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中美分歧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中美分歧

发布时间:2021-07-03 13:31:46

1、哥本哈根的气候大会有什么争议?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太热闹了,没见过这么有意思的国际会议了。。。

2、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立场是分别什么?

1.会议争复议的关键在于:二氧化碳排放量到底应该减少多少?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制定的减排标准很高,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等)技术落后,一般制都达不到那么低的排放量。事实上,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程度高,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很高,发展中国家尽管单位产值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发达国家高,但总量小,所以对气候变暖造成重大影响的是发达国家。他们的工业化历程都200多年了,排放的二氧化碳能比我们少吗?百欧美提高排放标准,旨在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要么买他的最新减排设备和减度排技术,花掉咱们的外汇储备;要么减缓咱们的经济发展,不对他们构成威胁。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的矛盾知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刚刚开始吃肉,欧美就让我们开始减肥”。这合理吗??气候变暖主要是他们造成的,但却要我们和他们承担同样的减排指标,这不是马关条约,又是什么呢??签于此道,发展中国家跟欧美产生了严重分歧。

3、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对发达国家提出了哪些实质性的约束条款?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没有达成有实质内容和法律约束的协议

4、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各方争论不休 最后发表协议的原因是什么

气候大会讨论的主要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而温室气体往往关系到与会国家的经济发展,关系到其国家利益。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版国家之间往往会因为彼此的温室气体排放指标多少各权执一词,相持不下。所以大会迟迟无法发表协议。

5、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对峙

据12月14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 开了一周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把全世界的分歧煮在一口锅里。哥本哈根成了各国如何自夸和如何指责别人的大课堂。烦躁的气氛下,据称10万人参与的游行在哥本哈根上演,并因出现暴力导致近千人被捕。

法国《世界报》将峰会目前的僵局责任推给中美。该报称,峰会成了中美两国的角斗场。中美两国的激烈对峙,让欧洲作出的数十亿欧元援助姿态变得无人关注,峰会最终可能演变为美国和“南方国家”的对决战,而欧盟国家只能靠边站。

法新社题为“美中在气候会议上发生碰撞”的报道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之前,中美彼此称赞对方,而现在两国在一场超级大国的对峙中互相激烈指摘,助长了这次联合国会议的紧张气氛。从如何分摊削减温室气体负担到是否美国欠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气候债”等关键问题上,这两个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都针锋相对。报道援引专家的话说,“气氛似乎相当负面。人人都立场强硬,做给国内看。”美国政治家网站12日的文章说,中国副外长何亚非周五对记者说:“我不想说这位先生无知。但我想他缺乏常识,或者十分不负责任。”何亚非的这番话是由美国首席谈判代表斯特恩在首次记者会上的评论引发的。当时斯特恩抨击中国在抑制碳排放方面做得不够,他誓言美国将为一些发展中国家减排提供资金,但中国除外。文章称,这番争执标志着这两个世界最大国家(也是最大排放国)的对峙公开爆发。

6、在哥本哈根召开的气候大会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主要在于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希望发达国家还清其以前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承担的历史排放责任,要求他们加大减排量,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而发达国家则希望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承担更多的排放,他们认为是由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发展过快节能水平不高才导致的排放过多,他们不想提供援助。根本在于国家利益。

7、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究竟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引起很大争议?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

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会议在现代化的Bella中心举行,为期两周。 根据2007年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第13次缔约方会议通过的《巴厘路线图》的规定,2009年末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第15次会议将努力通过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议定书》,以代替2012年即将到期的《京都议定书》。考虑到协议的实施操作环节所耗费的时间,如果《哥本哈根议定书》不能在2009年的缔约方会议上达成共识并获得通过,那么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全球将没有一个共同文件来约束温室气体的排放。会导致遏制全球变暖的行动遭到重大挫折。因此,很大程度上,此次会议被视为全人类联合遏制全球变暖行动一次很重要的努力。 基于现实困境,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学者、媒体和民众都非常关注本次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哥本哈根的议题在近一年来一直是各大国际外交场合的重点议题。美国总统奥巴马以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已经多次就此话题表态。而中美两国对气候变化议题的态度一直都是全球媒体的最佳关注重点。

8、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谈判 为什么叫谈判

专家称哥本哈根会议不仅是气候博弈

随着中美于同一天公布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即将于下月初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迅速升温。

而这个会议,是人类为了解决一场更致命的升温。

在全球普遍进入工业化的近100年来,地球平均地表气温升高了0.74℃。如果升温1℃,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珊瑚将会全部死亡;升温2℃将意味着格陵兰岛的冰盖彻底融化,海平面上升7米。

2007年2月2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了《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部分。该报告中指出,目前的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工业革命前升高了0.74℃;到21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将升高1.8℃—4℃,海平面将升高18—59厘米。

20世纪的100年是过去1000年中最暖的100年,而过去的50年又是过去1000年中最暖的50年;气候变暖的现象得到了观测事实的确认。该报告还特别指出,全球变暖90%的可能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12月初,一场旨在给地球“降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在哥本哈根举行。毫无疑问,在影响人类共同的命运的道路上,哥本哈根会议将是重要的一站。

溯源

从京都议定书到哥本哈根协议

由于2012年的临近,《京都议定书》第一期承诺即将到期。

近日,决定参加哥本哈根会议的各国元首名单不断刷新。

在联合国讨论环境问题的历史,如此豪华的阵容是绝无仅有的。而这距离人类第一次公开讨论气候变暖问题,也不过三十年左右的时间。

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许多地区出现的极端天气,尤其是1973年非洲萨赫勒地区大旱,导致数百万人失去生命。因此,1974年联合国第六次大会因此要求世界气象组织对此展开气候变化研究。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研究结果,第29届执委会决定于1979年召开“世界气候大会高级科技会议”,后来改为“世界气候大会———气候与人类专家会议”。

组委会认为,世界气候大会不仅是一次气象会议,而且还应召集专家审议气候对各种经济行为和其他人类活动的作用,故与会者将不仅仅限于气象学家,各个不同相关领域的专家都应该参加。

第一届世界气候催生了另一个在气候变化研究上颇负盛名的组织———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1990年在日内瓦举行的第二届气候大会通过了一项更具实质内容的《部长宣言》。

《部长宣言》指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大量生产活动致使温室气体不断积聚,下世纪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将是前所未有的,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将因此受到严重威胁。

宣言还认为,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全球气候是各国共同的责任。但是,作为温室气体主要排放源的西方工业国家对此尤其负有特殊责任,它们必须起带头作用,承诺采取行动,降低其在全球温室气体净排放中的比重。

尽管人类开始意识到气候变化可能引发的灾难性后果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不过,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变化中心研究员张称意介绍,“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上,有两个里程碑的事件,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通过和2005《京都议定书》生效。”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条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据统计,目前已有190多个国家批准了《公约》,这些国家被称为《公约》缔约方。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截至2005年8月13日,全球已有14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该议定书,其中包括30个工业化国家,批准国家的人口数量占全世界总人口的80%。

距离现今最大规模的气候变化大会是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由于2012年的临近,《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即将到期。因此,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的“巴厘岛路线图”,启动了加强《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全面实施的谈判进程,致力于在2009年年底的哥本哈根大会上完成《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12年到期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安排的谈判并签署有关协议。

格局

美国代表团谈判中鲜有积极建议

目前哥本哈根最大的障碍仍然是美国。美国代表团在谈判中鲜有积极的建议,其决策过程有断裂现象。

上月初,在巴塞罗那举行的第五次气候变化谈判出现戏剧性一幕,非洲代表集体离场。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杨富强亲眼目睹了这一幕。他对记者表示,距离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仅两周时间,出现这样的事情确实让人担忧。

抵制发生在会期第二天的11月3日。当天下午,来自55个非洲国家的谈判代表取消会议计划、集体离开非洲国家集团会议会场,并宣布联合抗议发达国家在大幅度减排目标承诺上停滞不前。

非洲国家在全会上强调,发达国家必须在1990年基础上、到2020年至少减排40%。

尽管气候变化威胁到全人类的共同前景,但是具体到确定的减排指标、技术转让以及资金支持时,纷争的利益集团立即陷入无休止的讨价还价。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陈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气候变化问题应该是两大阵营,这种基本的格局还是延续着两大阵营,三股力量,多个主体,以及多重博弈,这样一个基本态势。”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大家都是非常清楚的。从决定国际气候进程走向的主要力量来看,欧盟、美国,以及77国集团加中国这个阵营作为三股力量中间的博弈。”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计划主任对记者表示,目前哥本哈根最大的障碍仍然是美国。

美国代表团在谈判中鲜有积极的建议,其决策过程有断裂现象。

美国代表团反复强调,美国关心的焦点是2050年的减排目标和行动。这种做法试图掩盖其在中期目标上的责任和承诺。直到昨天,美国终于公布2020年目标。

美国政府代表提出,不仅仅发达国家讨论减缓目标问题,主要发展中国家也应参与,并做出相关的国家行动方案。这种提法混淆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减排问题上的实质性不同。

焦点

中国不争取减排空间将失发展机会

气候变化尽管不能说是西方抛出的阴谋论,但本质上是对未来发展权的争夺。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锱铢必较,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环境外交专家张海滨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气候问题并非单纯的环境问题。

“气候变化尽管不能说是西方抛出的阴谋论,但本质上是对未来发展权的争夺。”

今年6月份,清华大学教授何建坤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到,未来长期的减排目标将会对我国现代化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碳排放空间的问题也可能会成为我国面临的一大制约因素。

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伴之以能源消耗,而能源消耗将不可避免地带来二氧化碳排放,尤其是对中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如果不争取更大空间的减排目标将会丧失未来的发展机会。

国务委员马凯曾表示,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国际社会理应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和发展空间。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不承担量化的减排温室气体的指标,但这不等于中国不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和责任。

此外,从人类历史上看,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无约束地、大量地排放了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

从工业革命开始到1950年,人类由于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总量中发达国家占了95%;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发达国家的排放量仍然占到总排放量的77%。

“因此,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也应当承担主要的义务。发达国家有条件进一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也有经济实力、有义务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以美国为例,美国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3%至4%,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却占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美国曾于1998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2001年3月,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借口,宣布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

在即将奔赴哥本哈根之前,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国际谈判和国际政策处处长李高对本报记者表示,“《京都议定书》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区别,这对于保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区分,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并列,那么对于发达国家来讲在减排义务方面,发达国家就会迅速推动发展中国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来采取减排的措施,所以《京都议定书》这样一个法律形式摆在那儿对发达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一方面我们认为也是非常公平的,前面我也讲了一个数据,到目前为止一万亿二氧化碳派,80%由只占20%人口造成的,如果这20%人不为此作出努力,不为此作出补偿是不公平的。”

此外,他还表示,我们也注意到第一承诺期有一些第一发达国家没有完成他们已经宣布完不成的任务,能够给他们什么样的跟进这个很困难,但是国际社会还是对这些国家给予政治上的压力,他们要付出政治上的代价。

展望

哥本哈根是起点不是终点

在前一段时间里面,有一些国家散布消极悲观的论调,中国致力于促进各方坚定信心

本月24日,在丹麦大使馆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丹麦驻华大使叶普引用各种数据介绍了哥本哈根大会以及丹麦政府的目标和远景,即“一个协议,两个目的”。

叶普表示,“首先,哥本哈根大会协议应该成为一种政治上的动力以便各方尽快行动起来。其次,哥本哈根大会协议应该成为一种指令和期限,以便进一步地进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磋商,并为达成一项法律性的协议设定期限。”

大使还补充道,“关于减排目标,每个国家具体到数字的承诺和行动方案也将作为一系列的附录反映在哥本哈根协议中。该协议还应该包括巴厘行动计划中谈判所涉及的所有方面,包括财政上的有力支持。”

不过,离哥本哈根大会不足两周时间,悲观的论调一直占领上风。

不过,在展望哥本哈根大会的结局时,李高表示,“在前一段时间里面,有一些国家散布消极悲观的论调,中国政府谈判代表团的团长谢振华主任在很多场合都做了很多工作,也是鼓励各方要坚定信心,进一步明确共识,共同努力来争取哥本哈根会议取得更多的进展。”

李高认为,如果在哥本哈根会议我们还有一个细节,还需要进一步讨论的话,我们要进一步去明确讨论的方向,我想这个方向依然是巴厘路线图的授权。

作为国际谈判的参与者,李高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重申了中国的立场。

“我们不会接受通过在哥本哈根搞一个所谓的政治协议,或者一个别的什么样的文件,改变巴厘路线图的授权,我想这是一个核心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可能影响哥本哈根会议成果的问题,我们愿意跟各方一起来努力,扩大共识,缩小分歧,来达成一个有实质性成果的哥本哈根会议。”

相比之下,杨富强要乐观许多。他对记者说,比如发展中国家,甚至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巴西、中国、印度、南非、墨西哥这些比较大的排放很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之间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在大的问题看法上还是一致的。

“很多媒体试图找到他们发言的不同来说他们对气候变化最后产生根本性的分歧,这恐怕也是一种误解,所以不管是多边,还是双边的谈判,我认为对于整个气候,联合国气候框架下条约的谈判都是有促进作用的。”

“联合国曼谷会议后,大家对哥本哈根的前景忧心忡忡。”多次参与气候谈判的专家、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吕学都称,真正的谈判可能在“后哥本哈根”时代。

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陈迎的观点很具代表性,他对记者说:“非常显然哥本哈根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无论怎么样哥本哈根将会有一个政治协议,它的具体的内涵、具体的数字能不能达成,至少他要启动以一个政治的框架性的文件来把2012年之后国际气候制度主要的框架搭建好,这个就是他能够取得的最好的成果。”

9、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中国的立场如何?

中国政府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立场 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缔约方,中国一向致力于推动公约和议定书的实施,认真履行相关义务。目前,国际社会正在就落实“巴厘路线图”、加强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进行谈判,以于年底举行的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取得积极成果,中国将在这一谈判进程中继续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为此,谨提出中国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落实“巴厘路线图”的有关立场。 地球变暖 图3
温家宝总理发表讲话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8日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 加强合作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讲话全文如下: 凝聚共识 加强合作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 ——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2009年12月18日 哥本哈根) 拉斯穆森首相阁下,各位同事: 此时此刻,全世界几十亿人都在注视着哥本哈根。我们在此表达的意愿和做出的承诺,应当有利于推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进程。站在这个讲坛上,我深感责任重大。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 近三十年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已为世人瞩目。在这里我还要告诉各位,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从中国人民和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 ——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先后制定和修订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森林法、草原法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把法律法规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我们不断完善税收制度,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全面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千家企业节能计划,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开展节能行动。深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汽车,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动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2006至2008年共淘汰低能效的炼铁产能6059万吨、炼钢产能4347万吨、水泥产能1.4亿吨、焦炭产能6445万吨。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13%,相当于少排放8亿吨二氧化碳。 ——中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我们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鼓励支持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2005年至2008年,可再生能源增长51%,年均增长14.7%。2008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达到2.5亿吨标准煤。农村有3050万户用上沼气,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4900多万吨。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和光伏发电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地球变暖 图4
——中国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我们持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大力增加森林碳汇。2003至2008年,森林面积净增2054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净增11.23亿立方米。目前人工造林面积达5400万公顷,居世界第一。 中国有13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超过3000美元,按照联合国标准,还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难。但是,我们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1990至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6%。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如此长时间内这样大规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的减排目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证承诺的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改进减排信息的披露方式,增加透明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对话与合作。  各位同事,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国际社会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积极努力,加强合作。必须始终牢牢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保持成果的一致性。应对气候变化不是从零开始的,国际社会已经为之奋斗了几十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是各国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取得的成果,凝聚了各方的广泛共识,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基础和行动指南,必须倍加珍惜、巩固发展。本次会议的成果必须坚持而不能模糊公约及其议定书的基本原则,必须遵循而不能偏离“巴厘路线图”的授权,必须锁定而不能否定业已达成的共识和谈判取得的进展。 第二,坚持规则的公平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和基石,应当始终坚持。近代工业革命200年来,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排放总量的80%。如果说二氧化碳排放是气候变化的直接原因,谁该承担主要责任就不言自明。无视历史责任,无视人均排放和各国的发展水平,要求近几十年才开始工业化、还有大量人口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发展中国家承担超出其应尽义务和能力范围的减排目标,是毫无道理的。发达国家如今已经过上富裕生活,但仍维持着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且大多属于消费型排放;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排放主要是生存排放和国际转移排放。今天全球仍有24亿人以煤炭、木炭、秸秆为主要燃料,有16亿人没有用上电。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统筹安排,决不能以延续发展中国家的贫穷和落后为代价。发达国家必须率先大幅量化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这是不可推卸的道义责任,也是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本国国情,在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下,尽可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 第三,注重目标的合理性。中国有句成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西方也有句谚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应对气候变化既要着眼长远,更要立足当前。《京都议定书》明确规定了发达国家至2012年第一承诺期的减排指标。但从实际执行情况看,不少发达国家的排放不减反增。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公布的中期减排目标与协议的要求和国际社会的期望仍有相当距离。确定一个长远的努力方向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把重点放在完成近期和中期减排目标上,放在兑现业已做出的承诺上,放在行动上。一打纲领不如一个行动,我们应该通过切实的行动,让人们看到希望。 第四,确保机制的有效性。应对气候变化,贵在落实行动,重在机制保障。国际社会要在公约框架下做出切实有效的制度安排,促使发达国家兑现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持续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加快转让气候友好技术,有效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国家、非洲国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我们言必信、行必果,无论本次会议达成什么成果,都将坚定不移地为实现、甚至超过这个目标而努力。 谢谢!
美国

10、是G2双簧吗: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全球关注中美

在这次哥本哈根峰会上,中美之间的纷争是“G2”也好,双簧也罢,最终会达成一个基本令人满意的答案,请回顾2009年11月17日在北京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中在气候变化、能源与环境已经明确表述“关于即将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双方同意,依据「巴厘行动计划」积极促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全面、有效和可持续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双方决心根据各自国情采取重要减缓行动,并认识到两国在促成加强世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可持续成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双方决心支持这些承诺”就一目了然。就一点,在这次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上,中美的态度的确是决定了这次峰会的成败与否。

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中美分歧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