉招待过尊贵的人,尝过猛犸肉的人都认为这些肉吃起来仍十分鲜嫩可口。

一些科学家对此做出了这样的解释:这些猛犸失足后陷入了冰河,死后的尸体被西伯利亚天然的冷藏库保存了下来。

这种解释看似言之有理,却无视这样的事实:猛犸在死前还咀嚼着金风花,这说明当时的气温还是很高的,地面上长着青草,很难设想在这种条件下猛犸的尸体能被完好地保存下来。

随着现代冷冻技术的发展,这个疑问变得更加突出。根据肉类冷冻加工业的专家们提供的意见,要使冷冻的肉新鲜可口并能长期保存,必须采用超低温的速冻,在短时间内使之冻结起来。在西伯利亚通常的气温下,猛犸尸体在缓慢的冻结下,细胞内会产生结晶体,使细胞爆裂,肉内水分流失,致使肉体无法食用。冷冻专家举出牛肉的冷冻为例,屠宰后的牛肉要保持鲜嫩,必先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低温中速冻30分钟,而要速冻猛犸这样一具长满长毛的庞然大物庞然大物(pánɡrándàwù):形容非常巨大的动物或物体。,速冻温度必然低于零下75摄氏度的超低温。然而,在地球的自然条件下,只有极地具有这种气温条件。更重要的是,猛犸死前还吃着青草!

我们看到,这种情况只有将站在青草上的猛犸在短时间内送到极地气候条件下才能实现。

有大量的考古证据显示,在1.1万年前左右,西伯利亚的气温由温带气候骤降为极地气温。

北极探险家拜伦·爱德华·冯托在新西伯利亚群岛发现了一只剑齿虎的遗骸和一株高达70英尺的果树:

这株倒下的树木完好地保藏在永冻层中,树根和种子都完整无缺。青翠的叶子和成熟的果实仍旧依附在树枝上……今天,在新西伯利亚群岛,惟一生长的树木只有一英寸高的柳树。

如果我们认为毛茸茸的猛犸象生活在西伯利亚严寒地区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我们也许对这些遗骸就不会感到惊讶。但是,令人诧异诧异(chàyì):觉得十分奇怪。的是,这些遗骸的旁边却常常埋藏着人类的尸骨,以及那些根本不可能在严寒地带生存的动物,根据生物考古学家的发掘显示,西伯利亚北部的平原曾经存在着大量的犀牛、羚羊、马、野牛和其他各类食草动物,自然,它们也是许多食肉动物如剑齿虎的捕食对象。这些动物活动的范围远及西伯利亚北端,直至北冰洋海岸,甚至更北的里雅科夫和新西伯利亚群岛,这里距离北极只有几百英里。古生物学家证实。极地洪水灾难发生之前居住在西伯利亚的34种动物中,包括猛犸象、巨景上狼及狮子等,至少有28种只适合居住在温带、甚至亚热带地区。这些动物在灾难中暴毙前所咀嚼咀嚼(jǔjué):用牙齿磨碎食物。的食物,也显示出极地迅速转移的势头之猛烈。

史前的西伯利亚是这样的情景,那么在阿拉斯加以及北美地区情景又是怎样呢?我们看到,在这里呈现的是另外一种场景:洪水及迅速融化的冰川将动物全都冲到水际线上,把它们七横八竖埋藏在山腰的软泥层中。

加拿大东北各省和北极海岸也散布着海象、海豹和至少5种鲸鱼遗骸的堆积物。在北美的很多地区,洪水形成的灾难使海洋动物的遗骸堆积到200多英里的内陆,并与陆地哺乳动物混杂堆积。这些地区洪水达到的水线到达非常高的高度。在安大略湖北岸,考古人员在海拔440英尺的陆地上发现了鲸鱼的骨骼骨骼(ɡǔɡé):人或动物体内或体表坚硬的组织。;佛蒙特州发现鲸鱼遗骨的水际线高达500多英尺;而在蒙特利尔——魁北克地区,这一水际线的海拔高度竟高达600英尺以上。

现代考古学的综合成果表明,史前惨遭灭绝的动物绝大多数都死于1.1万年前左右。这个时期一定存在过一次地球气候的突然变化。

这个“革命”的效应有:淤泥沉积速度非常集中,表明有洪水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大面积的泛起,然后又迅速沉积;一些地区气温骤降,如西伯利亚、加拿大北部,格陵兰等靠近现在北极的地区,而另一些地区则气温骤升,如北太平洋、非洲南部等这样一些突然远离史前北极和南极或迅速进入现在赤道附近的地区,后一种情况如大西洋中部,其水温上升达6到10摄氏度。

8、到恐龙了么史前恐龙灭绝会不会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结

这是一个未解之谜,恐龙灭绝或许与全球含氧量、陨石撞地球、火山爆发等有关。你如果想寻根问底建议报大学的地质学专业,然后学习地质学的分支专业古生物学。jingrui

9、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史前生物是否会再现?

物极必来反,或者是另一个冰河期即将来临。
自然界本身不断调整平源衡。道家的阴阳学说可以解释一切。
史前生物再现是不可能的。科学家对百于深海沉积物的研究(可以回溯几亿度年前物种的生成及灭亡)可以证明。
我们地球上每一秒知钟都有新物种出现,而同时又有旧物种灭亡。
新旧不断交替是自然界道不可逆转的定律。

与气候变暖古生物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