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明巴里坤湖流域气候特点及成因
巴里坤湖的发源是由天山山脉余脉的巴里坤山和莫钦乌拉山等终年积雪的雪山融化的雪水以及四周自然泉水汇流注入而成的。
巴里坤湖,古称蒲类海,位于新疆巴里坤县西北18公里处,是一个高原湖泊,海拔1585米,巴里坤湖湖面略成椭圆形,东西宽约9千米,南北长13千米,面积113平方千米,四周有山峦起伏,湖东有大片沼泽湿地,湖周是辽阔的牧场草地。
巴里坤湖所在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的一个边境县,位于天山山脉东段与东准噶尔断块山系之间的草原上,地理坐标为东经91°19′30″~94°48′30″、北纬43°21′~45°5′19″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平均海拔1650米。巴里坤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受地质构造控制,大体可以分为高中山地、高原、盆地、戈壁荒漠、湖泊五大类。地形特征是三山夹两盆。南部是巴里坤山,中部是莫钦乌拉山,北部是东准噶尔断块山系。巴里坤山位于县境南沿,为天山山脉东段,绵延县境内160多公里,平均海拔3300米,最高峰是奎苏西南的月牙山,海拔4308.3米。在海拔3600米以上的山峰,终年积雪,分布着大量的冰川。巴里坤县中部是天山支脉莫钦乌拉山,莫钦乌拉山由西北向东南延伸,中部高,西部陷没,全长70公里,海拔在2800-3200米之间。最北部中蒙国界处是东准噶尔断块山系,东西走向,逶迤县境内170多公里,平均海拔在2000米左右。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属温带大陆性冷凉干旱气候区,平均海拔1650米,冬季严寒,夏季凉爽,光照充足,四季不分明。年均气温1℃,极端最高气温35℃,极端最低气温-43.6℃。无霜期98—104天。年降水量仅220毫米左右,蒸发量1638毫米。
(图片来自百度知道提供的网页资料,仅供欣赏)
2、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特点的原因
田纳西河是美国东南部河流俄亥俄河第一大支流,源于阿巴拉契亚高地西坡,由霍尔斯顿河和弗伦奇布罗德河汇合而成,流经田纳西州和亚拉巴马州,于肯塔基州帕迪尤卡附近注入俄亥俄河。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水位季节变化较大,冬末春初多暴雨,易造成洪水泛滥,夏季水位较低。
田蚋西河流域气候的季风性为何不如亚洲东岸典型
季风,就是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风。这种随季节而改变的风,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随着风向的转变,天气和气候的特点也跟着发生变化。北美东部冬夏季风向虽也随季节而更替,但远不如东亚显著和稳定。其原因一是北美大陆面积小于亚洲,而更重要的是缺少横跨大陆东西的地形障壁把从北方来的寒冷干燥的空气与来自墨西哥湾的潮湿空气分开,属性不同的气团交汇,气旋活动频繁,季风环流就遭破坏。
北美大陆的气压配置图式与亚欧大陆相似,具有四个活动中心,即两个副极地低压中心——北大西洋冰岛低压和北太平洋阿留申低压;两个副热带高压中心——北大西洋亚速尔高压和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压。另外,在大陆内部也有一个冬高夏低、冬夏交替的气压活动中心。上述四大气压活动中心的强度和中心位置也因季节而变动。
3、阿根廷圣克鲁斯河下游植被类型并分析其原因
温带荒漠。
成因:位于西风背风坡,安第斯山脉阻挡太平洋水汽进入,降水少,形成荒漠。
圣克鲁斯河是阿根廷的河流,位于巴塔哥尼亚地区,由圣克鲁斯省负责管辖,河道全长385公里,流域面积29,686平方公里,最终注入大西洋。
4、印度河流域气候的成因
印度河流域的纬度位置,冬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降水稀少,夏季这里是受印度北部低气压控制,是上升气流,一般说上升气流为降水提供了条件,但这里也还是很少降雨,气候比较干燥,这是因为从南亚地形图上可看出,这里地面是沙漠,水汽来源少;夏季即使吹西南季风,因一部分来自干燥的非洲大陆;另一部分虽经阿拉伯海面到达这里,但因阿拉伯海宽仅几百公里,所能供应的水汽也很有限,虽然能有一些降水,但因地面蒸发量(约3000毫米)大大超过降水量(约200毫米—500毫米),所以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
5、圣克鲁斯河水能开发的自然条件?
有利:水量大,落差大。
不利:距离市场较远,水量季节变化大。
圣克鲁斯河是 阿根廷的河流,位于 巴塔哥尼亚地区,由圣克鲁斯省负责管辖,河道全长385公里,流域面积29,686平方公里,最终注入 大西洋。
6、田纳西河的气候类型及成因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
原因
在阿巴拉契亚山的西侧,夏季,来自墨西哥湾的暖湿气团受阿巴拉契亚山的抬升,东坡降水较多,而诺克斯维尔市在背风坡一侧,降水较少。冬季,来自极地的冷气团,在南下的过程中,随着纬度的降低,冷气团变暖,经过五大湖地区湿度变潮湿,这种气团受阿巴拉契亚山的抬升,西北坡降水较多。
7、圣克鲁斯河的流量季节变化特点
圣克鲁斯河是阿根廷的河流,位于巴塔哥尼亚地区,由圣克鲁斯省负责管辖,河道全长385公里,流域面积29,686平方公里,最终注入大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