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王绍武气候系统引论

王绍武气候系统引论

发布时间:2021-07-03 12:00:58

1、有关地理方面的专业都有哪些?我是理科的,大家帮帮忙找找!!谢谢了!!!

1 地理学引论
课程内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地理学的产生发展和主要学派,基本地理过程和基本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的区域协调和持续发展,地理技术,现代地理学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地理学近期重点研究的领域。
考核方式:作业、开卷考试
教 材:《地理科学导论》王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地理学思想简史》杨吾杨,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参考书目:《地理科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出版社1989年;《论地理科学》钱学森,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理论地理学概论》王铮、丁金宏等,科学出版社1994年;《现代地理学辞典》左大康主编,商务印书馆1990年

2 地球概论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48 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整个大的宇宙空间以及基本的天文学知识,同时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即对地球系统知识进行初步的了解与认识,为学习地理学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课程内容:地球概论是关于行星和地球的基础知识。它是以地球的整体为研究对象,其研究内容分为两个方面,即地球的天文学和地球的物理学。前者主要讲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以及地球和月球的关系,这是本课程的重点,这部分还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地理坐标和天球坐标。后者简要讲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内外结构及其物理性质。
参考书:刘南,地球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地质学基础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56 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 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对引导学生进行地理知识学习和培养地理思维的有重大作用,能够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地球观和世界观,初步掌握地质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为其他地理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 课堂讲授——侧重于地质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论述、说明;室内实验——室内实习是使学生加深、融会贯通课堂讲授内容的过程,安排在有关章节授课之后,在实验室中,借助实物标本、模型、等教具进行观察分析和实验操作;野外实习——结合课堂和校内教学内容,使学生在野外对矿物、岩石、构造等地质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进一步深入理解。
参考书:陈智,基础地质学,地图出版社;宋春青等,地质学基础,高教出版社;赵不亿等,普通地质学,地质出版社;张宝政等,地质学原理,地质出版社。

4 气象学与气候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72 学分:4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基本规律以及天气变化的基本原因,为深入理解地理环境形成、演变规律等奠定基础。
课程内容:系统介绍气象学与气候学有关内容,包括大气能量、水分和大气运动、大气环境、大气系统,在此基础上分析气候系统的形成、气候属性、气候变化及人类对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城市气候等。
参考书:周淑贞、张超,城市气候学导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王绍武,气候系统引论功,气象出版社; Lockwood JG ,气候成因,卢言文芳译,气象出版社,1985。

5 地貌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54 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认识各种地貌并理解各自的形成原因,是地理专业野外考察的必备知识。
课程内容:地貌学是地理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主要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先修课要求:地质学基础。
参考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高等教育出版社;地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6 水文与水资源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54 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现状,理解水循环规律,并认识水圈在地球表层系统的角色和作用,是地理及相关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
课程内容:主要介绍水文要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以水循环和水量平衡为纲,着重研究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
参考书:黄锡荃,水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武吉华,自然地理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熊怡,中国的河流,人民教育出版社。

7 土壤地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72 学分:4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壤的形成原因,土壤肥力及其土壤的基本物质循环,并认识土壤圈在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中的作用,充分理解土壤在生态环境变迁中的响应和反馈功能,认识土壤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作用和保证人类粮食安全的关键性。
课程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土壤的形成条件及地理分布规律;土壤基本实验,土壤学野外采样及其土壤剖面野外判别常识和土壤化学基本理论。
参考书:李天杰,土壤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南京大学等,土壤学基础与土壤地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土壤,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系统分类课题组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8 植物地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63 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常见的植物,并系统学习植物的分类知识,掌握植物生长和演替的基本规律,并了解基本的生态学知识,认识地理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和植物的逆境生理。
课程内容: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包括人类活动及生物之间的影响),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主要类型,生物区系,生物地理野外调查方法。
参考书:武吉华、张绅编,植物地理学,哈尔滨地图出版社;北京大学等编,植物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9 地图和测量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72 学分:4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图和测量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绘制教学地图的能力,同时掌握基本的土地、工程测量基本技能。
课程内容:地图和测量学是以地图信息传递为中心的、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科学,同时包括土地、工程基本测量知识和实践技能。
参考书: 蔡孟裔,新编地图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测量与地图学,高教出版社。

10 地理信息系统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54 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常用软件的应用,硬件设备的操作,以及信息处理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课程内容: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科学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遥感数值图像处理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对图形图像的三维仿真表达方法和实际应用、专题应用信息系统和电子地图以及常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
参考书: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黄杏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教程,黄杏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地理信息系统,张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地理信息系统导论,Kang-tsung Chang 著,陈健飞等译,科学出版社。

11 遥感概论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54 学分:3 考核方式: 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遥感基本原理、遥感图像的获得和解译方法,并了解遥感的最新技术进展。
课程内容:遥感基本概念;遥感理论基础,包括遥感电磁辐射基础、遥感光学基础;遥感数据获取,包括传感器、航空遥感、航天遥感和微波遥感;遥感数据处理,即图像校正和增强;遥感信息提取,包括图像目视判读和计算机信息提取,以及遥感技术应用。
参考书:梅安新等,遥感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刘慧平,遥感实习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吕国锴等,遥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彭望禄,遥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2 环境学概论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54 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
课程内容:环境学概论是地理科学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内容是人类环境的基本理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及其治理、人类环境保护等。
参考书:刘培桐主编,环境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刘翊亭等,环境学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13 人文地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54;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必要的人文基础知识并能对其实践研究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并充分了解当前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
课程内容:全面阐述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论、行为论、区位论等)和主要方法,以及人文地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人口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参考书: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导论,测绘出版社;金其铭等,人文地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王恩涌,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4 经济地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54 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为经济建设服务,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课程内容:经济地理学导论是地理科学专业必修课程。全面阐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以及区域经济规划和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演变规律)和主要方法,介绍国内外经济地理学发展动向和各派学说观点。
参考书:李小建主编,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刘再兴,生产布局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陈才等,经济地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再兴,工业地理学,商务印书馆;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5 中国自然地理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时:54 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的自然地理概况,自然地理的分布和区划等。
课程内容:系统论述全国性的主要自然地理问题,包括自然结构及其评价,海域与岛屿,灾害与环境等;并分区阐述各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条件,自然区划问题。
参考书:赵济主编,中国自然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师大等编,中国自然地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16 中国经济地理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时:54 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了解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和产业布局规律。
课程内容:系统论述全国性的主要经济地理问题,包括人口与经济规律,文化传统与现代化,景观与区划,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等;区域分析部分将全国分为 8个综合区,分区阐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区域发展方向。先修课要求: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等。
参考书:吴传钧主编,中国经济地理,科学出版社;谢光辉,中国经济地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7 世界自然地理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时:54 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世界的自然地理概况,自然地理的分布和区划等;培养学生对全球问题学习的理解能力、研究全球问题的创新能力和捕捉全球问题新信息的能力。
课程内容:系统论述全球性的主要自然地理问题,包括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灾害与环境等;并分区阐述各大洲自然环境条件,自然区划问题。
参考书:刘德生主编,世界自然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冯忠江,世界自然地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8 世界经济地理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时:54 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了解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和产业布局规律。
课程内容:系统论述全球性的主要经济地理问题,包括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理格局,分别阐述了各洲及其主要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特点,人地关系问题及对外经济与社会关系问题等。
参考书:陈才主编,世界经济地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 综合自然地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36 学分:2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部门自然地理学之间的关系,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综合性概念和一般性原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程内容:自然地理学的一般原理和综合性概念,论述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简史、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物质与能量结构、时间结构、地域分异规律、综合自然区划、土地分级与分类、土地评价、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关系及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等。
参考书:伍光和,综合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葛京凤,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 城市地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54 学分:2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对城市化、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体系的理论与方法的学习,掌握城市发展的机制与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城市城市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城市化原理、城市地域结构、城市体系、城市问题。
参考书: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

21 计量地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36 学分:2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既掌握一定的计量地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又能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具备运用计量地理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研究地理系统的分析方法、地理模型的建立、地理要素统计分析、地理预测和地理决策等,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揭示地理系统的变化规律。
参考书:徐建华,计量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张超,计量地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22 全球变化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36 学分:2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全球变化研究最新进展,以及全球变化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全球观念和意识。
课程内容:全球变化研究的基本问题、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方法、环境演变与全球变化、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
参考书:张兰生,全球变化,高等教育出版社;杨达源,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化学工业出版社;朱诚,全球变化科学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23 旅游地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36 学分:2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标:通过这门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旅游地理学,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教学和实践中,同时对其自身的旅游活动也有指导作用。
课程内容:了解旅游者行为,旅游需求,旅游环境容量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旅游资源评价方法,了解旅游开发对区域的影响,了解规划的程序并能在实践中应用。
参考书:保继刚,楚义芳编著,旅游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现代旅游地理学,卢云亭编著,江苏人民出版社;旅游资源学,苏文才,孙文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旅游资源,石高俊编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24 中学地理教法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时:54 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着重培养学生在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教学技能与地理教学研究的能力,使其成为合格的高水平的地理教师。
课程内容:中学地理教法以中学地理教学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包括地理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师素质及其评价等方面。
参考书:王树声,中学地理教材教法,高教出版社;刁传芳,中学地理教学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王民等,地理与环境教育,广西教育出版社;王民等,地理教学法——概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陈澄,地理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李春的发表论文

Lixin Wu, Zhengyu Liu and Chun Li. Extratropical Control of Recent Tropical Pacific Decadal Climate Variability: A Relay Teleconnection. Journal of Climate, 2005 (In Review)
张苏平,李春,白燕,雷小途. 一次北方台风暴雨(9406)能量特征分析. 大气科学,2005(待刊)
李春,罗德海,方芝芳,周后福.北极涛动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华北夏季降水的联系.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李春,方之芳. 北极涛动与东北冬季温度的联系. 高原气象,2005年第 6期
闵锦忠,李春,吴芃. 夏季热带西太平洋对流与长江中下游降水关系的研究. 大气科学,2005年第6期
王建波,刘秦玉,张苏平,李春. 华北5月降水年代际变化.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田红,李春. 近50a我国江淮流域气候变化.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李春,康健鹏,吴芃. 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与热带对流的关系. 气象科学,2004年04期
陈海山,朱伟军,邓自旺,李春.江苏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及其背景场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周后福,李春.黄河干流径流量暂态成分与时频分析及其预测.气象科学 2003年02期
李春,孙照渤.中纬度阻塞高压指数与华北夏季降水的联系.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3年04期
Sun Zhaobo, Li Chun,Chen Haishan.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East Asian Monsoon and its relation with precipitations over North China (English).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Processes, Dynamics, and Climate Change .APR2003, Editors: Zhaobo Sun, Fei-fei Jin, Toshiki Iwasaki.
孙照渤,李春,陈海山.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中国气象学会主编,2003年11月.
孙照渤,李春,陈海山.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华北降水的关系.我国旱涝重大气候灾害及其机理研究,黄荣辉,李崇银,王绍武等编,气象出版社,2003年11月
李春,孙照渤,陈海山.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联系.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2年04期

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考研 考地理学 专业课是什么

我们是南信大的研究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学考研专业的初试科目是地理学或地理信息系统,二选一。如果你确定好考哪门,个人觉得不要轻易换,因为复习时间相对有限、重新选择其中一门,你都要重新把该专业的课本看一遍。如果你选择好考试的科目,我想真题和资料是你必备的东西。这个能帮你明确考研复习的方向和难易点。2009年之后我校真题均不能从学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获得。谢谢,望采纳

4、参考文献

毕鸣,王绍武等.1996.近百年气候变化模拟以及未来50年气候变化预测,85-9132项目论文编委会,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

蔡绪贻,佘云平.1993.洛阳市浅层地下水硬度升高机理初探.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第4卷第4期

曹鸿兴,郑耀文,顾今.1988.灰色系统理论浅述.北京:气象出版社,120页

曹鸿兴.1994.气候动力模式与模拟.北京:气象出版社

曹银真.1991.大气CO2浓度的变化及其气候环境效应.地理科学,第1期

陈望和,倪明云等.1987.河北第四纪地质.北京:地质出版社,108页

程麟生.1994.中尺度大气数值模式和模拟.北京:气象出版社

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1982.地下水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中国地质学会首届地下水资源评价学术会议论文选编.北京:地质出版社

丁开宁,郝爱兵,王孟科.1996.石家庄市地下水污染特征及机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6期

丁一汇.1997.IPCC第二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的主要科学成果和问题.地球科学进展,第2期

段永候等.1993.中国地质灾害.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鄂竞平.1997.为彻底改变海河流域水环境而奋斗.海河水利,第2期

冯金量,李庆辰.1998.论华北河口衰亡.地理科学,第18卷第4期

符淙斌,严中伟.1996.全球变化与我国未来生存环境.国家攀登计划“我国未来(20~50年)生存环境变化趋势的预测研究”项目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

高玉荣,许木启,朱江,赵忠宪.1995.府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水体质量研究.见:白洋淀区域水污染控制研究(第一集),水陆交错带水环境特征与调控机理.章申,唐以剑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

高玉荣,许木启.1995.白洋淀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水体营养水平研究.见:白洋淀区域水污染控制研究(第一集),水陆交错带水环境特征与调控机理.章申,唐以剑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

巩无禄.1995.河北省水文特性.水文,第4期

郭秉荣等.1996.气候系统的非线性特征及预测理论.北京:气象出版社

胡喜荣.1995.水库与周围地区生态环境的关系.海河水利,第6期

黄洪峰.1997.土壤-植物-大气相互作用原理及模拟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

黄玉瑶.1995.白洋淀水域生态系统的退化与修复.见:白洋淀区域水污染控制研究(第一集),水陆交错带水环境特征与调控机理.章申,唐以剑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

金相烂,屠清英.1990.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第二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39~302页

李浩.1993.全球变化与人类生态.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第2期

李鸿吉,张菊明.1981.电子计算机制图方法及应用.北京:地质出版社

刘俊等.1994.城市化对天津市雨洪情势变化的影响.海河水利,第5期

陆铮,王金荣等.1995.地下水超采引起的水环境变化.海河水利,第2期

陆中央.1996.河北省水资源总量计算;张卫东.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地质出版社

马强等编译.1992.Borland C++环境下的Windows编程技术与实例.北京:海洋出版社

毛文永,文剑平.1991.全球环境问题与对策.北京:科学出版社

任荣.1991.沧州市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关系的初探.地质灾害与防治,第21卷第1期

施雅风主编.1995.气候变化对西北华北水资源的影响.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石广玉等.1996.近百年全球平均气温变化的物理模式研究,85-9132 项目论文编委会,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

史风波.1994.海滦河流域河川径流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研究,第15卷第1期

宋玉宽等.1996.二氧化碳稳态倍增下的气候变化数值模拟,85-9132 项目论文编委会,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

孙建中,盛学斌,杨明华,冯建斌.1995.海河流域水资源地理环境.见:刘昌明主编.中国水问题.北京:气象出版社

孙讷正.1981.地下水流的数学模型和数值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

汤奇成.1990.黄河水资源利用对河口环境影响初探,水资源开发与环境.北京:科学出版社

天津市海岸带和海深资源综合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天津市海岸带和海深资源综合调查组.1987.天津市海岸带和海深资源综合调查报告.北京:海洋出版社,39~43页

王东胜等.1998.氮迁移转化对地下水硬度升高的影响.现代地质,第12卷第3期

王绍武等.1996.近百年全球及中国气候变暖,85-9132 项目论文编委会,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

王秀兰,陆中央.1998.河北省水环境特征.河北水利科技,第19卷第3期

王裕玮.1997.海河流域水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海河水利,第2期

魏忠义等.1985.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水文效应.地理研究,第2期

许木启,朱江,黄玉瑶,赵忠宪.1995.白洋淀水系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与水质.见:白洋淀区域水污染控制研究(第一集),水陆交错带水环境特征与调控机理.章申,唐以剑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

薛禹群,谢春红.1980.水文地质学的数值法.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姚檀栋.1987.二氧化碳对气候的影响及气候趋势问题.地理科学,第2期

姚玉致.1994.河北平原过量开采地下水对环境的影响.河北地质情报,第4期

叶岱夫.1998.降水与森林相互作用机理的探讨.大自然探索,第1期

颐庭敏.1991.华北平原气候.北京:气象出版社

应用气象学报.997.第8卷增刊.全国气候模式学术研讨会专刊.北京:气象出版社

游性恬等.1992.数值天气预报基础.北京:气象出版社

于凤兰,钱金平,李恩庆.1994.海滦河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余志豪等.1996.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北京:气象出版社

张金屯.1998.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地理科学,第5期

张卫东.1996.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

张云峰等.1994.城市环境保护——太原市环境污染与防治植物.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编著.1977.数学地质引论.北京:地质出版社,159~195页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白洋淀工作站.1958.白洋淀生物资源及其综合利用初步调查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科研领导小组.1987.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06页

周雪猗.1995.计算水力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周玉A.1993.毛河流域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相互转化研究.水资源研究,第14卷第3期

85-913项目02课题论文编委会编.1996.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论文(三集),国家科委85-913 项目,02课题成果.北京:气象出版社

A.И.谢列日尼科夫等.1994.铵是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的标志.见:地质科技动态,1994年7月,刘吉成摘译

Fei Jin.1998.Some views on water and sustainability research in China,“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roundwater in Environmental Problems”,Chiba University,Japan,pp.103~106

James W.McCord著.1993.Microsoft Windows 3.1程序员参考手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Mike McKelvy & Ronald Martinsen著.1997.Visual Basic 5开发使用手册.杨继平等译.康博创作室审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西蒙与舒斯特国际出版公司

Paul D Raskin et al..1996.Water and sustainability,global patterns and long-range problems,“National Resources Forum”,Vol.20, No.1,pp.1~15,Elsevier Sciences Ltd.Printed in Great Britain《数学手册》编写组.1979.数学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帮在中国历史地理网查一下中国历史时期气温变化分哪几阶段?清末之后还有没有变化

西周至汉气温逐渐升高,汉代达到高潮,中国和外族势力的此消彼长在气温上也是有反映的,气温升高,则汉族远征夷狄,气温降低,外族便入寇中华。汉代后气温逐年降低,这股降温流一直伴随着中原的大动乱——五胡乱华,南北朝时气温回升缓慢。直至隋唐,气温大幅度回升,正统王朝迅速统一全国,封建社会进入又一个黄金时代。但这一阶段,正是北极全加拿大地区冰层快速融化的时期——欧洲学者称为小冰河时期。几百年中气温迅速回落,全球粮食大幅减产,此时中国正处于备受欺凌的宋朝。南宋时气温达到最低点,中国第一次亡国。明清两代气温稳中有升,直至今日仍在不断升高,这也预示着一些历史的重演。

6、求电子版《现代气候学原理》潘守文等-气象出版社,谢谢。北京内我可以自取?

《现代气候学原理》潘守文等这本书很老了吧,我好像有一本是复印版的,还后几章没有。我在北京,你急需的话可以借给你复印另外我有以下几本电子书,你需要可以给你气候动力学引论-李崇银.pdf.pdf气候过程和气候变化.PDF区气候与生态环境概论--丁一汇主编.pdf现代气候学研究进展--王绍武.pdf应用气候学--高绍凤等编著.pdf

7、跪求伍光和编著的自然地理学2010年的资料和笔记

绪论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
(一)地理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
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第一章 地球
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二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 地理坐标
第五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六节 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教学重点 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及表面形态结构特征,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活动
实习与实验:在野外或者实验室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表面形态结构特征以及地球运动规律。
检索分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地球运动”、“地球圈层结构”,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和网站与之有关,并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1. Arthur N Strahler, Pysical Geography, John Wiley & Sons, 4th. Ed 1975.
2. 王维.地球的形状——人类对它认识的历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3. J.H.塔齐. 地球的构造圈.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
4. 弗兰克.普内斯等.地球.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宇宙和天体
二、太阳和太阳系
9大行星、50个卫星、50万个小行星、少数彗星
三、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
第二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旋转椭球体 黄赤交角 太阳高度角 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
二、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拥有海洋和河湖,拥有生命……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的规律性
(二)地球公转的规律性
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首先,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更替,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而南半球左偏),并使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而且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差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潮汐作用,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密切相关。
同时,地球运动时,它的自转轴倾斜于其公转轨道面(黄赤交角),这影响着太阳辐射能在地面上的分布和变化,从而决定了地球上有四季的递变和五带的区分;其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提供了两个时间的自然单位——日和年,认识和利用它们的周期性规律,人们创造了历法制度和计时制度。

第四节 地理坐标
一、纬线与纬度
二、经线与经度

第五节 地球的圈层构造
一、地球的圈层分化
二、地球的内部构造 地壳、地幔、地核
三、地球的外部构造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第六节 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一、海陆分布
二、海陆起伏曲线
三、岛屿
四、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一)地球表面是太阳辐射和太阳能转化的主要场所。
(二)地球表面是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两相或三相界面。
(三)地球表面具有独特的物质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粘土矿物、沉积岩以及各种地貌形态。
(四)地球表层具有复杂的、高速度和高强度的物质、能量交换、转化和循环过程。
(五)地球表层存在着复杂的强烈的内部分异过程。
(六)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第二章 地壳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
第二节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三节 大地构造学说
第四节 火山与地震
第五节 地壳的演变

教学重点 认识地壳的物质组成及其演变,掌握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说以及地震、火山的概念和理论。
教学难点 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说以及地震、火山的概念和理论。
教学活动
实习与实验:在野外或者实验室、地质博物馆认识构造运动、地质构造以及地震、火山。
检索分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地壳”、“构造运动“火山”、“地震”,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和网站与之有关,并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1. 夏邦栋等. 地质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 J.H.塔齐. 地球的构造圈.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
3. 傅承义.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
4. 周廷儒. 故地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
一、化学成分与矿物
(一)化学成分 克拉克值
在已知的108种化学元素中,自然界存在92种,并有300余种同位素。
(二)矿物
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它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三)主要造岩矿物与常见矿物

岩石 是造岩矿物按照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二、岩浆岩
岩浆岩 是上地幔的高温熔融岩浆沿岩石圈破裂带上升侵入地壳甚至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
(一)岩浆岩的矿物组成
硅酸盐、金属硫化物、氧化物、挥发物。
(二)岩浆岩的产状、结构和构造
1. 产状
2. 结构:玻璃质结构、隐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斑状结构
3. 构造: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
(三)岩浆岩的主要类型
1. 按化学成分与矿物组成: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
2. 按结构、构造与产状: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
3. 综合分类:

三、沉积岩
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一)沉积岩的基本特征
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和生物化石,有碎屑结构或非碎屑结构之分,具有印模(波痕、雨痕、干裂、槽模、沟模等)、缝合线或结核等原生构造特征。
(二)沉积岩的主要类型
1. 碎屑岩类
2. 粘土岩类
3. 生物化学岩类

四、变质岩
(一)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其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
(二)变质作用类型与常见变质岩
1. 动力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引起的定向压力使原岩碎裂、变形及一定程度的重结晶,称为动力变质作用。代表性岩石: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
2. 接触热变质作用
发生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围岩受热后矿物发生重结晶、脱水、脱碳、形成变晶结构结构与新矿物。
代表性岩石:斑点板岩、角岩、大理岩、石英岩
3.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发生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高温下岩浆分泌的挥发性物质与热液通过围岩的交代作用使后者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矿物。
代表性岩石:矽卡岩
4. 区域变质作用
区域性构造运动导致的深广范围的变质作用。
代表性岩石: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变粒岩、麻粒岩
5. 混合岩化作用(超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与岩浆作用间的一种过渡性地质作用。
代表性岩石:混合花岗岩

第二节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一、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
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使地壳发生变位与变形的机械运动,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
(一)构造运动的一般特点
构造运动特点: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均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
(二)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
1. 水平运动 地壳或岩石圈块体沿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的运动
2. 垂直运动 地壳或岩石圈块体垂直于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的升降运动
二、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
(一)岩相
海相(深海相、浅海相)、陆相(河流相、湖泊相、沼泽相、滨海相)、过渡相
(二)沉积建造
沉积建造 是彼此有共生关系的地层(岩相)组合或岩性大致相同的沉积物组合。
1. 地槽型建造 主要由海相地层组成的、厚度很大,无沉积间断或仅有极短间断、产生于强裂构造下降区,岩浆岩与火山碎屑岩分布较广。
2. 地台型建造 以陆相碎屑沉积为主,厚度不大,未受强烈构造变动,地壳升降幅度均较小的地台上的建造,岩浆岩分布较少。
3. 过渡型建造 兼有地槽型与地台型建造特征但以碎屑岩占优势,陆相沉积与泻湖相沉积分布广泛。
(三)地层的接触关系
1. 整合 相邻新老地层产状一致且相互平行,时代连续,无沉积间断。
2. 假整合 又称平行不整合,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
3. 不整合 又称角度不整合,相邻地层产状既不一致,时代也不连续,有地层缺失。
4. 侵入接触 侵入体边缘有捕虏体,接触带界面不规则,围岩有变质现象。
5. 侵入体的沉积接触 后期沉积岩覆于前期侵入体所形成的剥蚀面之上。

二、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 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
(一)水平构造 丹霞地貌
(二)倾斜构造 单面山
(三)褶皱构造 背斜、向斜
(四)断裂构造 节理、断层

第三节 大地构造学说
一、板块构造学说
(一)大陆漂移学说
(二)海底扩张学说
(三)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边界:扩张型、俯冲型、转换断层型
六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块、南极板块
二、槽台说与地洼说
槽台说认为:地壳运动主要受垂直运动控制,其驱动力为地球物质的重力分异作用,其构造单元分为活动的地槽区和稳定的地台区。
地洼说认为:地壳发展过程中,活动区(地槽)和稳定区(地台)可以相互转化。
三、地质力学学说
地质力学学说认为:全球地质构造的展布具有一定的方向和方位,即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扭动构造体系。

第四节 火山与地震
一、火山
(一)火山的类型与分布
1. 火山类型
2. 火山分布
(二)火山地貌
二、地震

第五节 地壳的演变
一、地质年代
(一)相对地质年代
依据地层下老上新的沉积顺序,地层剖面中的整合与不整合关系,标准古生物化石与生物群体进行对比,确定某个地层或事件的相对年代的方法。
(二)绝对地质年代
通过矿物或岩石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测定,依据放射性同位素蜕变规律计算其距今年代的方法。

二、地壳演化简史

第三章 大气和气候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第二节 大气水分和降水
第三节 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第四节 气候的形成
第五节 气候变化

教学重点 认识大气的的组成、特性及其运动,掌握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教学活动
实习与实验:在野外或者实验室认识大气的组成及气候变化规律。
检索分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大气”、“气候”,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和网站与之有关,并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
主要参考书
1. 周淑贞主编.气象与气候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 潘守义等.现代气候学原理.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
3. 王绍武.气候系统引论.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
4. 张家诚著.气候与人类.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5. 谭冠日.气候变化与社会经济.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一、大气的成分
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悬浮尘粒或杂质组成,在近地表85km以下,其成分可分为两类,定常成分(氮、氧、氩和微量惰性气体氖、氪、氙、氦等)和可变成分(水汽、二氧化碳、臭氧、一氧化碳、甲烷、硫化氢、二氧化硫等)。
二、大气的结构
(一) 大气质量(图3-1)

(二)大气压力
气压 是指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铅直空气柱的重量,它随着高度的上升而降低;但是,由于地表的非均一性及动力、热力因子影响,同一水平面上实际气压的分布并不均匀,因此,各地同一时刻的海平面气压值存在差异,可分为低气压、高气压、低压槽、高压脊及鞍形等气压场类型。
(图3-2-3)
(三)大气分层
按照温度和运动情况,可将大气分为五层。
(图3-4)
三、大气的热能
(一)太阳辐射
地球及大气的热状况是天气变化的基本因素,辐射交换是决定热状况的能量交换方式之一,而太阳辐射从根本上决定地球、大气的热状况,从而支配其他能量的传输过程。
(二)大气能量及其保温效应
大气本身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很少,而水、陆、植被等下垫面却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并经潜热和感热转化供给大气。
(图3-5)
(三)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
辐射平衡 是指地-气系统内部某一时段内,地面与大气以辐射和热量输送形式进行的能量交换的收支差值。
(图3-6、3-7)
四、气温
(一)气温的周期性变化
1. 气温的日变化
气温日较差 是指一天中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它与纬度、季节、地表性质、天气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2. 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年较差 是指气温的年变化幅度。
(图3-8)

(二)气温的水平分布
(图3-9-10)
(三)气温的垂直分布
气温主要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同时受到纬度、地面性质、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 大气水分和降水
一、大气湿度
(一)湿度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水汽压、饱和水汽压、绝对湿度、相对湿度、露点温度
(二)湿度的变化与分布
二、蒸发和凝结
(一)蒸发及其影响因素
温度、性质、性状、空气湿度、风
(二)凝结和凝结条件
三、水汽的凝结现象
(一)地表面的凝结现象 露、霜、雾凇、雨凇
(二)大气中的凝结现象
雾:辐射雾、平流雾、蒸汽雾、上坡雾、锋面雾
云:积状云、层状云、波状云
(图3-13-14-15)

四、大气降水
(一)降水的形成
云滴凝结增长 → → → → 云滴的冲并增长
(二)降水的类型
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
(三)降水的时间变化
1. 降水强度、降水量、降水变率
2. 降水的日变化:大陆型、海洋型
3. 降水的年变化:赤道型、热带型、副热带型、温带及高纬型
(四)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受纬度、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地形等多种因素制约,全球划分为四个降雨带:赤道多雨带、南北纬15o-30o少雨带、中纬多雨带、高纬少雨带。
(图3-19)

第三节 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一、大气的水平运动
(一)作用于空气的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惯性离心力
(图3-20-21-22)

(二)自由大气中的空气运动
地转风、梯度风
(图3-23-24)
(三)风随高度的变化
1. 地转风随高度的变化——热成风
(图3-25-26-27)
2. 摩擦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
(图3-28)

二、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 是指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它构成了全球大气运行的基本形势,是全球气候特征和大范围形势的主导因素与各种尺度天气系统活动的背景条件。
水平尺度可涉及某个大地区、半球甚至全球;垂直尺度有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或整个大气圈的大气环流;时间尺度有数日、月、季、半年、一年直至多年的平均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全球行星风系、三圈环流、定常分布的平均槽脊和高空急流、西风带中的大型扰动、季风环流。
(图3-30-31-32-33-34-35)

三、主要天气系统
天气系统 是指大气中引起天气变化的各种尺度的运动系统,包括温压场和风场中的大气长波、气旋、反气旋、锋面、台风、龙卷风等。
(图3-38-42-43)

第四节 气候的形成
一、气候和气候系统
(一)气候的概念
气候 是指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按空间尺度大小可分为全球气候、区域气候、小气候等。
(二)气候系统
气候系统的组成:大气圈、海洋、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
(图3-44)

二、气候的形成
(一)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
太阳辐射是气候系统的能源,又是一切大气物理过程和现象形成的基本动力。
(图3-46-47)

(二)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
大气环流是热量和水分的转移者,也是气团形成的基本原因。
沃克环流、厄而尼诺、南方涛动
(图3-48-49-50)

(三)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
地理因子通过对辐射因子与环流因子的影响而作用于气候,使得气候既具有纬度地带性,又具有非地带性特征。

三、气候带和气候型
(图3-51)

8、有关大学本科地理科学专业

1 地理学引论
课程内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地理学的产生发展和主要学派,基本地理过程和基本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的区域协调和持续发展,地理技术,现代地理学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地理学近期重点研究的领域。
考核方式:作业、开卷考试
教 材:《地理科学导论》王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地理学思想简史》杨吾杨,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参考书目:《地理科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出版社1989年;《论地理科学》钱学森,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理论地理学概论》王铮、丁金宏等,科学出版社1994年;《现代地理学辞典》左大康主编,商务印书馆1990年

2 地球概论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48 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整个大的宇宙空间以及基本的天文学知识,同时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即对地球系统知识进行初步的了解与认识,为学习地理学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课程内容:地球概论是关于行星和地球的基础知识。它是以地球的整体为研究对象,其研究内容分为两个方面,即地球的天文学和地球的物理学。前者主要讲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以及地球和月球的关系,这是本课程的重点,这部分还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地理坐标和天球坐标。后者简要讲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内外结构及其物理性质。
参考书:刘南,地球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地质学基础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56 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 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对引导学生进行地理知识学习和培养地理思维的有重大作用,能够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地球观和世界观,初步掌握地质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为其他地理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 课堂讲授——侧重于地质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论述、说明;室内实验——室内实习是使学生加深、融会贯通课堂讲授内容的过程,安排在有关章节授课之后,在实验室中,借助实物标本、模型、等教具进行观察分析和实验操作;野外实习——结合课堂和校内教学内容,使学生在野外对矿物、岩石、构造等地质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进一步深入理解。
参考书:陈智,基础地质学,地图出版社;宋春青等,地质学基础,高教出版社;赵不亿等,普通地质学,地质出版社;张宝政等,地质学原理,地质出版社。

4 气象学与气候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72 学分:4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基本规律以及天气变化的基本原因,为深入理解地理环境形成、演变规律等奠定基础。
课程内容:系统介绍气象学与气候学有关内容,包括大气能量、水分和大气运动、大气环境、大气系统,在此基础上分析气候系统的形成、气候属性、气候变化及人类对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城市气候等。
参考书:周淑贞、张超,城市气候学导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王绍武,气候系统引论功,气象出版社; Lockwood JG ,气候成因,卢言文芳译,气象出版社,1985。

5 地貌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54 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认识各种地貌并理解各自的形成原因,是地理专业野外考察的必备知识。
课程内容:地貌学是地理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主要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先修课要求:地质学基础。
参考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高等教育出版社;地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6 水文与水资源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54 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现状,理解水循环规律,并认识水圈在地球表层系统的角色和作用,是地理及相关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
课程内容:主要介绍水文要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以水循环和水量平衡为纲,着重研究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
参考书:黄锡荃,水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武吉华,自然地理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熊怡,中国的河流,人民教育出版社。

7 土壤地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72 学分:4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壤的形成原因,土壤肥力及其土壤的基本物质循环,并认识土壤圈在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中的作用,充分理解土壤在生态环境变迁中的响应和反馈功能,认识土壤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作用和保证人类粮食安全的关键性。
课程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土壤的形成条件及地理分布规律;土壤基本实验,土壤学野外采样及其土壤剖面野外判别常识和土壤化学基本理论。
参考书:李天杰,土壤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南京大学等,土壤学基础与土壤地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土壤,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系统分类课题组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8 植物地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63 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常见的植物,并系统学习植物的分类知识,掌握植物生长和演替的基本规律,并了解基本的生态学知识,认识地理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和植物的逆境生理。
课程内容: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包括人类活动及生物之间的影响),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主要类型,生物区系,生物地理野外调查方法。
参考书:武吉华、张绅编,植物地理学,哈尔滨地图出版社;北京大学等编,植物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9 地图和测量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72 学分:4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图和测量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绘制教学地图的能力,同时掌握基本的土地、工程测量基本技能。
课程内容:地图和测量学是以地图信息传递为中心的、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科学,同时包括土地、工程基本测量知识和实践技能。
参考书: 蔡孟裔,新编地图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测量与地图学,高教出版社。

10 地理信息系统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54 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常用软件的应用,硬件设备的操作,以及信息处理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课程内容: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科学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遥感数值图像处理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对图形图像的三维仿真表达方法和实际应用、专题应用信息系统和电子地图以及常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
参考书: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黄杏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教程,黄杏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地理信息系统,张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地理信息系统导论,Kang-tsung Chang 著,陈健飞等译,科学出版社。

11 遥感概论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54 学分:3 考核方式: 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遥感基本原理、遥感图像的获得和解译方法,并了解遥感的最新技术进展。
课程内容:遥感基本概念;遥感理论基础,包括遥感电磁辐射基础、遥感光学基础;遥感数据获取,包括传感器、航空遥感、航天遥感和微波遥感;遥感数据处理,即图像校正和增强;遥感信息提取,包括图像目视判读和计算机信息提取,以及遥感技术应用。
参考书:梅安新等,遥感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刘慧平,遥感实习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吕国锴等,遥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彭望禄,遥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2 环境学概论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54 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
课程内容:环境学概论是地理科学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内容是人类环境的基本理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及其治理、人类环境保护等。
参考书:刘培桐主编,环境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刘翊亭等,环境学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13 人文地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54;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必要的人文基础知识并能对其实践研究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并充分了解当前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
课程内容:全面阐述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论、行为论、区位论等)和主要方法,以及人文地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人口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参考书: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导论,测绘出版社;金其铭等,人文地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王恩涌,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4 经济地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54 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为经济建设服务,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课程内容:经济地理学导论是地理科学专业必修课程。全面阐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以及区域经济规划和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演变规律)和主要方法,介绍国内外经济地理学发展动向和各派学说观点。
参考书:李小建主编,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刘再兴,生产布局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陈才等,经济地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再兴,工业地理学,商务印书馆;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5 中国自然地理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时:54 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的自然地理概况,自然地理的分布和区划等。
课程内容:系统论述全国性的主要自然地理问题,包括自然结构及其评价,海域与岛屿,灾害与环境等;并分区阐述各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条件,自然区划问题。
参考书:赵济主编,中国自然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师大等编,中国自然地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16 中国经济地理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时:54 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了解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和产业布局规律。
课程内容:系统论述全国性的主要经济地理问题,包括人口与经济规律,文化传统与现代化,景观与区划,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等;区域分析部分将全国分为 8个综合区,分区阐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区域发展方向。先修课要求: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等。
参考书:吴传钧主编,中国经济地理,科学出版社;谢光辉,中国经济地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7 世界自然地理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时:54 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世界的自然地理概况,自然地理的分布和区划等;培养学生对全球问题学习的理解能力、研究全球问题的创新能力和捕捉全球问题新信息的能力。
课程内容:系统论述全球性的主要自然地理问题,包括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灾害与环境等;并分区阐述各大洲自然环境条件,自然区划问题。
参考书:刘德生主编,世界自然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冯忠江,世界自然地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8 世界经济地理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时:54 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了解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和产业布局规律。
课程内容:系统论述全球性的主要经济地理问题,包括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理格局,分别阐述了各洲及其主要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特点,人地关系问题及对外经济与社会关系问题等。
参考书:陈才主编,世界经济地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 综合自然地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36 学分:2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部门自然地理学之间的关系,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综合性概念和一般性原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程内容:自然地理学的一般原理和综合性概念,论述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简史、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物质与能量结构、时间结构、地域分异规律、综合自然区划、土地分级与分类、土地评价、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关系及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等。
参考书:伍光和,综合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葛京凤,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 城市地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54 学分:2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对城市化、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体系的理论与方法的学习,掌握城市发展的机制与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城市城市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城市化原理、城市地域结构、城市体系、城市问题。
参考书: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

21 计量地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36 学分:2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既掌握一定的计量地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又能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具备运用计量地理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研究地理系统的分析方法、地理模型的建立、地理要素统计分析、地理预测和地理决策等,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揭示地理系统的变化规律。
参考书:徐建华,计量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张超,计量地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22 全球变化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36 学分:2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全球变化研究最新进展,以及全球变化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全球观念和意识。
课程内容:全球变化研究的基本问题、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方法、环境演变与全球变化、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
参考书:张兰生,全球变化,高等教育出版社;杨达源,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化学工业出版社;朱诚,全球变化科学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23 旅游地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36 学分:2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标:通过这门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旅游地理学,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教学和实践中,同时对其自身的旅游活动也有指导作用。
课程内容:了解旅游者行为,旅游需求,旅游环境容量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旅游资源评价方法,了解旅游开发对区域的影响,了解规划的程序并能在实践中应用。
参考书:保继刚,楚义芳编著,旅游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现代旅游地理学,卢云亭编著,江苏人民出版社;旅游资源学,苏文才,孙文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旅游资源,石高俊编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24 中学地理教法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时:54 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着重培养学生在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教学技能与地理教学研究的能力,使其成为合格的高水平的地理教师。
课程内容:中学地理教法以中学地理教学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包括地理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师素质及其评价等方面。
参考书:王树声,中学地理教材教法,高教出版社;刁传芳,中学地理教学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王民等,地理与环境教育,广西教育出版社;王民等,地理教学法——概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陈澄,地理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我也特别喜欢地理的高三毕业生。不过今年考得不太理想
怕上不了喜欢的学校,和专业了

祝你有好运

9、地理科学是 什么专业

要学"测量与地图学"
"行星地球概论"
"地质学基础"
"气候气象学基础"
"高等数学"
"水文学"
"植物地理学".....

以后可以:考公务员(国土局方面),地理老师,GIS......

地理科学专业 一、学 科:理学
门 类:地理科学类
专业名称:地理科学
一级学科:地理学
相近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土地管理、环境管理
二、主要课程: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气象与气候学、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学、测量与地图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多媒体课件制作、地理教学论、遥感概论等,由于各个学校不同而有不同的课程设置,详细可见各学校专业设置介绍。
三、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以重基础、重技能、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思想,在课程与课时设置上重视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强化学生的地理实践与地理教学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因学生而异开设选修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具体由于各个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而不同,详细可见各学校专业设置介绍。
四、专业培养要求:具体由于各个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而不同,详细可见各学校专业设置介绍。
五、学制:标准学制:四年(本科) 弹性学制:3-6年(本科)
六、授予学位:符合学位授予规定的可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地理科学,就是地理教育,培养方向是初高中地理教师,现在几乎所有专业就业前景都不太好,至于地理科学专业,要看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在中学里面地理教师不是很受重视,远远不如语数外和理化生,不过补课很容易,因为文科生学地理总是学不好。

在高中地理属于边缘学科,地位不尴不尬的,毕竟学文科的人是少数。

在初中地理老师的地位就更低得多,因为中考不考地理。简直连体育老师都不如啊。

1 地理学引论
课程内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地理学的产生发展和主要学派,基本地理过程和基本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的区域协调和持续发展,地理技术,现代地理学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地理学近期重点研究的领域。
考核方式:作业、开卷考试
教 材:《地理科学导论》王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地理学思想简史》杨吾杨,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参考书目:《地理科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出版社1989年;《论地理科学》钱学森,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理论地理学概论》王铮、丁金宏等,科学出版社1994年;《现代地理学辞典》左大康主编,商务印书馆1990年

2 地球概论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48 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整个大的宇宙空间以及基本的天文学知识,同时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即对地球系统知识进行初步的了解与认识,为学习地理学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课程内容:地球概论是关于行星和地球的基础知识。它是以地球的整体为研究对象,其研究内容分为两个方面,即地球的天文学和地球的物理学。前者主要讲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以及地球和月球的关系,这是本课程的重点,这部分还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地理坐标和天球坐标。后者简要讲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内外结构及其物理性质。
参考书:刘南,地球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地质学基础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56 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 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对引导学生进行地理知识学习和培养地理思维的有重大作用,能够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地球观和世界观,初步掌握地质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为其他地理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 课堂讲授——侧重于地质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论述、说明;室内实验——室内实习是使学生加深、融会贯通课堂讲授内容的过程,安排在有关章节授课之后,在实验室中,借助实物标本、模型、等教具进行观察分析和实验操作;野外实习——结合课堂和校内教学内容,使学生在野外对矿物、岩石、构造等地质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进一步深入理解。
参考书:陈智,基础地质学,地图出版社;宋春青等,地质学基础,高教出版社;赵不亿等,普通地质学,地质出版社;张宝政等,地质学原理,地质出版社。

4 气象学与气候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72 学分:4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基本规律以及天气变化的基本原因,为深入理解地理环境形成、演变规律等奠定基础。
课程内容:系统介绍气象学与气候学有关内容,包括大气能量、水分和大气运动、大气环境、大气系统,在此基础上分析气候系统的形成、气候属性、气候变化及人类对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城市气候等。
参考书:周淑贞、张超,城市气候学导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王绍武,气候系统引论功,气象出版社; Lockwood JG ,气候成因,卢言文芳译,气象出版社,1985。

5 地貌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54 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认识各种地貌并理解各自的形成原因,是地理专业野外考察的必备知识。
课程内容:地貌学是地理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主要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先修课要求:地质学基础。
参考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高等教育出版社;地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6 水文与水资源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54 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现状,理解水循环规律,并认识水圈在地球表层系统的角色和作用,是地理及相关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
课程内容:主要介绍水文要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以水循环和水量平衡为纲,着重研究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
参考书:黄锡荃,水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武吉华,自然地理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熊怡,中国的河流,人民教育出版社。

7 土壤地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72 学分:4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壤的形成原因,土壤肥力及其土壤的基本物质循环,并认识土壤圈在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中的作用,充分理解土壤在生态环境变迁中的响应和反馈功能,认识土壤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作用和保证人类粮食安全的关键性。
课程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土壤的形成条件及地理分布规律;土壤基本实验,土壤学野外采样及其土壤剖面野外判别常识和土壤化学基本理论。
参考书:李天杰,土壤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南京大学等,土壤学基础与土壤地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土壤,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系统分类课题组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8 植物地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63 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常见的植物,并系统学习植物的分类知识,掌握植物生长和演替的基本规律,并了解基本的生态学知识,认识地理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和植物的逆境生理。
课程内容: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包括人类活动及生物之间的影响),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主要类型,生物区系,生物地理野外调查方法。
参考书:武吉华、张绅编,植物地理学,哈尔滨地图出版社;北京大学等编,植物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9 地图和测量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72 学分:4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图和测量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绘制教学地图的能力,同时掌握基本的土地、工程测量基本技能。
课程内容:地图和测量学是以地图信息传递为中心的、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科学,同时包括土地、工程基本测量知识和实践技能。
参考书: 蔡孟裔,新编地图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测量与地图学,高教出版社。

10 地理信息系统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54 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常用软件的应用,硬件设备的操作,以及信息处理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课程内容: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科学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遥感数值图像处理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对图形图像的三维仿真表达方法和实际应用、专题应用信息系统和电子地图以及常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
参考书: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黄杏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教程,黄杏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地理信息系统,张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地理信息系统导论,Kang-tsung Chang 著,陈健飞等译,科学出版社。

11 遥感概论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54 学分:3 考核方式: 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遥感基本原理、遥感图像的获得和解译方法,并了解遥感的最新技术进展。
课程内容:遥感基本概念;遥感理论基础,包括遥感电磁辐射基础、遥感光学基础;遥感数据获取,包括传感器、航空遥感、航天遥感和微波遥感;遥感数据处理,即图像校正和增强;遥感信息提取,包括图像目视判读和计算机信息提取,以及遥感技术应用。
参考书:梅安新等,遥感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刘慧平,遥感实习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吕国锴等,遥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彭望禄,遥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2 环境学概论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54 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
课程内容:环境学概论是地理科学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内容是人类环境的基本理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及其治理、人类环境保护等。
参考书:刘培桐主编,环境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刘翊亭等,环境学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13 人文地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54;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必要的人文基础知识并能对其实践研究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并充分了解当前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
课程内容:全面阐述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论、行为论、区位论等)和主要方法,以及人文地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人口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参考书: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导论,测绘出版社;金其铭等,人文地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王恩涌,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4 经济地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54 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为经济建设服务,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课程内容:经济地理学导论是地理科学专业必修课程。全面阐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以及区域经济规划和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演变规律)和主要方法,介绍国内外经济地理学发展动向和各派学说观点。
参考书:李小建主编,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刘再兴,生产布局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陈才等,经济地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再兴,工业地理学,商务印书馆;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5 中国自然地理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时:54 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的自然地理概况,自然地理的分布和区划等。
课程内容:系统论述全国性的主要自然地理问题,包括自然结构及其评价,海域与岛屿,灾害与环境等;并分区阐述各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条件,自然区划问题。
参考书:赵济主编,中国自然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师大等编,中国自然地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16 中国经济地理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时:54 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了解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和产业布局规律。
课程内容:系统论述全国性的主要经济地理问题,包括人口与经济规律,文化传统与现代化,景观与区划,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等;区域分析部分将全国分为 8个综合区,分区阐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区域发展方向。先修课要求: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等。
参考书:吴传钧主编,中国经济地理,科学出版社;谢光辉,中国经济地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7 世界自然地理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时:54 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世界的自然地理概况,自然地理的分布和区划等;培养学生对全球问题学习的理解能力、研究全球问题的创新能力和捕捉全球问题新信息的能力。
课程内容:系统论述全球性的主要自然地理问题,包括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灾害与环境等;并分区阐述各大洲自然环境条件,自然区划问题。
参考书:刘德生主编,世界自然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冯忠江,世界自然地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8 世界经济地理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时:54 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了解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和产业布局规律。
课程内容:系统论述全球性的主要经济地理问题,包括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理格局,分别阐述了各洲及其主要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特点,人地关系问题及对外经济与社会关系问题等。
参考书:陈才主编,世界经济地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 综合自然地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36 学分:2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部门自然地理学之间的关系,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综合性概念和一般性原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程内容:自然地理学的一般原理和综合性概念,论述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简史、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物质与能量结构、时间结构、地域分异规律、综合自然区划、土地分级与分类、土地评价、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关系及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等。
参考书:伍光和,综合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葛京凤,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 城市地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54 学分:2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通过对城市化、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体系的理论与方法的学习,掌握城市发展的机制与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城市城市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城市化原理、城市地域结构、城市体系、城市问题。
参考书: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

21 计量地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36 学分:2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既掌握一定的计量地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又能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具备运用计量地理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研究地理系统的分析方法、地理模型的建立、地理要素统计分析、地理预测和地理决策等,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揭示地理系统的变化规律。
参考书:徐建华,计量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张超,计量地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22 全球变化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36 学分:2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全球变化研究最新进展,以及全球变化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全球观念和意识。
课程内容:全球变化研究的基本问题、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方法、环境演变与全球变化、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
参考书:张兰生,全球变化,高等教育出版社;杨达源,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化学工业出版社;朱诚,全球变化科学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23 旅游地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36 学分:2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标:通过这门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旅游地理学,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教学和实践中,同时对其自身的旅游活动也有指导作用。
课程内容:了解旅游者行为,旅游需求,旅游环境容量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旅游资源评价方法,了解旅游开发对区域的影响,了解规划的程序并能在实践中应用。
参考书:保继刚,楚义芳编著,旅游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现代旅游地理学,卢云亭编著,江苏人民出版社;旅游资源学,苏文才,孙文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旅游资源,石高俊编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24 中学地理教法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时:54 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目的:着重培养学生在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教学技能与地理教学研究的能力,使其成为合格的高水平的地理教师。
课程内容:中学地理教法以中学地理教学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包括地理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师素质及其评价等方面。
参考书:王树声,中学地理教材教法,高教出版社;刁传芳,中学地理教学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王民等,地理与环境教育,广西教育出版社;王民等,地理教学法——概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陈澄,地理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与王绍武气候系统引论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