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绥滨农场气候

绥滨农场气候

发布时间:2021-07-04 10:02:20

1、 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因子及其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三江平原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十分发育,它分布广、厚度大、地层完整、含化石丰富。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是岩石圈转化而来的一种重要物理风化现象形成的,是崩塌、滑坡、搬运地质作用的产物。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其基本母质来于岩石,同岩石圈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属未固结的近代沉积物,是岩石的风化物经过水力、风力和重力的搬运作用形成的,具有不同程度的分选和沉积韵律的特点,未经固结且质地疏松。

一、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沉积的特征

(一)沉积特征

三江平原在地质上是一个长期间歇性沉降的内陆断陷,处于三面环山和三大江汇流之后,在这样独特的地质-地理条件下,第四系沉积物必然是十分发育和具有特色的。

根据原地矿部九○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在三江平原工作成果,三江平原第四系的成因类型十分复杂,它包括残积、坡积、洪积、冲积、湖积、风积、沼泽沉积、冰水沉积和一些混合成因类型。主要有河流滞留相和冲洪积相。在平原的边缘山麓地带还有一部分冰碛物。在时间上,冲积成因的河床相砂和砂砾沉积占有最大比重,从而在平原内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大厚度第四系含水岩组。在三江平原表层,漫滩-沼泽相富含有机质的淤泥质砂质粘土和漫滩相砂质粘土、亚砂土,共同构成了复杂分布,成为平原内大部分地区承压含水层的隔水顶板,同时也是促成三江平原沼泽广布的重要因素。

三江平原第四系的厚度较大。除平原边缘和残山残丘附近厚仅50~100m外,平原内部厚度一般为120~200m,最厚可达240~280m。第四纪中不同时期的沉积物,自新到老,从上到下构成了既嵌入又叠置的上叠型沉积。

三江平原第四系的岩相变化规律是西粗东细、北粗南细和北厚南薄。就地表物质组成而言,东西两半部的差异极其明显。以街津山、二龙山、乌尔虎力山、别拉音山至双山一线为界,西半部地面物质较粗,粘土、砂质粘土层很少或缺失,亚砂土、砂,甚至砂砾层往往直接出露地表。东半部地面物质较细,地表常见3m以上甚至十几米厚的粘土、砂质粘土覆盖层。

三江平原第四系沉积物的平均粒度比我国东部其他堆积平原粗。其岩性以砂砾石和砾质中粗砂为主,很少有粘性土夹层。粒度组成在剖面上表现出3个大的韵律,与下伏古近-新近系含煤砂泥岩系的粒级差异是比较明显的。在重砂矿物中,以风化能力较低的角闪石和绿帘石为主,形成非稳定矿物组合,其风化系数在剖面上低于孔平均值,反映了第四纪全球性气候变冷的特征,与古近-新近纪以褐铁矿、钛铁矿等金属矿物为主的稳定矿物组合截然不同,反映了不同按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作用的明显差异。但其重矿物组合对第四纪不同气候期的反映不甚明显,只在中更新统出现了锆英石的低含量带。

(二)化学特征

据现有资料(表6-26)分析,地表以下的第四纪地层中,微量元素含量以Ti为最丰富,其次是Sr,含量最低的微量元素为Cd和Mo。在7~13m处,Ti、Cr、Cd、Cu、Sr等含量明显增高,而Ni、Mo、Zn等含量明显变低。其他比例失调的元素还有Be、Hf、Zr、Ca等。地层内不同深度铁氧化物类型(表6-27),在7~15m之间,FeO>Fe2O3,说明此区间为典型还原条件下沉积的地层,三江平原多数地带具备此特点。由于在7~15m之间多数地带分布1层或数层淤泥质砂质粘土,沉积时为还原环境,因此导致水质不好。许多民井打在此地层上,造成了地方病的高发。地层中其他氧化物随深度变化不明显(表6-28)。与表层土壤相比,第四纪地层中K+、Na+、Ca2+、Mg2+、Cl-、SO2-4、NO-3等可溶盐含量很低(表6-29),其中NO-3小于0.10mg/L,这说明地表以下第四纪地层受污染较轻。以上各种元素及氧化物分布规律比较实际地反映了三江平原第四纪地层的原始景观环境。

表6-26 三江平原第四纪地层中微量元素的含量

表6-27 第四纪地层中Fe2O3与FeO含量对比表

表6-28 6号孔-1(新华木材厂)氧化物分析成果表

表6-29 三江平原第四纪地层中可溶盐含量均值

二、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中的矿产

三江平原第四纪地质作用发育,松散堆积物矿产丰富,数量多、分布广、易开采。现已发现主要矿产有砂金、泥炭、宝玉石、铸形砂、陶土、砂砾石、粘土等。这些矿产资源有的已开采利用。

(一)砂金

砂金主要分布于小兴安岭山前的沟谷中,如梧桐河、嘟噜河流域以及黑龙江中的八岔岛等。

三江平原砂金矿床类型多为河谷型和阶地型,以河谷型为主。其形成受原生矿床、气候环境、搬运介质及第四纪地壳运动等因素控制,多为冲积-洪积型、冰川和冰水成因类型及残坡积型。

(二)泥炭

泥炭是沼泽的特有产物,由沼泽植物残骸、腐殖质组成的。它是在还原条件下,大量植物遗体堆积后经细菌分解而形成的。所以,泥炭多分布于古河道、牛轭湖、河漫滩等处。

(三)水泥用粘土

在区内的高平原、阶地、低平原等大部分地区,都有水泥用粘土层成分。其成因多为第四纪以来不同时代湖相沉积物。

(四)卵砾石料

据岩相古地理图揭示:三江地区除现代沟谷、河流的河床、漫滩区外,平原区下部也堆积有大面积近百米厚的砂砾石、卵砾石层,储量丰富,为第四系冲洪积、洪积层,属河床相沉积物。该层分选较差,次磨圆,质地致密坚硬,密度大于2.5g/cm3,干容重大于1.5g/cm3,孔隙率小于45%,吸水率小于25%,杂质泥质含量小于10%、针状、片状颗粒含量小于1.5%,是用作混凝土良好粗骨料。

(五)砂料

主要分布在各大水系高低漫滩区、平原区土层下部,有大面积、厚度近百米的砂质土分布。储量丰富,为第四系冲积、冲洪积层,属边滩相、滨湖相沉积物。区内几条大砂冈如萝北、同江等地砂场已被开采。颗粒大小均匀,粗、中、细砂均有,含少量砾石,分选中等,磨圆较好。杂质泥质含量小于2.5%,干容重大于1.5g/cm3,孔隙率小于40%,水容盐含量小于1.0%,有机质含量少。是工程建筑用混凝土等良好细骨料。

(六)土料

土料一般为粘土、砂质粘土及黄土状土,用于烧制砖瓦和水泥掺和用料等建筑用土料。一般分布在台地和低平原区东部,厚度2~50m,为第四系湖相沉积物。颗粒较细,粒度在0.01~0.10mm,小于0.05mm含量大于50%,塑性指数10~20,水溶盐含量小于3%。土料储量丰富,是良好建筑用土料。

三、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一)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中铁质矿物含量高

根据平原区钻孔中的重砂矿物分析资料,地层中含铁矿物种类多、含量高、分布广,砂砾石中含铁矿物一般含量为30%~50%,平均值为39.4%,最高可达98.7%(表6-30)。地层里的含铁矿物在垂向上的分布仍具一定的变化规律:含铁质矿物较高的地段一般在地表以下20~40m、80~130m、160~190m处(图6-2)。这与地下水中铁离子含量的垂向变化规律大致吻合,这充分说明地下水中的铁离子主要来源于地层中的含铁矿物。

另外,区域土壤中铁的背景值很高,故各种土壤均有铁质浸染现象,形成黄色和棕红色铁质条带,并伴有大量的铁锰质结核。沼泽水中铁离子含量一般为0.3~2mg/L,这些均影响着浅层地下水中铁离子的形成和变化。

表6-30 萝北地区钻孔铁矿物含量平均值统计 单位:%

注:总体均值为39.4%。

(二)不良特殊土

特殊土类因其具有特殊的工程地质性质,在进行工程建筑时,会产生一些特殊的工程地质问题而引起人们格外的注意。三江地区较为常见的特殊土有冻土(包括季节性冻土和岛状多年冻土)、盐碱土、淤泥类土等。

1.冻土

测区受其自然地理、气候、水文等因素影响,季节性冻土广泛发育,而岛状多年冻土仅在萝北石灰窑附近被揭露。冻土的工程地质性质主要受其土体温度及含水量影响。坚硬冻土中未冻结水的含量较少,土粒冻结牢固,抗压强度高,压缩性能低。但其融冻时,土颗粒连接松散,结构变化抗压强度急剧降低,融化后呈衡释状态。塑性冻土中未冻结水的含量较多,具塑性,在荷载作用下可压缩变形。抗压强度也不高。岛状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的下半部在一定深度内多为塑性冻土,区内也主要为此类冻土。在设计工程建筑的基础埋深时,一般应对残留冻土层的厚度加以计算考虑,以便采暖和防融陷处理。

图6-2 钻孔中含铁矿物垂向变化曲线

2.盐碱土

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友谊农场、二九一农场、集贤、七星泡等山前台地、平原区,为碳酸盐类盐碱土,属轻—中度盐碱化。盐碱土具有独特的工程地质性质:颗粒松散、内聚力很低,吸水潮湿而土体膨胀。抗压强度很小。但在其盐分结晶、颗粒板结后,内聚力升高,内摩擦角增大,抗压强度也随之增大。其工程地质性质与盐分的组成、含量的多少有关。盐碱土层一般位于包气带附近,厚0.3~0.5m左右,最厚不超过2m。盐碱土作为地基土必须进行压密夯实处理。

3.淤泥类土(软土)

淤泥类土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挠力河中下游漫滩区牛轭湖及其附近大面积沼泽湿地内。岩性组合有:淤泥、泥炭、淤泥质粘土、淤泥质砂质粘土、淤泥质砂等。多呈夹层或透镜体产出。在表层时厚度一般小于0.5m,为第四系湖积、沼泽沉积层。多为中-高压缩性土,天然湿度29.4%~44.1%,有机质含量5.0%~19.5%,内聚力C=0.04~0.15kPa,内摩擦角θ=0°~11°。

(三)河流侧向侵蚀塌岸

河流的侵蚀作用主要发生在三江地区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岸边,河流的侧向侵蚀产生侵蚀陡坎,形成新岸及水土流失等现象。当黑龙江在流出嘉荫峡谷进入平原区后,由于水深流急,沿岸土质松软,冲刷侵蚀作用明显加强,形成多处塌岸。经多年观察,中兴镇、名山、同仁北口子等凹岸地较为严重。一般塌岸速率为2~8m/a。中兴镇平均塌岸速率10m/a,塌岸长约几十千米,估计每年约有十几公顷的国土流失。

(四)地面塌陷

双鸭山煤田和鹤岗煤田有一部分矿区在平原区,而集贤煤田和绥滨煤田及宝清煤田都在平原上,深埋第四系地层之下。

在煤矿区,由于地下煤炭资源的开采,在地下留下了较大的采空区,这些开采空间破坏了地下原有岩体的平衡状态,开采煤层的上覆岩层和土层依次发生冒落、断裂、弯曲等变形破坏,最终波及地表,在地表造成规模不等的资源破坏、房屋建筑、民工用设施失稳等影响其使用功能及其生态环境的恶化不良环境效应。这些问题在双鸭山、鹤岗矿区已表现得相当严重(表6-31)。

表6-31 矿区地表塌陷一览表

(五)土体崩塌

土崩主要发生在一些大型取土坑内,是由于人类挖土烧砖工程活动,在台地陡坡处开挖出现土体陡坡,通过地表水渗透沿土体垂直裂隙切割,使土体陡坡垮落。比如汤原县正阳乡位于汤旺河与松花江汇流处,其新胜村东南大型侵蚀沟沟岸坍塌,流失土方量200m3,下游沟口淤积泥砂厚达2.5m多。松花江凹岸,由于水流长期侵蚀作用,岸边多处失稳形成崩塌,平均每年因江水侧蚀造成岸边崩塌宽度1~2m。

2、黑龙江积温带分布图

寒温带

积温小于1600℃的地区。寒温带针叶林是由耐寒的常绿或落叶针叶树种所组成,为我国分布面积广、资源丰富的森林类型。主要由云杉属、冷杉属、落叶松属和一些耐寒的松属和圆柏属植物所组成。它是寒温带大兴安岭北部一带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这种针叶林能适应寒冷、潮湿或干燥的气候条件,它们分布界限往往是森林上线。寒温带针叶林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另一类为寒温带常绿针叶林,同时也有松鼠居住。

(2)绥滨农场气候扩展资料:

寒温带落叶针叶林是由冬季落叶的各种落叶松所组成的落叶松林,又称为明亮针叶林,是北方和山地干燥寒冷气候下最具代表性的植被。落叶松喜光、耐寒、适应性强,在大兴安岭,它从河岸、沼泽地、沟塘一直到山坡和山顶均有分布,形成浩瀚林海。

林下灌木常见忍冬、蔷薇、槭树、稠李等。林下草本植物多为喜阴植物,如酢浆草、深山露珠草、山尖子等。云杉、冷杉林的苔藓层比较发达,不仅覆盖在地面,而且在树干和枝条上都有苔藓植物生长。

3、 第四系

一、第四系层序

根据前人研究成果,确定三江平原地区第四系层序如表2-3。

表2-3 三江平原地区地层层序表

二、第四系概述

(一)下更新统

绥滨组(Qp1s)

分布在三江平原第四系沉积中下部,除小兴安岭山前台地出露外,其余广大地区埋藏在地面下80~130m。地层厚40~180m,最厚可达200m。岩性为灰绿色、黄绿色中粗砂、砂砾石、含粘土砂砾石。砾石成分以脉石英、中酸性火山岩为主,磨圆较好,砂以石英长石为主。

本组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地层距今(300~120)×104a。

绥滨组沉积在时间上大约经历了180×104a,相当于早更新世,空间上占据了三江平原中下部,厚达40~180m。初期盆地范围很小,仅限于三江平原3个小盆地中,以洪积相沉积为主。中晚期随着盆地断陷下沉,沉积范围扩大,以河流环境的边滩相为主,间有河床滞留相,其次为湖泊环境的浅湖相和滨湖相沉积。

(二)中更新统

浓江组(Qp2n)

除山前台地有出露外,其他地区均埋藏在地面下20~30m处,地层厚40~80m,最厚可达100m。由棕黄色、灰褐色、灰黑色粉质粘土、浅灰色、灰白色粉细砂、中细砂、含砾中粗砂、砂砾石、砾卵石组成。38号孔7~12层,属本组沉积。粉质粘土与重粉质粘土一般由蒙脱石、水云母组成;砾石成分以酸性火山岩、脉石英组成,砂以石英长石为主,亦有少量暗色矿物。

岩相在空间上变化复杂,小兴安岭山前地带,集贤及宝清一带均有较厚湖泊沉积。其余广大地区则以边滩相与河床滞留相沉积为主。

据资料,本组孢粉化石含量较少,古气候出现了由偏冷干—温湿—冷干—温湿的变化。

本组与下伏绥滨组呈假整合接触,地层断代距今(120~20)×104a。

浓江组沉积时期大约经历了80×104a的时间,相当于中更新世,它的沉积范围最广,遍布整个三江平原,表明盆地处在整体稳定下沉阶段。本组沉积时期是三江平原湖泊最发育时期,山麓边缘大都被水淹没,与松嫩平原同期湖泊沉积极相似。

(三)上更新统

(1)向阳川组(Qp1-23x)

在测区内广大地区均有分布。埋藏在地面下5~10m深处,地层厚15~25m。岩性为黄褐-土黄色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砂砾石、砾卵石组成。

上部为黄褐色-土黄色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厚3~17m,属河漫滩湖相沉积。下部淡黄色-青灰色细砂层、粉砂层与砂砾石层,厚5~15m,属边滩相河床滞留相沉积。

本组含孢粉化石较丰富,一般可分两个组合带,古气候出现先冷湿后温湿的变化。

与下伏地层呈嵌入或超覆接触,地层断代距今(20~7)×104a。

(2)别拉洪河组(Qp33b)

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Ⅰ级阶地中,厚5~18m。

上部为土黄色粉质砂土,厚1~3m,黑龙江与松花江汇流的绥萝(绥滨、萝北)地区粉质砂土变薄。有些地段,砾石层直接出露于地表。该层含孢粉化石极少。另在此层底部,前人发现过猛犸象化石;下部为土黄色杂色砂砾石、砾卵石层。在绥萝地区,见6条黑龙江古河道的砾卵石层沉积。地层剖面以同江砂场为代表。

在粉质砂土与砾石层间,常恶化有淤泥质粉质粘土透境体。该层产孢粉化石较多,以松、桦及蕨类孢子为主,表明古气候稍转暖。

该组与下伏地层呈嵌入接触,地层断代距今(7~1.1)×104a。

(3)冲洪积层(Qp33)

区内丘陵各级河谷及山前扇形地均有分布,由土黄色含砾石粉质粘土及含泥质砾卵石层,砾石直径一般0.5~5cm,具粗略分选,与下伏地层成嵌入接触,与别拉洪河组为同期异相沉积。地层厚度5~10m。

(四)全新统(Qh)

(1)中下全新统(Qh1-2)冲积层、湖沼沉积层

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及主要支流的高河漫滩及古河道中,地层厚1~15m。

冲积层:上部为黄土状粉质砂土,呈黄色-灰黄色,厚1~2m,下部为灰黄色砂砾石、砾卵石层,厚5~10m。

湖沼沉积层:分布于闭流洼地与古河道中,岩性由淤泥质粉质粘土、粉质砂土、灰黑色腐泥及泥炭堆积层组成,厚1~2m。此层孢粉化石较丰富。

(2)上全新统(Qh3)冲积、湖沼沉积,厚2~10m。

分布于各级河谷低谷及低河漫滩中,岩性上部为黄色粉质砂土,下部为砾卵石层。

湖沼沉积,主要分布在闭流洼地及河道中。岩性以淤泥质粉质粘土及草炭层为主。

三、三江平原第四系沉积特点

(1)第四纪沉积范围广、厚度大,但发育很不均衡(图2-2)

绥滨县和前进一带沉积厚度均在300m左右,富锦—同江—集贤一线和山麓边缘第四系厚50~100m,其他地区厚200m。

图2-2 三江平原第四系等厚线图

(2)岩性由砂砾石、砾卵石、中细砂、含砾中粗砂及粉质粘土构成

沉积物粒度较粗,大体可分几个区段,绥滨、萝北地区是区内第四系沉积物颗粒最粗地段。自早更新世中期以来基本上以河床滞留相为主,次为边滩沉积;同江、抚远、佳木斯与富锦地区则以边滩相沉积为主,次为河床相沉积,其粒度也比较粗;而宝清地区是区内第四系沉积颗粒最细地段,自早更新世晚期以来,基本上以滨湖相、浅湖相沉积为主,次为边滩相沉积。

(3)三江平原第四纪以来以下沉为主,其沉积规律具明显的阶段性

1)充填式沉积期。大约距今(300~250)×104a前,即早更新世早期,绥滨组下部沉积范围小,仅限于绥滨和前进两古洼地中,属于填平补齐式沉积。

2)断陷下沉沉积期。距今(250~120)×104a前。系指绥滨组中上部沉积期,此期三江平原大体沿现今的台地前缘断裂带下沉,接受了河床相、边滩相、浅湖相、滨湖相沉积。沉积范围相当广大。

3)整体稳定下沉积期。距今(120~20)×104a前。即浓江组沉积期。这个阶段是三江平原第四纪主要沉积期,盆地整体稳定下沉,沉积范围达到最大限度,沉积速度较大,补偿及时,是三江平原湖泊最发育时期。此期以边滩相、河床相与浅湖相沉积为主,形成区内主要含水层。末期,盆地开始差异性抬升,湖泊相继消亡。

4)差异性缓慢抬升。距今20×104a以来,平原周边开始抬升,为向阳川组沉积期。以边滩相、河床相、河漫滩相沉积为主。距今7×104a以来平原中部,同江、富锦、集贤以东广大地区开始抬升,为别拉洪河组沉积期。以河床相、边滩相沉积为主。距今2×104a以来,绥滨、萝北地区开始抬升。

(4)三江平原属于三条江汇流冲积而成,故无明显沉积韵律

仅在“古三江湖”沉积层中,一般可见3~5个正旋回。就总体分析,三江平原60~70m以上的第四系沉积物颗粒突然变粗,构成了区内主要含水层。

四、第四系结构

区内第四系沉积按地貌部位、成因、岩相、岩性组合,划分以下结构类型(图2-3)。

(一)山前台地湖积单一粘土结构层

冲湖积粉质粘土与砂砾石二元结构层或粉质粘土砂砾层互层的二元叠置结构层。

主要分布于宝泉岭农管局、测区南部及前哨农场一带。

单一粘土结构层:由湖积粘土、粉质粘土构成,分布在新华以北的山前台地中,粘土厚20~35m,下伏前第四系含水条件差。

二元结构层:上部为粉质粘土层,下部为砂砾层,见于新华以南的小兴安岭山前台地和集贤一带的山前台地中,粉质粘土厚约10m,其下为砂砾石层,厚20~50m。本层富含地下水。

(二)低平原单一砂砾质结构层

表层为薄粉质砂土,其下为巨厚砂、砾、卵石层,厚100~300m。分布在同—富—集连线以西广大地区。自早更新世晚期以来,以河床滞留相沉积为主,次为边滩相、滨湖相沉积。沉积物颗粒粗大,富水,为区内最主要含水层。

(三)低平原泥砂质二元结构层

二元结构层:分布于同—富—集以东广大地区的中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层。以边滩相沉积为主,次为河床相、滨湖相沉积。上部为粉质粘土层,厚3~17m,下部为砂砾层细砂层、粉细砂层,厚80~100m,为区内重要含水层。

在上述二元结构层之下,部分地区(同江、抚远地区)早更新世沉积层中,有1~2层粉质粘土存在,构成局部地区深部含水层的多层结构。

(四)河谷平原二元结构层

区内各级河谷都有分布,主要为晚更新世以来的河谷冲积层,含有丰富的地下水。上部为粉质砂土或粉质粘土,厚1~3m,下部为砂砾石层与砾卵石层,厚5~15m。

图2-3 三江平原第四系立体投影图

4、 构建优化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系统

随着全球人口、资源、环境、粮食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研究、农业生态地质调查研究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国土资源部在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中,也适时地在全国部署了多个国际标准图幅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研究与评价试点,目前已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另外,我国农业在加入WTO后面临严峻考验。

显然,构建优化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目的是为商品粮基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所以,研究三江平原优化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对进一步开发利用三江平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搞好农业生态地质环境调查

区域农业生态地质环境调查与单纯区调工作的侧重点不同,它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生态地质结构、生态地球化学和生态水文地质等与农业有密切关系的地质问题,它强调与可持续发展农业相关的地质环境基本条件的调查。生态地质结构中最主要的是:①查清土壤的地质地貌属性。②查清土壤中地球化学元素空间分布规律及对有机物的影响作用(如农业生态地质结构中营养元素含量、有效量与经济作物中营养元素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农作物的营养元素的供给产生的影响),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施肥、管理及农业生产布局提供指导,通过土壤的地球化学调查可以对工农业产生的生态环境污染及土壤环境质量状况等做出评价。③查清生态水文地质特征、水资源的分布运移规律、水资源量、四水(地表水、地下水、大气降水、土壤水)的转化关系,重点是水资源的丰缺程度及水质好坏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比如通过分析发现,地貌形态是三江平原地球化学元素分散与集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在长期的外营力作用下,元素由岗地向洼地集中,岗地位于地球化学元素失散的区域,而坡地是元素的累积、过境区域,洼地是元素的富集区。研究区土壤地球化学元素分布受区内晚全新世以来各河流冲积物分布的影响,平面上表现为河道带—河间带沉积交互排列,构成了“岗、坡、洼”有规律的带状分布。元素在土壤剖面中,因土壤结构不同其地球化学特征和分布也有所不同。另外,因土壤的机械颗粒组成不同,元素含量差异性也较大,如砂土中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较低,而粘土中则成分复杂,各种微量元素含量较为丰富。

二、划分与建立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类型

系统论研究成果以及农业生态地质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在农业生态与地质环境这一整体养分循环系统中,系统的结构控制了系统的功能和行为,生态地质结构这一物质基础是这一整体养分循环系统的结构,是控制农林作物最佳生长的养分“供给、输送”的格架,既控制了养分的供给和输送,又影响了养分元素的摄取、消耗,从而影响了矿质养分的生物有效性。

因此,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类型的划分与建立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着眼于地质环境与农业生态作为整体系统进行调查研究,考虑到地上农业生态质量差异,以实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②抓住这一整体系统中的主导因素,进行综合分析。③建立在主导因素影响下的各农业生态地质类型的宏观特征明显,利于野外识别,易于对比,便于操作。

总之,三江平原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有限,就目前存在的上述问题,必须从生态环境地质学的角度提出科学依据,进行综合开发与治理,才能使三江平原区真正达到农、林、牧、副、渔业全面持续发展。

三、合理开发地下水,保证地下水资源良性循环

三江平原农业开发中汲取地下水灌溉处较多,抽水井有3×104眼以上。但由于成井工艺简单,下管位置随意,在水位下降时则产生抽空吊泵现象。还有因地下水分布不均,水位较低而无法汲取足量的地下水,使地下水形成降落漏斗。科学布置井灌区,合理利用地下水,保护地下水资源应当成为农业开发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原则。因此对井灌区的布置而言,应首先查明土壤种类、土地类型和农作物种类,然后按其实际的水文地质条件和水质水量决定其发展规模,切不可盲目扩大。在查明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合理布置,限量限水,最大程度地发展井灌区和发挥井灌效益,对条件不适宜发展井灌区的地段,应依靠水利工程设施,引水灌溉,综合利用。

此项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根据地下水源的分布情况,结合农业发展规划、规模及种植种类,合理布局取水地带,选择易开采、补给充分、富水性好水量大的地区,作为取水井灌区水源地,从根本上保证地下水在数量上不出现恶化、衰竭、缺乏的现象。二是对那些较不适宜井灌以及引水工程也不可行的地段,要充分考虑地下水的补偿性,开采地下水要做到以丰补歉,并结合地表水、大气降水的补给,适当截蓄地表流,也是可以以地下水作为主要取水层的。三是对那些根本不适宜汲取地下水作为取水灌溉地区,应优先考虑对地表水的综合利用。

四、合理开发矿产,做好土地复垦工作

目前矿产管理混乱,无统一管理和开采生产计划,必然会造成资源浪费局面。所以要贯彻执行《矿产资源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对矿产和砂石料要坚持在“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开采石、砂、土料,坚决取缔无证开采的小矿,已达到节约资源,有序利用,可持续发展。避免国土资源损失和破坏生态环境。要组织各有关部门反复论证,制定关于土地复垦项目库,积极筹措资金,加强对灾毁地、废弃地、闲散地、荒滩地的综合整治。因地制宜,逐步把那些沙石土地、废弃地、废弃矿坑复垦修理好,变成可利用地,增加土地有效利用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特别是矿山生态环境要加快治理的步伐。要增加资金投入,使矿山土地得到合理改良利用,不断改善矿山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

五、在全区开展植树造林

森林的重要价值不在于木材本身,主要还在于它对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方面的生态功能。据有关资料论证,每亩有林地比裸地每年多蓄地下水20m3,被称作“绿色水库”。当一个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3以上时,对周围环境会产生巨大的调节作用。综合三江平原的实际情况,台地水土流失的发生,平原土壤风蚀沙化,地区气候转干而多大风,都与过伐森林、沙地垦荒等破坏植被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森林植被是仅次于水资源在环境地质条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所以三江平原要以营造防护林为主,防护、用材、薪炭经济林相结合,平原区绿化、美化相结合,不断提高平原区森林覆盖率,力争山前台地森林覆盖率达到30%,低平原区达20%,河谷平原为15%。以达到防御自然灾害,调节生态环境,满足生产生活之需要。如一些岛状森林要坚决保护、不许砍伐,一些古河道和漫滩区要退耕还林。

六、恢复和保护沼泽

荒地变耕地的负面效应已引起高度重视。2000年1月,为了保护三江平原由于过度垦荒而遭到严重破坏的湿地,政府决定全面停止继续开垦北大荒。但停止开荒不意味着撂荒,保护湿地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湿地。天然湿地是具有极高的生物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其生产力甚至超过最集约经营的农业生产系统。

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湿地,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其被列入《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的重要湿地名录,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具有国际意义的湿地。

本区域的重点保护与建设地区为萝北水城子、乌苏里江、挠力河流域的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该地区是三江平原及生物多样性保存最为完好、分布相对集中的地区。本区原始湿地众多,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多样,国家级珍稀濒危物种约100种。生境多样,是三江平原的“缩影”。

沼泽区生态功能保护与恢复的重点是加强现有湿地资源和生物多相关性的保育,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开展退耕还湿生态工程,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调节局域气候的生态功能。加大古河道和乌苏里江界江国土侵蚀防治工程建设力度,建立国际生物多相关性保育生态廊道。

天然湿地是具有极高的生物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其生产力甚至超过最集约经营的农业生产系统。从湿地产品中获得的效益,就单位土地而言,比其他生境(包括湿地排干后形成的生境)要高得多。湿地内的天然产品包括泥炭、木材、水果、蔬菜、肉类(鱼和鸟)、芦苇、树脂和药材等。三江平原湿地小叶樟草场产草量为每年369×104t,载畜量可达119万头(牛单位)。湿地中的冷杉、落叶松、赤杨都是很好的林材。湿地中药用植物有200余种,含有各种葡萄糖、糖苷、鞣质、生物碱、乙醚油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湿地有陆栖动物上百种,其中许多种类是经济动物。根据人类与自然共生原理,对湿地进行景观生态的分析、评价、规划、设计,建立高生产力而又有良好生态效益的湿地生态农业模式,通过人为管理,发展适应湿地生态位的有经济价值的产品并形成较高生产力,将有限的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建设“稻-苇-鱼”湿地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既可以提高荒芜湿地的产值和利润,又可以发挥湿地的调节河川径流、均化洪水过程、调节气候、净化水质、改善土壤条件的功能,实现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持续利用。为科研提供重要的条件,成为巨大的种质、基因库和生态游的乐园。

七、建设和扩大自然保护区

三江平原自然保护区的重点应是湿地保护区,这是恢复生态平衡的关键。如今湿地自然保护区面临窘境,1984年以来为保护湿地在三江平原先后建立起各级自然保护区12处,合计面积约13.2×104 hm2。但这些保护区与三江湿地整个面积相比仅占30%左右,还有近70%面积湿地得不到保护。加强湿地森林的保护,扩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便于兽类和水禽栖息、繁殖,保育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恢复当地原始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制定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规划和措施,并纳入三江平原综合开发的规划与建设中。统筹安排,使湿地保护与农业开发建设同步进行。加强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等都有巨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所以不仅要保护现有保护区范围,还要将一些沼泽、森林划为保护区,加大一些古河道(如同江青龙河、抚远鸭绿河一带)的还湿还林力度。

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管理体制,加大管理力度。在有代表性的湿地和生物多相关性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三江平原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建立挠力河源头、萝北水城子等生物生态廊道等一批生态功能保护区,进一步加大生态示范区建设步伐,发挥其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示范作用,带动周边地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当前除了继续加强国家级和省级自然区建设外,各市县、农场、林场、乡镇都应划分建立保护区和保护地,生产队和家庭也应划一些湿地、林地、地貌、水系保留地,形成保护区网络,以恢复三江平原生态系统,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要制定法律和得力措施,来保护自然保护区,坚决制止破坏保护区范围的扩大和继续,不许在保护区开矿和偷猎活动,对触犯刑律的一定要追究其责任。要对保护区进行评价、调查、监测,加强向人民群众宣传的力度,让大家都来关心保护区。

八、土地沙化的治理

要采取以下措施:①植物固化。在沙化地成片种草,营造防护林或固沙林,建立林草复合的生态系统,起到防风固沙、涵养水分、调节气候的作用。②退耕还林还牧。对于风蚀严重的耕地和潜在的沙化耕地,要坚决退耕还林还草,遏制土地沙漠化的发展。如萝北、绥滨等地皆为砂性土壤,要退耕还林还湿,防止沙漠化,保持良好生态环境。③改良风沙农田。沙化侵蚀较轻、不具备退耕不定期林还牧的农田,采用人工垫土、引洪淤灌、绿肥改善土壤结构,制止沙地的前移。④引水拉沙。在有水资源条件的地方引水拉沙,治沙造田,改造利用沙化地,建设基本农田,阻挡风沙侵蚀。

九、盐碱化治理

盐碱化治理宜采用以下对策:①长远规则、兴修水利。在低平原疏通河道:在保证散流区芦苇业、渔业用水的前提下,为排除地表积水,降低地下水水位,须开明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脱盐改良土壤的目的。考虑排水出路,分别开主干沟、支沟、毛沟等。在闭流区内,可挖短沟,设小扬水站,把水排到主土沟中。深机井灌溉可起到抗旱增产和地面洗盐作用。浅井采用大口井灌溉,可起到降低潜水位作用。②生物改良措施。第一植树造林是生物改良的首位。植树造林要与农田防护林建设结合起来进行。盐碱地区种植耐盐碱树木,可抑制地面返盐,促进土壤脱盐。通过造林,可以改变小气候,使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发展。树种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高栽刺槐,洼栽柳,沙丘地栽榆树,杨树选择弱碱地,重碱地上栽柳。第二种植耐盐碱作物,轻度盐碱土种植甜菜、向日葵等,可获高产。但需拘茬轮作方能取得既增产又改良盐碱土的双重效果。第三种植水稻。利用淡水灌稻,对土壤盐分有洗刷作用,使水稻能获高产。第四广种绿肥作物。种植耐盐碱的草木栖、苜蓿、苦草、田菁、黑草等,这些绿肥作物既是高产、优质、低成本的牧草,又能使土壤增加有机肥及含氮量,不定期能掏返盐。近年来一些地区种植田菁改良盐碱土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另外,平整深翻土地,施加有机肥,改良土壤,配合上述措施,做到兴利除害,远近结合,突出重点,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十、治理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治理,要以水利、水保建设为主攻方向,工程措施与农业措施、生物措施相结合,保护与治理并重,恢复与改良、小区控制与流域治理统筹安排。工程措施主要是修梯田,挖截流沟,层层拦截坡水,分化水势,保土保水。5°~10°上以坡耕地要修建水平梯田、坡式梯田、种植水土保持林等。农业措施是横坡打垄,深耕浅松。建立科学的耕地培肥制、土壤耕作制和轮作制,因地制宜建立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据有关部门调查,三江平原中低产田面积约40×104hm2,占耕地面积的67.9%,严重制约了本区农业生产。因此,要多渠道筹集中低产田改造资金,采取优惠政策调动农民改造中低产田积极性,增加改造中低产田的物质投入,健全投入的服务体系,选择适用的中低产田改造技术,把中低产田改造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结合起来,逐步把中低产田建成高产稳产田。生物措施主要栽种水土保持林,在缓坡上种植生物防护带。对其坡度15°以上的耕地应退耕还林、还草,禁止毁林或超坡开垦。

十一、以增产粮食为主

三江平原农业开发问题提出以后,一开始有人提出了一套完善的设想,即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商运建服齐上,建成商品粮基地、畜产品基地、出口创汇基地、城市副食供应基地,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良好的愿望,也是农业综合开发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但是农业开发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任务,要在全面统筹规划的前提下有重点、有步骤、分期分批有计划实施,不能一蹴而就。三江平原近期农业开发,应以尽快形成粮食新增生产能力为主,适当发展多种经营,这是由以下因素所决定的:一是我国农业目前面临着新挑战,自198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徘徊不前,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社会对粮食需求不断增加,每年需要进口粮食100多亿千克。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受国际、国内条件的制约,决不能靠进口。必须在抓好常规农业的同时,大力抓开发农业。国家把三江平原列为第一批重点开发区,着眼点首先是能尽快增加商品粮。二是省同国家签订的《协议书》对开发任务、完成任务时间和投资额都做了明确规定,即规定在1990~2000年10年内改造低产田40×104hm2,开荒20×104hm2,造林14×104hm2,草场改良60×104hm2,形成15×108kg粮食新增生产能力,国家投资和银行贷款各3亿元。在这种时间紧、任务重、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三江平原近期农业开发必须以增产粮食为主,在3年内资金投放应集中在低产田改造和不宜开荒扩大耕地面积上,有条件地安排一些多种经营项目。

十二、综合开发全面发展

三江平原不仅要建成商品粮基地,还要建成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比如三江平原生态农业要突出发展以无公害种养业为主的绿色农业,在此基础上发展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发展一批有效益、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建成一批生态示范区、生态村、乡、县(市)。综合利用资源,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促进农林牧副渔各业有机结合,种养加相互衔接配套。这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需要与可能,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循序渐进,逐步实施,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好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的关系。

三江平原的生态农业建设应以农田肥力为基础,大力开展积造农家肥活动,扩大绿肥种植面积,积极推广秸秆还田的举措,施用草炭等多种途径补偿更新土壤有机质和各种营养元素,保障农业和粮食蔬菜无公害、安全、原汁原味。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走深加工、精加工、多层次增值深度开发之路。以玉米、大豆、水稻、杂粮、甜菜和向日葵等作物合理轮作多元互补为基础,开发纵向空间,适当增加牛、猪、禽、鱼和瓜菜等物种层次,多梯级、多流向转化利用的互补型生态农业。

我们认为,三江平原农、牧、林、渔用地的比例应该是:农业占35%、牧业占15%、林业占20%、渔业占3.2%、沼泽区占15%,其余是保护区。采取的模式是“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农、林、牧、企复合型种养结合”。具体农业结构模式可采取旱田生态结构模式、稻田立体生态结构模式、农牧渔立体结构模式、水域主体生态结构模式、中低山生态结构模式。

总之我们需要坚持高起点优化,尽快形成三江平原浓郁的生态环境特色。特色就是与众不同,独具一格。特色越浓,给人的印象越深,吸引力越大。三江平原生态环境要有特色、有个性、有魅力,使山有山的灵气,水有水的妩媚,林有林的风光,田有田的景观,沼泽有沼泽的美丽。

随着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经构建优化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综合治理的三江平原必将很快建成为我国的重要商品粮基地,昔日的“北大荒”必然成为美丽富饶的米粮仓。

5、绥滨农场8月6号天气预报

黑龙江>鹤岗>绥滨 天气预报

周六(8月6日)

多云

31℃/18℃

东南风


6、黑龙江省290农场14到20号的天气预报

黑龙江>鹤岗>绥滨县 (290农场)天气预报
10月14日(今天)晴3~13℃
10月15日(周六)晴转多云8~19℃
10月16日(周日)多云转小雨5~18℃
10月17日(周一)小雨转晴2~12℃
10月18日(周二)多云-2~9℃
10月19日(周三)多云-3~7℃
10月20日(周四)多云-5~7℃

7、 气候因子及其有关主要环境生态问题

一、气候因子概述

气候支配着生态环境地质环境的水热条件,直接参与母质的风化过程和物质的淋溶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植物生长和微生物活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决定着营养物质的生物系小循环的速度和范围。因此,气候与生态地质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二、三江平原气候因子特征

三江平原处于中纬度亚洲大陆东岸,属于温带湿润气候区的特点,同时又受大陆性季风及海洋气候影响,冷暖空气交替频繁,气候多变,四季分明。

由于三江平原地域辽阔,受大陆和海洋气候的影响,使各地气候有明显的地带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植物和微生物类型及生长发育过程,使土壤类型,从西至东呈规律性变化。

(一)温凉湿润区

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沿岸地带,包括萝北、同江、抚远、饶河4个县。气候冷凉,年平均气温1.6~2.8℃,最热月平均气温21~21.5℃,≥0℃积温不足2 900℃,≥10℃积温在2 400℃以下,80%保证率≥10℃积温为2 238~2 300℃。日平均气温稳定≥1℃的始终日数在140d以下;0℃的始终日数150~160d。生长季为130~140d。日照时数2 230~2 450h。降水量500~660mm,蒸发量较少,在1 100mm左右,干燥指数小于0.6。平均风速在4m/s以上,≥8m/s大风日数100d左右。5~9月耕层地温平均为18.2℃。全年土壤结冻期250d左右,冻土深度1.5~2.5m,沼泽地因受积水影响,冻土深度小于1m,结冻早,解冻晚。

该区由于气候温凉湿润,无霜期短,结冻期长而且地势低洼,排水困难,植物残体大量积累,为土壤腐殖化、草甸化、沼泽化、泥炭化等过程提供了物质来源。形成的土壤主要是草甸土、沼泽土、潜育白浆土、泥炭土。

(二)温和半湿润区

位于汤原、宝清、佳木斯郊区及富锦的东部。气温低于中部平原区、高于东北部沿江一带。年平均气温在2~3℃,80%的保证率积温在2 250~2 480℃。生长季大于140d,生长季日照时数1 100~1 200h。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初终日数140~145d,≥0℃的初终日数150d。年降水量500~550mm,平均年蒸发量1 200mm。干燥指数在0.6~1.0。由于坡麓影响该区是重点大风区,年平均风速在4m/s以上,≥8m/s大风日数年平均在150d以上。5~9月耕层地温平均在18.5℃,一般在10月中下旬开始冻结,冻结深度1.5~2.0m,4月上旬逐渐融解。直至6~7月间冻层才能融解,结冻期210~240d。

该区是由山前台地向低平原过渡地带,气象灾害较重,往往出现障碍型低温冷害、大风、春旱、冰雹、秋霜等综合自然灾害。但该区雨量不多,比较集中,约有70%集中在7、8、9的3个月,也正是气温最高时期。是森林、草甸植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水分和热量的配合对有机质的大量形成十分有利。而且集中降水为土壤中钙、镁和铁、铝还原淋溶提供了条件,形成了暗棕壤、黑土和白浆土的B层(淀积层)。同时该区无霜期较短,结冻期长达6~7个月,冻层的周期变化、冻融交替、干湿交替使冻层上滞水,促进腐殖质大量积累,有利于土壤腐殖化、暗棕壤化、白浆化、黑土化过程的发展。形成的主要是暗棕壤类型土壤及粘底白浆土,也有黑土零星分布。

(三)温和半干旱区

位于佳木斯以东,松花江两岸,以集贤为中心半圆形。包括集贤、桦川、绥滨及宝清、富锦两县的西部。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在3℃以上,80%的保证率积温2 350~2 560℃、无霜期140d左右。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初终日数在145d以上,≥0℃的初终日数在150d以上。年降水量少于500mm,是佳木斯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是干旱的中心,干燥指数≥1.0。年平均蒸发量最大1 200~1 300mm。生长季日照时数1 200h左右。年平均风速4m/s,大风日数较多,≥8m/s的大风日数107~154d,风蚀现象很严重。5~9月耕层地温平均为19.8℃。冻土深度1.5~2.0m,结冻期250d左右。

该区由于气温较高,降雨少蒸发大,风天多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干旱区,土壤钙积化过程比较强。而且由于土壤周期性冻结,解冻水受冻层顶托,形成滞水在潜育淋洗作用下,形成的土壤多是黑土类型的土壤和碳酸盐草甸土。

三、气候因子有关的主要环境生态问题

(一)大气污染

测区内有1个地级市和2个县级市及9个县城,还有3个农管局及所属农场的热电厂、酒厂、制油厂、纺织化工、有色金属、工业锅炉、窑炉生活用煤等产生的废气、汽车排入的尾气等污染物,成为大气污染的直接污染物,其污染物除污染大气外,经降水携带而汇入地表水体,其中一部分通过孔隙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污染。

测区大气污染主要在佳木斯市,在其他县城及国有农场也一定程度的存在,为本区地质环境质量较差的因素之一。据资料分析:测区大气污染的主要因子为总悬浮微粒、降尘、二氧化硫、氮氢化物(表6-4),佳木斯降水pH多为6.0~6.5,并溶解有害气体、酚氰等。随着工农业发展,大气污染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表6-4 三江平原废气污染源及废气排放状况统计表

(二)洪涝灾害

三江平原有关洪水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200年前,其中1794年、1872年、1897年洪水等都曾造成一定的灾害。进入20世纪,洪涝灾害尤为突出,主要在1932年、1957~1960年、1964年、1981年以及1998年。其大型洪水灾害如表6-5。1960年8月21日特大洪水使松花江水位达80.63m,佳木斯永安江段决口,洪水冲垮江堤淹没农田及房屋。1932年松花江发大水,洪峰流量18 800m3/s,佳木斯城区平地行船;绥滨全境除古城几条大岗外全部被淹,粮食绝产,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惊人。

据史料记载,1794~1945年的151年间,松花江的洪水年有12个;新中国成立后的40年间,洪水年就有7个,其中4次是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近些年来,水患问题尤为突出,对农业生产构成了一定的威胁。1998年的大洪水,三江平原的佳木斯市受灾乡镇93个,村屯296个,受灾人口85.83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0×104hm2,倒塌房屋16万间,损坏堤防163处239.5km,损坏桥涵754座,受灾学校229所,工矿企业停产307个,直接经济损失34亿元。1957年,挠力河与七星河洪水泛滥面积5 400km2,地面积水高度0.7m,滞蓄水量37×108 m3,洪水宣泄由9月份持续到来年春季,造成2年涝灾。平原区多数地段属于洪泛范围,其中洪泛面积最大的是萝北地区,同江地区相对较好,但洪泛耕地面积仍占总耕地面积的21.86%。本区不仅洪涝相伴,且涝害大于洪害,通常以秋涝为主,往往是“一年秋雨两年涝,秋涝春涝紧相连”。新中国成立以来,本区共出现涝灾33次,其中春涝9次,夏涝15次,秋涝9次,重涝年8个。在1949~1969年的21年间,三江平原涝灾发生频率为33.3%;而在1970~1990年的涝灾发生频率为47.9%。1960年和1981年同为大涝年,1960年的洪水甚至比1981年还大,但1981年受灾面积比1960年的多106×104hm2,绝产100×104hm2,损失粮食22.5×108 kg。三江平原涝区面积1970年为50×104hm2,1985年为90×104hm2,2000年为190×104hm2。可见洪水灾害是三江平原最普遍的地质灾害,其影响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之巨大,在黑龙江省乃至全国都是罕见的。伴随洪水而来的涝灾问题更为尖锐,对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平原区多数地段属于洪泛范围,出现内涝频率较多,见表6-5、表6-6 。

表6-5 三江平原洪水灾害一览表

表6-6 洪涝灾害表

(三)气候干旱

1.干旱状况

随着三江平原开发,湿地减少,三江平原气候干旱趋势明显。20世纪80年代降水比20年前减少了180mm,比其他地区减少100mm,年递减率是松嫩平原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2倍。比如汤旺河下游50年代降水量平均为701.1mm/a,60年代为601.6mm/a,70年代为494.6mm/a,80年代为458.3mm/a。与此同时,三江平原其他地区降水量也有逐年递减趋势,造成地表水位逐年下降。干旱的耕地也逐年增多。夏季平均气候比20年前高2℃左右,而同期其他地区则降温。1949~1990年中构成春旱并造成农作物减产的有20多年,累计旱灾减产粮食100×108kg。旱和偏旱年出现频率以春季为最高,夏季为最少。此外,旱灾还减少工业、城镇、农村人畜等供水量。

1990年以来,黑龙江春夏持续高温,燥热无雨,干旱更加恶化。三江平原连续7年干旱,1993年、1998年、2000年春季发生大旱,松花江佳木斯水位分别为111.97m、111.62m和111.41m。2000年春夏遇到百年未遇大旱,降水量比历史同期减少70%~80%。禾苗枯死,农业损失惨重,松花江主江道断流。

2.降水趋势

自然降水虽然是一种再生性、永续性天然资源,但其再生性在时空(时间和范围)分布以及数量上具有极大的不均匀性,正是由于这种增减的不均匀性,给农业生产也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性。三江平原属半干旱半湿润农业气候,200×104hm2耕地,半数以上以降水养农业。自然降水的增减直接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掌握自然降水增减规律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对三江平原自然降水周期性增减趋势分析如表6-7。

表6-7 三江平原自然降水资源周期性增减趋势 单位:mm

从表中可以看出:

1)三江平原以10年为一代的前5年与后5年中,自然降水的增减呈明显的周期性(阶段性)。20世纪50年代呈“前少后多”增减方式。前5年降水少,全区为551mm,其中发生2个多雨年。后5年降水增多,全区为643mm,其中发生4个多雨年。20世纪60年代之后转换为“前多后少”增减方式后,前5年全区平均降水增至598mm,平均发生3.5个多雨年。后5年全区平均降水减至502mm,其中平均发生1.3个多雨年。由此看出以10年为一代5年为一阶段的自然降水周期性增减明显,可以此为基点宏观展望三江平原未来5~10年左右的自然降水增减趋势。

2)在以10年为阶段的区间,自然降水呈周期性增减的基础上,还可反映出年序列中多(少)雨年持续、转换的大致时段。

0年序列为由少雨向多雨转换年,年降水为560mm。

1年序列为降水正常年,年降水为650mm。

2年序列为降水正常年,年降水为554mm。

3~4年序列为多雨年,年降水为602mm。其中3年序列降水分布不均,部分地区为正常降水年。

5~6年序列为少雨年,年降水为497mm。

7年序列降水分布不均,大部为多雨年,全区平均降水为541mm。

8~9年序列为少雨年,年降水为488mm。

由上看出,降水增减、转换趋势的时段明显,“多、少”集中期突出,为10年一代年际间自然降水分布提供了较为清晰的可预测性框架。

3.气温变化趋势

据IPCC专家预测,2050年全球平均气温增加2℃,21世纪末将增加4℃,我国气温的长期变化为20世纪前期增暖,40年代中期以后变冷,而70年代中期以后,气温明显回升,温度平均变幅在0.4~0.8℃。分析三江平原每10年的平均气温变化,50年代至今每10年以0.4℃的平均速度增长,42年增长1.6℃,特别是70年代后期变为正距平增温,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一致,见表6-8。

表6-8 三江平原平均气温变化趋势

另外从季节冻土冻结深度来看,萝北县20世纪50年代季节冻土冻结深度为2.80m;60年代为2.46m;70年代为2.14m;80年代为1.99m;90年代为1.45m。季节冻土上限越来越浅,厚度越来越薄,冻结期越来越短,可见气温上升趋势非常明显。

气候的不断变暖对生态和农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全球性的温室效应使极地的增温比低纬更显著,从而减弱了南北经圈环流,使干旱季节延长,四季温差减弱。异常的高温气候下,冷型温带森林或温带森林将代替目前的东方森林,而亚热带森林将变为热带森林,温度平均每升高1℃,农业气候带将北移100km,并使主要作物生产区的空间分布也发生变化。在农业化肥增温会促使速效氮损失量增大,释放速度加快,释放周期缩短。

因此,根据气候变暖这一事实,三江平原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战略布局中应加大重视“气象经济”效益的力度,在充分利用挖掘现有热量资源基础上,围绕种植结构、作物布局、品种选育等重要农业环节,利用当前气候变暖(热量资源增加)的条件下,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农业产量。

4.气候干燥状况的变化

我们利用反映气候湿润程度的干燥指数(k)来表示三江平原气候的湿润变化趋势,见表6-9。

表6-9 三江平原垦区干燥指数(k)变化趋势

由表反映出:

1)垦区气候干燥度5年周期的变化趋势明显。

2)正距平趋势20世纪60年代后期不断增强,负距平趋势70年代后有不断减弱趋势,即垦区气候在趋于变干,其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湿地退化造成的。

与全球、全国气候变化趋势一致,三江平原腹地今后气候将继续变暖,气候湿润度减小。

(四)冻胀和融陷

三江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3℃,冬季漫长寒冷,冻结期长达4~5个月。一般11月中旬冻结,翌年3月中旬解冻。沼泽湿地地区的冻土在6月份方可化透。最大冻深2.2~2.5m,受自然地理及气象等因素影响,区内广泛分布有季节性冻土,局部揭露有岛状多年冻土。

区内的冻胀和融陷现象比较发育,也是本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区内地下水位浅,土体天然含水量很高,一般达27%~30%。冻结后土体膨胀,地面隆起,形成1~20m2的鼓丘。解冻后,土体因冰层融化及含水饱和而湿陷,使地表翻浆。在工程建筑方面主要表现有:①公路的凹凸不平,②桥梁歪斜,③渠道渗漏,④房屋基础的冻裂和融陷等现象。

原生产建设兵团27团老团部一石子沟,1969年秋建成的房屋在当年冬季即因冻胀使墙壁产生大型裂缝,最宽达5cm,一般在1~2cm间。1970年春,融陷又加剧其破坏,终被废弃。又如前哨农场中学教室因采暖不均而使地基土产生不均匀隔陷,墙壁产生1~2cm裂缝,房体结构受到破坏。

总之,区内冻胀、冻裂及融陷作用产生的危害很大,应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三江地区年降水500~700mm,分配不均且多雨,9~10月份降水占全年降水的20%左右,个别年份占36%~40%,据七星农场历年资料统计,有25%的年份,9月雨量大于8月。26年中秋涝14年,其中重涝7年。1972年秋各地降水180~250mm,雨后地表积水未经排除,即行封冻(当地称雨封冻),大量水分冻结在地表和土壤中,既影响秋收,又造成翌年春涝。

秋涝过湿的土壤,较厚的积雪,使得土壤冻结速度缓慢,有助于水分向冻结面迁移。形成聚冰带,翌年春融期间,融化冰、雪和富冰冻土,消耗了很多热量,减缓了融化速度,有的6月中下旬土壤尚未化通,冻层隔水防渗,使得冰雪融水、降水、聚冰带中富冰冻土融水隔滞在冻层之上,土壤过饱和,甚至形成冻结层上水,使涝害加剧,造成严重春涝,小麦播期推迟50多天。据建三江管局胜利农场播期试验,小麦5月末播种产量降低37%,6月5日播种降低53%,6月10日以后播种,抽穗后不结实。1973年建三江管局播种面积10×104hm2,因春涝撩荒面积6.5×104hm2。占40.42%,粮豆单产24kg/亩。其中仅前进农场因秋水春涝就撩荒1×104hm2,占当年播种面积的80%以上。建三江农场1/3以上的地没播上种,已播种的耕地,由于播期延迟,产量只有正常年份的30%。建三江农场管理局1957年、1960年、1963年、1973年的几次严重春涝,都和头一年的秋涝雨封冻,冰冻期水分迁移再分配,冻层滞水隔渗密切相关,所以当地有“一年秋涝,两年成灾”的沉痛教训。

(五)雪害

本区降雪量较大,一般为40~70mm,和大兴安岭相近。积雪期较长,全年积雪日达120~140d,最大积雪深40cm左右,饶河最大积雪深68cm。有时风雪交加,形成“烟炮”,造成雪阻,影响冬运。如别拉因山脚下、锦山镇一段、二龙山附近大永善一带,常常造成雪阻。有的林侧路旁雪岭如山,有的林间道路积雪1m多厚,影响交通。同江-抚远地区融雪水占径流补给量的15%~20%。积雪融水加剧春涝,个别地方积水过湿,影响春播,1972年10月11日降40mm大雪,许多割倒后的大豆,被埋在雪里,影响收获。

针对冻融作用对农业生产产生如此严重的影响,该地区现在已采用春播期在低洼聚水地段,爆破或打穿隔水冻层,春融桃花水便自流回灌排入地下含水层,解除春涝,保障及时春播。在积雪区,采用耙积雪,使雪土混合,雪盖压实,促其吸热,加速融化,争得时间,适时春播,保障丰收。

8、绥滨农场9月1日天气预报

绥滨天气预报
(未来15天)
切换城市
下辖乡镇(街道):福兴乡天气连生乡天气北岗乡天气普阳农场天气
更多
08月31日(今天)
小雨17~22℃
东风 4级
空气优
09月01日(周四)
小雨转多云17~20℃
东风 4-5级
空气优
09月02日(周五)
小雨转多云18~25℃
东风 3-4级
空气优

9、鹤岗宝泉岭植物园作文

美食天地黑龙江之七彩鹤岗小兴安岭东坡,往东延伸,地势渐渐平缓,进入三江平原。黑龙江和松花乌苏里江在此汇合。三江冲积,形成了中国最东部的一片沃野,过去的北大荒,现在的北大仓。在三江平原的北端,小兴安岭、黑龙江和松花江一山两江加着一片土地,构成一个一万五千平方公里的巨大三角形,这就是东北名城鹤岗。说起鹤岗,一般人都认为,就是一个煤城,主色调就是一个黑。当然,没有错,鹤岗是中国有名的煤炭工业基地。可是,如果您实地到鹤岗看一看,您会看到一个彩色的大鹤岗,您会发现,矿区在鹤岗这个巨大的三角形中,只占小小的一个角落,大鹤岗广袤的大地上,不只有星布的矿井,林立的井架,巨大的储煤场,蛛网般的运煤铁道线,更大的,是连绵茂密的原始森林,一望无际的麦地稻田,百鸟鸣唱的草原湿地,纵横交错的江河水网。鹤岗,是一个七彩缤纷的鹤岗。您亲眼来看一看,一定会被鹤岗陶醉,从内心感叹,鹤岗,是美不胜收的鹤岗,百宝齐备的鹤岗,让人流连忘返的鹤岗。鹤岗迎宾门,透出鹤岗人的热情鹤岗市民广场,傍晚是最热闹的地方把中国所有的城市排排队,也很难找出一个像鹤岗这样的城市:既有巨大的矿产资源,又有大面积森林资源;既有纵横的江河,丰富的水产资源,又有千万亩良田,无与伦比的农业资源;既有蓝天绿地,优良的生态资源,又有青山碧水,诱人的旅游资源。一个城市,大矿务局、大农垦局、大森工局并立,三大支柱,一个赛一个宏伟;大江河、大湿地、大草原,三大景观,一个赛一个壮美,到别处,您能找着吗?这不是我在替鹤岗吹牛,细细摆一摆,您就知道我说的没错了。鹤岗有大矿山。第一大是大煤碳,地下储煤仅已探明的就有三十亿吨,大部分是发热量五千五百大卡以上的优质煤。是黑龙江省四大矿区中煤质最好,产量最高的煤矿。年产原煤两千多万吨。用五十节车厢一列的火车拉,要一万列才能全部运出去。以现在的开采水平,一百年也采不完。最让鹤岗人骄傲的是,一九四五年东北解放后,第一个开工采煤的,就是鹤岗煤矿,解放战争中,鹤岗的煤碳随着进关的列车,一列列开进关里,支援前线,鹤岗煤矿是新中国第一矿。第二大是大石墨,储量六亿吨,亚洲第一。第三大是大黄金,鹤岗的黄金从清朝开始就形成开采规模,到现在仍然长盛不衰,已探明储量达六十万两,大清朝的时候,是进贡给老佛爷的,现而今,仍然年年黄金万两,不给老佛爷了,金灿灿地奉献给国家。鹤岗有大农业。鹤岗幅员面积一万五千平方公里,两江冲积平原就占了八千三百平方公里,有优质耕地六百五十万亩,草原面积一百五十万亩,水域面积一百七十万亩。宜农、宜牧、宜渔,是黑龙江有名的大粮仓。大名鼎鼎的宝泉岭农场管理局,就坐落在鹤岗。鹤岗下辖的两个县,绥滨、萝北,农场遍布,就这一个七万名职工的管理局,每年给国家贡献的粮食就有三十五亿斤,人均五万斤。这还不算,还有,每年向外输送生猪七十万头,人均十头。是北大荒肉业的根据地。奶牛存栏七万头,人均十头。是完达山、圣元等乳品厂最大的基地。就看看这些数,您说大不大?说到大,有一个小故事。过去宝泉岭以小麦和大豆为主作物,近二十年,水稻面积急速增加。宝泉岭人到外面去,招商引资。说,我们那里水稻搞标准化种植,机械化作业,一块稻田一百亩。几十块连片,好看极了。有位温州人听了冷笑,一亩一块的水田就够大了,一百亩一块,如何控制坡度?如何灌水?胡说八道!后来温州人特意跑到宝泉岭,看看宝泉岭人的牛是如何吹出来的。结果一看,哪里是一百亩一块,小了,还有二百亩一块的,真正连着片,平平整整,一眼望不到边,真正大机械作业,服了。知道了三江平原是什么样的平整,黑龙江的大农业是如何之大。宝泉岭农垦局驻地,现在已经是一个美丽的城镇宝泉岭农垦局普阳农场职工住宅,完全是别墅模样鹤岗有大森林。鹤岗处于小兴安岭南麓向三江平原过渡带,有一半地方是小兴安岭余脉,林业资源及其丰富,森林面积达到六千七百平方公里,活立木储集量达到四千万立方米。境内有一个大林业局,鹤北林业局。就这一个林业局,就占有森林资源三十八万公顷,没有实行天保工程时,每年采伐商品材十八万立方米。现在,不采了,到俄罗斯去采,在俄罗斯远东的犹太自治州成立了采伐公司,采外兴安岭的木头,不是十八万立方米了,一年往国内拉回二十万立方米。光看看这气魄,就够大了。红松林,除了伊春五营,这里是红松生长最多的地方鹤岗美,美在有大气概,鹤岗之美,是大美。要追寻鹤岗之美,有两处,一定要去看看。第一一定要去看江。黑龙江自北向南,流到鹤岗,在萝北县的名山突然向东折转。黑龙江自大兴安岭向南,一直是河面宽阔,水流平缓,但到萝北,小兴安岭与外兴安岭两相靠拢,一起向黑龙江挤压过来,把江水逼得猛然收缩,河床变窄,水流湍急,过了太平沟,才又和缓起来。在萝北游江,既不同于漠河,又不同于黑河,倒有些长江小三峡的味道。只是两岸风光,是典型的寒温带森林模样,红松、白松、冷杉、鱼鳞松、水曲柳、黄波罗、白桦、橡木、从江边一直蔓延到山顶,临水的灌木丛茂密地挤在一起,有时候擦船而过。在这里,黑龙江就是一条绿色的江。鹤岗人有一句话,叫不游黑龙江,不算到龙江,要游黑龙江,最美是鹤岗。所以建议您如果到了黑龙江,千万要到鹤岗游游江,免得错过这美景,留下遗憾。黑龙江风光第二一定要看看典型的三江湿地。鹤岗湿地星罗棋布,最大的是萝北的苇场湿地,这个湿地巨大,多大呢?一千平方公里。春天刚到,雪还没有化完,天鹅、野鸭、丹顶鹤们就迫不及待的飞来了,千里湿地,天鹅展翅,鹤舞翩翩,鸟鸣声声,观鸟者来了,流连忘返。刚开始开发北大荒的时候,形容北大荒之奇,有一段垦荒者编的谚语。“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说的就是这里。那时候,往湿地里走几步,拨开草丛,白花花的野鸭蛋就露出来。现在,虽然没有了当年的热闹,可通过十几年的生态恢复,苇场湿地逐渐再现当年的景象。这一景,值得一看。苇场湿地,鸟的天堂看完自然景观,还有三个地方,也一定要看,因为这三个地方最能体现鹤岗的精神内涵。一个是太平沟黄金开采博物馆。太平沟,得名于太平天国的太平军。当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大批被俘军人被清廷押送到鹤岗嘟噜河,成为为清朝皇室采金的金奴,这些军人屯住的地方,就叫了太平沟。清末大批关内流民闯关东,不少人又以采金为生,如同电视剧“闯关东”描写的那样,不少人泪洒金沟,命送金场。到太平沟黄金开采博物馆看看,能看到鹤岗早期的历史和东北开发的艰辛历程。一个是东北电影制片展览馆。鹤岗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东北解放,接收了日本人的满映,利用满映的设备,在鹤岗成立了东北电影制片厂,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个电影制片厂,成立之初,就拍出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建国后才迁往长春,改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这个展览馆展示了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创业历程和鹤岗人民为新中国诞生所作出的艰苦努力。很多人知道长春电影制片厂,不知道他的前身在鹤岗,看了这个博物馆,能更增加对鹤岗的敬重。东北电影制片厂旧址一个是大荒情纪念馆。北大荒开发史,就是一部中国人告别贫困,走向小康的奋斗史。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十万官兵进军北大荒,到六、七十年代百万知青上山下乡,三代人奋斗在这片土地,终于使千年荒原变成米粮川,把北大荒变成中国最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这里,可以追寻北大荒拓荒者们奉献青春年华的足迹,回忆那青春燃烧的岁月,激发每一个人多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体味。很多当年的知青,如今都已经是六十上下的年纪,站在展厅,仍然心情激荡,泪水长流。更有不少老知青,带着孩子,千里迢迢,专门到纪念馆,让孩子也进入那段历史,感受两代人创业的艰辛和对祖国的忠诚。第一次到鹤岗的人,看了这个纪念馆,都会感到震撼。这是绥滨县地图,县域里密密麻麻都是农场。您可能看不明白,下面我给您分解成四张图,自西向东,您看看,如何?西面第一张,上面的红三角是萝北西面第二张第三张,农场都挤成队了东端,黑龙江和松花江在这里汇合,这里是当年开发北大荒最主要的战场我的一位老大哥,曾经担任过宝泉岭农垦管理局的领导,领我去了好几次鹤岗,给我讲当年在北大荒战天斗地的故事,领我去看大豆地,看赵尚志烈士纪念园,看职工生活区,请我吃农场饭。说句心里话,真的受教育。鹤岗人的精神之美,更大于自然之美。宝泉岭农管局就是以宝泉岭命名的宝泉岭是赵尚志烈士的殉难地鹤岗是东北农垦重要基地,农业门类齐全。农产品深加工很有些特色。北珠的米,普阳的面,宝泉岭的大酱,是鹤岗三宝。所以到鹤岗,您别愁吃,无论您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都包您吃的顺口,吃的舒坦。如果让我推荐,我推荐您在鹤岗好好吃一顿“酱餐”。为什么吃“酱餐”?因为宝泉岭的大酱好。宝泉岭有一个名字,叫“酱都”,可不是瞎叫出来的。宝泉岭是东北大豆主要产区,大酱生产一直是宝泉岭的副业,改革开放,让这一副业一跃而升为主业,原粮就地转化规模越来越大,近几年,不但生产原酱,还生产系列成品酱,年生产能力由两、三千吨到五、六千吨,再跃上万吨,突破两万吨,再突破三万吨。一个地方,单单一个黄豆酱,能年产突破三万吨,产值超亿元,在中国,只有一个宝泉岭。说他是酱都,绝非溢美之词。现在,您到黑龙江,甚至在整个东北,到处都可以见到宝泉岭的酱,很多成品酱,不打宝泉岭的牌子,可也是用宝泉岭大酱为原料加工而成的。京津市场上的香辣酱,十袋有五袋原酱出于宝泉岭。就这样还供不应求。宝泉岭一望无际的大豆田有好酱,就有用酱烹制的好菜。到无论您到鹤岗,到宝泉岭,到萝北,到绥滨,随便找一个饭店,都可以品尝到上好的“酱餐”。要不,您尝尝。如果您是两三个人,我看有四菜一汤就可以了。下酒菜两个,一个酱拌大豆腐,一个酱骨架。鹤岗的酱拌大豆腐和酱骨架,都是简易菜,不会做饭的人也能做出来。一块大豆腐,一袋宝泉岭香辣酱。烧水,水开,把大豆腐下到锅里,再开锅,捞出来,放到盘子里,控干水,把香辣酱倒到豆腐上,得了。吃的时候,一边吃一边拌,好吃,豆腐和香辣酱都好吃。酱骨架也简单。大骨棒可以,腔骨也可以。复杂点儿,用点葱姜蒜,简单点,就是把骨架洗净焯出,锅里烧上水,大酱下进去,骨架往里一扔,汤收没了,捞出来就吃。肉香逼人,酱香洋溢,那味道,就靠这个酱,没治了。酒,不喝别的,就喝军川农场出的北大荒白酒和军川白,这可是黑龙江名酒,鹤岗头牌,纯粮酿造,六十度,入口醇香,喝多少都不上头。这就是北大荒酒,上等的好酒下饭菜两个,一个酱扒茄子,一个酱炒鸡蛋。酱扒茄子,就用当地的紫茄子,去把儿,别切,撕。撕成茄子条,过油。葱花炝锅,还可以加上肉末。下大酱,煸炒出香,稍添水,把茄子条放入,中火咕嘟个三四分钟,出锅装盘,撒上香菜末、蒜末。酱炒鸡蛋,更简单。常规炒鸡蛋,但鸡蛋里不调盐。将大酱加水调匀,鸡蛋炒好,倒入酱,炒匀,水杀去,出锅即可。这两个菜最能体现宝泉岭大酱的韵味。主食炸酱面。在别处吃炸酱面,要炸酱,在鹤岗不用,有现成的宝泉岭宫保肉酱,瓶装的、袋装的都有,一样。面煮好,现成的酱一搁就成。配菜,黄瓜丝、葱丝、香菜段都是地产的,新鲜水灵。这宫保肉酱是专家配料,色香味俱全,第一等的好酱,这炸酱面您吃一碗不够,还的来一碗。汤嘛,更简单,酱汤。葱丝、姜丝、红椒丝炝锅,二两肉丝,细细地切,芡粉抓一抓。水开,下一勺大酱,再开,将肉丝下入,变色汤成。酱香宜人,微辣,解酒消食。吃了这“酱餐”,估计您对鹤岗记得就更牢了。大江大河大平原,大山大矿大森林,还有,大米大面大豆酱,能记不住鹤岗吗?您说呢?鹤岗的名字源于满语鹤力岗,意思是有鹿的地方,所以鹤岗也叫鹿城。您要来,我打一条标语:鹿城欢迎您!

与绥滨农场气候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