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适应潮湿炎热气候的民居

适应潮湿炎热气候的民居

发布时间:2021-07-02 22:31:02

1、适应湿热气候的传统民居是()A.竹楼B.窑洞C.四合院D.平顶

?

2、绵阳最有特色的民居是什么啊???????

川西民居 宽广而肥沃的川西,风景优美,民风古朴,是世世代代平民百姓安居乐业的好地方。初到川西的人,都喜欢川西的竹林。在川西坝子上,如果你看见了成片的竹林,就可找到人家。密密实实的竹林房前屋后环绕一周,围成一座宁静的院子,川西人叫它"林盘"。 川西没有大风大雪,房屋大都用麦草做顶,墙壁用竹篾编成,或用竹编做成,外面加泥敷实。川西山区气候潮湿,为了驱潮、防虫、防兽,人们用了这种干栏式建筑,有上、下两层楼,上层住人,下层堆放柴草杂物或养猪羊。木屋是当地人最理想的居所。一个独撑门户的年轻男子,一般都要造起一座有五六间房子的小木屋,这才算在人前立得住。木屋所用的材料是清一色的木材,木门、木窗、木顶、木梁、木柱和木地板。木屋的顶一般用瓦片,传统的杉树皮房顶在一些山区还在继续使用,它厚重、密实,雨水不易浸透,很受川西农家的偏爱。 川西农舍里没有烟囱,烧柴煮饭、烧菜时的油气和烟气一古脑儿地顺着房顶上的气窗排走。在川西农舍外,四处可以看见堆成墙高的柴草垛,这是墙的保护层,冬天防寒防潮,枯草期又可以当柴烧。 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FolkCustom/DL/DL-20031226123624 “传统川西民居”的居住文化有四大特色。 一、独特的地域风格。 它不同于北京之贵、西北之硬、岭南之富、江南之秀,自有其朴实飘逸的风格。 首先,它体现在住宅布局中的开敞自由。民居建筑特征是以庭院式为主要形式,基本组合单位是“院”,即由一正两厢一下房组成的“四合头”房,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对称要求并不十分严格。院内或屋后常有通风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风”,并用檐廊或柱廊来联系各个房间,灵巧地组成街坊。 其次,这种风格表现在建筑造型上是轻盈精巧。 为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民宅建筑多为木穿斗结构,斜坡顶、薄封檐,开敞通透,轻巧自如。建筑的梁柱断面较小,外墙体的高勒脚、半桩台,室内加木地板架空。 再次,川西民居的飘逸风格,表现在建筑色彩上是朴素淡雅。 川西平原植被较好,四季常青,而民居的建筑色彩十分朴素,多以冷色调为主。瓦为青色、墙为粉色(或灰砖色、梁柱为茶褐色、门窗多为棕色(或木料本色)。其重点装修部分是小门楼,俗称“龙门(或门道)”,但仍是以冷色调为至,常常“雕而不画”。 二、融环境为一体。 川西民居讲究“天人合一”自然观与环境观。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建材以木、石灰、青砖、青瓦为主。墙有砖墙、土墙、石块(石板)墙、木墙(木板或原木)、编夹壁墙等;屋顶用小青瓦、草、谷草、山草、石板瓦、树皮瓦等;还有用青厂条子作梁和门杠的。这些就地取用的材料,既经济节约,又与环境十分协调,相映成趣,乡土气息格外浓郁。呈现出一种相互的质感美、自然美。 “天人合一”的环境观把周围的大环境引入封闭的小环境中,形成了人与住宅、环境的和谐统一。 三、亲情味浓厚。 川西人讲究礼节,喜好聚集娱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国内外首屈一指的茶馆文化也因此而繁荣。这一特点也突出地表现在居住方式和邻里关系上,有一种田园诗歌式的诗意。 这种亲情味,还表现在川西民居的建筑上。如大小院落中的天井与宽屋檐,以及沿街住宅或店铺外的檐廊,便为居住者创造了一个较明朗的生活工作的“公用空间”,供家人纳凉、妇女手工、小孩嬉戏、邻里喝茶下棋以及接待来客之用,使邻里间得以充分交流对话,使蜀人深感“远亲不如近邻”。 四、兼容性较强。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区域,川西居住文化也是一种兼容性较强的融合文化,其许多特色的形成,都是在不排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的结果。并未因吸收外来文化而丢失传统,而是在兼容先进文化因素的过程中,形成了适合本地自然与经济条件的,独立形态的文化体系。 http://news.cd.soufun.com/2001-04-11/32401.htm 在梓潼、三台、游仙三县区交界的梓潼县双峰乡高家村有一处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年代的古民居院落,其建筑规模之大和地理位置之奇特,吸引了很多对古民居及移民文化感兴趣的人。 这处民居院落由数十间相连的厢房组合而成,民居内镂空雕刻精美的窗花,墙壁上的书法,木门上的门神年画至今保存完好。民居建筑错落有致,排列有序,院落十分壮观,四周均设有专门排水系统,院落前后各有一处规模较大的墓群。古民居院落前的墓群位于一小山包上,墓碑全部由条石砌成,呈扇形,排列整齐,布局十分讲究。民居院落后也有一处保存较好的墓群,墓碑有10余座,墓碑上雕刻有各种怪兽、滚龙抱柱、人物、图案,墓碑为牌楼歇山式,一些墓碑碑文还清晰可见,一些已模糊不清。 过去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明末清初祖辈移民来到这里,一直以农耕为主,现居住在该民居院落的村民均为杨氏家族后裔,祖祖辈辈一直生活在这里,由过去的几人已发展到现在几百人的大家族。 http://www.my.gov.cn/myxww/1299853641473064960/20061021/127779.html 位于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群益村三社的胡家大院,是一个典型的川西北二进式四合院民居。该大院大约修建于清同治年间,至今整体保存较为完好。 胡家大院是目前发现的保存得最好、最完整的川西民居之一。共两进,门口是上好青石砌成的高约0.5米的屋檐,青石上有雕刻的动物图案和条纹。大门是一道宽约两米的双扇雕花木门,两侧的窗栅都是镂空雕花。大门高近3米,门檐下的横梁上,用彩笔绘着各种动物图案。虽然因时代久远使得木质结构的屋子颜色发黑,但整个建筑显得较为精巧。 走进大门后通过一个短短的走廊,就来到一个小巧的四合院内。院内正对大门的是堂屋,堂屋正中央的墙上,悬挂着一块黑底金字的牌匾,上书“大衍春晖”四个大字。牌匾的抬头写着“特用道四川绵州真隶州即补府正堂加五级五十寿辰……”,落款写着“大清同治十三年春正月初三日”。在牌匾的下方,是一个神龛,上面也立有一块写着“天地君亲师位”的牌匾。专家说,从牌匾上看,这是房屋主人在50大寿时别人送来敬贺的,很明显,这幢建筑应先于同治13年存在。 http://www.sichuanol.com/news/20054/20054294933118.html

3、典型的民居是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我国南方的吊脚楼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特征是()A.炎热、干燥B.温热

在气候炎热多雨的区域,民居多为竹楼或木楼,吊脚楼属于南方干栏式建筑的一种,它的房顶呈“人”字型,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堆放柴草的地方,上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该种房屋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湿热的气候条件.
故选:B.

4、川西民居的四大居住特点有谁了解么?

一、独特的地域风格。
首先,它体现在住宅布局中的开敞自由。
民居建筑特征是以庭院式为主要形式,基本组合单位是“院”,即由一正两厢一下房组成的“四合头”房,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对称要求并不十分严格。远景设计院谈到,其院内或屋后常有通风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风”,并用檐廊或柱廊来联系各个房间,灵巧地组成街坊。
其次,这种风格表现在建筑造型上是轻盈精巧。
为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民宅建筑多为木穿斗结构,斜坡顶、薄封檐,开敞通透,轻巧自如。建筑的梁柱断面较小,外墙体的高勒脚、半桩台,室内加木地板架空。
再次,川西民居的飘逸风格,表现在建筑色彩上是朴素淡雅。
川西平原植被较好,四季常青,而民居的建筑色彩十分朴素,多以冷色调为主。瓦为青色、墙为粉色(或灰砖色、梁柱为茶褐色、门窗多为棕色(或木料本色)。其重点装修部分是小门楼,俗称“龙门(或门道)”,但仍是以冷色调为至,常常“雕而不画”。
二、融环境为一体。
川西民居讲究“天人合一”自然观与环境观。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建材以木、石灰、青砖、青瓦为主。墙有砖墙、土墙、石块(石板)墙、木墙(木板或原木)、编夹壁墙等;屋顶用小青瓦、草、谷草、山草、石板瓦、树皮瓦等;还有用青厂条子作梁和门杠的。这些就地取用的材料,既经济节约,又与环境十分协调,相映成趣,乡土气息格外浓郁。呈现出一种相互的质感美、自然美。
“天人合一”的环境观把周围的大环境引入封闭的小环境中,形成了人与住宅、环境的和谐统一。
三、亲情味浓厚。
川西人讲究礼节,喜好聚集娱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国内外首屈一指的茶馆文化也因此而繁荣。这一特点也突出地表现在居住方式和邻里关系上,有一种田园诗歌式的诗意。
这种亲情味表现在川西民居的建筑上。如大小院落中的天井与宽屋檐,以及沿街住宅或店铺外的檐廊,便为居住者创造了一个较明朗的生活工作的“公用空间”,供家人纳凉、妇女手工、小孩嬉戏、邻里喝茶下棋以及接待来客之用,使邻里间得以充分交流对话,使蜀人深感“远亲不如近邻”。
四、兼容性较强。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区域,据有关史料,大批移民入川先后发生过几次。因此,川西居住文化也是一种兼容性较强的融合文化,其许多特色的形成,都是在不排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的结果。并未因吸收外来文化而丢失传统,而是在兼容先进文化因素的过程中,形成了适合本地自然与经济条件的,独立形态的文化体系.

5、绵阳最有特色的民居是什么

川西民居
宽广而肥沃的川西,风景优美,民风古朴,是世世代代平民百姓安居乐业的好地方。初到川西的人,都喜欢川西的竹林。在川西坝子上,如果你看见了成片的竹林,就可找到人家。密密实实的竹林房前屋后环绕一周,围成一座宁静的院子,川西人叫它"林盘"。
川西没有大风大雪,房屋大都用麦草做顶,墙壁用竹篾编成,或用竹编做成,外面加泥敷实。川西山区气候潮湿,为了驱潮、防虫、防兽,人们用了这种干栏式建筑,有上、下两层楼,上层住人,下层堆放柴草杂物或养猪羊。木屋是当地人最理想的居所。一个独撑门户的年轻男子,一般都要造起一座有五六间房子的小木屋,这才算在人前立得住。木屋所用的材料是清一色的木材,木门、木窗、木顶、木梁、木柱和木地板。木屋的顶一般用瓦片,传统的杉树皮房顶在一些山区还在继续使用,它厚重、密实,雨水不易浸透,很受川西农家的偏爱。
川西农舍里没有烟囱,烧柴煮饭、烧菜时的油气和烟气一古脑儿地顺着房顶上的气窗排走。在川西农舍外,四处可以看见堆成墙高的柴草垛,这是墙的保护层,冬天防寒防潮,枯草期又可以当柴烧。
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FolkCustom/DL/DL-20031226123624

“传统川西民居”的居住文化有四大特色。
一、独特的地域风格。
它不同于北京之贵、西北之硬、岭南之富、江南之秀,自有其朴实飘逸的风格。
首先,它体现在住宅布局中的开敞自由。民居建筑特征是以庭院式为主要形式,基本组合单位是“院”,即由一正两厢一下房组成的“四合头”房,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对称要求并不十分严格。院内或屋后常有通风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风”,并用檐廊或柱廊来联系各个房间,灵巧地组成街坊。
其次,这种风格表现在建筑造型上是轻盈精巧。
为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民宅建筑多为木穿斗结构,斜坡顶、薄封檐,开敞通透,轻巧自如。建筑的梁柱断面较小,外墙体的高勒脚、半桩台,室内加木地板架空。
再次,川西民居的飘逸风格,表现在建筑色彩上是朴素淡雅。
川西平原植被较好,四季常青,而民居的建筑色彩十分朴素,多以冷色调为主。瓦为青色、墙为粉色(或灰砖色、梁柱为茶褐色、门窗多为棕色(或木料本色)。其重点装修部分是小门楼,俗称“龙门(或门道)”,但仍是以冷色调为至,常常“雕而不画”。
二、融环境为一体。
川西民居讲究“天人合一”自然观与环境观。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建材以木、石灰、青砖、青瓦为主。墙有砖墙、土墙、石块(石板)墙、木墙(木板或原木)、编夹壁墙等;屋顶用小青瓦、草、谷草、山草、石板瓦、树皮瓦等;还有用青厂条子作梁和门杠的。这些就地取用的材料,既经济节约,又与环境十分协调,相映成趣,乡土气息格外浓郁。呈现出一种相互的质感美、自然美。
“天人合一”的环境观把周围的大环境引入封闭的小环境中,形成了人与住宅、环境的和谐统一。
三、亲情味浓厚。
川西人讲究礼节,喜好聚集娱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国内外首屈一指的茶馆文化也因此而繁荣。这一特点也突出地表现在居住方式和邻里关系上,有一种田园诗歌式的诗意。
这种亲情味,还表现在川西民居的建筑上。如大小院落中的天井与宽屋檐,以及沿街住宅或店铺外的檐廊,便为居住者创造了一个较明朗的生活工作的“公用空间”,供家人纳凉、妇女手工、小孩嬉戏、邻里喝茶下棋以及接待来客之用,使邻里间得以充分交流对话,使蜀人深感“远亲不如近邻”。
四、兼容性较强。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区域,川西居住文化也是一种兼容性较强的融合文化,其许多特色的形成,都是在不排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的结果。并未因吸收外来文化而丢失传统,而是在兼容先进文化因素的过程中,形成了适合本地自然与经济条件的,独立形态的文化体系。
http://news.cd.soufun.com/2001-04-11/32401.htm

在梓潼、三台、游仙三县区交界的梓潼县双峰乡高家村有一处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年代的古民居院落,其建筑规模之大和地理位置之奇特,吸引了很多对古民居及移民文化感兴趣的人。
这处民居院落由数十间相连的厢房组合而成,民居内镂空雕刻精美的窗花,墙壁上的书法,木门上的门神年画至今保存完好。民居建筑错落有致,排列有序,院落十分壮观,四周均设有专门排水系统,院落前后各有一处规模较大的墓群。古民居院落前的墓群位于一小山包上,墓碑全部由条石砌成,呈扇形,排列整齐,布局十分讲究。民居院落后也有一处保存较好的墓群,墓碑有10余座,墓碑上雕刻有各种怪兽、滚龙抱柱、人物、图案,墓碑为牌楼歇山式,一些墓碑碑文还清晰可见,一些已模糊不清。
过去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明末清初祖辈移民来到这里,一直以农耕为主,现居住在该民居院落的村民均为杨氏家族后裔,祖祖辈辈一直生活在这里,由过去的几人已发展到现在几百人的大家族。
http://www.my.gov.cn/myxww/1299853641473064960/20061021/127779.html

位于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群益村三社的胡家大院,是一个典型的川西北二进式四合院民居。该大院大约修建于清同治年间,至今整体保存较为完好。
胡家大院是目前发现的保存得最好、最完整的川西民居之一。共两进,门口是上好青石砌成的高约0.5米的屋檐,青石上有雕刻的动物图案和条纹。大门是一道宽约两米的双扇雕花木门,两侧的窗栅都是镂空雕花。大门高近3米,门檐下的横梁上,用彩笔绘着各种动物图案。虽然因时代久远使得木质结构的屋子颜色发黑,但整个建筑显得较为精巧。
走进大门后通过一个短短的走廊,就来到一个小巧的四合院内。院内正对大门的是堂屋,堂屋正中央的墙上,悬挂着一块黑底金字的牌匾,上书“大衍春晖”四个大字。牌匾的抬头写着“特用道四川绵州真隶州即补府正堂加五级五十寿辰……”,落款写着“大清同治十三年春正月初三日”。在牌匾的下方,是一个神龛,上面也立有一块写着“天地君亲师位”的牌匾。专家说,从牌匾上看,这是房屋主人在50大寿时别人送来敬贺的,很明显,这幢建筑应先于同治13年存在。
http://www.sichuanol.com/news/20054/20054294933118.html

6、下列民居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答案D
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传统民居的特点是适应当地的环境而建的。东南亚地区高温潮湿,人们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建造了通风、凉爽并防潮的高脚屋。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气候炎热,人们利用当地的竹子,建造了竹楼。西亚地区气候干旱、温差大、多风沙,人们建造的房屋墙厚、窗小,可以防风沙,并减小温差。D选项正确。

7、川西民居的特点是什么?

川西民居是汉族民居建筑流派之一。讲究天人合一自然观与环境观。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建材以木、石灰、青砖、青瓦为主。墙有砖墙、土墙、石块(石板)墙、木墙(木板或原木)、编夹壁墙等;屋顶用小青瓦、草、谷草、山草、石板瓦、树皮瓦等;还有用青厂条子作梁和门杠的。这些就地取用的材料,既经济节约,又与环境十分协调,相映成趣,乡土气息格外浓郁。呈现出一种相互的质感美、自然美。


它不同于北京之贵、西北之硬、岭南之富、江南之秀,自有其朴实飘逸的风格。

一,它体现在住宅布局中的开敞自由。汉族民居建筑特征是以庭院式为主要形式,基本组合单位是“院”,即由一正两厢一下房组成的“四合头”房,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对称要求并不十分严格。院内或屋后常有通风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风”,并用檐廊或柱廊来联系各个房间,灵巧地组成街坊。

二,这种风格表现在建筑造型上是轻盈精巧。

为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汉族民宅建筑多为木穿斗结构,斜坡顶、薄封檐,开敞通透,轻巧自如。建筑的梁柱断面较小,外墙体的高勒脚、半桩台,室内加木地板架空。

三,川西民居的飘逸风格,表现在建筑色彩上是朴素淡雅。

川西平原植被较好,四季常青,而民居的建筑色彩十分朴素,多以冷色调为主。瓦为青色、墙为粉色(或灰砖色、梁柱为茶褐色、门窗多为棕色(或木料本色)。其重点装修部分是小门楼,俗称“龙门(或门道)”,但仍是以冷色调为至,常常“雕而不画”。

参见:http://ke.baidu.com/view/392290.htm

8、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下列四幅图中反映湿热环境特点的

D

与适应潮湿炎热气候的民居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