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中国地形对气候植被的影响

中国地形对气候植被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7-03 13:32:40

1、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河流,植被,气候)和经济发展(交通,资源,农业工业类型)的影响。

一、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1由于我国地形分为三级阶梯(至西向东),使得了大河向东流。
2我国地形复杂,多山地、丘陵、盆地,使得植被多样。
3地形对气候影响较大,很多地区的小气候不同(地形差异),我国气候多变。
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由于我国地形分布,经济发达地区多处于平原地区和沿河沿海地区,这些地方交通便利,通达度好,高原、山地地区交通相对较差,抑制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2 对于平原、盆地、沿河沿海地区,由于其交通条件好,能跟好的利用各种资源,发展经济。山地、丘陵地区,可能资源丰富,但无法合理利用资源,无法跨区域调集资源,经济相对较为落后。
3平原、盆地等主要以种植业、渔业为主,以畜牧业为辅,而山地、丘陵则以出牧业为主,种植业为辅。
4平原等地主要以资源密集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山地等则以资源密集型企业为主。
分析的不到位的地方,还请见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3平原、

2、中国地形对气候和河流有什么影响?

地形: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对气候的影响:1、形成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 2、东南沿海地区降水丰富,西北内陆地区降水少 对河流的影响:1、我国河流以外流河为主 2、大多河流自西向东流

3、简述中国地形对其气候的影响

大自然是个有机整体,地理环境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依存关系。只要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其他要素的相应变化,一个环节紧扣着另一个环节,一个过程向着另一个过程转化,最后必然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由量变发展到质变,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研究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正是地理科学的魅力所在,也是地理学这门科学的本质所在。

在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中,除了地理纬度以外,地形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地形可以影响气候的变化,造成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地形可以破坏或掩盖地理环境的纬度地带性,从而影响到农副业生产布局的不平衡性;而优美的地理环境的形成,更是与地形条件息息相关的。因此,对于中国地形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且对于如何根据各地的具体地形条件,因地制宜地合理配置农、林、牧、副、渔和旅游等事业的发展,以及在不断改造自然条件,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于中国地形的重要地理意义,至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造成了中国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中国的地形复杂多样,因此,也必然造成中国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地形对于中国气候的影响最显著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l)山脉常为南北暖冷气团的障壁,尤以东西走向的山脉最为显著,形成山脉南北不同的气候特点。例如秦岭南坡温暖多雨,北坡寒冷少雨,南郑和西安仅一山之隔,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变化就很明显。南郑1月平均气温为3℃,7月为26.7℃,平均年降水量为689.5毫米;西安1月平均气温为-0.5℃,7月为28.1℃,平均年降水量为566.3毫米。“一样春风有两般,南枝盛开北枝寒”则是形容南岭南北两侧气候差异的脍炙人口的名句。

(2)山地阻碍和影响了寒潮的路径,使得由北冰洋或西伯利亚流来的冷气团受层层山地的阻挡,路径因而迂回曲折。不像北美洲那样,由于山脉都是以南北走向为主,北方来的冷气团可以长驱南下。中国自西北侵入的寒潮最初是从西北向东南,以后又转成向南或向西南方向流动,而当寒潮到达中国东部平原后,则能一直深入到华南,这都是地形影响的结果。

(3)青藏高原的存在对空气运动的影响,正像响一样。青藏高原阻碍着高空西风急流,造成急流分支与会合等作用,这对于高原南北两侧的气压系统发生很大的影响,并且还影响到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大气环流,最明显的是加强了中国、印度和日本的季风。

(4)山地面向暖湿气流的一侧常为多雨的中心,如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四川盆地的西缘、台湾中央山脉南段的西坡;而背向暖湿气流的一侧常因焚风作用使气温增高。中国长江以南冬春多雨,则是由于江南丘陵的地形阻碍,冷空气易于堆积,造成半稳定性的锋面所致。

(5)在自由大气中,高度每上升100米,温度减低0.6℃。在山地也发生随高度升高而温度减低的现象,不过情况更要复杂一些。因为在山区影响温度变化的不仅是高度,而且还有地形形态和坡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句,他早就认识到庐山由于山高谷深,气候、物候与平地不同,从而产生春来晚、秋去早的变化。李白的《塞下曲》一开头写道:“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同样也是地形对气候、物候影响的极好的科学纪实。

此外,即使高度相同,而地形形态不同,气候差异也是十分悬殊的。如图63所示,A、B、C、D、E五地,它们的绝对高度相同,而地形形态却大异。A为高空,B为高原,C为高山,D为深谷,E为盆地,各地的气候大不一样。A点位于空中,昼夜气温的变化甚小,所以具有海洋性气候的特征;B点位于高原中心,白天吸热快,晚上放热也快,气温变化急剧,所以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的特征;C点位于山顶,与陆面接触少,而与空气接触较多,所以气候也显示为海洋性;D点居于深谷,E点位于盆地之中,两地气温均多变,气温较差大,大陆性气候特征就较为突出。所以,无论从大范围来看,还是从局部地区来看,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是明显的。

4、地形对气候有哪些影响啊,谢谢

1)地势高低
根据对流层气温的变化规律,在同一纬度地带,地势越高,气温越低,降水在一定高度的范围内,是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加,在达到最大降水高度后,随高度的升高降水减少。
2)地形起伏
高耸的山脉往往成为低层空气流动运行的障碍,它可以阻滞北方的冷空气和南来的暖空气又可使气流的水份大大损耗,在山脉两侧高大的山脉往往成为气候的分界线。 例如中国的秦岭。
3)地形分布
地形分布会改变某地的气温分布,也会使某种气候只局限分布于某一狭窄的区域。 例如北美洲西海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只分布在沿岸狭长的地带,而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能够分布到大陆内部,分布的面积广阔,就是与“西欧平原面积广,山脉呈东西走向、相间分布,从而有利于来自海洋的暖湿西风深入大陆内部”有关。
4)地形类型
在同一纬度的地区,由于地形类型的不同,使得影响气候的因子也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例如那曲冬季是由于青藏高原地势高的影响而温度特别低,而同纬度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南京市则温度较高,说明地形类型的差异对气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5)山坡方向
山脉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气温与降水有明显的差异,山地的迎风坡(指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在山脉的迎风坡,暖湿气流被迫抬升,容易成云致而。背风山坡因空气下沉,气温升高,降水就少)比背风坡多雨,向阳坡比背阳坡气温高。由于山坡方向对气候各要素发生显著影响,而且对气候也就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我国的长白山就呈现出这种明显的现象。

5、地形对气候有哪些影响

1)地势高低
根据对流层气温的变化规律,在同一纬度地带,地势越高,气温越低,降水在一定高度的范围内,是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加,在达到最大降水高度后,随高度的升高降水减少。
2)地形起伏
高耸的山脉往往成为低层空气流动运行的障碍,它可以阻滞北方的冷空气和南来的暖空气又可使气流的水份大大损耗,在山脉两侧高大的山脉往往成为气候的分界线。 例如中国的秦岭。
3)地形分布
地形分布会改变某地的气温分布,也会使某种气候只局限分布于某一狭窄的区域。 例如北美洲西海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只分布在沿岸狭长的地带,而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能够分布到大陆内部,分布的面积广阔,就是与“西欧平原面积广,山脉呈东西走向、相间分布,从而有利于来自海洋的暖湿西风深入大陆内部”有关。
4)地形类型
在同一纬度的地区,由于地形类型的不同,使得影响气候的因子也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例如那曲冬季是由于青藏高原地势高的影响而温度特别低,而同纬度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南京市则温度较高,说明地形类型的差异对气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5)山坡方向
山脉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气温与降水有明显的差异,山地的迎风坡(指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在山脉的迎风坡,暖湿气流被迫抬升,容易成云致而。背风山坡因空气下沉,气温升高,降水就少)比背风坡多雨,向阳坡比背阳坡气温高。由于山坡方向对气候各要素发生显著影响,而且对气候也就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我国的长白山就呈现出这种明显的现象。

6、中国地形特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关于中国地形的重要地理意义,至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造成了中国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中国的地形复杂多样,因此,也必然造成中国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地形对于中国气候的影响最显著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l)山脉常为南北暖冷气团的障壁,尤以东西走向的山脉最为显著,形成山脉南北不同的气候特点。例如秦岭南坡温暖多雨,北坡寒冷少雨,南郑和西安仅一山之隔,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变化就很明显。南郑1月平均气温为3℃,7月为26.7℃,平均年降水量为689.5毫米;西安1月平均气温为-0.5℃,7月为28.1℃,平均年降水量为566.3毫米。“一样春风有两般,南枝盛开北枝寒”则是形容南岭南北两侧气候差异的脍炙人口的名句。

(2)山地阻碍和影响了寒潮的路径,使得由北冰洋或西伯利亚流来的冷气团受层层山地的阻挡,路径因而迂回曲折。不像北美洲那样,由于山脉都是以南北走向为主,北方来的冷气团可以长驱南下。中国自西北侵入的寒潮最初是从西北向东南,以后又转成向南或向西南方向流动,而当寒潮到达中国东部平原后,则能一直深入到华南,这都是地形影响的结果。

(3)青藏高原的存在对空气运动的影响,正像响一样。青藏高原阻碍着高空西风急流,造成急流分支与会合等作用,这对于高原南北两侧的气压系统发生很大的影响,并且还影响到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大气环流,最明显的是加强了中国、印度和日本的季风。

(4)山地面向暖湿气流的一侧常为多雨的中心,如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四川盆地的西缘、台湾中央山脉南段的西坡;而背向暖湿气流的一侧常因焚风作用使气温增高。中国长江以南冬春多雨,则是由于江南丘陵的地形阻碍,冷空气易于堆积,造成半稳定性的锋面所致。

(5)在自由大气中,高度每上升100米,温度减低0.6℃。在山地也发生随高度升高而温度减低的现象,不过情况更要复杂一些。因为在山区影响温度变化的不仅是高度,而且还有地形形态和坡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句,他早就认识到庐山由于山高谷深,气候、物候与平地不同,从而产生春来晚、秋去早的变化。李白的《塞下曲》一开头写道:“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同样也是地形对气候、物候影响的极好的科学纪实。

此外,即使高度相同,而地形形态不同,气候差异也是十分悬殊的。如图63所示,A、B、C、D、E五地,它们的绝对高度相同,而地形形态却大异。A为高空,B为高原,C为高山,D为深谷,E为盆地,各地的气候大不一样。A点位于空中,昼夜气温的变化甚小,所以具有海洋性气候的特征;B点位于高原中心,白天吸热快,晚上放热也快,气温变化急剧,所以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的特征;C点位于山顶,与陆面接触少,而与空气接触较多,所以气候也显示为海洋性;D点居于深谷,E点位于盆地之中,两地气温均多变,气温较差大,大陆性气候特征就较为突出。所以,无论从大范围来看,还是从局部地区来看,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是明显的。

2.破坏或掩盖了地理环境的纬度地带性

地带性是地理环境最突出的特征。地带性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地球的形状和地球对于太阳的位置。由于纬度的不同,太阳热量在地面上的分布产生了差异。很早就有人根据这一点把整个地球表面分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和南寒带。这5个带的分布规律取决于纬度因素,从而使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也都反映了纬度地带性的特征。

假如地面是完全均一的,那末每一地带将成为自西向东的延伸带。但是地球表面并非均一,这不仅因为各部分的组成物质不同,而且地表结构和地形的类型、高度是千变万化的,这就改变甚至掩盖了地带性的规律。但也必须指出,这并不否定地带性规律的普遍意义。现在世界上的自然带并没有构成理想的图谱,但其具体的图式以及各个自然带的具体分布,都是地带性规律与非地带性规律的矛盾统一体。

地形破坏或掩盖了地带性的最好例子是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结构。辽阔的青藏高原在中纬度的崛起,大大地破坏了中国地理环境南北的过渡性和沿纬向分布的地带性,而具有突出的非地带性的分布。

按纬度来说,青藏高原约位于北纬26~40°之间,与东部华中地区和部分华北地区的纬度相当,应属于亚热带与暖温带气候。但由于地势的高峻,使青藏高原形成一种特殊的温带大陆性高原气候,它的基本特征是气温低、日照强、年较差小而日较差大。不论在气候、水文、土壤还是动植物等方面,青藏高原都表现了与众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非地带性的大区,它的内部所具有的完整的垂直带和多种多样的地理环境结构,在世界上也是很少可以和它相比拟的。在这方面,珠穆朗玛峰地区是一个很好的典型。

巨大的相对高差使珠峰地区的自然条件发生了显著的垂直变化,这种变化从植物景色上可以看得十分清楚。在它的上部是永久冰雪带、地衣带和高山草甸带,再往下,南坡依次为高山矮曲林带、针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常绿阔叶林带,北坡高山草甸带下只有一个高山草原带。在这里却又可以看出,尽管非地带性规律可以起着改变和掩盖地带性的作用,但它却不能消除地带性规律的普遍意义,在这个非地带性突出的图谱上,深刻地打上了地带性的烙印。然而,却又不能不指出,无论是珠峰地区还是整个青藏高原,虽然地带性与非地带性规律存在着相互渗透和极其错综复杂的关系,但由于地形高差的影响,在这一对矛盾中,非地带性规律却是突出地成了高原地区矛盾的主要方面。

就全国范围来说,地形对地带性的破坏和影响也是十分显著的。

在自然地带性中反映最为明显的是植被类型。中国的地形大致以大兴安岭至雪峰山一线为界,基本上可分为东南和西北两块。东南湿润部分以各种森林类型为主;西北干燥部分以草原和荒漠植被为主。从昆仑山循着秦岭到淮河和长江一线,又可把西北、东南两大块各分为两半。西北部分的北部蒙古高原和新疆以干燥草原和荒漠植被为主,其南部青藏高原主要为高山草地和冻土荒漠;东南部分的北部以阔叶落叶林(夏绿林)和针叶林为主,其南部以各种类型的阔叶常绿林为主。只是在西南部以及某些东南高山(如台湾)才有云杉。冷杉等针叶林大量存在。

这种自然植被带在中国不连续的差异分布,显然是由海陆位置和地形差异造成的。在中国,作为主要体现地带性规律的植被类型里,清楚地深嵌着非地带性的烙印。虽然如此,但也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形类型对地带性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在中国西部的高山高原地区,地形对地带性显然起了改变和掩盖的作用;而在东部平原地区,则起了重要的促进和加强的作用。

3.影响中国农副业生产布局的不平衡性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第六条中指出:“粮食每亩平均年产量,在黄河、秦岭、白龙江、黄河(青海境内)以北地区,由1955年的150多斤增加到400斤;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由1955年的208斤增加到500斤;淮河、秦岭、白龙江以南地区,由1955年的400斤增加到800斤。”“棉花每亩平均年产量(皮棉),按照各地情况,由1955年的35斤(全国平均数),分别增加到60斤、80斤和100斤。”“华南各省有条件的地区,应当积极发展热带作物。”《纲要》中第十五条还指出:“按照不同地区把耕地的复种指数分别平均提高到下列的水平:(l)五岭以南地区,要达到250%。(2)五岭以北,长江以南地区,要达到200%。(3)长江以北,黄河、秦岭、白龙江以南地区,要达到160%。(4)黄河、秦岭、白龙江以北,长城以南地区,要求达到120%。(5)长城以北地区也应尽可能地扩大复种面积。”

很显然,《纲要》中正是根据五岭、长江、黄河、秦岭、长城等这些地形界线,把全国划分为5个农业发展要求不同的地区。这5个地区农业发展的指标不同,除了社会历史因素外,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就有着不同的气温、热量和水土等自然资源;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就有着不同的自然生产潜力;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人们对于自然的利用、改造的方式也就有所不同。这个客观规律,人们是不能忽视的。而在自然地理的各个条件中,地形条件是起着重要作用的。

中国有3条明显的自然地理界线,实际上都是3条东西走向的地形线。这就是五岭(又称南岭)、秦岭和长城。这3条地形线是中国气候带的重要分界线。各气候带之间不仅明显地反映着气温、降水的不同,而且还影响到中国水文、植被以及农业生产的布局和产量的差异。

五岭这一条地形线,买际上是中国热带与亚热带的地理分界线。1月10℃等温线通过南岭南侧、广西西部、云南东部和北部。这条线以南的地区基本上属于热带,气温高,生长期长,雨量丰沛,绝少见到霜雪,作物一年可以三熟。

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亚热带与暧温带的地理分界线。L月0℃等温线通过秦岭和淮河,此线以南属亚热带;秦岭、淮河大致还符合750毫米年等雨线,为中国湿润区及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也是华北和华中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以南热量仍较充足,全年生长期可达250~300天,作物一年可以两熟,有的地区还可以三熟,大部分地区可种双季水稻。而且此线以南,江河不冻;此线以北,冬季河水结冰。

长城线向西延至天山,向东北延至吉林与辽宁的交界处,这一条线是暖温带与温带的地理分界线。此线以南,属暖温带,全年生长期有200~240天,一般二年可三熟,或一年两熟。此线以北,包括东北部地区、内蒙古、宁夏、甘肃和新疆北部广大地区,属温带,夏温虽很高,但冬季冷而长,生长期150~170天,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一年一熟,但这个地区,除东北吉林、黑龙江西省以外,其余广大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畜牧区,农业不占主要地位。

不仅东西走向的地形线对气候和农业生产具有影响,而且由于中国东部主要分布着平原和丘陵,西部主要分布着山地和高原,这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布局同样有着强烈的影响。东半部的平原和丘陵虽然只占全国l/3的面积,但却是中国的主要农业地区,分布着全国2/3以上的农业人口和耕地,生产着全国3/4以上的粮、棉、油和绝大部分经济林产。西半部占全国总面积的2/3,但绝大部分是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和高原,平原只限于局部地区,较大的海拔高度和地势起伏,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显然是强烈的。

4.为发展旅游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随着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但需要物质生活更加丰富,而且需要精神生活更为多彩,在紧张的工作和学习之余,都希望能有机会到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一些赏心悦目的享受。因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四个现代化的实现,旅游事业的发展一定会得到更多的重视。

7、中国植被的分布与气候地形的关系

中国地域广阔、山体众多,是世界上植被类型最丰富的国家。在大尺度的宏观范围内,中国的植被的分布规律遵循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规律,还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由于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广阔的欧亚大陆东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冬季盛行着大陆来的极地气团或北冰洋气团,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运行。夏季盛行着由海洋来的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主要是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带着湿气吹向大陆。又由于我国地形十分复杂,高山众多。东西走向的山脉对寒潮向南流动起着不同程度的阻挡作用,成为温度带的分界线。
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对太平洋东南季风深入内陆起着明显的屏障作用,与划分东南湿润气候区和西北干燥气候区的分界上有着密切的关系。西藏高原南部东西走向的山脉和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对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入境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另外,来自北赤道的暖洋流在接近我国台湾东岸时,顺着琉球群岛转向日本本州东岸方向向东流去,因此这支暖洋流对我国大陆,特别是对北方气候未能发生直接增温加湿的作用,所以我国温带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
在上述所有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影响下,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相应的植被变化也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依次出现了三大植被区域,即东部湿润森林区、中部半干旱草原区、西部内陆干旱荒漠区,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植被的经向地带性分布。

8、中国地貌对气候的影响

1)根据对流层气温的变化规律,在同一纬度地带,地势越高,气温越低,降水在一定高度的范围内,是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加,在达到最大降水高度后,随高度的升高降水减少。
2)地形起伏
高耸的山脉往往成为低层空气流动运行的障碍,它可以阻滞北方的冷空气和南来的暖空气又可使气流的水份大大损耗,在山脉两侧高大的山脉往往成为气候的分界线。 例如中国的秦岭。
3)地形分布
地形分布会改变某地的气温分布,也会使某种气候只局限分布于某一狭窄的区域。 例如北美洲西海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只分布在沿岸狭长的地带,而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能够分布到大陆内部,分布的面积广阔,就是与“西欧平原面积广,山脉呈东西走向、相间分布,从而有利于来自海洋的暖湿西风深入大陆内部”有关。
4)地形类型
在同一纬度的地区,由于地形类型的不同,使得影响气候的因子也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例如那曲冬季是由于青藏高原地势高的影响而温度特别低,而同纬度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南京市则温度较高,说明地形类型的差异对气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5)山坡方向
山脉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气温与降水有明显的差异,山地的迎风坡(指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在山脉的迎风坡,暖湿气流被迫抬升,容易成云致而。背风山坡因空气下沉,气温升高,降水就少)比背风坡多雨,向阳坡比背阳坡气温高。由于山坡方向对气候各要素发生显著影响,而且对气候也就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我国的长白山就呈现出这种明显的现象。

造成了中国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中国的地形复杂多样,因此,也必然造成中国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地形对于中国气候的影响最显著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l)山脉常为南北暖冷气团的障壁,尤以东西走向的山脉最为显著,形成山脉南北不同的气候特点。例如秦岭南坡温暖多雨,北坡寒冷少雨,南郑和西安仅一山之隔,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变化就很明显。南郑1月平均气温为3℃,7月为26.7℃,平均年降水量为689.5毫米;西安1月平均气温为-0.5℃,7月为28.1℃,平均年降水量为566.3毫米。“一样春风有两般,南枝盛开北枝寒”则是形容南岭南北两侧气候差异的脍炙人口的名句。

(2)山地阻碍和影响了寒潮的路径,使得由北冰洋或西伯利亚流来的冷气团受层层山地的阻挡,路径因而迂回曲折。不像北美洲那样,由于山脉都是以南北走向为主,北方来的冷气团可以长驱南下。中国自西北侵入的寒潮最初是从西北向东南,以后又转成向南或向西南方向流动,而当寒潮到达中国东部平原后,则能一直深入到华南,这都是地形影响的结果。

(3)青藏高原的存在对空气运动的影响,正像响一样。青藏高原阻碍着高空西风急流,造成急流分支与会合等作用,这对于高原南北两侧的气压系统发生很大的影响,并且还影响到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大气环流,最明显的是加强了中国、印度和日本的季风。

(4)山地面向暖湿气流的一侧常为多雨的中心,如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四川盆地的西缘、台湾中央山脉南段的西坡;而背向暖湿气流的一侧常因焚风作用使气温增高。中国长江以南冬春多雨,则是由于江南丘陵的地形阻碍,冷空气易于堆积,造成半稳定性的锋面所致。

(5)在自由大气中,高度每上升100米,温度减低0.6℃。在山地也发生随高度升高而温度减低的现象,不过情况更要复杂一些。因为在山区影响温度变化的不仅是高度,而且还有地形形态和坡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句,他早就认识到庐山由于山高谷深,气候、物候与平地不同,从而产生春来晚、秋去早的变化。李白的《塞下曲》一开头写道:“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同样也是地形对气候、物候影响的极好的科学纪实。



此外,即使高度相同,而地形形态不同,气候差异也是十分悬殊的。

9、简述中国地形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大自然是个有机整体,地理环境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依存关系。只要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其他要素的相应变化,一个环节紧扣着另一个环节,一个过程向着另一个过程转化,最后必然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由量变发展到质变,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研究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正是地理科学的魅力所在,也是地理学这门科学的本质所在。

在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中,除了地理纬度以外,地形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地形可以影响气候的变化,造成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地形可以破坏或掩盖地理环境的纬度地带性,从而影响到农副业生产布局的不平衡性;而优美的地理环境的形成,更是与地形条件息息相关的。因此,对于中国地形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且对于如何根据各地的具体地形条件,因地制宜地合理配置农、林、牧、副、渔和旅游等事业的发展,以及在不断改造自然条件,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于中国地形的重要地理意义,至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造成了中国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中国的地形复杂多样,因此,也必然造成中国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地形对于中国气候的影响最显著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l)山脉常为南北暖冷气团的障壁,尤以东西走向的山脉最为显著,形成山脉南北不同的气候特点。例如秦岭南坡温暖多雨,北坡寒冷少雨,南郑和西安仅一山之隔,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变化就很明显。南郑1月平均气温为3℃,7月为26.7℃,平均年降水量为689.5毫米;西安1月平均气温为-0.5℃,7月为28.1℃,平均年降水量为566.3毫米。“一样春风有两般,南枝盛开北枝寒”则是形容南岭南北两侧气候差异的脍炙人口的名句。

(2)山地阻碍和影响了寒潮的路径,使得由北冰洋或西伯利亚流来的冷气团受层层山地的阻挡,路径因而迂回曲折。不像北美洲那样,由于山脉都是以南北走向为主,北方来的冷气团可以长驱南下。中国自西北侵入的寒潮最初是从西北向东南,以后又转成向南或向西南方向流动,而当寒潮到达中国东部平原后,则能一直深入到华南,这都是地形影响的结果。

(3)青藏高原的存在对空气运动的影响,正像响一样。青藏高原阻碍着高空西风急流,造成急流分支与会合等作用,这对于高原南北两侧的气压系统发生很大的影响,并且还影响到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大气环流,最明显的是加强了中国、印度和日本的季风。

(4)山地面向暖湿气流的一侧常为多雨的中心,如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四川盆地的西缘、台湾中央山脉南段的西坡;而背向暖湿气流的一侧常因焚风作用使气温增高。中国长江以南冬春多雨,则是由于江南丘陵的地形阻碍,冷空气易于堆积,造成半稳定性的锋面所致。

(5)在自由大气中,高度每上升100米,温度减低0.6℃。在山地也发生随高度升高而温度减低的现象,不过情况更要复杂一些。因为在山区影响温度变化的不仅是高度,而且还有地形形态和坡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句,他早就认识到庐山由于山高谷深,气候、物候与平地不同,从而产生春来晚、秋去早的变化。李白的《塞下曲》一开头写道:“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同样也是地形对气候、物候影响的极好的科学纪实。

此外,即使高度相同,而地形形态不同,气候差异也是十分悬殊的。如图63所示,A、B、C、D、E五地,它们的绝对高度相同,而地形形态却大异。A为高空,B为高原,C为高山,D为深谷,E为盆地,各地的气候大不一样。A点位于空中,昼夜气温的变化甚小,所以具有海洋性气候的特征;B点位于高原中心,白天吸热快,晚上放热也快,气温变化急剧,所以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的特征;C点位于山顶,与陆面接触少,而与空气接触较多,所以气候也显示为海洋性;D点居于深谷,E点位于盆地之中,两地气温均多变,气温较差大,大陆性气候特征就较为突出。所以,无论从大范围来看,还是从局部地区来看,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是明显的。 

与中国地形对气候植被的影响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